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门诊应急工作计划

门诊应急工作计划

门诊应急工作计划

门诊应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常委会深度参与立法调研起草

2013年,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在参与五年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主张并坚持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社会急救“三位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立法理念,推动有关方面达成共识,使之成为规划的正式项目。

2014年,教科文卫委制定《关于开展2014-2015年立法调研活动的工作方案》,开展系列立法调研工作。一是以个别访谈的方式,走访曾在或仍在卫生行政部门或综合性医院负责医政工作、拥有长期管理急救医疗工作经验的老专家,听取他们对立法结构、主要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调研市医疗急救中心和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发现院前急救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救护车难叫、等待时间较长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急救医师待遇不高,工作强度大,人员流失严重;非急救病人呼叫救护车现象普遍,比较稀缺的急救资源被大量非急救病人占用。三是暗访部分二、三级医院急诊科,感到不同级别医院急诊室利用情况反差明显,一些二级医院急诊资源利用率较低,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而许多三级综合性医院急诊室收治大量非急诊患者,急诊分流不畅,导致急诊室人满为患,急救“压床”现象比比皆是。四是与来自红十字会的市人大代表沟通,了解到由于缺乏法律保护和培训力度不足,掌握急救技能的公民不敢救人,有意愿救人的又无能为力,“不敢救、不会救”现象普遍。五是考察杭州、广州、深圳、南宁等城市,了解本市急救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学习兄弟城市的有效管理措施和立法经验。六是会同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卫生计生委、市政府法制办、市立法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急救医疗服务立法课题研究,先后形成了立法研究报告和《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建议稿)》。在这些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委员会梳理出立法涉及的39项主要问题。

2015年,教科文卫委制定了立法相关工作方案,充分发挥立法中的主导作用,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则,提前介入调研和起草工作。第一,分别设立领导小组、专家小组、代表专业小组、工作小组,各自承担研究、决定立法中的重大事项、针对立法中的重大问题和草案主要内容提出专家意见、深度参与立法调研、从事具体工作等职责,做好立法的组织保障。第二,定期与政府相关部门召开双向通气会,沟通起草工作的进度,讨论立法主导思想和关键条款内容。委员会办公室还参与市卫生计生委和市政府法制办相关处室的具体起草工作。第三,针对立法涉及的与市民密切相关的难点问题设计问卷,如由谁决定120救护车上的患者送往哪家医院、急诊室就诊顺序如何决定,由800余位市人大代表在联系选民过程中开展调查,了解市民呼声。第四,召开三次专家、代表研讨会,针对立法草案文本,听取来自医疗卫生领域、法律实务部门等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

草案明确院前、院内、社会急救相关规定

在11月16日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常委会上,市政府提出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被提交审议。草案共七章六十一条,主要包括总则、院前急救医疗服务、院内急救医疗服务、社会急救、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总则部分,草案第4、5条明确,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的领导,将急救医疗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和运行经费补偿保障机制,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保障急救医疗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管本市范围内的急救医疗服务工作;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辖区内的急救医疗服务工作。院前急救部分,草案第10、14、18、23条明确了院前急救机构的建设要求,救护车配置与使用方面的要求,规范了院前急救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强调了院前急救的送院原则。院内急救部分,草案第30、33、34、36、37条提出了院内急救能力建设要求,完善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机制,强调了首诊负责制,规定了转诊分流的要求和引导措施。社会急救部分,草案第39至42条鼓励紧急现场救护,明确了应当配备急救器械和相应人员的场所和单位,明确了特定人员的培训要求,提出了普及性急救培训的要求。保障措施部分,草案相关条款明确了救护车通行的保障措施、信息共享与信息化保障的要求、突发事件的急救保障措施。

人大审议提出修改完善建议

门诊应急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北京地坛医院是中国第一所政府举办的传染病医院,从1946创办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北京地坛医院迁建工程开始于2005年12月30日,2008年8月投入使用。正如市领导所说本工程的落成使北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又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地坛医院迁建工程自投入使用已来,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了甲型流感防治等实战检验,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地坛医院迁建工程用地位于京顺路与来广营东路交汇处东南角,院区北侧为来广营东路,院区东侧为东营路。距机场路500m,距五环路3km。总用地面积89.670m2,其征城市道路面积16.200m2,建设用地面积73.470m2。总建筑面积74.787m2。设计床位600床。日门诊量800人。迁建工程为涵盖医院医疗,行政、生活、后勤保障等内容的全新的医院院区建设。主要包括门急诊医技科研楼,住院楼,行政培训综合楼三组主体建筑群。

主要规划设计原则

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从建筑布局,环境设施到诊治服务的全过程均以方便患者为核心,给患者及家属以方便,快捷、舒适、愉快的身心体验及医疗环境。同时兼顾长期在院工作的医护人员,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全方位实现以人为本。

