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导航系统理论与应用

导航系统理论与应用

导航系统理论与应用

导航系统理论与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导航系统 硕士研究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29

Graduates' Navigation System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EI Fujun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Abstract "Navigation system" course is an important specialized course in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bject. In this paper, for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Navigation system" course,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were developed b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condition and appraisal mechanism. Then th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fundamental and practice technique in this course, and get ready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work.

Key words Navigation System;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整个研究生培养中的基础环节,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导航系统这类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不仅是教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传授科研方法,培养和塑造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的过程。近年来,传统的行业学校对导航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了很多探讨工作,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部级精品课程卫星导航系统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用双语教学、用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采用“传统板书+电子教案+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增加设计性实验等实践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国防科技大学的硕士生课程导航系统作为“十一五”重点建设课程,开展了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其以研究性教学理念为核心,通过参与式教学和专题研讨式教学来改善教学效果,以最新的科研成果来增加教学深度,通过增加实践性教学来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是在学校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探索对“导航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考核机制进行全面改革,通过将“导航系统”课程的创造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导航系统的原理,掌握导航技术的应用于实践的具体方法,全面培养研究生对导航技术的创新性研究和实践应用能力。最终把该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水平突出、有创新理念、教学效果优秀、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的优秀研究生核心课程。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尝试改善研究生课程重理论缺实践的问题,但对于并不是传统的行业学校的北京工业大学来讲,导航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众多问题:(1)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内容过多过细,与研究生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需求不符;(2)教学过程中仍教授导航系统基础知识,与最新的科研发展和实际需求严重脱节;(3)由于导航系统设备昂贵,很多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学生缺乏实践动手的机会;(4)教学方法落后,不适合研究生教学过程;(5)考核方式不合理,多为考试或报告模式,缺乏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这些问题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教师仍然按照本科生教学的思维和方式教授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仍以老师讲解基本理论的方式进行,而缺乏对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有教师仅讲授课本已有的基本理论内容,而并不涉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虽然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但是并不知道自己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缺乏对导航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的了解。二是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不够合理。因此,依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考核机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改革和探索是改进导航系统课程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2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导航系统课程建设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航技术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学科,它是保卫飞机、舰船、火箭等载体能顺利完成导航与控制任务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在军事上着重要的地位,在民用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导航技术已在航空、航天、航海和陆地车辆的导航和定位中得到了应用,还在大地测量、海洋勘探、石油钻井、航空测量等国民经济领域里获得成功的应用。

导航系统课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导航系统课程是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更是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的核心课程。建设好“导航系统”课程可以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全面协调发展奠定基础,并为建设部级重点学科提供有力的支撑。

导航系统课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迫切要求。北京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目前有多支科研团队从事自主导航方面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每年招收近百名硕士研究生中,有大约30名研究生将从事自主导航相关的科研工作,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导航系统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导航技术领域相关科研工作的分析与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从事导航系统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的基本技能。

3 改革的主要内容

3.1 教学内容

在进一步明确导航系统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面向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和更新,在保证课程基础性、应用性的同时,着重体现出“前沿性”和“研究性”的特色,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参考国内外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力图在教学内容与体系结构方面体现出经典与现代、基础性与先进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有效结合。在教授基本的导航概念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晃动基座初始对准、高动态环境下组合导航等研究热点领域以及非线性滤波、粒子滤波等前沿性理论问题。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通过对国际顶级期刊上最新研究论文的解读,将当前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研究性”。

在实践环节中,注重及时将最新学术发展动态及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并邀请企业工程师或领域专家参与部分章节的课程教学,通过开设系列讲座的方式完成课程教学。

3.2 教学方法

导航系统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力学基础理论。若直接在课堂教学中教授数学公式,不仅会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更会使学生陷入从数学公式到数学公式的误区,而缺乏对实际物理含义的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理论公式及其物理意义的阐述,注意避免陷入从公式到公式的理论推导,使学生能从实际物理世界的角度理解课程中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的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状态,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表达观点,采用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构建导航系统案例教学优秀案例库,引进国内外领先的导航系统案例,尤其是将课题组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实际案例展示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建立自组织的研究组,分工研究,内部学习经验共享,然后再通过老师引导达到融会贯通,教学结束后形成个人小课题论文组;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引入真实工程项目实践,有效加强课程效果反馈。

3.3 教学条件

现在的导航系统课程教学中,教材内容过于偏重基础理论的介绍,无法满足研究生教育对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和“研究性”的要求,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参考国家优秀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并且不断丰富课件、案例、习题等相关资料内容,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满足研究生教学的需求。

紧密结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开发导航系统教学实验仿真平台,通过完整实践教学的训练,提升学生对课程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供的知识传输的便利,利用当前博客技术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讨论的沟通渠道,让学生与教师通过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实时互动,拓展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加强研究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为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3.4 考核机制

研究生课程考核的本质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督促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方法。因此,考核方式不但要重视课程结束时最终考核的结果,更应该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阶段结果。因此,单一的最终考核方式不适合作为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

本课程将在考核方式上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二维考核机制。一方面通过课堂实践、论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平时课堂学习情况,并通过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评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学校的研究生公共实训平台,安排学生完成导航试验系统,通过实验报告、口头答辩等方式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总结论述能力进行考核。最终,从考核方式上约束和强制学生全面掌握导航系统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4 结论

本文结合多年研究生导航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经验,总结了目前导航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探讨了导航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对导航系统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探索,改善导航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全面培养研究生对导航技术的创新性研究和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耿成轩,鄂海涛.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6:264-265.

