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68-02

学前教育作为个体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对普通学前教育有了很大的重视,普通学前教育逐渐得到了普及。但是在学前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特殊学前教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其普及程度远远跟不上普通学前教育。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一边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一边还要抓特殊教育。于2010年11月24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对“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给予明确指示。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从而促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

一、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自身的重要性

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期是孩子的性格、情绪、情感、行为习惯、社会性和认知等的发展的最重要和关键时期,如果孩子能够在该时期得到合理、科学的引导、教育,将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越早进行教育就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个体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从特殊儿童的残损和障碍程度来看。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干预、早期康复。我们都知道,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残疾儿童,其治疗效果就越好,通过早期干预能够降低一些残疾儿童的残损程度,甚至使他们康复,发展成正常儿童一样的水平。同样的,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是越早越好。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训练、教育等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从而使残疾幼儿的损害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残疾和障碍。比如,英国有项研究表明,通过早期语言训练,幼儿园中母语为英语的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到小学一年级时降低为二十分之一;母语不是英语的儿童有阅读困难的占总数的五分之二,到小学一年级降到百分之九。而我国的一些语言训练机构的教育经验也表明,越早对聋童进行语言训练,其语言发展效果就越好。所以,有效的早期干预和教育能够帮助减少残疾儿童残疾损害程度,使他们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矫正和补偿。

2.从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来看。有研究表明,0~6岁是个体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特殊儿童实施科学、有效的学前引导和教育,再加上他们自身的缺陷和障碍,会对他们将来对主流社会的认知发展有很大的阻碍。而通过一些教育手段,比如交际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特殊儿童思维、想象、语言、记忆、感知能力等认知能力的良性发展。

3.从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方面来看。学前阶段是后天因素初始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阶段,也就是儿童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和环境刺激,在与周围人产生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获得初始的对人、事、物感知的态度、情感,也会初步形成个体性格情绪、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等。所以,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个体从自我认知向社会化过度的重要时期。进行科学的学期教育,能够使特殊儿童获得应有的初步社会感知、交往交际等能力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为残疾儿童将来很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重要性

随着一个特殊儿童接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这个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模式也会为了适应其发展特点二发生转变,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减轻特殊儿童家庭负担。残疾儿童缺陷的补偿和矫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就能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

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够减少家长照顾孩子的工作量,减少家长的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从而挣取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其次进行学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稳定,促进家庭情感的和谐,进而使得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的知识,能够使得家长从心理和能力上给特殊儿童更科学的照顾和教育,使家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三、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对对社会的重要性

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情况远不如正常儿童乐观,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严重匾乏,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如果特殊儿童没有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使得家庭和社会面临更沉重的负担。“每个幼儿都有权利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这一理念显示了每个幼儿在人格和人权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特殊儿童,他们也应该享受和正常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所以,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2.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的特殊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其中有的学生缺乏语言基础和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尝试。特殊学校就只能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做起,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来矫正和弥补他们的缺陷。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本来就受到残疾的影响,而因为学前教育的缺乏,他们还要额外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发展水平要比正常儿童的低。如果能够在特殊儿童学龄前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给他们打下日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也就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吃力,特殊教育的质量也就能得到提高。所以说,进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3.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社会减轻负担。由上述可知,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减轻负担,同样的,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家庭,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也能够帮助减轻社会负担。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父母安心、积极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特殊儿童进行了特殊教育,那么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在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间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

四、结束语

总之,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本省、儿童家庭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重要性,对整个教育事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及民众应该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从各个方面团结力量,促进特殊儿童学前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佳颖.加快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的关键,它直接影响舞蹈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近几年,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师的需求也逐渐增大。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很多高校增开了学前教育舞蹈课程,虽然大部分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师都是专业艺术院校毕业,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较高,但很难马上找到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是培养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舞蹈教学能力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舞蹈知识的传授能力。然而很多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设置并不合理,舞蹈专业知识的占有很大的比例,忽视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舞蹈传授能力的培养。教师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就会从事到幼儿舞蹈教育之中,如果他们只有过硬的舞蹈知识,而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与舞蹈传授能力,好比茶壶煮饺子,有口说不出,这不利于学前舞蹈教育的开展。

