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公差配合教学改革

在技工学校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存在教学内容配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堂练习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等问题,致使教学效率无法提高,不利于培养技校学生成为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技工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使其具备必要的读图能力、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技校学生必须扎实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常规检测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应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合理规划教学层次,确保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

首先,教师应当秉承实用性的原则,结合学生不同专业特点和实际工作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例如,就14个形状和位置公差项目的教学内容而言,钳工专业的教学内容重点应确定为形状公差项目、定向公差项目中的垂直度和平行度,以及定位公差项目中对称度公差,其他教学内容只作为了解即可;车工专业的教学内容重点应确定为圆度、垂直度、圆柱度、同轴度及跳动公差项目。其次,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应针对生产实践中常用的重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如极限与配合国家基础标准、形位公差国家标准等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标准,为日后学习奠定基础。

二、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1.总结法

由于技工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倦,使其丧失学习兴趣。针对这一教学现状,在讲解重点知识内容时,教师应当运用总结法,强调学生必须牢记的重点。例如,在讲解尺寸公差与配合的基本计算时,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公式较多,学生经常难以明晰学习思路,导致公式记忆混乱。笔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三个基本公式: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基本尺寸,公差=上偏差-下偏差。学生可以根据这三个公式求解关于尺寸公差的很多问题,使原本杂乱的知识得以梳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2.互动教学法

技校学生在学习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时,必须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由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组织测量部分教学时,可以运用互动教学法,将全体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为若干小组,形成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学习关系。通过在互动教学的氛围中测量实际零件,让学生学会使用测量仪器,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实例教学法

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运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知,通过观察与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此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操作性。例如,在教学公差配合和国标部分的内容时,由于该内容具备较强的应用性,仅仅依靠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方式是难以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的,所以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准备典型实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易到难地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手段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中包含诸多抽象知识,所以教师应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予以具体化、形象化。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有利于明晰教师的思维过程,帮助技校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例如,在讲授形位公差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将书本上枯燥、静态的概念转变为直观、生动的动态演示,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授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度配合等抽象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将每一配合种类以图形、动漫的形式予以展现,用不同矩形颜色表示孔与轴,在各配合图形周围设置链接方式,用鼠标点击它们便可以呈现出最小空隙、最大空隙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符号。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演示,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运用现场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组织技校学生参观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并进行现场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带传动、齿轮和轮系时,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车床,让学生亲眼看到带传动、轮系、轴与轴上零件的安装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拆卸或组装一些旧机械设备,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激发其强烈的求

知欲。

四、精心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步骤、有目的地编选课堂练习和布置课后作业,并选择适当时机进行随堂测试,以达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目的和要求,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做题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针对教学重点与生产实践需求编选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可多运用判断、改错、选择等形式让学生辨析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重视练习的多样化,难度要适当。练习题应当包括选择、填空、问答、标注、计算、判断等多种形式,并且在编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习题梳理所学知识,通过较难的习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教师应注重课堂练习的及时讲评和课后作业的针对性指导,详细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并对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解答。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技工学校应重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教学更符合生产实际的要求,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

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志忠.王治鹏.《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5).

[2]梁家生.浅谈《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教

学[J].装备制造技术.2008(7).

[3]岳晓红.浅议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方法[J].成才之路.2011(20).

[4]陈敏.浅谈《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教学环

节[J].成才之路.2008(6).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机械专业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机械行业相关的专业或工种几乎都能用到本课程的知识,从事机械加工相关行业的人员都应该掌握公差配合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检测技能。

而几何公差又是该课程的关键知识,它是评定产品质量的技术指标之一,本项目知识在教学中和实际生产有着密切关联,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及实用性,能正确的识读图纸中几何公差项目的含义,掌握零件几何误差的检测方法是从事机械零件加工人员、质检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然而其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初学者来讲有一定难度,如果依靠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方式,比较枯燥,教师不仅上课费力,学生也提不起学习兴趣难以掌握重点知识,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在讲解几何公差带代号组成及其标注形式时,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以学校工厂或是企业的图样、机械零件为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了解几何公差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测量零件几何误差是否达到图样要求。

