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经网络的概念

神经网络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经网络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神经网络的概念

神经网络的概念范文第1篇

1.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是利用统计学原理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方法。统计分析一直是分析空间数据的常用方法,侧重空间物体和现象的非空间特性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线性与非线性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差异分析、判别分析、Bayes网络等。统计分析方法的缺点是难以处理字符型数据,需要具有领域知识和统计知识,一般由具有统计经验的领域专家来完成。

2.基于集合论的数据挖掘方法

集合论(简称集论)是一门研究集合(由一些抽象数学对象构成的整体)的数学理论。集论(加上逻辑和谓词演算)是数学的公理化基础之一,通过集合、元素及成员关系来形式化地表示其他数学对象。基于集合论的数据挖掘方法包括覆盖正例排斥反例方法、概念层次网络方法和基于粗糙集理论方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粗糙集(RS)理论方法。这三种方法中都使用了集合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并涉及到大量的集合运算。

粗糙集理论(Rough Set Theory)是波兰学者Z.Pawlak在1982年提出的,它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不精确、不确定、不完全的信息分类分析和知识获取。粗糙集(RS)作为集合论的扩展,是一种用于研究不完全和不完整信息描述的数据挖掘技术,它能够在缺少数据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以考察数据的分类能力为基础,解决模糊或不确定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覆盖正例排斥反例方法是利用覆盖所有正例、排斥所有反例的思想来寻找规则。首先在正例集合中任选一个种子,到反例集合中逐个比较。与字段取值构成的选择子相容则舍去,相反则保留。按此思想循环所有正例种子,将得到正例的规则(选择子的合取式),比较典型的算法有Michalski的AQ11方法、洪家荣改进的AQ15方法和AE5方法。

概念层次网络(HNC)理论是关于自然语言理解处理的一个理论体系,它建立了网络式概念符号基元体系,即概念表述的数学表示式,这个表示式能够与自然语言的词语建立起语义映射关系,同时它是高度数字化的,每一个符号基元(字母或数字)都具有确定的意义,可充当概念联想的激活因子。语义网络是树状的分层结构,每一层的若干节点分别用数字来表示,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通过从最高层开始到该节点结束的一串数字唯一确定。HNC通过概念符号基元体系把自然语言映射到概念空间,数字化的概念表达式可以树形展开,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概念符号化带来的优点对概念进行各种运算和操作。

3.决策树方法

决策树是通过一系列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过程,其表现形式是类似于树形结构的流程图。首先,以信息论中的信息增益原理为基础,寻找数据库中最大信息量的字段,建立决策树的根节点;然后根据字段的不同属性值建立树的分枝,再在每个分枝子集中递归建立树的下层分枝和节点,非叶子节点表示属性,最下层的叶子节点表示数据集的子类类别,这样便生成一棵决策树;最后对决策树进行剪枝处理,通过树形结构产生一组规则,依照规则将数据集分类。它着眼于从一组无序、没有规则的数据中推理出决策树表示形式的分类规则。决策树方法的优点是决策制定的过程可见,不需要长时间构造过程,描述简单、易于理解、分类速度快;缺点是很难基于多个变量组合发现规则。决策树方法擅长处理非数值型数据,而且特别适合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常用的决策树算法有 CLS算法、ID3 算法、C4.5 算法等。

4.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方法是根据数据特征,按一定的距离或相似性系统,将数据分成一系列相互区分的类,划分的标准是类内差别最小、类间差别最大。即将实体对象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这个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过程称为聚类。通过聚类以后,数据集就转化为类集,同类数据具有相似的变量值,不同类数据的变量值不具有相似性。在知识模式类型无法得知的情况下,可以运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类、识别。按照模式间的相似程度进行自动分类的聚类分析法,能够将相似度大的模式归为一类。按聚类过程分,聚类分析法有凝聚算法、分裂算法、增量聚类和划分聚类。按相似性系统,聚类算法可以分成基于距离的方法、基于层次的方法、基于密度的方法以及基于网格的方法。例如,层次方法就是按照一定的层次分解给定的数据对象集合,可以分为分裂层次方法和凝聚层次方法。聚类分析法适用于分析样本之间的内部关系,合理的评价样本结构。此外,孤立点的检测也可以应用聚类分析。聚类是为了将某个对象从大量的数据中分离出来,而不是简单地将数据集合在一起。目前,聚类分析法已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经济分析等多个研究领域。

5.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神经网络法是一种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训练来学习的非线性预测模型,可完成分类、聚类、特征挖掘等多种数据挖掘任务。神经网络(Nerual Net)指由大量的神经元(PE)互连而成的网络,神经网路模型通常由输入层、中间层(亦称隐层)和输出层组成。在每个神经元求得输入值后,再汇总计算总输入值;由过滤机制比较总输入值,确定网络的输出值。可以通过连接一组神经元来模拟复杂行为,当修改连接层的“接度”或权值时,神经网络就进行了学习或“训练”。

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主要表现在上述权值的修改过程上。这种方法模拟了人脑神经元结构,通过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网络来实现自适应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具有对非线性数据快速建模的能力,通过对训练集的反复学习来调节自身的网络结构和连接权值,并对未知的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其优点是具有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抗干扰、分布存储、联想记忆、非线性学习、大规模并行处理等功能,对复杂情况能得到精确的预测结果;缺点是不适合处理高维度变量,具有“黑箱”性,人们难以理解网络的学习和决策过程,输出结果也难以解释。目前,神经网络法主要用于数据挖掘的分类、聚类知识以及特征的挖掘过程。

