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展陈设计论文

展陈设计论文

展陈设计论文

展陈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博物馆 展陈艺术;新形式 叙事性设计

国家主席说过,“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由此可见,叙事性设计作为博物馆展陈设计发展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归类划分、总结梳理、开拓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自1868年中国第一家博物馆――震旦博物馆建成至今,中国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已经走完了149年的历程。随着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日益增多,人们对当下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评价标准,表现形式,以及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也开始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在博物馆研究中,展示研究对也从曾经对物与形式的研究,转向了对展示思维、空间、物、人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融合为一个整体的研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叙事性艺术思潮在设计领域,尤其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叙事性O计的理论自此在设计领域全面开花。近年来,这一理念的提出及其在展陈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开始从设计实践中被突显出来。尤其在以纪念类为主题的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已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用于向参观者讲述故事的设计语言形式,为设计者在当代博物馆展陈设计上开阔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1叙事性设计的创新性

展陈艺术设计是博物馆历史进程中科技进步、文明发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展陈艺术设计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具有非常复杂的交叉学科特点,它与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舞台美术设计、电影美术设计等设计领域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文化目前,我国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梳理知识脉络和教学教材的实践应用上,对于叙事性空间设计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其他各国设计史浩繁的文献资料、学术成果和完整的研究体系,国内博物馆陈列设计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叙事性设计领域的研究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针对于目前国内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研究现状,叙事性设计的研究主要具有以下三点创新之处:

(1)展陈设计手段创新,变“静态”为“动态”,开展叙事性研究为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和思路。通过叙事性研究,从文本叙事与设计叙事的交叉性切入,将文学中的叙事性理论方法运用到博物馆展陈陈列的空间设计理念中去,通过文学手法诠释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整体理念和叙事空间。从而实现主席“……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伟大构想。

(2)展陈设计理念创新,变“要我看”为“我要看”,开展叙事性研究可以提高参观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设计者的展陈艺术目的。不仅可以满足参观者与展品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其自主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追问,进而建立有效对话机制的参观目的,而且,可以提高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思维模式和行业水平。叙事性设计理念的提出,既符合当下国内博物馆展陈设计的需求,也是探索中国博物馆设计学未来走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展陈设计多学科交叉创新,变“一枝独秀”为“百花齐放”,开展叙事性研究可以开阔博物馆展陈艺术设计的多学科多领域多视角范畴。博物馆陈列中的叙事性设计是一个以多学科领域的理论、实践成果为支撑的综合性研究项目。其涉及的范畴包括:历史学、考古学、美学、设计学、心理学、传播学、符号学、建筑学等。利用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对博物馆展开叙事性设计研究,可以更好地达到承载传递历史文明的职责。

由此可见,研究叙事性设计不仅为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模式和展陈理念,而且让设计者摆脱了以往割裂地将展品配合图文展板进行展示的尴尬模式,巧妙地将“文化”穿插其间,让参观者始终处于设计者引导的参观状态之下,并最终以愉快的观展情绪参观完成全部展览。这种设计形式的出现既符合当今博物馆展陈设计的需求理念,也为国内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可行性参考依据。

2叙事性设计与文学叙事

《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叙事”概念是指:“叙述事情(指书面的)。” “叙事学概念(Narratology)”于 20 世纪期初诞生于法国,起源于弗拉基米尔・普罗普《民间故事形态学》中对俄国民间故事形态的研究。其在20世纪60 年代结构主义的大背景下确立叙事学理论体系,提出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一门科学。法国文学家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也认为除文学作品外,很多材料都可以作为叙事对象,例如绘画、电影、社会杂闻、连环画等。

叙事性设计就是设计者(叙事者)对空间对象或者设计对象以叙事的形式进行展现、描述、设计的方式或过程。随着叙事学概念外延的无限扩大以及对其定义的不断深化,艺术设计类也逐渐涵盖其中。它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到建筑、景观、规划、平面、室内灯领域等多个方面,被视为艺术设计领域内的“大设计”。而博物馆陈列中的叙事性设计则是在宏观大设计的基础上开展的“小设计”。

