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四年度个人总结

大四年度个人总结

大四年度个人总结

大四年度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目前关于生育率转变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计划生育政策是目前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些研究认为是政府推动的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中国生育水平的下降(Wolf,1986;秦芳芳,1987),理由是在生育率大幅下降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还有一些研究认为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造成的(BirdsallandJamison,1983;孙文生、靳光华,1994);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是两者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计划生育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生育水平(Tien,1984;邬沧萍,1986;李建民,2004)。不过也有研究指出虽然中国生育率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计划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两大因素决定的,但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如文化教育、妇女地位、保健卫生和社会保险、伦理道德和宗教等(Bongaarts,1978;张风雨,1998)。而关于生育率转变所产生的人口效应研究更多的是定性的描述或者是较为粗略的估测。凯恩斯(1937)在《人口减少的经济后果》中最早提出“人口效应”一词。后来,国内学者尹文耀在2007年的《简论“人口效应”与“人口红利”》中把人口事件(如某一时期生育、死亡等人口变动)对人口自身系统状态变化的即时影响和滞后影响界定为“人口自效应”;将人口事件对人口以外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的影响称为“人口他效应”。国家计生委“计划生育效益与投入研究课题组”(2000)分别以粗出生率和年龄别生育率作为测量生育水平的两种指标,估算出1971—1998年我国计划生育的人口一共少生3.38亿人。陈卫、庄亚儿(2004)利用ARMA模型推算出中国在1971—1998年由于计划生育作用,中国少生了4.05亿人。由于以往的研究采用的方法、基础数据的不同,从而造成其结果而有所差异。细究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各个地区的生育率转变时间不同和速度不同,结果由于样本选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二是由于基础数据的获得性和准确性,使得他们的起始预测年份各不相同,导致最终评估的人口效果有较大差异;三是政策模拟的假设条件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没有将有计划生育调控和无计划生育调控区分出来;四是人口效果的评估更多的是定性描述,而缺少定量分析,并且在测算时没有考虑到生育率转变与社会经济变化的关联性;五是评估的结果仅仅分析了人口规模变动效果,而没有对人口结构变动效果进行细致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计划生育政策对四川生育率转变过程中究竟起起多大作用?生育率的转变对四川省人口规模变动和年龄结构变动有多大程度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在研究人口战略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将综合运用人口转变理论和比较人口预测法等,通过情景模拟分析四川省生育率转变的人口规模效应与年龄结构效应,以进一步深入认识人口变动的规律性,为完善四川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二、四川省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测算方法

为了能够较好地对生育率转变的社会经济效果做出评估,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生育率转变的“人口自效应”给予准确评估。所以,本文主要针对“人口自效应”而分析的。首先根据四川省人口普查资料得到1981年的相关人口数据及参数。然后通过比较无强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1978—2010年来经济水平发展和总和生育率水平的变动的关系,据此对四川省无计划生育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进行测算。最后利用PADIS-INT人口预测软件,模拟不同生育政策假设下的人口发展过程,以比较无计划生育条件下和现实条件下人口增长的不同过程和结果。

1.基础数据的准备与参数的设定

本文的两个假设条件:一是人口的死亡模式保持不变;二是所研究的人口为封闭人口。

(1)初始人口。由于四川省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全面实施“独生子女”为主体的人口紧缩政策,同时考虑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滞后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其准确性,我们利用四川省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得到1981年分年龄、性别人口的初始人口数据。

(2)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设定三种方案:一是四川省实际生育水平方案;二是无调控状态下的生育率水平;三是更替生育率水平,即TFR=2.1。三种方案的设定详见下文具体分析。1981年四川省的5岁组的年龄别生育率,根据插值法可以调整为1岁组的年龄别生育率。

2.生育方案的选择

为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率转变的作用,我们选择了以下三种生育率方案。

(1)基准方案:人口实际增长的生育水平方案按照四川省1982—2012年实际总和生育率水平下的四川省实际人口增长状态。

(2)比较方案一:无政策干预的生育水平根据世界人口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会不断减弱,生育水平也就随之逐渐降低。基于这一点,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世界其他无政府强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近些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总和生育率水平的对应关系,测算四川省总和生育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动的轨迹。该方案的设计思路是为了表明在无计划生育政策下,在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下,育龄妇女生育水平可能达到的程度。

