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规教师论文

正规教师论文

正规教师论文

正规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了切实做好我校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特制订如下规定。 第一条 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巩固和拓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文科专业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社会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工程绘图、计算、实验、数据处理、外文阅读、计算机和工具书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第二条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原则和要求 (一)选题原则 1.从本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体现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训练的内容,使选题具有综合性、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 2.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结合工程科研、社会实践,使选题具有多样性、应用性和一定的特色。 3.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研究,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选题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一定的创新之处。 (二)具体要求 1.一般情况下,工科学生应以工程设计为主,参加设计的学生数应占60%以上;文、理科学生以论文为主,尽可能多地选择与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实际应用题目,避免把文献综述、资料索引或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作为论文任务布置给学生。 2.毕业设计(论文)应对计算机编程、应用和阅读与选题相关的外文资料提出具体要求。 3.选题难度和份量要适当,要考虑完成设计(论文)所需经费和其它客观条件,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能按时完成。 4.选题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保证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选题内容可因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异而有所不同,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学有专长的学生,可允许自选课题,但应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指导教师同意、系主任批准。 5.对于一个课题由多人合作完成的项目,应有明确分工,各人有不同的小题目,内容有所侧重,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综合训练。 6.选题需经系主任批准,报教务处备案。选题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第三条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教师由具有一定设计经验与科研能力、对该课题内容熟悉、具有讲师职称以上的教师承担。一般情况下,助教不单独承担指导工作。在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可以聘请外单位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的工程科技人员或研究人员承担指导工作,并应有专人(讲师以上职称者)定期进行联系。指导教师确定后,原则上不能随意更换。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期间不得随意出差,确因公需出差,须经系主任批准、教务处备案,时间不得超过一周,并委派相当水平的教师指导。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 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数一般不超过6人。鼓励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多带毕业设计(论文),但必须做到每人一题。 指导教师主要职责是: 1.选择课题,拟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指导书;做好设计(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文献资料、图书、工具书、实验器材等;制定周密的进度计划。 2.指导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任务、目的、要求等全部工作内容,制订工作计划,认真指导学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和实验方案或调查方案的选择以及审查数据处理、理论或实验分析的结论等。3.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及工作质量,及时解答学生所提问题和尽量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难。4.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所指导的设计(论文)的全部资料,并写出评语和评分。5.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由指导教师请一位评阅人(校内教师)或由答辩委员会(小组)负责人组织教师对设计(论文)进行评阅,要求参加评阅的教师从学术角度就学生所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认真评阅,并给出评阅成绩。 6.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评定学生成绩。 第四条 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的要求1.学生修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含实践环节),取得所规定的学分数和绩点,方有资格参加毕业设计(论文)。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个人特长和实际情况提出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要求,系进行统筹安排。3.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拟定设计(论文)总体方案和进度计划。4.独立进行设计(论文)的研究全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严肃认真,刻苦钻研,按时完成任务。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一经发现,其毕业设计(论文)以不及格计。5.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虚心接受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达四分之一以上者不得参加答辩,其成绩以不及格计。6.准确绘制设计图纸,认真拟定设计说明书或撰写论文,做到图画正确清晰,设计合理经济,说明书简明扼要、文字通顺,书写工整、计算正确,并用中英文撰写说明书(论文)摘要。7.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所有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包括图纸、试验记录、原始数据、调研记录本、上机程序、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录像带、设计手册、打印本、样本实物等),学生不得自行带走,须由各系负责收回作为教学资料妥善保存;对有价值的还需要整理归档。 第五条 毕业设计的组织工作全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主管校长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办法。校、二级学院、系的工作职责分别为:(一)学校教务处工作职责1.在学校预算的基础上,落实全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经费预算。2.汇总各二级学院(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和指导教师安排,协调有关问题。3.具体负责安排、组织检查全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4.做好全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和选编工作。5.督促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登录、入档工作。(二)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 在二级学院院长的领导下,成立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由各系主任参加,其主要职责: 1.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 2.