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范文第1篇

“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生物学家测定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皮层中都有着相对应的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熟练,就越能在大脑皮层上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人的大脑更发达。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双手手指灵活度的训练基本上靠做精细的实验来完成,做实验就是把动脑和动手高度结合的过程,经常做实验的学生,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远远超过不动手做实验的学生。为此,全体教师一定要重视实验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提高认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把实验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二、实验员专业化、管理规范化

实验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具有科学的实验室管理知识,要会管理、会准备实验、会协助任课教师辅导实验、会维修保养仪器设备、会自制教具。《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装备队伍的建设: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是专职的,高级中学不少于3人,初级中学不少于1人,小学可有兼职人员,保证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要定期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进行培训,保证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学校在评职称等方面要把实验室管理人员同任课教师同等对待,以保证实验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实验室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四个行业标准(《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教学仪器管理制度》《初中实验室仪器操作规范》);其次还应该会进行实验室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仪器的科学存放、仪器的保养维修及安全防范措施、仪器账目的管理及使用、实验室的整体环境及管理、实验室工作的职责分工及管理。实验室教师只有熟悉各种制度,才能做到仪器存放科学、规范、安全、美观、方便;账目清楚,仪器性能熟悉,才能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服务。

三、实验室工作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1.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教材的多元化导致了同一实验的多样化,也就导致了实验用具的不同化。例如,在有的教材中,凸透镜成像实验是使用光具盘来做的,而我们学校只有光具座,那么用光具座来代替光具盘做透镜实验就是不二的选择。又如,教师在展示什么是凸透镜时,我们利用的是从报废的投影仪上拆下的镜头。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2.多摸索实验技巧

许多实验方法不仅提供给我们化解疑难实验所需的知识和技术窍门,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给我们智慧的启迪和激励,使对实验敏感、勤于思考的人获得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压缩气体做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的实验中,利用空气压缩引火仪压缩气体体积做功来点燃棉花。这个实验一般很难做成功。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实验成功的关键是:用力下压时要快、脱脂棉不能放的太多、最好用撕毛的擦镜纸代替脱脂棉。又如,“固体分子引力”实验中,演示分子引力一般采用的是将两个铅圆柱体块压紧在一起后不易拉开的方法。这样一来,对实验的要求就高了。具体做法是:首先,要将两铅块接触面的氧化层用刀刮去,要注意向同一方向用力并尽量将接触面刮平,对两铅块施压时不要采用两个接触面对压的方法,而是要将两铅块慢慢相对用力推压,逐渐增大两铅块的接触面。这样压好以后,一般可以承受10N的拉力,而且拉开铅块后,从其面上的印痕可以看出,两铅块压紧时的接触面积一般都很小,因此足以说明是分子间的引力在起主要作用。

3.转变实验方式

(1)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作用,因此只要实验室条件允许,我们就尽可能把实验器材多准备几套,把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

(2)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在物理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实验是验证性的,对于已经知道结果的实验,学生普遍没有太大兴趣,而且也存在记忆不深刻的弊病。如果把教材中的验证实验放在结论前做,变验证为探究,那么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变课内实验为课外实验。由于上课时间有限,一些与常见的物理现象有关的实验和复杂的实验就没时间做,多数情况下就由做实验改为教师讲实验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把课内没时间做的实验放到课外时间完成。

4.改进实验

(1)化小为大,变微观为宏观。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激光笔来演示厚木板的微小形变。把激光笔固定在木板上,当木板发生微小形变时,激光投在墙上的光斑就会发生明显移动。又如,在“光沿直线传播”实验中,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路径一般无法观察到,为了显示出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路径,我们采用激光笔作为光源,让激光通过充满烟雾的玻璃瓶或滴有牛奶的纯净水,这时就会看到一束笔直的光线通过空气或水中。当然我们也可利用幻灯机或投影仪把实验现象进行放大。

(2)化夷为险,变静态为动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把平淡无奇的实验改为惊险刺激的游戏,或把静态的实验变为动态实验,加深学生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可让一小球慢慢滚向镜面,这时,可看到小球和球的虚像分别由透明玻璃的前方和后方以相同的速度接近镜面,并同时到达。