(3)比较方案二:更替生育率水平我们在人口模拟情景中还设置了一个总和生育水平保持更替生育率水平(TFR=2.1)的方案。目的是比较该方案与基准方案和方案一之间的差异,这样可以反映出在更替生育水平的条件下,四川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评估效果和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所引起的生育率下降而产生的人口效应。

三、四川省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规模效应

1.总人口规模变动效应

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如果按照方案一进行模拟,四川省人口出生率保持在15.88‰-32.09‰之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0.22‰-24.75‰之间。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生育率下降的速度要更快些,从而使得四川省1982—1990年实际的出生率在13‰-8.93‰之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1.4‰-2.3‰之间。可以看出,无政策干预下的生育率转变模式使的人口规模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将方案一和方案二测算的人口数量减去现实条件下的人口数量,就得到了1982—2010年间由于计划生育因素少生的人口数量。由于方案一的生育率下降速度要小于实际的生育率下降速度,所以到2010年四川省的人口规模将达到9707.20-12062.16万人,比从1982年后持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实际人口规模多出1635.45-4020.40万人。由此可以反映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生育率更加快速下降,四川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2.结构性人口规模变动效应

(1)少年儿童规模的变动。从表4可以看出,如果按照无政策干预下的生育率转变模式,2010年少年儿童规模达到2187.21-3306.82万人,比实际多增加了822.5-1942.11万人。按照1982—2010年四川省实际教育投入计算的话,这将对四川省本来就短缺的教育资源形成更大的压力,导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更加低下。因此,计划生育政策不仅降低了未来人口增长的风险,而且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

(2)劳动力人口变动。从表4中可以看出,如果无政策干预,到2010年时四川省劳动力人口总规模将达到7859.83万人,比实际情况要多出2063.34万人,即使按照替代生育率水平来计算,到2010年四川省劳动力人口也将达到6624.66万人,比实际情况多828.17万人。试设想,如果20世纪70年代高生育率得以延续,其后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充分就业战略的实施将会处于一种极其艰难的境地。因此生育率的快速转变,使得劳动力数量增速放缓,为四川省充分就业战略的实施赢得了巨大空间。在1982—2000年间各方案中的劳动力与四川省实际人口中的劳动力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是四川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时间只不过30年,到2000年劳动年龄人口中只有15-28岁的人口是1972—1985年间出生的人口,而在这个期间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人口的劳动力与各方案中的劳动力人口差距逐渐增大。

四、四川省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结构效应

1.老龄化效应———生育率下降加速人口由年轻型向老年型转变

生育率的转变同时也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如果按照无政策干预下的生育率转变模式,即按照生育率随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下降的趋势来模拟四川人口结构发展变化的话,2010年四川省少儿人口比仍然保持在22%以上,而老年人口比重保持在9.23%以下,人口年龄结构保持成年型。而在基准方案中,实际人口中少儿人口比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下降了17.4个百分点,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27个百分点,到2000年时四川省的人口就已进入老年型阶段,可以说,生育率的快速转变加快了人口老龄化速度。

2.抚养比效应———生育率下降使得劳动力负担

在减轻五、结论与思考本文通过借鉴世界各国总和生育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两者的数量关系,以此测算四川省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政策条件下的人口模拟,来分析四川省生育率转变对人口总量、老年人口比、抚养比等方面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通到对四川省无计划生育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如果按照无计划生育政策干预下的生育率转变模式,四川省从1978年以来的总和生育率都将远远高于实际的总和生育率水平。即使到了2010年,四川省无计划生育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仍为2.3左右,比目前实际的总和生育率1.38还要高。

第二,计划生育政策对四川省生育率下降起着加速的作用。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使无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四川生育率水平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下降。也即使说,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只是加快了人口的转变和生育率转变的进程,加快了生育率下降速度,并没有改变生育率转变的趋势。

第三,通过对人口规模效应和人口结构效应的分析来看。生育率的快速转变虽有效控制了人口迅速增长的趋势,加快了四川省人口转变的过程,使得四川省30多年来总人口规模比实际人口规模多出1635.45-4020.40万人。但同时这种过快的转变速度破坏了人口转变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使得四川省将从一个低风险的人口转变时期逐渐过渡到高风险的人口转变时期。如果按照无政策干预下的生育率转变模式,2010年四川省老年人口比重保持在9.23%以下。而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2010年四川省实际老年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10.95%,所以计划生育政策加快了人口老龄化速度。

大四年度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韧性;非理性信念;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11-04

