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美散文诗

优美散文诗

优美散文诗

优美散文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散文诗 语言美 意境美 感染力 欣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51-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喜欢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散文诗兼有诗性和散文性,它将浓郁的诗情画意融进散文的躯壳里。散文诗既有诗的构思、意境,又有散文舒展自然,若行云流水的文笔特点,它是诗情美与散文美的完美结合。

幼儿园教师承担着儿童散文诗的教学任务,必须正确对待散文诗教学,从而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幼儿的词汇,使幼儿语言得到健康的发展,并获得美的享受。我尝试了多次的散文诗教学。在这里,我运有用中,大班教材中的几篇散文诗并结合农村幼儿的特点,谈谈散文诗教学的点滴体会。

第一,选择并分析教材,制定教育活动目标和重难点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首先,教师应选择适合幼儿各年龄特点的教材,把握好教材内涵。在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领会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的引导幼儿去感受和欣赏散文诗。如:大班散文诗《云彩和风儿》就是一首具有童趣的散文诗,作品中所说的云彩是幼儿所熟悉的。作者把云彩被风吹过后的样子说成了是小船,大狮子,胖娃娃,并把这些事物拟人化了,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这首散文诗富有童趣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幼儿易于接受。又如,中班散文诗《两片树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散文中说到:“呵,这树林会唱歌”,“瞧,这两片叶子多像是小树的两只耳朵。”这些语言描写都是富有儿童情趣,通俗易懂,幼儿乐于接受。

其次,教师应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制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和重难点。散文诗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领会欣赏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每一首散文诗都有自已的内涵所在,而不同地域的幼儿展水平又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根打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制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和重难点。

农村幼儿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见识少,接触面狭窄,加上家长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幼儿想象力受到了限制,知识也比较贫乏。我班的幼儿大胆,好表现,但是口语表达较差,想象力不够丰富。根据这一情况,在中班时,我把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感知散文诗所展现的画面内容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在大班时,我把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领会欣赏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在具体的欣赏教学中,我把理解散文诗中的词汇也纳入教育目标之中。而由于农村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力和反应能力较差,情绪体验较弱,我把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作为教育活动的重难点。如:在《云彩和风儿》这一教育活动中,我把理解云彩的有趣,风儿的能干作为重点。云彩的有趣,风儿的能干就是从散文诗中的语言体会出来的。也说是让幼儿感受这首散文诗的语言美。

第二,利用农村的自然条件,让幼儿感知散文诗的意境美

散文诗的重难点就在于领会、欣赏散文诗的意境美。散文诗创设了一种美的意境,那么如何把幼儿带入美的意境中呢?我除了利用音乐、挂图、朗诵等方式外,我还充分利用了农村特有的自然条件,让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散文诗的意境美。如大班散文诗《秋天》它所描述的就是丰收的景象。为了让幼儿体验丰收的喜悦 ,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 。在上这节课这前,我先带幼儿去附近的农场、小山坡、小溪边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这中,体验大自然的美,感受丰收的喜悦。也使幼儿初步领会了散文诗中的“红袍”、“黄衣”等词的意思。这样,就直接把幼儿带入散文诗的意境之中,使幼儿真正领会散文诗的意境美。

第三,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去领会散文诗的语言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散文诗的语言短小精练,却有着深刻的含义,我们应从理解词汇着手,突破语言关,从而达到对语言的理解。散文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把散文诗中的事物拟人化、形象化、趣味化、赋以人的思想、情感、动作等。但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拟人句”和“比喻句”这两个概念对幼儿来说太抽象了。因此,我们应采用特殊的的表现方式,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去感知欣赏散文诗中的语言,领会诗中的拟人句和比喻句。

如:在散文诗《云彩和风儿》这一教育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散文诗中把云彩被风吹过以后的样子说成了什么?云彩变成的大狮子真的会吼叫吗?那为什么这么说?通过这些启发性的问题,帮助了幼儿理解了散文诗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因为大狮了、小白船、娃娃都是幼儿所熟悉的事物,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文学作品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了。幼儿就易于理解和接受。又如:在中班散文诗《两片树叶》这一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小树叶的两片叶子像什么?小树苗听了后觉得怎样?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使幼儿初步理解了散文诗的内容,领会了拟人句、比喻句等语言的特殊表达方式,从而激发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第四,创设适宜的环境,激发幼儿欣赏散文诗的兴趣

陈鹤琴先生说:“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健康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里所指的环境当然也包括丰富健康的教学环境。幼儿离开家长来到幼儿园,离开了他们的亲人和熟悉的环境,与周围人不熟悉,感觉没有安全感,他们就变得胆怯、怕生、不敢说话,因此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富有安全感、充满爱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热爱与关心。在是日常工作中,我总是微笑的面对每一位幼儿,有时摸摸他们的头,有时拍拍他们的肩,有时把他们搂在怀里说悄悄话……渐渐的孩子们把我当成了朋友,敢说,敢讲了。 同时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我会为孩子们创设丰富的,有益于幼儿更快乐地学习的教学环境。比如,在组织大班幼儿欣赏散文诗《秋天》时。首先,我带孩子们去郊游,让他们畅享在秋天的怀抱中。其次,我及时更换了教室的墙饰,把它装饰成有明显秋天特征的画面。然后,把散文诗中的内容布置在教室四周的墙裙上,让幼儿置身于秋天的环境中,为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第五,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在一定程度上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在欣赏中得到锻炼,得到发展。陶行之曾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想象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及发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借助一定的活动得以实现的。

