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第1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三)德育渗透点: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2.教学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好铺垫.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在整式方程的前提下定义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一元”指的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二次”指的是“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元”和“次”的概念搞清楚则给定义一元三次方程等打下基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指方程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后而言的.这实际上是给出要判定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首先要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再按定义进行判断.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3)

(4)6x2=x;

(5)2x2=5y;

(6)-x2=0

4.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一个固定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ax2称二次项,bx称一次项,c称常数项,a称二次项系数,b称一次项系数.

一般式中的“a≠0”为什么?如果a=0,则ax2+bx+c=0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5.例1把方程3x(x-1)=2(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师边提问边引导,板书并规范步骤,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6.练习1:教材P.5中1,2.要求多数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答,部分学生板书,师生评价.题目答案不唯一,最好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练习2: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若是一元二次方程,请分别指出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8mx-2m-1=0;(4)(b2+1)x2-bx+b=2;(5)2tx(x-5)=7-4tx.

教师提问及恰当的引导,对学生回答给出评价,通过此组练习,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从下面三方面进行小结.从方法上学到了什么方法?从知识内容上学到了什么内容?分清楚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将实际问题用设未知数列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以及转化为方程的思想方法.

2.整式方程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它的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归纳所学过的整式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与一般形式ax2+bx+c=0(a≠0)的区别和联系.强调“a≠0”这个条件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6练习2.

2.思考题:

1)能不能说“关于x的整式方程中,含有x2项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试说出一元三次方程,一元四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

五、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2.1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1.整式方程:……4.例1:……

2.一元二次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5.练习:……

…………

六、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教材P.6A2.

教材P.6B1、2.

1.(1)二次项系数:ab一次项系数:c常数项:d.

(2)二次项系数:m-n一次项系数:0常数项:m+n.

2.一般形式:(m+n)x2+(m-n)x+p-q=0(m+n≠0)二次项系数:m+n,一次项系数:m-n,常数项:p-q.

思考题

(1)不能.如x3+2x2-4x=5.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第2篇

§11.1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等有关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和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含义

【难点】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实物投影

1、师:在一望无际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头老牛和一匹小马驮着包裹吃力地行走着,老牛喘着气吃力地说:“累死我了”,小马说:“你还累,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2个”老牛气不过地说:“哼,我从你背上拿来一个,我的包裹就是你的2倍!”,小马天真而不信地说:“真的?!”同学们,你们能否用数学知识帮助小马解决问题呢?

2、请每个学习小组讨论(讨论2分钟,然后发言)

这个问题由于涉及到老牛和小马的驮包裹的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老牛驮x个包裹,小马驮y个包裹,老牛的包裹数比小马多2个,由此得方程x-y=2,若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1个包裹,这时老牛的包裹是小马的2倍,得方程:x+1=2(y-1)

师:同学们能用方程的方法来发现、解决问题这很好,上面所列方程有几个未知数?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多少?(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

师: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注意:这个定义有两个地方要注意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含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

练习:(投影)

下列方程有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2y=1xy+x=13x-=5x2-2=3x

xy=12x(y+1)=c2x-y=1x+y=0

二、议一议、

师:上面的方程中x-y=2,x+1=2(y-1)的x含义相同吗?y呢?

师:由于x、y的含义分别相同,因而必同时满足x-y=2和x+1=2(y-1),我们把这两个方程用大括号联立起来,写成

x-y=2

x+1=2(y-1)

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如:2x+3y=35x+3y=8

x-3y=0x+y=8

三、做一做、

1、x=6,y=2适合方程x+y=8吗?x=5,y=3呢?x=4,y=4呢?你还能找到其他x,y值适合x+y=8方程吗?

2、X=5,y=3适合方程5x+3y=34吗?x=2,y=8呢?

你能找到一组值x,y同时适合方程x+y=8和5x+3y=34吗?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x=6,y=2是方程x+y=8的一个解,记作x=6同样,x=5

y=2y=3

也是方程x+y=8的一个解,同时x=5又是方程5x+3y=34的一个解,

y=3

二元一次方程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四、随堂练习、(P103)

五、小结:

1、含有两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一个互相关联的两个数值,它有无数个解。

3、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它的解是两个方程的公共解,是一组确定的值。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第3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正确理解因式分解法的实质.2.熟练掌握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新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精神.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因式分解法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式)

3.教学疑点:理解“充要条件”、“或”、“且”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了公式法,便可以解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有些一元二次方程,例如(x-2)(x+3)=0,如果转化为一般形式,利用公式法就比较麻烦,如果转化为x-2=0或x+3=0,解起来就变得简单多了.即可得x1=2,x2=-3.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因式分解法.

