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美写景文章

优美写景文章

优美写景文章

优美写景文章范文第1篇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夏感》可使学生在学习《春》《济南的冬天》这两篇名文之后继续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提高语言的赏析能力,掌握阅读景物类文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2.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① 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所感内容;(2)理清行文层次,分析文章在布局构思上的特点;(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②能力目标:(1)学习文章层次井然的写法;(2)品味文章富有活力的语言,掌握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③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学会感受自然、生活之美 。

教学重点:①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学习层次井然的写法;②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掌握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掌握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二、说教学过程

1.猜读题目,激情激思

出示投影:《夏感》即夏天的感觉,你对夏天的感觉是 、 、 ,你认为作者会写到夏天的 、 、 。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忆,进入夏天的情境中,猜读题目,预期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写作层面的问题,与作者的写作思想形成碰撞。

2.学案导读,自主学习

①走近作者:梁衡,山西霍县人。主要著作:《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 《人杰鬼雄》入选中学教材的作品:《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夏感》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木有灵,水石有韵。

② 积累词语:(略)

感知文意:(用原文填空)(略)

设计意图:在学案的引导下,了解作者、积累词语、感知内容。作者简介和字词积累都是可以通过学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作为学习资料进行学习的。感知课文内容则采用填空提示的方法来自主学习,这样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对课文的初读,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美读课文,体味感情

①出示投影:请同学们说一说读这篇文章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语速、语调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1)读出磅礴之势、升腾之气,表达热爱自然,赞美劳动的感情。

(2)用赞美的语气、稍快的语速、逐渐升调的语调来读文章。

②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美读,让学生感受文章描写夏天的蓬勃向上的气势,生命交替的“旺”盛。体会出作者热爱自然,赞美劳动的质朴情感。之后教师范读,师生共同沉浸在热烈向上的美的意境中。

4.合作交流,美点寻踪

出示投影:示例:文章所抒发的情感是美的,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炎炎夏日独特的美,它让我们看到了抒写夏日动人一笔的劳动者的美。它让我们富有激情的咏诵,咏诵这蓬勃向上,生命交替的季节。

示例:文章的语言是美的,你看“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味。”“火红”“金黄”写夏的颜色;“烘烤”“翻腾”“扑打”“涌”“浮动”“飘过”“吹送”写夏的动作;“麦子的香味”写夏的气味,这些共同表现了夏天的热烈。从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多角度写夏天的热烈。

美点寻踪:

文章的结构是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所描绘的景物是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语言是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上个环节中学生已体会了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这里对文章情感美的概括,既是对上个环节的总结,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结构、内容的美。例子的出示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按照例子去寻找文章的美就变得容易了。而且进入题目很简单,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可以简单阐述也可以深入挖掘。看似简单但学生需要在反复阅读中发现美点,在合作交流中明晰思想,在课堂发言中完善观点。

5.寻根究底,探究方法

出示投影:本文将夏天的景色描写的那样美好,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优美的景物呢?(请回到文章中寻找优美的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发言后明确:细致观察——抓住特征______________借助修辞——锤炼词语。

设计意图:学生会找到修辞句、细致的描写句进行分析研究,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述,所以教师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加工明确。

优美写景文章范文第2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九、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优美写景文章范文第3篇

人类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之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气候现象;春种秋收、日出日落等节令时序;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动物植物,还有那数不胜数的名山大川,富饶的沃野、草原,浩瀚的沙漠、海洋,构成了这个丰富的大千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必须要接触它,并了解、观察、感受它,以至加以描绘。把这些再现于字里行间,就是景物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样的作文呢?

一、立足于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

观察必须确立好立足点。立足点可以是固定的 ( 空间方位 ) ,也可以是变换的 ( 移步换景 ) 。但无论怎样必须层次清楚,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二、抓住特征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的景物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不能生搬硬套,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秋天就是秋高气爽。这样,你笔下的景象就会生动起来。

三、要层次分明

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容顺序,也即表达顺序。一般来说,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

1 .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等。

2 .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 ( 春夏秋冬早午晚 ) 。

3 .地点转换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四、要动静结合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指描写景色时,不仅要写出景色的静态,而且要写出它的动态,使他们很和谐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只有这样、你笔下的景色才能活起来,才能使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五、要抒发感情

任何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客观存在的景物却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写景要写自己热爱的景色,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要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这就是借景抒情。

六、要文辞优美

自然景色是美丽的,令人陶醉的。因此,我们在写景色时,一定要文辞优美,语气生动形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这样,文章才会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写景作文范文:

美丽的雪景

今天,下了一场鹅毛大雪,一片片雪花在天空中飞舞。

雪花落在树姑娘的身上,树姑娘好像披上了雪白雪的的婚纱。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好像带上了雪白雪的帽子。雪花落在大地上,大地好像盖上了雪白雪白的羊毛毯。

我双手接过晶莹的雪花,想数一数它有几朵花瓣,谁知它到手上就不见了,变成了小水珠。

小朋友们可高兴了!

