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约车应急管理制度

网约车应急管理制度

网约车应急管理制度

网约车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架构;技术;规划设计;管理

0 引 言

伴随着现代化城市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运用地铁作为交通工具。然而地铁一般都会有一部分线路或建筑在室外,如高架区间、地面线、车辆段、停车场等,很容易遭到非法份子的入侵、破坏。由于这些室外部分线路较长、建筑范围较广,如果完全依靠人工巡检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任何位置出现问题,人工反应速度较慢,工作效率低,所以,全天候的安防系统在此应用较为合适。全天候的安防系统可以提高地铁的运营安全,减少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损失,使人防、技防、物防达到最优匹配。

1 综合安防系统总体架构

地铁综合安防系统一般由安防网络子系统、安防集成管理子系统、综合电视监视子系统、门禁子系统、入侵探测系统、紧急告警子系统等组成,其综合安防总体需求一般规划如下:

1.1 各车站、车辆段、停车场和主变电所安装门禁系统设备,实现对重要设备和管理用房、出入口、票务室等重点区域的出入管理及地铁员工考勤等功能。

1.2 在车站、列车、车辆段、停车场、主变电所、高架区间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实现车站值班员、控制中心调度员、运管办值班员、公安值班室值班员和公交分局指挥中心值班员对车站公共区、设备用房、管理区、地面和高架区间等重点区域实时视频监控。

1.3 在车辆段、停车场周界和地面、高架区间安装入侵探测设备,有效监测非法进入事件的发生,确保地铁运营安全。

1.4 在车站公共区、重要设备管理用房、票务室、售票问讯亭等区域安装紧急告警设备,实现紧急情况下乘客和工作人员与车控室值班人员的语音通话和报警功能。

1.5 在地铁交通控制中心设置综合安防管理中心,实现对地铁全线的安全防范集中管理功能。考虑到地铁安防系统规模及其通信传输特点,综合安防系统的传输网络一般采用 IP 传输方式,控制中心与车站、车辆段、停车场之间利用以太网传输通道互联,实现控制信息、管理信息、视频信息的传输。

2 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2.1 中央级计算机、车站级计算机应保证所有被更新的图形和数据在有关显示器的切换时间小于 2 s。

2.2 当电源供应中断后,中央计算机、车站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能自动重新启动,并在30 s内恢复正常运行。

2.3 车站级门禁控制器在 1 s 内自动检测模式控制冲突,完成相关计算及启动控制模式。

2.4 综合安防系统模式控制要求,靠程序联锁保护,避免产生操作冲突; 模式控制信号在0. 5 s内反馈到发出控制要求的设备,同时控制模式在 0. 5 s 内启动。

2.5 系统的时钟与全线其他系统保持一致,精度保证在秒级。

2.6 综合安防系统设备必须安全可靠,适应7 × 24 h 不间断工作的要求,网络及业务的可用性应达99. 99%,主要设备平均无故障时间 MTBF> 20 000 h,平均维修时间 MTTR < 30 min。

3 综合安防系统规划设计

3.1 安防网络子系统乘客信息系统( 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PIS) 建设一般是覆盖控制中心、车站、车辆段、停车场和主变电所的综合信息以太网。因此,综合安防系统的骨干层网络和接入层网络设备可由PIS 提供。PIS 网络可采用冗余星型结构,在控制中心、车辆段设核心交换机,在各车站、停车场设汇聚层交换机,在各车站、主变电所设接入层交换机。控制中心与车辆段间通过万兆光口互联,汇聚层交换机通过千兆光口接入车辆段核心交换机,接入层交换机通过千兆接口接入汇聚层交换机。综合安防系统网络拓扑图。

3.2 安防集成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集中控制管理门禁系统、综合电视监控系统、入侵探测系统和紧急告警系统,并负责系统间的联动控制。安防集成管理子系统同时与地铁综合监控系统( 包括 BAS、FAS) 互联。该系统集成管理平台如图 2 所示。系统应独立于视频监控、门禁管理等系统且采用成熟的通用平台软件,所有其他子系统软件必须实现由安防管理平台的有效集成,子系统的控制、管理均需由安防集成平成,且其集成方案及实现方式可靠、适用。

