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循环主要来源

水循环主要来源

水循环主要来源

水循环主要来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地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水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的资源。地球上水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循环等一样,都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重要表现。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节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思想,侧重介绍了水循环和洋流的相关基础知识。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2)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在教学中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最终使学生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本节课采用了导学案、多媒体课件等工具,主要使用了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下面主要阐述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本课共分为六个教学环节:基础问答、沙场点兵、三个臭皮匠、凝练升华、雄辩天下、我的金点子。

新课导入中教师本人演唱自编的歌曲,创设“地理大讲堂”节目现场氛围,教师角色变为节目主持人,引出本课探究内容听老师唱歌集中注意力通过一段教师自编的小曲,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一环节:基础问答。课前已经安排八个学习小组根据导学案内容进行预习。教师安排小组长对对应小组成员进行基础问答检测,时间3分钟。教师对组员进行适当抽查,对小组长预习效果在课下进行检测。 小组长对每位小组成员进行提问检验预习效果,体现小组学习的比学赶帮超的优越性,锻炼小组长的组织能力。

第二环节:沙场点兵。安排一、三、五、七这四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前绘图完成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后蒸发生成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云,这一环节称为蒸发。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水汽凝结成云致雨,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地面,这一环节称为降水。一部分水蒸气随大气运动到陆地上空,这一环节称为水汽输送。水蒸气来到陆地上空,同样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汇聚在地面的水再次蒸发,在植被的表面会发生植物的蒸腾,这些水蒸气同样上升冷凝,成云致雨。落到地面的水会沿着地表低洼的地方流动,最终汇入海洋,这一环节称为地表径流。地表的水顺着土壤的缝隙渗入地下,这一环节称为下渗。渗入地下的水在第一个隔水层之沿着低洼的地方汇入大海,这一环节称为地下径流。这就完成了水循环的过程。组织大家推选一名代表对各小组作品进行点评,并给予不同星级的奖励。(在学生画图期间巡视,并引导。进行指导和纠正) 小组代表到黑板前绘图,并能用简练语言描述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主要环节。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完成绘图任务。 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加深对水循环过程和各环节的理解,并通过表述和点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环节:三个臭皮匠。设计活动:组织探究合作探究——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为例探究:(1)黄河参与了哪种类型的水循环呢?(2)我们人类活动怎样影响了黄河的水循环呢?(3)黄河塑造了怎样的地表形态?(4)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当中蕴含着什么地理原理,又存在什么错误呢?(教师可以适当参与小组讨论,对讨论的思路加以必要的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看图、思考、讨论、作答(1)黄河主要参与海陆间大循环,因为她属于外流河,但其源头也参与内陆水循环。(2)我们人类通过抽水灌溉、拦坝蓄水、跨流域调水、破坏植被或植树造林等多种方式影响黄河流域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等环节。(3)黄河塑造了上游的河流峡谷、中下游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地貌。(4)诗中所说的“天上”来指的是黄河的主要补给类型为大气降水,“奔流到海”说明黄河是外流河,“不复回”错了,因为黄河参与了海陆间大循环,黄河的水通过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还能回来。 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一方面通过案例分析渗透了本课的重点、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人类的水循环影响,便于难点的突破;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合作意识及地理科学素养培养,同时认识到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第四环节:凝练升华。学习了水循环的过程,我们来认识一下水循环的意义。结论: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循环使得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思考,讨论、作答通过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讨论出水循环的意义,并揭示出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雄辩天下。给出辩论题目“水资源通过水循环可以得到更新,那么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学生根据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分成正反两方阵营,对本题目进行观点阐述、自由辩论、总结发言等环节。“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辩论激发学生学习的新高潮,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第六环节:我的金点子。播放视频MTV《水》片段。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节水的金点子。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提高水价。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学生自由发言,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提出自己的金点子。加深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树立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

本节课笔者设计了下面的板书,为的是使学生有清晰的知识脉络,能够形成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一、 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重力能。