神经网络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概念整合 认知 基础 心理空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Fauconnier Gilles& Mark Turner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一种意义构建的理论框架( Fauconnier & Turner,1998、2002)―概念整合理论,也称合成空间理论(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or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or the blending theory etc.)。概念整合是一种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网络映射的动态认知过程(on-line process),“概念整合理论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日渐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王正元,2006)本文拟从认知、心理及生物神经等方面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进行探讨。

1. 认知基础

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类进行有意义思维和理性活动的能力是抽象的,一切有意义概念和理性都是超验的(transcendental);而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则是:意义(meaning)是指针对能够进行思维和理性活动的人类而具有意义的东西。人的肉体经验和运用想象机制的方式对于人们如何建构范畴、理解经验是至关重要的。(Lakoff,1987;转引自王寅,2002)Lakoff & Johnson(1980)率先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问题,随后提出了“经验主义现实论”(Experientialist realism)。Lakoff(1987)认为我们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非对客观世界的镜像反映,而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所形成,尤其是感觉运动系统的经验。Lakoff & Johnson(1999:497)明确提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被理解。”(Lakoff & Johnson,1999:497)Lakoff认为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以及思维的隐喻性是体验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王寅,2002)

概念整合理论将意义视为人的思维模式,即相对于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认知体验,意义由大脑操作的心理网络模式整合而成,对其理解源于环境与人的不断相互作用。意义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进行跨空间投射(mapping)和实时(on-line)整合,从而在主客观结合的基础上理解信息概念的意义。

因此,概念整合理论是建构在体验主义认知论的基础之上的。

2. 心理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有着一定的心理基础,心理空间理论即是概念整合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Fauconnier(1985)在《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中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他认为心理空间是人们进行感知、想象、记忆或思维的表征,是人们在思维、会话时,在大脑中临时、动态建构的一些相关信息的概念包(mental packets)。(Fauconnier,1994)

Fauconnier(1985)提出了辨认原则或称可及原则(principle of access),用来规范实体与表示指称的语词之间的关系,可及原则在意义的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人们思维与会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等压力的综合作用下建构起有关信息的心理空间,这些心理空间相互映射,从而创造出一个动态的概念网络,对各种信息进行在线整合加工,从而形成意义。心理空间的每个空间都来自于一个母空间(parent space),每个空间又有许多子空间,母空间和子空间相互映射。

Fauconnier和Sweetser(1996)进一步发展了心理空间理论,涉及到语法、语义和话语分析等领域,他们认为心理空间之间进行着关系框架的投射,被投射的内容依赖于来源域恒定的关系框架结构,基于Lakoff & Johnson(1980)的框架结构和恒定原则(the Invariance Principle)(Lakoff,1993),从来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成分保留了来源域的认知拓扑结构(cognitive topology),即意象图式结构及其间的关系或理想认知模式(ICM),来源域的意象图示结构决定了可能的推论的关系结构模式,其推论也会在新的映射中保留下来。

其次,人的心理模仿能力也是概念整合理论的心理基础之一。心理模仿能力已经为认知科学家们(Johnson-Laird,1983;Kahneman,1995;Schwartz 1996)所证明。心理语言学的实验也将会为认知语言学的分析结果提供越来越多的实证。

3. 生物神经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的生物神经基础为连通论。连通论的观点是:根据对大脑的微观研究,神经网络就是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之间的连通关系,意义的整合与传递与意义在神经网络内的传递有着密切的联系。神经网络中各个神经元的连通是通过突触来实现的,突触即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和另一个神经元的输入部件之间的细微间隙,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化学分子的传递就在这些间隙中进行,而神经元的激活有一定的限值,即阀值,信号强度超过阀值时,神经元被激活,并沿着轴突向轴突末梢输送脑脉冲信号。电化学脉冲沿着输入通道在不同的神经元间流动,意义便被在神经网络内传递。(刘润清,胡壮麟,1999)

概念整合能力不是随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考古学、人类学以及一些基因方面的证据证明,在旧石器时代前期,即距今约五万年前,人类经过神经进化后才形成了概念整合能力,(Fauconnier & Turner,2002:389)。Fauconnier & Turner曾经接受Gerald Edelman的神经网络学说,(蒋勇,2001)他们认为,大脑中部存在专门储存知识的某个具体区域,信息应是广泛地分布于网络之中的,而且Grady(2002)也认为,概念整合理论所说的整合运作机制与神经科学理论所说的连接(binding)有紧密联系。神经认知科学的研究者们认为,连接有着特定的生物机制与之对应。经过大量实验研究,他们认为连接有几个层次,大脑能在大约三万分之一秒内对不同的感知信号整合,从而完成对单一物体的整体感知过程,形成意象,在大约三秒内,结合当时的情感和意图的状况,大脑对于一系列的基本过程进行整合后产生意识。科学家们认为正是这种连接作用与意象的整合,在长于三万分之一秒少于三秒内,大脑即把若干不同的独立意象整合为一个连贯整体。(转引自蒋勇,2002)Feldman在七十年展了结构的连接主义(structured connectionism),该理论认为大脑包括大量的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的神经元,并具有某些计算特征,因此可建构概念和语言结构的详细计算神经模式。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在80年代中期再度兴起。该理论认为,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连接强度不断发生动态变幻,它对信息进行着平行分布式处理。这种连接和处理是联系变化的模拟计算,不同于人工智能物理符号的计算。Natayanan(引自Lakoff & Johnson,1999)的神经模型研究也证明,大脑结构可计算出物体的概念、概念隐喻、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等。(转引自王德春,张辉,2001)这些研究都为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生物神经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概念整合理论以其多空间的映射网络与动态的意义整合的理论框架,成为一种重要的语义建构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心理基础及生物神经基础之上的,并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日渐成为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MIT Press,1985.

[2]Fauconnier,G. Mental Spaces [M].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4.

