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电相关知识

核电相关知识

核电相关知识

核电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又以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IC)的设计为前沿。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IC设计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信息产业的硬实力,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法面面,对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集成电路的规模依据摩尔定律不断呈指数级别地飞速增长,已经实现可以将整个系统集成到一块单硅芯片上,片上系统(SystemonChip,SoC)的概念应运而生。然而对于大规模的SoC开发,无论从设计的费用、周期还是可靠性方面考虑,传统的方法均已不能满足需求。加之集成电路产业分工的日益细化,外包模式被更多企业采用,出于对商业风险、市场机会和材料成本的考虑,集成电路产业越来越多地使用知识产权核(IntellectualPropertyCore,IPCore)2复用的设计方法。“集成电路设计业已步入IP模块的年代,IP开发、搜索、集成与服务是当前设计业发展的瓶颈,知识产权在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3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简称CCID)统计,2007年全球SoC市场已达750亿美元,占国际IC市场的29%,其中全球SoC产品设计85%都采用IP核为主的预定制模块,IP核的销售额达到40亿美元以上4。2012年,国家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以下简称CSIP)调研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全球半导体产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且必将会从量变转入质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产业引发的SoC“核”竞赛。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专家预计,到2015年,中国芯片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SoC“IP核”价值将更为可观。5随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自主研发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中国IC企业也越来越多地涉足SoC设计,对IP核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CSIP调研显示,截止2011年12月,100%的中国IC企业都使用了第三方提供的IP核,其中34.2%的企业IP核采购支出占预算比例达20%~40%,18.4%的企业IP核采购支出甚至占到了40%以上,整体技术依存度畸高。关于影响国内IP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54%的企业认为首要问题是知识产权保护,许多企业不愿意推广自己的IP核,原因几乎一致,主要还是担心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技术被别人盗用或滥用。6由于对如何依靠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IP核缺乏了解,除个别IC企业掌握少量自主知识产权的IP核外,绝大多数国内IC企业仍处于技术需求方的弱势地位。不仅如此,“掌握核心技术的很多国外IP核供应商对国内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表示怀疑,拒绝将该IP核在中国交易”7使得中国IC企业难以获得高质量的IP核,并且动辄被怀疑存在抄袭等侵权行为8,更毋宁说进行技术交流与学习创新。

二、中国集成电路IP核发展的战略措施分析

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集成电路IP核作为集成电路设计的关键性技术成果对于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遇到的困难主要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IP核,导致IP核对外技术依存度畸高。为此,需要推动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升集成电路IP核的开发、获取和保护能力,以促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加强IP核知识产权法律协调保护力度集成电路IP核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法,国际IP核标准化组织VSIA(虚拟插槽接口联盟)的《IP核保护白皮书》9中归纳了三种保护途径,第一种是依靠知识产权法律的“威慑”作用防止IP核被非法传播与使用,否则将借助司法程序予以制裁。第二种是借助合同、契约等方式,如通过许可证协议等方式阻止IP核被非授权性使用,以达到“防卫”的效果。第三种则是通过水印和指纹等技术手段,对IP核的合法性进行“检测”和追踪。我国借鉴了VSIA的相关方案,相继制定了《集成电路IP核保护大纲》等11项行业标准,但如上述国家机构的一系列调研报告表明的情况实施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以下简称《IC条例》)制订后保护思路的单一与保护力度的松懈。2001年《IC条例》的颁布让业界普遍认为依靠《IC条例》就足以解决集成电路设计保护方面的所有问题。实则不然,鉴于集成电路IP核技术的复杂性与侵权的隐蔽性,集成电路IP核的知识产权保护通常较为困难。技术上,IP核已经发展到系统级别,依据设计流程上的区别可细分为多个类别。按照《IC条例》的规定只能对其中部分形式的IP核进行保护,却容易忽视其它类别的IP核可以纳入《著作权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的保护范围10,造成我国大量IP核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缺失。结合产业和技术发展,加强IP核知识产权法律间的协调保护力度,提升企业等创新主体的IP核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无疑将有助于促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IP核数量的增加和设计质量的提高。另外,有担心加强IP核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力度可能会更有利于跨国公司而不利于我国本土企业IP核知识产权获取,实际大可不必。集成电路IP核等信息产业知识产权领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容易出现相互制约的知识产权。只要我国企业能够凭借后发优势获得一定数量的IP核知识产权,特别是如果能够掌握或者突破部分IP核通用或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则能够拥有与跨国公司交叉许可的谈判资本,至少可以大幅要求降低许可使用费用,同时形成良性循环并逐步实现全方位的赶超。值得注意的则是我国《反垄断法》关于知识产权反垄断的配合还需完善,以防止某些跨国公司凭借市场支配地位,通过搭售非必要专利、打包许可过期专利、限制竞争的技术回授等方式,滥用知识产权限制竞争,2015年初我国发生的高通公司垄断案等已经敲响了警钟。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集成电路设计业的知识产权法律间协调保护力度,不仅要加强对权利人正当利益的保护,还应该加强对于权利人滥用知识产权权利的惩处力度。