优美写景文章范文第4篇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渗透作文指导,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下面,笔者谈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提供材料,积累资料

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其入选课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可见,我们在语文课中不能忽略这一环节,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学生在写作文,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如我把吴晗的《谈骨气》、陶铸的《崇高的理想》等课文中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介绍给学生 ,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革命气节 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

笔者认为,利用讲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

二、善导学生积累词汇

作文就如同一座“屋子”,而“屋子”中的“砖石”就是词语。教材中的许多名篇,作者通过语言,勾画出社会、人物、自然风景。它们的语言有的清新淡雅,美丽如画,有的如叙家常,娓娓而谈,有的感情勃发,高亢激越。讲授课文时就要指导学生品味和学习语言优美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做到心领神会。教师应鼓励学生将一些优美的语段摘录下来,多读,多背,日积月累,使自己的作文也能妙笔生花,写出有魅力、有内涵的文章来。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其中文章中对春风、春雨、春花、春草等景物的细致描写,在引导分析品味课文之后,我指导学生马上对目前所处的初春季节进行描绘。由于季节相同,景物相似,有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就有了这样的语句“轻风微微的吹拂着,个小的花朵迎风飘扬,跳着轻盈的舞蹈,散发出一阵阵幽雅的清香。使人陶醉,使人沉迷,使人流连忘返”,在这里,学生将刚学过的优美生动的语句灵活运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创新,读来使人耳目一新。我还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优美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认真领会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描绘的,又是怎样根据景物特点来遣词造句、组织语言的。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作写景的文章,学生习作中又有了这样的语句“春天来了,大地焕然一新,四野里到处开满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有的能叫上名字,有的我连名字也叫不上。小草儿偷偷的从土里钻出了它们的小脑袋,看看春天这一幅美丽的图画。一场春雨过后,大自然中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这两段文字既模仿了文章又都有所创新,达到了将别人的好的东西学到自己的头脑里,并巧妙地做到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岂不妙哉?

三、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优美写景文章范文第5篇

一般来说读古文可分为粗读和精读两种方法。粗读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它的任务是划分结构、概述各部分内容,使文章的大致内容了然于心,知道文章写了什么。精读是阅读的最高要求,它的任务有二:一是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二是理解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具体来说粗读有这样两种方法:

一、导读

一般来说,如果引导学生了解古文的相关背景,将会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品读。这里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了这些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做好导读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做好课前的资料搜集工作,同时注重课堂上的相互交流,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如果学生不去搜集有关东晋时代的背景和陶渊明的生活背景,将很难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和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二、译读

译读是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译读时最好让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考查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文章大意。也可以让教师或学生说出现代文,而让被考查者说出原文;或者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我设置了作者在家乡求学时是如何做的、作者远赴他乡求学时有哪些困难等问题;讲授《核舟记》时让学生做用白话文讲解核舟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顺序等练习。这些问题和练习既能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又能引导学生自觉地阅读文章,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精读也有这样几种方法:

一、诵读

语文教学一般都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但我认为在古文教学中让学生诵读文章比朗读文章的效果要好,更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在诵读之前,要注意让学生读准字音、划分好节奏、把握准情感,从而为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相信学生是能品出其中味道的。

二、想读

古人作文是很讲究意境的,而且古代的文章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在古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品味出文章的意境,品读出文章的美,就需要让学生想读,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展现出文章的优美意境,从而读出感情,品出文章的美。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着与作者一同去寻找小石潭,让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展现出美好的画面;在讲授《湖心亭看雪》时,让学生对照西湖冬日雪景图,边读文章边想象作者所描述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那种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意境美。这些经过学生想象和拓展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能帮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描写的意境。这样“想读”之后,学生自然能品味出文章的优美意境,也更热爱我国古代的文化。

三、比读

比较阅读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因此在古文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有助于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品读。例如在讲授《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时,我就让学生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阅读:同样是写景抒情的文章,两者所抒之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小石潭记》通篇写景我们也说它抒情等等。学生经过比较阅读自然会发现同样是写景抒情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在学习《三峡》这篇文章时,我也让学生将之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了对比,让学生去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找出诗歌与文章就三峡景色描写上的内在联系,增强对《三峡》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习读

习读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锻炼。完成这一转化需要一定量的训练和练习,并且对学生所进行的训练和练习最好是在比读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讲授《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时,在学生将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比读之后,会发现写景抒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针对这一点我要求学生做这样的联系:描写一段景物,分别使用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两种抒情方式。这样通过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运用所学知识,从而达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