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F6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292(2015)47-0089-02

基于改革邮政储蓄体系基础上组建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立足于“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体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本文基于邮政储蓄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邮政储蓄银行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根植本土文化,走“普惠金融”的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生态金融之路。

一、邮政储蓄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阻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其中“三农”问题矛盾最为突出。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效的金融服务支持。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处于一种抑制不规范发展状态,如融资成本高、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地下金融活跃等。基于新农村建设及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基于金融主管机构的定位和自身的条件,邮政储蓄银行在改革邮政储蓄体系基础上于2007年3月20日正式在北京挂牌成立,立足于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体系,充分依托邮政系统网点广的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按照公司治理架构和商业银行的管理要求,建立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实行了市场化经营管理。邮政储蓄银行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一直为农村金融及农村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8年以来,在邮政储蓄业务的基础上,根植农村,不断创新业务种类,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其他金融机构至今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资金往来也日益迅速增加。于1986年在全国范围恢复办理的邮政储蓄业务,为农村地区资金汇兑及现金兑现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邮政储蓄业务为社会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发展壮大了自己。在农村的土壤上,邮政储蓄银行不断扩大规模,建立了广阔的网络营业点,其中2/3分布在农村地区。据邮政储蓄银行官方网站报道数据,邮政储蓄银行的营业网点,2012年6月末3.7万个,2014年年末近4万个,2015年6月末已超过4万个;邮政储蓄银行服务触角遍及广袤城乡,“打造了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电视银行、微博银行、微信银行和易信银行在内的电子金融服务网络”,截至2015年6月末,“服务客户近4.9亿人,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超过2.3万亿元,帮助约1200万户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邮政储蓄银行不断扩大邮政储汇业务范围,同时向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延伸,业务范围包括以本外币储蓄存款为主要的服务项目,有国内、国际汇兑、转账业务、银行卡、保险、国债、代收代付、银证通,有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协议存款等。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和城市金融市场存在很大差异的背景下,保证自主运营资金安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依托网络优势大力发展广阔的农村市场,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基础金融需求。

二、邮政储蓄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邮政储蓄银行服务农村发展建设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依托网络优势,以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农村大力发展小额贷款业务,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但是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有些省市出现小额贷款业务发展速度放缓、不良贷款率增加、资产质量下滑等问题;但与此同时,有些省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样化,邮政储蓄银行在管理体制、内控及风险防范、业务素质及创新等方面也出现了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邮政储蓄银行承担扶贫与商业化运行双重使命,面临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的权衡与选择。这些问题困扰着正在发展中的邮政储蓄银行。

1.邮政储蓄银行承担扶贫与商业化运行双重使命,面临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的权衡与选择。根据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历史来看,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就根据自身的优势在政策指导下定位服务于“三农”的市场定位体系,主要是为农村建设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性质上带有“准政策性银行”色彩,开展的业务主要是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随着邮政储蓄银行逐步向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历史使命与商业化运行的双重混合以及面临的追求商业利润和社会绩效之间的难题就成为邮政储蓄银行运行中的第一大难题。

2.邮政储蓄银行依托网络优势在农村大力发展贷款业务,小额贷款发展进入瓶颈期。一是产品本身设计上阻碍了邮政储蓄银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贷款金额小、时间期限短,不太适应现在农业生产规模化及科技化的需求;二是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担保机制缺失,从业人员金融知识及技术操作上比较差,风险意识淡薄,规避风险能力弱,创新意识不强,加上农户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也不强,因而小额贷款业务创新不强,效率不高。以上是邮政储蓄银行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中主要业务发展进入瓶颈期的一个重要难题。

3.邮政储蓄银行依托网络优势在农村大力开展业务,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长期以来这种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向现代商业银行低消耗、高效运行的精细化商业运行发展模式转型。根据官方报道,截至2014年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全国的网点已有4万个,但是这些网点大多数都规模较小,设施陈旧、设备落后,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

三、邮政储蓄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2015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同年3月份,银监会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化支农服务社会责任,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引导邮政储蓄银行稳步发展小额涉农贷款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持续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支持其他商业银行下沉机构网点,优化网点布局,适度扩大农村地区网点覆盖面。”根据政策指导及自身条件,邮政储蓄银行要根植农村土壤,坚持立足“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秉承“人嫌细微,我宁繁琐”的方针,恪守“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承诺,始终坚持探索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生态金融之路。