(二)加快IP核知识产权海外技术收购步伐全球化时代的知识产权战略不能隅于一国之内,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也开始越来越多的迈出国门,参股投资、兼并收购国外的公司企业。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也应该部署自己的海外战略,其中尤其应当重视对于所收购企业创新能力的考察,特别是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审时度势地加快IP核知识产权海外技术收购步伐能够帮助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自己作为权利人的IP核知识产权。进行IP核跨国收购应对国际上与集成电路设计IP核业务有关的公司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目前国际上,与集成电路设计IP核业务有关的公司主要有四大类11:一是以IP核授权或出售为主要赢利途径的专业IP核公司,如ARM、Rambus、MIPSTechnologies等。二是大型的集成器件制造商(IDM)公司,如TI、Samsung、Freescale等,由于长期的技术积累,拥有大量供内部重复使用的IP核;三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公司,如Synopsys、Cadence、Mentor等,为推广EDA软件,这些公司大都开发了许多可供用户使用的IP核,配合EDA工具一起销售;四是晶圆代工(Foundry)厂,如TSMC、UMC、Charter等,为吸引更多的客户到本公司加工流片,大都提供了包括标准单元库在内的FoundryIP核供客户免费使用。我国集成电路IP核海外收购的主要对象应该是正处于创业期的小型专业IP核公司。大型的集成器件制造企业和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公司除非经营遇到极大困难或为调整发展方向欲转售相关业务的,如IBM公司将笔记本业务与相关知识产权转让中国联想,否则一般很难切入收购相关IP核等知识产权。而晶圆代工厂的IP核由于多属于非核心技术且通常免费提供,收购意义也不大。容易忽略的是各国创新孵化器、高技术园区乃至高等院校内的IP核创新成果或知识产权。国外公司对此一直十分重视,据报道,有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就通过其在中国设立的子科技公司,逐个与上海高校科研处签订收购高校发明成果的合作框架协议或合同,而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12。收购相关创新成果一则可以掌握最新技术,二则可以通过知识产权占领被申请国市场,如果是通过PCT申请渠道还可能在多国享有合法的垄断权利,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整合国外人才促进本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研发。中国的IP核海外收购可以学习、借鉴跨国公司的经验和案例,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公平合理的价格收购有潜力的国外专业IP核公司。当然在收购中最好聘请优秀的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充分的知识产权风险、价值分析与评估,避免产生不必要地法律纠纷乃至遭遇知识产权的陷阱。

(三)加大IP核知识产权研发保护资金投入集成电路设计是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集成电路设计研发费用一般要占到销售额的近15%,而后获取知识产权保护还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更毋宁说进行海外并购等。“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十年以来科技投入1000多亿元,但相比国际大企业,国内全行业投入只是英特尔公司的1/6。”13加大IP核知识产权研发保护资金投入,对于目前技术积累薄弱、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融资成本高昂的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而言无异于注入强劲的动力源泉。资本在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获得认可,通过政府财政引导加股权投资基金协同运作的方式被认为是有效的手段。事实上,美国半导体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就是依靠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中国台湾地区之所以成为全球第四大半导体基地就与其六年建设计划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重点扶植有密切关系。我国也可以考虑: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配合财政、税收、信贷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国内集成电路IP核设计等相关产业,而公司股权、所获得集成电路IP核的知识产权许可使用收益等均可以作为投资回报;或者采用设立投资基金的方式,以基金投资公司为平台,扶持国内集成电路IP核设计企业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2014年6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编制,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正式实施,提出要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加强集成电路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与此同时,继北京之后,上海、武汉、深圳、合肥、沈阳等多地都加速打造地方版IC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据悉国家也将投入巨资以促进IC产业发展。相信包括集成电路IP核在内的我国IC业必将产生一大批创新性的技术成果,同时,也为企业加强对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还可以考虑进一步细化基金支持项目,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一个或多个专门针对集成电路IP核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收购基金,以支持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海外技术并购。