二、 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内陆水循环——蒸发(植物蒸腾)、降水、下渗

海上水循环——蒸发、降水

三、 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主要来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型;水资源;节约利用

水资源是人们生活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基础。然而,当前水资源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水资源的短缺、水资源的缺乏都给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循环经济型水资源的利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1循环经济型水资源节约利用的概述

所谓的循环经济型主要针对的是对人经济行为的一种约束,这是生态学给与的基本概念。循环和高效是循环经济型的核心内容,低污染和低能耗是其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实现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的举措。要想实现循环经济型水资源节约利用,就应当从实际的水资源情况和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出发,将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维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增长的平衡,使得水资源遭受破坏的面积达到最小,真正意义上实现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2如何建立循环经济型水资源节约利用模式

2.1在水资源开发环节的措施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在水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虽然水资源总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目,但是对于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淡水资源来说依然不容乐观。再加上淡水资源的分布及其不均匀,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目前,在我国经常用的水资源开发模式有四大类:跨流域调水、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微咸水的利用,这四种利用方式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受众人群。对于跨流域调水来说,这一途径主要是通过改变河流的流向或者是挖掘河道引水,来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引向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其中,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代表工程。雨水收集工程,主要是通过进行各种集雨的装置来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再利用,通过这一方式收集到的雨水主要用于浇灌、洗车等对于水质量要求不高的用水。海水淡化是靠近海边的人群得到淡水资源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借助于海水脱盐的方式进而得到淡水资源,满足其日常生活的需求。最后通过对于微咸水的利用,可以减少对淡水资源的使用量,微咸水的利用一般主要是农业灌溉。这四个途径都是水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2.2在水资源保护环节的措施

在水资源的保护环节,可以通过两个重要的方面来实现循环经济型。第一是控制水源地的开采规模,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农业取水,由于农业取水量一般较大,而且在农业取水的过程有很大的浪费,因此,应当尽力避免浪费的现象,对农业取水加以适当的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源地的持续利用。第二就是防治水资源,在这个环节中,应当建立合适的水资源监督立法体系,来对污染水资源的企业或者是个人进行威慑,提升全民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意识,严格的监督相关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杜绝不法企业排放污染物污染水源现象的发生,法律的监督是避免此现象的重要措施。

2.3在水资源节约环节的措施

水资源的节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再多的水资源只要不懂得节约,终究会枯竭。生活节水、工业节水和农业灌溉节水是节水的重要方式。在生活节水方面,主要是日常用水的节约。比如,洗菜水和淘米水可以浇灌花草,洗澡水可以用来冲洗马桶,洗澡时不要一直开着水龙头等,这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手可以做到的。在工业用水方面,节水主要是在控制用水的力度方面,工业生产中应当尽量使用节水的设备以及采用节水的工艺等。农业灌溉用水方面主要是通过改变灌溉的方式,比如将漫灌改为滴灌或者是滴灌的方式,通过这些改变来实现农业的节水。

2.4在水资源的再生方面的措施

水资源再生问题是建立循环经济型水资源利用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即达到了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又完成了循环经济型的创建。对于污水的处理,从其的性质上考虑在处理方式上一般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对污水中的较大的固体悬浮物的过滤;第二级的处理是将污水中溶解的有机物和胶体状的物质进行一定的处理;第三极的处理主要是将其中的有毒有害难降解的有机物和溶解性的有机物的处理。在这其中用到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活性炭的吸附、离子交换法以及电渗析法。污水在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测,才能再利用,真正到达再生目的。

3结语

总而言之,循环经济型的水资源利用是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矛盾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节水措施和节水工艺使用是达成循环经济型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有效的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合理运用。面对当前紧张的水资源现状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经济型的水资源利用模式是十分紧迫的,既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又符合人们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李婉琦.循环经济型水资源节约利用模式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0):534-535.

[2]闫肃.节水技术在内蒙古火电厂的应用探讨[J].节能,2014,(6):192-193.

