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企业财务统计中的收支日常控制工作的意义

1.实现财务收支组织的合理化

财务收支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反映,如果企业资金收支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企业的资金循环中,财务支出代表着开始,财务收入代表着结束。因此,财务收支已经成为了资金循环的纽带。企业通过对企业财务统计中的收支日常控制工作,能够保持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确保企业资金顺利进行。

2.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完善化

财务收支能够对企业的再生产过程的进展进行及时、明确的反映,主要的内容包括各个生产环节中的实际情况、经济效益等。如果企业企业不能够保持供、产、销各个环节之间的平衡与衔接,将会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出现人不敷出的情况,对企业的再生产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企业财务收支状况能够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映,为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基础。

3.实现企业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正确处理

企业资金活动中必然会同各个方面发生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就是企业的财务收支活动。只有实现企业财务收支调度得当,才能够避免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的文坛,确保企业的支付能力与资信度,促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企业财务统计中的收支日常控制的强化措施

1.财务收支指标分管责任制的建立与完善

通过财务收支指标分管责任制实现财务收支计划指标在各个部门的划分与落实,明确不同的部分在财务收支计划中自身的责任。同时,应该对分管计划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考核,对部门收支计划指标的执行进行监督与督促。通过财务收支指标分管责任制,进一步促进部门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与完善,实现收支计划指标的完成。

2.依据财务收支规律实现财务收支日常控制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企业的财务收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前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的财务收支会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而出现变动。在企业财务统计中的收支日常控制工作中,要依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对资金日常凋动工作进行及时的调整,确保财务收支的顺利进行。在企业的财务收支中包含了非常繁多的项目,在企业财务统计中的收支日常控制工作中应该抓住重点与关键,例如产品销售收入、材料采购支出、工资支出、上缴税金等。同时,通过对企业收支状况的分析总结财务收支规律:第一,按照周期重复发生的财务收支,例如企业的材料采购支出、工资支出、水电支出、上缴税金等;第二,与相关因素存在依存关系的财务收支,例如产品的销售数量与价格决定产品销售收入,材料的使用数量与耗用定额决定材料采购支出;第三,受到生产条件影响的财务收支,如果企业存在季节性生产的情况,不同月份的产品销售收入、材料采购支出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在财务支出的日常控制中应该抓住重点,依据收支规律进行财务收支安排。

3.财务收支计划的编制与完善

企业应该通过财务收支计划的编制与完善,为财务收支计划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财务收支计划在编制的过程中应该划分为年收支计划、季度收支计划与月度收支计划。同时,财务收支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应该在时间、数额等方面增加增收节支等相关的要求,一方面积极对企业的收入进行组织,另一方面对企业的支出进行安排,尽可能地降低企业不必要的财务支出情况。通过相关的措施促进相关收入的提前与向支出的推后,从而实现资金的合理调度。

4.实现财务收支指标检查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为了能够对财务收支的实际进度进行及时的掌握,为财务收支日常控制与资金调度平衡提供便利,企业应实现财务收支指标检查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强化财务收支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的各项检查工作,例如货币收支状况检查、部分支出指标检查、部门资金周转检查等,通过检查为财务收支的合理与财务收支的平衡奠定基础。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做好企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务工群体迅速膨胀,人员成分复杂,计划生育管理问题逐渐突出。目前,我镇企业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中依然存在管理职责不清、工作制度不规范、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企业职工及企业空挂户口人员超生、特别是企业高收入群体超生比较突出,已成为影响我镇低生育水平稳定的突出问题。做好企业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对于落实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全镇各级各单位,尤其是各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企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担当起法律赋予的责任,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全面提升企业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二、明确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

(一)镇政府对辖区各类企业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负总责,将企业用工、空挂户口人员和流动人口全部纳入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范围。与限额以上企业及其他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将各类商业店铺、个体私营企业纳入所在村居、单位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范围,与常住居民同管理、同服务。