三、结语

核电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核能有多安全?福岛核电站事故引起了各界对于核能未来发展及核能安全的讨论。公众对于核能的关注度也因此有很大的提升。福岛事故发生后,各国各地民众对核能安全都有不同程度的质疑声。由于担心遭受核泄漏及辐射物质的影响,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民众恐慌抢购食盐的现象。在韩国和日本的反核能示威有明显增多的迹象。核能的未来发展需要公众的支持。公众对于核能安全的认知能够影响他们对于核能的态度。然而,公众对于核能安全的了解是否清楚?他们是如何取得和掌握与核能安全相关的知识的?还有那些因素决定他们对于核能安全的认知?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社会大众由不同的社会群体组成。本研究以韩国大学生群体(20~28岁)为案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通过实证研究来剖析知识流动与公众的核能安全认知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提高核能相关知识的管理提供有益建议。

二、知识的可得性

知识流动的渠道是知识可得性的前提条件,为公众取得知识提供了可能。当知识流动的渠道越多,知识的可得性便越高。而核能安全知识的可得性与公众对核能安全的认知也有正相关的关系。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在针对韩国年青群体,核能安全知识流动的渠道具有多样性。大众媒体、社交媒体、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都成为核能安全知识的流动和传播的渠道。这些渠道为调查对象提供了多种的有关核能安全的信息和知识。

这些渠道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大众媒体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除去报纸和电视的新闻报道,核能专家访谈节目以及与核能有关的纪录片等都为公众提供了核能安全的知识。在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成为年轻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无线网络,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从网上获取有关信息,例如,在线报纸对事故发展的跟进报道、核能组织机构的官方网页提供的信息资料、相关专家的专栏文章、相关论坛的讨论等。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获取可靠和有用信息的常用渠道。而社交媒体的应用使得身处不同地方的联系人可以即时地沟通和交流,成为社会关系网络的进一步扩大和延展。

不同信息交流的渠道所传递的知识的内容也不相同。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体提供的主要内容为核电站事故的后续发展以及当地政府的应对措施的报道等。政府机构和相关核能组织能够提供更为详尽也更为专业的相关信息和知识。例如,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后果,采取的应急手段和技术措施,对高辐射物质的防范措施,事故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等。在本研究中,大众媒体和社会关系网络是年青群体最常使用的信息渠道。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获取的信息的内容则取决于社会网络的大小以及构成。当受访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大且其中包含核能等相关专业人士,他们得到的知识的内容则比较丰富和多样。这种情况在受访人群中并不多见。大多数的受访者通过社会关系所得到的知识相对单一和重复。这使得他们对核能安全的认知受到局限。

虽然知识的可得性高对于提升社会群体对于核能安全的认知有帮助,但是这种通过知识流动而建立的认知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当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和知识同时传递给公众时,他们会选择接受哪一种信息和知识呢?当信息和知识提供给社会群体时,他们能否正确解读信息并完全理解这些知识?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处理所有可取得的信息。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碍人们对核能安全相关信息的搜寻和接收?以下段落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回答。

三、对知识的接受度

在知识传播中,接收者对知识的接受度受到多方面的干扰。首先,接收者是否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影响到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当接收者在核能等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传递给他们的有关核能安全的知识。调查结果表明,大多受访者缺乏核能方面的知识背景,因而导致他们对于相关核能安全的知识(尤其是相对比较专业的、有关技术层面的知识)缺乏接受的能力,同时也缺少搜寻此类知识的意愿及主动性。

其次,在个人经历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的个体及群体保有其看问题的固有角度和固有视点{2}。当他们接触到来自不同环境不同观点的知识时,尤其当这种“新”的知识与自己的固有视点不相容甚至矛盾时,他们不愿意或很难放弃自己原有的观点。其结果是对该知识的抗拒和不接受。目前,关于核能安全的知识有不同的“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知识来自于对问题的看法和角度有根本上的不同。例如,核能机构认为核能是安全、高效、利于环境的;绿色和平组织则认为核能是危险和害性的。当不同观点的有关核能安全的知识都传播给公众时,选择支持和接受哪一种版本的知识就关系到接收者所固有的视点。此外,当知识传播的结果涉及到个人利益时,他们会倾向于选择对自己较为有利的版本。

再者,对知识来源的信任度也会影响公众对于相关知识的接受度。没有信任作为基础,公众自然难以接受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和知识。本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普遍对于来自相关专家及专业人士的信息持信任态度;对于社交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尤其当其来自非自己所熟知的人时,受访者对其持有不信任的态度;对于大众媒体及政府等其他来源的信息的反应则比较错杂。部分受访者对于韩国媒体保持信任的态度,认为媒体在消息前的审查工作保证了消息的准确性。也有部分受访者认为一些国外媒体(美国及欧洲国家)相对而言更加客观,而韩国媒体则会因为受到政府的影响不能做到完全独立和客观。对于来自政府的信息则持有信任和不信任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于政府的信息不信任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对政府及有关部门过往的处理问题和信息做法的不满,例如,对于公众隐瞒一些小级别的核电事故,处理问题中决策程序不透明等。同时,也有受访者表示对于来自政府的信息和知识表示完全的信任和支持。他们均为男性受访者。这显示出在韩国年青族群中不同性别群体在对于政府信息信任度的差异性。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将在以下部分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四、特定群体的文化特性的影响