(3)化凡为奇,使无趣变有趣。我们要改进实验设计,在实验原理不变的前提下,用有趣味的实验代替无趣的、常见的实验,以引起学生兴趣。比如,讲“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时,可演示“煮不死的鱼”(试管倾斜放置,试管底部有鱼,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端)。在探究“摩擦起电”现象中,可用会跳舞的乒乓球引入新课,具体操作是;把乒乓球放在一个平面上静止不动,用皮毛摩擦塑料壳钢笔杆,然后让它靠近乒乓球,移动钢笔杆,乒乓球也会跟着动,就像乒乓球伴着钢笔杆的指挥在跳舞。

5.自制教具

实验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正是抓好实验教学的体现。实验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观察、探索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获得感性知识,从而加深理解,或扩大知识领域的教学过程。

一、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的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办好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做实验。学生从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开始学习,然后做实验来验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实验教师的素质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

要想上好实验课,实验教师起码要在两个素质上下功夫。

第一是思想素质。作为一个实验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要对学生有一个很强的责任心。我们每个实验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于实验教学的精神,能出色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第二是业务素质。实验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性能、结构、原理及实验技术。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掌握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维修技能和管理水平。要对所辅导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非常熟练,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建立一本业务日记,对每次辅导的实验中出现的故障、故障现象及排除故障的方法、分析故障现象产生的原因都要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业务水平就能不断提高,辅导实验就会心中有数,就能保证每次实验课都能顺利完成。

三、加强管理是上好实验课的条件

管理工作是实验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日常工作,也是能否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是仪器设备的管理。仪器设备是构成实验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实验教学的物质基础。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要进行分类,编号,要建立仪器设备卡片,对每台仪器设备都要建立维修保养档案。对重要的仪器设备,要有使用工作日志,用它记载设备日常工作情况。还要有设备履历卡,用它记载设备的故障现象、原因、采取措施的记录、维修记录、事故记录、运转记录、质量鉴定及精度校验登记和改装记录等技术资料。对设备的维修保养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和实行责任制。对实验过程中损坏的仪器设备要及时修理,要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不断提高设备的完好率,最终保证每次实验课的顺利完成。

四、实验考核是上好实验课的措施

要想上好实验课,必须让每个同学都重视起来。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

第一是上实验课前的提问。由实验教师提问有关实验的名称、目的、使用的仪器设备及用到的理论知识,每次课都提问,争取使全班的大部分同学都得到一次提问的机会,并将提问给成绩记在名单上。

第二是实验课当中动手能力的考察。每次实验时分组人数一般是3-4人,有的同学做实验时不怎么动手,光站在一旁观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利用小组提前做完实验的空闲时间留l-2个同学进行检查的办法。主要是看其接线、仪器的使用、数据的测试等方面的动手能力,给成绩并记录下来。这样就达到了促使同学做实验时,都积极动手操作的目的。

第三是做完实验后,同学自己要认真整理实验报告,包括整理测试数据、绘图、分析实验现象和总结讨论等。认真回答实验指导书中在每个实验后面的思考题,使同学进一步巩固实验中的收获。实验报告经实验教师批阅后给出成绩。

五、实验室开放是上好实验课的动力

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室应全天对学生开放,让学生自己安排时间来实验室做实验。一方面是同学在做实验时有没做完的,有没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有没弄清某个实验现象和故障分析等方面的原因。同学利用实验室开放的机会,来实验室做实验解决上述这几方面的难题,进而保证了实验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使同学的动手能力得以进一步锻炼,补充了实验中没机会动手的不足。

六、实验教学改革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

目前上实验课,是由教师写好实验指导书,学生按照规定的程序完成实验,这种实验方法对于刚入学的新学生的实验课还可采用,到了二年级就应该比较放手的让学生自己考虑如何提出目的、要求,并给出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条件,指导学生自拟实验内容,方法、步骤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在实验中进行检查和指导,必要时给予提示。以后实验基本上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给予指导,减少依赖性,发挥主动性。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既验证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利用所学知识,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设综合性、大型设计实验。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较大系统的设计,从电路的设计、计算到安装调试,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实验中发现设计错误,及时修改设计,发现实验故障就及时设法排除,使学生得到较为实际的、较广泛的系统训练。利用实验室有先进的科学实验仪器设备,对外联手搞科研,老师和同学都积极参加进来,这对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实验教学范文第3篇