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教学方式也是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方式的选择对学前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学方式单一的情况,在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形体课意外,其它课程完全不考虑学生是否理解,还是一味向学生灌输理论内容、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不管是哪一门学科,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下,课堂气氛怎能活跃?这样使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变得更加枯燥无味。

二、解决措施

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是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改革的第一步。第一,扩充教师队伍。通过增加教师的数量,这样可以缓解其他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加教师教学责任心。此外在招聘教师的必须要把控好招聘门槛,保证教师队伍专业知识的素养。第二,强化师德、师风。在教师的队伍中,也有教师缺乏责任性、出工不出力。对此,学校可以对教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让教师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奖惩措施,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作为奖惩的标尺。第三,改变教学观念。很多教师忽视舞蹈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否定舞蹈理论的指导价值。学校可以对教师开舞蹈理论专业上的培训,让教师通过自主研究的方式,重视舞蹈理论课程。

2.明确教学目标

现在很多高职类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里开设了舞蹈课程,这说明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舞蹈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有了这样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明确开设舞蹈课程的目标所在: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学前教学的舞蹈教学是一种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方式,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技能,这样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利用舞蹈技能进行课堂教学,而不是要求他们像专业艺术院校里的学生一样具备十分高超的舞蹈技能。这种特殊工作性质和教学对象,不要求他们花费太多的时间训练舞蹈动作,相反,要求他们把精力放在如何发挥舞蹈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进行舞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3.丰富教学方式

舞蹈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如果一味的理论教学,缺乏展示,这样就会使理论缺乏说服力。在理论讲解之后,教师一边讲述理论知识,一边亲自示范。通过师范,可以向学生证明舞蹈理论内容的正确性。此外,为了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找出几名典型代表,对他们进行一对一指导。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动作要领进行概括、归纳、总结,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动作的要领所在,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增强学生美的感受,收获有效的课堂教学。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音乐欣赏;综合能力

“技能与情感的体验、表达不

相融合”的问题由来已久

专业人士提出幼儿教师综合音乐能力普遍存在的“技能与情感的体验、表达不相融合”的问题由来已久,幼儿教师对音乐作品的认识片面,所传达的内容欠规范、欠准确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某幼儿园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上音乐欣赏课,欣赏曲目是由电子琴演奏的一首英文儿歌《row row row your boat》,电子琴的演奏没有速度、强弱、音色的变化,单调、单薄、机械且空洞,但教师在教学中却凭空启发孩子们想象许多音乐表达所未涉及的内容,如黑黑的森林、笨重的大熊、大熊的凶恶、少数猎人划船、众多猎人划船、猎人的机智等。显然,这个教师虽有较好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方法,但缺乏对音乐正确的理解和感受。又如某幼儿园在每天早上晨练音乐中选用了京剧音乐片段,期望小朋友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慢慢熟悉和喜欢包括京剧在内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不足的是所选京剧音乐仅有旦角的过场锣鼓,锣鼓乐中还伴以旦角“?馈?? ??钡钠鸢迳??煺娴男∨笥逊植磺迥信?巧??谂?淌Φ拇?煜拢?炖值刈咦乓殉啥ㄊ频募?伺?曰?幕ǖ┰渤〔剑??显剖趾土料啵??晕妒?恪?长此以往,孩子们会误以为京剧就是阴柔的、女性的,小男孩可能慢慢习惯了这样的动作和气质,对男孩的性别成长不利。如果多选一段武生的锣鼓音乐,教以武生的动作才适宜且完美。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在音乐综合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责无旁贷。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是提升幼儿教师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与情感体验、表达的融合,最终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认清幼儿音乐教育个性特点,提升