审核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指导教师配备情况(题目、指导教师名单于第8学期开学第一周内呈报教务处备案)。 3.督促、检查各系毕业设计(论文)组织工作情况。 4.定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有关问题,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 5.负责组织、监督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阅、答辩和评分工作。 6.做好二级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和编印工作。 7.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以及经验交流。 (三)系工作职责系是直接组织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础单位,其主要职责: 1.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拟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选定题目,组织收集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资料。 2.组织编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指导书。 3.提出指导教师名单和分配题目。 4.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和质量,研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5.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审查小组,根据规范化要求进行本单位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审查工作。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参照附件1。 6.成立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所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阅、答辩、成绩评定、总结等工作。 第六条 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程序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程序一般分为资格审查、审阅、评阅、答辩和综合成绩评定五个环节。1.资格审查。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后,经形式审查小组通过、指导教师评阅、系主任批准,方获得参加答辩资格。2.审阅。学生应将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图纸及附件按期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要认真审阅,提出审阅意见,写出评语和评分,所评成绩占设计(论文)成绩的60%。3.评阅。详见本规定第三条第5点,指导教师所评成绩占设计(论文)成绩的40%。4.答辩。(详见本规定第七条)5.综合成绩评定。(详见本规定第八条) 第七条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面检查、考核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结束时,每个学生均须逐个参加答辩。1.答辩前,各二级学院应以专业为单位成立答辩委员会,负责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主任一般由系主任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为3—5名,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各答辩委员会可设立一名秘书(不占答辩成员名额),负责答辩过程的记录、材料整理等事宜。 2.对于毕业学生太多的专业,可分别成立若干答辩小组,每个小组由3—5人组成,其成员须具讲师以上职称。对于结合生产或科研任务的毕业设计(论文),可以聘请有关生产、科研部门的人员参加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 3.答辩委员会与各答辩小组的成员由各专业提名,经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审核后,于正式答辩前一个月送交教务处,由主管校长批准后生效。4.答辩委员会与各答辩小组的任务是组织本系、本专业学生的答辩评分工作,统一答辩方法、步骤、要求,评阅毕业设计(论文),统一评分标准,科学严格评定成绩,推荐优秀毕业设计(论文)。5.答辩一律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周内进行,时间大约2—3天。各二级学院应将学生答辩的名单、日期安排提前向学生公布,并于答辩前报教务处备案。 6.答辩前两天,指导教师应把毕业设计(论文)发还给学生,由学生写好答辩报告书面提纲。提纲包括:①课题的任务、目的与意义;②所采用的原始资料或指导文献;③设计(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④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价。报告时间为10—15分钟。 7.答辩提问一般二十分钟左右。提问要考察:①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研究方法等的掌握程度;②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体现程度;③关于毕业设计(论文)须进一步说明的问题等。 8.答辩完成后,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在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评语栏中写出评语,评定学生答辩成绩。指导教师和系主任结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平时成绩、设计(论文)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成绩进行综合成绩评定,其中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审阅和评阅成绩组成。经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审核同意后统一向学生公布,有关教师不得事先将评分情况告诉学生。 答辩程序及实施办法参照附件2。 第八条 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评定及其标准 1.评定学生设计(论文)成绩时,必须实事求是,严格掌握标准。一般来说,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不宜过多;凡经过全面考核,确定为不及格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坚持原则,作不及格处理。各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要把好关,对优秀和不及格的作认真审查,集体讨论,保证准确。 凡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者,作结业处理。一年内可申请随下届补做一次,并向学校缴纳一定的指导费。学生补做毕业设计(论文)由原所在专业安排,一般应在校内进行,其间的一切费用由学生自理。 2.毕业设计(论文)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设计(论文)成绩(占50%)、答辩成绩(占30%)三部分组成,按百分制折算为五级记分制,即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 具体评分标准参照附件3。 第九条 毕业设计(论文)的经费毕业设计(论文)经费由学校确定经费总额,然后按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人数分配到各二级学院,包干使用。经费使用范围是:材料、器材的消耗费、加工、部分计算机上机费、资料费、调研费等。 凡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的题目,应从该项目经费中拨出适当经费支持毕业设计(论文),以解决毕业设计(论文)经费不足的问题。 第十条 本规定从2000年起实施,学校以前公布的毕业设计(论文)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相符的,一律以本规定为准。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 附件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程序及实施办法 附件3—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理、工、农)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 附件3—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文、管理)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二OOO年四月四日报送:校党委正副书记、正副校长、校长助理发至:各学院、毕业班级附件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规范化要求 为加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特制定本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规范化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 2.具体要求3.主要参考文献4.指导教师评语5.评阅教师评语6.系审查意见7.答辩委员会评语及成绩评定8.成绩综合评定 9.