如:在中班散文诗《梦是什么》这一教育活动中,我让幼儿把自已的梦告诉同伴。这就让幼儿口语表达得到了锻炼。在《两片树叶》这一教育活动中,我让幼儿说说:“小树苗的两片树叶还像什么?”这时就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在活动结束时,我又让幼儿当小树苗,我当树妈妈,配上音乐,这不仅加深了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而且也把幼儿带入了美的意境之中。而在《云彩和风儿》这一教育活动中,开始部分我用了游戏《云彩和风儿》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做各种定型的动作并让幼儿回答:“你变的云彩象什么?”从而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动手操作,进行吹画,让幼儿在吹画的活动中想象云彩像什么,并进行创编,从而加深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知道云彩的有趣,风儿的能干。

第六,利用教师的感染力,组织好散文诗教学活动

散文诗的意境十分美,怎样把幼儿带入美的意境之中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进入角色,投以大量的感情。通过自身的语言、表情、眼神、动作等感染幼儿。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规范的,富有童趣的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大胆的表现作品的喜、怒、哀、乐。教师要把幼儿带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融入情感从而转化为一股强有力的感染力,使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体验作品的美。教师潜移默化对幼儿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愿望。因此,教师的感染力是散文诗教学成败的键。

散文诗教学陶冶了幼儿的情操,激发了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农村幼儿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想象力不够丰富,领会力和感受力也较差,因此上好每堂散文诗欣赏活动对于农村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对农村幼儿散文诗欣赏教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3]王俊英编著的《幼儿园语言活动指导》――幼儿的语言素质教育

优美散文诗范文第2篇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目标提出了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体要求。从中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被放在目标核心的位置。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肩负着“德育”“美育”的目标,而对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熏陶。审美情趣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出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儿童趣味向成人趣味发展,因此,此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资源如偶像剧、网络小说、娱乐节目往往带有通俗、浅薄、娱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对选修课本中优秀诗歌与散文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自觉选择更有营养和美感的资源,在阅读中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教学建议。这项建议将“诵读”作为核心概念,通过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体味蕴含在诗文中的深刻意蕴。

二、开阔阅读视野,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一目标表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重点体会诗歌和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必修课本中,由于课时的要求,收录的课文是很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范围较小;而选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选取古今中外大量名家名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在这一小段话中,两次提到了“思想”。可见,课标对理解诗文的思想还是有很高要求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散文较小说、戏剧更为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重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对学生的道德陶冶与教化。

在教学建议中这样写道:“应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这一建议突出了“点面结合”的策略。“一定的阅读量”对应了该课程目标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就是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内容。

三、精选重点诗文,研习传统文化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一目标提出了对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它对古诗文阅读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读懂,二是背诵。要“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课标将古代诗文单独提出来阐述,体现出课标对古代诗文学习的重视。“读懂”就是要在翻译时做到“文从字顺”;而“背诵”则是倡导“熟读成诵”。古代诗文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阅读理解其中的精髓,在西方文化符号泛滥的今天,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和身份的认同。

教学建议中的“精选重点,鉴赏研读”主要对应了该课程目标中的“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指对于不同难易程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阅读上要有一定的区分,挑选出一部分富有价值、难度适中的作品进行重点学习,精读细读,而对其他作品可以进行泛读。

四、学习鉴赏方法,发现多维意蕴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一目标主要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诗歌与散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还需要借助理论和方法对诗歌散文进行理性的认识。由于诗歌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因此,鉴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来说,可从格律和意境两方面赏析,而散文则可从语言、意境、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等方面赏析。

本课程目标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一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作品的多维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侧重于鉴赏实践,边阅读边鉴赏,而不是一味讲授理论知识。

五、尝试诗文创作,鼓励学生实践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一目标是对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对诗歌、散文学习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将所学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课标要求的只是“尝试”,因此,更强调的是学写诗歌、散文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外报刊投稿。”这两项建议主要对应上述课程目标,表明了教师应有的态度――鼓励与提倡。刚开始创作的学生,文笔难免会生涩稚嫩,要多鼓励多支持,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不断创作的动力。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里形成热爱文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大力提倡。

六、利用媒体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这项建议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通过ppt展示、朗诵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这项建议要求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而资料的搜集也需要教师学会利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七、小结

优美散文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

电视散文诗是诗画结合的一种新生的电视艺术样式,它以散文诗为基础,以解说引导,以画面拓展意境,以音乐、声响来烘托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倾向,真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纯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相反,影视文化却发展为强势文化,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影视与文学的嫁接有助于“高深”的文学阅读直观化,同时也有助于影视艺术增强文化意韵,可以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电视文艺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突围的一种新尝试,电视散文诗就是这种尝试的新生儿。

从第一部具有开拓精神的电视散文诗作品《金海雪山》问世到今天,已有20年的历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历风雨之后得到了媒体的认同,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1999年央视创办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不少地方电视台也新辟了类似栏目。就传播效果来说,它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人民网评论其“在娱乐、消闲、彩经、传奇为主导的旋转大舞台上撑起一片‘诗意的空间’”[[i]],满足了观众在喧嚣和快节奏生活环境下追求与享受久违了的诗意的愿望。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中提到了绘画、戏剧、书法等艺术样式的虚实艺术,作为新兴的电视散文诗,正成长在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文学、影视等注重虚实表现的环境下,它在化合文学与影视虚实艺术后形成了独特的虚实艺术样式。其虚实艺术主要表现在电视散文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之实,其成品是提炼生活精华之虚;电视散文诗内容叙事描写性段落为实,抒情议论性段落为虚;及其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三方面。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运用能激发编导的创作感悟;能诠释电视散文诗的意境和蕴涵深厚的主题;能创造电视散文诗的美感。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时要抓住四个重点: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