2 功能布局科学合理,严格划分洁污分区及流线:

根据传染病医院的特殊性,从总体到单体建筑贯彻切断传染链,控制传染源的核心原则。建筑之间设计合理景观防护绿地。强调自然通风,采光。详细分析人流物流,做到从整体到局部都应达到明确洁污分区与分流。通过建筑手段使医护人员获得最大的安全保护,给病人更好的医疗环境。

3 充分重视医院内外环境的卫生安全:

传染病医院是收治传染病病人的集中区域,肩负着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重任,同时保证周围环境不受污染。方案中按照《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讨论草稿)中的要求,医院中有可能造成生物污染的部门如实验室、解剖室,设计符合生物安全性的标准,避免使医院成为传染病的疫源地。对医疗垃圾收集,焚化,医院污废水汇集处理予以高度重视,统一规划同步建设。

4 创建高效医疗园区:

医院的医疗服务体系必须建立在高效、快捷、安全与秩序的基础上。体现传染病医院的工艺流程及特殊的功能要求。建筑布局合理,流线路径短捷,工程管线集中短程,努力做到现代化医院低能耗高效率的要求。一次性投资与日常运行费用达到合理的平衡。

5 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

本方案强调绿色景观与建筑融合,将自然的阳光与空气引入建筑内部。自然园林的“治愈力”和现代医疗一起,共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具备改扩建灵活性以及在总体布局上应为医院的持续发展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应保证发展部分不影响医院原有的洁污分区和分流。传染病医院作为特殊功能的公共建筑,在规划发展设计中应为其考虑可拓展空间。

在保证医院卫生安全前提下,通过改善围护结构性能、采用自然通风。余热回收,太阳能热水系统等技术手段努力降低建筑能耗,使地坛医院迁建工程符合国家建设节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

6 现代化创新技术的运用:

为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减少感染几率,保护医护人员卫生安全,设计采用了现代化的物流运输手段和信息通讯系统。其中GPS导航机器人运输车系统是由设计人员参与引进,在国内医院建设中的首次使用,填补了国内空白。80个站点的气动物流传输系统是国内目前一次建设并投入使用规模最大气动传输系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自动检测系统、PIVA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电子病历系统和PDA系统,门诊自动分药系统、医疗废物处理设备等大量现代化技术结合设计在工程的应用,为国内医院的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总平面布局

地坛医院迁建工程建筑退用地边线30m,30m隔离绿化带内不得设计建筑,道路,停车位。可建设用地形状为南北300m东西137m的狭长矩形。

1 功能分区

从传染病传播的传染源、宿舍、环境三角形关系切断传染链,控制传染源。在建筑总体布局与竖向布置上明确功能分区,明确各部门洁污分区与流线。

医院主要功能划分:

(1)医疗区:门急诊部、住院部、医技部、科研中心、太平间等。

(2)非医疗区教学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区、综合楼。根据该区域的城市主导风向结合用地狭长的特点,本方案将非医疗功能区布置在用地的北侧,污染源较多的医疗功能区布置在城市常年平均下风向,用地的南侧。根据医疗流程和传染病学的防护要求依次为门急诊医技部、一般传染住院部、呼吸道住院部。

非医疗区与医疗区主体建筑之间为70m隔离绿化带,满足防护距离的同时也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空间。

医疗区各建筑布局相对紧凑,各医疗功能联系便捷。建筑之间以绿化庭院间隔,保证自然通风、采光及景观环境的要求。呼吸道与其他住院部之间为35m×90m的绿化庭院。满足传染病学防护距离要求,同时为住院部患者提供了相,,对封闭的活动场地。

后勤保障区放在住院部地下一层,靠近各种负荷中心。

2 主要出入口和交通组织

医院出入口和交通组织基本布置原则:

(1)严格划分洁污分流。

对可能成为传染源的流线严格控制,尽量短捷,保证院区环境安全。

(2)细化医院各种主要流线,保证入流物流顺畅便捷。

根据医院功能分区,医院设置:主出入口(病人出入口)、次出入口(医务工作人员出入口)、后勤物资出入口、污物出口及呼吸道应急出入口。

院区设环行道路,将停车场布置靠近出入口和用地周边,主要交通负荷被限定在院区,减少车辆对院区环境的影响。东侧道路中部连接病人出入口,安排各类病人及探视人员流线。西侧道路连接医务工作人员出入口、后勤物资出入口,安排医务人员、清洁物品流线。

门急诊医技部、各住院部门诊、急诊患者人流、住院患者、探视人流主要出入口布置在建筑东侧,通过入口广场与主入口连接。尽量减少控制病入院区内的活动区域。医院各部门医务人员出入口均布置在建筑西侧。中心供应、厨房、洗衣房,太平间等后勤保障设施布置在医疗区地下一层,外购物品的接纳验收、配送物流发送、污物尸体的存放运输安排在地下解决。各种复杂的物流减少与地面人车流的交叉。物品供应车流定期、定时、定线路作业。废弃物车流:夜间作业。由专用密封车辆完成。降低了污物对整个院区环境的影响。