在知识管理理论中,国家文化及企业文化对知识的分享有一定的影响。文化对于知识分享的兼容性决定文化对于知识分享起支持还是阻碍的作用。因而可以推定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对于知识流动也有影响。这一推定在本实证研究中得到了证实。由于历史的原因,韩国民众的爱国主义及民族主义强烈。年青一代也是如此。但是,年青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具有鲜明的务实特征。即,在某些状况下,个体的利益会被优先考量。

在当前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的现实条件下,韩国的年青群体更多关注于就业问题及教育深造等与其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宜上。对于核能问题缺乏关注,因而影响到他们对于核能知识的交流。对于核能安全知识缺乏了解造成他们对于核能安全的判断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在判断中容易受到现有信息的影响。在现有信息中,被大幅度报道的福岛事故及其严峻后果强化了他们对核电事故的印象,因而改变了他们对于核电安全的认知。

此外,“务实的民族主义”{3}在韩国年青人群体中展现出性别差异性。男性青年由于经受义务兵役的锤炼,国家在他们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他们的作为韩国国民的身份认同强烈,自豪感强。他们有更强烈的服从性和对政府较高的支持度。他们对于来自政府的信息持有较高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即使他们不认为核电安全,也会选择支持政府关于核电的政策和决定。这显示出群体文化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对核电的认知和态度上的一致性的弱化。而这种非一致性在女性被调查对象中并未发现。同时,由于较强的民主主义和国民身份认同,他们也较女性青年更容易接受来自政府的信息和知识。

五、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表明知识流动与公众对核能安全认知之间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知识流动的渠道为公众获取相关的知识提供了可能。但是,知识的可得性与增进的核能安全认知之间并非线性正相关关系。公众的核能安全认知还受到其他认知性因素(认知能力、知识平台、固有观点和视点)和关系性因素(信任关系、身份认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特点)相互交错作用的影响。

为提高公众对于核能安全的认知,在知识管理层面,本研究提供以下建议。首先,尽量拓展核能安全知识传播的渠道,让核能安全的相关知识容易被公众获取。其次,在民众中多普及一些有关核能的基本知识,减低公众在认知上的障碍,增强大众对于相关核能安全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再者,让公众了解和意识到核能与个人生活之间的相关性,在相关知识的搜寻和获取中化被动为主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和文化,而不同社会群体也有其特有的文化特点。这些文化特点对于知识的搜寻、交流、接受等都具有影响作用。应当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大众对于核能的关注和了解核能安全的意愿。例如,对于学生群体,在教育教学方面增添相关的课程,邀请专家来举行讲座、公开课,及组织相关论坛等。这些举措都利于加强核能安全知识在学生群体的传播,增强他们对于核能安全的认知。

政府职能部门和核能机构,在处理公共关系时,应当作到信息透明,及时让大众了解事态的发展和所采取的措施,信息管理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有助于提高民众对于职能部门和核能企业的信任。隐瞒情况反而会降低自身的可信度。

当然,信息和知识管理只是增进公众对核能安全认知的一部分。最重要的当然是改进和加强核能使用的各种安全措施,包括技术层面及管理层面。从过往的历史中总结教训,完善保障核能设备、人员及环境安全的各种应急预案。在核电厂及相关的核能单位,强调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企业文化。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杜绝各种安全事故,才能从根本上让民众对核能安全有信心。

注释

{1}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Hankuk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Research fund.

核电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字】虚拟演示实验;知识情境;情节;环境;指导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7)01―0118―03

