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险作业及变更管理制度

危险作业及变更管理制度

危险作业及变更管理制度

危险作业及变更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在对工程施工项目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发现,施工项目部在危险源辨识工作中存在着不结合实际、辨识不准确、针对性不强,危险源清单更新不及时,参加辨识的人员不够广泛,危险源没有实行动态、全面管控等问题。

1危险源辨识不准确、不具针对性

在审核过程中发现,部分项目部对危险源的辨识主要是归类描述,非常笼统。如开挖作业中存在坍塌、爆破作业中存在爆破事故、机械作业中存在机械伤害等,未结合具体的施工过程、施工环境等识别危险源,未能辨识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源或不安全因素,不能达到危险源辨识的目的,不能体现危险源辨识和措施控制的针对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项目开工时没有专门组织相关人员仔细调查、分析本工程项目具体施工内容、作业环境、施工手段等,而是参考类似工程项目危险源清单,简单进行编写,导致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2危险源清单更新不及时,未实行动态管控

水电工程工期较长,一般2~4年,部分项目部没有根据项目施工进度及时对危险源清单进行更新,可能导致风险不可控。一些项目原单项工程已完工,新的不同内容单项工程已开工,但原危险源清单仍然使用,未对新开工项目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有的项目甚至从开工到工程完工,危险源清单都没进行更新,没有与施工进度、当地气候及环境变化等结合起来,未能进行动态管控。例如,硐室开挖,主要工序就是掘进,但危险源的辨识没有跟随施工进度及围岩变化、地下水情况、通风情况等施工环境变化对危险源进行适时更新,没有及时制定相应专项措施,明确具体责任人进行管控。

3参加辨识的人员不够广泛

有的项目危险源辨识是工程开工时由总工程师牵头,安全管理部门、现场管理人员参加进行辨识,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安全检查、参考以往工程施工经验等由危险源辨识规定的各职能部门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之后归到安全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的方式进行,忽视了长期从事实践操作、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作业班(组)长等作业人员的参与。有丰富作业经验的操作人员对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存在的隐患掌握更清楚,他们的参与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施工安全风险。

4安全管理人员素质、经验不足,辨识方法不多

由于项目多,安全施工管理人员明显不足,迫于工作需要,只有2~3年工作经验的甚至刚大学毕业的人员就直接从事安全管理工作,能力素质及现场经验严重不足,缺乏危险源辨识的专家。有的项目危险源清单是根据其他类似项目修改确定的,没有进行全面、系统、全过程辨识。

5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及应采取的措施宣传学习不够

危险源辨识后,部分项目部只是制成表格文件用于应付上级检查,未能看到项目部相关人员进行学习的记录,在施工现场也未看到对危险源进行张榜公布,具体施工人员对现场危险源及其应采取的相应控制措施缺乏了解掌握,失去了危险源辨识的根本作用。

6安全隐患排查不及时,消除不彻底

危险源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随着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气象条件、资源、交通等工作环境的变化或管理缺失出现不安全因素或安全隐患,由于安全隐患排查不及时,或存在侥幸心理,熟视无睹,或者习惯性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治、消除,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二、解决危险源辨识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项目部危险源辨识中存在的问题,危险源辨识活动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宣贯及运行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制定了专门的程序文件,对危险源辨识方法、程序、内容、要求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各级安全管理人员有必要认真学习程序文件,掌握危险源辨识的相关内容。总队、支队、项目部等各级要定期检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加强危险源辨识的过程管控,督促新开工项目、新开工作业面、工序交叉作业时等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活动,控制安全风险。

2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项目部每月有安全大检查、安全分析会等,施工中队每天有安全巡查,每周有安全检查、安全日活动、安全分析会等。要充分利用会议、活动等分析现场施工安全情况,剖析存在的危险源和安全隐患,制定相关的安全管控措施。

3发动全员参与

危险源辨识不仅仅是专家、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全员参与更是危险源辨识与管控的主体。只有全员参与,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收集危险源的情况,更新危险源清单,同时让大家都掌握危险源的内容、防治方法措施、危害后果等,才能更好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4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