[3]Fauconnier,G.& E. Sweeter(eds.) . Spaces,Worlds,and Grammar[C].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4]Fauconnier,G.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J].Cognitive Science,1998.22/2:133-187.

[5]Fauconnier,G.&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g’s Hidden Complexities [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6]Grady,J. Cognitive Mechanisms if Conceptual Integration[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0.11-3/4:335-345.

[7]Johnson-Laird,P.N. Mental Model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8]Kahneman,D. Varieties 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A],Roese,N.J. &Olson.J.M. What Might Have Been: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C],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5.

[9]Lakoff,G.&Johnson,M. 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cago Press,1980.

[10]Lakoff,G. 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1]Lakoff,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L].in 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2nd edition.Cambridge:CUP,1993.

[12]Lakoff,G.&Johnson,M.1999:497 Philosophy in the Flesh__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

[13]Schwartz,D.L. Shuttling between depictive models and abstract rules:Induction and fallback[J]. Cognitive Science,1996.

[14]蒋勇.幅和空间理论语关联理论相似的语言哲学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2,第1期.

[15]刘润清等.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6]王德春,张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现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第3期.

神经网络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图像分类;深度信念网络;特征提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7-0173-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图像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而图像分类是图像处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对海量图像进行分类并提高其准确度,是当前图像处理领域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包括张旭、付仲良x、Mariusz Myllarczuk等在内的许多研究者在图像处理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深度信念网络是一种典型的深度学习算法,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者将深度信念网络应用于图像分类中,可以用于多特征融合及深度信念网络进行了植物叶片识别、深度信念网络识别了手写数字、深度神经网络在小图像分类中的应用等。

传统的岩石图像分类是人工提取特征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效率低下,而深度信念网络能自动提取图像的特征,克服了人工提取的不足,为图像分类奠定坚实的基础,可用于大量图像的分类并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1受限玻尔兹曼机(RBM)

1.1受限玻尔兹曼机简介

受限玻尔兹曼机可看作一个两层的神经网络,遵循神经网络的一般特性。相比于传统玻尔兹曼,RBM的特点是层间神经元全连接,而层内神经元无连接。它的结构如图1;

如图1所示,RBM结构由可见层v和隐含层h构成,并且是对称结构。在一个RBM中,给定可见层,隐含层可以服从任意分布;相反地,给定隐含层,可见层也可服从任意分布。

1.2训练受限玻尔兹曼机

1.2.1神经元之间的独立性

在RBM中,只有层间的对称连接,故,若给定所有可视层节点的值,则每一个隐藏层节点的取值是互不相关的,即,反之亦然,即。

1.2.2RBM的使用

正向传递过程:

假设已经训练好一个可使用的RBM,权重矩阵为w。正向传递是在已知可见层节点值的条件下求隐含层节点开启的概率。同普通神经网络一样,首先计算出每个隐含层节点的激励值。如图2所示,以含有4个可见层节点、3个隐含层节点的RBM为例。每个可见层节点值x与其对应的权重相乘,之后将这四个值(共四个输入)相加后再与偏置6相加,以此作为该隐藏层节点的输入,最后在该隐藏层节点上通过激励函数的作用得到其输出a。

然后,标准化每个隐层节点的激励值。具体操作是用式1所示的sigmoid函数作用于该激励值,将之转化为0到1之间的数,并用该值表示隐层节点开启的概率。

(1)

最后,抽取[层节点。将计算出来的隐层节点开启概率与设定的u值进行比较,最终决定隐元开启或关闭,如式2,其中u值是从0,1分布中随机抽取的。

(2)

反向传递过程:

RBM最显著的性质就是无监督地重构数据,即在可见层与隐藏层之间进行多次正向传递和反向传递,而不加大网络深度。反向传递是对前一次正、反向传递后可见层结果的重构过程。

如图3所示,反向传递过程是在已知隐含层的条件下求可视层,将正向传递之后隐层节点的结果作为输入,如正向传递过程一样,这些输入值又与同样的权重相乘之后再相加,然后再与可见层的偏置相加,所得结果即为重构值。

在RBM中,正向传递是通过初始值预测隐藏节点的值;反向传递则是通过隐藏节点的值重构可视层节点值。通过重构值与真实数据的对比为标准调节权重,使重构值尽可能接近真实值,以此来提取原始数据的特征。

1.2.3对比散度算法训练RRM

对于RBM来说,其训练过程便是求得合适的层间权重。具体操作是通过多次正向传递和反向传递过程,得出可见层与隐藏层之间的联合概率,将之作为连接权重。

目前常用的RBM训练方法是G-hinton提出的对比散度(CD)算法,其训练过程如下:

对于训练集中的一个样本,将之输入到可见层口(0),使用式(1)计算每个隐层单元开启的概率,并用上文方法从中抽取出样本h(0)。

使用h(0)重构出可视层并抽取出样本v(1)。

再使用计算出隐层单元的开启概率。并按式3更新权重;

(3)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训练完所有样本。

2深度信念网络(DBN)

2.1深度信念网络简介

深度信念网络是由G_hinton在2006年提出的一种深度学习算法,它能较为快速、准确地提取样本的本质特征,可用于数据的分类与识别,克服了传统方法中人工提取特征的盲目性以提高精度。其结构可看作是若干个RBM的叠加,以三层DBN(两个RBM叠加而成)结构为例,其中RBM1的隐藏层可看作是RBM2的可视层。每个RBM的训练方法同普通RBM一样。

2.2DBN的训练

DBN中前一层的输出作为后一层的输入。其训练过程是采取贪心算法的思想分层进行的,即从输入层开始,先训练好一个删,将其权重固定,将第一个RBM的输出作为第二个RBM的输入训练好第二个RBM固定权重后,将之叠加在第一个RBM之上,依次类推,直到网络最后一层。如此训练之后,使用wake-sleep算法对整个DBN进行进一步调优。