(二)实行人口计生工作责任目标管理的企业,对企业用工和与本企业尚有工资关系、人事关系、住房关系、户籍关系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活补贴等关联,且按统计管理口径未落实其他单位管理的育龄妇女,负有直接管理服务责任。其中户籍在县外的按流动人口管理,其他人员按常住人口管理。国有企业男职工家属无工作单位或在未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单位工作的城市居民,由男职工所在企业直接管理;对不在本企业工作的男职工家属及在本企业工作,但计生等关系受其他单位管理的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日常管理工作,男职工所在企业及育龄妇女所在企业均承担协助管理责任。企业男、女职工出现违法生育、非法收养现象的,均严格实行责任追究。要分别建立健全直管、协管人员和流动人口纸质或电子信息档案,并配合镇计生办做好计划生育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完善和落实好宣传教育、查环查孕、避孕节育措施落实、避孕药具发放、随访服务等工作制度,按月上报计划生育统计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和用工人员变动信息。

(三)未实行人口计生工作责任目标管理的企业,要协助属地村居、单位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查环查孕、避孕节育措施落实、避孕药具发放、随访服务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按月向村居、单位上报计划生育统计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和用工人员变动信息。企业用工出现违法生育或非法收养的,与直接管理单位一同实行责任追究。

(四)建立健全企业法定代表人责任制。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企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企业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负总责。企业要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依法落实好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等各项政策。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和指导,企业出现违法生育、非法收养的,主管部门承担连带责任。企业在其他乡镇(街道)设立公司或分支机构,负责对该公司或分支机构计划生育工作的监管和指导,该公司或分支机构出现违法生育和非法收养的,企业承担连带责任。

三、加强领导,确保企业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责任措施的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企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社会公共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人口计生工作的领导、协调、监督、管理和服务。对重点企业和计划生育工作薄弱的企业,要落实镇党委书记与企业法定代表人约谈制度,进行重点调度、指导。各企业根据规模、数量,配置专门机构或人员具体负责企业计划生育工作。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离职后;福利;确认和计量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1日

随着企业向职工提供福利的形式不断丰富,离职后福利计划的日益发展,旧职工薪酬准则在执行中缺乏具体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旧职工薪酬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在执行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长期辞退福利计划导致的应付职工薪酬的估计和折现等,需要对就职工薪酬准则的相关规定予以补充说明,以提供职工薪酬准则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01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完成了一系列的重大修改。为体现国际趋同,迎合企业向职工提供福利的形式不断丰富,解决旧职工薪酬准则与企业发展情况不相适应的问题,财政部修订了职工薪酬准则,要求企业在2014年7月1日起开始实行,并作为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追溯调整。本文将探索修订后的职工薪酬准则中关于离职后福利在确认和计量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求解决办法。

一、离职后福利定义及分类

离职后福利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比如基本养老养老金、失业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及退休后企业按期支付给职工的各种津补贴等。离职后福利计划是企业与职工就离职后福利达成的协议,或者企业为向职工提供离职后福利制定的规章或办法等。离职后福利计划分类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

(一)设定提存计划。设定提存计划是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对于设定提存计划,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根据设定提存计划计算的应缴存金额确认为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者相关资产成本;这类计划通常包括基本养老、失业保险、企业年金,按法律上规定交费,到员工退休或失业后,企业无进一步支付补偿的义务。

(二)设定受益计划。设定受益计划是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如商业性或契约式补充养老支付或医疗保险或其他相关计划,比如:银行、大型国企、央企规定凡在企业中工作至退休的员工可每月在法定受保范围外还享受公司给予1,000元;或规定退休后获得一套老年公寓,享有终身使用权;或公司定期向商业保险公司支付,规定员工在退休后每月领取800元;或公司自设资金池,定期缴费以支付未来给予退休员工的费用。

(三)设定提存计划与设定受益计划的区别。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的区分,取决于离职后福利计划的主要条款和条件所包含的经济实质。在设定提存计划下,企业的义务以企业应向独立主体缴存的提存金金额为限,职工未来所能取得的离职后福利金额取决于向独立主体支付的提存金金额,以及提存金所产生的投资回报,从而精算风险和投资风险实质上要由职工来承担。在设定受益计划下,企业的义务是为现在及以前的职工提供约定的福利,并且精算风险和投资风险实质上由企业来承担。