3 绿化系统

在城市化急速发展的今天,崇尚、亲和自然正日益成为城市建设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空气,阳光和绿色土地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支撑资源。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这也正是地坛医院所需要的环境品质和场所特征。

用地周边布置30m宽绿化隔离带。

非医疗区与医疗区主体建筑之间为开阔的绿化隔离区。

门急诊医技楼布置庭院绿化、屋顶绿化。

呼吸道病房与其他住院部建筑之间的大型绿化休闲庭院。

形态丰富的绿化形式,通过隔离绿带联系在一起。在绿化景观与建筑之间形成穿插与渗透的亲近自然的空间和错落有致的景观。

主要建筑功能设计

1 门诊

门急诊医技楼采用医患分流、洁污分区的布局。患者由东侧入口广场进入门诊大厅,由电梯到各层诊室,各门诊医技候诊区由景观共享大厅连接,使患者的就诊检查路线尽量短捷。医护人员由西侧进八门急诊医技楼,经过卫生通过,由医护专用电梯经医护通道到达工作区域。门急诊医技楼由中部核心交通厅分为东西两部。东侧两翼主要门急诊。西侧两翼为医技科室与科研中心。景观庭院、门诊共享大厅将阳光、绿色引入建筑的内部。

门急诊首层布置急诊部、门诊大厅、门诊治疗、输液、性病皮肤科门诊。门诊大厅除布置挂号,收费外,还设置自助、银行花店超市、咨询服务等人性化服务设施。

门诊药房靠近急诊,与急诊药房合设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门诊大厅宽敞明亮为患者提供宽松、温馨的诊疗环境。

性病皮肤科门诊位于门诊大厅南侧,与主入口联系方便,既相对独立,保证患者隐私,又减少了单独出入口给患者造成的精神压力。

一般门诊患者挂号后,由患者专用电梯到达门诊各层,由核心交通厅分流到各科室候诊空间,经护士台电子叫号后,由患者通道到达各诊室。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专用通道到达各诊室,实现医患与洁污的严格分流。医护人员设有污洗和专用卫生间,及其他辅助用房。

根据传染病患者的特点候诊空间相对较大,候诊区由绿化隔断与公共空间分隔,有良好采光和景观。

2 急诊

急诊靠近院区主入口,分为普通门诊和急救两个区域,危重病人可直接由绿色通道进入抢救室。普通急诊患者可由急诊部筛查室检查后,进入留观病房或通过患者走廊在急诊区域就诊。急诊与放射科临近布置。急诊患者可在门诊关闭情况下使用放射科等医技,实现资源共享。

3 住院部

住院部共600床,分为呼吸道住院部和消化道及其他住院部两大部分。每护理单元30~40床,每层各设两个护理单元,四个护理单元形成一个组团。由于传染病医院的特殊性,住院部每个护理单元的病人,医护人员、清洁物品,污物自成系统,便于在紧急情况下便于分区隔离。

传染病区标准护理单元,采用三区三廊的模式,即分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在各区间设消毒通过处理。走廊也根据三种功能分区相应地分为清洁走廊,半清洁走廊、污染走廊。

在病区中,病人与医护人员流线严格分离,医护人员离开传染区或半清洁区时有严格消毒通过,物品只从清洁区向污染区单向流动。

医护人员由清洁区经卫生通过,进入工作区即半清洁区。由医护人员专用走廊经缓冲间进入病房。病人由患者电梯经污染走廊进入病房。呼吸科两个病房之间设一个前室,为医护观察缓冲空间,病房靠外廊设卫生间,并设有专门的双层传物窗传递食品。

医护人员与患者各走一端的布置方式,同时缩短了医患流线。护士站位于护理单元的中部,减少护理半径,同时护士面对患者电梯,可以方便控制病区人员的进出,保证医院的卫生安全。

护理单元设专用污梯及送餐梯分别与地下一层污物处理、太平间、营养厨房相通。

呼吸道住院部首层为呼吸道出入院及呼吸道门诊、医技。二层以上为呼吸道住院部及呼吸道、手术室,ICU。呼吸道患者医疗区相对独立,并预留应急出入口,平时呼吸道患者在主入口就与其他病人分流。当发生类似SARS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呼吸道住院部启用应急出入口,独立成区。

住院部患者出入院通道完全分开,并设有独立的收费及更衣用房。

门诊应急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型县级医院;设计;规划

Abstract: In the majority of our city the following areas, the distribu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small county hospitals, these hospitals to bear by county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masses of common, frequently occurring tasks of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divert the majority of medic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reduce the unnecessary burden of the large hospitals, optimizing a graded relationship of medical resources, is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health care system.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ingji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s