3.3 门禁子系统门禁系统主要对车站、车辆段、停车场和主变电所设备和管理用房、出入口、票务室等重点区域进行出入管理,且具备人员考勤管理功能。该系统一般采用三层结构: 中央管理级、车站管理级、现场设备。在控制中心设立中央管理级;各车站、车辆段、停车场设立车站管理级; 主变电所的门禁设备可作为现场设备接入相邻车站管理级。中央管理级与车站级通过以太网连接,车站级与现场设备间通过以太网或现场总线方式连接。

3.4 入侵探测子系统入侵探测系统主要对车辆段、停车场周界、地面和高架区段实施入侵探测报警,有效地保障地铁车辆段和线路的运营安全,实现预防性报警功能。其监控管理终端可与综合安防系统车站、车辆段、停车场值班室监控管理终端合用。此外,可将入侵探测监控管理软件与综合安防系统软件有效整合,在监控终端上以电子地图方式整体显示摄像机、门禁、入侵探测等终端设备的布局和工作状态。

3.5 紧急告警子系统紧急告警子系统主要包括设置在车站站台层、站厅层公共区和重要设备管理用房( 票务室、售票问讯处) 的紧急告警终端设备。在紧急情况下,乘客和工作人员可与车控室值班人员进行语音通话和紧急报警。该系统应具备联网功能,且纳入综合安防系统软件统一管理,实现中心和车站的两级监控、管理功能; 在监控终端上可以电子地图方式显示求助电话、紧急报警按钮等终端设备的布局和工作状态,并能够记录、查询相关求助、报警事件; 当求助电话被使用时,系统应能实现对求助图像和声音的同时录像,录像保存时间不低于 7 d。此外,其监控管理终端可与综合安防系统车站、车辆段、停车场值班室监控管理终端合用。

4 系统容灾容错管理

地铁项目对系统的实时性、安全性、可用性要求高,系统应有冗余能力。因此,地铁综合安防系统应尽量做到高可用、不停机及数据安全备份。在综合安防系统的硬件中,最容易发生故障的是 可 动 机 械 部 分 即 硬 盘 ( 故 障 发 生 率 为52% ) ,其次是内存( 故障发生率为 23% ) 和电源( 故障发生率为 6%) ,三者之和约占硬件故障的80% 以上。在软件故障中,Windows 的事故约占60% ,由应用引起的故障约占 40% 。

网约车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辅导交通网络;辅导交通网络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交通管理这个方面,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科学家对于管理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交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相信在以后的日子中,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会有突破性的发展。

二、线网运营特征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在列车运行管理上与大铁路相似,受线路基础设施设备的约束较多。但其作为城市交通骨干,必须满足短程客流短时大量聚集对运能的需求。对比城市公交及大铁路的运能需求,城市轨道交通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

轨道交通线网的客流特性随着线网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线网结构的稳定是客流特性稳定的基础。线网拓扑结构每一次改变,都会相应地增加或改变客流RF路径,导致既有线网客流特性的变化。稳定线网结构内的轨道交通线路间的客流竞争少。这一点是由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决定的。

三、网络化建设的要求

1、网络化建设的解决方案

围绕网络化的核心和技术支撑,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需要在管理体系、技术基础平台、网络互联互通以及网络的资源整合与共享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见图1)。

图1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四方面的解决方案

(1)管理体系

①整个网络确立“两层集中管理、三级分散控制”的网络运营管理业务架构,即建立网络管理层和线路管理层两个集中管理层,线路控制级、车站控制级和现场控制级三级分散控制体系。

②网络运营协调中心负责网络各种运营状态下的运营指挥协调,建立列车运营管理信息、乘客信息、设备信息以及管理信息的平台;同时建立一套自上向下、各种运营状态下的、覆盖所有岗位的、固化的运营管理流程。网络应急中心负责紧急情况下网络运营的指挥协调,同时建立各种紧急状态下的应急预案。

③网络运营协调中心和网络应急中心实现网络监控与应急处置体系的集中与统一,实现网络运营信息的汇集共享,实现与其他交通信息的及时准确互通,实现与市应急中心和相关部门的同步快速联动,从而保障网络运转的安全、平衡、稳态。

