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检查制度的特征

检查制度的特征

检查制度的特征

检查制度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像检索;纹理;特征提取;相似性度量;相关反馈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1 前 言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技术是由计算机自动提取包含图像内容的可视化特征:颜色、纹理、形状、轮廓、对象的位置和相互关系等,对数据库中的图像和查询样本图像在特征空间进行相似匹配,检索出与样本相似的图像。与传统标注文本数据库检索的拓展相比,CBIR在检索精度、表达方法、检索速度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对CBIR技术的研究重点大多放在视觉特征的提取,包括颜色、纹理、形状、轮廓等。近年来研究者又引入了更多领域的知识:从知识表示的角度运用人工智能领域的推理及神经网络技术来提取特征和分类图像;构造面向对象的CBIR系统;开发面向网络的CBIR系统;并行CBIR技术也被提上议程。CBIR技术已经成为融合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等多个知识领域的研究热点,能够并已经开始应用于WWW上的图像检索、图像过滤、数字图书馆、视频内容检索、预防犯罪(指纹识别)、军事、知识产权(商标)、建筑与工程设计、文化遗产、医疗诊断、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多个领域。

国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在利用颜色特征进行检索方面,Swain提出了直方图相交法[1];Stricker[2]提出了累加直方图法等。在利用纹理特征进行图像检索方面,Tamura特征法则是Tamura等人通过对6个与人的视觉感受相关的纹理特征的研究[3],采用粗糙度、对比度、方向性作为纹理特征;Gabor和小波模型法则是对图像进行多分辨率滤波,提取比付氏法更丰富的纹理特征。Gabor滤波函数是完备的非正交函数集,B.S.Manjunath和W.Y.Ma[4]先消除系列Gabor滤波器的元余度(相关性),然后又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滤波器选择方法,大大降低了计算量,最后以Gabor小波变换系数的均值和方差作为纹理特征进行图像检索。在利用形状特征进行检索方面,A.K.Jain[5]利用Canny边界检测算子找出图像的边界,再统计边界的方向直方图,以此作为形状特征结合颜色直方图对400幅商标图像库进行检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相关反馈基础技术图像检索方面,Rui等提出的修改特征向量和特征分量权重的方法[6]。

本文主要对已有的相关反馈算法进行了改进。改进算法在修改特征向量和特征分量权重的同时,通过拉近和推远正负反馈图像的特征,将用户对系统的反馈信息更新到特征库中,使以后的检索请求可以充分利用此信息,实验测试证实了该算法的高效性。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7年6月第26卷第2期李庆先: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相关反馈算法的改进2 基本反馈算法

传统的相关反馈检索过程如下:首先由用户向系统提出查询请求系统根据查询实例的特征在特征索引库中查找与之相似的特征向量,从而返回给用户这些特征向量所对应的图像。然后,用户对系统检索到的图像与查询图像之间的相似度做出评价比如简单地评价为相似或不相似或标注出检索到的图像与查询实例的相似程度。将此信息反馈给系统,系统对查询实例的特征和特征分量在相似度度量中的权重进行修改然后再做特征匹配进而返回更接近于用户查询意图的图像。经过这样一次次的反馈,系统逐渐返回给用户所期望的结果。式(1)是系统根据用户反馈信息对查询实例的特征所做的更新。

式中QT表示更新后的查询特征向量,X是由所有检索回图像的特征向量组成的矩阵,N是系统检索回的图像个数,πΑ是用户对每幅图像的标注权重组成的向量。

式(2)表示系统根据用户反馈信息对各个特征分量的匹配权重所做的更新。

式中,W为权值矩阵;C是X的加权方差阵;K是特征向量的维数,当N

通过以上对特征向量的修改可以使该向量逐渐逼近要检索图像类的特征向量中心。而对于特征分量权重的修改相当于对原特征空间做一次次的空间变换,将原特征空间中比较分散的同一类特征向量映射到新空间的超椭球体内。

3 相关反馈算法的改进

基本反馈算法对特征分量权重所做的修改,虽然相当于特征空间的一种非线性变换,但并没有改变特征库中的特征向量,因此在下一次查询请求中无法利用这次查询的结果。为克服此问题本文对反馈算法的第一个改进是:在修改目标特征向量的同时将相似的反馈图像的特征向量向目标特征向量移动,位移量由一个收缩因子c来控制,如式(4)所示。

式中,PK、PK+1表示相似图像在更新前后的特征向量,QK+1表示已更新的查询向量,通过式(4)使相似图像的特征向量更加集中。

在实际检索系统中,为减少用户操作的复杂程度,用户的反馈标注往往选用较简单的方式,即对每一个检索到的图像只标注正确或错误,因此式(1)中πn的取值为1或0,所以,在对目标特征向量修改时,只有正确的图像发挥作用。