(二)整体感知

所谓因式分解,是将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一次因式积的形式.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左边是一个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积的二次三项式,而右边为零.用因式分解法更为简单.例如:x2+5x+6=0,因式分解后(x+2)(x+3)=0,得x+2=0或x+3=0,这样就将原来的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方程便易于求解.可以说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两个因式至少有一个等于零”是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理论依据.方程的左边易于分解,而方程的右边等于零是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条件.满足这样条件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最简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零,那么这两个因式至少有一个等于零.反之,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层含义

①A=0且B≠0②A≠0且B=0③A=0且B=0

2.例1解方程x2+2x=0.

解:原方程可变形x(x+2)=0……第一步

x=0或x+2=0……第二步

x1=0,x2=-2.

教师提问、板书,学生回答.

分析步骤(一)第一步变形的方法是“因式分解”,第二步变形的理论根据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分析步骤(二)对于一元二次方程,一边是零,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式时,可以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用此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叫做因式分解法.由第一步到第二步实现了由二次向一次的“转化”,达到了“降次”的目的,解高次方程常用转化的思想方法.

例2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x2+2x-15=0.

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5)(x-3)=0.

得,x+5=0或x-3=0.

x1=-5,x2=3.

教师板演,学生回答,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一)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二)方程左边因式分解;(三)至少一个一次因式等于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四)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练习:P.22中1、2.

第一题学生口答,第二题学生笔答,板演.

体会步骤及每一步的依据.

例3解方程3(x-2)-x(x-2)=0.

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2)(3-x)=0.

x-2=0或3-x=0.

x1=2,x2=3.

教师板演,学生回答.

此方程不需去括号将方程变成一般形式.对于总结的步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练习P.22中3.

(2)(3x+2)2=4(x-3)2.

解:原式可变形为(3x+2)2-4(x-3)2=0.

[(3x+2)+2(x-3)][(3x+2)-2(x-3)]=0

即:(5x-4)(x+8)=0.

5x-4=0或x+8=0.

学生练习、板演、评价.教师引导,强化.

练习: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6.(4x+2)2=x(2x+1).

学生练习、板演.教师强化,引导,训练其运算的速度.

练习P.22中4.

(四)总结、扩展

1.因式分解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四、布置作业

教材P.21中A1、2.

教材P.23中B1、2(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2.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

(1)化方程为一般形式;

(2)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

(3)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得到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4)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因式分解的方法,突出了转化的思想方法,鲜明地显示了“二次”转化为“一次”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12.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例1.……例2……

二、因式分解法的步骤

(1)……练习:……

(2)…………

(3)……

(4)……

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六、作业参考答案

教材P.21中A1

(1)x1=-6,x2=-1

(2)x1=6,x2=-1

(3)y1=15,y2=2

(4)y1=12,y2=-5

(5)x1=1,x2=-11,

(6)x1=-2,x2=14

教材P.21中A2略

(1)解:原式可变为:(5mx-7)(mx-2)=0

5mx-7=0或mx-b=0

又m≠0

(2)解:原式可变形为

(2ax+3b)(5ax-b)=0

2ax+3b=0

或5ax-b=0

a≠0

教材P.23中B

1.解:(1)由y的值等于0

得x2-2x-3=0

变形为(x-3)(x+1)=0

x-3=0或x+1=0

x1=3,x2=-1

(2)由y的值等于-4

得x2-2x-3=-4

方程变形为x2-2x+1=0

(x-1)2=0

解得x1=x2=1

当x=3或x=-1时,y的值为0

当x=1时,y的值等于-4

教材P.23中B2

证明:x2-7xy+12y2=0

(x-3y)(x-4y)=0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第4篇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重点:

1.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2.解决打折销售中的有关利润、成本价、卖价之间的相关的现实问题。

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学习指导:

一、知识准备

1.通过社会调查,亲历打折销售这一现实情境,了解打折销售中的成本价、卖价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能根据现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谈一谈:

请举例说明打折、利润、利润率、提价及削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算一算:

(1)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元;

(2)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40%后的价格为元;

(3)进价100元的商品,以150元卖出,利润是元。

二、学习新课

一、思考:

1、把下面的“折扣”数改写成百分数。九折八八折七五折

2、你是怎样理解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的?

二、问题:1、说说“打折销售”中自己有过的亲身经历。

2、假设你是一个商店老板,你的追求是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商品的利润?

三、新知探讨

1、你认为商品的标价、折数与商品的卖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结合实际,说说你从打折销售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问题?

(1)某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4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2)一种画册原价每本16元,现在按每本11.2元出售。这种画册按原价打了几折?