一、课前准备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体现在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教师需要在上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1.备课

首先,熟悉教材内容,并理解教材的难度,掌握相关知识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知识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心里有底;其次,结合该课程教学大纲,弄清楚几何公差项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教学目的;最后,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应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等。

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充分了解零件的功能要求,还要考虑各知识之间的相关性、连贯性及技能训练的递进性。

笔者学院学生在学习公差课程之前的实践课程为钳工实训,仅对钳工的操作步骤比较熟悉,而对所用教材中提到的其他实例接触较少,无法了解其公差设计思路。针对这种情况,在几何公差项目教学时采用的教学任务就要从学生加工过的简单零件入手,结合图样,使学生能够调动原有的知识背景来学习。

2.课前的准备工作

几何公差项目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正确识读图样中几何公差的含义,学会标注几何公差,理解几何公差的选择原则,会采用合适的方法对机械零件进行几何误差检测,能正确使用指示表、平板、角尺、偏摆仪、V型铁、厚薄规等量具和量仪。

课前要做的主要工作有:①设计好教学任务,选择合适图样让学生学会识读。②根据学生分组数,准备相应数量的被测工件;准备量具和量仪:百分表、平板、表架、厚薄规、直角尺、偏摆仪、V型铁等。

二、教学过程

下面以“对称度公差及误差的检测”内容来说明教学实施过程。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教师只起辅助作用,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步骤组织教学,做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真正的衔接。

1.给学生布置本次课任务

如图1所示,请学生识读图1中的对称度公差;测出该零件的对称度误差,并判断零件的对称度是否合格。

2.学生收集资料

为了完成本次任务,学生必须掌握对称度公差的概念、公差带的形状及误差的检测方法,相关知识可以通过教材、教学参考书、对称度误差检测视频等资料获取。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然后汇集各自找到的资料,各小组之间也可以展示自己组收集到的资料,相互交流。

3.学生制订任务实施计划

(1)制订工作计划。各组落实工作任务到人,分配完成各个目标知识点所需时间。比如认识对称度公差标注的含义、识读图中对称度公差要求、分析对称度公差的基准、对称度误差的检测等。

(2)确定对称度误差检测所需器具。详细写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讨论确定实验所需工量具。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并在自己负责的环节签字。

4.任务实施

(1)识读对称度公差。

一是能读懂对称度公差框格。该几何公差表示对称度公差要求,指引线的箭头与槽尺寸线对齐,表示被测要素为中心要素,是槽40mm的中心平面。 二是分析对称度公差。三是分析基准。基准为A,基准和零件宽160mm的尺寸线对齐,基准要素为中心要素,是零件的中心线。把对称度标注和基准结合起来看,该标注的含义是尺寸为40mm槽的中心平面对零件中心线的对称度公差为0.02mm。

(2)分析测量所需工、量具。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制订的测量计划,选择所需的工具和量具,并摆放在自己桌面上。

(3)写出具体测量步骤。

(4)用百分表测量对称度误差,并撰写实验报告。

5.展示测量结果

(1)各小组委派组员叙述本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说出在检测过程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并展示自己组的测量结果。

(2)小组之间互评。各小组展示测量结果时,所有学生要认真听,指出各个小组测量过程的优缺点。

(3)教师对各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教师在点评时,一方面指出学生在测量过程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的解决及实施方案,并指出在以后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最后,教师总结本次测量对称度误差的完成情况,对接下来的任务做简单的说明。要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为下次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让学生写出学习心得。

三、小结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需求。

关键词:技工院校 一体化改革 产品测量 讲授

方法

技工院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现场为载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必需和实用、够用为原则,使学生人人有技能、个个受欢迎。在这一思想指导下,2010年9月,宁波技工学校09级数控班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笔者担任了产品质量检测课程的教学,总结出如下经验,以便和同仁们探讨。