1.提高政策扶植力度。从邮政储蓄银行现有的农村贷款业务种类来看,农业信贷风险担保和补偿机制还应大胆创新。据邮政储蓄银行的公告了解,目前只有一部分地区在农业贷款方面的担保做的比较好,通过农技协出面,将农民组织在一起,实行统一贷款。有部分省市“三权”抵押贷款做得也比较出色,还有结合当地地方特征,积极尝试和推广各种担保创新,比如大型农机具、大额农业订单、涉农直补资金、土地流转收益、设施大棚、水域滩涂使用权等。为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服务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也解除其后顾之忧,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提高政策扶植力度,可以尝试以下方式:设立贷款担保基金,成立为“三农”服务贷款的担保机构;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性亏损补偿机制;进一步实行财税优惠政策。

2.践行“普惠金融”,创新产品设计及服务,做好最基本的贷款业务。2013年11月,“微型金融在中国”高峰论坛上焦瑾璞就微型金融是否需要储蓄的问题,焦瑾璞谈到:“中国目前最缺的是贷款,微型金融发展应该在贷款上下工夫,把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技术普及到广众。”邮政储蓄银行要做好服务新农村建设,将小额贷款和微型金融服务满足不断扩大的广大农村金融需求市场,就要在贷款业务上下功夫,践行“普惠金融”及金融创新,特别是创新产品设计及服务,做好最基本的贷款业务。邮政储蓄银行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储蓄收入,并且在各项收入中占很大比重,而储蓄收入主要是依赖利差收入,所以邮政储蓄银行的收入受中央银行利率政策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很大。因而,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发挥网点及在客户群体各个方面的优势,增设信贷受理网点,降低交易成本,方便客户,并创新业务种类,加快发展小额贷款、个人商务贷款、个人企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业务,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3.加强风险管理,构建有效的风险评价体制,提高监管力度。邮政储蓄银行要做好服务新农村建设,在不断创新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必须设立相对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构建有效的风险评价体制。首先是强化公司治理结构,做到产权清晰,强化金融安全与责任追究。其次,增加新老员工的金融培训,提高金融专业技能,增强金融风险意识,从事合规性经营。再次,相应提高监管力度。

4.加强内部管理,转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金融之路。邮政储蓄银行实施服务新农村建设,除创新产品设计,加强风险管理,做好基本的贷款业务外,还应加强内部自身管理,转变发展模式思路。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商业化转型,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加资本金;加强与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比如向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批发贷款,既解决了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资金不足,也满足了农户资金的需求;依托网络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比如与各保险机构合作,农村保险等。

四、结束语

普惠金融是金融的延伸。承担扶贫与商业化运行双重使命的微型金融机构,面临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的权衡与选择。在将现代金融服务带来的机会和便利带给更多的普通百姓的同时,如何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是当前所有微型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农村的繁荣与发展,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政府一直努力的一个重要目标,基于“普惠金融”下的邮政储蓄银行,应不断开拓新思路,进行金融创新,发挥独特的优势,走生态金融之路,更大更强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官方网站

[2]王劲屹,张全红.邮政储蓄银行服务“三农”之改革思路探讨———兼与农信社竞争力之比较研究[J].农村经济,2014,(12).

[3]谢永乐,张海.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服务“三农”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14,(06).

[4]孙为民.对加快邮政储蓄银行转型的思考[J].邮政研究,2014,(3).