一、由已知变未知,激发创新意识

按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分类,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验证已有结论的正确性。而探索性实验是用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根源,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如讲钠的化学性质时,讲钠与某些盐溶液反应时,用钠与稀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盐和金属反应的规律性”,认为排在前面的金属钠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生成铜和硫酸钠。通过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结果令他们吃惊的是:没有红色的铜生成,而是产生了蓝色絮状沉淀和气体。此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并提示溶液中有水存在,很快同学们就得出结论:这是因为钠先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气和氢氧化钠,然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这样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由已知探索未知。

二、最佳组合、突破思维定势

实验不能总局限于某些僵化的思维定势,必须要改革创新,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铝、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制氢氧化铝,学生们能想到的方法有两种:

方法1.2AL十3H2S04=AL2(S04)3+3H2

AL2(SO4)3+6NaOH=2AL(OH)3+

3Na2S04

方法2.2AL十2NaOH+2H20=2NaAL02+

3H2

2NaAL02+H2S04+2H20=2AL(OH)3+

Na2S04

以上两种方法均正确,用的铝与氢氧化铝的量均相等。但方法1中消耗的量都比方法2中的多,还生成较多的副产品硫酸钠。如果按常规思路,即决定用方法2,如果突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能否设计一个更节约试剂的方法,经过引导并实验,结果学生得出:

方法3:用方法1中得到的硫酸铝和方法2中得到的偏铝酸钠进行反应:

AL2S04+6NaAL02+12H20=8AL(OH)3+

3Na2S04

通过比较,同学们发现方法3最佳,能够制得更多的氢氧化铝,这样就突破了思维定势,遗弃了认为较好的方法2,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性。

三、改进实验,拓宽思路

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手段完成实验,能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思考,开拓思维空间,激发创新思维。

如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我们采用了从不同角度做多次实验的方法:

1.将一小块钠放入盛水的小烧杯中,反应后滴加酚酞――从侧面观察

2.将一小块钠放入盛有酚酞和水的表面皿中,然后投影显示――从正面观察

3.将一小块钠放入盛有水的试管中,用大拇指捂住管口,移进酒精灯――听氢气的爆鸣声

这样学生情趣高涨,调动了积极性,他们自动得出了结论:

实验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实验教学 学生

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化学教师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笔者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

一、发挥实验教学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便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1.对创新的认识

(1)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

创新一词,是创造主体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产生新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从人的创造性思维开始,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会有创新精神。

(2)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发现问题阶段;第二,准备阶段;第三,酝酿阶段;第四,豁然开朗阶段,也称“灵感”或“顿悟”阶段;第五,检验验证阶段,即经过创造性思维所得到的结论必须经过检验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而检验的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实验证明,因此,实验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2.实验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验是有目的地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再现,它能简单、明晰地突出主要因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借此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感知刺激,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不同形式的思维活动,来刺激学生发现新问题,驱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奥秘,进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必需挖掘实验教学潜能,特别是实验复习课,不能简单停留在实验的观察,更不能是新课的重复,而应创造性设计实验――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而又侧重知识综合应用,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问题具有一定挑战性,从而积极思考,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和再创造,以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新方法,若长期坚持对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就会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持久的、稳固的品质――即创新精神。

3.实验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应遵循几项原则

(1)转变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而传统实验教学往往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几种仪器,以教师讲授和单独演示为主,学生没有亲自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这严重挫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2)改革教学方法――科学性原则

在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抓住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明确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中来,并带着问题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并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和最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方式。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得到提高;一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利用有关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能力,关键在教师。教师在教育观念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解决该问题的首要条件,其次才是教育经验、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的问题。

1.教师应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体

教师的作用是如何帮助、引导每一位学生发展,与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以榜样自居,更不是学生的救世主。近几年来,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不会划火柴。起初我以为是独生子女问题的表现。后来经过走访才知道,学生划火柴的机会实在太少。大部分学生家里根本没有火柴,可以说不少学生只有在化学实验课上才有使用火柴的亲身体验。

