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等校园建设制度

平等校园建设制度

平等校园建设制度

平等校园建设制度范文第1篇

1.1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教育性

高校的育人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应该充分实现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健康发展。目前在大部分高校的校园网上更多的是通知公告等信息,和文化相关的内容明显缺少。如何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教育功能则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教师应该在了解当代学生的学习背景、心理特征、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的要素融入网络信息之中,提高校园网络的教育功能,这样既能减少学生因浏览不良网站而产生的危害,也有利于促进高校网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1.2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社会性

在网络时代,高校已不在是“象牙塔”,学生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企业的文化和工作方式等多元文化通过网络平台进入学生的视野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模式与思维习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校园网上都设置了就业指导栏目,主要就业政策,提供各类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企业的人才要求、应聘技巧等用途,并以此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为今后的就业积累前期经验,同时也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缩短了就业后的磨合期,削弱了对未知社会的恐惧感。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文化平台扩展了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

2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安全策略分析

2.1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体系

高校网络管理中心应成为学校网络平台管理的专管部门,由学校主要领导直接分管,主要负责校园主干网的规划与建设、校园网站建设、校园网络技术维护、IP地址管理、网络安全和保密工作、网络事件应急处置、上网行为日志记录留存、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应用人员的培训等[3]。此外,为了有效控制网络不文明行为在校园网络平台上的产生和扩大,高校可以考虑实名上网的建议,从管理机制上为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做出贡献。校办、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相关机构应分别承担校园网站的新闻类、公告类信息和办公平台管理。建立学生类信息、网络文化建设、网上宣传协调、师生上网行为管理、网络舆情监察等管理责任。学校其他网络使用部门,均要切实增强政治敏感,主动地协助有关部门管理好校园网络。加强对IP地址的基础管理,建议对高校的师生电脑实行实名登记制度。高校可以依托现有校园网,对机房网络进行技术改造,用交换机替代机房二级路由,对学生机房和教师电脑进行校园内网IP规划,指定机器IP地址,并部署相应的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做到学校所有电脑实行认证上网,做到所有数据精确定位到全校所有的电脑终端和个人用户。加强对校园网络BBS的规范和管理。坚决、严格实行校园网络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做到校外用户只能浏览不能贴文。通过IP地址实名登记、BBS实名注册登记、网络账号登记和操作权限管理等多种手段加强对用户的监管。加强对学校二级域名和子网的管理和监控。对于危害网络安全的域名和子网要进行及时隔离和查处,防止校园网络犯罪事件的发生。要加强统一协调,努力形成领导重视、专兼结合、师生参与、共同抵御网上有害信息的安全管理机制。

2.2网络文化平台安全策略

运用技术手段加强高校网群有害信息技术防控体系建设。对进入校园网的信息内容要能采集、能识别、有效的阻止网络有害信息进入,可以采用地址库过滤和内容分析结合的方法以及语意识别分析技术和协作过滤技术。硬件设备接入的方法主要有主干网接入和旁路侦听两种方式,主干网接入可直接屏蔽检测到的有害信息进入网络;旁路侦听主要采用数据包干扰的方式阻止有害信息进入。通过在校园网出口设置高性能防火墙,对核心服务进行入侵检测,并通过上网身份认证保证校内用户接入的身份识别,并对出口访问日志保留3个月等策略,对学校主题网站定期进行漏洞扫描。通过在主干网部署网管系统对全校的骨干网以上的网络设备与主服务器进行网络监控;对垃圾邮件过滤与提示;在校区中心节点部署机房网络监控系统对机房进行视频、空调、UPS、门禁等进行实时监控。在学生宿舍区实行IP-MAC地址绑定策略等,严格从技术手段上保证校园网络的物理系统安全。病毒告警。组建网络安全和防病毒服务系统,由补丁分发管理系统和客户端安全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补丁管理平台对校园网内用户的计算机进行集中的安全补丁更新等服务,保证校园网内所有的计算机不会成为安全的漏洞。通过公共的客户端安全管理系统,为校园网内备感染病毒的用户进行病毒库的安装及自动的安全修复。

3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体系的构建

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问题不在网络本身,关键在人们如何把握和使用它。通过针对上述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与“人”、“网络”、“制度”等三个方面紧密相联,它们是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体系的关键要素[4]。因此,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体系建立需要从人员队伍安全体系建设、网络技术安全体系建设以及制度安全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来进行建设。在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体系建设中,人员队伍安全体系建设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制度安全体系建设是体系建设的技术保障,网络技术安全体系建设是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三大安全体系建设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缺一不可。