④清分中心与上海市公共交通卡清算系统完全兼容,并实现联网结算。系统具备每天1600万人次的数据处理容量,具有实现5min内在线客流监督统计功能,能实现网络24h内票款的清算到账;可以适应多票种、多方案票价体系,以及适应复杂网络、多因素、综合优选的精确清分算法;同时系统采用模块化(插件式)设计,拓展性强、灵活性高,可适应网络持续发展和管理方式变化的要求。

(2)技术支撑基础平台

通过建立传输、交换、无线等网络支持系统,构筑网络运作基础平台。网络传输采用层叠式传输网络结构,能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制式、技术升级等网络建设发展要求;无线系统采用数字集群技术,适应无线技术发展方向,同时具有与公务网互通的特性;交换系统适应轨道交通分组、分类用户管理的特点,网络采用交换机异地互备方式,系统可靠性高。

(3)网络互联互通

通过协调制式、统一标准、规划通道,最大程度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互联互通首先是网络信号制式统一。整个网络统一采用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制式,为不同线路、不同信号供货商提供的CBTC系统之间的车辆的联通联运奠定基础;对当前集中建设时期,可以实现延伸线不同信号供货商提供的CBTC设备与既有线CBTC系统之间兼容,即实现延伸线不同信号供货商提供的车载设备、轨旁设备与既有线CBTC系统设备的兼容,并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CBTC系统。网络统一的无线系统、交换系统以及信息传输系统为整个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创造了条件。网络联络通道是实现网络互连互通的物理条件。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设联络通29条,其中城轨23条,国铁6条。这些通道可以实现网络各线之间及与国铁的联络,同时各线的联络通道为网络车辆的统一调配和维修资源共享创造条件,与国铁的联络为网络提供了车辆和大型设备的运输通道。

(4)资源整合与共享

在互联互通基础上,通过网络统筹、系统整合,实现资源利用高度共享与集约化。

网络供电系统、控制中心与车辆基地的共享整合原则是:局部服从整体,近期结合远期,分期分步实施;共享后要确保功能,力求先进,实施的可操作性强。

2、网络化建设基本要求

(1)网络建设标准化

网络建设标准化可以提高建设速度、控制建设质量、减低建设风险、方便运营维护、控制建设投资。2)系统配置人性化系统配置人性化旨在改善网络系统环境,赋予网络文化内涵,提升网络服务质量,降低运营劳动强度。

(2)网络功能最优化

网络功能最优化是网络建设的基本目标和要求,网络功能要保证系统运转安全、保持系统平衡、维持系统稳态、提高运转效率。

(3)资源利用集约化

资源利用集约化可以有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网络设施资源,集约利用管理维护资源,保证网络运营的可经营性。

(4)综合维修专业化

综合维修专业化、社会化可以集约利用维修资源,实现综合维修社会化,提高维修维护质量,降低运营维修成本。

(5)网络成本合理化

网络成本合理化重点着眼降低网络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形成网络运营的良性循环发展。

(6)网络管理信息化

网络管理信息化能够保障网络信息交互传递及时准确,提高网络运营管理效率,确保网络运转安全高效。

(7)网络效率最大化

网络效率最大化主要是实现网络的最大运能,通过实现网络互联互通、高效管理以及合理运营,充分发挥网络效益。

四、网络化安全管理特征

1、全网络的安全风险不断增加

网络化运营以来,安全生产管理幅度及控制范围扩大,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危险源绝对数保持上升状态。2007年底全网络的危险源数量已经达到555个。

2、多条线路运力与运量矛盾突出多条线路高峰时段客流增量远大于运力的增量。虽然运营单位采取了缩小行车间隔、增加8节编组列车、扩大备车功能等多项积极措施,但运力与运量的矛盾仍未得到根本性缓解。

(1)车辆超负荷运行。多条线路的最大拥挤度均超过110%,个别线路甚至达到135%,车辆超负荷运行情况严重。由于大量乘客聚集在车门附近,车门受到的挤压力很大,车门故障率非常高。

