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范文第1篇

本文认真分析了影响家庭教育的基本因素,阐述了教育与家庭和谐的关系,是解决目前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关键,进而提出:和谐教育是帮助孩子实现人生智慧的导航,和谐家庭是实现与大自然和谐、与人类社会和谐、与人的心灵和谐的环境氛围和基础。

【关键词】社会因素 和谐 家庭教育方式 更新观念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基本因素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方式,其和谐程度完全受家庭基本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夫妻关系

第一个因素,就是夫妻关系。为什么把夫妻关系的好坏摆在第一位?家庭是以感情为基础的,而夫妻作为一个家庭的核心,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稳定。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包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其基本的、主要的内容,就是一步步学习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天真、好奇、善良而敏感地观看着周围的人们相互之间是如何对待相处的。时间长了,孩子们受与自己关系比较亲近尤其是自己比较信任的人的影响,接受他们的许多观念和行为方式,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榜样进行模仿。这些被孩子作为榜样的人可能是同学、老师、亲戚、朋友,但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总是父母。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孩子感到最亲近的、最信任的总是自己的父母,而且孩子在家里、在父母身边看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最真实、最细微、涉及的方面最为广泛、与孩子自身关系最为密切的,因而最能打动孩子,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如果父母做得好,把夫妻关系处理得合情合理、健康文明,就会成为照亮孩子成长的灯塔。要是做得不好,夫妻之间的相处不能给孩子提供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孩子在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行为上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会严重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论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很难消除这种不良影响。所以,夫妻关系应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因为这对孩子的成长实在至关重要而且是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的。一般说来,孤儿的成长所以困难,就是因为他们失去了父母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引导,他们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摸索艰难而漫长。

2.经济因素

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社会生产生活根本价值取向的最初渊源和最终归宿,它从根本上规定着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现实价值取向和未来发展方向。所以,大多数家长在制定家庭教育核心目标上,考虑的是怎样使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将来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进入“上流”社会,给家庭带来荣誉。另外,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家庭的经济条件在不断地改善,因此,家庭的经济条件对于子女成长成了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首先,物质生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子女生理上的生长发育。其次,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也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投资情况。一方面,为了能给子女教育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让孩子不至于因家境不好的困扰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大多父母终日奔波忙于自己的事业、学业之中,因而用来教育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家庭经济条件的优越,更造成了子女的娇生惯养,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等等。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45%的家长承认存在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有礼貌,为人处事做到“不吃亏”,但在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而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对生活目标的热爱与执著,良好的行为自律性与独立性,坚强、坦然面对挫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适度等等。但这些问题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开始变得不为人们所重视。

3.家庭成员的素质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实践证明: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是天才的苗子,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智力潜能,能否成才,关键是看孩子的智力和潜能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开发。现今孩子身上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不当而导致的。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提出:“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孩子是站在自己肩膀上的,自己有多高,孩子就有多高,自己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因此,作为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首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培养子女。

二、和谐家庭与和谐教育的关系

1.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孩子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民主、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是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转化的基础和前提。家庭能提供的智商及情商的均衡开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决定了培养孩子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的条件。

2.和谐家庭是和谐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否和谐,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关系到每个家庭成员的稳定和积极功能的充分发挥,进而关系教育的健康、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教育需要和谐家庭,和谐教育的构建首先应从营造和谐家庭开始。

3.构建和谐家庭与构建和谐教育具有目标指向的一致性

教育是一个积累式的发展过程,又是系统的工程。和谐家庭则是基础性建设。尽管和谐家庭只表现为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程度,而它却影响被教育者是否能做到与他人和谐、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因此,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教育具有目标指向的一致性。

4.和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导航

稳定的婚姻关系、和睦的邻里关系、平等的家庭关系、健康和谐地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在人格角色方面一样是平等的,要让孩子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孩子才能对家长敞开心扉、才会主动地接受家长的教育。

家庭教育,对人的思想品德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起着“型塑”的决定性作用。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今天的独生子女是跨世纪的一代,祖国的未来寄托在他们身上,需要他们续写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独生子女的现状,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家庭教育传

统美德、为优化当代家庭的和谐教育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美〕A.班杜拉著 .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林颖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2]〔美〕L.A.铂文著.人格科学(周榕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3]〔英〕戴维 ·布莱克莱吉等 .当代教育社会学流派——对教育的社会学解释 .春秋出版社