3.1人员队伍安全体系建设

根据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特点和发展程度,高校一方面需要依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原则,积极建立和培养一支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队伍来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的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处于校园网络文化中心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采用管理和疏导相结合的方法与手段,建立坚实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人员体系。

3.1.1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队伍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队伍主要包括能够全面承担校园网站的整体规划、设计及运行维护工作的网站建设人员,能加强对信息管理、来源、者身份和信息内容审查的网络监管人员,能正确引导学生上网行为和网络道德,使学生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获取、使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信息,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信息的网络教育人员,全面提高这个队伍的思想水平,强化队伍网络业务水平,切实有效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管理。

3.1.2学生网络文化安全教育与引导

对学生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安全教育方面,各高校可通过各类政治课程或网络安全讲座进行教育。例如,政策形势课、公共政治理论课等,使他们能自觉抵制反动网络文化和不良的网络信息的渗透与侵蚀,学会甄别网络文化垃圾,提高网络文化的抗干扰能力,自觉维护文化安全,增强校园网络文化安全意识。高校还可以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教育网站,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传递各类积极向上和健康的信息,使学生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的主力军。

3.2网络技术安全体系建设

针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特点,通过建立网络技术防范体系来全面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水平。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的技术防范体系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1)采用网页邮件以及BBS等实时监控,能实时对黄色暴力等不良网络文化内容进行检测和过滤的技术;(2)能对非法信息进行识别并阻断有害内容,过滤内容的控制或阻断技术;(3)能对非法流量进行监控和取证,并对部分非法网络行为进行重放演示的信息内容审计技术;(4)网关病毒检测与遏制的防病毒技术,能及时、有效地阻止病毒侵蚀的预警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从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实施有效的网络内容监管,对不良信息的检测、过滤与阻断,降低和避免网络安全的威胁,为校园文化安全建立网络技术安全体系的“防火墙”。

3.3制度安全体系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管理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高校的网络管理者必须找到制度和技术发展结合点,对管理思路与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推出以技术支持为基础的管理措施,实现发展与管理的平衡。在制度安全体系建设中把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的制度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个制度建设的框架中,与网络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制度体系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建设:(1)以国家已制定的互联网使用、信息、信息安全、网络文化管理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学校管理部门应合理制定上网管理、信息以及信息安全等管理规范,从多方面加强学生上网行为规范的管理,营造文明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2)高校必须建立和实行实名上网的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师生员工的使用和网络信息的各类行为,净化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信息传播,制约不健康的上网行为,使师生员工都能成为网络文化中的文明使者;(3)建立网络信息实时举报、投诉制度和承诺书制度。通过网络信息举报及投诉制度,使学生积极参与和关心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自觉举报网络中发现的有害信息,自觉抵制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有害信息,增强网络道德意识。通过承诺书制度,让学生自我约束网络行为,对所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各类行为负责,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的责任意识。

4结语

平等校园建设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一、前言

高校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对高校的整个教育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教育功能、社会化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等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体现,因此受到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

1.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的渗透能力及吸引能力比较强,对高校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学生的人生观、政治信仰、思维模式、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深受校园文化的影响。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先进思想的塑造,促进学生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同时,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社会化功能

大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形成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的锻炼,学生可以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并逐渐发展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在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是高校价值理念、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受到高校教师及学生群体的认可,激发高校教师及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及归属感,可以在校园内外形成强烈的内聚力,因此具备较强的凝聚功能。

4.辐射功能

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主要指从思想、知识、信念、技术等多方面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校园文化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是表面上的院墙文化,而是社会热点、社会思潮的集中体现。此外,高校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分配在祖国各地中,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校园文化辐射功能最主要的体现。在校园文化中,社会的影子无所不在,校园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且长久的工程,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它具备教育功能、社会化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等等,因此受到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如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建设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高校先进的思想及先进的文化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秉承着与时俱进的思想,以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一些重要的、先进的思想作为其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文化建设中全面贯彻十七大中相关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精神,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同时,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充分体现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及人文精神的精华,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对高校产生重要作用的文化建设经验,应该进行及时地学结,以便在日后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做到扬长避短,能够充分发挥先进思想的作用,营造和谐、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使高校校园文化能够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校园文化建设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使高校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及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2.强化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