一 虚拟演示实验的困境――浅学习

虚拟演示实验是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表演性、示范性实验,它借助声音、画面、文字等媒介说明现象、描述过程或论证原理,学习者通过观察虚拟的实验现象来获得知识。由于整个实验过程仅仅通过计算机屏幕线性展示,所以虚拟演示实验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即学习者和真实的实验对象没有直接接触,无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观察从而构建知识。这很容易造成 “浅学习(surface-level learning)”[1]现象,即学习者的认知只停留在虚拟现象表面,没有深入理解其背后所蕴藏的知识,更难以向真实的生活迁移。特别是一些本身就非常抽象的实验,如果只是孤立的展示现象,缺乏相关的“生活背景”, 学习者只能得到一些“半”具体化的知识,仍无法解决具体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物理学中的“核裂变链式反应”实验,说明的是微观粒子的运动及能量释放原理,非常抽象,网上相关的虚拟实验大多都只是演示了“中子撞击U核裂变,释放能量并引起新U核裂变”这样一个过程(如图1所示)[2],而没有提供与之相关的现实情境,这导致学习者即使看到了现象、知道了原理,还是不能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所以,在虚拟演示实验中单纯的原理演示容易使学习者处于较浅层次的理解状态,得到的是僵化、无生命力的知识。相反,如果能把这些抽象的原理置入生动形象的“背景”中,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意义关联,将能很好地促进他们进行“深学习(deep-level learning)”[3],即多角度深入理解知识,从而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这里的“背景”即指知识情境。

二 提高虚拟演示实验学习深度的途径――知识情境

深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从意义层面去深入把握学习内容的理解性学习,它不仅能让学习者深入理解知识,而且还能顺利的迁移和应用。有效的知识情境能从以下三个层面提高学习深度:

1 认知层面――知识情境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多角度意义建构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依赖于情境或与环境情境相关的,任何知识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创造和生成,且在特定情境下获得其意义。丰富的情境不仅可以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生成、存在及应用的方式,再现真实生活情境的复杂性,而且能够保持知识自身完整的逻辑意义和脉络结构,有利于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完整、全面的理解知识。

2 应用层面――知识情境有利于学习者完成知识的个人化和迁移

情境一般都是与学习者的生活直接相关或他们能理解的生活现象,这很容易激活学习者相关的认知图式,便于其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新知识进行组织综合,有机地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真正成为“我的知识”[4]。另外,情境为学习者将知识向现实生活迁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以供其举一反三,进行更广范、更深入地迁移。

3 情感层面――知识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情感共鸣

知识情境是对现实生活的整理、提炼和安排,它将人的活动与环境有机统一、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统一,给学习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情感共鸣” [5]和认知主动性,从而保持持久和深入的学习。

可见,在虚拟演示实验中,生动的知识情境不仅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深入理解、顺利迁移,而且能激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意向,是提高学习深度的有效途径。

三 虚拟演示实验知情境设计的流程和要素

虚拟演示实验的知识情境构建一般包括前期分析、情境设计、技术实现及优化四个环节,其中情境设计最为关键;借鉴影视节目中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等情境要素[6],虚拟演示实验的情境设计可以从情节、指导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如图2所示), “情节”是与知识生成、存在或应用相关的事件,它发生于一定的“环境”中,在“指导”的协助下向学习者传授知识。

下面结合前面提到的“核裂变链式反应”实验的情境构建具体分析一下虚拟演示实验中知识情境构建的主要流程、各要素的具体实现方法及注意事项。

1 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除了了解实验的本身目的、原理、过程及特点等,更重要的是分析实验难点,从而确定进行知识情境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切入点。一般来说,较为抽象或与学习者的生活相距较远的实验都有必要通过生动的情境来加深其理解。

“核裂变链式反应”描述的是U-235原子核受中子轰击分裂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释放能量、射线和2-3个中子,并引起新的U核裂变,如此不断持续的过程。由于无法用肉眼直接看见,而且与学习者的生活相距甚远,所以理解起来很困难,因此其情境设计所要达到目标的是:(1)将微观的实验现象展示出来;(2)将这一原理与学习者所能理解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

2 情节设计

情节是关于知识(学习内容)生成、存在或应用的事件,也是知识与人们的真实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和过程,它整合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为学习者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识发展脉络或问题解决过程提供一个完整、全面的意义结构。与影视节目相似,虚拟演示实验中的情节也有其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另外还要全面考虑实验的特点、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已有生活经验来进行综合设计。不同的知识其生成方式、存在的境域、应用范围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提取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生成、存在、应用的相关故事或活动,通过教学设计进行整理、提炼和安排,再现具体的知识活动过程同时,尽可能的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结起来。

根据前期的分析,将“核裂变链式反应原理”置于“核能发电”的情节中,通过“核裂变链式反应原理――核能发电――房屋供电”这一情节将最微观的粒子运动与最常见的房屋供电联系起来。具体设计为:首先从宏观上展示“核裂变链式反应”应用的环境即压水堆核电站,以及远处房屋(见图3);接着画面向“核裂变链式反应”发生的场所――反应堆推近,展示其内部的基本结构和整齐排列的U棒(见图4);再次向U棒推近,画面转为微观,出现多个U-235原子核,然后一高速中子飞入,撞击其中的一个原子核,引起该原子核裂变,并释放能量、射线及2个中子,进而引发其它U核裂变(过程如图5所示),如此持续;画面再依次拉远到核反应堆和压水堆核电站,展现绚丽的能量释放过程,核裂变释放的能量使水沸腾,带动发电机发电,并给远处房屋供电,电灯亮(效果见图6)。