二、离职后福利计划的确认和计量

(一)设定提存计划的确认和计量。针对设定提存计划的确认和计量,准则修订前后并未发生变化。企业通常设计的设定收益计划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为职工缴纳的商业保险等。企业应当根据在资产负债表日为换取职工在会计期间提供的服务而应向单独主体缴存的提存金,确认为职工薪酬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缴纳的金额通常来源于社保缴纳基数与缴纳比例相乘,对于缴纳的基数和比例通常比较容易获取。商业保险取决于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中约定的每月应承担的金额。

(二)原有设定受益计划确认和计量存在的问题。针对企业设计的设定受益计划的确认和计量,旧职工薪酬准则的相关规定无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旧职工薪酬准则修订之前,企业为职工设计的设定的受益计划,通常在职工退休后实际支付约定的福利时才确认为职工薪酬负债并计入支付当期损益。原有的设定受益计划确认计量方式导致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和相关成本费用计入的会计期间错位,不符合配比原则。职工根据企业的设定收益计划而享有的报酬,只有职工在该企业工作到退休后方可享受,实质应属于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所应获取报酬,但这部分报酬需要延迟到职工退休后才享有。但由于报酬支付时间与职工提供劳务的时间不匹配,导致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和相关成本费用计入的会计期间不一致。产生的后果不符合收入成本配比原则,已确定的现实义务没有进行计量,导致企业少计负债虚增净资产。

(三)修订后的设定受益计划确认与计量。企业应当根据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确定的公式将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福利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企业对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通常包括四个步骤:

根据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采用无偏且一致的精算假设对有关人口统计变量和财务变量等做出估计,计量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并确定相关义务的归属期间。企业应按照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的折现率将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予以折现,以确定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

设定受益计划存在资产的,企业应当将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减去设定受益计划资产公允价值,所形成的赤字或盈余确认为一项设定受益计划的净负债或净资产。设定受益计划存在盈余的,企业以设定受益计划的盈余和资产上限两项的孰低者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资产。

根据职工薪酬准则第十六条的有关规定,确定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

根据本准则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的有关规定,确定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

三、设定受益计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任何一项准则的制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总会存在各种问题,使得其推行较为不易,设定受益计划的推行也不例外。在实务中,严格按照准则要求确认和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存在以下问题:

(一)鉴于考核机制管理层推进该项会计变更的意愿不强。根据修订后的职工薪酬准则第三十条对于本准则施行日存在的离职后福利计划、辞退福利、其他长期职工福利,除本准则三十一条规定外,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根据第28号准则: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政策变更的调整涉及到享有设定受益计划的所有职工(含已经退休的职工);追溯调整法的处理方式,将导致企业在调整当期的净资产会有相当金额的缩水。对净资产指标有要求特别是绩效考核指标中包含了净资产指标的企业,该项政策的推行存在一定的阻力。

(二)企业财务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新修订准则的出台,需财务人员对准则进行反复学习和把握,才能熟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但部分企业财务人员特别是非公众公司财务人员对新准则学习的主管意愿不强,财务人员通常缺少参与接受外部培训的机会,导致财务人员对新修订职工薪酬准则的理解不深,掌握程度不够,不能很好运用于实际工作。

(三)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企业不愿求助于精算服务。由于企业需要确认的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义务,需要在职工退休后支付,实际支付期与确认期存在的差异,需要采取相对一致的精算假设对有关人口统计变量和财务变量等作出估计,再计量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并确定相关义务的归属期间。设定受益计划的最终义务受到许多变量的影响,如职工离职率、死亡率、职工缴付的提存金等。这样的精算工作往往属于精算师的业务范畴。由于该项服务不能为企业带来实质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不愿意多付精算成本。

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对净资产的减少是一个累积数,不能直接归于执行政策变更当期的管理者。建议上级主管或考核部门,针对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带来的影响做好衔接过渡工作,减少因业绩考核原因产生推进此项政策变更的阻力。建议企业督促或者激励财务人员学习修订后的职工薪酬准则,提升他们的学习意愿,同时为财务人员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以提高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水平。如果企业设计的设定受益计划比较复杂,精算难度较大,为了更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建议企业对该项政策变更的测算工作外包给具有精算服务资格的机构。