Key words: Small county hospitals; desig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我国广大市级以下地区,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小型县级医院,这些医院承担者县辖区内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查、治疗等任务,有效分流了大部分就医患者,减轻了大型医院的不必要的负担,优化了医疗资源的级配关系,是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医疗机构。相比大型医院,小型县级医院有着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的规模较小,一般不大于500床,其次它的诊治对象是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这两点都决定了小型县级医院不会是“小而全”的医院,也不是大型医院等比例缩小的结果,而是针对其服务的地区、人群的小型综合型医院。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型县级医院更应体现其基础性、经济适用性的特点。

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位于湖南省的贫困县——平江县,为该县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的综合医院,承担辖区内百万群众的卫生治疗任务。医院日规划门急诊量1500人次,床位数500床。医院用地3.5万㎡,规划总建筑面积7万余㎡。其中保留建筑2万余㎡。新建门急诊医技楼2.5万㎡,规划综合病房楼2.5万㎡。笔者作为主要设计人进行了院区整体规划与新建门急诊医技楼的方案与施工图设计,积累了小型县级医院设计的宝贵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规划

一般情况下,县级医院的用地成本相对较低,面积条件相对充裕。因此,在医院的总体规划设计中,适宜以24米以下的多层建筑为主。相比高层建筑,24米以下建筑在结构、消防与垂直交通等多个方面可节约成本10~20%左右。减少地下部分建筑面积,停车优先考虑地面停车,进一步节省建设成本。

因此,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规划新建建筑均为多层建筑,地下室仅设一层,主要放置设备机房和作为物流周转通道,结合少量停车。

建筑设计

新建门急诊医技楼(含一、二期)地上5层,地下1层, 建筑高度为22.50m。地上面积为20500㎡,地下面积为4500㎡,总建面积为 25000 ㎡。

门急诊医技楼包含以下医疗用房:门诊部、急诊部、部分医技科室(含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功能检查、内镜中心等)、五层为行政办公及会议。下面我们就以新建门急诊医技楼为例,与大家探讨县级医院建筑设计的特点。

2.1 功能布置

2.1.1 综合功能区

相对于大型医院,县级医院每个功能科室面积较小,医护人员也较少。基于此,在设计角度就将数个科室整合,优化形成一个综合性科室是较为适宜的。以门诊诊区为例,为求最高的使用效率,大型综合医院与其他小型医院的单一诊区建筑面积是相当的。但大型医院的单一诊区一般为某个特定科室,甚至数个诊区同时属于一个特定科室。这种安排各科室拥有独立空间,功能区清晰,纯净,管理与使用都非常方便。但对于小型县级医院,这种安排就不是总是适用。比如,小型医院的小门诊科室较多,如果一味强调功能区的独立性,则需要设置多个小面积的诊区,每个诊区均包括等候区、诊查室、医护用房等功能。加上连接各小型诊区的公共交通面积,有效面积比大大降低,亦间接提高了医疗成本。而结合实际情况与医疗内部的关联性,整合小型门诊科室,形成综合诊区,则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医技科室亦然。

平江县医院的门诊诊区分为内科系统区、外科系统区、儿科诊区与综合诊区四大块。医技的设计中整合了功能检查,超声,心脑电与内窥镜等,形成了综合检查区。有利于医护人员的管理与工作效率。

2.1.2 资源的共享

县级医院中,将原本分属不同部门但却具有相同、相近功能的空间进行共享也是节省面积,提高效率、避免资源浪费的有效手段。如门诊与急诊共享药房与治疗输液区。药房可通过开设面向不同方位的窗口分别服务于门诊和急诊患者。治疗输液区的共享则通过门急诊的时间差做到24小时的无缝高效运转。白天供门诊患者使用,夜间服务于急诊患者,配液室与医护用房合设,由门急诊医护人员共享,轮流使用。此外,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与其他医技科室的亦应尽可能的做到资源共享,以最少的空间与人力资源尽可能的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总之,县级医院相对小的建设规模,较短的流线和较少的使用人员使这种共享成为可能,而空间的高效利用与医护人力的节省也是资源的共享成为设计中的必然选择。

2.1.3 医疗流程的简化

大型医院由于人员众多,除满足必须的洁污分流外,大多还对医患进行了明确分流、分区,能够有效避免各类人员路线交叉,提高通行效率和改善就医与工作环境。但对于面积有限的小型县级医院,这种处理方法并不适用,会造成不必要的面积浪费与单位有效使用面积造价的提高。因此,平江医院新建门急诊医技楼只是通过在医患共用的单走廊上增设门禁对就诊区与医护区进行了大致分隔,而不是严格的分出患者走廊与医护走廊。这种设计更适合人流量相对较小的县级医院。