1.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成长环境

电视散文诗作为一门艺术样式诞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它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熏陶,由于它又是诗画化合的一个新生儿,其虚实艺术更多地继承和发扬了其“父母”——文学与影视的虚实艺术基础。

1.1电视散文诗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社会环境中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萌芽于中国传统哲学讲究道、无、理、气的哲学思想中。古代艺术家们将其引入艺术思想中,使之成为古代艺术辩证法的思想核心,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中。韩林德在其专著《境生象外》中指出,若想使书画作品中“实”的有笔墨处妙趣横生,必须在“虚”的无笔墨处下一番功夫。清代蒋和在《学画杂论》中强调“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也是在肯定“虚”的无笔墨处在书画中的主导地位。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不仅文学讲究虚实,建筑、绘画、戏曲、音乐等也都讲究虚实艺术的运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的电视散文诗当然也努力遵循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1.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中国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讲究虚实艺术的文学样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提出“境生象外”[[ii]]的诗作观点,认为凡是具有深远意境的艺术作品,都是在具体有形的实象之外,还存在一个与此相联系的无形虚象,因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宋代范唏文讲究在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虚实,他说“《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iii]]示意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思想感情。在当代散文创作中,也非常讲究虚实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贾平凹的散文。他的文化散文虚实并济,思想与情感并重;他写禅思美文,理不见证,情未抒实,娓娓道来却感染人心。至于风情类和世相类散文也都虚实结合,情理相应,触目染情,释手难忘。电视散文诗是一门电视文学艺术,它的创作基础是散文诗,而散文诗就是化合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的优秀文体,所以说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1.3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表现之一便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影视的逼真性来源于其画面的照相本性,影视的假定性是说影视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影视虚实艺术还表现在推动剧情的主要人物的虚化缺席处理与对剧情的无时无刻的在场威胁和影响;通过透过情节中主人公的梦幻、幻觉、自由联想等下意识的冲突,曲折揭示现实加于其心灵上的种种烙印;通过舞台(银幕世界与现实)人生两个对立的世界的相互交织形成的现实与假定的对立等虚实表现形式。电视散文诗声画结合的外在形式说明其本质是一门电视艺术,它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肯定要继承影视作品虚实结合这一优秀艺术形式。

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具体表现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题画》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也”[[iv]]。在这里,“眼中之竹”是展现于眼际的客观存在,是“实”;“胸中之竹”是创作者对“眼中之竹”的体验和感受,是“虚”;“手中之竹”是创作者“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线条的物化,是“化虚为实”的艺术形象。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又从“胸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也就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艺术创作过程。

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同样贯彻于它创作的全过程,从创作来源到成品本身,从作品的内容到作品的表现手法,电视散文诗就是编导对现实社会生活及文学作品的电视虚化过程,又是编导通过具体的现实的画面与声音等呈现文学作品主题和意境与自身情感和观点的过程,同时又是编导将影视声画艺术与作品文学艺术二者的优势结合而创造出的实在的同时又是艺术的虚构的作品。它处处都表现着的虚实相生、以实化虚、以虚达实的艺术样式。

2.1电视散文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之实其成品是提炼生活精华之虚

清代书画大师石涛说:“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渺,此生

活之大端也”[[v]]。这段话强调了艺术虚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来源于现实生活。

电视散文诗是诗画结合的新生儿,作为创作基础的散文诗是作家对生活的感悟的文字集合,而编导在利用散文诗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其主题和结构等艺术表现也是提取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最具代表性的画面。

散文诗作品的产生过程,首先在于作者灵感之虚的产生,在于作者长期生活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体验社会现象、人情世态。当时间久了,对某个阶段的社会情况有了自己的分析、理解,在脑际中形成了较为稳固的观念。时间愈久,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实践越丰富,所形成的观念就愈加牢固,这一稳固的观念也便似一粒诗的种子埋藏在心田,亦即作品创作灵感的产生。其次在于构思,在于捕捉和提炼意象之虚。意象是什么?它是客观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思想情感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这一找寻与其思想之虚相对应的形象或场景,是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社会事物和生活实践。所以,散文诗的创作实际是作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稳固的观念后,以所描写的客观事物的特征出发,从其正面或反面去挖掘或探寻,抒情性地写出由这事物引发的感受,从而表达某种情感观点的过程。

编导在散文诗文本基础上进行的电视艺术二度创作时,从创作动机上来说,也同样离不开编导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离不开编导对社会现象、人情世态的观察与体验。当他通过生活实践在心理上积累的情感观点与文学作品所要描叙与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他就有了创作的动机,而编导也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对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主题和意境有了新的不同的认识,于是编导就会致力于个性化情感的电视散文诗的创作中。它呈现的画面形象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它呈现的音乐形象是乐音运动形式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比拟,它呈现的音响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客观物理现象,它的解说是朗诵者对生活的亲身体验与对作品的体悟谱出的心曲。作品《金海雪山》是编导对改革开放后依靠旅游发展起来的布依族聚居村落音寨的金色风光与民族风情感悟的艺术品,作品《西风胡杨》是编导对历经历史变迁却毅然生长在新疆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斗争的胡杨和中华大地上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的记录与赞美。所以,电视散文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后产生的某一观念艺术表现的虚化品。