高校文化制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它具有约束性及规范性等多种特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制度。

①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推动高校思想道德的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师与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它是高校教师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及自我激励的重要制度保障,它所涉及的规章制度是严格的,教师与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但是这并不代表校园文化制度缺乏道德性。道德是教师与学生自觉的行为,但是有些教师和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导致道德的缺失,因此需要校园文化制度的制约与规范。校园文化制度事实上是强制的道德,它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思想道德的建设。因此在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中,应致力于推动高校思想道德的建设,对一些致使高校内部出现矛盾冲突、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对高校的整体发展起破坏作用的旧制度,应该及时进行废除与修改,同时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从整体上提高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②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大多都是比较有学识的青年学生,这些青年学生生长在新社会,因此其思想和观念比较先进,同时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与自我意识,渴望得到理解、尊重、关心及爱护,因此,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有必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刚性的规章制度中,才能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同时,在建设和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制度中,应做到民主与科学,即广泛征求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及监督作用,使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更加地公开、透明,同时也有助于党群、干群及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党风廉政、民主决策的良好氛围,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③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应遵循高校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高校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必须充分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实际的思想情况、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同时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依据党重要的教育方针,在遵循高校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置并完善与校园文化有关的规章制度,如对各种校规校纪、行为规范以及一些重要文明公约设置相应的规章制度等等。同时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实际工作中,应认真地落实这些规章制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因此,在制定和完善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还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建设。

3.强化高校的文化行为及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院墙文化、书本文化,而是真正付之于行动的文化,只有付之于行动,才能将校园文化中先进的思想观念渗透到教师与学生的心目中,才能充分地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净化作用,才能塑造出高校良好的形象。

①发挥高校教职员工的行为示范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教职员工的行为示范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教职员工,应具备严谨、科学的求实态度,并在教育工作中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此,高校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开展相关的师德教育,提倡“以德育人”的教育观,强化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理念,在高校范围内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作风。(2)开展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倡“以德行政”的职业理念,使高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工作中自觉地树立起服务育人及管理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教职员工内营造热情服务、民主平等、廉洁奉公等良好的工作作风。(3)开展相关的品格教育,提倡“以德求学”的治学理念,强化教职员工严谨的治学理念,并将这种严谨的治学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使全校形成求实创新、积极向上以及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

②开展多项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文化活动,形式上丰富多彩,内容上积极向上,它不仅可以活跃这个校园的文化氛围,而且对教师和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第一,高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相关的思想学术类及服务类的文化活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学术道德及良好的学术风范,高校相关的思想学术类及服务类的文化活动是其建设良好的学术道德及良好的学术风范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些思想学术类及服务类文化活动的开展,高校可以将其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第二,对于学生自发的文化活动,高校应该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并对这些自发的文化活动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引导学生将一些先进的思想贯穿在活动中,使学生在参加或者欣赏活动的同时无意的接受一些先进的思想,无形中受到教育。第三,高校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应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及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文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自己的学识素养、道德情操、思想境界等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校园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同时,在高校校园文化工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本质要求,是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事实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的校园文化才算是真正的校园文化,反过来,校园文化的建设又可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措施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多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步。

参考文献:

[1]伍思文.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朱景林,操维琦.完善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交通职业教育,2009(2).

[3]杨娜.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平等校园建设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校区 校园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荣成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1 办学条件基本具备并逐步完善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主要包括校园自然环境、教学设施、科研设施以及生产和生活资料等。2006年,经山东省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哈尔滨理工大学与荣成市人民政府合作组建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并于2008年正式招生。荣成校区占地70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在学校领导的普遍重视下,短短几年间新校区的物质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建设了图书馆、各类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制图室、实训车间、风雨操场等教学设施、学生公寓以及教工公寓等。校区内水、电、暖、通讯、网络等配备齐全。截至2012年9月,学生总数达到7600人。但荣成校区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较少,教学楼和学生公寓全部以阿拉伯数字命名。新校区物质文化缺乏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1.2 教育教学管理运行有序