大型医院常用的物流系统,包括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垃圾收集系统,污衣被服收集系统,地下物流运输通道等,可以有效改善大型医院垂直交通压力大,物流水平线路曲折,绵长的弊端。但初期投资较大。而小型县级医院人流量、物流量较小,规模小,流线相对较短,所以上述系统并不适用,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院。但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应预留升级物流系统的条件。

门诊应急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急诊急救中心 内科病房楼 医院建筑 绿色设计

东营市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中心暨内科病房楼工程方案设计始于2012年3月,经过前期历时一年多的方案设计、调整及施工图设计,现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该工程总建筑面积95600㎡,建筑高度92m,分为地下2层、地上22层(未计入5~6层之间的设备层),集急诊、部分门诊、医技、病房及保健等多功能于一体。

一、规划方案

(一)总体布局

以院区西南侧的一期急诊急救中心暨内科病房综合楼为起点,由南向北依次规划建设二期门诊医技楼、二期病房楼和科研行政中心。另外,在二期门诊医技楼和病房楼之间规划设置后勤保障楼,各楼之间通过一条贯穿南北的医疗街相连;院区西北侧规划设置告别厅和感染门诊;在院区北侧,由科研行政中心和二期门诊楼及现有病房楼围合的北广场地下,远期规划建设地下复式停车场。

上述规划布局可以由南向北依次建设,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两期或多期建设,其灵活性较强,并且后一期的建设完全不会影响前一期的使用。另外,远期规划建设的地下复式停车场,可在院区车位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择机而建。

(二)功能分区

按照各单体医疗功能的关系,将院区分为若干区域。其中,污染区(感染门诊及告别厅)位于院区西北侧,处于城市的下风向。为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与其他建筑保持了安全距离,并通过院区西侧专用道路及污物出口进出,有利于控制感染。

将二期门诊医技楼设置在中间位置,与急诊急救中心裙房和门诊综合楼裙房形成门诊医技区,既整合了医疗资源,又与南侧的内科病房楼、东侧的门诊综合楼和北侧的二期病房楼联系便捷,大大提高了医疗效率。

后勤综合楼位于医疗区中心,为医疗功能区提供有力保障;北侧科教行政楼自成一区,相对独立,且与医疗功能区相隔较远,避免干扰。

(三)洁污流线设计

院区内的洁物流线与污物流线严格分开。其中,洁物流线由东侧胶州路进入,通过院区内东侧广场道路进入;污物流线由告别厅前专用的污物出口输出,院区西侧现有的道路作为感染门诊就诊通路和污物输出道路,与院区完全隔离,保证了院内医疗环境的安全。

(四)院区出入口设置

在东侧胶州路上设置了两个院区主入口,并在南侧的南一路上设置一个主入口和一个次入口。南一路的主入口与胶州路上的东南入口串联起门诊主广场的车行及人行流线;胶州路上的东北入口可待二期建设时再开设。院区西侧设感染门诊入口和污物出口,洁污分流明确。

(五)交通流线及停车布置

院区内采取“人车分流”的交通模式。在广场设置车行道路及停车场,机动车进入院区后可在地面停车区停车,或通过广场外侧的地下停车场入口直接进入地下停车,所有机动车(除急救车辆外)均不得进入广场。广场成为单一的步行区域,人车分流明确,互不干扰。

地面停车区结合绿化布置在院区南侧及东侧,避免停车区过于深入而对医疗环境造成干扰。在一期急诊急救中心地下设置两层复式停车场,在北侧的二期科研行政楼及病房楼广场下设置远期单层复式停车场。全部建成后,院区内的总停车位将达1900个,可有效缓解院内停车难的问题。同时,将停车场设置在地下,也避免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单体设计方案

一期建设的急诊急救中心暨内科病房综合楼(以下简称“综合楼”)作为总体规划的“开篇”工程,无论是功能还是规模,均占重要地位。

(一)平面布局的比选

在方案设计之初,就综合楼的平面布局形式做了两种方案的比选:方案一是将主楼放在裙房北侧,方案二则将主楼放在裙房南侧。

方案一的优点是:主楼位于北侧,不遮挡裙房,减轻了对城市的压迫感;缺点是与现有门诊病房综合楼距离较近,对现有建筑有一定的影响。

方案二的优点是:主楼位于南侧,裙房位于北侧,裙房部分的门诊医技与现有的门诊医技,以及二期规划的门诊医技楼可以形成组团式的门诊医技科室,有利于院区内医疗资源的整合。另外,主楼位于南侧,可以沿南一路形成完整而有气势的建筑形态,成为突出的地标性建筑;缺点是主楼会对裙房形成一定的阴影遮挡。

经过比选,最终认为方案二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其缺点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弥补,最终形成了主楼在南侧,裙房位于主楼北侧的平面布局形式。