2.2电视散文诗内容叙事描写性段落为实抒情议论性段落为虚

由于散文诗既有散文细节化的情节呈现,又有诗歌的情绪、意境和想象的语言,是化合了散文的描写性与诗的表现性的独立体裁。所以,编导在以散文诗为基础进行的电视化再创作也必须抓住相应的特性,对于散文式的叙事描写性语言内容用写实的段落来呈现,对于抒情言志等表现性的诗歌语言内容用象征性的段落来表现作者的情绪和主题。

散文诗的描写性语言内容,包括写景状物和叙事的情节故事,编导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电视化时,主要以声画的写实为主来呈现。画面写实包括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影视化的写实,遵循影视语言表达的规律,根据作品的结构、主题和这一画面或段落与前后画面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独特的角度、景别、色彩的影视化写实画面和现场声响。二是凝练化的写实,电视散文诗作品短小,镜头少,所以,在写实的叙事段落中,特别是画面的选择上必须跨越时空,必须具有代表性,简洁而凝练。声音的写实主要表现在表意的解说、合乎叙事节奏的音乐和表真的音响三部分,写实的画面配以协调节奏的音乐和声响,就构成了电视散文诗写实的段落。作品《金海雪山》第一部分“音寨印象”前几句主要为记实描写性段落,对千年音寨的古树、流水田野与飞云进行了纪实画面展现,配以舒缓的古筝乐曲展现了音寨的静谧与神秘。

散文诗的表现性诗歌语言,包括抒情性语言和议论性语言等,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电视化,编导主要以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声画来呈现。这种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声画段落,是通过特定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容易引起联想的画面形象、画面环境或音乐、声响来以虚化来构成段落内容。它包括形成内容的审美感受的信息层、形成内在感情的审美感受的暗示层和形成乐思、哲理方面的审美感受的思考、评价层三层艺术表现信息内容。作品《伫望》开头的一句“,未经雕琢的玉石,在粗朴中透出珠光宝气,在平寂中显出神奇风采”就用了日光下的布达拉宫、虔诚的朝圣者、水面飞舞着白鸽的措那湖和古老的佛乐等代表性事物和音乐展现了的性格。

2.3电视散文诗运用了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讲究虚实艺术,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诗人经常用虚的手段去加工和表现实物,从而使实物更加逼真和神妙;二是诗人在表现客观现实的真情实境时,又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让实物实境融会着作者的深情奇思。

电视散文诗是一种凝练性的诗化的电视文学艺术,它的表现手法必然要向发展完备、高度艺术化的中国古典诗歌学习,必然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指导与影响。它也可分为两层。

2.3.1用虚的手段来表现实物。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用非现实或非本体的事物或形象去表现事物,或用虚拟的形象去描摹事物,或借助与不在眼前的事物表现眼前的事物,或用主题事物周围的其他事物来衬托。电视散文诗借用这一表现形式,也形成三种以虚映实的形式。

2.3.1.1.应用比喻、象征、省略、夸张等方式,借助虚拟的形象、环境、动作和音乐、声响和朗诵技巧等去描摹实际,运用道具、细节、场面、灯光、画外音及声响等略去不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冗笔。作品《灵魂朝拜的天堂》开头给我们展现了黑暗中点燃的一蜡烛发出的星光的情境,黑暗象征了现实,划破黑暗的火柴燃烧的动作和声响代表了突破现实的举动和号角,星光代表了通过朝拜探询的希望。作品《梅花》运用重复解说词(王安石诗歌<梅花>)来突出独具傲雪性格的梅花,重复解说词间声音的停顿也给读者留下了构想与思考的空间。

2.3.1.2通过主人公的梦幻、幻觉、自由联想等意识环境来折射现实。作品《小草的歌》中主人公在悲凉的梦境中寻找小草,这种悲凉的意识环境其实就折射出了编导迷茫的、充满挫折的现实生活,而寻找小草也就是编导在努力摆脱现实生活,寻找心中的精神寄托和希望的表现。

2.3.1.3通过对主体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的表现来影射主体的形象、气质与心理。作品《七弦的》始终呈现的古琴存在的优雅环境,折射了古琴的淡薄与宁静,通过表现古琴周围凝重的青铜、剔透的玉器、华贵的丝绸等事物来影射古琴的性格。

2.3.2用客观实物来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意。

一是状物移情或托物言志,就是通过表现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现象中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某些特征相似或能承载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或意境来“移情”,来“言志”。二是缘景生情,包括通过寻找一个适合于表达作者情境的客观事物来抒发其感情积淀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外在景物时触发其内心情感的触景生情两种方式。三是情境相浑,与前两种表现方式不同的是,其刻画之境应该是带有作者主观感彩的景物,其意是物象化的情感,段落中的情与境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了。作品《情迷风花雪月》中通过“绕三灵”节日中感通禅寺下白族老少一起奏响三弦和亲人送行时刻递上的酒这些相似特征的事物与情境来传达作者对好的事物带给自己的感性的呼吸。当置身于大理白族花吹雪、风照月这风花雪月地、山光水色城中时,作者已分不清哪是风,哪是月了,不由自主地融入了白族风花雪月的世界中去了。

3.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功用

作为以文学艺术为基础进行再创作的新的电视艺术样式,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能将散文诗散文式描写与诗化表达的文体特征很好用电视艺术表现出来,能有助于编导在散文诗基础上进行作品的主题与意境新的开拓,能诠释作品的美感。