教务处审定意见(二)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具体要求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主要内容、具体要求和主要参考文献由指导教师把关。2.指导教师评语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表现、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和质量等方面进行较详细的评价,作出是否达到合格要求和能否参加答辩的意见;评阅教师评语由评阅教师主要从学术角度就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程度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评阅。3.系审查意见由系主任领导的形式审查小组根据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情况、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以及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评语确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否达到合格要求、是否具备答辩资格的意见。 4.答辩委员会评语及成绩评定由答辩委员会成员集体讨论决定。5.成绩综合评定由指导教师、系主任根据学生在作毕业设计(论文)期间的平时成绩、审阅与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6.教务处审定意见由教务处根据学校有关文件作出最后审定意见。 二、毕业设计(论文)文本结构规范化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文本结构内容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中英文) 2.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3.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⑴选题背景 ⑵方案论证 ⑶过程(调查、研究、设计或实验)论述 ⑷结果分析 ⑸结论或总结 4.致谢或后记 5.附录 6.参考文献 (二)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的具体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由指导教师把关。 2.论文文本每页右下角必须有页码,目录中必须标明页码;正文内容中的序号统一规范为:一、二、三、...;(一)(二)(三) ...; 1.2.3....;(1)(2)(3)...。 3.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1)选题背景:说明本设计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 (2)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阐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点。 (3)过程(调查、研究、设计或实验)论述:指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 (4)结果分析: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和推论。 (5) 结论或总结: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4.致谢或后记: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体会,并对指导教师以及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5.附录:包括与论文有关的图表、计算机程序与运行结果、主要设备与仪器仪表的性能指标和测试精度等。? 6.参考文献:为了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以及向读者提出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的文字右上角用[]标明,[ ]中序号应与“参考文献”中的序号一致,正文之后则应刊出参考文献,并列出只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 期刊——著者,题名,期刊名称,出版社,卷号(期号),起始页码。? 书籍——著者,书名、出版社,版次(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年,起始页码。? 7.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一般情况下应采用计算机打印成文,若手写则要求书写工整。? 8.图纸要求: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圆弧连接光滑,尺寸标注规范,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提倡学生使用计算机绘图。? 9.曲线图表要求: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徒手画,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制。? 10.摘要与外文要求:中文摘要与外文摘要都应在500汉字左右或相应字符数;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 11.字数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字数要求在8千—1万字左右;文科各专业的文献综述必须单独写,其字数应在1—2千汉字。? 文、管理等科类均可参照以上文本结构规范化要求,作出符合该科类特点的毕业设计(论文)文本结构规范化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审查的要求 1.各二级学院必须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审查小组,根据规范化要求负责组织本单位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审查工作,该项审查工作应在答辩前完成。 2.形式审查合格者由审查小组签字后方能参加答辩;凡形式审查不合格者,应令其返工,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3.若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其论文的形式审查一律回校后进行。 四、毕业设计(论文)成稿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的封面由教务处按统一格式印制。 2.文本纸张的规格为16开。 3.文本正文内容一般要求用计算机处理,用五号字编排,单面打印。 4.文本装订顺序为:封面、摘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或后记、附录、参考文献。附件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程序及实施办法 一、答辩程序 1.答辩资格审查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按计划完成者,其设计(论文)经系形式审查通过,方获得参加答辩资格。2.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毕业设计(论文)通过形式审查后,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以公开方式主持答辩工作。答辩前,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成员都须详细审阅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报告,了解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并准备答辩时应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答辩准备。答辩过程中,学生须报告自己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报告时间不超过15分钟,但不少于10分钟;学生须回答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所提问题,答辩提问一般二十分钟左右。答辩过程中,应做好记录,供评定成绩时参考。3.成绩评定(1)答辩前,每个学生须将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在指定时间内交指导教师审阅,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并作出预评分。(2)答辩工件结束后,答辩委员会应举行专门会议按学校统一的评分标准和评分办法,评定每个学生的答辩成绩。对于所评优秀、不及格的毕业设计(论文),各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要把好关,认真审查,集体讨论,保证准确。(3)由指导教师和系主任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平时成绩、设计(论文)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作出综合成绩评定。经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审核同意后统一向学生公布。 二、实施办法 1.各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主管院长领导下进行。 2.各二级学院应以专业为单位成立答辩委员会,毕业生太多的专业成立若干答辩小组。 3.答辩委员会及答辩小组的职责是安排答辩程序、主持答辩过程、评定学生成绩、写出评语等。 4.答辩工作结束后,答辩委员会应向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作出书面报告。