水循环主要来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资源

;循环利用

;持续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水资源必将成为人类可持续利用的宝贵资源。1977年联合国水会议向世界发出“水不久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危机”的警告,至今水资源危机仍然是困扰世界许多国家的重大难题。

我国是严重缺水国家,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7×1012 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年占有淡水资源量约为2500m3,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109位。并且,淡水资源时空分布非常不均匀,大部分降水集中在雨季;南方降水量2000mm,81%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不足50mm,长江以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5.3%,耕地占全国的64.1%,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水资源时空不均匀造成了可利用水资源更加紧缺,北方缺水更加严重。

一、水资源循环概论

水是循环性资源,亦是可以再生的资源。根据其客观规律和循环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

1.水的自然循环有多种, 对人类最重要的是淡水的自然循环。水从海洋蒸发, 蒸发的水气被气流输送到大陆, 然后以雨、雪等降水形式落到地面, 一部分形成地面水, 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一部分又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地面水和地下水最终流回海洋, 这就是淡水的自然循环。

2.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中,人类不断地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活动之需。循环系统主要由给水系统、用水系统、排水系统3个子系统组成。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好比是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动脉和静脉,两者不可偏废任何一方。给水系统中若过度取水,河流生态需水量就不能满足,或者用后的污、废水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到位都会影响自然水循环。

污、废水回用可以减少城市由天然水体的取水量, 缓解水资源危机。可行的污、废水回用有多方面, 工业企业内部水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是用最广的一种, 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不少差距。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 需要进行比排入天然水体更复杂的水处理, 但对水短缺的地区, 它在许多方案中仍是比较经济合理的一种, 在国外已是一种成熟技术, 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今后潜力是很大的。将城市污水回用于公用设施和住宅冲洗厕所、浇灌绿地、景观用水, 浇洒道路等, 一般称为中水道技术, 也是很值得推广的。

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主要途径

水资源循环利用的主要途径一是采取节水措施,通过清洁生产审计,控制企业单位产值耗水量。积极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节水意识;二是流域外调水和适度开采地下水:三是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污水经过处理中水回用资源化是国际公认的第二水源,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按中水回用的各级水质不同可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

(1)城市污水经一、二级处理后的出水,即中水的初级,可用于水质要求较低的农灌、绿化和建筑施工用水等,经济技术简单可行。

(2)中水的中级回用:中级回用是指二级处理后的出水,经除磷、脱氮(A/0或A2/0)法等再经过合理的调节、过滤和消毒,可用于冶炼、发电、化工等行业。

(3)中水的高级回用:中水的高级回用即水质达到国家杂用水水质标准,其出水可用于市政设施、蔬菜竹产基地、冲厕、路面冲洗等,可取代占自来水总用量达30—40%的市政用水。稳定地成为城市水源的重要部分。理论上如城镇的生活污水能得到回用,则生活用水总供水量可以削减45%—50%。

三、水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

1.节约用水模式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采用大漫灌的灌溉方式,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可见,我国农业节水潜力相当可观,应大力研究和分析农业节水模式,通过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农业节水。在城镇,要加强水的循环利用研究,控城镇生活的用水浪费,减少城市给水管网和用水器具漏水损失,充分发挥节水的潜力。

2.清洁生产模式研究。近年来,世界上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广泛采用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由于采取这一措施,20年来,日本和德国的工业用水的数量没有增加。美国钢铁业在每吨钢需要的280 t水中,只有14 t是注入的新水,其余用的都是循环水。至2000年,我国工业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70%以上,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90%~95%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根据我国目前的工业用水效率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的年用水量将由现在的1100亿m3增加到2000亿m3,增加用水量约1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工业用水过程的研究,多角度地选择清洁生产模式,改进工艺和流程,进一步提高多次重复循环用水,提高用水的效率。

3.污水资源化模式研究。工业废水资源化的观念是对传统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的革命,是工业废水治理的努力方向;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考虑变集中处理为分散处理,分散处理的主要场所是居民住宅的屋顶。通过在城市建立中水系统,将生活、生产污水处理之后再次使用,从而节约大量的日常用水。经处理过的回用中水,主要可用于冲厕、体育场馆、高尔夫球场、浇灌花草树木、清洁道路、清洗车辆或基建施工、设备冷却、工业用水及其他可接受其水质标准的用水。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每年6.5%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20年城市污水产生量将达到600亿t以上。因此,污水资源化应是我国21世纪城市水循环经济的着眼点,需要大力研究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和污水资源化应用的方向。