对幼儿教师音乐综合能力需求的认知

幼儿音乐教育有鲜明的个性 一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3~6岁的幼儿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喜爱和兴趣,对幼儿进行音乐知识的启蒙和教育,不论是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还是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在3~6岁间的不同年龄层,分别又在歌唱能力、律动能力、节奏与打击乐演奏能力以及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形成各种能力的发展高峰阶段。二是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有自己的方式。音乐教育的所有目标都是通过“审美感动”的过程实现的,以音乐作品作为媒介,以审美感动作为手段,以求达到幼儿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三是幼儿园音乐活动有自己的特点。学前教育部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许卓娅教授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总结为 游戏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爱玩、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教学活动须顺应幼儿的天性。“玩中学”是幼儿音乐活动的最好形式,因此,幼儿音乐活动中音乐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要具有游戏性。幼儿园音乐活动要讲究教学形式的综合、教学过程的综合及教学目的的综合,即教学形式上要歌、舞、乐融合或交替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把创作、表演、欣赏融合在幼儿音乐活动中。教学目的要兼顾“娱己”和“娱人”,幼儿参与音乐活动角色的多元化,能让幼儿乐在其中,帮助幼儿自然进入音乐天地。学习材料和提供方式要有整体性,比如,讲解“休止符”,在音乐中可表达“坚定”、“灵敏”、“跳跃”、“俏皮”等,而不能只停留在“停止”等仅与时值有关的音乐知识层面;比如,让幼儿表演唱时,要让幼儿有机会全面模仿、学习和表演整个节目,而不是更多地去要求幼儿练习某个细节的音准和节奏等。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一是幼儿园音乐活动形式有听辨活动、歌唱活动、欣赏活动、节奏(打击乐)活动及韵律活动等,要求真正调动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枯燥、机械、强制性的反复训练,避免以孤立要素作为对象,避免分析性的理性训练。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是围绕着幼儿歌唱能力、律动能力、节奏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而展开的。这些能力的培养目标是让幼儿享受参与活动的快乐,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身体、乐器及媒介进行艺术表现,表达音乐感受,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力,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等,实现上述目标应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目标设计尤为重要。如选取什么样的音乐素材,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活动内容。具体要求如下。歌唱:选曲歌词要有童趣且易于记忆,富于美和想象,内容适用于动作表现;曲调音域要窄,节奏简单,旋律平稳,结构工整,短小,歌词关系简单。律动:节奏清晰,结构工整,旋律优美,形象、风格鲜明,速度适当。节奏:适合的乐器,适合的音乐,适合的配器。音乐欣赏:主要方式是通过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欣赏音乐作品、讲授简单的音乐欣赏知识。用于活动的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音乐作品,另一种是辅助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除幼儿歌曲外,适合幼儿欣赏的完整作品是有限的,节选和改编适合幼儿的音乐作品片断可以满足幼儿音乐欣赏的需求,选择时要考虑内容、形式、风格是否丰富多样,比例结构是否合理,还要考虑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实际能力;辅助材料主要是指动作、语言、视觉三种材料,例如适当的舞姿、相关的故事及图画等等。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单一的音乐技能是不能满足幼儿音乐教学需要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幼儿教师的培养方向:一是鉴赏和分析音乐的能力,包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作品基本结构的能力、对音乐作品审美(背景、情绪、性质、风格、体裁、调式等)的综合感受能力、判断作品与幼儿年龄适合度的能力等。二是表现音乐,把视唱、练耳、歌唱、乐器(含钢琴演奏与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音乐创编、律动与音乐感受融合在一起。另外,还有舞蹈、美术审美与操作能力。何幼华在为曹冰洁的《走进幼儿音乐世界》所作的《序》中总结了曹冰洁老师音乐教育的特点,归纳为“感觉”、“操作”、“创造”六个字,“感觉”即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时对美的感受,曹老师在组织幼儿音乐活动时最重视幼儿对音的辨别,爱听、感受才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操作”是让幼儿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创造”,即幼儿在理解、感受音乐之后,用乐器、绘画、语言、体态等方式表达、发展其丰富的想象力。曹老师非常重视音乐素质培养与音乐兴趣培养相结合,这对缺乏一定音乐素养的教师而言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曹老师的音乐教学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层次与境界,这种境界应该成为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与目标。作为幼儿教师,只有掌握较全面的音乐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掌握全面、灵活的音乐活动方法与技巧,才能在组织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引领幼儿进入理想的音乐审美境界。