针对此问题,本文的另一个改进是:将那些负反馈图像的特征向量沿着远离目标特征向量的方向推移。与正反馈图像类似,选用一个扩散因子来控制推移的距离,如式(5)所示。

式中NK、NK+1表示更新前后负反馈图像的特征向量。图1给出了这种拉近和推远的修改过程。

在图1中正反馈向量P将向目标向量Q移动,具体移动距离由收缩因子决定;负反馈向量N1将向远离目标向量Q方向移动,具体移动距离由扩张因子决定。可以预见,当对N1进行外推移动之后,原本在检索范围之外的正例样本P4将有很大机会在下次检索中进入检索范围。实验证明,这种修改在提高检索准确率的同时明显减少了系统的反馈次数。

4 实验仿真

根据上述对纹理图像检索技术的研究,设计实现了一个实验系统,采用Gabor纹理特征和Tamura纹理特征共同组成检索用特征向量,完成基于纹理特征的图像检索。

在对特征库进行修改时,为防止正反馈图像的特征收缩于一个极小的范围,而不利于下一个用户的反馈修改,系统作如下限制:当正反馈图像的个数在反馈过程中不发生改变时,系统不再对正反馈图像特征进行收缩修改,而只对负反馈图像特征进行扩散修改。目的是为了保证在随后反馈中,那些尚未进入检索范围的相似图像特征有进入此范围的可能。而在基本反馈算法中,如果出现上面情况,系统的权重矩阵往往无法更新,从而导致系统反馈停滞不前。

关于修改特征库的变化趋势,可以从以下两种极限情况分析。如果低层特征与人的视觉感知是完全一致的,那么,修改特征库仍将保持原始特征库的构成。如果低层特征与人的视觉感知很不一致,那么,修改特征库中的特征将按照用户反馈的信息来分布,低层特征最终将被抛弃,从而使语义相似的图像特征在特征空间中聚集在一起。而在实际情况下,由于低层特征一般能够部分反映语义层内容,所以修改特征库将会成为上述两种情况的中间产物:构建在低层特征基础之上的语义特征库。

如果能将以上修改信息保存下来,无疑将会提高系统在以后检索中的性能。但是,当修改了图像特征库之后,库中图像的特征向量已经与最初的图像特征不同了。修改后的特征向量不再是简单的低层特征,而是一个综合了低层特征与语义层特征的新的图像特征描述。因此在下一次检索请求中,由于检索实例的特征向量仍然只是由计算机直接计算的低层特征,所以很可能无法在此修改后的特征库中找到本应与之匹配的特征向量,从而在系统的第一次返回图像中没有相关图像,这就使得后面的反馈机制难以实现。为了解决此问题,本文建立两个特征索引库,即一个原始特征库和一个动态更新特征库。这两个库最初是相同的,系统对特征库所做的修改仅限于动态更新特征库。由于这两个特征库最初是同一个库,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精确的一一对应关系。在这种机制下,系统在用户提出检索请求之后的第一次检索计算时使用原始特征库,然后将得到的特征向量映射到修改特征库中,从而在以后的反馈检索中使用修改特征库,比较有效地解决了上面的问题。

为了验证本文所述算法的有效性,我们在实验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两大类实验,分别验证一次检索的有效性和用户反馈的有效性:①一次检索的查准率(Precision)和查全率(Recall)试验;②用户反馈试验。实验将分别在Brodatz纹理库和uni-bonn纹理库上进行。在检索精度上,主要是通过其查准率和查全率来进行判断的。在本文中图像的查准率为由该图像检索返回的15幅图中与所查询图像有相同纹理的图像的比例,而判断是否具有相同纹理则是按照图像是否来源于同一个大图像,即图像的名称中“-”前的部分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图像D74-14的图像查准率11/15=73.3%,用灰度共生矩阵的方法检索为0/15=0%,用Gabor-Euclid的方法检索为8/15=53.3%;图像D27-2的图像查准率为9/15=60%,用灰度共生矩阵的方法检索为1/15=6.67%,用Gabor-Euclid的方法检索为8/15=53.3%,可见本文的方法要明显优于灰度共生矩阵的方法。另外,我们还对两种纹理图像测试集做了对比实验,如图2。

可以看到,Uni-Bonn纹理对应的总平均查准率比Brodatz纹理的要高。这主要是因为Uni-Bonn测试集中的纹理主要是均匀分布的随机性纹理,各个子图之间有较大的相似性,而Brodatz纹理中含有许多结构性纹理和非均匀分布的纹理,4x4分割后的子纹理之间相似度相对较小。

在查全率的实验中,对图像库中的每一个图像,分别寻找与之最相似的前10,15,20,25和30幅图中包含有与其切割自同一个纹理类别(大图)的图像的个数n,则每一个图像的查全率为n/15。最后定义测试集中所有图像的总平均查全率为图像库中所有图像的查全率的平均值。通过将图像库中的每个图像作为测试图像进行图像检索,用我们的方法获得了如图3所示的2个纹理测试集的总平均查全率随最大检索匹配数取值而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到,如前所述Uni-Bonn纹理对应的总平均查全率依然比Brodatz纹理的要高。