4.雨水资源化模式研究。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极度缺水。按可利用水资源统计,当地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用量只有110 m3,是全国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720 m3的15.3%,是世界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2970 m3的3.7%。目前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近1000万人的饮用水极度困难。数百年来,西部地区居民积累了丰富的雨水汇集和利用的经验,使他们得以在这里生存。面对发展的需要,这种传统的集水方式受到了资金短缺的制约。为此,今后需要大力开展对西北地区雨水利用方 面的研究。

5.海水淡化模式研究。海水利用和淡化是解决淡水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据测算,中国城市的用水中约80%是工业用水,工业用水中约80%是工业冷却用水。如果能够用海水替代现有工业冷却用淡水总用量的30%,就可以使沿海城市节约近20%的淡水资源,同时减少冷却水对环境的污染。我国的海水淡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今后,需要加强对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对工业设备的腐蚀、海水淡化成本与效益、海水淡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使海水淡化利用成为我国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选择之一。

四、结语

水资源循环利用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小芳,杨玲娟.从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论水污染治理的策略.天津师范学院学报.2001,21(5):41

水循环主要来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 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即生态经济。它是从改变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式的单向流动,实现了“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使上一个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原材料的损失。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循环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它是解决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1 把握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

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平衡。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德国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4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环)。

国内著名循环经济研究专家季昆森提出:减量化原则的运用,可概括为“九节一减”,包括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煤)、节粮和减人。再利用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做强加工业,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多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且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过主产业。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如: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白色农业”是再循环原则运用的具体体现,“白色农业”目前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运用再循环原则,就是要在经营生态环境上做文章,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2 关注农村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就整个社会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资源审视,密切关注资源循环中的开采、消耗、废弃物产生、农业产业链延伸、资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农村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和微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时时处处考虑节能降耗;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利用的资源化;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再生资源环节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农药用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 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干净化”消费,改善生活环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3 探索农村循环经济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根据生态循环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链的原理来抓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探索和推广农村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从资源、环境、产业与消费以及综合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入研究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与重点领域,才能合理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

农业是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可以从“四个方面”为主线来形成,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一书,总结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产业发展模式以及障碍与对策,认为目前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呈现四大产业发展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产模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循环模式、区域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基塘”符合系统模式,江南地区的“鸭稻共生”系统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系统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猪”系统模式等,都是我国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比较具体而典型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贵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4 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

农业是百业之基,而“三农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村镇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并要求从四个子系统来着力构建: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涵盖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它要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一方面,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二是村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要解决水量不均、水质不高的问题,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做好做足“水文章”;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发展沼气、太阳能、小水电、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要完善农村道路布局工作;大力推行建筑节能省地治污技术,使用新型环保建材,体现地方特色建筑风格。三是生态环保体系。要精心挑选搭配绿化树种,有效治污和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垃圾等。四是社会事业体系。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关键在于先行设计,也就是说要从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住区设计、产业设计、景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

5 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农村循环经济更被专家称为化解“三农”问题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我国被提出并重视后,大都把视角放在城市工业上,其正确性是毫无怀疑的。因为循环经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业不循环发展造成了严重工业污染而逼出循环经济的。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跟工业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业生态、农村污染、农民人均资源贫乏,都有待循环经济解决。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突出农村,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来解决“三农”问题。建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近期考虑开展循环农业促进法的前期工作,尽可能出台“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税收、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十一五”期间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的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农村社区“净化”等方面在全国开展若干个示范工程建设,以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广泛应用。