(二)功能布局

综合楼内功能繁多,流线复杂,其具体的功能设置为:一层为急诊急救中心、高压氧舱、静脉输液配置中心;二层为信息中心、档案室、输液室及急诊留观病房;三层为保健查体中心和康复科;四层为行政办公(暂用);五层为手术室、ICU和中心供应室;六层为保健病房;七层以上为标准护理单元;地下两层为设备用房及地下停车场。

(三)流线分析

综合楼内功能较多,如何处理好各功能区块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好各类人群的流线成为设计的重点。因此,通过不同的门厅和交通核将人流进行分类梳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合理的平面布局和清晰的人员流线。其中,在一层南侧自西向东分别设置了办公门厅、病房楼门厅、保健查体中心门厅;在东侧设置了急救中心门厅;在综合楼西北角设置了高压氧舱门厅和静配中心门厅;在北侧设置了静配中心药品入口。同时,各类门厅均设有专用的垂直电梯。通过对各出入口的合理设置,使医患能够快速准确的到达目的地,避免互相干扰。

(四)内部空间结构

综合楼内部采用了“医疗街”的空间形式,平面最东侧为宽12m的医疗街,通过医疗街可以快速便捷地到达各目的科室。医疗街不仅是综合楼内部的交通中心,更是二期规划中贯穿院区南北的连廊式医疗街起点,医疗街向北延伸出去,形成了医院总体规划空间的主动脉。

(五)功能设计

急诊急救中心秉承“大急诊”的设计理念,整座急诊急救中心的面积超过3000㎡,为建设成为东营市的急诊急救中心预留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中心共设A、B、C三个抢救区,均采用大空间布局,使用时可以灵活分隔,及时调整,拥有极大的应变性。此外,中心的大厅及室外广场还可作为应对突发医疗事件的抢救场地。

手术部除设计了7间常规手术室外,还设计了两间DSA手术室,这种设计方式有别于一般医院将介入手术单独设置的布局方式。经与院方协商讨论,最后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推广和探索的新布局方式,将DSA设于手术部内,在介入手术发生问题时,可以就地抢救,避免将患者来回移动造成伤害,延误抢救时间。同时,还可以利用DSA的手术设备,建成杂交手术室,提高医院的医疗实力。

保健查体中心位于三层,设置了普通体检及VIP体检两个区域。其中,VIP体检在闲置时可以作为接待集体体检(如征兵体检、单位体检等)的专用区域。两个区域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医院的体检接待能力。

(六)建筑形象

考虑到院区内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工程的立面设计风格仍然延续了现有门诊综合楼的设计风格,并力求创新,在立面设计上采取不对称的形式,使整栋楼的重心偏向右侧,既突出了院区东南角主广场和现有病房楼在院区内的主要位置,又自成一格。另外,通过大量采用密集的竖向线条,使主楼显得更加挺拔,裙房东立面的设计手法也更为现代,大量玻璃幕墙的采用使裙房对广场的压迫感大为减轻。在开窗尺度等细节上延续了现有门诊综合楼的尺度,使两者在变化中保持统一。米白色干挂石材幕墙的使用,使整栋楼富有典雅的气质,建成后必将成为东营市人民医院新的地标性建筑。

三、以创建绿色医院建筑为目标

在方案的设计中,始终将建设“四节一保”的绿色医院设计理念贯穿其中。通过采用多种手段和技术,力求建成一座充满生机的绿色医院建筑。

(一)自然通风和采光

实践证明,采用被动式的节能策略往往是最简单且行之有效的。综合楼南北长近80m,东西长约90m,在内部设置3个天井(两大一小),使绝大部分房间可以实现自然通风和采光。另外,在一层无法设置内天井的位置开设屋面采光窗,尽管平面尺寸大,但内部的自然通风采光条件仍然很好,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了舒适的就医和工作空间,同时大大降低了后期运行的成本。

在裙房的东侧和北侧设置由地面下沉到地下二层的采光天井,将光线引入地下,大大改善了地下空间的品质,同时改善了地下设备用房的通风及采光条件,有效减少了设备因潮湿而产生的易锈蚀问题。

(二)利用高窗和玻璃隔断改善室内光环境

在室内大量设置高窗和玻璃隔断,增加室内光线,减少照明能耗。在保健病房单元,通过房间布局的调整,将活动区布置在正对护士站的位置;整个活动区为开放式,使得护士站可以获得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在标准护理单元中,由于部分医护用房位于平面中部而难以获得光照,因此在这些部位设置了大量的高窗、大玻璃窗及玻璃隔断,将光线尽可能地引入室内,改善室内光环境,提高工作人员的舒适度。

(三)设置屋顶花园

在五层裙房屋面设计了大面积的屋顶花园,为人们提供休憩空间的同时,还起到了隔音降噪、保温防晒作用。

(四)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建材

四层行政办公区作为暂用区域,待二期科研行政中心建成后即会迁出,因此在设计中,尽可能使用轻质隔断和可重复使用的U型玻璃隔断,避免将来改建时造成的建材浪费,同时可以将拆除的轻质隔断重复利用。