各高校新校区在运行之初都非常重视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并针对新校区的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团结奋近、务实创新”优良校风和“勤奋严谨、求是自强”的严谨学风的倡导下,荣成校区坚持执行已有的相对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于老校区一脉相承的管理理念和行为文化。与此同时,荣成校区结合自己的实际实行两校区工作制,以增加荣成校区的管理力量,确保荣成校区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但新校区由于建成时间短,一般处于“办建设、边使用、边完善”的状态,学校的各项制度也处于边使用边完善状态中,其中校园安全保障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和图书馆使用等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学生活动有序开展

学生活动是高校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学生知识、拓展素质、密切课堂与课外活动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为弥补校园文化底蕴不足的现状,荣成校区充分利用新校区的优势资源,发挥团组织优势,开设创业班、合唱团等,引导学生社团开展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文体活动。通过举办学院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和活跃了校园文化。但校区大部分校园活动都是由荣成校区学工部团委主办,校园文化建设多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娱层面,校园文化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

2 荣成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

2.1 加大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建设高品位的物质文化

校园文化氛围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或活动载体来营造和传播。校园文化设施的齐全与先进程度直接决定了校园所接收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荣成校区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校区的教育设施、文体设施、服务设施等各类设施齐全,2012年荣成校区投资完成实验楼、教师公寓、三期学生公寓和第二食堂等工程,建设好教学场所、图书馆,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不断满足学生需要。规划并建设大学生文艺、体育场所,建成大学生活动(下转第31页)(上接第21页)中心和文体中心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同时加强报纸《求知》、校园网和宣传橱窗等的建设,尤其是LED电子大屏幕的建成,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2 传承老校区校园精神,创新新校区的文化特色

每所学校都有最能体现其历史积淀和办学方向的精神,老校区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积累了浓厚的人文氛围,新校区应该把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移植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将老校区的优良传统、不断延伸、影响并扎根于新校区。

同时,在继承老校区校园精神的基础上,要推陈出新。荣成校区结合自身的特殊性,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全面融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大格局。引导有专利、成果和项目的老师、学生在荣成开办企业,架起“高校—政府—企业”联系沟通的桥梁,重点开展联合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2.3 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文化

新校区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新校区管理制度建设,创新新校区的各种管理制度,使其制度文化得到不断完善和提升。首先,构建安全、和谐、稳定校园。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坚持安全工作例会和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建立学院监控指挥中心,形成统一报警、指挥、处置和信息反馈系统,加强校园治安及周边综合治理,关注师生思想动态,消除各类不安定因素,维护校园安定。其次,加强后勤服务水平。食堂餐饮方面,提升饮食中心服务水平。降低饭菜成本,稳定价格,提高质量,提升服务,提高师生满意度。医疗方面,做好学生医疗保障工作及保险参保和报销工作,规范商业保险理赔程序,与相关医院制定大学生门诊医疗统筹基金报销制度,扩建校内门诊部,增加病房和床位数量。最后,完善图书馆藏书藏书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完成年增图书指标,增加专业图书比例;增加阅览座位,加强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和使用,开展文献检索课教学;做好档案工作。

2.4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高品质的学生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打造精品,构筑较高的文化品位。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荣成校区利用优良的办学条件,加强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及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施素质拓展工程,组织好三下乡、西部志愿计划等各类大学生实践活动;促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社团文化月、外语文化节为载体,加强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竞赛中创新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总之,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共同奋斗、开拓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地走向繁荣,才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丹,赵正州.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 刘一华,任康丽.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检视与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平等校园建设制度范文第4篇

一、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

1.充分认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创建“平安校园”,不能仅仅满足于维护校园的正常秩序,而要致力于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的显著提高,校园文化生活的更加活跃,学校育人环境明显改善。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创业创新、富民强市”总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省委关于建设“平安*”、“法治*”、市委关于建设“平安*”、“法治*”和区委关于建设“平安柯城”、“法治柯城”的总体要求,针对我区学校平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提高主动应对能力,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为目标,服务大局,改革创新,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

2.切实增强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20*年来,各校以“平安校园”创建为载体,不断增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逐步完善“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体系,大力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基础建设,着力解决威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问题与隐患,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的能力,努力形成统筹协调、齐抓共建的工作合力。全区校园保持了安全稳定的良好局面,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师生的安全感有了明显增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为教育科学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和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形势错综复杂的时期,特别是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保持校园和谐稳定的压力明显增大。各种文化思潮对师生道德建设的影响日益明显,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些地方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能力不适应、队伍不过硬、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各校要切实增强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狠抓落实,在新的起点上,把我区“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业创新、富民强市”总战略,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以组织“平安校园”复查工作为抓手,以完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为重点,把深化平安建设与学校育人工作融为一体,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全面落实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各项措施,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为建设“平安柯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二、进一步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水平