在对工程危险源进行系统分析的同时,要加强对施工工序危险源辨识。例如,硐室开挖爆破作业施工工序:钻孔装药放炮散烟清撬出渣衬砌。辅助工作有测量、放线、通风、排水,以及监测、记录等工作。根据这些工序和工作,结合施工人员素质、采用的机具、材料、工序所处的环境,分析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源,最终形成危险源清单,同时制定控制措施。

5加强对危险源及预防措施的宣传教育

对排查出的危险源特别是重大危险源及预防措施,不仅要让管理人员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要让作业人员了解掌握,可以通过安全技术交底的方式进行学习、告知,同时还可在施工现场制作危险源预知管理牌来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危险源预知管理牌经常提示危险源的存在,可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患技能。

6及时排查、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要坚持安全检查制度,施工队每周、项目部每月对施工安全进行检查,这是全面有效排查安全隐患的重要方式,同时要加强对安全员每日安全巡查的重视,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及时排查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特别是经常性的习惯性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安全隐患。各级领导要坚决支持安全员的工作,安全员也要大胆管理,对习惯性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安全隐患要及时制止,对可能出现的边坡坍塌等重大安全隐患要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消除。

三、结语

危险作业及变更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建工程;施工安全;危险源;防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逐渐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建筑行业在每年因为安全问题而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力伤亡都非常重大,这不仅影响到了建筑施工工程,影响了行业形象,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再加上,近些年来建筑物的立面造型、构造形式逐渐走向多样化,同时,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的不断涌现,也对城建工程施工安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由此可见,辨识和处理重大危险源已经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城建工程施工问题。

1城建施工中辨识重大危险源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建工程施工问题也非常突出,特别辨识施工中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对于城建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城建工程施工具有工期长而复杂多变的特点,施工领域也很广,程度不同的施工作业模式会存在不同的危险源,同时,城建工程施工的复杂多变特点,也决定了施工过程需要大规模的施工团队,多工种结合的施工环境,更是增加了施工不确定危险因素,增加了施工管理的难度系数。在城建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是否能够构建一个健全的施工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而现代城建工程过程中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大多是基于城建工程施工前期,对于工程施工工艺要求、施工环境、工程构造等因素进行系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并在城建工程关键点的施工过程中,还要全面进行实时监控,以避免发生危险事故。而在城建工程施工之前做好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工作,能够有效、科学地减少施工危险系数,进而保证城建工程的施工环境,减小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 危险源的辨识

2.1重大危险源辨识

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有直接经验法,可以根据有关标准、法规和安全检查表,也可以依靠技术人员的分析能力,他们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判断能力来评价对象危险性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经验法简便、易行,被广泛应用在辨识中,但是由于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资料的限制,辨识疏漏是难以避免的。专家集体开会讨论,交换个人意见,头脑风暴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从而使辨识更加细致、具体。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一般应用于复杂系统或新开发系统,此种方法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害辨识。

2.2重大危险源辨识类别

施工现场的特点决定了危险源的类型,根据危险源造成的事故将危险源分为以下类别:建筑物坍塌、物体坠落撞击、大型机械伤害、高空坠落、触电、爆炸、中毒、火灾、粉尘伤害、噪声污染、车辆伤害等。将活动、产品、服务项目可分为:基础工程、脚手架工程、临边工程、消防管理、模板工程、钢筋作业、混凝土作业、装饰装修、油料存放、回访维修、施工用电作业、物料提升机安装、拆除及作业、施工电梯、塔吊安装、拆除及作业、电气焊作业、手持电动工具作业、起重吊装作业、办公区域、木工机械作业、打桩作业、生活区域管理、管道安装等。危险源及风险的辨识更新如遇到以下四种情况: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发生较大变更,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发生较大变化,发生重大事故,公司健康安全方针有所改变。相关部门应及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辨识新的危险源,并进行风险评价和策划风险控制。

2.3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主要危害

建筑施工中的有些危险是固有的,对这些危险进行分析,可把建筑施工风险来源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高空作业、地基方面、环境条件、设备与成品材料、其它物质等六方面;从城市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组织来看,应结合施工中的固有风险和施工城市工程项目环境相结合,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登记。建设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建筑物坍塌、支架倒塌、高处坠落重物、火灾危害、危险物爆炸等。