[4]林飞 .现代社会学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林飞 .西方社会学理论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6]育馥 .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和谐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和谐教育  和谐管理   人文和谐  质量观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谐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我国的文化典籍《易经》谈到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是,天道与人道必须是和谐统一的。孔子把和谐教育的思想具体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仁,勇”三达之圣人。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过程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长期以来,职教存在着重理论忽视人的倾向。而我校倡导实践和探索的“和谐教育”理念,实现学生“升学有希望,就业有门路,生存有基础”的办学目标,我校在扩规模,上硬件完善基建的同时,充实新教育理念,在学校管理、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初步形成以“和谐发展”为学校理念,以抓“教师教学管理”、“学生行为规范”为平台,以“打造特色艺术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我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一、团结、高效团队的组建——和谐管理

        学校领导集体明确管理目标: 1、由教育行政型向学习型过渡,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 ,校领导从学校实际出发,向全体教职工提出和谐发展的目标。2、致力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和谐氛围。3、对办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达到办学条件与教育效果的和谐。

我校探索和实践的做法是:1、推行以科学、合理的制度管理教师。坚持“用制度管好人,用好的制度管人”的工作思路。按教师的职责分工,从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素质、教育教学常规、工作量、教育教学成绩、加分奖励等几方面进行考核,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的教师管理制度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2、以真情感染关爱教职工,践行“管理加服务”的人本化管理理念,及时解决教职工生活困难。3、设立了教职工代表会、工会、校务公开监督小组等多个群众团体组织,充分保障全体教职工对学校行政事务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参与权。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谐发展 

         学校的事业要兴旺发展、要充满活力与生机,关键在教师。 在新教育理念下,我们力求学校管理不断走向人本、走向能本、走向校本。在事业上,以引导教师实现自我价值为基点,给位置,搭台子。在工作上,我们锻炼、培养、重用青年教师。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长处,最大努力为教师创造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 

        1、塑造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教师只有敬业爱岗,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才能有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才能甘为教育事业奉献。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师,用高尚的文化生活陶冶教师,用榜样来激励教师。 

        2、引导教师不断地学习。我们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教师的培训计划。积极参加三项主题活动、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机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3、引导教师进行扎实的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把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创造者”。

我们提出变“要我搞科研”为“我要搞科研”,科研必须紧密地与日常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三、融洽、真诚的师生关系——和谐育人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大家的工作热情和潜能得到发挥,性情和灵魂得以升华,又能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职业学校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内容是:

        1、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提倡多样创新、灵活多变,追求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体现教学的民主。

        2、学校和教师要创造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学习环境。师生不单纯是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建立以“爱”为起点的理解和信任。建立心灵沟通的桥梁,对学生尊重、认同和信任,可促使学生学习、情感、是非辨析能力的提高。 

        4、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学生视老师为朋友,才会毫无保留地将心灵大门向老师敞开,真心的接受老师的教导和要求。

        四、打造高效课堂——和谐施教

        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教育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不断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谐的课堂实施要求达到这样几点:

        1 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是保证课堂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前提。

        2 师生互相理解、真诚交流。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才真正实现着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之间人格平等,彼此尊重爱护;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评价和激励学生。

        3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多样性。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4 优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特别是在聋校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在每个班级安装了电脑主机、闭路电视等,多种电教手段在教学中普遍运用,使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五、校企合作共同发展——和谐共赢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是中职教育发展的最大特色和必由之路。

其核心是双向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通过校企合作:1、有利于完善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2、有利于加强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3、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形成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对接”,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计划和标准,为用人单位“量身订做”使用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去能“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

        六、创建和谐的育人氛围——和谐环境

         学校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营造“人文和谐”的教育环境。制定了“规范—特色—品牌”三步走的发展蓝图,组建学生会、文明监督岗、校园广播站、贫困生助学等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关爱、宽容、感恩、自律。积极创建学生社团,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成立阳光杂技艺术团,书画、美工特长班,服装设计班,舞蹈特长班、心理社团、体育运动队等11个社团,发挥了学生个性特长,实现了学生“升学有希望,就业有门路,生存有基础”的办学目标,为残疾孩子走向社会开辟了一条就业生存之路。

        七、和谐教育质量观 

和谐教育范文第3篇

何谓和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即“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在历史上“和谐”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左传・襄》中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指出,要构建一个理想国,需要哲学王、军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等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守其本分、分工合作,构成一个完整的、理想的、正义的、和谐的社会。在此假设下,每个人的灵魂中也有三种成分,即理性部分、无理性部分(欲望部分)及激情部分。他指出理性部分如果在三种灵魂中起到决定和领导作用,欲望和激情服从领导,并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三者相安勿扰,没有纷争,则这种人就是一个正义的、和谐的人。