4.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中心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是学校总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把深化“平安校园”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结合起来,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疏导的方针,健全工作机制,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5.不断完善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各校要在对前期“平安校园”建设工作认真总结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修订平安校园建设标准,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统一指挥,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作用。进一步健全防控体系,完善工作预警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坚持校园安全稳定隐患定期排查化解机制和学生思想动态研判制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完成学业有难度、心理有障碍、行为自律较差等重点学生群体的帮扶体系,按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细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6.着力提高校园各种矛盾的协处化解能力。坚持疏导方针,认真做好师生的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以及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提供有效保障。加强对校园论坛、讲座、研讨会和学生举办的报纸、刊物、社团的管理和引导,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导向。坚持领导值班带班制度和管理员入驻公寓制度,随时掌握校园动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各类突出矛盾和问题隐患。

7.着力解决学校周边突出治安问题。乡镇街道综治组织和有关部门每学期要深入分析学校周边治安形势,认真排查学校周边突出治安问题,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突出整治什么问题,什么问题反复就反复整治什么问题”的原则,定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治安整治工作,进一步优化教书育人环境。教育、公安、工商、文化、建设、城管、新闻出版、网管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治理的整体合力。加强学校周边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村(社区、企业)综治工作室及治保、帮教、调解、法律援助、治安巡防等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学校周边地区社会管理水平。

三、认真做好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考评复查工作

8.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谁命名、谁考核”的原则。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考核,按“谁主管、谁负责”和“谁命名、谁考核”的原则进行。即中、小学由区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

考核以书面材料考核和到校实地考核为主要形式。各校每年10月底前对照《*省中小学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标准》进行自查,并做好台帐等考核准备工作。中小学每年到校复查三分之一左右的学校,其它学校以书面材料考核的方式进行。复查以《*省中小学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标准》(附件2)为考核指标,考核综合得分达到950分(含)以上的学校为复查优秀;达到850—949分的学校为复查合格;不到850分的学校,或当年发生本意见规定“一票否决制”内容事件的,取消“平安校园”称号。复查结果由负责复查的单位发文公布。未获得“平安校园”称号的学校,继续根据《*省“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意见》(淅教宣[20*]278号)文件规定的程序申报,填写“平安校园”申报表(附件3),考核指标参照《*省高等学校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标准》(附件1)。

9.定期报送相关材料。书面材料考核以各校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月度工作重点落实情况等材料为基本依据。中、小学要将以下材料定期报送区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每年9月底前报送《校园安全稳定月度工作重点》。(2)每年10月底前报送开展校园安全稳定隐患排查治理情况。(3)每年10月底前报送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总结和自查表。

10.实行一票否决制。各校凡当年发生杀人、抢劫、、放火、爆炸和系列入室盗窃等重大、特大刑事犯罪案件;由于制度不全、管理不力、措施不到位等工作疏漏引发50人以上集体中毒以及校舍坍塌、火灾等重大责任事故;20人以上群殴、集体上访,50人以上罢课、非法游行、非法集会等;“”等组织成员失控肇事,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中小学学生发生非正常死亡(属于学校责任)的,取消当年“平安校园”评比资格。

四、切实加强对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领导

11.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各级综治委和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要高度重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情况汇报,加大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关领导要深入学校、走近师生,加强调查研究,指导推进工作。各校要进一步健全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党政一把手要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亲自抓,分管领导和其他领导要全力配合共同抓。对因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致使发生严重影响学校安全稳定事件的,要依照有关规定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12.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稳定基层基础工作。要加强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按“四个统一”的要求规范保安队伍建设;要充分考虑安全保卫工作的特殊性、艰巨性,关心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网络管理员和学生宿舍管理员在“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重视发挥学生骨干的独特作用,及时妥善处理学生中的非正常事件。要把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纳入中小学校长、书记培训内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平安校园”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践者。

平等校园建设制度范文第5篇

新形势下,手机媒体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既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手机媒体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分析,提出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宣传校园手机媒体硬件平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以校园手机运行机制为项目,整合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等导向性措施。

【关键词】

手机媒体;高校;校园文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经过积淀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成果的总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其自身具有的特性易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媒体的在高校中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为校园文化建设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二、手机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一)手机媒体概念