主要参考文献: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对于科学管理模式的需求日益迫切,经营计划管理更是关乎企业长久发展和经济利益的关键问题。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已经逐步建立起以平衡计分卡等为管理工具的综合计划管理机制。概述了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机制,并就目前国有企业主要应用模式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出在新型管理机制改革下,综合计划管理的要求与发展的需求,并对未来应用模式的进一步改善进行探索。

关键词:

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指标体系;组织体系

1.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概述

1.1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概述

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该模式也面临了新的挑战。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涵盖了价值创造、客户服务、内部运营和企业成长四个综合方面的体制。该体制不仅包括以日常经营服务等为主的计划指标体系,而且还可以建立科学数学模型,开展平衡测算,并通过方案的优化,对经营活动进行总体分析,从而合理优化配置各项资源,推动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实施。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是在对企业内外部综合条件和环境的评价分析基础上,以企业整体经营目标为方向,基于现状进行的资源优化和企业发展规划,于国有企业具有整体和全局意义。

1.2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的应用和意义

回顾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经历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跨越式转变。在建国初期,国有企业管理主要以扩大生产为导向,根据计划进行统一管理,虽然适应当时经济发展需求,但随着市场发展变化,逐渐失去了活力和适用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经历了以效率提升、以提升市场占有率、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管理阶段,最终发展到目前以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在这些管理模式演变过程中,综合经营计划管理体制也不断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顺应当前国有企业经济利益和整体经济形势的新型模式。这一发展不仅让国有企业从经营战略上取得了提升,而且更加能够满足企业整体、全局、综合的发展需求,建立适应经济节约型社会的资源配置方案,实现企业综合利益最大化。

2.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的具体应用

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应用模式的具体确定是基于企业发展需求,如整体经营战略而具体开展的,包括了体系构建、指标构建、综合考核和管理评价等多个方面,我们将从这些具体方面进行分析。

2.1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体系构建

要更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将各部门、各个要素结合起来与公司整体战略相统一,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制定和执行一个持续的、共同参与的动态化管理过程。综合计划管理就是以战略为主导,为保障其顺利实施,企业应该不断建立和完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确认管理要求和内容,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规范管理流程和标准,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分为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权责体系、指标体系和流程体系五个主要部分。

(1)综合经营计划组织体系构建。

在体系构建中需要将各部门纳入整体管理中,并分层级设置,包括决策层、统筹控制层、归口管理层和执行层四个等级。其中决策层为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统筹控制层是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归口管理层是各项专业及指标归口管理部门。执行层是指企业的各部门和下属单位,负责经营计划的具体执行。

(2)综合经营计划制度体系构建。

制度建立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独立性需求,建立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具体管理制度。明确决策层在综合计划管理中的决策性地位,明确统筹控制层在日常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确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指标体系,从而保障综合计划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并与各专业的制度、流程等协调一致。制度的建立必须是以综合管理计划为基础,明确部门职责以及具体的操作职责,并对可能发生的各类行为,即先进行为和消极行动进行确认和赏罚,从而使制度明确化、可行化。

(3)综合经营计划权责体系构建。

综合管理计划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权责体系的构建,权责的细化和合理配置是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中,我们一般将处于决策层的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作为综合计划的领导机构,是最高的决策中心,负责大政方针的制定,审定、监督和协调综合计划管理中的各项重大事宜。统筹控制层的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主要是负责综合计划的编制汇总、平衡优化、执行分析、调整与评价等日常的管理工作。归口管理层则是负责本专业的专项计划、指标管理、平衡分析、年度目标以及监控分析工作。执行层的各部门和下属单位则负责综合计划和预算的执行和落实。

(4)综合经营计划指标体系构建。

在综合经营计划体系构建中,指标体系构建是技术性要求最高的部分。它不仅要反映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状况,而且指标的建立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和良好的适用性,该部分是目前的重点和难点。其基本方针是将综合计划与战略目标结合后进行系统性量化分解,为综合管理奠定基础和提供参考的依据。