重视和创新《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

为幼儿教育事业输送合格人才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从幼儿发展出发,合理设置幼儿音乐课程,选择最适宜的音乐和方法,让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尽可能全面地、正确地、完美地感受音乐、喜欢音乐,学习音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同样要求我们在音乐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也应该全面考虑专业目标、专业特点、未来工作需求进行调整和创新。《音乐欣赏》课程正是一门着眼全局,着眼未来的课程,在学生综合音乐能力构建中可以起到有效的整合作用。它通过对不同分类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启发和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音乐欣赏》课涉及的内容分四个方面:一是音乐欣赏理论。包括音乐的表现特征与欣赏心理,音乐的表现要素、手法和结构,多元音乐文化与音乐功能多元化,音乐的风格和流派。二是声乐作品欣赏。包括人声的分类、演唱形式和风格,中国民歌和民间歌舞音乐、外国民歌,声乐体裁。三是中、外器乐作品欣赏。包括中国民族器乐,西洋管弦乐队概述,舞曲、特性器乐体裁,大型器乐体裁,现代音乐作品欣赏。四是综合艺术形式。包括歌剧、舞剧、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等。

上述教学内容的设计较全面,欣赏内容与方式可根据学生情况、学前教育的专业需求、学校的课时安排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虽然课程内容可以很多,但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区别于音乐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及其他专业的同名课程。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目标可分为两个基础层和一个综合层:第一个基础层是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方式,了解一般欣赏音乐的过程和条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意识,建立一套较完整、系统的欣赏音乐的思维模式。第二个基础层是学习掌握常见的音乐知识,如人声的分类、常见的演唱(演奏)形式、音乐体裁、音乐的结构、民族乐队和管弦乐队的编配、音乐欣赏积累等。综合层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按不同角度分类的作品的欣赏,感受音乐的分类特征,体会不同音乐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并能反过来验证上述分类的特征,能将不同分类、不同感受的音乐或音乐片段,根据幼儿园活动的要求与特点,泛化出新的构想与创意,以求得更高层次的音乐感受水平与新的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的方法。如挪威音乐家格里格的《晨景》,音乐本身是描写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的场景,在幼儿的年龄段,他们难以在音乐中感受太阳升起的情景,但是,如果让孩子们扮演小苗儿,在《晨景》向上的旋律、温暖的轰鸣中慢慢成长,非常合适,作为小苗的幼儿在缓缓长大的过程中,可以贴切地、充分地体会音乐给与的温暖和旋律的向上感,对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极为有益。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师的综合音乐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音乐的质量。《音乐欣赏》课程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必要的手段。只要充分把握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做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工作,一定可以为学前教育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曹冰洁.走进幼儿音乐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20多年前,作家刘心武的一部短篇小说《班主任》在我国文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小说中塑造的在教育思考中具有反思批判精神、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兢兢业业的班主任形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一种象征性的永恒,其中着力刻画的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活动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物教育思想展现的重要铺陈。事实上,在现实的班主任工作当中,与学生的谈话是最常见的内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谈话,或者说谈话的活动,在任何一所学校里每天都在进行着,每一个教师都有一堆谈话的故事,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正因为师生之间的谈话活动在学校教育活动当中的普遍存在与意义,才使得教师们,特别是班主任们,基于长期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系列议题:学校谈话活动的意义是什么?是否可以使这种意义上的追寻得以制度化的构建?