正规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本科生;毕业论文;提高质量;途径

一、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

毕业论文工作是本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本科教学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四年学习的一个有效总结。在本科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从多方位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

近几年来,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生源质量明显下降,[1]学生和指导老师比例也逐年增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毕业论文的管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集中表现为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督导监控力度不够,难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导教师人数缺乏、指导不力;二是存在一定不良学术风气;三是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措施;四是过程监管不到位。

二、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学院作为高等院校的基层管理组织,其对学生毕业论文组织管理工作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工作的效果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为此,建议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监控和质量管理,在管理中加入更多实质性的工作内容,确保毕业论文保质保量地完成。

1、加强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端正学术风气

指导教师是毕业论文教学的主导,其工作贯穿于整个过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应选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丰富教学经验且认真负责的教师来担任指导教师;学院可设立本科生导师制,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具体情况,选择相关研究的导师给予指导;[2]每位导师指导学生原则上不得超过8人;师资不足也可尝试与社会联合培养,如请校外经验丰富的相关专业人员,或同实习单位、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防止和及时制止学生抄袭、拼凑或网购论文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2、加强规范化建设

毕业论文是学生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考核毕业生专业素质的重要尺度。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社会实践形式主义和毕业实习脱离生产实际的倾向。究其原因是很多教学管理者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规范性、可操作性管理,[3]致使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滑,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因此,促进毕业论文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加强规范化管理,使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已经成为全面搞好教学管理,毕业论文质量改进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1)建立、完善学院的毕业论文组织机构。毕业论文工作作为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不仅取决于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如选题、指派指导教师等“技术性”因素以及实验室、实践基地等“物质性”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及制度建设等“管理性”因素。学院应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并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体系。如组长为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具体负责毕业论文工作,同时成立开题论证小组、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各答辩小组,认真做好毕业论文的指导、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各项具体工作。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搞好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保证。学院可根据学校相关政策,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日常管理工作,如材化学院制定了《材化学院毕业论文工作计划》、《材化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来加强对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的计划、管理、检查和监督。

该细则明确规定了毕业论文组织构成、工作程序、指导教师职责和学生义务等规定;工作程序方面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计划、选题、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制作、评阅、材料审核、答辩工作、成绩评定、评优、总结等主要环节都做了明确规定;指导教师职责规定了为保证指导质量,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一般每周不少于1次,总指导次数不得少于8次;学生义务和要求规定了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的各个训练环节,自觉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想作风,独立完成设计任务,不得弄虚作假或抄袭他人成果。这些明细规定使学院毕业论文管理者有章可循,被管理者有法可依,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和发展。

3、加强信息化管理建设

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省教育厅检查力度也逐年增大。这就要求学院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应加强检查。而目前若仍采用以前的手工操作方式,显然已不太可能就一些具体的格式统一进行调整,因此实行毕业论文文档电子化势在必行。因为学生上交毕业论文材料的不确定性,另外学生上交材料后有时还需要修改,指导教师必须及时跟踪上述内容,指导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与管理,学院可采用基于WEB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完成对毕业论文选题、论文综述、开题报告等基本格式模板制作,并对毕业论文材料上网端口进行设置,设置管理员和学生上网网关和权限,最后将毕业论文资料汇总,评价和网上统一编排,并将该系统实践于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让学生在网上上传所有的毕业论文文档,用电脑自动对学生的毕业论文纪录进行划分单元,打印相关资料,最后将成绩输入电脑。

基于WEB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管理方便,特别适于教师的查阅和修改,也便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修改毕业论文。而且环保经济,节省大量的纸张,操作简便,所有的后台运算都交给电脑处理,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大大方便了学生,同时也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及毕业论文的过程环节控制提供了新思路。建议逐步将该系统推广应用到研究生毕业论文,最终实现全院毕业论文电子网络化管理。

4、强化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与管理

正规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中小学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086-03

新课改的实施,使教师们对于新的课程结构、内容、功能、评价、管理等等都要比以往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观念的影响下,“新”和“旧”会产生一定的冲突,这就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种种不正当、不规范的教学行为。本文试图梳理近10年关于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概括、归纳,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一、近年来国内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研究的主要领域与主题

(一)教师教学失范行为一般理论研究

国内关于教学行为的定义有两种:一种认为,教学行为是教和学的动态目的,是由行为主体以及与行为主体相关联的起着直接和间接作用的各种因素所组成的,在动静交替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行为或态势。另一种是以教师作为活动主体的行为活动,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可观察的外显的活动方式。[1]关于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概念理论研究主要以后者为理论依据。