3 建筑施工中危险源的防治措施

3.1 强化城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在进行陈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有关人员要全面落实国家有关的法律规范,以确保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在管理过程中,还要做到责任到人,以明确的权责制度来强化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此外,城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也涉及到工程施工中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要做全面,并设置科学的管理机构,以协调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进而使城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的规避。

3.2 改进城建工程施工技术

在城建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重大危险源的出现在很大程上要源于施工技术问题。因此,施工单位要改进现有的施工技术,以新型的施工工艺,进行城建工程施工建设,从而减少由于错误施工或经验施工而出现的各类重大危险源。同时,在城建工程施工过程中,还要提高施工技术标准,此外,改进施工技术还需要强化城建工程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以提高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从而能够高效地规避很多由于人工因素所产生的重大危险源。

3.3 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监控系统

由于城建工程施工过程具有高险性,这也就说明了建立完善监控系统的重要性。目前,虽然各市都会设置城建工程安全监控机构,但是在监控机构的经费、人员专业性等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因此,在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监控系统的过程中,还要落实监控机构的建立工作,强化监控机构的专业性,以便于监控人员能以正确的工作态度以及职业规范,对城建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科学的监督控制,进而能更好地规避城建工程施工过程潜在的重大危险源。

4结束语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必然要求,为了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做好重大危险源的防治和监督工作成了企业需承担的主要责任,建筑业作为三大事故多发行业之一,科学的、有效的做好重大危险源的长期监督和控制工作成为企业需要落实行动的重中之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把安全生产工作逐步的并真正转移到预防上来,最终实现降低事故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铮,孙俊,邵剑龙.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施工安全危险源辨识库研究[[J].施工技术,2014,33.

[2]易光旺.浅析国内外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危险物质临界量的差异[[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 , 3.

[3]师立晨,魏利军,罗艾民.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存在问题探讨[fJl.安全与环境学报,2013 , 8.

[4] 浦天洋,陈愉,蒲云霞,杨浩然,汪雪娇. 浅论城市建筑施工过程中危险源辨识与防治[J]. 中华民居,2013(24)

危险作业及变更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风险预测;危机管理

我国的煤炭企业市场化发展不断深入,煤炭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也逐渐扩大,由传统的安全性生产风险向多极化的风险转变。煤炭企业融入市场经济,通过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有效预测其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及风险,进行严格的危机管理,能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煤炭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预测

风险是指发生在未来时间内的,对发展结果的不确定、损失的不确定、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大小的不确定。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煤炭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扩大。

根据煤炭企业发展的特点,将煤炭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分为四类,即安全生产风险、安全管理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外部风险。具体的安全生产风险主要包括装置设备的风险、地质环境的风险、工作人员的行为风险以及生产进程的风险。安全管理的风险主要包括营销、价格、物流以及人力资源等四个方面的风险。财务风险也包括投资风险、筹资风险以及现金流量风险和资本结构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有公共关系风险、经济形势风险、政策法规风险以及监督检查风险。

煤炭企业的风险综合性、复杂性以及变动性非常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煤炭企业对其风险的预测难度。对煤炭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预测和识别是煤炭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煤炭企业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首先,通过对风险的识别来进行预测。分清楚各类风险的状态,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主要考察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的特点;投资风险主要考察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是否符合预期的结果;法律的风险要看是否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行为等。其次,建立煤炭企业的风险因素评价体系,将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信息的整合,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从而明确煤炭企业的风险状态。最后,选择不同的风险应对方法。用风险规避、风险接受、风险转移以及风险降低等方法对企业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

二、煤炭企业如何进行危机管理

1.危机管理的含义

危机管理是针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而进行的管理。具体是指企业的领导者为了应付危机事件而进行信息的收集。对信息进行分析,做出问题决策,制定相应的计划,采取措施进行化解处理和调整,最后进行经验的总结以及自我的判断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过程。

2.煤炭企业危机管理的策略

(1)努力营造煤炭企业危机管理的文化氛围

把企业的危机管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培育良好的危机管理文化,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危机管理文化氛围,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企业的危机管理文化。积极探索企业危机管理文化的建立方法。