3.1虚实艺术有助于激发编导的创作感悟

虚实艺术既依赖于生活实践基础,又得力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学艺术修养。生活体验是对电视散文诗意境理解的基础,没有生活基石的创作和欣赏是虚假的、枯萎的艺术,是没有血肉的艺术,无法形成艺术意境,生活的苍白无法激发创作者自身的艺术创作与文学基础上的欣赏创作。如果没有文学和艺术修养,创作者创作出的作品就仅仅是生活的复制品,不能形成虚实的艺术结合,无法达到艺术境界,也就不能激发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激情,也就感悟不到电视散文诗的意境与主题,就不能形成电视散文诗艺术的共鸣与情感交流。因此,生活与艺术修养的完美结合,创作者才能在虚实艺术中激发创作出优秀的电视散文诗,从而构造编导的虚实艺术和主题。

3.2虚实艺术能构成电视散文诗的意境、能蕴涵作品的主题

电视散文诗不是“看图识字”的文学作品,而是作者通过特定的经历感触,对生活的评判,升华为有见解的思想,形成虚实结合、有艺术意境的电视表现形式。电视散文诗的意境是虚境与实境重合而创造出的艺术新形象,犹如彩虹的形成,能看见,能感受,但摸它不着。将生活与艺术相结合,通过状物移情、缘景生情、情景相浑以及结构声律等手段来寓实于虚、以虚统实、借虚拟实,达到神形兼备,虚实得当的艺术境界。同时,通过虚实艺术的运用,也能表现和传达人物的精神风貌、气质个性,动植物的生机活力及宇宙造化的奇妙功能、山水神明的微妙变化,从而使蕴涵的主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广的历史内涵。

3.3虚实艺术能诠释电视散文诗的美感。

观众在欣赏电视散文诗时,为什么会感觉到这一艺术的美感呢?那是因为编导描绘的事物与景致是编导纯真情感倾诉,高雅心灵语言描绘,心灵净化表白的载体,是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的完美载体,是美的呈现。编导独特的声画组合方式特别是声响的合理构建能恰到好处地展示电视散文诗的内在韵律和飘逸美。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就能使美的客体,通过审美过程转化为美感境界。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创造的美感,一方面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共性的,大众认同的客观事物的美,一方面在这种美的感召下,编导的情感投入,酝酿升华,形成对实境的感悟,然后以实境为依托,丰富美的内容,超越实境而想象,化为虚境。在虚境与实境的生息中,有了创作的美感,通过这种美感沟通了广大观众的美感认同和形成再创作的美感,从而实现电视散文诗的整体美感。美感作用于电视散文诗,才能真正成为艺术享受,感动观众,达到审美、传达的效果。

4.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四个重点

电视散文诗虚实结合艺术的运用,能将散文诗散文式描写与诗化表达的文体特征很好用电视艺术表现出来,能帮助编导在散文诗基础上进行作品的主题与意境新的开拓,能诠释作品的美感。所以,作者认为,我们在构建这一艺术形式时,应抓住四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二是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三是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四是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制作的宣传片《情迷风花雪月》可谓是一部较好的电视散文诗范本。

4.1应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

任何一门艺术样式的创作都离不开社会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特别对于电视散文诗来说,它的散文化的细节的表现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细心的观察,它凝练化的诗体语言来源于作者对社会生活环境及其事物运动的特殊感触,化生活为艺术的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表现内容也离不开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而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独特的表现形式则有赖于编导审美素质的提高,电视散文诗是一门影视综合艺术,它的创作与表现必须要求编导能博采众多艺术之精华,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审美素质。这种审美素质首先是大众化的、其次还要是饱含编导独特艺术个性的审美意识。所以,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是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构建的基础。作品《情迷风花雪月》的成功,是编导看尽名城大理美到极致的风景、领略笑傲江湖的豪情、体味爱乱情痴的美妙、从而感悟到终极生命的追求-迷而不乱的深刻体悟,也离不开编导深厚的诗化功底与影视表现能力。

4.2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

电视散文诗的虚实结合艺术和电视散文、电视诗歌有共通之处,其区别就在于电视散文是运用诗歌虚化表现手法表现实体散文内容的虚实结合艺术。电视诗歌是

表现手法与表现内容都为纯粹虚化了的虚实结合艺术,而电视散文诗则应该是散文化叙实为辅、主要表现内容与手法皆以虚为主的虚实结合艺术。不但情节体、寓言体、讽刺体电视散文诗应该以虚为主,叙事体、报告体电视散文诗也应该是饱含内在韵律的以虚为主的作品。

作品《情迷风花雪月》的解说词几乎没有叙事的情节故事,而以抒情化的语言为主;它的画面表现也是选择苍山、崇圣寺三塔等标志性的事物与白族迎接客人最讲究的礼仪—“三道茶”等情节剖面来呈现,整个作品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手法都是已虚为主的。

当前很多政府宣传部门委托电视制作机构制作的所谓的电视散文诗宣传片,由于商业化的驱动过分地追求画面的写实,导致其内容和散文诗诗体主题与意境格格不入,拍成了缺少“灵魂”的风光片。鉴于此,我们在电视散文诗的虚实创作中,要明白创作的主题,要善于抓住具有典型、标志性的事物意象和环境来虚化作品的主题和意境。

4.3要像重视画面一样重视声响创作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对于电视文学等艺术类别,声响在其中的作用理应得到更大的重视与发挥。