基于此,杭州天长小学的教师们把这一议题具体化到学校所开展谈话活动的3W之问,即:谈话活动要谈什么(What)?为什么谈这些(Why)?要怎样谈(How)?作为对3W的回答,杭州天长小学的教师们从关怀主义的教育理念和差异教育的思想出发,以实践的方式进行课程上的创新,大胆进行显性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研究。

二、谈话课的教育理念基础

1.关怀主义理念的彰显

关怀主义教育哲学产生于20世纪70至80年代,是同一时期的关怀主义伦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主要代表人物是内尔・诺丁斯。他曾经说过:“关爱的教育建议人们倾听孩子的心声、与之交谈――和孩子共同生活而不是遥控指导他们[1]。”师生关系的本质应该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性”,这是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师生之间是一种交互式的主体间性关系,而不是单子式的主客体关系,这种主体间性中的“自我”是一种“关系的自我”,是“有机的,处于不断的流动中,也是情感和意义的中心”[2]。

天长小学谈话课的特点首先体现在课程的“双主”,即“主体”与“主题”上。所谓主体即谈话课的实施由谁来完成,主题即每次谈话课内容的选择。这两个部分充分体现出当前在教育哲学领域关怀主义的教育哲学理念。

(1)谈话课的主体

说起学校里的“谈话”,很多人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教师在办公室、教室、走廊里“训导”某个学生的画面,这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个别谈话”场景,呈现出的是单子式的主客体关系。天长小学的谈话课是以教师为主体引入和引导,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表达与交流的双主体活动,呈现的是一幅“集体沟通”的谈话场景。以低年级使用的一个谈话课主题“怎样交到好朋友(学会交友)”为例:

(教师引入)孩子们:

有一首歌,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唱: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啊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

那么,怎样交到好朋友呢?你们还记得去年的伙伴节吗?请你与同桌讨论一下,你是怎样拥有这些好伙伴的?

可见,天长小学谈话课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表达与意义交流是“互动”的,是“位移”的,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往往会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反问与设问,双方在此过程中不断交换着关怀的相互关系。

同时,关怀主义认为关怀是处于关系中的一种“生命状态”,在这种生命状态之中,师生关系应该具有非功利性的生存的纯粹意义。教师要把学生的需求当作自己的需求来做出回应,进行思考,把学生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来思考和解决[3]。天长小学的教师们把谈话课的发展总结为五项需求,这其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与“共同生活的需求”正是天长的教师们基于一种“生命状态”的关怀建立起教育中的主体间性的课堂关系。

(2)谈话课的主题

天长小学的谈话课自2003年试验以来,经过10年的积累已经能够精选出八个序列近百个主题内容,这八个序列都是在关爱的基调上展开,涵盖了爱自己、爱父母、爱交往、爱生活、爱学习、爱班级、爱学校、爱祖国八个方面。诺丁斯在其关怀主义的幸福教育观中将幸福的来源主要归为私人生活领域、公共生活领域和职业生活领域三部分,对学校教育而言,前两个领域对幸福教育的行动方向具有参照的意义。天长小学谈话课的八个序列正是在这两个领域内的主题求索,并体现出了三个重要的原则,即:需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连续性原则。

第一,需求性原则。天长谈话课序列中的爱自己、爱父母、爱交往与爱生活四个序列正是这一领域内的主题,具有满足个体成熟基础性需求的意义。以“爱自己”这一序列为例来看,关怀主义教育哲学认为在对关怀的学习中,学生首先要学会关怀自身,要学会构建自我形象和形成自尊;在对被关怀的学习中,学生要学习如何洞察和感知关怀,要学习展现出对关怀的接受和认可[4];同时,要学习建立与他人的关系,逐渐把对自身的关怀转向对同伴和周围人的关怀。