(2)建立煤炭企业危机管理的具体工作流程

在浓厚的危机管理氛围中,要积极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工作流程。首先,大量收集危机发生的信息。对煤炭企业进行全面的危机管理,收集企业危机管理的相关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一定的筛选、对比,为风险及危机的评估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对危机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通过危机辨识、危机分析以及危机评价,进行有效的危机评估,确定危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实行动态信息管理,定期对危机的辨识、分析以及评价都要进行新的评估,更新系统信息,完善整个危机管理的工作。最后,制定危机管理策略。围绕企业发展的目标。确定危机的影响程度,选择恰当的危机管理方法,避免危机的发生或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要提出和实施危机管理的解决方案。煤炭企业在进行危机管理时,一定要针对某一重大的危机制定相应的危机管理方案,这样的危机管理方案一般包括危机解决的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和手段以及危机发生的具体的应对措施,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等。

(3)建立企业危机管理的内部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具体的岗位授权、报告制度以及责任制度、审查考核评价制度等。建立重大危机预警制度,及时预警信息。明确岗位职责并建立有效的岗位权力制约制度,确保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

(4)建立高效的企业危机管理体系

规范煤炭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认真做好危机管理职能部门的设置,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危机管理工作的流程,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构,使其危机管理体系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煤炭企业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实施全面有效的危机管理,能促进煤炭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捷.煤炭企业经营风险分析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2015(5):153-153.

危险作业及变更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U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8-0032-02

港口危险化学品事故普遍具有危害大、影响面广、应急处理难度大的特点,为港口安全生产与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已核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66亿元(以下简称:天津“8・12”事故)。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形势和要求,管理部门应该如何有效应对,提高尽职履责的能力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针对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化领域进行的长期跟踪和研究发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化工作正在逐步由局部的技术辅工作发展成为全局性工作,并将逐步成为做好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关键所在。特别是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知识含量、技术含量、管理水平,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 以信息化的视角审视天津“8・12”事故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国务院的天津“8・12”事故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所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到从“事前监管”到“事中处置”以及“事后处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从信息化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信息共享能力严重不足,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未能实现有效的协同管理”,面对这样的问题,通过必要的信息化改造,是可以很好的规避相关管理风险的。

经过对天津“8・12”事故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五大方面的不足:

首先是资质信息未阳光公开,企业主体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报告”指出2014.1~2014.4和2014.10~2015.6期间,瑞海公司在未获得港口危险货物作业附证的情况下,长期违法经营,同时未按要求进行重大危险源备案。针对这一问题,在港口危险化学品企业资质获取过程中,应该积极推行“互联网+行政许可”的模式,将审批过程中的程序性信息对社会公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从而起到利用社会监督倒逼企业有效履行主体责任,减少违法经营发生。

其次是危险货物来源、去向不明。“报告”指出,瑞海公司大量危险化学品货物来源、去向不明;违规存放;严重超负荷经营、超量存储;违规混存、超高堆码危险货物。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使用危险品集装箱电子装箱确认凭证和电子巡检系统加以解决。电子装箱凭证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和数据共享体系,可以有效地实现凭证的通读通认和防篡改,保证危化品的信息真实、准确、可靠。避免人为的瞒报、漏报;同时通过电子巡检系统可以快速实现对企业日常安全监管检查,并保留相关结果、证据。电子巡检可以解决目前监管人员不足的问题,实现快速、连续的轮询检查,自动发现不合规项,及时预警,防患于未然。

三是状态监控手段不足。危险货物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货物本身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的环境条件。当它们受环境因素影响通风不良、积热不散、包装破损等,往往会造成严重事故。在危险化学品集装箱发生事故之前,其温、湿度的变化会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并非是猛然地发生突变,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够及时掌握温、湿度和烟雾等实时数据,再结合堆存货物自身的理化特性科学判断,是可以提前发现事故隐患并做出及时处置的。但是涉事企业在危险化学品集装箱堆存过程中,未能及时获知(或预警)集装箱温度升高过快、可燃气体排放量超标、有毒气体排放等情况,监控预警技术手段明显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增加必要的技防手段,通过温感、烟感、有毒有害气体探测、机器视觉等传感设备的集成应用,实现重点堆场、重点箱区的实时在线监测,自动预警、报警,为预先干预、处置提供技术保证。