[5]陈晖萌,党均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综合经营战略[J].银行家,2008,(03).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范文第2篇

中小型商业银行参与普惠金融大多数通过专业化与特色化创新的渠道实现。中小商业银行虽然资本实力不及大型商业银行,覆盖区域也较小,但是通过专业化与特色化的区域运作,使得其已拥有丰富的小额信贷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小额贷款创新技术与体系,使得其成为普惠金融业务创新的主力之一。以北京银行为例,积极运用互联网金融创新成为其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首要特色。北京银行开展的普惠金融业务具体包括: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品牌开展线上到线下的资金融通业务创新;加强助学、助业贷款的审批与发放;积极开展“京医通”项目;针对低收入群体开展消费信贷业务;金融支农方面,重点打造“四链”业务创新。

二、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第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思维不断深化。在线上服务方面,邮政储蓄银行陆续推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视银行等电子交易渠道,并积极利用社交平台推出微信银行、微博银行、易信银行,打造多样化的电子金融服务渠道;在“三农”金融服务方面,积极参与“新农保”“、新农合”等代缴服务、依托手机贴膜技术的手机支付业务、具有储蓄、结算、理财等功能的绿卡通•福农卡以及其他惠农代收代付业务;针对小微企业,运用覆盖客户筛选、贷前调查、贷后管理的“IT-PADS”信贷技术,积极拓展非传统担保方式的小额贷款。例如互惠贷、增信贷与流水贷;建设“信贷+结算”特色支行,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业,提供打包业务组合服务。除此之外,邮政储蓄银行还针对特殊群体,如农民工、老年人、学生群体开展一系列业务创新,满足多类群体的特殊性金融服务需求。第二,丰富的客户数据基础。邮政储蓄银行客户大多数集中在金融服务供给较少的弱势群体。而对于这部分群体金融信息的相对优势,使得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深度挖掘更具可行性。截至2013年年底,邮政储蓄银行服务的小微企业客户达到1200万户,农户800多万户,智能手机用户今年有望超过4.4亿。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进行价值客户筛选,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将成为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关键环节。第三,县域地区物理网点与非物理网点覆盖率高。截至2013年底,邮政储蓄银行拥有遍布城乡的金融网点3.9万个,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网点占比超过70%。在全国30个省(区、市)的县级区域,网点覆盖率达到了100%,在地区覆盖了超过59%的县;62%的网点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除此之外,邮政储蓄银行拥有ATM超过4.7万多台。物理网点在县域地区的大范围覆盖,为其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第四,普惠金融业务人才储备丰富。自2009年开始,邮政储蓄银行着力储备“三农”普惠金融业务人才,招聘转岗大学生“村官”,从事金融支农工作;组建小企业金融部,在二级分行设立37家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通过3.5万人的专业信贷队伍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组建三农金融部,全力支持“三农”业务创新与发展,积极开展惠农服务、特色农业贷款以及移动支付服务。

(二)劣势分析

第一,风险管理能力亟待加强。尽管依据《新巴塞尔自本协议》基本建成了一套按照商业银行模式规范运作、“点面结合、纵横结合、上下结合”的立体化风险管理体系。但是由于普惠金融业务风险的特殊性,使得构建以业务条线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例如,“三农”金融业务中的自然风险与经营风险及操作风险等;小微企业贷款中的经营风险与成本高导致的市场风险等。第二,网点服务转型面临突破点。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主要采取交易核算主导型模式,产品单一,主要停留在满足客户存取款、查询等最基本的金融需求方面。除此之外,邮政储蓄网点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滞后,导致网点功能定位及经营模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尽快实施零售网点转型,灵活提供个人金融业务,实现多渠道服务的营销性网点成为邮政储蓄网点转型的突破口。第三,数据分析模式急需转变。随着邮政储蓄银行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深化,涉及资产、负债、客户、交易对手及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资产都会在业务拓展、客户开发、风险控制、绩效考核、资本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数据—信息为核心的商业智能将成为引领邮政储蓄银行定量化、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路线。

(三)机遇分析

第一,国家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邮政金融拓展农村金融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对于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三农”普惠金融最初指示。除此之外,国家还出台一系列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惠农富农政策,鼓励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第二,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指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结算与信息中介、理财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虽然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客户资源、支付功能、融资功能等带来一定挑战,但是机遇永远大于挑战。互联网金融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注入了新理念和思维,再加上商业银行特有的客户资源、数据与资金优势,开发互联网金融相关产品,拓宽线上到线下的服务模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机遇的主流。移动金融是商业银行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依托移动通讯运营商网络,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利用手机终端为客户提供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第三,实体经济转型带来的市场机遇。我国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这势必激活金融服务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例如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提升,刺激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居民消费意识与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推动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创新发展。“农民”“、小微企业”“、社区居民”这些社会经济的基础群体,成为实现经济增长转型的关键因素,成为商业银行极力开拓的新型市场。