博物馆陈列中的叙事性设计是建立在文学叙事理论基础之上展开的一种设计理论。这两种概念之间既有很深的渊源和交集也有其差异性。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探讨文学性叙事是如何在陈列设计中进行应用转换的,是博物馆空间展示设计领域相关专家学者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从文学叙事的人称来讲,博物馆的叙事性设计同样可以分别采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方式进行阐释。这样的阐述方式不仅便于向参观者交代展示内容,拉近设计者、展项与参观者的距离,而且能够快速的使参观者透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信息融入到展览的语境中来,并且按照设计者预留的心理预期参观完成展览的全部内容,达到最佳的观展效果;从文学叙述的方式来看,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叙述形式也同样可以采取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方式来表现,这四种方式既符合参观者的心理活动又便于设计者对于观展路线的布置设计,可以说是艺术与文化的巧妙融合。而且,设计者还可以运用叙事的文学方法描述设计概念所涉及到的叙事本体、参观者及其周围的环境氛围,让参观者按照设计者预设的心理期望参观完成展览,以期达到最终的观展目的。换言之,就是设计者运用文学的叙述表达方式,结合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文学叙事方法中常用的表达手法,对展品及周围环境进行展示设计,以娓娓道来的形式为参观者巧妙的呈现出一个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内容,让参观者在设计者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历史,解读文化,探索未来。由此可见,文学中的叙述特点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同样具备,并且可以转化应用。

虽然两者之间叙述的对象、角、方式完全相同,但是由于本体不同,进而造成它们的应用方法和受众者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叙事性设计是一门综合叉学科,它可以应用的技术手段(数字、信息、生物技术等)、借助的媒介(平面、三维、互动展示等),以及设计的方式(平面、多媒体、绘画、雕塑等)多种多样,与传统的文学叙事相比,叙事性设计可以呈现出更多层、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这一点对于传统的单纯依靠平面媒体进行交流的文学叙事来说是望尘莫及的。另外,叙事性设计的目的在于借助叙事的手段或者方式凝练展品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全方位向参观者展示展品的文化内涵,弥补部分展品因为信息缺失带来的观展缺憾,帮助参观者更加快速、深入、全面的了解展品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引发其进行自主的思考与追问,从而达到与参观者进行心灵互动的目的。而文学叙事虽然也是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为目的,但是在感观感受和身心体验上,显然略逊一筹。

3叙事性设计的意义

很多展品由于受历史原因影响,遭到了自然、人为等不同因素的侵蚀或破坏,造成文化信息缺失的现象,如何将其进行合理化展示,让参观者在观展过程中既能了解其文化内涵,又不会丧失观展兴趣,如何解决不同类型博物馆中展品展项、展示单元在陈列设计中出现单一性、孤立性、割裂性的问题是目前空间展示设计者最为关心的一个话题。叙事性设计,即将文学叙事概念转换应用到博物馆展示设计理念中来,通过设计者的叙事设计,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巧妙避免了展品展项孤立、割裂的问题,弥补了部分展品文化信息缺失的遗憾。以“展品展项”为主线,“文学故事”为辅线,既增强了各展品展项之间、单元之间的互动联系,也有效保证了展馆整体的完整统一性和连贯性。

叙事性设计的提出及其在博物馆展陈艺术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有助于重新梳理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发展脉络,而且有助于思考、审视当今国内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现状、创新性和价值内涵,为探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多样性,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

4结论

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博物馆展陈艺术设计,不断吸收、融入当今国际博物馆建设新理念,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拓展。叙事性设计的研究促进了博物馆展陈艺术设计实践与陈列艺术设计理论的融合,即从展陈艺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用展陈艺术理性认识去指导展陈艺术设计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叙事性设计研究,促使展陈艺术设计在博物馆展陈工作中凸显其前瞻研究、高端策划、内容创新等特点,进而发挥展陈艺术设计在博物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吴诗中.展示陈列艺术设计(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李跃进,吴诗中.2016为博物馆而设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3]徐乃湘,博物馆陈列艺术总体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展陈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要求