(2)乘客滞留站台。受各种因素限制,部分线路的折返能力、线路通过能力、车辆利用率已经接近极限,导致高峰时段部分车站站台层客流拥挤,乘客滞留站台情况严重。

(3)因人多因素引起的晚点和客伤比例较大。以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人多已经成为2min晚点的最主要因素,且因人多引起的客伤主要是车门夹伤,对日常运营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3、设施设备存在运营缺陷

(1)部分车站基础设施能力不足。上海轨道交

通1号线漕宝路等车站站台面积较小而致使高峰时段客流积压严重,8号线人民广场等多个车站的楼扶梯能力不足,中山公园等枢纽站点换乘通道的通过能力不足等,均对客流组织产生一定的干扰。

(2)部分设施设备存在设计缺陷。上海轨道交

通8号线开通初期站台和车厢存在高差大、缝隙大,中山公园等换乘枢纽的无障碍设施难以提供便捷的换乘服务,部分线路连续几个车站站台的楼扶梯位置几近相同而导致靠近楼扶梯站台特别拥挤等缺陷均给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4、外界环境对运营安全的影响较大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重大施工项目数量激增,偏僻区域偷盗关键运营设施的现象频繁发生,外来人员侵入限界的现象屡禁不止,各类不稳定因素将长期存在,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区域的安全控制工作难度大、任务重。

五、网络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是实现系统功能的载体,是轨道系统规划的关键。在研究国内外大城市轨道交通经验的基础上,上海提出了“枢纽锚定全网的轨道交通网络优化理论。这种“先枢纽后网络”的规划思想的理论依据在于:“用地布局决定客源生成;客源分布决定枢纽位置;枢纽布置决定网络形成;网络系统决定交通功能”。即在进行网络规划时,首先应根据交通集散点的分布情况,确定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型枢纽的布局,然后根据枢纽布局调整网络,以满足各集散点之间的交通联系。世界著名地铁系统的五大地铁网络都呈现一个共性,即多心自由式放射状。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这方面进行研究,不仅知道了对于交通管理这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在交通方面做到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家在这方面多做努力,为了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系统分析[J].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交通工程系,2012(3):141-142.

网约车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卡;军事应急物流

中图分类号:E233 文献标识码:A

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安全威胁因素的增多和军队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军事实践的范围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军事应急物流,作为市场物资直通“战场”和国民经济向军事实力转化的桥梁纽带,已成为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后勤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恐怖威胁、严重疫情以及突发军事行动等事件增多的新形势,加强军事应急物流快速化、灵敏化、智能化的保障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已经在仓储配送、安全保卫、远程智能控制、系统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根据军事应急物流的管理现状,研究物联网技术在军事应急物流中的应用,为军事应急物流提供信息技术保障系统,将决定军事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建设的成败。

1 我军军事应急物流管理现状

所谓军事应急物流是指军队为应对重大疫情、严重自然灾害、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信息、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军事物流活动。我军军事应急物流管理现在还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概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军事应急物流信息采集难度大。在紧急情况突发时,由于事发突然,军事应急物流单元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物流需求信息做到准确的采集,加之在应急保障行动中,任务性质多元,行动方向不一,大部分事件破坏力大,波及范围广,可能会摧毁当地所有地面通信网络设施以及道路、桥梁系统,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由于通信设施被毁、断电等原因,汶川地区曾长时间与外界联系中断,包括物资需求在内的一切信息均无法传递。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当地破坏程度和需求信息精确、及时地采集并传输给军事应急物流单元,是救援部门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2)军事应急物流统一指挥难度大。首先,我军目前对军事应急物流研究力度不够,军事应急物流保障力量和能力不够强,仍处于一种“经验主义”的状态。其次,不少军事应急物流单元虽然形成了相应的应急物流保障模式,但都是从局部情况出发,缺乏统一指挥,各部门协调配合度不够。第三,尽管有些军事应急物流单元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但这些预案大多比较抽象,实际操作性不强。正因为上述原因,军事应急物流单元面对突发事件时,往往无法准确地获取救援地域的物资需求和地理、路况、天气等情况的信息,造成应急军事物流的联系渠道不畅、多头指挥、责任不明,严重制约军事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