(四)威胁分析

第一,普惠金融业务竞争激烈,导致收益不断下降。近年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新生态“宝宝”类金融产品的兴起,充分证实了普惠金融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当前,开办普惠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包括大、中、小型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实体金融企业,还包括人人贷、宜信普惠、蚂蚁金服等互联网企业,虽然业务重心各有不同,然而竞争却越来越激烈。第二,新常态下,普惠贷款业务风险较大。普惠金融主要针对中低收入客户、小微企业、“三农”。相对于信誉良好的优质客户而言,这部分群体的特有属性使得风险成为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为:征信数据很难取得,或者相对较少,商业银行很难进行有效的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导致业务信用风险较大;新常态经济下产业转型的危机不断释放,使得这部分群体总体系统性风险上升。第三,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初期的创新投入高,带来短期的高成本。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必须构建区别于传统金融业务的涵盖数据分析、产品与服务创新、展业营销、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等多环节的创新模式。然而普惠金融业务开展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前期创新成本的投入,导致短期成本上升。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惜贷”问题导致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普遍存在。普惠金融业务的竞争,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更深层次的创新,构建规模化、标准化的运营模式,这都需要长期的成本投入和积累。

(五)SWOT矩阵分析及启示

根据邮政储蓄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分析,笔者构建了其普惠金融业务的SWOT矩阵模型:作为大型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是邮政储蓄银行的历史使命,也是其实现“大零售银行”商业化战略的必经之路。通过SWOT矩阵分析可以看出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可持续性的普惠金融必须坚持(见表1)。第一,明确普惠金融的发展定位。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应以小微企业、社区居民、“三农”为服务对象,积极拓展小额贷款增信创新、移动金融创新以及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组合型金融服务模式。第二,以创新思维模式作为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引擎。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应构建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普惠金融业务模式,积极拓展线上到线下的服务与营销模式、积极探索“银保”合作模式与“政银保”合作模式、组建普惠信贷工厂,以实现普惠信贷从设计、申报、审批、发放、风控等环节的“流水线”作业、构建普惠客户的大数据分析模式。第三,以风险管控作为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根本保障。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可以创新风险管理理念,突破传统担保模式,构建基于“数据质押”的增信与风险管控模式,通过贷款客户交易数据与行为数据的增信,实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控。

三、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重点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模式与流程优化为重点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创新

对于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邮政储蓄银行重点集中在以小额贷款为重点的创新。一是开发以产业链为依托的小微企业贷款。例如以地区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小微企业贷款、以行业内优势企业为依托的小微企业贷款。二是拓展非传统担保方式的小微企业贷款。非传统担保模式不但能够实现为小微企业贷款增信的作用,还有助于银行掌握除传统担保品外的其他有效信息以进行风险管理,例如“数据质押”贷款、POS贷款等。三是积极拓展“银保”、“政银保”类小微企业贷款。通过第三方担保方式有效化解小微企业贷款的系统性风险以及部分非系统风险。

(二)以银行卡为依托开展“三农”移动金融创新

县域农村地区属于邮政储蓄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区域,从网点与ATM布局、业务人员配备、客户认可度都具有比较竞争优势。县域地区居民金融意识相对较差,金融生态也远疏于城市地区,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重点开展以银行卡为依托开展“三农”移动金融创新。一是以银行卡为重点,拓展政策性普惠金融。政策性普惠金融是培育农民金融意识的主渠道,通过银行卡的渗透,可以帮助邮政储蓄银行掌握农民的基本金融信息。二是以银行卡为基础,开展以移动支付业务,通过海量交易的特征分析,掌握农民的支付特征。三是以银行卡依托,开展集存款、贷款、理财等于一体的移动金融服务,储备农民综合性金融数据,进而开展深度普惠金融业务。