一、课前准备

1.教师知识储备

从表面上看,产品质量检测无非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游标卡尺、百分表等几种常用的测量工具。殊不知,学生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几何公差及制图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所以在引导学生掌握量具使用的同时,还必须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这就意味着教师课前必须做大量的工作,对如机械制图、互换性测量、机械设计基础、热处理等课程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做到融会贯通。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能对答如流,还能对课堂和教学进行合理的掌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不但应是一位教育家,还应该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

2.教学设备准备

产品质量检测课程就是用几十种测量仪器测量产品合格与否。这么多的测量仪器到底该如何配备呢?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每人一套测量仪器固然好,每个同学都能随时进行测量,但是这样做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从未见过的测量仪器件件都感兴趣,在教师允许其进行测量时,每人都自己拿起仪器操作,这样就导致小组之间的合作不畅,共同讨论少之又少,还有个别不太认真的学生拿着测量仪器随便玩耍。事实表明,人手一套测量仪器是不可取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如果每组学生一套测量仪器,则又不够用。具体安排可由教师根据小组的人数灵活掌握。尺寸公差测量任务较多时,可配备多一些测量仪;而几何公差测量任务较少时,则可相应地少配备几套。但对于零件上所有需要检测的部位,其所需使用的检测仪必须配备完善。

3.学生资料准备

产品质量检测课程共有五个任务,除介绍测量仪器的使用之外,还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等。虽说本课程是针对中职段学生的教学,但学生不能完全不懂这些术语的含义,只是机械地照搬照抄。改革后的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角,绝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有查阅资料和公共探讨等方式。对于这些没有机械方面理论基础的学生来说,必须有大量的资料可供查阅,所以必须配备大量的课外资料供使用。

二、课上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上课前,教师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问题。如在讲授轴类零件测量时,教师首先提出引导问题:轴类零件的画法及标注,尺寸公差和几何公差的含义,如何进行测量图样上的尺寸公差和几何公差及数据处理分析,所用测量仪器有哪些。接下来,由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同时告诉学生,解答问题必须有逻辑性、合理性和创新性,不能只为回答问题而回答。学生完成引导问题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展示,同时教师和其他组的成员简要记录该小组的亮点和不足,接着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最后由教师总结,说明通过该活动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外延知识,评选出优胜组和最末组,分别进行奖惩,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笔者得出上述经验。虽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但笔者深刻感觉到,一体化教学改革确实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体化教改的

精髓。

参考文献:

[1]曹东伟.技工院校的教学改革.[J]职业,2011(26).

[2]李康,吴远志.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学文摘,2009(2).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以下简称《测量》)[1]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由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按照“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有关精神,结合当地企业实际需求及课程改革成果编写的,是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教材。[2]我校与其它中职学校一样都大概是从2012年开始增设这一课目的,从全国范围来看对这一课程的研究与探索也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不如《机械制图》等传统课目这么广泛深入,因此笔者一直致力于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探索,以期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将结合三年来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存在问题

《测量》这本教材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编排,共有七个教学项目,我们结合本地具体情况,选择其中的五个项目进行教学,通过三年的教学,发现在使用现有教材时具有以下问题。

1.1 内容抽象,不易理解

由于其中很多内容在较早之前的高校教学中也没有涉及,所以不要说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就是授课老师在备课时也会产生很多困惑。如教材中的公差带图、直方图、控制图,尤其是后面两个,内容非常抽象,缺少直观生动的立体图示,使教师在讲解时口不传心、词不达意,而学生理解起来如坠云里雾里。

1.2 概念繁杂,容易出错

这门课程有许多概念需要记忆,但不少概念相互之间似是而非,非常容易混淆,比如项目一中的几何参数是:尺寸参数、形状参数、位置参数和表面粗糙度参数,而技术测量对象是:长度、角度、形位误差和表面粗糙度,两者包含的内容相近又不尽相同。还有测量种类中的相对测量和间接测量,都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概念。

1.3 缺乏教具,不够直观

由于这是本教材首次投放使用,基本没有相关的教学仪器和配套的教学设备,导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台上费力地讲解,而学生还是听得一头雾水。不仅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