学者马会梅在论文中提到,“教学失范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发生的,与教学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同一的,不协调亦或是冲突的行为。”[2]周巧和罗琴在论文中认为,“失范行为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教育观念指导下采用的,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角色期待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对学生以及自身身心产生消极影响的不正确、可观察的外显行为。”[3]肖美艳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教师的失范行为表现为在教学行为中出现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和教育教学规范的行为,违背了教学规律,教师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标准,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和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4]

关于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一般理论研究,学术界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从学者们给出的教师教学行为定义来分析,对于教学教学失范行为的定义并不全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二)教师教学行为失范成因研究

关于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成因分析研究,本文主要概括了两方面的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教师的教育理念。客观因素包括,学校的管理,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教学环境。

1. 主观因素。关于教师素质对于失范行为的影响,学者许健和崔楠在论文中提到,“教师素质不高是教师失范行为产生的首要原因。其包括,专业背景,业务能力,思想品德,言行表现等。”[5]肖美艳在论文中分析,“教师素质决定其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由于每个教师个体的教育经验、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教师之间的素质高低千差万别。”[6]

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感对于失范行为的影响,柳在其硕士论文中分析,“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不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它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途径,通过这一活动得到应有的社会回报,也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7]

教师的教育理念因素对于教学失范行为的影响,弓青峰在论文中分析写道,“传统的教学观念已深深扎根于一些教师的头脑中,这会干扰且抵制他们对新感念的吸收。在教师的教学思维中,定式会起很大的阻抗作用,在定式的作用下,教师在教学中会被束缚、禁锢,自然不会突破,不会改进。”[8]学者李款在论文中也分析道,“习惯做法意指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日常教育教学当中表现出的难以改变的教学行为。”[9]

2. 客观因素。何智明从社会学理论视角分析了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原因,“由于我国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教育观念与实践的不统一、教育系统内各部分改革的错位以及有关教育的不同制度之间的非同一性等影响了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使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时觉得无规则可循,从而造成了在教学、评价、管理乃至生活等方面出现失范行为。[10]叶金辉等在论文中分析学校的管理因素对于教学失范的影响。“一些学校对教师问题行为给学生带来的伤害认识不够,从而对教师的问题行为管理不严格,这种管理方式必然会助长教师问题行为现象的层出不穷,在教学中的常规检查形式化不仅引起了教师的厌烦情绪,也成为课堂教学行为问题的直接动因。”[11]

关于教学环境对于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影响,弓青峰在论文中提到,“缄默,各行其事、惯于安逸、缺乏进取的文化氛围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发展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思想、态度、方式就会被环境所同化。”[12]卢真金在论文中也提到,“学校建筑的布局、教学空间的划分、教室墙壁的布置、黑板报的编排、名人名言宣传品的张贴,会给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有利的学习气氛。”[13]

关于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研究者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多角度的研究分析了失范行为的成因。

(三)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类型研究

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归纳国内学者的研究类型,大体是从职业道德失范,教学发展规律型失范,价值失范这几方面分析研究。

职业道德失范,柳在论文中分析“有些教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获得报酬,教师会干预在他看来无法容忍的行为,其他方面不过多干涉。还有些个别教师将教学仅看作一种职业,却不履行任何职责,更有甚者将其作为获利的渠道。”[14]周巧,罗琴从教师仪表方面分析道,“教学体态仪表是一种无声语言,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潜在教育。有些教师仪表不适,课堂中滥用手势和动作,不和学生做眼神的交流目光问题,目光冷漠,不屑一顾等等。”[15]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模式逐渐走向“双主体,多元化,综合性”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形式,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会出现教师权威、成绩为一切、体罚等等现象,违背了教学发展规律。

学者马晓春在论文中分析,“教师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因多次说服教育不能奏效,于是失去耐性,以及其他强制性手段来制止和预防学生的某些不良做法,直接或间接伤害学生身体。”[16]李盛石在论文中也分析道,“教师讲解过度、指导过度、包办代替。教学专制,缺乏民主,满足现状,不思创新。”[17]学者周成海在论文中还分析道,“有些教师在班级安插“眼线”对学生进行监视;制定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管理规章;放弃管理责任,任由纪律混乱,对侵害学生的行为不加制止。”[18]这种种行为,都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价值型失范,是指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教学的主导观念相背离。学者李彦良在论文中分析道,“中国的传统教育过分抬高教师的权威地位和作用,由此也形成了专制色彩浓厚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一些教师缺乏人本教育理念,仍然以教师、知识为本位,把培养人、发展人的根本目标作为知识的附属品。他们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观相背离,从而导致行为失范。”[19]