(3)军事应急物流决策控制难度大。目前我军军事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军事应急物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在没有建立应急物流信息和共享平台的情况下,无法准确掌握突况下的详细资料以及物资的需求和分布情况,对运力的数量和状况不清,分析判断不准确,也就无法制定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因此军事应急物流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应急物流信息综合处理平台,而当前多数信息传递基本还是靠电话和传真进行信息沟通,所处理的信息量有限,信息融合效率较低,在复杂情况下,物流信息纷至沓来,难以对其进行整合筛选形成决策。

由于我军军事应急物流存在信息获取难、统一指挥难以及决策控制难的问题,相关部门无法快速的得到突发事件的信息,对军事应急物流无法做出有效、准确的判断,从而做出正确方向的决策指挥和控制。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系统,其在军事应急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大大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以便指挥领导进行统筹安排。

2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应急物流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卫星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结合军事应急物流的应用现状,物联网技术在军事应急物流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军事应急物流应急车辆智能卡应用。车辆智能卡在应急物资运输和配送的运用中,不仅可以实时地监控车辆运输、在途物资情况和人员状况等信息,而且能促进整个军事应急物流系统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统筹安排最佳运输路径、根据货物性质最优化装载量和及时准确的运送,提高军事应急物流的效率,从而达到军事运输应急的目的。应急车辆智能卡在军事应急物资调动中,主要实现了以下主要功能:

一是军事应急车辆导航:导航是应急车辆智能卡的主要功能,应急车辆智能卡内嵌北斗卫星导航模块,可以实时接入北斗定位系统。由于自然灾害和军事斗争准备发生的不确定性,军事应急车辆驾驶员对去往灾区或战场的路段不熟悉,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军事应急物资安全、及时地到达命令指定地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军事应急车辆监控和调度:在军事应急物流过程中,结合军事应急物流特点,智能卡接受和发送车辆定位数据、调度命令和紧急的预警。针对不同军事应急物流的情况,需要制定不同的北斗卫星监控系统。三是军事应急物资配送跟踪和查询:结合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功能和现代通信技术,对于应急物资的流动和去向实行跟踪,以及时提供应急物资数据给军事应急指挥中心,确保应急物资不会短缺。四是军事应急运输线路定制:结合智能卡内嵌的GIS系统,对应急车辆行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应急物资的去向,突发事件的限制,设计最佳行驶路线,从而做到提高军事应急物流效率,节约军事应急物流成本。

(2)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平台应用。构建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平台就是要建立一个多信息采集、多通道传输、灵活感知的物联网信息处理平台。并通集合编码技术、网格技术、射频技术、传感网技术、卫星通信与定位技术、军用CDMA网络技术和机动无线组网技术等,对军事应急物资信息实现自动、快速、并行、实时、非接触式处理。

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平台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感知层,传感网络,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利用智能卡与应急运输车辆的绑定,实现应急物资的在途识别和卫星定位。二是传输网络层,即通过现有的无线网络、宽带网络、拨号网络等,实现军事应急物资数据的采集、传输与计算。三是应用层,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能够对军事应急物资进行远程管理控制。图1所示。

(3)军事应急物流物资资产可视化应用。军事应急物流物资资产可视化就是及时准确地向指挥部或前线提供人员、装备和补给品的位置、状态类别及运输等信息,通过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系统,无论是前线作战或者救灾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或者指挥人员都可以实时动态的掌握应急物资和装备的位置、数量和状态等信息要素。通过对重要军事应急物资装配射频卡,或者单件物资集装组配后按照标准加载射频卡,经过RFID技术快速识别,将信息通过北斗卫星无线网络或者动态无线组网实时同步至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系统的数据中心,经过统计分析和图表化处理,在指挥部的指挥控制领导桌面实时显示应急物资信息,同时实现前线作战人员客户端显示其所需应急物资的位置、状态、数量等信息。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系统对于在非军事行动中及时支持救援与战争时期随时保障前线作战,缩短运输应急时间,提高军事应急物流效率,降低军事应急物流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3 总 结