另外可能是编写这本教材确实比较仓促且有多个编写者的关系,导致书内出现一些错误,或者前后章节内容不一致的问题,这些都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额外的难度。

2 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采取了相对有效的应对策略。

2.1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人总是会对陌生的东西感到不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对教材内容的排列顺序作适当的调整。如在提出项目一的任务之后,可以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钢直尺、游标卡尺和千分尺,先将项目二中的“长度测量”这一章节内容提上来讲授,让学生从手头拥有的较为熟悉的测量工具入门,对测量这一课目作逐步深入的了解。教师以这一方式慢慢建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2 由此及彼,旁征博引

在讲项目六“零件的质量控制”这一部分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自然科学》中学习过的电子云:某个点附近的密度表示电子在该处出现的机会大小。密度大的地方,表明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反之,则表明电子出现的机会少。而直方图主要表示同一批零件在不同的数据组别中出现的概率,就像是正常的电子活动轨迹总是出现在原子核附近较多这一规律一样。由熟悉的内容带动学生去学习新的知识点,这一方式比较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2.3 化虚为实,具化内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多安排课堂测量演示,有条件的话,不妨申请建立课程实验室,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学生对保证产品质量的尺寸公差比较容易理解,可是对于几何公差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这么多机器相似又不尽相同的测量方法和步骤,没有亲身体验过,只给他们一个感性认识就想让他们对此有所认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结合学校现有设备以及教师自制的教具,尽可能地使学生对所要掌握的抽象知识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 课改建议

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教学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诸多问题,比如“螺纹的测量”这一项目,学生普遍反映容易掌握,学习起来比较轻松,但“质量控制”这一项目就有不少学生觉得无所适从了,究其原由,主要是这一部分内容与其它课目内容联系较少且实践中很少接触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测量》这一课目的教学困境,光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源头上即课程改革入手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下面从《测量》一线教师的角度谈谈对这一课目课程改革的一些粗浅看法。

3.1 理实一体,增设实训体验

“实践出真知”,要想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就有必要在在实训课中增加更加全面的测量内容。笔者了解到,在大部分的实训课训练中,我们中职学生普遍能对所加工的零件进行“尺寸公差测量”,却很少有学生会对零件进行“几何公差测量”,对此很多学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更不要说进行“对产品质量进行分析和统计”这一教学环节。然而学习我们这一门课的根本目的是应用于生产实践,如果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是与我们的认知规律相背离的。当参加高职考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全力以赴备战高考时,还要在教学内容中安插实习训练是很不现实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未雨绸缪,早在高一高二“实习周”训练中适当加入平行度、垂直度、圆跳动之类的测量内容。如果早些安排我们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那么无论是对分流实习还是参加高职考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件相当有益的事情。

3.2 纵横比较,做好归纳整合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38-0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学习向专业课学习的一门过渡课程,它介于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之间,是产品设计实现生产的重要技术语言,本课程具有要求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

目前有些高校采用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到工厂参观学习的方式,以充实和加强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关系的认识和理解[1],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一次到企业锻炼和学习的好机会,但是这样的实践教学一般时间有限,让每人都动手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且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不是每个学校都具有这个条件。

1 课程要求及教学现状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要求是建立互换性、标准化与计量的基本概念;掌握有关标准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及合理选用公差与配合的原理和方法;能正确在图样上标注;熟悉典型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正确使用通用计量器具以及处理测量结果的能力。

该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授课周期一般为半学年左右,教学安排一般为每周一次课(2学时),其中包含约4学时实验。

1.1 学习方法的转变

该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理论和经验,再加上学习专业课程的方法和基础课程有差异,所以课程要到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

1.2 课程要求与课时分配的矛盾

该课程理论授课一般分配30学时左右,由于学时较少,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课程知识点全部讲解清楚完整,主要讲解技术测量基础、尺寸的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尺寸链等内容,而且讲解重点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测量方法等方面。对于公差与配合的选用一般以课本例题讲解为主,学生接触的实际应用较少,无直观感受,而在产品设计中公差与配合的合理选用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1.3 课时分配周期较长