【中图分类号】 G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155-1

关于博物馆的陈列艺术的发展与要求,现今未有多少著作论述出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博物馆在陈列艺术方面也要与时俱进。本文就博物馆的陈列艺术发展与形势与要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的条件和要求

博物馆的产生,大约来源于人类对于收藏品的喜爱。哲人认为: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的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

大部分博物馆主要展示的是人类创造的文明,人类的历史文化精髓在博物馆的陈列中散发出历史的美感,起着传播教育的功能。因此, 博物馆和室内陈列艺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博物馆整体质量、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它应该是文化历史、哲学理念、主题创意、空间艺术应用和美工技巧的有机统一。

要搞好博物馆的陈列设计, 设计者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

(一)首先要针对各个专馆的特点, 一切手段都必须服从于陈列的主题, 由陈列的功能所决定不同的陈列。如以教育为目的的陈列: 有历史、人物、事迹、事件、政策性宣传等,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的陈列: 有科技、自然、考古、天文等,陈列的内容包罗万象,要想设计好陈列的整体效果,就要了解陈列的目的和内容,了解展览的类别。博物馆多为长期性陈列,有历史沿革、地方志、民俗、民风等,专业性较强,这就不仅要通过文物把历史人物、事件、战争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强调民族个性及生活方式的特点,将真实性寓于历史的时代特征之中,在设计空间中创造时代的气氛,充分表现时代的特点。

(二)在确立一个展馆的主题、专门特点之后,我们在进行陈列艺术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八点:

1.展览的空间规划。展览的空间规划关系到一个展馆的内容分配以及展线、观众的参与等。在规划是应该注意空间的大小、高低、以及改造等问题。做到陈列的平面设计与空间艺术的有机统一,了解客观所提供的空间尺度及空间中的特殊部位,如防火栓的位置、电源位置、进出口的方向, 路线怎样安排与决定, 色调的处理,展板尺度与比例、光照的利用,展墙、展板、展框摆放的位置等条件更合理入情。

2.展览的设计重点、亮点的规划。无论是哪一种展览,我们都应注重陈列内容的筛选,应从大量的资料中挑选出展览的重点,做到重点突出,避免大量资料的堆积。文物展出时,更应确定好精华部分,重点烘托,重点介绍,而不能像商品一样大量陈列,给参观者留下杂乱无章的感觉。在陈列中,可以通过各种对比、环境的增补方法来突出文物的重点与亮点。比如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在设计上,就是运用环境的对差、文物对比、展线的设计等来突出重点。

3.图文、图表版面设计。图文图表的作用就是用图像变现语言,用文字来说明。在展览中使得观众一目了然。我们在展览设计时, 要充分重视它们的运用,让文字的色彩, 字体, 图片的大小比例, 图表制作等都显示出个性,同时注意图文图表与文物的大小关系、距离等,不能喧宾夺主。从而让整个展区充满深厚的艺术氛围。

4.展品组合设计。即文物与综合环境、图表等相互结合。文物的展览并不是单纯的罗列文物,在展览文物的过程中,会用到许多的辅助材料,用来突出文物的价值,并且起到宣讲作用。比如在甘肃省博物馆“张掖太守出行俑”的展览中,设计者不是单纯的罗列文物,而是在文物的上方建造了一个墓顶,尾部用画延伸。将当时张掖太守墓葬出土的铜俑更加直观的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5.展览设备的使用。在使用上,应当注意保护文物的安全。

6.展览照明设计。照明设计在现代博物馆陈列艺术中,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比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照明的设计上,将有文物的展柜用灯光烘托,观众则相对的处于黑暗中,突出了文物的重要性。表现了文物的历史价值。

7.环境氛围设计。文物影射环境,环境烘托文物。在环境的设计上,我们应当注意文物与环境的结合,环境与内容的结合,环境和材料的结合,环境与环境的结合,内环境与外环境的结合。