(三)以O2O创新为基础推动社区金融服务创新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范文第3篇

一、邮政储蓄银行定位

邮政储蓄吸纳了庞大资金,所以其改革是金融体系、特别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件大事。邮政储蓄一直以来的经营模式是吸收居民个人存款,这就决定了它改组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后的经营模式必须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无论邮政储蓄银行以后会成为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银行,它的主要作用还应是服务“三农”。就目前来讲,邮政储蓄新增存款额是由邮政自己支配,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对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协议存款,但这毕竟量少,而且由于是批发性信贷业务,所以对于本土建设起不了立竿见影的作用。那么成立储蓄银行后的定位应该是:对邮政储蓄业务实行专业化经营管理,实行邮储资金使用本地化,允许邮政储蓄与农村信用社或农发行签订协议存款,将资金交由农村信用社或农发行投入农业和农村地区,也可允许邮政储蓄以市场价格直接购买农发行债券或其他农村金融债券,以及定向投入农业农村的国债,保证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地区,进行直接针对农村建设的个人小额信贷业务,确保农村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二、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现状

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存在着几个突出的问题,首先,金融机构被大量撤并。国有商业银行有相当比例的基层分支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是大势所趋,例如兴和县已经撤消了建行与工行,部分农村则连农村信用社也撤消了,这样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其次,部分农村信用社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无法形成资金优势,不能有效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再次,邮政邮政储蓄只吸收居民个人存款,且其中70%来自农村地区,导致农村资金大量转移城市,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另外,政策性银行功能单一,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只有支持农产品的流通像粮棉油的收购等而没有针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等新的支农项目;还有农村信用社有效需求不足等等。

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满足“三农”正常合理的贷款需求,邮政储蓄银行的支农政策是必要的。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优势

2006年5月23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透漏,筹建中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获得国务院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提供基础的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在外资银行、国内中小银行的双重挑战下,又将面对新的竞争者,那就是公认的未来第五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经过不断的改革,已经具备了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即将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贷业务方面强有力的竞争者。

邮政储蓄经营模式的转变及其优势

邮政储蓄经营模式的转变

邮政储蓄经营模式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最初,邮政储蓄仅以吸收存款为主,存款全额缴存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按季支付邮政部门固定代办手续费,业务十分单一,利润也很有限,各方面对于商业银行都不构成威胁。从1990年起,为鼓励邮政储蓄业务发展,邮政储蓄存款由缴存改为转存人民银行,并获取转存款利息收入。此阶段,邮政储蓄进入了高枕无忧的时期,尽管只有存款业务,但是由于国家的保护和支持,可以稳获高额、无任何风险的利差收入。2003年8月1日,邮政储蓄存款实行新老划断,此后新增的储蓄存款资金由国家邮政局自主运用,原有约8290亿元的存款继续按4.131%的利率转存人民银行,此后的邮储中间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邮政储蓄经过恢复开办的这20周年,经受了风雨考验,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也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有力竞争者。

随着邮政储蓄改革的不断深入,即将迎来了邮政储蓄银行阶段,即邮政储蓄机构将挤身于商业银行的行列。尽管具体的组建措施还没最后确定,但是新的邮政储蓄银行的基本经营模式是明确的:与之前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所相比,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应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在继续依托邮政网络经营的基础上,邮政储蓄业务与邮政业务实行分开。这些都表明邮政储蓄将全方位的参与银行业务市场,并将利用自己的优势展开各项业务的竞争。

邮政储蓄银行的优势

网点优势上文已提到,邮政储蓄银行仍将依托邮政网络开展业务,这便成为邮储银行最大的竞争优势。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国内中小银行的优势也是分支机构繁多,但是较之邮政储蓄的网点分布,则相形见绰。因为邮储网点遍步城乡,真正可谓是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截至2005年8月,全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已经超过37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到2/3以上。邮政储蓄有60%的网点、邮政汇兑有70%的网点分布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在国家政策逐渐向三农倾斜的基础上,这种网点的分布数量和结构都非常有利于邮储银行其他优势的发挥。

业务优势邮储银行在开展正常商业银行业务的基础上,仍保有其优势业务——邮政金融业务。邮政金融业务是指邮政部门利用邮政基础设施办理的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储蓄、汇兑和其他业务及与资金运用有关的资产业务。特别是汇兑业务,用户可通过邮政的众多网点把钱汇往全国各地。总的来说,邮政储蓄银行有充分利用邮政金融独特的服务品牌的优势,这在市场日益要求产品个性化、差异化的今天,是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望尘莫及的。