从广义上讲,手机媒体以手机为终端,上网为平台的新型信息传播载体,其主要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从狭义上讲,手机媒体的形式主要指QQ、微信、微博等移动媒体。

(二)手机媒体特点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一是手机媒体易于携带,使用方便快捷。大学生可以利用手机随时与家人、同学保持联系,互动,收发短信、浏览新闻,手机购物,听音乐,进行录音,视频等。一是手机媒体功能多元化。手机媒体融合报纸、杂志、广播、网络等多种功能。实现传播方式立体化、双向性、多元化、互动性的使用价值。一是手机媒体互动性强。手机媒体融合多种媒体的多种功能,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电话、微信平台等多种形式对现实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探讨,沟通交流,对新发生的事件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可以阅读手机报、贴吧新闻等内容后通过回复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校园文化概念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经过数年的积淀与长期发展形成的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整体上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音乐文化、网络文化等。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与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从狭义上说校园文化主要有氛围说、意识形态说、管理文化说、课外文化活动说等理解。(四)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通过对校园文化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和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调查,可以看出校园文化目前主要存在着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主体不清缺乏全面性、制度建设缺乏科学性引导等问题。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在于全国高校过分注重形式上的建设,追求过高的招生率,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源,实际工作中过分注重学生的主导作用忽视教职员工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学术活动少,文化交流不足等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驱动型不足等。学校制度操作性不强,经常出现院系制度和班级制度的建设不符合学校制度的情况,部分学校领导的更替也会造成学校制度文化的变迁。难以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

三、新形势下手机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机遇

新形势下的手机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一是手机媒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的主体可以通过手机阅读、上网冲浪、下载信息等形式获得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资源,搜索校园文化建设资源,查询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随时随地查找教师课堂所讲内容,拓展知识面。一是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添加趣味性。往常校园文化活动局限于具体的活动,活动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校园手机媒体的出现可以以图像、图片、音频、视频、贴吧、论坛等形式表达同学的想法,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表现力、感染力。一是扩展校园文化的传播空间和传播力度。校园手机媒体的形式多样,可以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高校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对校园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四、新形势下手机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挑战

新形势下手机媒体开放性等特征导致不良信息、垃圾信息,反动暴力信息等以音频、视频、手机短信的形式传播在大学校园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受到严重冲击,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使处于身心发展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扭曲,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随着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过度依赖导致大学生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弱化了大学生的交流能力,极易导致心理自闭,形成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手机媒体的多功能化使得部分学生沉迷在游戏、聊天的世界里,利用手机作弊等违反正常的教学秩序。

五、新形势下手机媒体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性对策研究

第一,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宣传校园手机媒体硬件平台。校园手机媒体硬件平台的建设是以手机媒体为载体,以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为内涵,以育人为最终目的。高校在大力宣传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适时创建校园手机短信平台、校园手机微信平台、校园手机QQ平台、校园网页平台等形式化、全面化校园文化载体,以留言、互动、讨论等形式调动学校师生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群策群力,在了解手机媒体硬件平台的优缺点的同时,真正体会到使用手机媒体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便捷性、新颖性。学校团委要定期举办以“手机文化进校园”“我为手机媒体硬件平台提建议”等活动,完善师生参与校园手机媒体硬件平台建设制度。

第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手机媒体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手机媒体文化氛围,通过手机媒体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目的,实现校园手机媒体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比如,开展手机党员微信平台,手机短信创作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实现活动育人。通过开展思修课的手机媒体课堂,将思修课以手机媒体视频播放的形式引导学生们随时随地学习交流,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社会法制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的教育与手机媒体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三,以校园手机运行机制为项目,整合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和保障措施奖励措施,以保证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良性运行,相关部门要制定《手机媒体管理措施》《加强校园手机媒体平台与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方案》等文件,保证校园制度文化正常运行。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政策:一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班委建立手机媒体QQ群,对班级管理、学校制度采用讨论留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是相关专业授课教师要以手机微课程的形式对本专业的核心内容以讲座、论文或与学生互动的形式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一是学校对手机媒体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实施积极的奖励政策,制定考核标准,对候选人员以网络投票和点赞数量为选拔的标准,给予突出贡献的教师、学生等精神和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孙琪琦,许丽芬.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3(18).

相关期刊更多

邓小平理论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