8.技术、新材料的运用。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在不断地被发现。而在今天的博物馆中,为了更好的展现陈列艺术,新材料、新设备不断地被运用于博物馆陈列艺术中。

二、总结

展陈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装;陈列设计;教学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服装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国内服装企业发展迅速,品牌意识逐渐加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视觉营销与陈列展示给终端卖场带来的利润被越来越多的国内服装企业意识到。为此国内许多高校的服装类专业开设了服装陈列设计课程。

一、目前国内服装陈列人才主要培养途径

1.企业内部培养

本世纪初服装陈列刚刚被国内部分服装品牌所认知时,由于专业陈列人才缺乏。很多服装企业培养内部员工从事陈列工作。有一部分是从企业设计部门转行做陈列设计,这部分人有较强的艺术设计基础,但对市场与销售缺乏了解,往往使陈列过于理想化。另一部分是从企业工程部转行从事卖场的装修与设计,这部分人对卖场规划、道具使用很熟悉但缺乏对服装商品、服装技术知识的了解。还有一部分是由终端卖场的优秀店员挑选出来做服装陈列设计,这部分人长期在一线从事销售工作,对市场及消费者心理欲购买习惯有很详细的了解,但他们大多没有艺术基础且学识水平普遍较低,所做的陈列设计缺乏创意,无法很好的提升品牌形象。

2.社会短期培训机构

随着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服装陈列师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首先在北京、上海出现了为数不多的短期专门培训陈列师的机构。比如,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赫时尚培训等最早开设了相关培训。社会短期的培训机构最大的优势就是让有热情但未入行的这部分人找到快速入门的途径,填补了国内专业陈列人才的空白。但这种培训大多数在一个月左右,时间较短,学员无法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缺乏一定市场实践的锻炼。

3.国内艺术类高校开设相关陈列课程

艺术类高校服装设计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有百余所高校开设服装设计类专业。伴随着国内服装市场的变化,很多高校在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上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很多高校也相应开设了服装陈列课程,甚至服装陈列方向。但由于服装陈列处于兴起阶段,在教学上大多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服装陈列课程在高等教育中还应进行不断调整。