而何谓和谐发展?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必要性,认为教育要培养的人应是身体、智慧、德行与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也认为“和谐发展”的内涵是指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即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必须有道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所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变化。他指出,人都应当有机会发展个人潜在的天赋,这样才能得到满足,才能服务于社会,社会才能繁荣。[1]

人的和谐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自己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自己的和谐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身心、智力和能力等和谐发展。马克思曾说过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和谐发展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全面发展并非要求每个人的所有方面都均衡发展,也并不意味着每个人能够胜任所有的工作,能够不停地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跟样样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创造潜能等,所以教育应尊重人的差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人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赋予人生命,使其在自然中得到不断发展。教育应尊重自然,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进步应是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人必须适应社会并改造社会,而社会提供人发展的条件,两者动态地和谐发展。同时,在社会的基础上,人应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合作。教育应顺应社会,培养人的社会技能,促使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和谐发展与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的报告《学会生存》指出:目前教育青年人的方式,对于青年人的训练,人们接收的大量信息――这一切都有助于人格的分裂。“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为了科学研究和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青年人原来应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为从事某种内容分得很细或者某种效率不高的工作而进行的训练,过高地估计了提高技术才能的重要性而损害了其他更有人性的品质。”[2]

随着工业文明一起成长起来的现代教育,忽视了人的和谐发展。由于我们的教育已经失去了与生活世界的有机联系,结果导致学生难以产生丰富的想象,无法形成深刻的感悟,人的内在和谐性就这样被分裂的教育打破了。[3]德裔美籍社会哲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1900-1980)曾形象地描绘到:“学生们只会用心地听课,记住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从而理解它们的逻辑结构与意义,并尽量一字不漏地把它们记在自己的活页笔记本上,以便他们以后记住这些笔记,顺利地通过考试……他们不需要产生和创造任何新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占有型的个人往往会因某一课题的新思想或新观念而感到不安,因为新的思想或观念动摇了他们所获得的固定的知识。”[4]人需要创造,需要感受创造带来的乐趣,体会生存的意义。

追根溯源,教育的现状是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所导致的。工业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科技的盲目崇拜,“知识就是力量”,对知识的过分追求使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流传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的论调,无不反映了这样一种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当今应试教育难以根除、素质教育难以开展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受教育者的功利主义追求。“家长的奖励”“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考高分”“上大学”“挣大钱”“当大官”“有脸面”“找好工作”“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等等都是对外在目的的追求。由于教育被赋予了无限的外在价值,人内心的和谐开始被外在利益诱惑所撕扯,所以谋生教育和乐生教育的失衡就不可避免了。教育被功利化以后,人们就很难在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内在的快乐与幸福了,生命的内在和谐就此被扭曲与摧残。[5]

三、学校教育如何适应人的和谐发展

1.重新认识教育对象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随着时代的要求,最初人的定义已由青少年学生拓宽为各个阶段的人,包括成人和老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让他们更好地发展。人是个性的主体,有着自己不同的学习需要,都希望借着教育这块踏脚石实现自己的目标。当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时,会发现成人功利性目标很强,他们体会到社会的要求,他们接受继续教育就是为了能够在职业上有较高的竞争力,但他们的好奇心已经不再像儿童那样强烈,记忆力特别是机械记忆力下降,时间上也不能保证等原因,使得他们的学习成效不大。教育要使成人和谐发展,就必须从成人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发展的不同可能性。

2.改变教育内容和方式

教育要适应人的和谐发展,就无法避免这一问题的思考:教什么和如何教?美国教育家斯宾塞就曾提到过这样一个话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什么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对我们要教育的对象哪些知识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索的。以往我们提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我们又提倡学好外语和计算机。这些都是由于科技理性的影响,使得教育内容都偏重于科技,却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感受到有了科技知识,自己就是自然的主宰,可以任意控制自然,践踏自然。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在这不确定的认知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的科目越来越多、教材也越来越厚,学习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等等弊端越来越多。而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新课程改革提出改革陈旧的内容,化繁为简,要体现时代的精神,人文和科技精神并重。

而如何教,就涉及到教师,除了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还有探究性教学、引导性教学、问题性教学及设计教学等。在过去,中国教育过于重视传授式教学特别是机械式的传授教学,教师处在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学生就是无条件的接受。这一单一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学生只是被动的容器,没有活力、没有创新性等等问题在今天更显突出。为了改变这一单一的模式,新课程改革重新提出了以往被忽视的教学模式,提倡多元化教学。