(四)优化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策略研究

对于如何优化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策略,国内学者大致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寻求社会的保障与政策。这几方面进行研究说明。

教师的素质是综合因素,包括了教师的专业技能,道德品质,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反思意识等等方面。学者柳在论文中提到,“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发展观。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生命的个体,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和自尊心的保护,还有保护其个性发展,教师要学会“移情”和“共情”。”[20]

学者李款在论文中也提到,“加强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使反思制度化、日常化。强化教师的教学反思,训练教师的思维反应品质,培养教师做一个有心人。”[21]学者弓青峰的观点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改善,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为强有力的支持,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自己的教学行动指南,不从理性的高度去研究自身的教学,将会制约教师的迅速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只能停留在较低水平的层次上,其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局限。”[22]

学校方面的优化策略,学者王海棠在论文中分析道,“保证教学规范的有效性是预防教师失范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 有效性教学规范的供给能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足够的标杆和准则,教学规范只有体现、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要求, 只有与社会伦理价值取向相吻合,才能获得社会普遍认同,得到教师的遵从,获得实际的普遍效力,进而变成教育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实际规则。”[23]学者马会梅等在论文中分析道,“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好的教学评价理念应该是把教育,教学的质量保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整合起来的发展性评价理念。倡导同行切磋,发挥教师集体的教育力量。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以有效调控教师教学行为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24]

对于寻求社会保障方面的策略,学者马会梅等在论文中提出,“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社会体制层面所提供的支持与保障。我们要从社会体制层面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政策保障,更要促使社会大环境得以改善,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教师也要认识到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可能的各种支持,促进教学行为的改善。同时要积极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应加强对“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尽快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确保师资培训的及时到位,以帮助教师改善教学行为。”[25]

二、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研究的现有问题与未来展望

笔者通过梳理关于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相关文献,对教师教学行为失范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展望。

1. 概念界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关于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一般理论研究比较模糊,概念界定不是很清晰,笔者认为应全面分析,深入探讨,不能只做表面化的罗列与说明。建立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能为研究者提供更健全的理论依据,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能更明确、更清晰地指导实践,使其不偏离主线,使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研究更完整,更具体,更成熟。

2. 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实证研究。关于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成因研究,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理论层面进行论证,没有进行一定的实证分析,而且研究方法较单一。学者们应将文献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相互结合起来,更具体的分析论证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原因,将研究结果交叉,互补,让其更完善,可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参考。

3. 研究视角过于“中心化”,应扩大视角。关于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问题研究,有些问题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分析研究的。新课改时代倡导的是“双主体,多元化”。所以,有些问题应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才能更全面。国外学者在研究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问题上,主要通过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也会使结论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才不会以偏概全。

综上所述,关于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研究,研究者们只是做了相对简单的分析与探讨,实证的研究较少,理论层面的分析较多。国内对于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重视程度相对薄弱,过多的要求教师的规范性内容较多,应深入分析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质上解决失范行为所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地预防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14]柳.新课改视域下小学教学课堂教学失范行为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27-30.

[2][24]马会梅.教师教学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2),204-206.

[3][15]周巧,罗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及其调试[J].教学与管理,2009(11),3-4.

[4]肖美艳.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2006.

[5]许健,崔楠.论教师失范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青少年犯罪问题[J].2011(3),57-60.

[6]肖美艳,曾令泰.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失范现象的成因分,当代教育论坛,2007(4),76-77.

[7][20]柳.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研究[D].2012.

[8][12][22]弓青峰.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50-52.

[9][21]李款.教师“不当教学行为”发问[J].教育学术月刊,2008(11),86-88.

[10]何智明.多维社会学理论视角下教师失范行为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09,212-213.

[11]叶金辉,彭康清.教师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探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68-70.

[13]卢真金.试论教学疾病的类型[J].教育评论,2000(2),33-35.

[16]马晓春,张爱宁.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05(10).

[17]李盛石.偏态性教学行为及其成因分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1),15-17.

[18]周成海.教师不当教学行为与矫正之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0.

[19]李彦良.教师行为失范的表现及其原因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4),128-130.