第二,发展性原则。对孩子们来说,爱学习、爱班级、爱学校、爱祖国的序列范畴正是帮助其培育、体验、享受公共生活的基础部分,因此,这四个序列的主题选择对于学生认知能力与社会性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三,连续性原则。从关怀主义教育哲学教育目标的高效达成角度来看,教育的实施应该具有连续性。纵观每一序列内的主题,这些主题的选择也呈现出了明晰的学生发展的连续性原则,例如“爱学校”这一序列的主题,体现出了知识、情感、行为的发展逻辑,具有发展的连续性。

2.差异教育理念的追寻

所谓“差异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探寻“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最佳发展”的路径。这一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之中,是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上的价值追寻。谈话课的构建与实施正是对差异教育理念的实施,最集中地体现于谈话课的形式和评价这两个课程实施的环节上。

(1)谈话课的形式

天长小学谈话课的形式不同于传统学科教学的课堂,不是单纯以传授知识为导向的课堂形式,而是尽可能采用关照所有孩子参与其中,并能够达成自主学习的多元形式。主要的形式有“民主讨论”“问题性对话”“引入性谈话”“活动性展示”等,这些多元呈现的课堂形式为每一位孩子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创造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机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格外注重创设积极的课堂交流氛围,既包括外部的环境氛围营造,例如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趣味盎然的热身游戏、恰如其分的自然景观等,也包括内部的心理氛围创设,例如通过小故事等形式的情感交流帮助孩子放松心情,敞开心扉。

这样的课程形式对实践差异教育,并且丰富差异教育的内涵,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丰富同侪合作学习的意义。如前文所述,天长谈话课的师生关系是主体间性的,谈话课的形式更是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因此谈话课中学生的同侪合作学习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尊重同伴的态度,学会看到彼此的差异性并感受这些差异性带来的丰富与多彩,从而学会理解他人和欣赏他人。

第二,丰富态度与互动交往的意义。谈话课的形式就是在尝试让态度与互动交往更积极的相关起来,通过个体在谈话学习中的态度以促进互动交往的良性循环,此处的个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

以“引入性谈话”的形式为例,教师在充分考量学生现阶段认知与社会性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班级教育或者班级文化建设的需求,以关爱的形式引入谈话课的主题。教师关爱与尊重的态度营造出课堂谈话互动的积极氛围,进而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情感,同时,在同侪学习的启发与鼓励下,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往便水到渠成的发生了。

第三,丰富建立信任支持系统的意义。从天长谈话课的多元形式以及课例中可以看到,天长小学的教师们正在自觉或习惯性地建立起一个信任支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信任关系既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包括亲子之间、家校之间等。以低年级使用的“孝女路的故事”谈话课主题为例:

(教师引入)天长小学在孝女路上,在清朝的时候,这里是旗下营地,因路的西北端有“孝女井”而得名。说起这条孝女路,跟精忠报国的岳飞还有关系呢。

岳飞有一个女儿,名字叫孝娥。她自幼聪明伶俐,通读史书,知理明义,深得大家的喜爱。公元1142年,岳飞被奸人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孝娥悲痛万分。……她走到父亲被害的风波亭附近,投井殉父。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孝顺的女儿,就把这井叫做孝娥井,也叫孝女井,上面建亭子,叫孝女亭。……

这一谈话课不局限于基本形式,延展出一系列的序列活动,促进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关爱,成为建立亲子信任、家校信任的积极纽带。这样的几方信任关系构建了一个优质差异教育的支持系统,使差异教育的理念能够在学校中可持续性地发展下去。

(2)谈话课的评价

差异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使每个孩子在个体发展水平和性情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为以差异教育为理念的课程评价指出了方向:关注每一个孩子发展的空间,反对简单的以竞争性质的打分进行的结果评价。天长小学谈话课的评价就是在这个指导方向上进行课程的完善,提出了以“选择和交往”构建一个评价的视角,来衡量这一课程的实施是否深化了差异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所谓“选择”,就是要体现出在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创造出学生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张扬自我的空间;所谓“交往”,就是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产生交往的需求,具有交往的能力,在交往中发展认知和社会化的水平。