(五)节能产品的利用

研究表明,遮阳系统的利用可以使室内的空调能耗减少50%。为此,在裙房西侧的窗户上设置外遮阳硬百叶卷帘,可有效避免西晒问题。东侧玻璃幕墙较多,采用中空玻璃内衬电动遮阳百叶的构造,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内部的空调能耗,并可根据季节及时间调整室内光环境。结合东侧外立面,还采用了梭型翻板遮阳百叶,使建筑立面与节能效果完美结合。

在地下一层停车场南侧开设采光天窗,形成有效的引导效果,地下二层无法开设天窗则采用光导照明技术,在最南侧设置10组光导照明装置,将光线引入地下,起到局部照明的作用。

(六)其他系统的绿色设计措施

通风空调系统:空调冷水采用一次泵变流量系统,所有空调末端设备均设置电动调节阀(两通阀),空调循环水泵采用变频变流量控制,节约了日常运行费用。采用转轮式空气处理机组、数字化分体式能量回收新风机组和数字化分体式能量回收排风机组,在完成空气处理的同时回收排风中的热量,同时对新风进行预冷预热。高大空间采用分层空调方式,应用全空气系统,过渡季节可全新风运行。

给排水系统:选用节水节能型的卫生洁具、用水设施及配件。消防水池的水和冷却塔补水合用一个水池,在保证消防用水的前提下,夏季形成活水,控制水质变化,延长换水周期,减少补水量。屋顶设置太阳能系统供应热水,节约能源。

电气系统:整体规划10KV的开关站,分变配电所既深入负荷中心,又要按供电半径确定变配电所的位置,以有效缩短低压配电线路长度,减小电压损失,降低线路的损耗。对于正常照明则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以实现就地控制、远程控制、定时控制、场景编程控制等功能,提高节能效果,降低运营成本。

门诊应急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现代医院;装饰设计;新理念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and health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it is the pursuit of health and hospital faci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have been profoun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Function of the hospital is no longer a pure pursuit of the only means of treating diseases, but also through the patient's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needs to create a convenient, quiet, peaceful, warm environment. the hospital environment on the patien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have a special role. through the hospital environment sexy good view of the elimination and mitigation of the disease .to patients because of the pain and anxiety, To change the patient's emotional state of mind, this is a modern hospital, to establish a patient-centered hospital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a new way of thinking.

引言

某院为卫生部所属的重点发展的大医院之一,原有旧建筑已有90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和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病人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医院的规模,医疗和科室的布局远不适应目前医院功能的需求。从1995年开始,随着该院深化改革,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医院的发展要高起点,快节奏、大跨越,我院开始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同时,该院的建筑、装备改造设计也必须同医疗功能相适应,医院环境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借鉴了先进国家的经验,先后改造了旧门诊楼、检验中心、内窥镜中心、B超中心及著名专家门诊等。同时,新建了四层急诊楼,三层中心实验室。1996年底,卫生部在沈阳召开“以病人为中心,深化医院改革研讨会”,将我院作为考察现场。

更新观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建筑意识

一个现代化医院的建筑设计和装备是由多方面体现的。诸如建筑选址、设计风格、整体布局、医疗流程、环境绿化、色调装饰、照明噪音、空气洁净度、车辆管理、通讯抢救、现代化医疗设备和管理设施等。这种现代化的医院建筑设计和装备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医疗工作的需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温馨、方便环境,使医疗环境与医疗功能相适应,开发空间资源,体现出分享与关怀。

门诊是病人最集中、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病人心态情绪最多暴露的就诊阶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建筑意识,让病人一进入医院就能感到亲切、方便、舒适、信任的愉观。因此,门诊的建筑设计装饰格调和布局流程是医院整体规划设计的重要区域。96年,该院对有90多年历史的旧门诊楼进行了彻底改造。根据原建筑设计的可行性,拆除门厅两侧十多套房间,扩出门诊中央大厅,并与原取药、收费的厅堂连成一体,加以适当的装修和灯饰,不但解决了划价、收费、取药的拥挤问题,同时也营造出一个宽敞明亮、幽雅温馨的良好氛围。同时,调整各个科室门诊布局,拆除部分诊室,扩出七个开放式的多功能候诊大厅,实行开放式候诊。每个候诊厅为独立的科室单元,候诊口设置导诊护士,候诊台配备全方位电脑管理,候诊大厅的装修模式,努力作到与中央大厅的风格协调,达到互相烘托的效果。废除了大厅两侧的便所,易地新建一栋二层楼的卫生间,有关建筑格调和标准,也与主体一楼相协调。改造后的门诊候诊区域由原来的210平方米增加到2100平方米。病人的候诊空间扩大了,过去病人站立等候、人挤人、肩擦肩的拥挤混乱的候诊环境得到了基本解决。同时,门诊大厅设有咨询服务台、磁卡电话、备有担架、轮椅,墙上挂有装饰画、地面摆放鲜花,使病人感受到在一个倍受尊重、方便舒适的环境中接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病人的心态情绪得到一种特有的欣慰。