为了更精确地研究此算法的性能,并与基本反馈算法做比较,本文选用Brodatz纹理集的非均匀纹理类别D39来进行测试,采用分割自D39的16幅子图的平均查准率来衡量其性能。

图4是对基本反馈算法和改进的反馈算法做的测试结果图,检索返回图像数为15个。由图4可以看出,基本反馈算法在5次反馈后只能达到接近40%的查准率,而改进的反馈算法,在4次反馈后可以达到60%的查准率,由此可以看出改进的反馈算法要优于基本的反馈算法。由于测试集特意选择非均匀纹理类别和我们判别检回图像是否相似的方法,所以,反馈很难检回切割自同一纹理类别的所有子图。

5结论

检查制度的特征范文第2篇

前言

现行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模式,通过多年的征管工作实践和积极探索,效能逐步显现。它促进了税收征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改善,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实现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基本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也存在着分工不明、职责不清、衔接不畅、管理缺位、信息传递、反馈和共享不尽如人意等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特别是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颁布施行,税收征管的经济和法律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统一高效的税收征管机制。为此,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实现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以专业化为主、综合性为辅的流程化、标准化的分工、联系和制约的征管工作新格局”的新一轮征管改革目标。从改革目标可以看出,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在信息化支持下的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构建这一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应是对多年征管改革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炼了大批的干部,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推进征管改革,应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根本,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向,巩固、提高、丰富和完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大幅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划清专业职责,构建信息化支撑下专业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专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目前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完全到位,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的职责,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问题。因此,应按照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检查职能,并实行“征管、稽查外分离,征收、管理内分离”,一级稽查运行的征管模式。征收、管理、稽查三系列的具体职能可划分为:

征收职能主要包括:受理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窗口提醒)、逾期申报受理与处理、逾期申报纳税加收滞纳金、逾期税款收缴与处理和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分析;受理、打印、发放税务登记证件;负责发售发票、开具临商发票和征收税款;确保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

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培训和咨询辅导、税务登记核查和认定管理、核定征收方式和申报方式、核定纳税定额、催报催缴(指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催报催缴)、发票管理(包括购票方式的核定、领购发票的审批、印制发票的审核、发票审验、发票检查)、减免抵缓退税审核、纳税评估(包括税务检查、税务审计)、重点税源管理、零散税收征管、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检查职能主要包括:选择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发票协查,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行政处罚的审理决定及执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来完成。因此,要在赋予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2.明确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衔接关系。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检查。作为税务执法主体的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拥有税务检查权。为避免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交叉,必须明确征管部门的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区别和联系。

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案卷来源不同。税务稽查的案件来源主要有: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正常挑选和随机抽取的案件,征管部门发现疑点转来的案件,举报的案件,以及移交或转办的案件;征管部门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中对纳税人情况的审查,按照税法或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案件,如在办理延期纳税、减免税手续等情况下需要对纳税人进行检查的。二是检查的对象、性质、目的不同。稽查的主要对象是重大案件、特大案件,是专业性的税务检查,主要目的是查处税务违法案件;征管部门的检查对象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特定义务或需要,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既具有检查的性质,又具有调查和审查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加强征管,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及时发现和防止重大、特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检查的方式、程序和手段不同。税务稽查有严格的稽查程序,坚持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各环节互相制约;征管部门的检查,方式灵活多样,程序不一定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步骤执行,只要是合法、有效的税收执法就可以。四是检查的时间不同。税务稽查应是对纳税人以往年度的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征管部门的检查应是对辖区纳税人日常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

当然,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税务稽查是防止税收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防止税收流失,维护税收秩序筑起一道防洪大堤;而征管部门的检查主要是为防洪大堤做好基础工作,做好维护和修补。二是征管部门的检查往往为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征管部门通过税务检查发现有重大偷税、骗税和其他严重税收违法嫌疑的,通过选案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成为稽查部门的案件来源之一。三是稽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征管部门,征管部门据此加强征管,并确定征管部门税务检查的重点,以提高征管质量。因此,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选定检查对象后,要及时将检查计划连同待查纳税人清册传递给对方。除必要的复查和举报外,在一个年度内,稽查部门对征管部门已查的事项原则上不得再查;对稽查部门已查事项,征管部门原则上不得再查,实行一家检查共同认账,避免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三、建设“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托。信息化是推进征管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突破口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的规定,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的地税城域网、广域网,按照“稳步推进,分批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市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城域网,县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服务器群为主的城域网,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平均每2人应配备1台),接入三级广域网中,实现广域网上的数据和资料共享;同时,还应加快统一征管软件应用的步伐,注意统一征管软件的兼容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的集中与分散有别,经济发达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别的实际情况,逐步修改完善统一征管软件,以避免征管软件与征管实际不相适应,影响征管效率的提高。