由于影视艺术中的声响是乐音运动形式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比拟,声响在表情方面的能力和画面一样有力,声响的表情性有时有特定的对象,有时又能表现画面无法表现的模糊的,虚化的,无方向的主体的矛盾心态。电视散文诗的音乐能根据诗的意境,渲染烘托气氛,为观众营造一个广阔而自由的思维想象空间;电视散文诗的朗诵(解说)是朗诵者对文学作品的体悟谱出的心曲,能准确表达作品的含义与作者的心意;电视散文诗的音响能再现作品的意境和气氛。电视散文诗音乐、朗诵与音响的组合更能展现作品的飘逸美和内在节奏韵律。电视散文诗的声响有时与画面同步,承接、配合画面的情感表达;有时与画面对位,达到与画面相反相成、殊途同归,产生新的含义和内容。通过声画的组合来达到作品真与假、动与静、藏与露的统一。

所以,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时,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大力运用声响表虚的优势。

4.4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

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为人类服务的,电视散文诗也不例外。当前一些电视散文诗特别是表现事物精神形态的作品,整个作品全部运用该事物或与其相关的事物和环境的空镜头,只有关于事物形态或环境的描述,没有人物的任何迹象。须知,人类是艺术形式的创造者,一切事物的艺术化就是事物的人化,不管是艺术直接表现人的精神形态还是表现事物精神形态,都是以人的精神形态为标准,都是人的精神形态的间接反映。所以,不管是讴歌事物精神与状态的电视散文诗,还是直接展现人物精神与状态的电视散文诗,人物都应该是作品绝对的主角。

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中的人物,有时是沟通人与事物精神状态的桥梁,有时又直接跳出来,通过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反应来直接表现人物的情感。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过程中,就要善于利用人物在作品中的桥梁作用和直观表现作用,为更好地表现人类精神形态这一最终目的服好务。

作品《西风胡杨》通过商人在沙漠中的艰难行进来表现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作品《伫望》通过藏族佛教徒虔诚的朝拜映射了布达拉宫的崇高与伟大,也更能反映人类对正义与纯洁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当然,电视散文诗是一门新的电视艺术形式,它还没有真正地将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完美地融合,它的表现手法还比较单调,其艺术表现技巧还有待提高与创新。而这些,就有赖大众的关心与艺术家的用心了。让我们期待着更多优秀电视散文诗的诞生吧!

注释:

[1]人民网:《漫谈电视诗歌散文》,2004-12-6。

[2]韩林德《境生象外》第40页,三联书店,1995年4月版。

[3]石涛《话语录》第3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8月版。《

[4]刘梦得文集》卷二十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7月版。

[5]《历代诗话读编》第427页,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参考文献]

[1]邹红《影视文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何丹《电视文艺》,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1年5月版。

[3]高鑫《电视艺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4]韩林德《境生象外》,三联书店,1995年4月版。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

[6]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与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7]张凤铸《电视声画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8]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9]耿林莽等《散文诗写作与鉴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10]汪文斌等《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11]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8月版。

优美散文诗范文第4篇

一、电视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电视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是各种力量推动的结果,有大众文化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有电视人对电视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有现代传媒巨大传播力量的推动,更重要的是电视散文本身契合了受众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求。

作家丛维熙说:“电影和电视都需要文学血液的支持,如果影视没有和文学联姻,导演和摄影就是使出浑身解数,也难越巍峨艺术殿堂半步。”正因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把探寻的目光关注到文学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身上。1998年中央电视台《地方文艺》栏目推出了1998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这种新的电视文艺形式正式大规模浮出水面。之后的几年,中央电视家拍摄的百余部作品将电视散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电视散文以对“天、地、人”的旷达追求,对“音、诗、画”的优雅寻觅,对“真、善、美”的质朴咏叹,成为整个电视艺术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片绿洲。

二、电视散文的文化内涵

电视散文的思想内涵:

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栏目开头的九个字“天地人、音诗画、真善美”内涵非常丰富,意味着电视散文以音、诗、画为表现手段,以天、地、人为表现对象,传达着世间的真、善、美。从这九个字我们可以窥见电视散文的表现内容覆盖世间万物,但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再现生活中的无限感动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震撼人心的事,普通人的不平凡经历,患难中显现的真情,人们对信仰和价值的执著追求等丰富的表达构成了电视散文最感人的风景。《金婚》、《朋友》、《朵朵》、《妹妹,永远的遗憾》、《不沉的船》、《光明》系列等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

青岛电视台制作的电视散文《妹妹,永远的遗憾》令许多人感动甚至落泪。作品中的小姑娘以幼小的身躯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担负起供养哥哥读书的重任,而所有的付出她不要回报,一瓶廉价的花露水就让她激动得满脸通红,闻了又闻。在电视散文中,这个瘦弱的小女孩赢弱的外表和强大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由衷地从心底升起感动和崇敬。

情是人类共通的东西,电视散文中宣扬的真情,在作品和观众之间构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2)描绘世间的无限风光

山水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电视特有的声画功能在表现优美的风光上更是占尽了优势,《哈纳斯之春・秋・冬》、《长白山抒怀》、《九寨磨房》、《田湾河风情》、《南国瑶寨》、《读三峡》、《梦幻同里》等,构成了异彩纷呈的山水艺术景观。电视对山水风光的表现有它天然的长处,但是对自然风光表现的要义是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怀,让自然的灵性和人的感悟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赋予作品以灵魂和生命。甘肃电视台拍摄的《生灵》,开篇就是广袤无垠的沙漠和沙漠中突兀矗立着的胡杨,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自然界生命的呐喊,通过干枯嶙峋的树枝树干对画面的强烈冲击力,召唤生命的归来。