(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书店所有儿童读物一律八折优惠,小明花了24元买了一套读物,请问这套读物原价是多少?

(4)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卖出,已知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每件服装获利多少?

2、例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如果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根据题意,

(1)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2)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3)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4)列出方程,并解答: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第5篇

一、“导学案”中“四基”的导学策略

初中数学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将原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目标”,四基目标不仅强调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强调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在教学中进行数学探究和数学发现当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导学案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根据落实四基目标的要求,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学案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一)导学案设计要以旧知引出新知,落实基础知识

初中数学知识是一个体系,教学知识不是凭空出现的,新知与旧知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落实基础知识时,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知识,有效地处理教材,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获得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有效体验,跳一跳发现新知,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上《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内容时,在导出新知一块,我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了下面的几个问题:(1)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并进行求解。(2)同桌互动分析,什么是“一元”,“元”是指什么?什么是“二次”,“次”又是指什么?(3)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并根据自己所给这个方程,归纳“一元”与“二次”的含义,并指出相应的未知数的系数和常数项,并思考二次

项的系数要满足什么条件。在本课内容中,要求掌握的认知目标是能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我在学案中根据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既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让学生通过旧知的回顾,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的学案,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也实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导学案设计要以教材为本,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

数学基本技能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是教学中要达成的一项基本目标。导学案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基本知识设计问题,作为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载体,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导学案,能有效克服传统课堂中学生看看懂、做做又不会的状况。

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我在导学案中,列出一个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后,让学生根据教材例题以及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探究方程式的解法:(1)要解上述方程,你可以有几种解题方法,请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2)请比较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题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公式法,各有什么特点?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基本的方法是什么方法?通过让学生对不同解题方法的探究,不仅能锻炼学生各种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技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想和创新意识。

(三)以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落实基本思想的培养

通过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构建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知识的迁移,扩大知识的容量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获得途径应该是“操作——领悟——应用”,教师要通过导学案,设计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在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操作过程中,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中,设计题目:6x2-x-12=0,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指出其中的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并能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在这一解题过程中,就包含着转化的方法,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能够解决的问题,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这样的数学思想,不是通过教师口述能让学生掌握的,在导学案中,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领悟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自觉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四)通过导学案增加学生的活动,实现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导学案的设计要提高可操作性,以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的导学案中,为了让学生领会方程的几种常用解题方法,我根据教材设计例题,并以例题示范解题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再辅以几道相似的练习,可以是对例题的简单模仿,也可以使用对例题的变式进行训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例题中的解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从对例题的模仿以及辅助练习中,将教材的解题方法积累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并在练习中进行反思,实现思维的发展。

二、“导学案”的简约化设计

导学案在落实“四基”教学目标时,还要注意简约化的要求。所谓简约化,并不意味着是降低难度的简单,以导学案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载体,在设计上要注意突出教学的重点,围绕四基目标的落实,创设有利于学生落实知识,提高能力的活动,为学生学习新知、构建新知搭建有效的平台。

(一)导学案的形式要简洁化

教师在给学生设计的导学案上,不要太过花俏,把学生搞得云里雾里的。要使用简洁的形式,精炼的语言,整齐的版面和节约的纸张,使学生便于理解。简洁化的导学案要立足于教学的重点,为落实新知构建有效的探究活动,体现活动的目的性。导学案在练习的设计上要防止低效、乏味的练习,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这样,通过简洁的导学案形式实现学习的高效化。

(二)导学案的内容要精炼化

导学案不能搞题海战术,堆砌练习题,盲目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教师要从服务于教学内容出发,分析学生的特点,提高练习设计的质量,要体现以少胜多,一题多练,触类旁通的原则。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课内容时,我就以一张16K的打印纸,其中包括知识准备、新知探究、例题演示、知识梳理和能力提升几个环节,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简单清晰的导学案,在能力应用提升环节,设计两个层次性的问题:(1)已知矩形水箱的一个侧面中,长比宽多1米,这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米,求这个水箱的长与宽。(2)若x=1是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求代数式2012(a+b+c)的值。通过这样的两个问题,让学生既巩固所学新知,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一题多练,提高练习的效率。

(三)导学案的问题不能过多

问题是引起学生思考的“导火线”,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开始。导学案就是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然而,过多的问题即不利于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在教学中迷失方向,又容易让学生患上问题恐惧症,降低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一课的设计学案中,我设计了由旧知探究新知的3个前后联系的问题,让学生从旧知中迁移出新知;又比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一环节中,根据例题,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体会解题的方法,实现一题多解,一练多能。再比如,在巩固练习阶段,设计如上所述的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方法,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