1.建立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的集中是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其实质应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到税务机关进行处理,税务机关在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可以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情报,可以监控各项税收征管和职能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内部数据汇总自动化,基层征管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上级税务机关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强化税收征管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上级税务机关可以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及时传达到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因此,要根据集中征收的要求,在相应层级的税务机关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本地涉税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申报征收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加强信息交换。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检查制度的特征范文第3篇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应是对多年征管改革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炼了大批的干部,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推进征管改革,应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根本,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向,巩固、提高、丰富和完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大幅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建设“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托。信息化是推进征管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突破口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的规定,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的地税城域网、广域网,按照“稳步推进,分批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市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城域网,县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服务器群为主的城域网,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平均每2人应配备1台),接入三级广域网中,实现广域网上的数据和资料共享;同时,还应加快统一征管软件应用的步伐,注意统一征管软件的兼容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的集中与分散有别,经济发达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别的实际情况,逐步修改完善统一征管软件,以避免征管软件与征管实际不相适应,影响征管效率的提高。

1.建立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的集中是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其实质应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到税务机关进行处理,税务机关在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可以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情报,可以监控各项税收征管和职能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内部数据汇总自动化,基层征管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上级税务机关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强化税收征管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上级税务机关可以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及时传达到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因此,要根据集中征收的要求,在相应层级的税务机关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本地涉税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申报征收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加强信息交换。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三、划清专业职责,构建信息化支撑下专业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专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目前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完全到位,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的职责,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问题。因此,应按照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检查职能,并实行“征管、稽查外分离,征收、管理内分离”,一级稽查运行的征管模式。征收、管理、稽查三系列的具体职能可划分为:

征收职能主要包括:受理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窗口提醒)、逾期申报受理与处理、逾期申报纳税加收滞纳金、逾期税款收缴与处理和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分析;受理、打印、发放税务登记证件;负责发售发票、开具临商发票和征收税款;确保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

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培训和咨询辅导、税务登记核查和认定管理、核定征收方式和申报方式、核定纳税定额、催报催缴(指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催报催缴)、发票管理(包括购票方式的核定、领购发票的审批、印制发票的审核、发票审验、发票检查)、减免抵缓退税审核、纳税评估(包括税务检查、税务审计)、重点税源管理、零散税收征管、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检查职能主要包括:选择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发票协查,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行政处罚的审理决定及执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来完成。因此,要在赋予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2.明确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衔接关系。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检查。作为税务执法主体的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拥有税务检查权。为避免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交叉,必须明确征管部门的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区别和联系。

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案卷来源不同。税务稽查的案件来源主要有: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正常挑选和随机抽取的案件,征管部门发现疑点转来的案件,举报的案件,以及移交或转办的案件;征管部门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中对纳税人情况的审查,按照税法或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案件,如在办理延期纳税、减免税手续等情况下需要对纳税人进行检查的。二是检查的对象、性质、目的不同。稽查的主要对象是重大案件、特大案件,是专业性的税务检查,主要目的是查处税务违法案件;征管部门的检查对象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特定义务或需要,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既具有检查的性质,又具有调查和审查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加强征管,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及时发现和防止重大、特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检查的方式、程序和手段不同。税务稽查有严格的稽查程序,坚持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各环节互相制约;征管部门的检查,方式灵活多样,程序不一定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步骤执行,只要是合法、有效的税收执法就可以。四是检查的时间不同。税务稽查应是对纳税人以往年度的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征管部门的检查应是对辖区纳税人日常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

当然,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税务稽查是防止税收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防止税收流失,维护税收秩序筑起一道防洪大堤;而征管部门的检查主要是为防洪大堤做好基础工作,做好维护和修补。二是征管部门的检查往往为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征管部门通过税务检查发现有重大偷税、骗税和其他严重税收违法嫌疑的,通过选案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成为稽查部门的案件来源之一。三是稽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征管部门,征管部门据此加强征管,并确定征管部门税务检查的重点,以提高征管质量。因此,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选定检查对象后,要及时将检查计划连同待查纳税人清册传递给对方。除必要的复查和举报外,在一个年度内,稽查部门对征管部门已查的事项原则上不得再查;对稽查部门已查事项,征管部门原则上不得再查,实行一家检查共同认账,避免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检查制度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查寻行为;信息行为;图像检索;用户研究