提高大学生的理性信念和心理韧性,增强抗压能力,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拟了解大学生非理性信念和心理韧性的关系,为提高其心理韧性提供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在长江师范学院随机发放500套量表和问卷当场填写后收回,获得有效量表和问卷394套,回收率为78.8%。其中男生111名,女生283名;大一161名,大二63名,大三127名,大四43名;文史类113名,理工类217名,艺体类64名。

(二)研究工具

非理性信念测查选用王玉的《大学生非理性信念问卷》,共15个题目,分四个维度,“采用5级计分,得分越高则非理性信念程度越高”。问卷信效度良好。心理韧性测查选用胡月琴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共27个题目,分5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则心理韧性越好。量表信效度良好。

二、结果

(一)总体测查结果

表1显示,样本非理性信念总分显著低于常模,除概括化评论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外,其余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常模。心理韧性总均分及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2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家庭支持显著低于常模,其余2个维度差异不显著。

(二)性别差异比较结果

表2显示,非理性信念方面,除低挫折忍耐得分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外,总分与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别差异。心理韧性方面,除情绪控制维度得分女生显著低于男生外,总分与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别差异。

(三)年级差异比较结果

表3显示,在非理性总分及糟糕至极维度得分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经检验,大二非理性总分和糟糕至极得分均显著低于大三、大四(p

(四)专业差异比较结果

表4显示,在非理性总分及低挫折忍耐、糟糕至极2个维度得分上存在显著专业差异;经检验,在非理性总分及低挫折忍耐和糟糕至极维度上,文史类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理工类学生(p

(五)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结果

由表5可知,除绝对化要求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外,非理性信念总分及其余维度均与心理韧性总均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心理韧性总均分及各维度均与非理性信念总分呈负相关。

(六)大学生非理性信念对心理韧性的回归结果

以非理性信念及其四个维度为自变量,以心理韧性为因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得标准化回归方程:心理韧性=0.027×绝对化要求-0.07×概括化评论一0.02×糟糕至极+4.123。结果表明非理性信念对心理韧性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有三个维度进人回归方程,其中,概括化评论、糟糕至极起负向预测作用,绝对化要求起正向预测作用,以概括化评论预测能力最佳,非理性信念总体对心理韧性的总解释量为:-15.7%。

(七)大学生心理韧性对非理性信念的回归结果

以心理韧性及其五个维度为自变量,非理性信念为因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得标准化回归方程:非理性信念=-4.372×情绪控制-1.113×人际协助+59.559。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韧性对非理性信念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情绪控制和人际f助2个维度进入了回归方程,以情绪控制的预测力最佳,心理韧性总体对非理性信念的总解释量为:-15.7%。

三、讨论

(一)总体状况的讨论

大学生非理性水平较低、心理韧性水平较高;情绪控制水平较低而积极认知水平较高。与赵谦和董亚歌的研究结果一致。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理性水平相对较高;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挫折经验较少,所以情绪易波动,认知偏理想化。

(二)性别差异讨论

男生的挫折忍耐度和情绪控制水平要显著高于女生。可能是由于社会刻板效应和教育塑造、强化的结果:遇到挫折时男生更克制、坚强,而女生更感性、情绪化。

(三)年级差异讨论

结果表明,大二学生非理性信念总体水平和糟糕至极的想法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大一学生目标专注度和大三学生情绪控制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大一新生面临人生重大变化,处于过渡期,因此,定位模糊、目标专注度低;大三、大四学生面临人生选择及考研、就业的压力,因此,焦虑状态较多、情绪控制水平降低;大二学生度过了适应期,生活相对平稳,压力相对较小,认知理解自然相对理性一些。

(四)专业差异讨论

结果显示文史类学生的非理性程度和糟糕至极的想法显著高于理工类,而挫折忍耐度、情绪控制水平和家庭支持水平显著低于理工类。可能是因为相对于理工类学生,文史类学生较为感性,遭遇困境时易陷入深深的挫败感中,放大了自身的糟糕处境,评价就不够理性。

(五)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相关分析结果讨论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但绝对化要求维度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绝对化要求”是苛求、也是追求完美的心理趋向,虽被归为非理性信念,但不失为激励战胜逆境,实现“自我完美预言”的强大动力。

与之对应,心理韧性总分与非理性信念呈显著负相关。但积极认知维度与非理性信念相关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积极认知与非理性信念中的两个维度呈正相关、另外两个维度呈负相关,正负相抵后,对总体影响就不大了。