四是信息不对称,信息合力弱。 “报告”指出,消防力量对事故企业存储的危险化学品底数不清、情况不明,致使先期处置的一些措施针对性、有效性不强。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企业和政府的信息有效共享,当一线处置人员进行事故处置时,能够第一时间全面掌握所需的所有相关信息,同时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快速生成辅助决策方案,便于提高处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是数据灾备未得到充分重视。由于相关危险化学品作业企业在信息系统设计、建设之初没有认真考虑数据机房的安全性问题,导致机房选址不合理。数据未考虑融在备份,因此,在发生事故后,由于危险化学品事故而产生的巨大的破坏力所带来的次生影响,涉事公司自身的应用系统和数据系统均不同程度的灭失,这些数据的灭失对后续的事故救援和后期评估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针对港口危化品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考虑制定相应的建设规范和要求,对于港口危化品企业的数据中心(或数据机房)在建设中,在地理位置上应该满足必要的安全距离,此外,对于规模较大的港口危化品企业还应该考虑数据异地容灾备份。另外,针对监管部门也应该对港口危化品企业生产环节中的重要节点性、关键性数据,需要通过数据共享及同步机制进行归档保存,以便掌握相关数据,为有效履行监管职责提供数据支撑。

2 相关信息监管系统现状

通过我院2015年承担的 “港口危险化学品罐区和油气输送管线安全监管机制研究”课题调研所提供的数据反映,截止2015年仅统计的18个省市,其港口危险化学品储罐就有将近1万个,总罐容约9623万立方米,其中仅辽宁、广东、山东三省罐容就高达5922万立方米。管线达到9169根,总长度约5962余公里,仅江苏、广东、辽宁、山东、上海五省市的管线长度就近4800公里。此外还有大量集装箱储运危险化学品以及其他包装危险化学品。面对如此庞大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设备、设施的安全监管压力,在实际监管过程中,有限的管理力量在广泛的管理领域和数量庞大的管理对象面前,很难进行有效深入的管理,更难以实现“全面监管”的要求。

面对港口危化品安全监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员不足,手段不强等客观问题,早在天津“8・12”事故发生前,相关管理部门就开始尝试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大监管力度、增加监管手段、扩大安全监管部门服务范围,并初步建立了“港口经营”、“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申报”、“港口安全”、 “港口安全应急辅助决策”等四大监管系统,取得一定的成绩。就相关系统的使用情况看:

首先,沿海港口多以港口经营、港口安全日常管理、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申报等系统为主,部分地区已经先期开展了港口GIS系统建设工作。

其次,使用频率较高和效果较好的是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申报审批系统,该系统也是目前港口管理部门履行职责的主要手段,但该系统也尚未做到全国覆盖。

最后,现有相关信息系统大多是零散的,真正从港口安全工作整体考虑形成统一完备系统较少,对港口危险货物仍以静态监管为主,动态监管略显不足。

在全国范围内看,辽宁(大连)、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十二五”期间在港口安全相关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起步较早,投入较大,是国内比较领先的地区。

相对于已经取得的效果,客观上这些系统目前任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具体体现在:

港口经营系统。该系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企业的基本情况及证件信息以档案记录为主,重结果、轻过程。第二,企业基础信息更新及企业证件信息公开不及时。第三,许可结果信息应用效力不强,与执法检查、企业信用等环节缺乏有效联动。

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申报系统。该系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系统数据来源是企业单方面的申报信息,缺乏与其他信息的比对和确认,数据的准确性不高。第二,申报作业量也是企业申报,未能与企业生产作业系统关联,缺乏与实际作业量的核对确认。第三,该系统主要以船舶装卸作业申报为主,针对港口这一综合运输交换节点,对于火车、汽车、管道等作业方式的申报尚未纳入。第四,作业申报系统目前缺乏与视频监控、AIS、实时作业等系统相关数据的整合应用。

港口安全系统。该系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系统使用频率不高,未能和企业形成有效互动,“检查-整改-反馈-确认”闭环尚未形成,全面性不足。第二,现场检查内容缺乏强有力的信息支撑,现场检查内容不能与相关法律法规自动核对,无自动识别不合规项,实用性不强。第三,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巡检等先进技术手段缺乏全面应用,便捷性不高。