在图像分类中,是将DBN最后一层的输出连接到普通分类器中实现的。可对其进行如下调优:在训练完所有RBM之后,对整个网络使用梯度下降法调整权重,此时,网络就看作是一个普通神经网络。

3DBN的应用

使用DBN进行图像分类一般包括图像预处理、DBN建模、使用训练集数据训练DBN模型、最后使用测试集进行测试几个步骤。建模及训练方法上文已详细介绍,下面主要介绍数据集预处理过程。

数据集预处理首先是通过降采样等方法将图像大小调整至适合网络训练的规格。假设图像为大小为28*28,那么网络输入层就需要28*28个节点。其次是采用数据归一化和白化等操作对图像进行去燥和去冗余操作。最后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两部分。

数据集预处理之后,使用训练集数据进行网络的训练。首先是DBN的分层训练,然后是将分类器连接到DBN上通过梯度下降法进一步调整网络,直到满足要求。网络训练好后便可通过DBN自动提取特征,再将此特征输入到普通分类器中对测试集数据进行分类。

目前DBN已成功应用于图像识别领域,如林妙真将其应用于人脸超分辨图像识别,并分别在不同的表情、分辨率及不同姿态下都取得了较好的识别率,通过实验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证明了DBN在图像分类中的可靠性。

神经网络的概念范文第4篇

孙子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就是说,打仗,胜败其实在家里就已经决定了。营销也同样,营销的90%是在家里完成的。

一切竞争从起点开始。起点定“基因”,执行促“壮大”。在起点阶段就寻找到产品的创新点和产品概念,寻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基因”,哪怕是“一点点形式上的不同”,也能帮助企业达到辉煌的天堂。事实上,奥运会冠军与亚军的差别就是那关键的“一点点”,大儒与腐儒之间的差别也就是那关键的“一点点”,营销高手与营销半罐水之间也是差那“一点点”。

起点是什么呢?基因是什么呢?是产品,现代营销经过“传播就是营销”到“渠道就是营销”再到“终端就是营销”,百转千回之后,营销又回到了其起点,就象一个人能否长成材,最关键的是在他娘肚子里的时候,在他娘和他爹的基因组合的时候,后天的锻炼也仅是促进其壮大和爆发而已。

营销的起点就是定产品的基因,我把它归结为产品的魂、神、灵、形和意五个关键点。

有了好的起点和好的基因,产品机会有其魂,概念有其神,卖点有其灵,形象有其形,使用有其意,这样的产品放在货架上,让它静静躺在那里,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不需要额外的广告或推广,它也能自动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也能自动卖起来, 而且卖得还很好,这样的力量就叫“静销力”。

“静销力”,就是要策划好产品的魂、神、灵、形、意五个关键点,缺一不可:

第一、 产品机会有其“魂”

做任何项目,我们的思考路径是:假如我是老板,有一笔钱,该如何去投资,首先

会问自己:我现在在哪?我要做什么产品(市场机会在哪)?产品的创新点在哪?

企业需要寻找到市场机会点,找出关键点。对大企业来讲,可以做品牌,做跟随者,靠实力和品牌取胜,比如“娃哈哈”,较少主动进行创新,主要策略就是跟随,别人做了什么新产品,“娃哈哈”马上跟进,而且照样能成功,因为“娃哈哈”的渠道强大到无所不能;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就没有“娃哈哈”这种优势,不能跟随,只能做得和别人不一样,因此,产品的创新是关键之关键,在这个阶段,品牌并不重要。

意思就是,要先帮企业找到一个新品类或细分市场占位(该新品类确实须有市场空间),要成为某一个行业或品类的第一,这就是平常所说的“成为第一胜过做得更好”。

柒牌男装第一个在男装业内做“中华立领”,雅客V9第一个在糖果业做“维生素糖果”,脉动第一个在饮料业内把“运动饮料”做得风生水起,等等,都是“成为品类第一”的生动案例。

第二、 产品概念有其“神”

中国人做事讲究“精、气、神”,其中“神”为最关键,为什么画龙点睛,一定要请个老师傅来点,一是体现尊重老人,另一个更重要的是老师傅功力深厚,一点点下去,龙就会飞起来。那个“睛”,就是整幅画的“神”,龙身龙尾龙头画了大半天,全都为了最后的那个“小点”,点虽小,但能决定成败,画家和画匠的区别就在这个小点上。

做产品同样如此,产品概念就是整条龙的“睛”,原料、工艺、外型、口味、质量。。。。。。,弄了一大堆,去给消费者讲,我这个产品是是用最好的进口的糖水做的,采用德国工艺,口味清香带点甜,能补充人体18种营养物质,质量堪称一流。。。。。。,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你说消费者能有那么多时间听你讲吗?他能记得住那么多吗?不能。

你还不如直接一点,5秒钟解决问题,告诉他我这是“运动饮料”,后告诉他“能补充你运动后流失的18种营养素”,这就是产品概念。

不能在5秒钟解决问题,不能用三五个字表达清楚,就表明你没有提炼出好的产品概念,就表明你的产品缺乏“神”,无神就会走神,走神就会全盘皆输。这就是“产品概念化”。

有人要问,那如何去提炼产品之“神”——产品概念呢?