授课周期长,而每周课时量一般为2学时,由于每次课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延续性较差,课前重新回顾不仅占用了时间,而且周而复始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课程教学慢于教学周历要求,甚至课程内容讲授不能按计划完成。

1.4 课程实践分配较少

该课程实验学时一般为4学时,实验内容少。而本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理论课学习中得到的概念、符号及选用原则等均需在实验或实践中得到灵活应用,而这4学时实验远不能满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培养要求。

1.5 考核形式单一

该课程考核通常采取闭卷考试形式,学生为应对考试,学习的重点在记教材知识点、公式,背概念等,对实验教学不重视,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导致学习不够深刻,最后往往在毕业设计期间就暴漏出了问题。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模块,分别设立学分,独立考核[2]。课程实施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应,同步进行,实践要依附于理论,理论要到实际中去应用。

理论教学可以安排该课程总课时数的2/3,着重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测量方法。实践教学在相应理论课程后交错开展,也单独设立学分。比如尺寸公差与测量部分,理论课上任课教师对尺寸公差理论知识和测量器具的使用及测量方法进行详细讲解,课后由实验室提供具体的工件和相应的测量器具,学生分批自主进行测量,独立制定实验方案、步骤,处理数据,并写出实验报告及总结。实验教师通过观察,适时给予实验指导和监督,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由实验指导教师给出评价。这样既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理论和实践结合,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课程可以通过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实践教学部分则可以对学生每次实验的情况或通过综合测量等方式进行考查。

3 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公差与技术测量实验室是基于机械专业基础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掌握和巩固基本公差理论和技术测量知识,掌握通用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及实验规范、数据处理和实验方法等所建设的实验室。教学改革思路的实现主要就是着力于实验室充分开发利用及开放管理,改革了以前实验课上教师指导、演示为主,学生观察模拟为辅的枯燥实验模式,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才能,根据理论知识自己寻找测量方法、制定实验步骤、处理数据等,最终完成检测项目。

实施时可根据实验室接待能力及授课学生人数,分组分批进行。实践教学部分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测量。本阶段是学生在学完相应理论课后到实验室进行测量,这些测量项目主要有:孔和轴尺寸测量,各种形位误差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螺纹参数测量及齿轮测量等。比如,理论课讲到形位公差的代号、标注、公差带及形位误差的测量方法和控制等基本理论知识后,学生即可在课后到实验室进行相应实验项目的检测,通过实验操作领悟理论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而且还可以举一反三,发现问题,开拓思路。同时也对两次理论教学课进行了有效的衔接,避免两次理论课间跨度较长造成的遗忘问题,节省了下次课程回顾上次课程内容的时间。

此外,在第一阶段中,为防止学生分批实验过程中产生抄袭,在实验室对每一测量项目都准备多种测量工件,在实验前由学生随机抽取。

第二阶段:综合测量。收集校工厂或企业里不同类型的产品设计要求、产品图纸、产品样件(含合格品及不合格品),分组编号作为综合测量检查的样本。在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将学生分小组,对提供的产品样件依据产品图纸要求进行检测,检查各处尺寸、公差、粗糙度等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判断样件是否是合格品。同时对提供的产品图纸依据产品设计要求进行审查,判断设计图纸是否满足产品设计要求。最终要求提供一份产品样件、产品图纸的检测审查报告,需对样件的每一个检测项目,列明检测方法、所用检测器具、检测值等;同时对图纸的各项设计标注值,列明其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合的判断依据。

指导教师对检测报告进行审阅,发现学生在这一阶段出现的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不到位的问题,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最后将正确的检测检查报告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比较改正。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培养,学生课将课堂的知识融会贯通,锻炼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接触到了实体产品,与企业实际工作相吻合,可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 结论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与实践紧密联系。本教学改革可达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的,满足机械专业对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克服了由于生产实践知识和经验缺乏的障碍,而且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实践教学主要借助实验室来完成,一般的院校都有该课程方面的实验资源,在实施上也较容易达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工程勘察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茶叶加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广东公路勘察设计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