教师不但规范地言传身教,还要讲明道理,以理服人。新一代的年轻人是有理性的一代,他们的科学意识和民主意识较强。他们不盲从,因此,命令只会使他们反感;他们更相信科学,自主意识较强,希望得到尊重。例如,划火柴,不少学生点燃酒精灯要用三四根火柴,有的学生甚至不敢点酒精灯。究其原因,主要是怕烧着自己和方法不正确,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实验,课题就是如何保证每一次都能将火柴划着。学生结合物理的杠杆原理等知识,通过讨论、实验,迅速掌握要领。教学生划火柴事情虽小,但是我认为值得。因为通过这个实验,不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提高,而且让学生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不只是联系工农业生产,其实对学生而言更应注意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这样,学以致用才能落到实处。

2.教师自身素质高,有较强的能力

实验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验型”;实验教学;体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办学定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否充分发挥其价值特点和功能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否办出特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按岗位来设置专业,按照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开设课程,培养人才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格外注重实践教学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高职应更加注重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实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岗位型、操作型特征。

总之,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紧迫形势,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实需要,促使许多院校、实验教师开始探索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在这些改革中,其中最具广泛性的就是新课型的应用,它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因为它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在这里我们谈谈“体验型”课型在实验教学应用中的体会。

一、“体验型”教学的意义

“体验”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教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为学生的“体验”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观察、实验、探究、调查、实践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体验型”实验教学不只是一种教学形态,也是一种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价值观。体验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素质的真正发展。进行”体验型”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来认识、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体验型”教学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加快知识经验的转换,有利于促进情感的生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它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入了实践的环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体验型”教学的目的就是以情景体验为载体来促进学生由知到能的转化,而由知到能的转化是教学中的重要功能。

二、“体验型”教学的特征

以在体验中发展为指导思想。学生主体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关键是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在体验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

以体验作为主要途径。借助体验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行为的自由和发展、选择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体和心灵的解放,使学习主体化、主动化。

关注实验教学的过程及情感体验。体验的价值,不在于体验过程中获得某种有形的知识,而在体现容易被人忽视的过程中。体验式教学将教学目的蕴含于过程之中,关注体验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与行为方式的价值。

师生呈现平等的对话关系。师生通过实践技能的训练进行交往、交谈、理解达成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共同享有已有的经验,共同体验着新知识的形成,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师是面向学生的说话者,更是体谅学生的倾听者。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自己也能获得发展。

三、如何开展“体验型”教学

将“体验型”教学理念深入贯彻到基础理论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多提问题,少给结论,引导学生参与到理论的研究,让其亲自体会理论联系实践基本理论的提出、发展过程,悟出来的东西才记忆深刻,终身受用。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确保实训课质量,应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建立严格的实训制度,实训课的检验标准,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标,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整个高职教育质量。如护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在实验室进行真人模拟技能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校外培训基地是学生直接参与和实际工作的场所。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还可以营造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因此应加强对校外培训基地的利用和建设,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四、“体验型”课型常用的实验教学类型

角色体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给学生设定一个情境,要求学生担任各个角色表演,进行实际操作。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技能。在角色体验中,应尽量创造出与实际情景相近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角色体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使学生课堂上学得的理论知识在模拟性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扩展,并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场体验:角色体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第一步,而深入生活,进行现场体验,是学生进一步由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选定的教学现场对实际问题,进行情境讲授和体验,从而获得并体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护理专业,到附属临床教学医院去现场教学,使学生看到病人的痛苦,体会到作为一名护士的神圣职责,同时也增强了实践技能。

行为体验:让学生到正式的场合中亲口去说、亲自去做。如护理专业,让学生去临床医院对病人进行护理诊断和制定护理措施,并且在指导护士的指导下亲自去操作,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五、“体验型”课型的应用研究

“体验型”教学从教到学,从思到辨,从知到行,都是在教学双方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体验”下完成的。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但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而且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不断对教学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在此教学过程中,既要靠教师教,又要靠自己学,逐步提高认知水平,掌握学习方法,成为独立学习的主体。使教学相长。

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理性认识往往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很大距离,这就是知与能的不同,“体验型”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通过体验不断地获得感性认识,并与所学知识相互对照、相互验证,从而使理性认识与客观事物的距离缩短,在体验中实现统一。

“体验型”教学能把认识经验转化为智能,能使学生学有所用,通过“体验”活动不断地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了学生的技能与技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

总之,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它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在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离开学生主体的认知实践活动,它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去认识、去体验,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把技能训练还给学生,使技能训练成为学生的专业训练,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统一,让实训课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