3.改善师生关系

中国有着优良的尊师重道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有着极高的权威,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教导。师生之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这使得学生自我的个性被压抑,思想僵化,缺乏生命力。学生不敢与教师沟通,惧怕教师,与教师的相处是一种不和谐的状态。而现今,随着人们日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提倡一种平等、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研究表明平等的师生关系下的学生更主动、更有创造性、更能与人和谐的相处。

4.加强学校与家庭及社会的联系

人是同时以多种角色存在的,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受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父母的言行、职业、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只关心孩子的成绩,甚至以金钱作为诱饵,忽视了孩子的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促进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使孩子能在“统一”的环境中和谐发展。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同样很大。青少年自身思想不成熟、阅历不深,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容易受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过于注重穿衣打扮、无节制消费、迷恋网络等。加强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做好宣传,进行积极地导向,共同为培养和谐、自由发展的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王番等.爱因斯坦教育观述论[J].高教发展评估.2005,(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194.

和谐教育范文第4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024-02

收稿日期:2011-12-26

基金项目:遵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10ZYJ002)。

作者简介:杨梅(1965-),女,贵州遵义人,特级教师,副教授,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罗永忠(1963-),男,贵州遵义人,教授,硕导,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心理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少数民族发展研究。 一、何谓和谐社会

所谓和谐社会,通俗的表述是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从耗散结构的观点来看,和谐社会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因此,和谐社会就是社会与环境之间以及社会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在结构上协调、在功能上产生良性共振效应的耗散结构系统。

二、何谓和谐教育

所谓和谐教育是指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子系统之间以及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在结构上协调、在功能上产生良性共振效应的系统。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和谐教育是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教育;和谐教育是一种法治教育,依法治教是和谐教育的秩序底线;和谐教育是诚信教育,诚信是和谐教育的道德底线;和谐教育是人文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1]。

三、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是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

1.和谐社会的发展制约着和谐教育的发展

和谐社会对和谐教育的制约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制约着和谐教育发展的方向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系统的要素必须服从系统整体的规定。教育作为社会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和谐社会在发展方向上对和谐教育的规定,集中体现在社会政治系统通过制定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对教育发展方向加以制约和施加影响。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制约着和谐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与和谐社会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教育的发展必须走和谐发展的道路。

(2)和谐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着和谐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因此,和谐教育的建设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

一方面,和谐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和谐教育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当下,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仅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比如,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社会子系统的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地区发展差异、城乡发展差异等矛盾,必将在一定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有时甚至比较尖锐。这些矛盾只有通过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逐步得以缓解。这就决定了和谐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对其发展的速度与水平要有一个科学的预期和规划。首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势头良好与深层次矛盾并存的特殊历史阶段,教育中的结构性矛盾和非均衡性(教育不公平现象)等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迅速得到根本的解决,但同时,和谐社会的发展又为和谐教育的发展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比如公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新的任务。这种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发展的非均衡性与追求和谐发展的方向性和迫切性,要求和谐教育的发展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积极主动,开拓进取。其次,由于社会发展对于公平和效率的价值定位的调整,决定了和谐教育的发展必须重新审视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关系问题,要改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做法,采取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选择。同时,必须将公民教育提上日程,承担起为和谐社会培养和谐公民的社会责任。其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决定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同时也就决定了和谐教育的建设也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和谐教育发展的规模。首先,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各种规格、类型及其数量和质量。其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与内容。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以及各个专业之间的比例;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直接影响着教育内容的变化和更新。其三,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鲜明地影响着教育形式、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

2.和谐教育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虽然,和谐社会的发展对和谐教育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但和谐教育并非是被动地顺从于和谐社会的制约。事实上,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教育的和谐,和谐社会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更加重要的是和谐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正如雅克德洛尔所说,“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2]。具体而言,和谐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动作用集中体现在它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和先导性作用两个方面。

(1)和谐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和谐教育为其培养和谐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细胞。因此,人作为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内部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外部(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归根到底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只有首先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所以,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要有和谐发展的人。而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具有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功能。事实上,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正是和谐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旨归。因此,只有通过和谐教育,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很难想象不和谐的教育能够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

其次,和谐教育对其他的社会的子系统的和谐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和谐教育具有维系社会的政治稳定的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加强教育,即使是通过加强法治的手段实施社会政治控制也是与加强教育密切相关的,法的控制在本质上也是通过法治思想教育的教化而实现的”[2]。在建设和谐政治的过程中,教育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因为无论是引领和谐社会的政治人才的培养,还是规定公民的和谐政治素质的培养都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得到实现。