(5)综合经营计划流程体系构建。

综合经营计划的实现需要严格高效的过程管理,流程体系构建就是为过程管理服务的,通过在综合计划的编制、上报、平衡、下达、调整、监控和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的节点设置,并针对各个环节和节点设定相关指标和考评机制,实现全过程统一的闭环管理流程体系。

2.2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具体制定要求和综合考评概述

(1)综合经营计划具体制定要求概述

在综合经营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秉承综合计划与企业战略规划保持一致的原则,综合考虑专业规划的原则和需求,以整体效益最优为原则。综合管理计划编制应该由企业各专业共同参与,统筹兼顾各专业和部门的发展目标,实现总体的平衡和持续化发展。其一,综合经营计划编制要符合务实化要求。作为未来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实现工具,综合经营计划应该分为短期和长期计划两个部分。长期计划是为了实现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在整个行业内立于不败之地的计划,该计划会随着经济环境、企业短期经营状况、政治环境等不断进行调整。而短期的综合计划则更应该详细化,并且要体现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前期综合计划的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将企业已有的资源和需要的投入产出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未来期间综合计划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其二,综合经营计划要具备可执行性和可跟踪性。综合计划制定最终是为了执行和改进服务的。因此,经营计划制定应该对关键指标进行具体列示,要求按月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工作的完成状况进行跟踪和反馈,如果出现异常要及时回查,从而对管理和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实现实时跟踪,为更好实现过程控制服务,实现综合计划的动态化管理。

(2)综合经营计划综合考评工作概述

企业综合经营管理计划体现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做合理的事先规划与安排,涵盖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因此也具有综合性。企业的综合经营计划考核工作,不仅要从指标的完成状况出发,具体分析投入产出比,而且要结合企业的投资、预算计划,实现企业在经营、财务、投资等方面的计划和规划。综合考评要体现该体系的价值创造性,通常用利润总额指标和经济增加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利润总额指标指的是在成本预算精细化管理工作下,通过人工成本及主要成本的控制,分析企业总体的盈利状况。经济增长指标则是从资产价值管理水平提升和整体经济效益增长出发进行考核。此外,综合考评不仅涉及企业的经营状况,也要体现企业服务水平提升状况、内部运营状况改善、企业综合发展等,建立一个包含价值创造、客户服务、内部运营和企业成长四维一体的综合计划评价体系。

3.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的实证应用

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的应用需结合企业发展状况和经营规划来具体开展。我们以电力企业为例,对该模式的具体应用进行实证分析。

3.1基于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的实证应用

以电力企业为例,从企业战略目标到综合计划制定和最终计划落实的具体环节。根据中长期发展规划,我们制定了企业发展的5年综合规划,提出未来工作重点是要统筹工作,优化资源的配置。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企业发展应该要实现的具体计划,如电网建设计划、电网技改、电网修理、科技项目、管理咨询等计划,并结合这些专项计划制定指标体系,在平衡协同基础上实现企业年度综合计划的安排。企业的综合计划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应该与企业的投融资计划、财务管理规划等结合起来,实现从单纯管理到价值创造、服务提升、运营管理提升和企业成长多维度的发展。

3.2基于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实证分析的探讨与改善

在该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应用中,企业要推动具体工作的开展和执行,确保经营管理的成果,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考评指标体系,要在以下工作改善和提升中多做努力。

(1)建立健全综合经营计划的考评体系。

考评指标体系既要包括电力企业发展的基础性评价内容,例如综合计划管理制度流程的建设和执行情况、综合计划编制组织体系构建状况等。更应关注过程评价,对于过程管理要做到细致到位,不仅注重过程评价的编制,对于综合计划的质量、上报及时性和准确率等进行考核,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跟踪分析,保证跟踪成果,实现及时有效地过程管理。在此基础上,对综合计划中不适应企业发展部分进行调整,为最终计划实现和多维度综合效益实现服务。

(2)综合经营计划管理要注意综合性。

为了进一步推动综合计划管理,电力企业可以开展全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查找工作过程的薄弱环节,寻求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评价可以从综合计划基础建设、执行过程与完成结果三方面开展,从而全面系统地实现对综合计划全过程的评价、分析及反馈,采取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与综合测评相结合的形式,从综合计划编制、跟踪分析情况、计划调整、计划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4.结语