港口安全应急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应急有效信息不足,更新不及时,难以真正作为决策的依据。第二,该系统操作相对复杂,对事故发生时,应急处置场景把握不足,实用性不高。第三,未能做到“平战结合”,系统注重的是“战时”的应急决策,对于平时亟需开展的对于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十分必要的模拟演练演习支撑能力不足。

天津“8・12”事故发生后,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针对以前四大系统所存在的不足,出现了四种转变,而这些转变也恰恰是信息监管系统今后建设的四大发展趋势。

第一大转变是:系统更加强调安全相关数据的整合与应用。将原有的港口经营、港口规划建设、港口安全管理等系统数据进行整合,全面支撑港口安全监管工作。

第二大转变是:系统更加强调港口危险货物动态监管。一方面考虑与企业系统进行对接互动;另一方面考虑将港区内涉及危险货物作业全环节纳入到申报制度下。

第三大转变是:系统更加强调三维可视化等新技术的应用。如采用三维虚拟技术制作电子分布图,基于GIS开展应急预案的模拟演练演习,并支撑事故的应急辅助决策。

第四大转变是:系统更加强调日常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的电子化。如利用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电子巡检等新技术提高日常安全监管水平,形成“检查、整改、反馈”闭环。

3 建设需求与框架思考

2016年1月28日交通运输部了《交通运输部关于严格落实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危险化学品港口作业安全监管的若干意见》([2016]13号),对照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对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港口作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九项(共24条)意见。2016年4月20日交通运输部又印发了《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安全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方案从目标、原则、措施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针对相关的意见与要求,相应的信息化建设也应该能够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港口危化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目标应该:界面清晰;责任明确;预防精准;监管到位;处置得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充分依托实用的科技、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各参与方的协同监管,良性互动,港口危险化学品监管的全过程的可监、可控。

因此我们提出了包括:港口危险化学企业资质管理、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申报管理、港口资源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检查、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演练演习与辅助决策等5大系统的新架构。

建设“源头监管”的港口危险化学企业资质管理系统,实现许可审批全链条记录,所需要件全部留档留痕;证件信息变化实时更新,向行业公开,阳光透明;无证经营,超范围作业计入信用档案,现场执法随时查询等功能。敦促企业抓源头,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避免企业无证经营。

建设数据“自动比对”的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申报管理系统,实现港口、海事对于船舶载运危险化学品的申报信息进行互相及时核对;作业申报审批之后对实际作业量再次报送,并进行确认,掌握实际作业量。细化制度,考虑将火车、汽车、管道等作业方式纳入管理;充分利用视频监控、AIS、企业生产系统等数据实现对现场作业情况的掌握。最终实现各类数据自动比对。

建设“共享整合”的港口资源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平台,全面建立数字模型,摸清设备、设施底数,为港口危化品动态监管提供基础。实现数据动态更新,与业务管理系统建立关联;采用三维可视化方式更为直观、有效的展示港口危险化学品罐区、管线、堆场等。多源数据集成与整合,将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作为港口大数据集成应用的“主战场”,最终打造出一个港口安全监管的可视化系统平台。

建设“电子巡查”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检查系统,建立管理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检查-整改-反馈-确认”闭环工作模式。实现安全执法监督规则智能化获取,使之成为现场检查人员的“百宝箱”。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提升日常安全监管检查能力,最终实现自动“电子巡查”。

建设“平战结合”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演练演习与辅助决策系统,实现与业务系统的有效集成,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与实时性,直接获取监管港口危化品企业必要的动态预警数据。提升易用性,支持移动终端快速查询危化品企业动态、应急资源等重要信息。具有强大的应急模拟演练演习能力,强化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前期,我院通过“大连市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工程项目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三个一”的建设模式,即:一个应急管理体系、一张电子地图和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项目实现了:三覆盖、两实现,即:①业务全覆盖,覆盖安全监管、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②处室全覆盖,实现数字化协同办公。③对象全覆盖:实现动态监管。④数据实现共享:统一规划设计,实现内、外互联互通。⑤实现业务全面协同。通过已经实施的一些成功应用全新架构的港口安全监管项目,可以看到这些改变已经初步的验证了监管能力的有效提升。

新的系统架构通过建设五大系统实现港口安全监管从静态到动态,从分散到集中,从单一到协同,从二维到三维,从开口到闭环的转变。从而全面有效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2016年,制定交通运输行业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总体要求。明确省、市、企业在港口危化品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总体要求。