再次,和谐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资源,资源就其形式而言,可以分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四种。历史上曾经单纯以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大量投入来谋求经济的发展的道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实践证明它根本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下知识经济所主导的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必须要把重点放在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特别是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著。联合国曾做过一项调查,以一个文盲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基数,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108%,大专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则可提高300%。更何况“教育系统同时是人力资本(贝克尔)、文化资本(布尔迪厄)和社会资本(帕特南)的源泉”[3]。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依靠和谐发展的人来组织、管理和实施。而和谐发展的人又必须依靠教育来培养。

最后,教育是实现人口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在和谐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之一,社会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所引起的。理论的研究和历史发展都证明,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最有效的手段。教育对于人口和谐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青年由于在接受了较多的教育的同时,客观上推迟结婚的年龄,进而推迟生育年龄;二是由于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受教育者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丰富了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使其为了事业的成功不得不减少生孩子的数量;三是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受教育者可以更加有效地使用避孕措施,减少意外生育;四是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改变了受教育者的生育观,他们不再片面追求孩子的数量,不再重男轻女,而是更加重视孩子的质量。因此,教育对于社会人口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的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和谐教育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关于教育的先导性的作用的思想,最早见于《学记》的记载:“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由政府文件明确提出教育的先导性,是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育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关于教育的全局性作用,实际上是指教育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和环境等社会子系统的促进作用,上文已经论及,在此不再赘述。所谓教育的先导性,学者们的观点大多语焉不详,笔者认为,所谓先导,即是优先和引导(引领)之意。和谐教育对和谐社会先导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将和谐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即和谐社会要发展,和谐教育必先行。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具有滞后性。这缘于人才的培养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决定了教育永远是在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而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没有和谐发展的人,就没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所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调整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教育先行”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必须率先行动。

和谐教育范文第5篇

一、构和谐师生关系 促学生积极发展

1.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都有民主、平等以及爱与被爱的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恰恰满足了学生对爱、关心和尊重的需要。他们不仅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的营养,而且获得了爱护与支持,尽管学习是艰辛的,必须付出大量体力和脑力的劳动,尽管学习有时是枯燥无味的、紧张的,学生也会全力以赴的去学习。因而,我们说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智育功能的发挥,而且还影响着教学中的德育效果。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的,教学过程既是传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一种教学的目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学生具有道德示范作用。学生认识人生和社会,总是从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环境和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开始的。学生视教师为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质,在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享受到师爱的温暖和师生友谊的快乐,使他们相信人世间是真诚、美好的,从而体验到友爱、尊重、诚实等道德经验。

3.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健全的人格首先表现其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保持着亲密和谐的关系,学生就会自尊自信,心情轻松愉快,心理也能得到健康发展,相反学生(特别是差生)在教学中总是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冷遇,师生关系极度紧张,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恐惧等不适心理,导致患上不良的心理疾病。可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不良的师生关系是导致在校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4.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使教与学在良性互动中提高实效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依赖并且喜爱教师,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教师为了继续在学生心目中保持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对教育教学就会更加负责,每节课精益求精,并针对学生实际组织和增补内容,择其最适宜的手段和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尽量使教学最优化、最有效。从学生角度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把老师看作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方方面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如何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建和谐师生关系 需有效方法与途径

1.在了解与尊重学生中理解和谐

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基础。因为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我们的教育就难免是盲目的。只有了解学生,我们才能有可能帮助其制定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与进步计划。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只能是缘木求鱼、无源之水,也很可能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工作失误,影响师生关系。教师要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教师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学生的服务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兴趣的激发者。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如果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师生关系很难走向和谐。

2.在真爱与信任学生中倡导和谐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严慈相济,严中有爱,要爱每一位学生。只有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真爱的种子,才是人类真正的希望所在。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一定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而愉快的火花。

我们说爱是教育的灵魂,信任就是教育的基础。信任是一种力量,彼此信任才能使彼此关系更加牢固。信任学生就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与舞台;信任学生,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教育教学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以己之身,及人之身”,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的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热情换取信任,以坦诚换取信任,以信任换取信任。

3.在宽容与欣赏学生体现和谐

宽容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药,欣赏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信、优点,可以使学生悦纳自己。对于一些普通的学生,甚至是“差生”的欣赏,实际上是一种发掘闪光点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之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机会得以展示,是因为它们都被表面不怎么优秀的成绩所掩盖了,于是原本可能的“闪光点”因欣赏而被“捕获”,这些“闪光点”就可能成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学生的一生可能因此而改变。

4.在赞赏与鼓励学生中促进和谐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成长伴随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出现,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他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很重要,艺术的处理问题不但体现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而且利于问题的圆满解决,拉近师生的距离,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赞赏与鼓励,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