本文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军事应急物流管理,较好地解决了在途物资和车辆运行状态的智能化管理、军事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等问题,为军事应急物流实现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进一步推动军事应急物流向着自动化、智能化、多维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网约车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3G技术;院前急救;院内救治;无缝对接

1.3G技术概念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2.医疗卫生体系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地市级以上的各医院内部基本全部具备网络信息化系统,内部数据信息实现互通、共享,但各医院之间的数据信息几乎没有达到互通、共享。对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采供血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单位与医院之间的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及共享更是没有实现。一方面要有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要有现代化通信技术做保障。

3.3G技术在医疗卫生体系应用背景

120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是新医改的需要,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需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及卫生事业的发展,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我市医疗卫生体系急救水平,增强卫生应急处置的能力,规范指导市120医疗急救体系建设,降低院前急救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充分发挥我市院前急救绿色通道的作用,把危重症院前急救、转运急救和院内抢救实施实时无缝对接。

4.院前与院内的无缝对接系统的实现

4.1系统方案和框架结构

新形式下,要求120急救医疗信息系统更及时,更准确,更有效,提供不间断救护。通过3G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视频语音技术,GPS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并借鉴当今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建设一个具有兼容性、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开放性的无缝对接的急救医疗信息系统。

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医疗信息无缝对接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

4.2无缝对接系统功能

利用3G无线技术,急救医疗信息无缝对接系统可对急救现场实现快速、准确的定位与导航,实时监控急救车辆和救援队员状态,实时3G视频监控抢救现场状态,实时3G语音对话,达到方交互对话,实时监护病人生命体征信息,并提供病人的病历管理,病历专家分析系统访问等等数据管理功能。

4.2.1远程生命体征传输。利用3G无线网络,急救医生到达急救现场后通过便携式生命体征监护仪为患者进行检查的数据会自动将病人心电、血压、血氧等各项生命体征数据,将信息传送到系统服务器上。生命体征传输价值:极大的拓展了监护仪的使用范围;能远程为医生提供更多的病员状况信息;可实现病人信息在整个急救及转运过程中的无缝连接。

4.2.2车辆定位调度、路径导航指引。通过3G无线网络传送定位信息。120急救中心调度人员利用这些实时信息,掌握所有值班救护车的当前行驶状态、地理位置。如有患者需要救护时,迅速指挥调度就近的救护车以最佳行驶路线快速抵达急救现场,并将患者快速安全的送达指定医院。

车辆调度管理价值:实现急救过程的精确时间控制,尽力节约宝贵的每一秒抢救时间!避免司机环境不熟、路况不佳等情况延误抢救时间;提高了急救中心车辆设备管理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挥、协调处理能力。

4.2.3远程视频传输。利用3G无线网络,急救现场的实时视频图像迅速传送到系统服务器上并存储。院前和院内急诊医生或特约专家可在任意一台上网的电脑上或3G手机上,随时查看急救现场实时传回的视频图像信息。

视频监控价值:是远程急救医疗的极佳辅助手段,为病员状态评估 和急救方案制订提供强有力依据;可为车辆定位和车辆导航提供图形化依据;可作为日常车辆管理的数据凭证;方便合作医院专家了解病人状况方便病人亲友网上探视。

5.无缝对接系统现实意义

5.1医疗卫生单位联动协同。急救中心和医院信息互联互通,做到提前响应,事先准备,救治方案联合拟定,抢救效率显著提高,特别是应对突发公众卫生事件的紧急处理能力会大大提高。

5.2救护车统筹调度管理。车辆状态信息实时掌控,集中调度,统一指挥。

5.3现场施救效果提升。院前和院内急诊专家坐阵指导,现场急救医生信心倍增,施救效果提升。

5.4院前转运效率提高。精准的现场地点的定位导航,缩短的急救响应时间。整个急救过程医院急诊完全掌握,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交接时间节省。

5.5就医成本降低,医患纠纷减少。院前救治检查院内认可,避免重复检查,就医成本降低。所有急救数据信息可查,作为医疗举证依据,医患纠纷减少。

5.6医疗信息数字化。生命体征信息、视频图像信息、对讲语音信息、救护车行驶轨迹信息等所有信息完全数字化。便于日后数据查阅,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网约车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开展全方位、全链条、多层次的文化旅游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加强文化旅游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不丢掉任何一个盲点、不留下任何一个隐患,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全区文化旅游安全形势平稳健康有序。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