资金优势一方面,邮储银行在资金来源的数量上具有优势。到2005年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一万三千亿元,存款余额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银行之后,列第5位。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目前已经达到9.56%。而这种优势在充分利用广泛的农村网点的前提下,邮储银行的资金来源仍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邮储银行在资金运用的质量上具有优势。目前中国邮政储蓄没有任何坏账之忧。未来邮储银行在借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与邮政在客户信息方面实现共享,以期在争取客户以及管理信贷风险、业务营销等方面保证资金运用的质量。这两方面对于商业银行都是十分重要的,是所有商业银行生存的根本。

政策优势邮储在农村的作用是商业银行不可替代的。在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之后,更加扩大了邮储的网点优势。这在各国有商业银行正在不断缩减分支机构的情况下,则明显提高了邮储银行的优势,而使邮储银行的竞争力在各种优势综合作用的基础上成倍的增强。

国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过程,实际上是国有商业银行优势被逐渐削弱的过程。在它还没有完全处理好来自其他银行的挑战的时候,又该迎接邮政储蓄银行的挑战。应对措施是明确的,即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基础上,逐步攻克体制关、业务关以及人才关,以做到扬长避短。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不断地被推向市场,在已经完成了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基础上,现阶段的股份制改造显得有些缓慢,应加快其股份制改造。首先,实行股份制可以使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更有效,有利于规范经营,责权更分明。这样,可以对有关业务人员进行约束,进一步减少不良资产的发生以及避免银行腐败的出现,提高资产的运用质量。其次,股份制的建立也是商业银行在内部实行信用制度的基础。最后,加快完成股份制改造,可以使国有商业银行比邮储银行更早的成为合格的市场参与者,更好的去按市场规则办事,合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经营目的。

区别对待各种业务

将所有业务进行区别对待,就是要有重点的发挥传统业务的优势、挖掘优质业务和培育特色业务,以实现各项业务利润的最大化。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而面对邮储银行强大的吸收存款的优势,以及邮储银行的前身邮储机构并未涉及过贷款领域,所以商业银行应把重点放在发挥贷款优势上。一方面,在巩固老客户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客户,以保证客户的数量。另一方面,在增加贷款品种的同时,贷款应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能够确实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提供有区别的贷款服务。其次,挖掘优质业务。在把贷款做为业务重点的基础上,要在其中挖掘出质量更高的优质业务。一方面,由于在各种贷款中,居民的守信程度最高,因此应重点开展居民的消费信贷。另一方面,多多争夺效益好的企业客户,以保证贷款等业务的盈利性。只有突出业务的特色才能吸引客户。各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己的人才、网点、技术等方面的相对或绝对优势,量身定制自己的特色服务,以避免与同行业的正面竞争。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范文第5篇

邮政储蓄银行的优势

营业网点多。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银行业带来先进的网上银行或电话银行,但有形的营业网点仍是我国当前消费者最青睐的银行服务渠道,也是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目前,邮政储蓄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其中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网点之多,分布区域之广,没有一家法人银行可以与之匹敌。

结算网络广。结算网络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特别是支付结算类业务的基础。相比之下,依托遍布全国各地的营业网点,再加上邮政电子汇兑系统,邮政储蓄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覆盖城乡区域最广阔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这一系统,汇兑服务时限缩短到24个小时,并可办理即时到达的汇款服务。其结算网络优势明显。

加之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普遍起步较晚、时间不长,也为邮储银行大力开拓中间业务市场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邮储银行还具有“邮政+金融”的独特行业优势,可以开发与邮政业务相结合的中间业务产品,并充分利用邮政的庞大实物传递网络和投递队伍,形成竞争优势。

邮政储蓄银行的劣势

邮政储蓄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四大类:绿卡业务、结算业务、业务和代收代付业务。目前全国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超过1.4亿户,每年通过邮政储汇办理的个人结算金额超过2.1万亿元。其中,从城市汇往农村的资金达到1.3万亿元。投保的客户接近2500万户,占整个银行保险市场的1/5。但是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中间业务品种不足,创新不够。目前中间业务竞争的热点集中在信用卡业务、代销保险和基金、基金托管,等等。对邮政储蓄银行来说,目前绿卡主要还是存取款的工具,消费领域开拓不够,信用卡也迟迟没有发行;在结算业务方面,虽然有先天优势,但创新动力不足,没有进行深入的拓展;在业务方面,仅仅是保险业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代销基金刚刚开始,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代收代付业务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农村市场的份额不够,没有利用好自身在农村的资源优势。