中图分类号:G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7-0161-05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图像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相对于文本,图像内容丰富、表现直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图像检索也成为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早期图像检索使用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text-based image mrieval,简称TBIR)技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图像检索系统使用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存储图像,并对每一幅图像人工添加描述性标注。20世纪90年代初期,研究者们又提出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oontent-based image retrieval,简称CBIR)技术,可以自动提取每一幅图像中相对独立客观的视觉内容特征作为标引,如颜色、纹理、形状等,这一方法很快成为图像检索技术的主流。尤其是近年来。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在国内外都是热门的研究课题。研究者们在理论上做了很多探讨,并设计开发出一些有价值的应用系统。

图像检索是人们应用非常普遍的功能。目前的研究多数侧重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对用户图像查寻行为的研究涉及较少。近年来,用户信息行为领域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热切关注。从理论意义上说,用户图像查寻行为研究有助于拓展和深化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从实践意义上说,分析用户在图像查寻过程中的需求和行为特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系统设计人员的实践操作,可以使图像检索系统更好地逼近用户需求,获得更高的用户满意度。因此,本文基于对信息查寻行为和图像检索等问题的文献调研,选取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研法,研究这一群体的网络图像查寻行为特征。

1、本领域研究进展

1.1 信息查寻行为的研究内容

信息查寻行为是用户为满足一定的目标需求,进行有目的查寻信息的活动,包括查寻传统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国内外查寻行为研究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展开:

1.1.1 信息查寻行为的理论研究

用户信息查寻行为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典的信息查寻行为模式,如Dervin的意义构建模式(Sense-Making Theory),Ellis的信息查寻模式(Infor-marion-Seeking Pattern)。Kuhlthau的信息搜索过程模型(Model of the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和Wilson的信息行为模式(Information Behavior Modd)等,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信息查寻行为模式加以归纳概括。

1.1.2 信息查寻行为的用户群体研究

在信息查寻行为的研究对象上,主要针对特定用户群体的信息查寻行为,具体反映在青少年、科研人员和成人的网络信息查寻行为研究。

1.1.3 信息查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信息查寻行为的影响因素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信息查寻行为受认知类型、经验、性别、年龄等个体因素和检索课题等因素的影响。

1.2 信息查寻行为的研究方法

信息查寻行为研究大多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围绕对用户的个体特征、信息需求、查寻途径、查寻策略、查找方式及查寻结果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1.2.1 日志分析法

日志分析法是研究特定搜索引擎用户查寻行为的首选方法,样本量大,结论比较客观,可以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但不能区分用户的个体特性,无法反映用户特性与查寻行为之间的关系。

1.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信息查寻行为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用封闭式问题了解用户的查寻行为。问卷调查法比较客观、操作性强,但成本较大,受问卷设计和调查对象的主观状态影响较大。

1.2.3 访谈法

访谈法通过访谈者和访谈对象之间的交谈来搜集访谈对象信息,便于全面深刻地研究用户查寻行为的动机、态度和行为,但样本量不大,受访谈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1.3 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用户信息查寻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信息查寻行为模型、特定用户信息查寻行为和信息查寻行为的影响因素等方面,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1.3.1 多集中在文本查寻行为方面,对多媒体信息查寻行为关注不够

文本查寻是传统信息查寻的主要内容,相关研究比较深入。但是针对用户多媒体信息的查寻行为,特别是图像查寻行为的研究较少,研究者主要关注图像检索技术的实现。

1.3.2 多采用被动调研法,主动与用户进行深度访谈来获取查寻行为特征的做法较少。问卷调查和搜索引擎日志是研究用户查寻行为最常用的方法。问卷调查比较客观、操作性强,但成本较大,研究的科学性直接取决于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调查对象的主观状态,难以深入分析某些行为的机制。搜索引擎日志提供详细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信息,数据来源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数据量大,便于采集、存储和处理,但是很难将查寻行为和特定的用户联系起来。

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研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用户网络图像查寻行为特征。

2、研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2.1 调查设计

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研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图像查寻行为进行研究。通过与访谈对象的深入交流,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潜在需求,分析用户的图像查寻行为特征。在个案访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结构化问卷,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完善用户的图像查寻行为研究。

2.1.1 调查方法的设计

访谈法可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结构型访谈要求访谈者根据访谈目的,事先拟好访谈提纲或具体问题,在访谈时向访谈对象主动提问,通过记录访谈对象的回答搜集所需要的资料。结构型访谈能控制访谈中心,节省时间,但容易使访谈对象处于被动的地位。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够深入。非结构型访谈是访谈者和访谈对象之间自然的交流方式,不拘形式,可以使访谈对象积极主动地吐露内心的想法,但耗费的时间较多,受访谈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本研究采用结构型和非结构型访谈结合的形式,有效控制访谈中心,获取比较深层的材料。

访谈法便于全面深刻地研究用户查寻行为的动机、态度和行为,但样本量不大,受访谈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同时采用问卷调研法,设计结构化问卷,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完善研究结果。