我们通过十多年的营销策划实战,归纳出提炼产品概念的“提神四连环”,以飨诸君:

第一环,把握大势环:

在提炼产品概念前,先通过针对不同行业的研究,找到不同行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归纳出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找到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此趋势上提炼产品概念,或者将不同行业的趋势进行嫁接,提炼出一个“四不象”。

本行业的产品趋势提炼概念,比如:方便面行业从口味的竞争演变到后来的“重量竞争”,于是推出了诸如“来一桶”、“两块面”等概念,而白象方便面抓住了行业求量求实惠的大趋势,继而提炼出“白象大骨面”这一概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嫁接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比如:饮料行业流行维生素运动饮料,保健品行业也流行补充维生素,于是雅客集团推出了“维生素糖果”这一概念,迅速地帮雅客奠定了糖果行业的江湖地位。

第二环,寻找心智资源空白环:

每一个行业的消费者都有他的心智资源,心智资源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种,在初级市场,主要是卖他的物质层面的心智资源。比如饼干行业物质的心智资源,可以分类成“植物、动物、功能性、娱乐性”等,产品概念就可以据此提炼出来,举例:

动物:骨头饼干、排骨饼干、鱼饼干、虾饼干。。。。。

植物:茶叶饼干、银杏饼干、蔬菜饼干。。。。。。

娱乐性:康师傅“3+2”、奇客“三角形”饼干、超级女生饼干、超级男生饼干。。。。。

功能:早餐饼干、补钙饼干降血脂饼干、消化及补充能量饼干、睡眠饼干、。。。。。

第三环,水平营销环:

科特勒的新著《水平营销》一书,讲解了六种进行产品创新的技巧,与我们日常所讲的纵向细分市场的纵向营销相反,叫水平营销,方法是:

替代:是指去除或改变产品的一个或几个元素,也包括模仿其他产品的某些方面。例如:用与正面相同的面料代替地毯的背面(通常由合成纤维或绳制成)引发了双面地毯的妙想。

组合:是指把一个或几个元素加入产品或服务中,其余保持不变。例如:“摩托车+车顶”造就了宝马公司的CI型号,从而开发出了一个新类别;现在的“手机+MP3”造就了“音乐手机”这一手机新类别。

反转:是指对产品或服务的一个或几个元素进行反向思考或否定思考。例如:蒸出来的热饺子变为不热的饺子,就成了冷冻速食水饺。

去除:是指去掉产品或服务的一个或几个元素。比如:少一个轮子的汽车就变成了现在在中国城乡市场大行其道的三轮摩托车,四川叫“趴耳朵”,湖北叫“麻木”。

夸张:是指扩大或缩小夸张产品或服务的一个或几个元素,它也包括设想完美的产品或服务。比如:50升装重量的水,这种夸张给人们带来了饮水机;几个人合骑的自行车造就了连体自行车。

换序:指的是改变产品或服务的一个或几个元素的排列顺序。比如:爆米花先包装再爆的想法给我们带来了微波爆米花。

第四环,重新定位环:

2003年,一种红色罐装饮料,出现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各大中城市的超市里,一时间,红色王老吉红遍了大江南北。

王老吉在它的头7年只是一个地方品牌,销售区域仅仅局限在广东和浙江南部地区。因为在两广地区对于王老吉的凉茶概念和品牌认知都比较充分,所以王老吉在区域范围内有比较固定的消费群,连续几年的销售额也稳中有增,但也只能默默无闻地固守着一方区域市场。

为什么红色王老吉能够如此迅速地红遍大江南北呢?为什么王老吉突然就不默默无闻了呢?原来,导致王老吉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至关重要的,是王老吉在谋求全国市场时,对红色罐装王老吉凉茶的重新定位。

王老吉在7年以来,关键是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品牌定位。红色王老吉销售了7年,可是企业始终无法回答王老吉是什么,消费者也无法回答。

在广东,“王老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消费者观念中,王老吉这个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品牌就是凉茶的代称,是一种有药效的饮用品。由于凉茶下火功效显著,药性太凉,不宜经常饮用。而且在两广以外,人们并没有凉茶的概念。这种“药”的观念直接决定了红色王老吉在广东虽有固定的消费量,却限制了它的增长。

是饮料还是药?

“预防上火的饮料”!

调整后的红色王老吉立足于全国市场,并用消费者容易理解和容易记住的一句广告词来表达——“怕上火,喝王老吉”。简洁明了的定位,既彰显了红色王老吉的产品特性,也有效地解决了王老吉原有的品牌错位。

第三、 产品卖点有其“灵”

产品核心卖点(或称USP),是产品核心价值的外在表现,也是传递给消费者的最重要的产品信息。一个好的产品核心卖点不仅可以使你的产品和其他产品区别开来,而且还可以迅速切开市场,快速拉动销售。

相反,缺乏好的产品卖点,就完全可能造成“酒香也怕巷子深”,“茶壶里的饺子有嘴倒不出来”。

宝洁公司可以说是提炼产品核心卖点的个中高手,同样一瓶洗发水,飘柔的卖点是“使头发柔顺”,海飞丝是“去屑”,同样都分到了市场的一杯大羹。而国内的一些成功之作,比如:娃哈哈的“我的眼里只有你”,乐百氏的“27层净化”,农夫山泉的“有点甜”,都堪称经典。

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和说法,我们该如何去进行产品核心卖点的提炼呢?我们认为必须遵循几条原则:

1、 卖点要有差异化

现在是“饱和经济”,产品同质化程度非常高,导致如果希望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就必须具备差异性,也就是产品的独特特性,我们平常所说的“新、奇、特”就是讲的这个意思。产品只有具备了差异性,你是苹果,我是梨;你是香蕉,我是西红柿;你是梨,我是苹果梨,就是要跟你不一样,这样就能迅速在消费者头脑中留下印象。