二、高等院校服装陈列人才培养模式

陈列设计课程是一门交叉性学科,融合了视觉设计、营销、心理等多项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能力。为此,对服装陈列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与研究,本着以市场需求为目的,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分为基础理论教学模块、市场调研教学模块、模拟卖场教学模块、创意设计教学模块、卖场实践教学模块。模块一:基础理论教学模块基础理论教学是服装陈列设计的基础部分,基础理论部分将从服装陈列概论、陈列空间规划、陈列构成形态设计、陈列色彩设计、橱窗设计、陈列氛围营造、陈列管理、各类服装店面的陈列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与讲解。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服饰陈列设计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为后期实训操作与企业实践做好准备。模块二:市场调研教学模块在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深入各大商圈进行深入市场调研。学生选择调研品牌,进入到品牌各个商铺,从店铺空间规划、陈列形态方式、陈列色彩、橱窗设计、灯光运动等方面进行调研,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与整改建议,使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商品陈列对行业品牌在市场中形象和定位的影响,并掌握最新的陈列设计特点与流行元素。模块三:模拟卖场教学模块这个教学模块主要在实验室完成。给予学生一定实验经费,学生以5-8人为一组,首先选定品牌风格与定位,根据经费预算与品牌特点对店铺进行全面装修与规划并对橱窗进行设计。店铺装修与规划应由店头logo、功能区分割和通道设计组成。根据品牌特点及消费群体特点,在企业提供的大量服装服饰中选择相应商品,并根据利润比率定价。在卖场布置完毕后,小组成员扮演导购人员,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卖场采买,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整个终端卖场从装修规划设计到商品采购到销售及销售期的卖场维护的整个过程,便于学生学习认知和理解实践操作。模块四:创意设计教学模块创意设计教学模块主要从店铺的橱窗设计入手,以创意的构思、创新的材料与工艺,对市场某服装品牌进行橱窗主题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首先以小组的形式根据服装风格特点及当季流行趋势进行橱窗的主题设计构思,完成设计草稿,根据设计草稿进行橱窗模型的制作。将橱窗及陈列的服装、所用道具及陈列器具都按1:10的比例制作完成后小组进行设计方案汇报,并进行完善调整,最后根据橱窗模型将整个橱窗进行1:1的放样,画出图纸,列出所需材料清单,学生在一定经费额度之内到建材市场采买材料。整个创意设计教学模块学生从设计到橱窗模型再到实物制作,学生会经历成本预算、市场采购、道具制作、材料改造等环节,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与提升。在本环节中,成本的控制、降低成本投入是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模块五:卖场实践教学模块服饰陈列课程特点决定陈列应与践相结合,让学生走进服装企业走进商场店铺,进行实践体验是陈列设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与一些服装企业、大型零售卖场达成协议,建立校企教学基地,加强实践的多元化。在这个模块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实战经验,首先要求指导教师除具备丰富教学经验,还应有大量市场实践经验。学生在进入卖场之前也要做好充分校内实践准备。进入卖场后首先要做的是对卖场做出陈列诊断,对卖场所处的位置及周边环境进行调研,小组成员可以担任导购员,注意观察顾客在店内行走的路线,视觉线及购买习惯等,最后做出调研报告对卖场规划合理性、卖场陈列手法、卖场灯光、卖场陈列商品色彩运用、橱窗陈列做出可行性整改方案,并与卖场管理者进行沟通与探讨,以保证整改方案的正确性。卖场调整实施一般在客流量较少的时间在工作人员协助与指导下完成。商品陈列的发展标志着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及新经营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标志着服装陈列展示教育进入兴起时代。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摸索总结出一套以市场为根本,着重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使本科服装陈列展示教学与市场联系更加紧密,为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做好准备。

作者:郭斐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丽群,韩雪.高职服装陈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3).

展陈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装饰风格

前言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优秀文化的见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博物馆向社会展示藏品和研究水平的载体,是博物馆工作者的科学艺术劳动结晶。博物馆只有切实处理好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关系,充分发挥好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才能让更多的人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不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发展。

1.论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装饰风格

1.1装饰设计在陈列展览中的应用与基本特征

陈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展示艺术,是接触面较为广泛和复杂的工作过程。装饰设计就是依据陈列主题要求,对陈列内容进行构思,确定陈列风格、总体要求,并运用各种艺术、科技手段有机地组合陈列品的工作。如唐代壁画珍品展,展览萃集壁画珍品,精心设计,向观众展示出壁画的原真风貌及极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览内容按唐墓壁画年代顺序、题材与艺术风格分为不同的单元,辅助展出与壁画内容相关的珍贵文物,及传世绘画复制品。展览内容多方面反映出唐代的制度、礼仪、风俗、文化、宗教、建筑及绘画艺术成就,突出展示了唐墓壁画的布局、题材、风格的时代与艺术特点;充分反映出最新学术成果,从而体现各时期壁画内容、题材、特点与艺术风格,壁画的揭取、修复和保护,壁画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1.2装饰风格定格展览风格

就历史博物馆来说,博物馆可依照陈列物的原有格局,按序厅、历史文物、儒学文化、佛教文化、非遗文化、古碑亭廊六大板块陈列展示。其中序厅主要展示池州历史沿革;历史文物展厅分为七星点斗、红星紫烟、青釉流翠、范版印记四个单元,主要通过馆藏文物展示池州远古文明、青铜文明、陶瓷文明、钱币文化;儒学展厅主要展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池州六位状元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佛教展厅主要介绍以九华山佛文化为代表的池州佛教文化;非遗展厅分为乡韵古风、名流寻踪、绿城荟萃三个单元,主要介绍非遗文化、名人与池州、地表文物;古碑亭廊主要展示池州宋、明、清三块古碑及代表性石刻文化。展览与设计的总体风格庄重典雅、简洁现代,局部设计精细雅致,注重氛围的营造。且要做到文物保护技术新颖、设计合理,展示形式丰富、效果突出,时代环境氛围浓郁,设计层次分明,展览同时引入先进智能照明、多媒体、高清影院等技术,能够在颇具神秘感的历史时代氛围中体现出文物的沉静与瑰丽。