国家应立即着手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解振华.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水循环主要来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环境;方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以高速度发展,GDP增长速度连续20多年居全世界首位,我国经济的奇迹更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但是,由于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根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已达到8%以上,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当生态环境成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彻底牺牲人类的身体健康,使经济增长与我们的生活目标根本相背离。而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3200美元左右时,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最为严重。目前,我国经济正是处在这一门槛阶段,资源、环境等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日渐突出,生态环境已处于极为脆弱状态。

一、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分析

1.城市工业的“三废”。城市的生态环境承受着来自如工业废水、废气、废物的压力,如沿海、沿江城市大多把沿海、沿江作为招商引资优势,广泛吸引大耗水、大用电、大占地的重化工、钢铁、造纸等项目,这些产业沿江海地带大量集聚,对江海的水质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随着全球制造业加速转移,第二产业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更成为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气主要来自电力、化学、建材水泥与黑色冶炼的工业锅炉和窑炉,通过烟囱低空就地排放。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化工、矿业、造纸、金属加工等行业,还有部分生产地点分散、毒性较大、处理难度高的废物,有的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有的长期露天堆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由于大量燃煤电厂散布沿江沿海地区,导致酸雨频发,pH值常小于4。另外,燃煤所占城市一次性能源比重过大,小锅炉和民用炉低矮源排放也成为城市降尘增多、大气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2.农业生产的污染。近年来,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等大量使用,畜禽水产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序排放日益增多,农业污染威胁着周围水体和土壤的环境。大量无机物输入土壤系统,造成了非再生资源的数量耗竭和严重的土地污染。

3.交通运输污染。由于汽车消费已大量进入家庭,现有城市道路不堪重负,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现象,机动车行驶速度减慢,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量增大,汽车尾气已成为污染城市空气的主要原因。在大城市中,二氧化氮、烯烃等碳氢化合物和各种自由基弥漫,市区交通噪声污染也很严重。据测定,等效声级均高于70dB(A)的标准值。

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需求进一步加大。现在,我国已逐步进入资源约束的发展阶段,我们已没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来继续支撑高消耗的传统生产方式,也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承载高污染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坚决、彻底抛弃传统的发展模式,走有本地区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目前,国外都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模式有: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的小循环模式。最著名的如美国的杜邦化学公司,他们让车间的废物到下一个车间变成它的原料,废物通过梯形利用越来越少,最终达到“零排放”。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如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区模式。卡伦堡工业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把发电厂的热供给炼油厂和制药厂,同时解决周围居民的供热,发电厂脱硫产生的硫酸钙是石膏板厂的原料,同时硫酸可以被制成稀硫酸,发电厂用燃煤产生的粉煤灰来铺设公路,并供给小型的水泥厂,炼油厂的废水又可以供给发电厂用来冷却。这样在发电厂、石膏板厂、炼油厂、制药厂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关系,工业区企业内部之间形成了循环共生,保证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三是在社会层面上,如日本资源匮乏,所以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20世纪70~80年代,日本主要采取了“末端治理”、“管端预防”等方式防止环境污染和控制生态破坏。200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以国家法制形式确立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行动准则。21世纪,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例如,日本实施“谁生产销售,谁回收利用”的法规。其中规定,消费者报废电器时应支付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费用。目前,日本资源循环率,空调产业为78%,电视产业73%,冰箱产业59%,洗衣机产业56%。到2010年要达到资源投入产出率比目前提高40%,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40%,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减少50%。美国的循环经济行业涉及传统的造纸业、炼铁业、塑料、橡胶业以及家用电器、计算机设备、办公设备、家居用品等,全国有6万多家企业参与其中,年均销售额高达2400亿美元,其规模与汽车业相当,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资源再生系统是由3个子系统构成的,即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及利用系统和无害化处理系统。

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各地区实现循环经济应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政府推进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发展循环经济,关键在政府主导推进。政府要避免重蹈以往发展过程中缺位、错位、越位的覆辙,规范政府统筹的界限与力度。要将节约资源的理念渗透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管理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各层面,通过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源头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政府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加大投入循环生产的智力、财力和物力,推进循环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推进循环型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等方面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起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框架和利益分配体系,促进循环生产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使经济各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1)完善资源配置的价格机制,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自然资源价格,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要积极调整水、热、电、天然气等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推进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扩大峰谷电价及其执行范围,拉大差价,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实行尖峰电价和季节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按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的差别电价政策。加大供热体制和供热价格改革力度,逐步建立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构成的热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热价和煤、热联动政策。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要研究制定并落实各项有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