正规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目标分阶段 过程管理 指标控制

中图分类号:TD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70-02

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工程、科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一直是许多院校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教学资源紧张,师资、设备和实验室空间不足,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等各种原因,致使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呈下滑趋势。如何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使毕业设计工作真正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成为全面检验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达到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化与升华,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项常规性内容,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改革取得一些成绩和进步,并制定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给毕业设计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教研室教师人数有限,其他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对指导时间有限,无法做到亲自指导每一名毕业设计学生,对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指导,致使学生的问题积累,影响设计的正常进行及设计质量。

第二,部分学生出勤率较低,毕业设计的时间难以保证。毕业设计时间正好是学生求职择业的高峰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已经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很多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工作已经落实,只求及格就行,没有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面对各种招聘信息,难以安心,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毕业论文(设计)。导致部分学生开题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对题目的理解不够深刻,致使设计(论文)或图纸与设计任务书有较大的偏差,有时出现图纸和设计说明书对应不起来的情况。

第三,学生的基本理论不够扎实。对设计题目缺乏总体把握,解决问题能力较差,例如不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设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清,内容绘图、编写说明书的规格及内容、国家标准的运用、技术语言的运用、引用资料的规范等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答辩中有一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课题和工作表述思路不清、语言逻辑性差、技术用语不准确。

所有这些为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连续几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设计了分阶段细化任务,逐步实施、按指标检查的过程管理方案,提出了设计目标分阶段实施,按指标完成的新模式,强调对任务的细化,分阶段实施的方式,使设计任务更加具体。采取了指导教师值班,学生带任务考勤的考勤方式、优秀及不及格设计均进行二次答辩的答辩制度。以下就毕业设计制度建设、设计过程控制、学生考勤及答辩等问题展开讨论。

2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探索

2.1 提高对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认识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应从提高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认识入手,使毕业设计的参与者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在总结深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指导教师业务水平及评价高校办学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提高到与组织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是评价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检测标准,也是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测。

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实践过程,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指导资格的审核及职责、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撰写要求及书面格式、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的管理及检查监督、答辩资格审查、答辩程序规则及成绩评定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建立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进而使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就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使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和管理更具有了可操作性。

2.2 设计目标分阶段实施

由于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大纲要求做关于矿井设计方面的内容,任务较重,对于一个给定的题目涉及机电、地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查阅大量设计规范及手册,学生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或是将重点放在自己所熟悉的部分,而其他部分考虑较少。对此,要求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将毕业设计按内容划分为设计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教研室在上报设计计划时,对设计任务进行细化,首先根据设计内容制定设计分阶段实施计划表,即将设计任务按阶段进行划分,制定出本阶段需完成的主要任务及主要的考核指标,然后在制定设计任务周历表,将每阶段任务按设计周进一步细化,制定相应的周设计计划及考核指标,结合周考勤表来掌握设计的完成情况,同时将较为复杂的设计任务分解为可操作的小目标,可加深学生对设计任务的理解,减小其畏难心理。使整个设计任务在完成小任务的基础上轻松完成。系部也可以通过各指导小组提交的计划表对学生涉及进展及完成情况进行随机的抽查,以便掌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

正规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从教师个体社会化角度来看,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是教师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及教师个体与社会彼此交互作用的结果,三者共同构成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的前提条件。教师个体身处其中,并受其制约,同时又是其中的能动因子。教师教育观念的个性化倾向足以解释经历相似的教师其教育观念迥异的原因。社会学领域存在三种主要理论流派,即结构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以及符号互动理论。由于不同理论流派分析问题的视角各不相同,基于不同理论视角解读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无疑会让我们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有更深刻的洞悉,同时为构建教师科学的教育观念开启新的视界。

一、“被动模式”———结构功能理论的解读

结构功能理论将社会视为有机体,并由具有不同功能的各部分组成,各部分必须协调工作,社会才能运行顺畅。社会作为整体保持平衡的存在状态,任何部分的变化均将指向新的平衡。结构功能理论中的“结构”指社会有机体间的关系,结构具有稳定性,其功能在于满足系统的必要条件。“功能”是通过维持体系均衡的各种活动实现的。社会体系作为和谐统整的体系,具有目标达成、模式维系、整合及适应的功能,任何分支体系都具有使社会维持稳定和谐的功能。结构功能理论强调结构整体运作以达到社会体系和谐的目的。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为了整体的均衡发展,遵循既有的社会规范与期望,并依据体系中成员间相互的角色期望来表现相应的专业角色,因此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往往居于被动地位。帕森斯认为,人的一生都在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被整合进与其他的角色互补关系中,从而将一般价值内化到自我的个性当中,内化过程通过自我认同来实现。认同与模仿不同,它发生在一种依赖关系中,个体的身份地位与社会角色结构中的其他成员关系紧密联系,彼此间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发挥角色的作用,进而维持社会的整体功能。依据结构功能理论,“被动模式”观照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为了社会和谐发展,教师必须了解与遵从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并习得社会结构中的相应角色态度与价值,依据角色价值表现相应的角色行为。教师成长过程中生活的家庭体系、作为学生曾经经历的学校体系、作为教师正在经历的学校体系、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以及教师个体人格体系结构共同构成了社会角色期望与规范的环境场域,这些环境因素力量透过对教师个体角色期望与规范的影响,决定教师的角色态度、价值与行为,教师教育观念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形成的[4]。