(六)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回归结果讨论

结果显示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能相互负向预测,“概括化评论”对心理韧性预测能力最佳,“情绪控制”对非理性信念的预测力最佳。因此,可以通过降低非理性信念及其因子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反之,也可通过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及其因子降低非理性信念。

四、结论

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程度总体较低;非理性程度大二学生低于大三、大四学生,理工类学生低于文史类学生;挫折忍耐度女生低于男生;大学生心理韧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情绪控制水平女生低于男生,大三低于大一、大二学生,文史类低于理工类学生;目标专注度大一低于大二、大三学生;家庭支持水平文史类低于理工类学生;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有明显的双向负预测作用。

五、建议

加强心理辅导针对性。①注意提高女生的挫折忍耐度和情绪控制水平;②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建立新的人生目标;③加强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合理期望值,降低绝对化要求、概括化评论,提高情绪控制水平;④加强文史学生的辅导,提高获取家庭支持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降低非理性程度。

大四年度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一、对“四二一”人口结构的重新审视中国在上世纪70 年代末开始推行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种种社会经济影响作了充分的设想和论证, 其中也包括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四二一”家庭的概念便是在人们研究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家庭的人口老化以及养老问题中被提出来。但由于上世纪末以前,人口老龄化似乎还未出现, 数量问题才是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人口问题, 于是“四二一”家庭虽然被提出了, 对其定义的完备性以及影响的普遍性却缺乏足够的科学说明和论证。直到20 世纪末、21 世纪初才陆续有学者就这一广为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给予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是利用人口调查数据估计出生育政策对未来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和未来家庭结构变化的程度( 郭志刚, 刘金塘, 宋健, 2002) 。“四二一”家庭的提出形象地表现出家庭内部倒金字塔型的人口结构给家庭养老带来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醒人们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作好准备。但是, 综观国内现有的一些相关研究, 发现对“四二一”问题的研究仅限于一种家庭结构的研究。如对“四二一”家庭描述为: “‘二’是特指两个独生子女结婚形成的中间一代; ‘四’是指他们的父母, ‘一’指这对独生子女夫妇所生育的独生子女。他们只需要具有这种直接亲属关系结构, 不需要生活在一起”( 郭志刚, 刘金塘, 宋健, 2002) 。而这种家庭的存在实际上有很多先决条件, 如四个老人共同存在、中间一代的夫妻双方必须是独生子女、只生育一个孩子。但这些条件会受通婚方式、生育政策、生育意愿、居住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从而影响“四二一”家庭存在的几率。

    另外, 仅从“四二一”家庭这一概念的合理性来看, 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 特别强调其中所蕴涵的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 而“四二一”家庭中的“四”, 即两对老年夫妇之间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 只是通过子女的婚姻关系形成亲属关系。在三代人都存活的前提下, 这种亲属关系所形成的家庭形式比较现实的应该是以下两种:

    1.一个核心家庭( 即由作为独生子女的夫妻双方及其唯一的孩子组成的家庭) +两个空巢家庭( 即两对老年夫妇各自组成的家庭)

    2.一个主干家庭( 即由其中一对老年夫妇、作为独生子女的夫妻双方及其唯一的孩子组成的家庭,或称“221”家庭) +一个空巢家庭( 未与子女共同居住的一对老年夫妇组成的家庭)

    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 四个老人与一对已婚有子的子女共同构成一个家庭的情况并不多见, 如果没有共同生活在一起, 这种所谓的“四二一”家庭便不符合传统社会学意义上的家庭范畴。但应该看到, 即使这种严格意义上的“四二一”家庭存在的可能性很小,它给传统家庭养老带来的挑战仍不可小视。

    另一方面, 今后“四二一”结构在微观范围内虽然不会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人口结构形式, 但从我国整个宏观的社会范围来看, “四二一”结构或者说倒金字塔结构在一定的条件下则很可能成为我国人口的结构形式。考察城镇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现, 如果生育率长时期过低就有可能造成未来城镇人口的倒金字塔结构( 见图1) 。

    从2000 年中国城乡人口年龄结构来看, 城镇40 岁以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典型的倒金字塔型。这是由于农村20- 40 岁年龄段的人口大量流入城镇, 造成城镇该年龄段人口的凸出, 加之城镇的总和生育率偏低, 在2000 年仅1.3( 王金营, 2003) , 20-30 年后城镇人口年龄金字塔极有可能呈现倒金字塔型。因此, 对于城镇未来的人口发展来说, 只有在低生育水平没有持续太久, 且必须有农村青壮年人口不断迁流入的前提下才能改变未来倒金字塔型的人口年龄结构。