2.1.2 调研内容的设计

本研究主要从用户特征、知识经验、查寻需求和行为特征4个维度考查用户的网络图像查寻行为特征。如图1所示。

(1)用户特征

图像查寻面向的用户人群多种多样,既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用户,也有文化层次较低的用户;既有熟悉检索技巧的专业用户,也有缺乏检索知识的新手;性别差异也是影响用户图像查寻行为的因素之一。

(2)知识经验

用户的学科知识背景、检索知识和检索经验等都会影响用户接受信息的效果,进而影响用户的图像查寻行为。

(3)查寻需求

用户的图像查寻行为受到需求的影响,处于不同信息需求阶段的用户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当需求比较模糊时,主要通过浏览方式来捕捉一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当对需求的认识逐渐明确后,会使用一些具体的词语加以表达。

(4)行为特征

用户的查寻行为复杂多样,主要有检索行为和浏览行为两类。用户进行图像查寻时,查寻途径、所用的检索工具、查寻策略以及对检索结果的查看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基于用户网络图像查寻行为研究模型,调研内容主要包括用户特征、知识经验、查寻需求和行为特征4个方面,部分访谈提纲和问卷设计内容如表1所示。该提纲经过前导性实验修改,尽量避免误差。

2.2 调查实施

本研究征集的访谈对象均是高校学生,在年龄和学历程度上差异不大,可避免选择性因素。访谈者是同一人,避免了因访谈者经验、情绪、期望等因素造成的影响。

利用研究提纲逐一与访谈对象进行深入交流,征集的访谈对象共10人,均是大三或大四的在校学生。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的用户在网络图像查寻行为方面的差异,对访谈对象的性别和专业分布进行选择。男女学生比例平均,各5名。具备一定检索知识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4名,没有接触过信息检索知识的其他专业学生(数学、中文、经济、人力资源和计算机)6名。其中,所有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多媒体检索课程,并且每周至少进行1次网络图像查寻行为。访谈对象的性别和专业分布,如图2所示。

在访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提纲设计结构化问卷,采用网络问卷调研方法进行,由用户主动参与填写问卷。共回收调查问卷103份,在数据预处理阶段,排除问卷中的异常值,获得有效问卷9r7份。其中,男女学生比例基本平均,包括具备一定检索经验的相关专业学生和没有接触过检索知识的非专业学生。问卷调研的性别和专业分布,如图3所示。

3、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访谈记录整理和问卷数据分析,得出用户在图像查找途径、查找图像的意图、图像查寻需求的表达习惯、图像检索方式和查看检索结果的偏好等5个方面的需求和行为特征。

3.1 用户倾向的图像查找途径

用户主要使用搜索引擎和各高校论坛的贴图区来查找图片,对于专业图像检索系统(如医学、地理环境、图形标志等)缺乏基本的了解。78%的用户表示通常没有明确的需求目标,通过“闲逛式”浏览网站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图片。从调研中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图像查找途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查找图片的需求比较模糊,浏览行为居多,习惯使用论坛的贴图区。点击查看感兴趣的主题。而女生的检索行为相对较多,倾向于使用Google和百度进行图片搜索。定势心理在用户选择图像查找途径时起主要作用,大多数用户习惯重复访问感兴趣的网站或使用某一两个熟悉的搜索引擎。检索经验的影响不大,有经验的用户和新手在选择图像查找途径的表现大体相同。

3.2 用户查找图像的意图

通过调研发现,用户查找图片的意图可以概括为资料收集和消遣性浏览两大类。用户有时会查找图片作为收藏、桌面背景或学习工作之用,以人物、风景和卡通3类图片为主。多数用户没有把查找图片当作重要的事,感觉可有可无,以“闲逛式”浏览网站来满足消遣娱乐的目的。

3.3 用户图像查寻需求的表达习惯

93%的用户习惯使用关键字检索图片,倾向于从语义层次描述,对颜色、形状、纹理等内容特征关注度不高。和文本检索相似,用户构造的检索词很短,多采用单一词汇,以名词和动词居多,检索词的分布基本遵循-/K原则。除非返回的检索结果过多,一般用户很少考虑使用修饰词加以限定。

3.4 用户倾向的图像检索形式

用户习惯使用自然语言来构建图像检索提问,通常过于宽泛,专指的表达图像检索需求的词很少。在检索策略方面,检索知识和使用经验对用户的图像检索行为影响较大。检索经验和知识丰富的用户有更合理的检索策略和技巧,比较熟练地使用布尔检索和限制性检索等;而检索经验和知识较少的用户只使用简单的检索策略,他们担心增加限制条件会查找不到相关的图片信息,可以忍受多看几页,但不能接受寥寥无几的检索结果。