国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机制应该以战略为导向,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实现资源更加合理的优化配置,实现效益的最优化,这是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应用模式不断突破创新的方向,仍需要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

作者:吴颖 单位:四川科锐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邹江,邱有强.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用用模式探索[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2008(09)

企划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精细化管理;质量;风险;人才

日本的国际工程起步于上世纪年代,历经70 年的发展,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比我国成熟。近些年,随着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日本建筑企业及其项目管理方法进入我国,管理模式保留了国际通用的做法。本文从日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入手,总结值得借鉴之处,有助于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立足于国际市场。

1 .质量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在起源于美国的科学管理和为质量而管理两大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以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相关方价值主张的利益最大化的管理方式,具体体现在管理责任明确化,减少物料损耗,工作准时化。这种管理理念应用在工程建设项目实践中,在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加快建筑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得到了建筑业界广泛的认可,值得我国建筑企业借鉴。

1.1 全社会、全行业具有高度的质量意识

日本建筑界认为质量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之一。认为工程不但要实现其预期的功能,而且要把工程质量做到最好,满足客户的需求,贡献于社会。质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提升企业知名度,为企业获得好的效益。建筑工程公司纷纷把积极应对客户需求,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作为质量管理方针。企业员工从入职到职业生涯提升的培训,都会涉及质量意识和工作责任的内容,有效地促进企业员工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减少了工程瑕疵。建筑工程有两个质量控制阶段,一是设计阶段,二是施工阶段。设计阶段主要是确立目标质量,保证符合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以及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施工阶段是实现目标质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变更设计,优化工程质量,但是并不能解决全部的由设计产生的质量问题。因此两个阶段都非常重要。我国虽然质量意识在不断提高,但在高度和广度上需要继续加强是关键。在高度上,不能只满足于质量合格,要建立为业主和社会提供最佳质量产品的创优意识;在广度上,激发参与建设的各方基层作业人员的创优热情,只有整体质量意识提升,工程项目质量才能够提高。

1.2 细节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关键

日本企业很注重信誉,企业要想承接到工程就要具备良好的社会信用,注重细节质量控制,对待工程精益求精是赢得社会信用的有效途径。如果工程质量不好,屡次返工,企业将会难以继续生存。首先,日本企业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和要求执行的同时,注重材料选择环节的控制。施工单位报送的建筑装修材料和功能性材料,建设单位对其颜色、规格、性能、耐用年限等逐一进行确认,确保“艺术性”“经济性”和环保符合要求。其次,日本施工单位在节能、保温、隔声、防水等方面施工工艺精良,施工尺寸精确,施工前对可以预见的质量问题能够进行深入探讨,及时改善做法,竭尽全力地避免瑕疵与通病的出现,确保工程项目“功能性”。例如:在某食品工厂的施工中发现室外的光线可通过过道窗户照射入生产车间,由于产品有生产温度的限制,为了确保产品品质,该部位的施工立即停止,建设单位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设计变更,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再次,对于工程项目未来的改造便利性也会加以考虑,例如:在设计和施工中,为了便于未来生产车间内大型生产机械设备更换,外墙会设置满足设备搬运的可灵活拆卸的部分墙体。最后,日本企业的成品保护意识极强,在装修阶段,现场作业人员配有专门的帽子、作业鞋,出入口、墙壁、地面、设备等都会加以覆盖,重点保护部位配以醒目标识。虽然需要增加一些投入,但是减少了修补带来的损失,以及避免了对感观质量的影响。业主根据工程质量判断企业优劣,社会信用决定企业存亡的市场机制,促使企业主动加强质量管理,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对提高质量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值得我国借鉴。