    二、把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0.1 是控制人口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最优平衡点

    2006 年2 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对2001- 2100 年中国百年人口老龄化发展进行了预测。本文采用该预测数据对我国未来的人口年龄结构进行分析。本文拟通过比较在不同的生育率水平方案下, 我国未来百年的总人口、老年人口、老年比等指标呈现的结果, 从而得出生育水平对我国未来老龄化的影响情况( 见表1) 。

    1.中方案与高方案相比

    老年比的差别较小, 到2050 年中方案的老年比仅比高方案高约2 个百分点, 影响不大。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在本世纪中叶老年比超过三分之一相比,我国实行TFR1.8 上下的中方案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不算很大, 基本可以接受。只是总人口的差别较大, 中方案比高方案的总人口在2050 年少9000万, 2100 年少3.3 亿左右。

    2.中方案与低方案相比

    低方案下的老年比到本世纪中将超过很多发达国家的水平, 达到36.4%, 而到2100 年更高达40.9%, 与2050 年世界上老年比很高的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国的水平相当, 超过40%, 对社会将会造成巨大的养老负担。与中方案相比, 低方案下的总人口数量降得过快, 到2100 年将不足6 亿。此外,0- 14 岁的人口数量过低, 人口急剧下降, 且难以回升, 不利于人口的持续发展。

    图2 表明, 在中方案与低方案的不同条件下, 我国未来百年人口的年龄构成有很大差别, 这种差别在本世纪中叶以后体现得非常明显。如果生育水平过低, 到本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超过三分之一, 到世纪末将超过40%, 60 岁及以上、15- 59 岁、0- 14 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大致分别为40%、50%、10%( 即“4- 5- 1”) , 呈现类似倒金字塔形的年龄结构。

    因此, 综合比较高、中、低三种方案, 我们认为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0.1 的中方案是比较适合我国21 世纪人口发展的方案。或者说, 避免生育率过低或过高既能控制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过快, 又能避免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和速度加剧, 是控制人口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最优平衡点。

    三、老年抚养与支助情况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生育水平的启示

    为了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和家庭的养老支持情况, 在原有的老年抚养比、少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的基础上, 2002 年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新的指标: 潜在支助比和父母支助比。1.潜在支助比( Potential Support Ratio) =15- 64岁人口/65 岁及以上人口。它是老年抚养比的倒数,表示多少经济活动人口支助一个老年人。是反映一个人口支助老年人能力的指标。潜在支助比越高,则表明对老年人的支持压力越小。

    2.父母支助比( Parent Support Ratio) =85 岁及以上人口/50- 64 岁人口, 表示每一百个50- 64 岁的准老人支助的85 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的人口数。父母支助比越高, 则准老人支持高龄老人的压力就越大。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四二一”家庭的养老负担。

    由于这两个指标对于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都有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利用这两个较新的指标对中国与世界不同发达程度地区的老年抚养、支助负担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

    表2 中的三个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负担情况。总的来说, 直到本世纪中叶, 中国支持老年人的负担都是相当重的。2000 年中国的养老负担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但到2050 年中国的养老负担将远高于发展中地区和世界平均水平, 但仍低于发达国家。值得重视的是, 虽然我国的父母支助比在2000 年还比较低, 准老人支持高龄老人的负担还不算大, 但从2000 年到2050 年该指标的上升幅度却比较显着,说明高龄化将给我国带来较大挑战。

    老年抚养与支助情况的国际比较表明, 未来半个世纪老年负担的变化趋势意味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压力仅低于发达国家, 超过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作为老龄化决定因素之一的生育水平如何至关重要。很多发达国家近年来都力图改变生育率过低的局面, 但需要很长时间,特别是青少年比例过低更难以逆转。因此, 宏观的人口年龄结构和微观的家庭代际人员结构都必须统筹考虑, 不可偏废。年龄结构过分畸形、老龄化程度太严重会给政治、经济、社会带来不良后果。发达国家的生育趋势虽然是趋向于低生育水平, 但都尽量避免生育率过低、年龄结构严重老龄化。