三、谈话课作为校本课程的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成为教师、儿童、教材相互碰撞的开发场所,把学校视为人际社会制度,要求其创造性与开发力量之充实的开发方式[5]。天长小学的谈话课经过近10年的打磨已经成为能够显现出学校“整体优化,差异发展,人格完善”育人理念的校本课程。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天长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积累的阶段性成果,充满了实践的智慧。

谈话课的形成首先源自于班主任工作中的集体式谈话活动,以“班会”活动为主,也包括日常谈话活动。这一类由班主任主导的集体式谈话活动主要有三种类型[6]:第一,解决社会问题的班会(socialˉproblemˉsolving meeting),即力图解决班级和学校的个人与集体的教育问题;第二,开放式班会(openˉended meeting),关注理智上的重要主题以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第三,教育诊断班会(educationalˉdiagnostic meeting),关注学生对课程中概念的理解程度,与学生当前所学紧密联系。这些集体式的谈话活动在形成“谈话课”之前,发挥着一种类似于“隐性课程”的意义,即是一种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或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和教育经验。

在此基础之上,天长小学发展性地将这一类教育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纳入教育的知识体系,使谈话课承担起文化传播、德育、智育、美育的主体功能,使其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是尝试显性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项教育行动研究,而学校为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制度保障与空间。

四、结语

小学谈话课的生成是基于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长期经验和价值追寻,能够充分体现出关怀主义和差异教育的基本理念。谈话课的实践是教师、学生以及教育资源在学校碰撞与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育理念达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类校本课程生成的过程。因此,几乎可以这样断言:一个重视学生思想发展的教师,必然会重视与学生谈话的形式与内容;一个重视师生互动交流质量的学校,必然会重视为师生的谈话创设更自由、活跃的课程空间。

参考文献:

[1]Noddings Nel.Starting at Home:Caring and Social Policy[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99.

[2]内尔・诺丁斯.候晶晶译.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唐道秀.诺丁斯视野中的关心型师生关系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2(3):33-35.

[4]Noddings Nel.Educating Moral People: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M]. New York:Teacher College Press,2002:60.

[5]佐藤学.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1.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一、问题提出

实践中,一些教师在批评教育违纪学生时,缺乏有效准备,导致效果不佳,甚至产生反效果,乃至恶化师生关系,引发师生冲突,甚至引发校园心理危机事件,严重危及学校和教师的生存和发展。这令我们深感忧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教育谈话效果不佳?如何有效地避免这种师源性的校园心理危机?具体有哪些实用的操作策略?研究这些问题,对指导教育实践很有价值。

二、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这些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效果不佳,原因如下。

第一,未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遇到学生违纪时,教师的情绪状态会有波动,很生气、很愤怒,觉得学生不应该犯那个错误。这时,批评教育学生的效果往往会很不好。

第二,未处理好学生的情绪。学生在违纪且被教师叫来办公室后,可能会处于一种较为紧张、懊恼、抵抗、愤怒的情绪状态。此时,要教育好学生是比较难的。

第三,未准备好谈话的思路。许多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缺乏充分的准备,未理清谈话思路,这样的教育谈话,要取得好的效果是很难的。

第四,未准备详细的学生资料。《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做好工作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对学生的情况不作详细了解,教育谈话要有好效果是困难重重的。

第五,未做好其他相关准备。一些教师找学生谈话流于随意,对谈话时间、地点及其他相关条件缺乏仔细斟酌。这些相关条件准备不充分,教育谈话难有实效。

因此,教师批评教育学生这种教育谈话,准备充分方能取得效果。也就是说,有准备的教育谈话可以有效提升批评教育的效果,同时自然而然地避免了那种未做充分准备的批评教育可能引发的师源性的校园心理危机。

三、研究综述

关于“有准备的教育谈话”这个问题,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徐莉亚和赵晶两位学者做过初步研究。他们指出,有准备的教育谈话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状况,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他们还提出了有准备的教育谈话的三种模式:读书会模式、案例研讨模式和准备清单模式[1]。