以教师正在经历的学校体系为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中的主体性要素,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交往影响着双方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的许许多多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5]教师期望效应是教师教育观念影响学生的重要机制。教师期望效应指的是教师的期望和学生接受教师期望的结果,它可以使学生修正自我态度,产生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表现。同样,在教师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也是引起教师自我实现预言的重要力量,教师从与学生交往中获得的自我形象,影响教师个体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从而间接地影响教师教育观念。

二、“主动模式”———社会冲突理论的解读

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由激烈争夺稀缺资源的竞争性群体构成,冲突是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不可避免,冲突的功能体现在通过冲突导致社会结构变迁。科塞通过对社会冲突的正负功能的研究认为,“组织既需要和谐,也需要不和谐;需要对立,也需要合作;他们之间的冲突绝不全是破坏因素”,“一定程度的冲突是群体形成和群体生活持续的基本要素。”[6]特纳则认为,“冲突提高了社会系统或至少是社会关键部分的整合。”[7]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个体遵循和内化的社会规范来源于其隶属的利益团体,当个体所属的团体与其他团体发生冲突时,个体内化所属利益团体的规范将更加牢固;个体习得的社会价值主要来源于各种冲突,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随着冲突造成的社会权力再分配以及所隶属的团体意识价值变迁而改变。在冲突过程中,个体必须具备主动调适冲突的能力,效命于所隶属的利益团体,以确保团体的应得利益。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居于主动地位。对于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而言,在社会冲突过程中,教师通过主动调适冲突,习得所隶属利益团体所遵从的社会价值规范,教师教育观念随着所隶属利益团体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教师所习得的社会价值规范不一定是真正的教师专业规范,而极可能是代表其所在利益团体的规范。教育活动本身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阐释性思考和行动的实践,教师主动体验教育生活,或者反思自己的体验都是教育实践。充满智慧的反思本身就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感知或赋予其反思的经历,并且能给教师的日常的普通行为和经历赋予一种关心性的、思维的品质[8]。教师唯有具备理性的自觉,对教育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批判性地反思其所隶属利益团体社会价值规范的合理性,才能意识到真正的专业规范,从而构建科学的教育观念。

三、“互动模式”———符号互动理论的解读

符号互动理论关注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主张从个体日常互动的世界入手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认为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依据“刺激—解释—反应”模式来判断、解释他人表达的形象意义。而由个体动态互动所构成的社会也是动态发展的、处在形成过程中的实体。在米德看来,作为社会互动的实体,个体拥有接受社会影响和影响社会的双重能力,因为个体的“自我”可分为“主我”与“客我”。

“主我”具有主动判断的能力,对他人行为可以做出主观的解释;“客我”则是个体通过“角色取替”的过程获得“重要他人”和“泛化的他人”对自己的系统看法,两者具有相互依赖的动态关系。“重要他人”对个体的智力、语言、思维方式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而“泛化的他人”并非指特定的个人或一群人,而是指社会成员尤其是个体所处社区或社会团体的行为标准和价值的总和。

由于个体对符号的主观解释是个体行为的依据,所以符号互动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居于主动地位,认为个体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化者与被社会化者双向互动的过程,个体需要以“重要他人”的观点或“泛化的他人”作为参照,判断、解释人际间的关系,并据此修正、发展自我观念,从而表现出适宜的角色行为。依据符号互动理论“互动模式”的观点审视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教师在社会化过程中,其所经历的“重要他人”和“泛化的他人”不断变换,“重要他人”和“泛化的他人”通过角色期望表达和自身示范作用对教师角色自我进行定义,教师通过与“重要他人”和“泛化的他人”彼此互动,不断更新自我观念,教师教育观念在此过程中得以生成[4]。个体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对于教师教育观念而言,有研究者指出,“我们会记住我们喜爱的和憎恨的教师,我们会模仿那些让我们敬佩的教师,我们呼唤那些在早年生活中就学到的价值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