医院建筑设计和装备与医疗功能相适应

医院的使用功能复杂,专业性强,医院的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医院功能的复杂要求。要力求做到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备相对集中,流程简洁快速。对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具有一定规模的部门要相对集中形成多个独立分体单元,并留有一定规模,为其发展留有余地。该院原急诊与创伤中心在门诊楼内,96年我院新建了综合急救与创伤中心楼。使急救与门诊分离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独立功能的医疗单元。急救楼设备功能齐全,配以CT、X线、B超、心电监护仪、检验、药局、收费处等各项科室,病人不出楼即可完成急救的所有检查项目。急诊楼建筑设计上注重突出了急救的特点,强调了时间的观念,使急救医疗流程简洁,功能分工明确、管网较短、联系紧密。在日常繁忙而紧张的工作中,由于建筑布局合理,做到急救有序,忙而不乱,秩序井然。为了提高急救的成功率,在急诊区内,根据病情危重程度由分诊护士导入划分为红、黄、绿不同色彩的区域,重危病人一入红区,医生、护士立即到位,统一指挥、集体抢救。我院急诊楼使用以来,急救抢救成功率为89.33%,比卫生部要求的达标标准85%高出4.33%。与此同时,对过去分散的检验、B超、内窥镜、放射线、病理等医技部门,按其功能,分别规划区域,集中管理,先后组建了检验中心B超中心放射线中心窥镜中心和病理中心。这种设计布局和流程满足了医疗功能的需求,方便了病人,同时也加强了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医院建筑设计与装备要

适应病人心理的需求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就医的心理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病人希望一是能得到医院以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为载体的高水平的诊断和治疗;二是通过合理的医疗布局和快捷的医疗流程,缩短病人的就诊时间;三是医院营造的温馨医疗环境,使病人得到精神和心理的安慰;四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1)更新医疗设备,改善医院发展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该院注重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开发应用,不断发展医院的硬件建设,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几年来,陆续更新了一批大型医疗设备,从国外购置了核磁共振、螺旋CT、数字减影、新型麻醉机等。在一些科室新建了ICU、CCU监护的护理单元,这些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开发应用有利地促进了该院高科技医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建设。目前我院拥有各种检验仪器4000余台(件),平均每张病床设备总价值10万余元。

(2)改造旧门诊、改善医疗环境

医院改造了旧门诊楼建成著名专家会诊中心,候诊大厅安有空调、座椅,备有饮水机,23个科系55位著名专家挂牌,从导诊、挂号、分诊、会诊到治疗不出一条走廊,还设有电话预约、医疗咨询、电子计算机远程会诊。创造了一医一护一患安静舒适的就医环境,著名专家门诊的日门诊量由原来的7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这样良好的环境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医院改造了旧门诊楼建成著名专家会诊中心,候诊大厅安有空调、座椅,备有饮水机,23个科系55位著名专家挂牌,从导诊、挂号、分诊、会诊到治疗不出一条走廊,还设有电话预约、医疗咨询、电子计算机远程会诊……。创造了一医一护一患安静舒适的就医环境,著名专家门诊的日门诊量由原来的7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这样良好的环境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3)减少医疗流程,缩短病人就医时间

医院取消了挂号室,患者直接到各科挂号候诊,各门诊军安装了电子屏幕,导向标志,指示病人就诊。为方便患者先后把分布在门诊四楼的检查室做了合理调整,在门诊一楼改建成了窥镜中心和超声中心。医院投入了1130万元与美国IBM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目前已实现了诊间医令、划价、取药等快捷准确的计算机管理,解决了多年存在的“三长一短”的难题,门诊高峰时间、交款、划价排队不超过5人并实现了划价、交款一次性完成,即缩短了候诊候治时间,同时也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4)营造和谐的就医环境,改善医患关系

儿科门诊的改造,打破了以往与成人诊室条件相仿的格局,打开了砖石结构的间壁墙,取而代之的是由三角形、圆形、方形等不同拼图组成的色彩缤纷的木制拦板,墙上挂钟猫头鹰的黑眼睛是转动的,玻璃鱼缸里的金鱼在水草中戏游,动听的风铃,电视里播放着动画片《狮子王》,滑梯、电马都吸引着在这里就医的小天使,他们得到了穿粉色制服的护士阿姨的精心照顾,寓看病于娱乐之中,彻底改变了过去病儿哭闹不止、不配合医疗的无奈就医状况,使患儿留连忘返,多年来形成的病人到“堂中”请先生,到医院求大夫的世俗观念被打破,病人成了座上宾。一种无形的情感纽带将医院和病人之间仅仅地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