2.论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设计风格

2.1陈列设计的要素

每一种艺术形态,都有其形式构成要素。所谓形式要素,即构成艺术形式所必需的最基本因素。通过这些“要素”的运用,才能构成它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它的形式美。在现代陈列设计中,时空艺术的表现,声、光、电等科技应用的形式特色等形式构成因素很多,但在这些形式构成因素中,空间、造型、材质、色彩是构成陈列形式最基本的四个要素,也是进行陈列设计时主要考虑的四个方面。陈列大纲,即陈列主题框架。是主题条目按逻辑关系、时间顺序、地域方位具体排列穿插使其成一个形象的剧本的过程。在陈列大纲中,单元是基本环节。单元下可分若干组,必要时下面还可再分小组。一般可有二至三个层次,最多不超过四个层次。由若干单元组成完整的陈列体系。陈列方案,是陈列大纲的具体化。要列出全部的陈列品,包括文物标本和辅助展品。凝练每部分或单元的主题。展览文本策划要合理地处理好展览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一般来说,显性信息通常直接在版面上,主要满足普通观众的需要;隐性信息在展览版面背后,主要满足专业观众的需要或再次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的需要。与形式设计师对话,提示展览的表述。

2.2陈列设计的造型与原则

除了上述的陈列要素以外,陈列设计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实施。不同的陈列展览有着不同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陈列内容的灵魂,形式设计能不能紧扣主题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展示设计作为艺术创作,必须运用形象思维,通过艺术手段把构思设想中的东西用物化形式表现出来。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作为展示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运用好这两种思维特征,处理好几大关系:陈列内容、展品性质、特点及其组合方式与总体规划以及展示接受之间的关系。陈列、展览的目的就是供人们观看,它在给观众提供知识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熏陶、美的感受。只有寓教于美,将主题思想以美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展览,才会对观众有吸引力,才算是成功的展览。

3.做好博物馆展览的因素分析

首先为了做好博物馆展览,在博物馆展览筹建之前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应该组织专门的班子,收集、整理和研究与展览主题和内容有关的学术研究资料。其次在陈列艺术设计中,把现代传媒的各种装置和实物展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这种装置在陈列中所占的空间往往不多,但内容传播的信息很大,而且是动态的演示。还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文物标本、声像资料和图片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研究工作。以保障博物馆展览的质量。除此之外,要达到空间的深化创造,就要在理解展厅空间原本创意的基础上,使展厅的功能更符合陈列的需求,使空间尺度更适宜于人的行为模式,使展厅内、外空间进一步交融,进而使展厅与环境,建筑与陈列的文物更为和谐。

结语

综上所述,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博物馆向社会展示藏品和研究水平的载体,博物馆只有切实处理好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关系,充分发挥好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才能让更多的人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不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展陈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当代纪念馆功能与职能的多样化

纪念馆在社会发展中更担任重要角色,当代的纪念馆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风貌,其功能与职能从"保护文物藏品"延伸到"保护文化遗产"从展示文物到宣传文化,从单一的展览、研究目的,迈向更广的展示传播、宣传教育、文化交流、智性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场所。面对多样化的文化资源,从文化要素到自然要素,从历史遗产到当代遗产,从物质文化到思想观念,当代的语境下,纪念馆是一个更为丰富、多维的语汇。它承载历史,记录文明,传播文化,交通信息,“海纳百川”以博物扬文明。表现出多向性和多维性的发展趋势。创新的陈列展览内容、形式、手段,加强纪念馆文化传播的能力,增加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实现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纪念馆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不断发展的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促使纪念馆处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之中。逐步从“以藏品为本”向“以人为本’的精神回归转变,充分满足人的需求,考虑不同观众群体的特性,即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又要雅俗共享满足各类观众普适性和大众性的需求。实现纪念馆文化的教育性、时代性、科学性、服务性。以多样化的功能吸引观众经常走进纪念馆。这是时代对当代纪念馆的呼唤,更是当代纪念馆价值的体现。