这一系列宏观、微观场景,静态、动态画面的组合和切换共同构成了本实验的情节,它向学习者展示了一个生动、完整的知识应用过程。

3 指导设计

指导主要是结合实验情节的推进,针对重难点和学习者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提供适当的提示和解说,从而能深化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主要有两种提供指导的方式:(1)提供接触专家及对其工作过程进行观察和模仿的机会。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专家的学习活动、工作过程,同时也可以让学习者扮演某一角色,亲自参与到情境中进行学习或活动,并就某些问题与专家交流探讨;(2)通过字幕、声音、图标等方式特别强化某些知识点。

该实验采用了第二种指导方式,即在实验情节演示至关键的知识点时,出现字幕,详细介绍该内容(见图4、图6中①)。

4 环境设计

环境主要指学习内容(知识)发生发展的背景、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通过界面和情节表现出来的情感环境。它不仅为学习的展开提供一个“空间”,而且是促进学习发生发展的要素和支持条件。环境要与情节的发展相一致,在虚拟演示实验中,可以通过图画、图像、三维模型,或调用拍录的真实生活场景,来营造逼真的知识环境。

该实验中,根据情节发展和知识表现的需要设计了房屋、压水堆发电站、核反应堆以及U-235原子核等几个主要场景(见图3、图4、图5、图6),来模拟情节发生的真实环境。

5 技术实现及学习效果分析

整个实验运用FLASH技术制作完成,在技术实现过程中,根据需要对创设的情境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优化,最终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完整再现了“核裂变释放能量――发电――家用电”这一知识过程,学习者不仅明白了核裂变原理,而且知道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这一线索完整、深入地领会相关知识;

其次,从常见的电灯照明到核发电再到微观的核裂变,由学习者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逐步深入到最微观的粒子运动,不仅能引发学习者深入探究的好奇心,而且促进了知识向现实生活迁移;

最后,宏观和微观组合,打破了学习者认知中的时空限制,很好地发挥了虚拟演示实验的优势。

四 总结

创设情境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意义学习和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迁移的重要途径。在虚拟演示实验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立体、生动的知识情境,一方面可以回复知识与其生成、存在、应用的真实世界之间的本然联系,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意义关联,从而循着知识的脉络去深刻准确地理解学习内容;同时,也能将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构成的主体情境结合起来,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同化、顺应和迁移,提高学习深度。

参考文献

[1][3] 刘根平,刘道溶.目前国外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动态[J].外国教育研究,1990,02:20-36.

[2] 中国课件站 链式反应课件下载 [EB/OL].省略/software.asp?id=52608,2007-12-28.>

[4] 李庆明.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1997,4:64-67.

核电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电力营销;校企融合;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沈建红(1969-),女,浙江绍兴人,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秋华(1963-),女,山东青岛人,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1JSJG17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41-02

在当前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的新形势下,电力营销和服务已成为电力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营销和服务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得营销知识又掌握一定电力类专业知识、具备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电力营销人才。南京工程学院“校企融合,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培养”的改革正是顺应了电力行业在市场化改革中对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的需要。

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力市场营销专业创办于2001年,旨在培养系统掌握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懂得电力工程相关技术、能够正确理解国家电力相关法律政策、熟悉电力营销基本业务与技能的电力市场营销人才。十几年来,南京工程学院和江苏省电力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通过校企融合培养了大量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电力营销人才,在校企融合、培养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一、确立符合社会和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奠定基础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工作的基础,为使培养的电力营销人才符合社会和行业需要,学校走访了大量的业内专家、管理人员、学者、院领导、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主题研讨会、工作分析会等形式对电力及电力相关企业的工作任务和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从知识结构看,电力营销人才必须同时具备营销管理知识与电力工程知识;从能力要求看,既要具备营销管理能力又要具有基本的从事供用电技术的能力,善于处理客户关系,做好客户服务工作;同时,学生应善于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够承担电力企业不同岗位的不同工作,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南京工程学院将电力营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理论基础,熟悉电力工程基本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组织管理、营销分析与策划、电能计量、电力客户服务等相关电力营销技能,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面较宽,能在电力企业电力营销部门、发电企业、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从事市场分析、策划、客户服务、产品销售及管理的创新型型本科人才。

二、构建全新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提供教学保障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南京工程学院在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时突出了对学生复合型和创新型知识、能力结构的培养。