1.3 工程承包单位是质量目标达成的关键

国际工程项目具有特殊的属地政治、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和语言。日本企业优先从曾经合作过的企业里选择技术与管理较好、有信誉、质量与工期有保证的企业作为承包商,其优势是熟悉这些企业的综合能力,能迅速投入工作,并能够配合默契。与新合作企业相比,免去了相互之间的磨合期,省时省力。对于从未合作过的企业,其资质、经验、信用需要在预审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面的投标环节,有的发包方还会委托专门机构对这些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对于常年提供服务的承包商,发包方会建立供应商名录,每年对供应商资质和信用进行复核。我国国际工程积累的经验少,在承包商的选择方面,可以学习日本建立承包商名录,记录相关经验、业绩,并且进行信用调查,确保合作顺利。

2.风险管理

国际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若发生意外,必将造成工期拖延,经济损失和信用损失。因此风险防范非常重要,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是国际工程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有利于保护项目相关方的利益,实现风险转移。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责任风险、员工的人身伤亡风险等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转移风险是普遍采用的方式。风险转移不是规避风险的唯一途径,如果保费过高,投保不经济,可以考虑风险自留。国内外的工程担保类型基本一致,主要有投标担保、履约担保、业主支付担保、付款担保、保修担保、预付款担保、分包担保等。形式有几种:银行出具保函担保;保证保险公司或专门的担保公司出具担保书担保;母公司为其子公司担保;由一家具有同等或更高资信水平的承包商提供担保;业主将一笔信托基金交受托人保存,并签订信托合同等。国内某日资工程建设项目非常注重风险转移,除了加入建筑工程一切险,第三者责任险等强制性保险外,还为员工加入人身伤亡的商业保险。履约担保采用了无条件保函。银行保函分为无条件保函和有条件保函。无条件保函即只要对方违约,索赔日期有效和金额在担保范围内,银行无条件地进行赔偿。世界银行招标文件、FIDIC合同文件中提供的银行履约保函格式,都是采用无条件履约保函的形式。借鉴日本企业的风险管理方式,我国企业要根据工程所在地的规定加入强制性保险,并根据实际情况辅以其他方法,使风险降到最低。

3.进度的精细化管理

日本企业使用的工程进度计划按计划周期划分较为常见,分为总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作业计划,逐级细化。总进度计划具有确定工程关键时间点,明确各个施工项目及其主要工种的施工顺序,指导资源调配的作用。日本企业充分发挥进度计划的作用,在总进度计划表中非常醒目地标出了关键时间点,比如开工、接电、交付使用等的日期,并且填写质量管理、安全卫生管理、发包的计划。在质量管理计划中,记载企业内部检查及各分部官方验收时间;在安全卫生管理计划中,记载企业内部安全生产会议时间;在发包计划中,分包项目及发包时间一目了然。在日本,工程进度计划的采用时间坐标进度图、时间坐标进度曲线、网络图。日本企业制作的进度计划已经不再单纯地使用横道图,而是将分部分项工程的流水作业形象地画在进度表上。在施工过程中,加入实际进度前锋线或者香蕉形曲线等工程进度控制曲线,便于及时分析进度偏差、制定调整策略。日本完善的进度计划凝聚了管理者的智慧,汇聚了重要工程建设信息,对施工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借鉴日本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将有利于短缩工期,避免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4.人才培训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教育。他们认为培训能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日本企业每年都会制定教育计划,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分为两种,一是由企业内部讲师培训,二是聘请专门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有些企业设置奖励机制,对考取职业资格的员工报销学习费和考试费。国际工程的工作对象是外国的员工,顺畅的语言交流有助于解决工程问题,化解矛盾,是国际工程项目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环。日本企业派遣员工赴任国际工程前,对拟派员工进行几个月的培训,包括外语、法律法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等。赴任后也会继续为员工支付聘请语言教师的费用,直至语言过关。国际工程项目需要配备一支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水平高、协作能力强的队伍,主要管理人员还要熟悉属地文化,具有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我国的国际工程历史短,满足要求的人才少,因此,学习日本经验,培养国际型人才,加强队伍建设成为在国际市场立足的关键。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我国企业要想打入国际市场,谋取更大的发展,需要导入先进的管理理念,继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规避风险,强化国际型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对于日本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我国企业可以取其精华,并加以实践,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推进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中外企业文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企业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

气体净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全国气体净化信息站;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