运用财税政策,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企业、项目和行为给予财政激励,对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补贴。对污染和高耗能的企业、项目和产品课以重税。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政策。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等,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排污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快研究建立促进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的鼓励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加快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研究以资源量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办法,进一步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优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研究完善限制国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政府采购目录要优先考虑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等产品。

(2)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创建与环境资源相关的市场,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可交易的许可证市场和区域性的环境补偿市场等,探索废弃物处置市场化运作机制,对垃圾的收集、运输和流转采用招投标方式,使之从“地下”走到“地上”。

(3)尝试建立环境保护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将环境保护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对环保项目给予优惠贷款支持。积极探索和建立先进的融资模式,设立生态发展基金、市政公债,社会化募集生态建设资金,探索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以BOT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2.将经济结构调整与推进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与设备,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技术,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结构调整要大幅度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以生态链为纽带,科学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关系,全面推进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建设。

3.以企业为核心,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明确企业对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义务和责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终端产品的生产企业一般都要承担产品回收再利用的责任。我国是家用电器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都有大量淘汰废弃的家用电器有待回收利用,生产厂家有责任回收利用自己的产品,并逐步提高这种回收利用的比例。企业要实行绿色设计。推广清洁生产、建立绿色工业园区、实施绿色营销和绿色管理,并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应在促进社会综合价值提高的基础上谋求自己的利益。社会综合价值管理理念就是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要考虑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终提高其创造的社会综合价值。这一理念的确立,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动性。

4.创建符合本区域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发展水平各异,要参照国外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企业、区域和社会3个层面展开:企业层面应积极推行清洁和环保生产,切实加强科研开发的投入,真正将科学研究当作未来发展的基石。区域层面要积极从城市和农村等不同区域分别探索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考虑在工业、农业集中区建设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或生态农业园,建立企业之间废物的输入输出关系,实施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建立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组织系统,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达到资源节约利用、废弃物循环回收、污染物最低排放的目的。社会层面要从生产、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建立循环经济系统,发展共生型企业,最终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要大力推广使用“3+1”科学发展模式,即在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以及静脉产业四个层面全面推进循环经济。

具体来说,小循环是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通过企业内部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甚至“零排放”。中循环是在企业间层面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将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或能源,以减少园区对外界的资源依赖和环境压力,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或产业间的共生关系。大循环是在城市或区域社会层面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贯穿循环经济理念,最终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这种循环型的城市或区域社会包含有四大要素:产业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首先,在生产领域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构建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其次,要建设包括水循环利用保护体系、清洁能源体系、清洁公共交通运营体系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第三,必须致力于规划、景观以及建筑绿色化的人文生态建设;第四,必须在消费领域努力倡导和推进绿色销售和绿色消费。而“静脉产业”,就是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例如,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中水回用等,国外形象地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行业称为“静脉产业”,因其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与之相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产业,就被称之为“动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我国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必须将发展循环经济确定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准则。循环经济发展了,生态环境才能最终得以改善,并可以催生和促进工业旅游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时期,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源利用更加集约、环境保护更加科学、经济效益更加显著、资本配置更加充分,走一条集约型、效益型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人、资源、环境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内在涵义。其中,也折射出开展工业旅游活动的基本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宏观环境上提供了工业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导人工业发展中的可能。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有利于保护工业遗产,也提供了发展工业旅游的客观条件。工业旅游在西方国家方兴未艾,被誉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我国政府已逐步认识到“工业旅游”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国家旅游局曾在江西省南昌市公布了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循环经济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与生态环境有机协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将吸引更多的国人以工业旅游的方式前去参观和考察,这也会进一步推进本地区循环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J].天津科技,2004,(6).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针刺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临床输血与检验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