(3)回顾历史上的悠悠往事

电视散文对历史的关注,或回顾历史人物、或咏叹历史名胜等,充满了历史沧桑感和古朴风味。

以历史为表现内容的电视散文,一是以特定的历史引发今人的思考;二是传承祖国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于前者来说,比较典型的作品有《野鸽子》、《徽州往事》、《无名烈士祭》等。《微州往事》其实是徽州乃至整个中国女人屈辱、苦难的历史。端庄美丽的五嫂嫂15岁时就嫁了过来,然而不得不在新婚后的第七天就送走了外出经商的丈夫。在沉重的思念和漫长的等待中,在五嫂嫂熬成五婆婆之后,丈夫的噩耗传来了,一世夫妻只有七天。女人的坚韧和苦难是最动人心魄的,作品激发起观众的是从心底泛起一种酸楚和沉重的哀婉。

对于后者来说,《泰山秋思》、《梦幻同里》、《庐山思绪》、《七弦的》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其中《庐山思绪》着重追寻历史上曾经留下关于庐山名篇的名人的足迹,让观众穿越历史去赴历代诗人的约会,将庐山的文化内涵发挥到了极致。历史的苦难,历史的厚重,历史的辉煌,历史的优雅……历史的种种侧面都通过一方屏幕呈现给观众。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中的情怀足以够我们揣摩受用终生。

(4)传达生活中的隽永哲理

优秀的电视散文从来不会排斥哲理的表达,电视散文在传达哲理方面通常有两种形式。

设置警句表现哲理:如《方井》。整个作品充溢着浓浓的怀旧情绪,而当“自来水进了小镇,方并消失了”后,作者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在过去显得那么重要的东西,而今都成了故物,我们温馨地怀念它们。毕竟,它们曾像蜡烛一样照亮我们漫长的生活,然而谁愿意再让蜡烛来照亮黑夜?”作品对往昔的回忆深情浓烈,但依然充溢着对时代变迁、生活进步的礼赞。这样的作品仿佛通篇只为一句警句而蓄势,从而更加强化了哲理的表达。

营造意境显示哲理:虚化的哲理必须由实物的依托才能生发开去,电视散文将哲理意识融入生动的形象中,使理的阐述直观合情。那些富于暗示性和象征性形象的反复出现,使人在电视营造的意境中联想得更远,也使哲理产生更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电视散文把思想的反映包含在形象中,融化在情感里,借助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对景物的描写、对历史的回顾、对哲理的阐发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和人类鲜活的心灵世界。

电视散文的艺术特征:

电视散文是把散文诗性的语言艺术和电视丰富的声画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视听表达,给人审美愉悦。电视散文是“诗、音、画”的交响,与散文相比,其表现手段更加丰富。

(1)音、诗、画三位一体的立体感

音、诗、画本来是三门独立的艺术,电视散文把这三种艺术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

首先电视散文的本质是“诗质”,这是由文学带给电视散文的诗意审美性。散文不论是深刻厚重的哲理表达,还是飞扬飘逸的情思描述,如诗的语言都会带给观众不可言传的审美愉悦。而电视散文中的语言更是以字幕形式出现并伴随着有感情的朗诵,更加强化了作品诗意的表达。

其次是画面。散文已经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当电视散文对它进行二度创作时,画面成为其审美价值增值的重要因素。文字所表现的间接性、模糊性被画面的直接性、确定性、形象性取代,增强了抒感、营造意境的效果。

再次是音乐。音乐有助于内涵的表达,有解释、充实画面内容的作用,使电视散文更加完美。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指意的模糊性,电视散文只要选择了适合作品情感、风格和节奏的音乐,就会大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激发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带领观众去领略更加细密的情感。

音、诗、画三种表现手段的结合,使单纯语言文字趋于具体、形象、可感;三者对应的视觉、听觉和内心体验,大大开拓了电视散文的审美空间。

(2)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电视散文以追求美中至美――意境美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它是一种藏于作品的“味中之味”,高于作品的“韵外之致”。电视的先天优势是记录真实的影像,散文表现的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电视散文正是这一虚一实的有机融合。

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一是通过情景交融创造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电视散文中,一草一木,一滴水珠,一块石头,都会在深沉、隽永、真切的情感的感召下,生发出一股浓浓的情思。

二是寓哲理于生动的屏幕形象之中。电视散文将文字所表达的抽象的情感、理念以及哲理意识融入到生动活泼的形象中,使得“理”的阐述更为直观。散文所追求的审美最大化是尽可能为读者营造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电视散文不仅仅是停留在引发观众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层面上,而是选择与文字相对应或相关联,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画面,使文字和画面之间产生张力,从而达到对文字内涵和意蕴进行扩展和事富,营造意境的目的。这种审美追求与散文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电视散文在融合了散文的优势和电视的表现技巧之后。开发出了属于自己的表现方法和审美追求。

优美散文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 文学研究 顾拜旦

一、作家顾拜旦

皮埃尔・德・顾拜旦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发起人,出生于法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就读于政治科学学院,喜欢修辞学、历史学和竞技运动,尤其对古希腊历史中的古奥运会史感兴趣。曾获得过文学、科学和法学三个学位,从小天分很高,偏爱历史,喜欢绘画,会弹钢琴。同时还掌握了打网球、击剑、拳击等各种技能。

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顾拜旦发表了著名诗作《体育颂》。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体育颂》所展现出的文学性与文学价值是其经久不衰的源泉,也使其成为了体育精神永不衰败的歌颂之作。不仅使人能从中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而且给人以自强、自信、勇敢的情感体验,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顾拜旦正是以一种崇高的精神在《体育颂》中将力与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体育颂》的创作中,顾拜旦在诗中各段对体育精神都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及高度的赞颂。此外,作者顾拜旦的人格魅力及对于情感的认知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其十分符合文学创作的思维创造规律,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全人类的崇高理想,给人以强烈的认同与鼓舞。