Coogle和百度图片搜索系统都提供了分类检索入口。分类目录的优点在于人工处理,标引的准确性较好,不足之处是全面性不如搜索引擎。多数用户在查找图片时,只有大致的需求描述,而不是检索某一特定的图片,所以利用分类目录可以较好地细化用户的查寻需求。通过调研发现,具备检索知识的用户会在使用关键字检索图片的同时,辅之以分类检索;而检索知识较少的用户更愿意使用搜索引擎,花费较多的时间自行评价和过滤检索结果,以求获得更多的相关结果。

3.5 用户查看检索结果的偏好

89%的用户对图像检索结果的查看比较粗略。在进行图像检索时,输入关键字后,系统通常会返回过多的检索结果,用户难以进行合理的取舍,容易产生疲倦和厌烦心理。用户没有耐心和时间一页一页点击查看,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用户利用信息的效率。一些不相关的链接有时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使图像查寻需求发生偏移。特别在图像检索动机不强烈的情况下,如果连续翻看5页或增加一些限制条件仍不能找到合适的图片,多数用户会选择中止或查找其他内容。相比于文本信息,用户大多认为图片信息的内容可信度不高。

4、结语

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图像查寻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用户图像查寻的需求和行为特征,主要结论归纳如下:

(1)需求明确的用户倾向于使用提问检索的方式进行图片查找,而需求不明确的用户则多采取浏览论坛贴图区或分类目录的方式。定势心理在选择图像查找途径时起主要作用。

(2)用户查找图像的意图可以概括为资料收集和消遣性浏览,查找的图片类型多为人物、风景和卡通。

(3)用户习惯使用自然语言构造检索提问,对图像的内容特征关注不高。多采用单一词汇,以名词和动词居多,基本遵循二八原则。

(4)检索知识和经验丰富的用户,倾向于合理使用检索策略,并辅之以分类检索;而检索知识较少的用户检索提问专指度不高,只使用简单的检索策略,自行评价和过滤检索结果。

检查制度的特征范文第5篇

无论新、旧《征管法》及其细则,都只是在宏观上的指导,在实际税收征管工作中,有一些具体问题,在《征管法》及其细则的条款使用上,难以把握和落实。

(一)税收征管中《税收征管法》屡次修订未予解决的老问题

1、阻挠税务机关检查的处罚难以执行到位。税务机关在实施税务检查时,遇到需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等有关部门配合检查时,他们往往态度怠慢拒绝配合,征管法细则虽有相关处罚规定,但税务机关对他们的处罚软弱无力,需要法院执行时,费时费力,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

(二)税收征管中需要由《税收征管法》予以规范调整的新问题

1、对纳税人帐户帐号与税务登记证号“双向注号”问题难以落实到位。征管法规定金融机构应在纳税人帐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号,并在税务登记证中登录帐户帐号。具体如何操作,是先登录帐户帐号还是先登录税务登记证号?征管法及其细则没有明确规定。

2、对不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而“失踪”的纳税人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法律手段。《征管法》规定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变动时,应先持有关证件申报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税务登记,再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相关手续,并且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在实际工作中,我县近年来有不少的破产、解散纳税人在终止经营行为时既不办理工商登记注销手续,也不办理税务登记注销手续或者只办理工商登记注销手续而不办理税务注销手续,就“无声消失了”,造成税务机关无法查找,相关处罚措施也就无法实施。

3、税务检查权限的列举和规定不全面,没有前瞻性。《征管法》规定了税务机关具有六个方面的检查权力,虽较具体但不全面。如税务机关只能到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货物存放地检查,而无权检查其生活场所,如厂家合一、店家合一的问题就没有明确,而这种现象在当前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体、私营业户中是普遍常见的,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能否检查?又如规定只有在对税务违法案件的检查时,才能对与违法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进记录、录音、照相、录像和复制以及对涉嫌人员的储蓄存款进行查询而邮政储蓄及一些金融信用卡却不在其内,会使税务机关在检查中难以取得第一手资料。

4、延期税款的办理增加了程序的复杂性。《征管法》条规定“纳税人因特殊困难办理延期缴纳,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税局批准,最长不得超过二个月”。由于交通等原因的限制,这一规定对于真正有困难又急需获得帮助的纳税人要在纳税期内将延期手续程序办妥,似乎不太可能。而细则仅对“特殊困难”和税务机关的批准时限作了“2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规定,没有对如何快捷地进行审批作出补充。如果省局在规定期限内不予批准,还要对申请延期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加收滞纳金,这不但没有对纳税人带来帮助,反而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

5、对审计、财政机关以外的部门依法查处的违法行为所涉及的税款、滞纳金入库问题,没有相关操作规定。《征管法》规定“对审计机关、财政机关依法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有关机关的决定、意见书,依法将应收的税款、滞纳金按照税款入库级次缴入国库,并将结果及时回复有关机关”,但对上述以外的部门依法查处的违法行为所涉及的税款、滞纳金入库问题,没有具体规定。如我局稽查局在对某企业进行年度检查时发现该单位隐藏收入不入账的手段,将其收取的房租、柜台租赁费、管理费等收入261126元(涉及税款95726.64元)隐匿不列收入,但该隐匿收入已被纪委部门先前抢先一步以“未纳入资产评估的账外资金”为由全部没收,同时开具《安徽省统一收缴罚没款专用收据》,并上缴县财政,造成税务机关对该企业隐匿该收入不申报的行为无法定性,涉及税款也无法执行入库。