1.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制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若干规定,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2021年底前全区重点文化旅游企业通过自身培养和市场化机制全部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

2.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要求企业不断强化应急预案建设,多频次开展应急演练,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完善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公告和教育培训等制度。

3.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企业规范制定分级分类排查治理标准,明确排查内容和排查措施,做到自查自改自报,实现动态分析、全过程记录和评价,防止漏管失控。

(二)进一步强化行业重点领域整治

1.加强旅游包车管理。督促旅行社选用正规的汽车公司,严格审查旅游包车车辆和驾驶人的资质,签订规范的租车协议,设置“导游专座”,重点督促旅行社加强境外旅游包车安全管理。加强导游(领队)的安全教育,在行程中,提醒司机安全驾驶,提醒游客安全乘车。与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旅游包车隐患排查整治,对旅行社租用无资质车辆等违规违法行为,依法严处。

2.强化景区及周边客流管控。旅游高峰期要积极协调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换乘站等重点地区加开临时交通,快速疏解客流。督促A级旅游景区依法核定并严格执行景区游客最大承载量,科学评估景区内重点区域和瓶颈线路的瞬时最大承载量,制定分流方案,优化游览线路。健全完善客流预报预警等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采取预约、分流、管控等多种方式调控人员数量,严防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

3.抓好火灾防控工作。联合消防等部门对A级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影剧院、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临时搭建舞台看台营业性演出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消防安全检查,重点检查消防通道是否通畅,消防设备是否完好,是否有疏散指示和应急指示灯,消防“四个能力”是否掌握,电气线路老化情况。督促山岳型A级旅游景区加强火源管控,严格控制野外用火,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管控。督促文化经营单位和旅游企业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加强消防业务培训与演练,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4.严防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督促A级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影剧院、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场所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督促旅行社选择卫生信誉良好的餐饮单位就餐,要求导游人员加强预防食物中毒的提醒工作。督促旅游星级饭店把握好食品采购、加工和保存关,完善卫生防疫消毒、食品采购制度、食品留样制度,做好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切实保障游客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5.落实特种设备安全检查。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A级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影剧院、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检查,重点检查设施安全,督促各企业定期维护特种设备,监控设施确保完善有效。

6.做好出境游安全监管。督促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加强出境旅游产品安全审查,持续做好产品质量把控,对有安全隐患的产品立即下架。督促出境组团社加强领队安全教育培训,主动提醒游客购买旅游意外保险。督促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及时关注外事、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的有关国家(地区)的安全预警提示,提高游客安全防范意识。

7.强化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督促旅行社密切关注汛情雪情预报,合理安排旅游线路,避免组织旅游团到汛情雪情团雾严重的区域旅游。指导A级旅游景区加强夏季、冬季隐患的排查治理,完善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措施,提高化解自然灾害重大风险能力。

(三)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能力

1.强化安全教育培训。要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对从业人员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措施,未取得特种设备作业操作证和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2.推动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要加强应急救援装备配备,健全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开展消防、特种设备、反恐防爆等实训演练,提高从业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三、时间安排

从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5月)。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周密部署辖区三年文化旅游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二)排查整治(2020年6月至12月)。联合应急、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本辖区文化旅游安全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检查,坚持边查边改、立查立改,实施闭环管理、对账销号,加快推进实施,推动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及时开展“回头看”工作,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现场推进会、“开小灶”、推广有关地方和标杆企业的经验等措施,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落实和完善治理措施,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动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巩固提升(2022年)。深入分析文化旅游安全共性问题和突出隐患,深挖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原因,梳理出在法规标准、政策措施层面需要建立健全、补充完善的具体制度,逐项推动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文化旅游安全三年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性,坚持守土有责、服务大局,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认真推动本地区文化旅游安全整治行动。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会同区应急管理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消防救援大队、属地街道,建立联合工作专班,密切协作配合,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整治行动顺利有效开展。

相关期刊更多

资源节约与环保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湖北电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电力公司

广西电力建设科技信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