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转变了普通市场营销专业以营销理论知识为主体的做法,构建了以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电力工程专业知识以及两者融合的电力营销专业知识三大知识模块为主体的复合型理论教学体系;开设了电力市场营销、电力营销业务与技能、电力技术经济分析、电力客户服务、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电能质量管理与控制、电力营销法律法规等课程,创新性地实现了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和电力工程专业知识由并行到融合的转变,为学生在电力企业从事电力营销和服务工作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南京工程学院注重从“实践性”和“适应性”入手,在培养学生电力市场营销工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对电力企业多岗位的适应能力,构建了基础实践层次、工程认识层次、综合实践层次和创新实践层次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综合实践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现了营销和电力能力的交叉融合,重在培养学生的电力营销工作能力,主要包括电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设计、电力营销业务与技能综合实训、电力技术经济分析课程设计、电力客户服务与沟通课程实训等;创新性实践层次主要包括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承担科研课题、进行营销实践等,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为了严格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过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以有效控制教学过程,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电力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由四部分组成:

1.教学管理系统

由院长—教学副院长—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师组成教学管理网络,分级承担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做到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2.教学评估系统

教学评估系统由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有关教学评估组织组成,并吸收了相关企业界人士参加,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改方案进行论证。

3.教学督导系统

教学督导机构由学院教授、副教授以及返聘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通过听课、查教案、查试卷、查毕业论文、查实习成果等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4.教学信息反馈系统

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教学质量情况,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信息的采集渠道包括:学生评教信息、学生座谈会信息、学院领导与教研室主任听课信息、督导组成员听课及教学检查信息、通过企业走访了解的学生实习信息等。

四、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为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障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是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为使培养的人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企业的需要,学院研究确立了“内部教学考核系统”和“外部环境考核系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

内部教学考核系统由确定培养目标、建立知能结构模型、建立教学目标、建立课程体系执行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效果考核等几部分组成。

外部环境考核系统由学生考核(个体考核)和企业考核(社会考核)两部分组成。学生的个体考核包括个体的自我评价以及对教师和教学事务的考核。企业考核是指教育的社会效用角度考核学生是否具有企业(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在确立了电力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考核体系以后,具体的人才培养考核指标将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结果。在电力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考核指标的选择过程中,学院着重考虑了教学过程考核、教师水平考核、教学条件考核和教育结果考核等问题,设立了实践教学考核、教师实践经验考核、实习基地建设考核以及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意见考核等四大类指标,全面地反映电力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以实习基地建设考核指标为例,在指标的设计中考虑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经费总额、人均实习经费、人均上机时数、人均耗材指标、教师实习指导学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总数、详细的校外实习计划、校外专家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等。

五、校企融合,发挥企业在培养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中的作用

校企融合联合培养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体现在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的人才需求调查到企业全面参与教学活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反馈,企业在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课题组走访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的12个县市电力企业和30多个电力相关企业的营销部门,先后发放调查问卷300多份,与近百位电力及相关企业的专家、高中基层营销管理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全面了解、掌握了电力企业营销工作任务和对营销工作人员知识、能力与基本素质的要求,为制定适合社会和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企业全面参与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院聘请电力企业专家为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兼职教授,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工作人员实践知识丰富的特点,在电工技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参观实习、电力系统运行认知实习等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中,聘请了大量的企业技术和营销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授,为电力营销专业的学生授课和开设电力行业改革、电力营销技能讲座;二是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电力营销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先后有15位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参与了《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技术经济分析》、《电力营销业务与技能》、《电力市场概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使该系列教材更能体现行业特色和知识的最新前沿。

企业在培养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方面的作用还体现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反馈上,在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中纳入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指标。这些指标包括企业满意度、毕业生所在岗位重要程度、毕业生平均薪酬、毕业生跳槽比例、毕业生转行比例等,反映培养的学生是否满足企业(社会)需要,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反馈是学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作出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

六、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一个负责的系统工程,高质量的创新型电力营销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企业通力合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体现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牛文琪.电力市场营销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7,(7).