(三)《税收征管法》已有规定,但需要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进行具体明确以便操作执行的问题

1、对税务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有关证件的出示不切实际。《征管法》规定“税务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未出示的,被检查人有权拒绝检查”。检查时同时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这对于固定的纳税人还可行使,而对于流动的纳税人和一些特发案件却难于行使,因为税务检查适用于所有纳税人,如在对漏征漏管户检查中,事先并不一定知道被检查人的姓名或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纳税检查,无法开具税务检查通知书,只能出示税务检查证,在细则中也没有对此进行相关补充,如果纳税人拒绝检查,怎么办?这样会使检查无法开展。

2、细则中“实行定期定额缴税的纳税人,可以实行简易申报、简并征期等申报纳税方式”的规定,实际操作难以把握。如何简易申报?简并征期中的申报征期如何规定?是按季?还是按半年一次?这些情况,征管法及细则均未补充具体操作办法。

3、《征管法》对于扣押物品进行拍卖、变卖等处理方式进行了规定,但执行起来,仍有弊端。对变卖标的物的范围和定价,现行法规尚无明文规定,查封、扣押的什么乎该拍卖。什么可以变卖?没有规定,大可由税务机关说了算。谁来主持变卖?也没有规定。由于缺乏法定程序和监督措施,执法行为的随意性难以避免。至于因变卖引起的赔偿,则没有规定。这样,一旦被执行变卖的纳税人提请赔付,将无赔付标准可依,给事后的赔付留下隐患。

4、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协税护税工作的确定没有配套的制约措施和法律责任。《征管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领导或者协调……”、“欠缴税额较大的纳税人在处分其不动产或者大额资产之前,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办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定期向税务机关通报”,但只有规定而无与之相配套法律责任来制约,在落实上只是一纸空文。如通过政府协调,委托交通部门车辆税收,委托房管部门房产税收,由于手续费不到位,造成税款入库不及时,如何处理?许多欠缴税额较大的纳税人偷偷地将资产转移、变卖或者变相处置,税务机关由于与房产、交通等部门信息不对称,税务机关无法及时了解纳税人的情况,致使税款流失严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将办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定期向税务机关通报,法律上没有规定对其进行处罚对此如何处理?《征管法》细则对此也没有相关补充规定。

(四)《税收征管法》中的规定不符合税收征管实际,需要修改或者取消的条款

1、法定主体资格不明确。新《征管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应纳或者应解缴的税款,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除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外,可以处以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第六十八条的适用对象由原来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扩大为所有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第四十条的适用对象仍保留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前后二个相关联规定的适用对象主体资格不一致。

2、税务行政处罚决定强制执行的时限与《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不一致。根据征管法条款规定,纳税人对税务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书》的三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逾期不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而《行政处罚法》却规定:当事人应当在接到有关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履行处罚决定,超过履行期限的,作出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因此,《征管法》规定的处罚决定强制执行时限与《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不一致,相差75天左右的时间。

二、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征管法及其细则落实措施的建议

(一)建议总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征管法》及其细则颁布以来各地学习、贯彻、实施情况自下而上地进行总结、反馈,研究《征管法》及其细则各条款在税收工作实践中的可依照性、可操作性,对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的一些条款,在制订具体办法时,应考虑实际与可能,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如对税款延期的审批,可根据纳税人申请延期税款金额的大小确定省、市、县对延期税款的审批权限,分档分层进行审批,或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网上传递审批,并在法定纳税期内作出批或不批的答复,这样既实施了对延期税款审批的监控,又方便了纳税人。

(二)税收征管要不断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征管法》及其细则也要针对有关情况不断进行补充。如对不办理税务登记注销手续而“失踪”的纳税人,就应当按照《征管法》或相关法律的规定,对其法人代表或财务人员以一定法律制裁,明确纳税人在停止经营时不办理税务登记注销手续,法人代表或财务人员个人应当对其承担的法律或经济责任。

(三)高度重视税收对经济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税务机关的执法权力,扩大税务机关的检查权限,保证有效打击涉税犯罪。如在税务机关进行税务检查时,不应一律要求同时出示税务检查证及税务检查通知书,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如对固定业户的检查应同时出示税务检查证及税务检查通知书,对流动业户或特殊情况下的检查可先出示检查证,然后在检查中可视情况补办其它相关手续证件,以保证税务检查得以及时实施,减少税收执法中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