    四、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法国和欧洲国家的经验与教训

大四年度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计划》精神,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我县于2001年制定了《金沙县普法依法治县工作五年规划》,由县委、县政府批转实施。按照《规划》的时间要求,今年已经进入总结检查验收阶段,根据中央、省、地关于“四五”普法验收工作动员大会精神,各乡镇、各部门要按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认真开展和做好“四五”普法验收的有关准备工作,迎接省、地对我县的检查验收。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四五”普法验收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我县“四五“普法工作的基本情况

五年来,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县普法办按照依法治县的五年工作规划,在全县广大农村和各乡镇、各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其中,重点进行宣传教育的法律法规有:修改后的《宪法》、《行政许可法》、新《婚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复议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及世贸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宣传普及覆盖面遍及全县的26个乡(镇)、592个村(居),县直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全县9至55岁的普法对象共37万多人,全部接受了法制宣传教育,参学率为100%。其中,29万多人(次)参与不同规模、不同形势的法律知识测试,参测率为78%。24万多人经测试合格,合格率为81%。1万多名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全部按规定学完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取得了“四五”普法合格证。五年中,全县共建立和完善各级普法机构110多个,累计培训普法骨干8000多人(次),发放各类普法学习资料560多万份。各乡镇、各部门共投入普法经费70多万元。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做到了人、财、物的全面到位,按规划要求,全面完成了“四五”普法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全面进行总结,高度重视“四五”普法验收工作

省、地对这次“四五”普法依法治理验收工作非常重视,地委赵友良书记对“四五”普法验收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亲自对这次验收工作做了安排部署。对此,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毕节地区“四五”普法依法治区工作总结验收方案》和《毕节地区“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结验收指导标准》,充分认识“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召开专题会议,作出科学安排,加大工作力度,对我县五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工作总结要实事求是,要高标准、严要求,要严格按照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金沙县“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验收安排意见》和《金沙县2005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要求进行操作,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做好验收准备工作,迎接省、地对我县“四五”普法工作的验收。

三、“四五”普法工作验收阶段的几点要求

(一)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将会议的安排和要求落到实处,将工作成效体现在验收效果上。

(二)要严格按照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验收安排意见、工作要点和验收标准进行工作,各乡镇、各部门的分管领导对此项工作要亲自过问亲自抓,保证人、财、物全面到位,工作能正常运转。

(三)县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是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具体办事机构,各乡镇、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县普法办做好各项工作,如实向普法办提供相关的资料、数据和总结,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县普法办也要按阶段、按时间、按质量对各乡镇及各单位的普法验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工作的不足之处和不到位的地方,该督促的要进行督促,该检查的要进行检查,不能到接近尾声的时候再进行突击性检查,到时有些工作就补不上来了。

(四)各乡镇、各部门在认真总结“四五”普法工作的同时,要找出工作中存在的差距,按照验收标准逐项进行检查,该补充的资料要及时补充完善,不留漏洞。

(五)执法部门要以这次普法验收为动力,努力提高本单位的执法水平。

大四年度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为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年度总结评估工作,各镇办、市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和分析。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结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情况。分别汇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总体情况以及分类别事件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年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与往年比较情况,以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有关情况,并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特点进行分析。

(二)应对工作总结评估。对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的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从组织领导、机构编制及人员配备、预案编制演练、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资金准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防范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及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既要认真总结防范处置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又要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工作建议。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和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四)典型案例分析。根据点面结合原则,从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各选择2个典型案例,对防范应对工作各重点环节进行深入评估分析,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二、总结评估的组织工作

市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要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分为四个编写组,各组参加部门负责编写本行业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各组牵头部门在各有关部门报告基础上汇总形成本类别突发公共事件总结评估报告。具体分组如下:

(一)自然灾害组:由市民政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科技局、市气象局参加。

(二)事故灾难组:由市安监局牵头,市工发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林局、市质监局、市电力局、市环保局、市文物旅游局、市气象局、市电信局参加。

(三)公共卫生事件组:由市卫生局牵头,市农林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参加。

(四)社会安全事件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发局、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办、市局、市民族宗教局、人民银行分行、市银监办参加。

三、总结评估的有关要求

(一)各镇办、市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年度总结评估工作。牵头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和计划安排,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要安排业务骨干积极参与,全面、准确、深入地进行总结分析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二)要做好各方面基础数据统计和材料汇总工作,各项数据的统计要规范、细致,避免重复和疏漏。要按照定性与定量文字与图表、概括描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估分析,做到语言精炼、层次清晰、内容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