据此可看出,对 “有准备的教育谈话”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对其概念尚无明确界定,缺少系统研究。什么样的教育谈话是“有准备的教育谈话”? “有准备的教育谈话”要做好哪些具体准备?其预期效果如何?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教育实践很有指导意义。

四、研究界定

我们认为,“有准备的教育谈话”是指,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谈话的过程中,事先调整好师生双方的情绪,理清谈话思路,了解学生情况,并因事制宜地选择合适的谈话方式、时间、地点及是否请求同事配合。“有准备的教育谈话”,是预防校园心理危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

我们重点关注:有准备的教育谈话在学生教育中的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实施的效果及意义,我们旨在为广大教师尤其是为广大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以期提高德育工作质量,有效地预防因师生冲突而引发的校园心理危机,从而促进学校全体教师将尽可能多的精力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方面,进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那么,有准备的教育谈话具体该怎样操作?有哪些实用的操作策略?

五、操作策略

教师找学生谈话,尤其是在处理学生的违纪事件时,可运用以下这些操作策略,做好充分准备。

(一)平稳教师的情绪

面对学生违纪,教师情绪会有波动。尤其学生严重违纪时,教师可能处于激愤情绪状态。此时,教师不宜立刻与学生谈话。比较好的做法是等一等、缓一缓,可以先做一点别的事情,也可以采用诸如深呼吸法、默默数数法、听音乐法、体育运动法、书法调节法等方法,待自己的情绪平静后,再跟学生谈话,进行相应的教育。

(二)平静学生的情绪

学生在刚犯错并被教师叫来时,其情绪往往也较紧张、亢奋。此时,教师面对的可能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发怒的小野兽”。这时,教师显然不适宜立刻跟学生谈话。一个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冷静一下,可让学生先站一下、坐一下,也可让学生先离开办公室想一想、静一静,待学生平静后,再与之谈话效果会比较好。

(三)理清谈话的思路

进行教育谈话,事先理清思路,有利于取得良好效果。准备谈话思路的方法很多,可在纸上列出谈话提纲,也可在头脑里理出谈话要点和顺序,思路越清晰越好。

(四)摸清学生的情况

在发现学生难以纠正的错误,找学生做教育谈话前,一定要从各个途径详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及所犯错误的详细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教育谈话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五)选择谈话方式

学者徐莉亚和赵晶总结出有准备的教育谈话的三种模式:读书会模式、案例研讨模式、准备清单模式。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也可自己去摸索出其他谈话方式,提升教育工作质量。

(六)备好谈话清单

书面文字,力量强大。列出纸质清单,可较好地帮助教师监控自己的谈话,因此教师可列一个谈话准备的清单,放在办公桌上,谈话前先看一遍。

(七)讲究天时地利

教育工作非常需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不同时间、地点及是否有同事在场跟学生谈话,效果会很不一样。一般讲,在教室里,单个批评学生,效果往往不好。在办公室,有无同事在场,效果也会不同。有些问题,宜与学生单独进行;而有些问题,最好能有同事协助,效果才会好。这些因素,教师可灵活选择。

六、实践价值

据初步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有准备的教育谈话,效果显著。

第一,它有效地提升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提升。

第二,它密切了师生关系,增进了教师和学生的良好关系,并帮助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它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增进了学生对学校的喜爱程度,并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四,它非常有效地减少了师生冲突,避免了因师生冲突可能引发的师源性的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并使我们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把宝贵的精力集中到促进学生发展上来,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总之,开展有准备的教育谈话,学会运用诸如调整师生情绪、理清谈话思路、摸清学生情况、选择谈话方式、备好谈话清单、讲究天时地利等具体策略,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那种因教师准备不充分的谈话而可能引发的师源性的校园心理危机,而且可以显著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莉亚,赵晶.有准备的教育谈话: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