二、纪念馆陈展设计的多元化形式

当代的纪念馆是一种信息的载体,无论是初始形态的以陈列为主体的纪念馆,还是现如今趋于完善成熟的纪念馆体系,都是关于“物质信息与非物质信息”的集散地。或者说,是“信息”的中心。在这样一个载体上,从过去到未来,从物质到精神,一切信息都是它的附着物。纪念馆所展示的是“多维度”的信息。信息的表现是事物,是展品,是语言,是图像,是理念,是信仰……纪念馆中传达的信息多样性要求陈展设计同样以一种多元化的形式与手段来承接信息的多维传达。包罗万象的当代纪念馆大至《故宫》、《卢浮宫》等部级综合类的纪念馆,小至主题性、专题性的纪念馆、纪念馆等。展览内容不一而同、千差万别展出形式更是丰富多变。纪念馆正从传统的“实物展示”向“信息展示”的形式转变。随着媒体语汇的丰富,时间艺术的融进丰富了陈列语言和表现力,将传统的静态陈列,向现代的动态感知的方向推进以往平面化、静态化的展出形式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的形式转变。设计师们在陈列展示手段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新的技术带来的与以往不同的观展方式正和我们如今的习惯、生活方式、情感相互作用。促使当代纪念馆迎来更多元化的展览形式。纪念馆也从传统的视听感受的展出空间发展到使人心灵共鸣的体验场。新技术、新科技的支持,无限的放大我们的想象,体验虚幻的时空、让观者身临其境,追寻未知的世界。使我们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来重构当代的纪念馆。

三、多维性的纪念馆陈展空间

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产业,纪念馆以灵活多变、开放的空间带给人大丰富的信息与舒适的体验。它与一般的建筑空间不同,其所重视的不是遮挡、庇护等这些空间的原始功能,而是信息传播功能以及空间对人的吸引力。观众走进纪念馆,最先看到、感受的不是个体的展品魅力,而是所处空间给予人的感官与精神上的震撼。从无形到有形有型的空间营造展览的意境。以有形的空间形态创作无形的审美境界。一座纪念馆的灵魂就是其展品,为展品创造整体和谐的灵魂居所是纪念馆展陈空间的必然目的。同时对人的关照更是纪念馆设计的必然使命。纪念馆的空间设计注重整体的规划布局、尺度的把控,细节的安排。让人在参观过程中可以方便,直接的接受信息。在舒适、和谐的状态下走进展示的世界。优秀的陈展设计使观众在参观时能身临  其境,被其特有的环境气氛而感染,空间意境所吸引,布展理念所引导。纪念馆的展陈空间、外部环境、建筑形态三者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相互以纪念馆自身理念相联系与渗透,内外平衡,共同形成纪念馆参观的环境氛围,以完整饱满的状态接纳观众,共同为观众服务、为展览服务。

四、结语

纪念馆陈列艺术的多维性设计带有很复杂的程序,但是它更强调设计的个性和创造性,纪念馆是大家欣赏故事、接受启发、感受传统的地方,他们大多都是想接受展示物的熏陶,期待观看纪念馆及展示空间的艺术。对于纪念馆陈列设计师来说,没有好的理论作为指导,而是专注于具体的事务的话,设计水平是不会有很大的层次的,这是非常不利于真正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的。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相得益彰的,理论可以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而设计实践又可以对理论进行实证,并使理论不断的发展。纪念馆陈列艺术的多维性就是一个社会的产物,从一开始设计就注定着要接受大众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蒋玲.博物馆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山东省博物馆学会编.博物馆学与博物馆工作[M].山东教育出版,1989.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陈云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陈云纪念馆

莆田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莆田市人民政府

中国热带农业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