2、 物质利益点为刀,精神利益点为白药

产品利益点分物质利益点和精神利益点两部分,外资洋品牌在精神利益点方面占据了较大优势,比如:可口可乐卖快乐,迪斯尼卖好玩,我们是否要学洋品牌呢?非也,我们要和他们相反。

初级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功能性价值的产品,物质层面的利益总是能够在消费者与产品接触时发生较强的销售促进作用;品牌与品质的关联更为贴近。因此,在品牌竞争初级阶段,以控制物质层面的心智资源为主,精神层面的心智资源则作为传播的基础调性。

比如:雅客V9,卖的是“2粒雅客V9 = 补充你每天所需9种维生素”的物质利益,用物质利益为尖刀杀开一条血路,然后以时尚为白药为调性,去俘虏消费者的那颗容易受伤的心。

3、 要学会搭车

这个社会每一个阶段,总会流行一些东西,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缘故,所以这几年运动特别流行。所以“运动饮料”和“健身”就特别火。

不光是饮料和运动器材可以搭运动的顺风车,其他产品同样可以。市面上最近就出来了一种运动型木地板——莱茵阳光,号称地板拥有健身步道,“地板帮你做运动”,你看,多神,多新颖,多有记忆点,不火才怪呢。

4、 要学会长板理论

有一个特别流行的观点,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取决于这只桶上最长的板块,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如果最短的桶板只有最长桶板的1/3,那么,这只桶只具备装1/3桶水的能力。乍一看,这似乎很对,板短了,水自然就装不满。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你说那些歌星,他们文化水平高吗,不一定高,但他们照样能光彩照人;你说那些体育明星,他们时尚吗,不一定时尚,但他们不照样光彩夺目吗?原因在于,他们发挥了他们的长板,歌星就把歌唱好了,体育明星把运动搞好了,多拿金牌,同样能成为大明星。

在今天的新经济时代,要提炼一个产品的核心利益,在于将其长板加到无限长,至于短板嘛,可以将桶斜放,就解决问题了。这就是“长板理论”。

我曾经参与策划过一个五粮液的地方品牌叫“两湖春”,这个酒跟其他的白酒没有什么差异,如何办呢?它的长板在哪呢?

首先,它是五粮液出品,那就要借五粮液的名和实力,另外,从名字上看,它主攻湖南湖北,湖南湖北古时号称“两湖熟,天下足”,就是粮食好。因此,最后该产品的核心卖点是:“两湖精粮,五粮精酿”,两湖地区最好的粮食,配合五粮液最好的酿酒工艺,生产出来的酒,能不好吗?

5、 产品利益点要单一有力

十个指头打人,不如一个拳头打人,在提炼核心卖点时,不能贪多求全,单一卖点最有力量,比如:海飞丝,就讲去屑,几十年如一日地讲。

实在无法割舍,产品利益点也最多不能超过三个,比如雅客益牙木糖醇的卖点是:维生素C营养牙床,木糖醇帮助防蛀,雅客益牙木糖醇,双重益牙。卖点不多,但有力,最终也归结成“双重益牙”,仍然想做一个卖点。

第四、 产品形象有其形

这里所说的产品形象是指产品的外在形象,包括:产品外包装和产品本身的形状、外观和颜色等。产品形象的形有几个原则:一要独特,二要容易识别,三要表达一种概念。

1、 要造型独特

A:产品外包装造型要独特:

产品外包装不仅仅是一个容器,而更是一个活的宣传品,包装媒体化,产品要发挥其静销功能,包装是最好的利器。产品包装要独特,可以从包装的造型、包装的材质、包装承载的内容上加以创新。

造型:一般的饼干都是有机膜圆形条装,奇客突然出来一个三角型纸质包装,大方新颖,放在终端一能跳出来,二能占据更大排面,第三容易立得稳。

材质:我们策划的很多饼干外包装,为了差异化和提高产品档次,都由有机膜包装改成了纸包装,一是提升了档次,二是纸包装在印刷产品形象方面比塑料包装更清晰更逼真。

承载内容:包装是媒体,而且是能直接与消费者见面的媒体,没有理由不让它承载更多的信息量,我们在设计包装时,首先要让包装的信息/颜色/图案都能直观表现产品的概念,是运动的概念,那么,主要的画面肯定是运动;其次,包装上的产品信息要全,文字一多,小标志一多,显得包装高档,所以我们在包装上不厌其烦地讲产品的成分是什么,多少克,有什么作用,甚至还加上很多健康小贴士,目的都是使包装承载更多产品信息。

B:产品本身造型要独特:

一般的饼干造型要么是圆形,要么是方形,奇客饼干做成三角形;

一般饮料是液体状,农夫果园搞了个“粘稠型”,“喝前要摇一摇”;

一般男装是平领,柒牌男装做成“中华立领”。。。。。。

不一而足。

2、 要容易识别

要做到产品容易识别,就要在产品和产品包装的颜色和图案上下功夫。一般来讲,大色块更醒目,比如可口可乐占据了大红色块,百氏可乐占据了大蓝色块,如果一个品牌要想产生更强的静销力,占领一个色系,并把这个色系做成大块,那么,就更容易从终端中跳出来。

另外,在图案上同样如此,要为产品形象制造一个主载体,例如:万宝路用牛仔形象,红金龙用太空人形象。

3、 要表达一个产品概念

产品是运动概念,那么,产品包装要有运动的感觉和图象,包装上的信息也要讲运动,大到广告语,小到一个小ICOM,都要围绕运动来展开。

第五、 产品使用方法有意思

在包装的开启方法、产品的食用方法、产品的使用方法、包装的玩耍方法等各方面,尽可能让产品活起来,有个说法,有个小意思在里面,就能多制造一个产品差异点,多一分静销力。

以上是产品静销力的五种制造方式,下面用一个案例来详细阐明:

最近市场上流行的一个饼干叫“红了网络饭饭”,这个产品一切从零开始,没有产品概念,没有生产线,它出了一个“全球第一款网络饼干”的概念。

首先,在饼干市场上,要寻找突破的机会,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一)、机会缺失1:饼干市场严重供大于求:2005年饼干生产量将达170万吨,而市场需求量不到130万吨,“供大于求、生产过剩”已成为定局。

(二)、机会缺失2:市场成熟度高,增长缓慢,竞争激烈

1、“一线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

以达能、纳贝斯克、康师傅为代表的独合资品牌垄断了一线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竞争力不足的品牌将面临从一线市场转向二三级市场;

2、产品主流价位的拉低:

据统计,国内约16家大型饼干生产企业(年产量万吨以上)的产品零售价下降约30%,饼干已成为微利或低利产品,一些大型企业产量下滑到中等企业的水平,有的企业则破产、转产或被兼并。

(三)、机会缺失3:产品及产品概念严重同质化,创新缺乏空间

而营养型饼干有达能王子夹心加铁饼干、达能牛奶加钙饼干、达能阳光营养早餐饼干;功能型饼干有维姿瘦身饼干、各种补充维生素饼干等等,要在主流饼干概念中间创新,必是难上加难。

最后策划人想到了“网络饼干”。

1、 网络就是21世纪最大的流行趋势:

我国第十六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10300万人,上网基数极大。

2、 做全球第一款网络饼干

根据资料显示,有7成以上网民喜欢上网时吃零食,说明网络食品消费人群基数大;

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是14小时,55%的网民每周上网吃零食的平均次数是1.5次,

网民上网吃零食频率高,网络食品市场容量巨大。

饼干,已经进入网络时代。

而网络+饼干,这个如此巨大的市场,还完全是一个空白,一块处女地,对,就做中国第一款网络饼干,带领中国饼干闯入网络淘金时代。

那么,要开发什么样的饼干,才能称得上是“网络饼干”呢?

在这个商机稍纵即逝的时代,唯有先行者胜!

要抓住网络这个大机会,策划人认为产品的网络概念必须要强,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网络概念的“形似”——网络感十足的产品造型

饼干造型如同一个键盘按钮,配上网络符号“@”,网络感十足。

2、网络概念的“神似”——独特的网络产品利益

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长时间面对电脑/电视屏幕,会引发视疲劳,造成视力下降;看不见的电脑辐射,更在无声无息中危害着人体健康;体内的钙质,也会由于长时间的端坐而悄然流失。

网络饼干中的“能量补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β-胡萝卜素和活性钙,给长时间面对屏幕的人群更多关怀、更多能量:

维生素A:合成视网膜中视紫质的必需物质,维持正常视力缓解视疲劳,有效预防视力衰退。

β一胡萝卜素:能提高人体红细胞的活性,抵抗不良环境中的射线辐射,增强免疫力,适合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的群体。

活性钙:维持调节机体内许多生理生化过程,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促进骨骼生长,增加机体抵抗力。

3、网络概念的“意似”——为网络族量身定做的食用方法和口味

网民喜欢一边上网,一边吃零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是,很多零食易碎易掉渣,容易污染键盘,因此,给网络饼干在产品上做了量身定做的改变。

首先,饼干个头小,与一般键盘按键大小无二,可以一口一个,吃起来不掉渣;

其次,在产品纸盒包装的开口方面,不采用常规的两头开口方式,而采用刀版工艺,直接在包装盒正面开口,消费者只要腾出一只手,沿刀版撕开即可打开食用,方便简捷,上网与吃零食两不误。

再次,在规格上,采用60G为主的小规格和120G为辅的“情侣装”,一次可以吃完,不浪费;口味上低甜低油,开发麦香原味、番茄、孜然烧烤等十种口味,丰富产品线。

神经网络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共同体 社会 网络学习共同体 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 概念审视:共同体视域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对于网络学习共同体(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或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这一概念,学术界比较认同地阐释是: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基于网络的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在共同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围绕共同的主题,通过参与、活动、会话、协作、反思、问题解决等形式彼此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为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建立的突破时空限制的在线学习共同体。①可见,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共同体,即由学习环境的网络化所带来学习方式、交互方式、资源呈现方式的变化,但这一描述并未揭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学本质。

共同体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在他的著名论著《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的。滕尼斯提出共同体概念是对工业社会所带来的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疏离、人类情感的冷漠的批判,他试图用一种纯社会学的观点分析在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的先前共同体,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学问题。在滕尼斯的论述中,共同体分为三类,分别是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血缘的纽带成为共同体最原始的形态,地缘共同体由血缘共同体发展的分化而来,地缘的临近代表着现实生活空间的密切关系。而精神共同体则是真正属于人的、最高形式的共同体,其关系脱离了单纯的血统关联和可见的空间联系,发展成为一种心灵与精神的亲近。这三类共同体具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即“共同的关系和参与”,在血缘共同体中“共同的关系和参与”活动创造的是公共体财产,在地缘共同体中“共同的关系和参与”活动建立在所占有的土地基础上,而在精神共同体中,“共同的关系和参与”则涉及神圣的场所或受到崇拜的神。②依此逻辑推演,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界定为,建立在共同的学习旨趣、知识追求及价值认同之上,其“共同的关系和参与”是为寻求共同的情感体验与知识获得。可见,社会学意义上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精神共同体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功能分化发展到今天在教育领域内的具体展现。

2 沿革脉络:共同体的嬗变

从最初滕尼斯提出共同体到今天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历程,所遵循的逻辑思路是什么,这是我们要进一步考察的问题。