[2]柳雨霁.应用型本科质量评价中的几个问题——以经管类专业为例[J].南京工程需要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核电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一、投诉中心内部培训:

针对员工自我提升需要,2010年度投诉中心提出了每月的培训计划,根据计划内容做相应的培训工作。主要包括有:

(1)2010年2月,进行打字速度及分部电话的考核测试。此次考核测试要求话务员的打字水平达到80字/分钟的水平,同时通过分部电话资料的笔试考核。此次考核测试提高话务员对分部 电话 的记忆程度。打字水平的考核测试通过率达到了80%,全面提高话务员的打字能力及分部 电话 熟悉程度。

(2)2010年3月,进行打字速度(二)及分部负责人资料的考核测试。此次打字测试要求话务员的打字水平达到100字/分钟的水平,并通过分部负责人资料的考核。此次考核使话务员更加熟悉分部负责人等相关资料,同时打字水平在高要求下通过率亦达到了70%。

(3)2010年4月,进行机线员相关知识的培训。此次培训活动采用讲授、座谈、讨论、学后感、平时学习(分组进行学习)等培训学习方式,时间安排为每周一次,培训对象为投诉中心全体成员。通过由已经参加过培训的同事进行讲授,组内各人员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同时提出各自的疑点难点,使投诉中心各人员对于电子工程、有线网络接入等相关知识有初步认识,为提高业务知识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地提高话务员素质。

(4)2010年5月,进行三大业务收费规定等相关知识的考核。此次考核培训活动主要分别采用了面试、笔试的形式,投诉中心全体人员参加考核。笔试采用闭卷方式,面试采用情景对话的形式。此次的考核,通过率达到了95%,对话务员业务知识水平的提高发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5)2010年6月,进行座席员技巧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此次培训采用平时学习、学习小组、座谈、讨论、提疑解疑等培训方式,时间安排为每周一次,投诉中心各成员都积极参加此项培训。通过这次培训,不仅提高了投诉中心各人员的客户服务相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客户服务的相关技巧,从而提高了整体话务员的服务素质,整体话务员队伍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6)2010年7月,进行参观优秀分部的学习培训。选取一、两个优秀分部,通过实地参观及观后感的方式,使投诉中心各人员通过亲身感受,了解分部人员客户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从中学习良好的方面,或者发现分部服务存在的问题,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指正的作用。

(7)2010年8月,进行有关华为 电话 交换设备相关基础技术知识的培训。通过讲授及自学的形式,每两周一次的课程,使话务员对于 电话 交换设备相关基础技术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对于以后工作中出现了设备故障时能够有一个初步判断,并了解相关设备的组成及作用,更好地认识这些设备在以后客户服务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8)2010年9月,原计划邀请专业讲师对话务员进行话务技巧及客服技巧等的培训工作,并参加全国性信息服务员的资格认证考核。但由于资金等各种原因的阻碍,此培训计划未能得到如愿开展。

(9)2010年10月,进行信息网络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此次培训活动采用讲授、座谈等培训学习方式,时间安排为每周一次,培训对象为投诉中心全体成员。通过由已经参加过培训的同事进行讲授,组内各人员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同时提出各自的疑点难点,使每人能够了解信息网络管理相关知识,使话务员知识结构更加全面。

(10)2010年11月,进行朗新系统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朗新系统所实现的客户服务中心用户管理系统,将使以后的客服工作做得更方便、更全面、更快捷。通过对相关界面操作、结构组成的培训,使话务员更好地掌握此套系统,更好地在以后利用到客户服务工作中去。

以上为2010年度投诉中心培训情况总结,由于1月份及12月份都属于规划及总结的阶段,暂未作相关计划。 2010年度投诉科内部培训工作已经完满完成。

二、公司组织参加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络技术培训:

(1) 2010年4月19日公司组织各部门人员参加广播学校举办的《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络技术培训班》,投诉中心派出6人参加此项培训课程。

(2)通过此项课程的培训,使投诉中心人员对信息网络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搞高业务知识水平,并能够将其中的相关知识正确地运用到客户服务工作中去,提高客服工作能力。

三、公司组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1)自 XX年 年12月中开始,公司陆续组织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内容是有线电视机线员初级工培训并认证,至今年9月底为止,共举办了五期,我中心共派出人员14名参加。

(2)通过此项课程的培训,使投诉中心人员对于有线电视的原理及基础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到一线技术人员的艰辛。此次培训活动对投诉中心人员受益非浅,通过学习技术类的相关知识,使投诉中心人员知识面更广,更利于掌握投诉派单流程。

四、公司组织参加省局安全播出培训:

(1)今年5月份开始,公司组织分别分两个阶段共七期在广播电视学校参加省局举办的安全播出培训,投诉中心共有17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并全部通过考核。

(2)通过此次有关安全播出相关内容的培训,认识到安全播出的重要性及我们所面对的工作的严峻性,增加了员工的防范意识,提高了员工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变及处理能力。作为公司安全播出的重要基地,投诉中心参加此次培训活动有重要意义。

五、公司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社会课程:

(1)2月份派出投诉中心1人参加华为公司提供的设备使用管理培训。通过此次培训,使客服人员熟悉掌握新客服系统硬件设备的情况,能够协助客服系统的顺利启用,并保障系统正常上线,顺利推进系统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