二是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体系。邮政储蓄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和管理比较分散,缺乏组织协调,未能发挥邮政储蓄的整体优势。

三是金融电子化程度不高。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电子化程度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电子银行渠道建设相对落后,自助设备服务能力差,以金融电子化为平台推出的金融业务服务品种不足。

四是发展中间业务所需的人才不足。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已成为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瓶颈,尤其是科技型、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的开发、创新和营销。目前邮储银行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较低,素质、业务水平不高,难以提供令用户满意的多元化金融服务。

拓展中间业务的对策

一是在把传统中间业务做大做强的基础上拓展新业务领域,提高自身竞争力。

发展绿卡业务,促进绿卡消费。第一,应大力挖掘绿卡的消费功能,使绿卡由存取款工具逐步转变为付费工具。第二,要以现有绿卡客户群为基础,发展绿卡信用卡业务,培育和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第三,应全面推广绿卡创新产品,提高绿卡业务的综合竞争能力。

发展结算业务,做好产品创新。发挥邮储银行结算业务网络覆盖面广、交易成功率高、实时处理的优势,提供现金到现金、现金到账户、账户到现金和账户到账户的系列服务。将邮储国内汇兑业务、国际汇兑业务、储蓄异地转账等业务进行整合,进一步塑造邮储银行支付结算品牌。同时,做大以账户为基础的结算业务,减轻窗口服务和现金管理压力,降低风险和运营成本,提高结算业务收入。

发展业务,提高市场份额。保险业务是邮储银行类业务中收入份额比较高的业务,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应加快产品的转型与创新,保证保险业务的稳定增长。同时,应通过组合营销模式,推出以保险、开放式基金、国债、证券等多项业务为基础的组合产品,为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发展奠定基础。

发展代收付业务,增加手续费收入。应充分利用网络、服务、信誉优势,争取更多的代收付市场份额。在农村市场,大力开发服务“三农”产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为邮储银行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继续做好代收农电费,农村粮食直补款、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等财政补贴资金的工作,积极争取乡镇教师工资等代收付财政性资金类业务。在城市市场,进一步抓好工资、养老金等业务,加强对烟草、税务、电力、电信、移动、物流等大客户的营销。

二是规范中间业务的经营管理。首先,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操作规程、财务管理、业务监督、业绩考核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使中间业务的发展有章可循。其次,建立中间业务管理机构,制定中间业务发展规划,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开发、评估新产品,完善中间业务的成本核算体系,稳步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是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基础平台。

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基础平台和技术手段。邮政储蓄银行应加快银行业务电子化步伐,尽快实现柜台业务电子化、资金清算电子化、自动服务业务的全面推广、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应用,同时,进一步发展电话银行、家庭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为邮储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科技手段和业务发展空间。(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邮储银行组建历程

1986年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国务院批准邮政部门恢复办理储蓄业务,并在原邮电部和各省(区、市)邮电管理局内设置了邮政储汇局,对邮政储蓄、汇兑等项金融业务进行管理。

1986年到1989年邮政储蓄依托邮政网络设施,为中国人民银行代办储蓄业务。到1989年,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00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1.96%。

1990年到1998年邮政储蓄由代办模式转变为自办模式,邮政储蓄资金全额转存人民银行,双方协商确定转存款利率。1995年储蓄余额突破1000亿元。

1998年到2003年邮电分营、邮政独立运行后,邮政储蓄余额逐年攀升,成为邮政业务中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贡献率最高的高效业务和支柱业务。2003年8月,人民银行决定对邮储资金实行“新老划断”,其旧有资金仍然转存人民银行,新增资金可自主运用。

2004年6月邮政储蓄余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业务规模也由单纯的吸收存款迈向全面的资产、负债、中间业务。

2005年7月20日国务院通过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提出改革邮政主业和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加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

2006年6月银监会批准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