2.1 社会学语境中的共同体

论及社会学中共同体概念的引入,首先要考察滕尼斯提出这一概念的前提。滕尼斯认为,人有两种意志:一种是来自人性自我的最深处,称之为本质的意志,本质的意志是一种整体的意志,思维过程与生命、情感及全部的人类经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另一种是选择的意志,选择的意志是独立的。本质意志意味着内在动机驱使的行为,而选择意志意味着与所欲达到的外在目的的有关行为。社会关系正是由这两种意志所塑造的。本质意志产生共同体,而选择意志导致社会。③可见,共同体是人类生活联结的最初方式,也是人类对自我本质意志的最深切关照。正因为如此,无论现实社会如何变迁,共同体始终是人类向往的一种理想地结合方式。当社会进入现代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出现营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空间,人们在其中可以自由地交流、融洽地相处、产生亲密的友谊,将人们重新带回到渴望已久的共同体时代。于是,虚拟共同体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吸引了无数的人沉浸其中,滕尼斯当年所论述的纯社会学概念的共同体,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成为现实。由此,社会学意义上的共同体经历了一个从现实到概念再回到现实的过程,完成了一次蜕变循环,并在其中得到了提升与发展。

2.2 教育学语境中的共同体

滕尼斯用共同体来表征建立在自然情感的一致的基础上的、联系紧密的、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休戚与共、守望相助、亲密无间。其中,精神共同体便是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里实现,而最初的教育关系(师徒关系)正是精神共同体的部分呈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教育对社会的日益重要,学校作为一种社会化的产物出现,从此教育便开始了其社会性工具的演进。现代网络技术所营造的虚拟空间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进程自由地选择所要加入的群体,在其中充分地体味互助互惠、亲密无间的人际关怀与知识汇集、价值共享的学习氛围。网络学习共同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回归到其最初的形态,它不仅是超越了学校情境的一种精神共同体特质的体现,更是对学习者独特的人文关照和对学习本质的全面展现,因而得到了学习者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3 信息时代的延续: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繁荣

如前所述,学校是教育社会化的产物,具有社会的特质;网络学习共同体则是由学习者本质意志所构成的群体,具有共同体的特质。通过二者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同时,对比所呈现的价值和理念也值得现实社会中的学校教育借鉴和反思。

3.1 融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怀是保持网络学习共同体存在的“软制度”,是使得共同体成员的长期停留其中的维系纽带,因为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增长与经验的积累,同时也是情感的体验与陶冶,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参与为学习的顺利、有效进行提供有力的支撑。实践表明,在一个没有情感投入与参与的组织中学习,不仅是毫无乐趣和效果的,甚至是乏味和令人生厌的。这种对于情感交互的需求是学习者作为个体寻求归属感的具体体现,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一旦学习者在其中满足了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在此基础之上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群体,“教师是文化传递者,学生是文化学习者;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学生是社会未成熟者,一句话,教师与学生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背,他们在学校组织中互为异质成员。”④因而无法形成交往融洽、亲密无间的关系,但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由于网络中身份未知的特性,可以毫无拘束地交流,并不会估计身份和地位的差别,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为成员之间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提供了机制。相对于学校中具有身份差异的交往而言,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和睦,身处其中,学习者可以找到一种归属感和人际关怀,此时的学习变成同伴之间的共同成长与进步,可以充分体味学习的乐趣。

3.2 共同的学习愿景

网络学习共同体建立的最初目的是成员之间共同的学习需要,而作为一个以学习为主要目的构成的群体要得以持续、良好发展则必须是成员互相认可的、向往的和渴望达到的目标,即共同的学习愿景。共同愿景作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引领着共同体的发展发展方向,并且形成共同体成员认可的文化信念。在共同学习愿景的引领下,共同体中成员能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参与程度,时刻保持共同体的活力与生机。所以,“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⑤

在现实社会中,学校的发展愿景是既定的,学习者处于一种被动甚至是消极的接受状态,无法参与愿景的讨论和最终决策,不能形成对愿景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因而很难真正成为学校发展愿景的积极参与者。而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愿景是由参与的成员经过协商确定的,符合学习者对知识旨趣和价值追求,因而愿景一旦形成便能得到共同体成员的普遍认可,学习者在积极为共同体的愿景奋斗的同时,也在实现着自身对知识和所认同的价值的追求。同时,由于共同体中愿景的民主性,当外在的技术、支撑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共同体成员的行为便能通过协商随之调节,从而时刻保证共同体成员能以这个愿景为目标,积极地参与共同体的活动,与共同体的发展一起成长。

3.3 共享的自治伦理

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一个组织,要得以良性持续的发展,必须有若干调节成员之间、成员与共同体之间利益与责任关系的规范和礼仪,无论这种规范和礼仪是显性可见的文本规章还是隐性不可见的泛在约束。当然,规范与礼仪也须具有一定的适度性,既不致使成员游离于共组织之外,也不致使成员束缚其中。理想的状态应是,成员自主地建立自己在共同体中的身份意识,明确自己作为共同体成员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同时也能主动担负起共同体规范维护者的职责。

相对于学校条例式的规范,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规范和礼仪具有生成性和灵活性的特质。在学校中,规范和礼仪是通过其权威性得到实施的,当学习者违反时轻则受到群体舆论的谴责,重则受到惩戒。因此,这种规范和礼仪是以其违反所受到惩处的畏惧感迫使学习者遵从。而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成员对于规范和礼仪的遵守是完全出于自愿、内发的,因为这是他们共同活动、成长的集体,集体的秩序是他们,对于这个集体共同秩序的捍卫。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只是希望,学校——教育社会化的产物——在不失其功能的前提下,借鉴作为社会成员理想结合方式的共同体的特质,为学习者个体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空间,吸引他们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