二、《体育颂》的文学价值与内涵

《体育颂》是一种散文诗的风格,文字优美含蓄。全文采用比较简短的句子构成段落排比,以简洁明快的节奏表现高昂、欢快、活泼的激情。读起来琅琅上口,音韵铿锵有力,诗人用充满诗意的形象化的语言赞颂体育。本文于1912年斯德哥尔摩第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文艺竞赛中获金质奖,当时作者顾拜旦用德文笔名发表。这首散文诗在写作上独具特色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段首句形成排比的构思之美。每段都以相同的句式作为段首句,概括本段的大意。这些排比式的段落,整齐匀称,构成了一种磅礴的语言气势,叩击读者的心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语言优美华丽,显示语言美。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同。读起来顺口,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给人以美的享受。三是抒情性强,构成情感美。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体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敬之情,每段段首的“啊”,直抒胸臆,加强了作品的抒情性。例如:第四小节歌颂体育能培养勇气,体育在培养勇气方面有着突出作用。“啊,体育,你就是勇气!肌肉用力的全部含义是敢于搏击。”作者所倡导的勇气“不是冒险家押上全部赌注似的蛮干,而是经过慎重的深思熟虑”,即在加强道德修养和增强信心的同时,积极锻炼身体,培养勇敢的精神和坚强的个性。这小节运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有陈述有质问,有肯定有否定,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勇气”进行了描绘,表达了“勇气”是勇敢和智慧两者的有机统一。通过诗情和哲理的融合,不仅使读者在思想上有所启迪,同时也能获得诗的美感,让人回味无穷。

《体育颂》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用浪漫主义手法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用慷慨激昂的文字来抒发自己对体育运动的歌颂,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他认为体育的作用是“晨曦,照亮大地”,把体育比喻成为“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在这里,顾拜旦运用优美的文字对体育运动进行了赞美与歌颂,气度恢弘,情绪深诚而热烈。并且用层出不穷的科学性、哲理性的文学诗句,在这广阔的领域中熠熠生辉。《体育颂》对人类个体的力与美的创造,精神方面的正义、勇气、荣誉、乐趣的培养有着极大意义。诗歌是最典型的语言艺术,诗歌必须有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既有能为人的眼睛、耳朵直观的形式美,又有能表达人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绪。

比喻和拟人化是诗歌《体育颂》朗诵语言塑造形象的两种常用手法,这两种手法容易激发读者感情的波浪,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的规律的。《体育颂》的语言有着独特的艺术风采。文中的体育完全被诗化、形象化、人格化了。作者把体育比喻为:“容光焕发的使者”、“高山之巅出现的晨曦”,还将其比作“勇气、荣誉、进步、和平”等。并加以拟人化,从而高度地、形象地评价了体育在现代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全诗中语言塑造使用比喻与拟人的手法,将作者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展现无遗,也唤起了读者愉悦的精神,进而使读者产生思想的共鸣。

顾拜旦用大量优美的语言把体育词汇变得形象化,对体育活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激发了人们对于体育的热爱之情,符合文章创作的思维。这当然不仅仅是艺术手法问题,它是为诗人的高尚人格和感情态度所决定的:从《体育颂》中可以看出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是着眼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体育颂》歌赞体育抒发奥林匹克理想,言辞端直、意气骏爽、感情热烈而奔放。诗人正是以这种格调谱写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抒发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毫壮气魄和不可摧毁的力量。全诗自如灵活地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诗中的语词都如同“体育运动”一样富有弹力和流动感;句式或长或短、段滞式或大或小,节奏或舒缓或急促,都是根据内容和感情的需要,造成了为人们所称道的“诗的散文美”。我们阅读这样的作品,会如同登临高山,面朝大海所感受到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同时也会油然产生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巨大力量的冲动与向往,产生对于真理和未来的追求动力。

三、 《体育颂》文学审美

文学作品的审美性首先来源于作者所描述的造型和情感的表达,作者所选的题材以及作品的内容,如果所表现的是积极向上而又真实的情感,同时其内容也非常丰富,那么读者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内容的美感,这种美感通过内容在自我脑海中所展现出的形象,在不断的阅读中获得,进而产生一种美的体验。

《体育颂》以其灵活的叙述、议论、抒情,富有动感和流动性的语言,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的节奏感等,形成了人们所称赞的“诗的散文美”。使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登高望远、面朝大海的精神审美,这也是作者及文学作品传达给人们的深刻思想内涵及文学价值所在。顾拜旦用优美的文字和形象的语言在《体育颂》中对人类精神进行了高度赞扬。《体育颂》不追求刻意的押韵,在文体类型上,属于散文诗,全诗用最简洁和有节奏的文字来表现体育所释放出的魅力,文字表述显得格外优美,文章内部采用了段落排比的形式,阅读之后能够激发人们拼搏奋进的斗志,给人一种高昂、欢快的感觉。《体育颂》作为一首散文诗,《体育颂》蕴涵着诗歌特有的美感与崇高性,崇高性是美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在《体育颂》当中的崇高性主要表现在弘扬体育竞技精神,反映了人类敢于反抗自然,在不断的抗争与拼搏当中获取最终胜利,讴歌了奥林匹克之美,体现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歌颂了人的精神力量和本质力量,使得诗歌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崇高境界。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