危险作业及变更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危险源识别评价房地产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ccupation Health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英文简写为“OHSMS”)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体系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一、OHSMS危险源评价的发展和作用

危险源的国际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OHSMS开展安全管理活动最基本的思路是:识别、辩识系统内产品、过程、活动等存在的危险源,采用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对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等因素确定是否可接受,对其中不可接受的风险确定控制措施,包括对现有的控制措施的评价、确定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和新的控制措施,通过实施以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1.OHSMS危险源评价经历以了下发展阶段:

1)1996年,英国颁布了BS88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

2)1996年,美国工业卫生协会制定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导性文件;

3)1997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草案、日本工业安全卫生协会(JISHA)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导则》、挪威船级社(DNV)制订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4)1999年,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DNV)等13个组织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标准,即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OHSAS18002《职业健康安全管 理体系—实施指南》;

5)1999年10月,原国家经贸委颁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试行标准》;2001年11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颁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自2002年1月1日起实施,代码为GB/T28001-2001,属推荐性国家标准。

2.企业开展OHSMS标准活动的作用及意义

为企业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有助于推动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使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由被动强制行为转变为主动自愿行为,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对企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将在社会上树立企业良好的品质和形象。

二、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项目常见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

在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因其隐蔽性和复杂性,危险源较一般工程更多,存在的形式也很复杂。笔者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工作,结合企业开展OHSMS标准实施的实践,总结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项目常见危险源识别与评价如下:

1.辨识危险源时必须考虑的原则。①常规和非常规活动;②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③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组织还是由外界所提供)。此外危险源辨识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当工作场所发生变化(如办公地点搬迁等)设备设施(如新购进一台搅拌机)及工艺(如由原来的合成生产改为来料加工)发生改变时,都要对危险源辨识重新进行辨识。

2.识别步骤:a.工作活动分类;b.危险源辨识;c.风险评价;d.评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e.评价和确定需采取的控制措施;f.评审确定控制措施的充分性。

3.常见的识别与评价方法。在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常见的识别与评价方法有: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等方法。

4.通过实践总结的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项目常见危险源。

通过上述原则和识别评价后,一般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企业及涉及市政基本业务的危险源笔者总结如下:

1)大类: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其它危险、有害因素。

2)在实践中的表现方式:触电,如各类用电机械设备;高处坠落,如桥梁工程作业和员的挂篮;物体打击,如张拉预应力筋;机械伤害,如摊铺机运行中,攀登机械;坍塌,如土方作业时基坑支护结构雨水排泄不畅;火灾/爆炸,如土方开挖时遇到管线、煤气管道等;中毒/职业病,如沥青路面施工时未佩戴工作服、手套、鞋等劳保用品;传染病,如临时用工人员有传染病,意外伤害,如露天作业人员雷电时无防范措施;涉及不同的作业部门和岗位,因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实践操作中,必须严加防范。

三、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的确定

1.评价的基本要求。

根据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的特点,依据承包工程的类型、特征、规模及自身管理水平等情况,找出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辨识与各项活动有关的所有危险源,在有现有控制措施适当的情况下,对与各项危险源有关的风险作出主观评价,判断风险是否可接受,评价和确定需要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现有措施的有效性及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的需求);针对已改进的控制措施,重新评价风险,并检查风险是否可接受(识别出危险源,并对并对危险源逐一评价,将其中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事故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源定义为重大危险源;)对危险源可能出现伤害的范围、性质和时效性,制定消除和控制的技术性措施,且应纳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操作规程中。同一个企业因不同的项目和区域、管理人员变化,也会引起危险源数量和内容的改变,因此企业对危险源识别应及时更新,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的安全性。

2.评价方法。

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常见的评价方法有:

1)安全检查表法。事先将检查对象加以分解,将大系统分割成若干小的子系统,以提问或打分的形式,将检查项目列表逐项检查,避免遗漏;常使用于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正常施工阶段的常设性检查。

2)危险指数法。通过评价人员对几种工艺现状及运行的固有属性进行比较计算,确定工艺危险特性重要性大小及是否需要进一步研究;常使用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带来的危险源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