[2] 李玉兰,彭青青,何仁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1(3).

[3] 袁本涛,延建林.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

[4] 卢丹,王颖,崔铭等.基于MATLAB的《导航原理与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2012.58(S2):257-260.

导航系统理论与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系统工程方法;专利导航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N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4-0032-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企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新的调整与转变。我国企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要面临着创新驱动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新形势,所以在实现企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专利制度,以实现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提高,也因此,我国在2013年便启动了为期5年的专利导航工程。专利导航工程的建设,是在专利信息资源得充分利用和专利得以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的,其目的是将专利相关运用科学合理的嵌入到产业的技术、产品、组织和商业模式等创新工作中,以引导和支撑产业实现科学性和探索性的发展的。

1 专利导航工程的系统特征分析

系统确切的说话是指将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部分因素,构建成一个功能更为强大的某一整体,一般被成为系统必须有一下几个特点:

(1)交叉性,即组成系统的部分之间已经交叉在一起,不再是单独的个体,并且系统的运行都是由部分交叉完成的;(2)综合性,这最根本的特征,即所有组成系统的部分,其功能、性能和管辖领域等都是被综合成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管辖领域等;(3)整体性,是指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其运行工作都是整体同步进行的;(4)层次性,是指在系统运行中,总有一些部分的性能和功能占据系统功能的主导地位,一些则处于次要地位。

专利体系是指专门保护人们专利合法权益、鼓励世人发明创造和推发明与创新应用的一种新型系统,由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多个环节部分构成,所有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不但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适应了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与要求,是专利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专利体系不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发明型、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并且本身还具有独立完善的分类体系。据了解,现在世界各国在专利专利方面,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专利信息系统,并且该系统会随着专利申请活动、公开活动、授权活动和失效活动等,不断得到更新和扩充,使该系统一直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状态。由此证实了专利体系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系统,使相应的专利导航工程变成一个难度系数高和复杂程度高的工程[1]。

2 系统工程方法在专利导航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2.1 专利导航工程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工程方法

专利导航工程被很多人认为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样认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人们是站在实践和工程的位置来对专利导航工程进行分析和理解,认为专利导航工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实践工程;(2)部分人是站在技术位置上看待专利导航工程,认为专利导航工程是一个工程理论、方法及技术组织、管理和处理的过程,所以专利导航工程是一共系统工程。专利导航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决定其进行实施和建设时,需要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作为工程建设指导。专利分析是专利导航工程建设的重要核心内容,其目的是获取专利信息,然后再对获取而来的专利信息中,解读、判断和分析信息中所承载的技术、产业链和政策环境等情报,以实现对相关产业市场、技术竞争格局和竞争动态的揭示,进一步证实专利导航工程实质上是情报研究过程,这一点也被钱学森在1983年指出,并且钱学森还提出了综合集成方法,实现了情报研究工作方法论的升级,为专利导航工程奠定了方法论基础[2]。

2.2 专利导航工程的系统工作方法

专利导航综合集成的过程如下:由于专家系统和机器进行行业、技术调研,并分析问题、形成经验;然后确定技术图谱通过行业交由企业实现市场反馈,并通过行业协会输送到专家系统和机器系统,进行再次分析;最后由于专家系统和机器系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系统描述,并进行反复调整,逐渐逼近正确的专利导航综合集成,进而得出结论。具体专利导航工程的系统工作方法如:(1)组建专家系统,即包括行业专家、技术专家和知识产权专家,并由于相应的专家根据各自经验,结合技术和行业调研情况讨论并判断出有效的结论;(2)根据结论确定技术分解模型,并利用技术挖掘方法进行对系统工作方法的检索,检索的结果再请专家进行评审、技术分解模型修改之后,再反复检索和评审;(3)通过系统辨识、专利信息情报,摸清产业竞争布局和产业技术发展路线。

3 结语

综上所述,系统工程方法是专利导航工程的方法论基础,是实现其顺利建设的关键方法,使专利导航工程围绕专利、技术、产业和市场之间关联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不但实现了专利导航工程定性建设和定量建设的有效综合和集成,还实F了大量信息和大量知识的系统性辨识,证实专利导航工程是一个复杂性高、工作量大的工程,更进一步证实系统工程方法应用于专利导航工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参考文献

导航系统理论与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船舶动态管理,船岸通信

 

概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将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北斗卫星发展历程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我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论文写作,船岸通信。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1995年正式启动工程研制。

2000年10月和12月,两颗工作卫星先后发射成功。

2003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2003年5月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备份星)发射成功。论文写作,船岸通信。

3.“北斗一号”卫星组网方式

“北斗一号”系统是一种新型、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系统由三颗(两颗工作卫星、一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

4.北斗卫星覆盖范围

“北斗一号”系统服务区: 东经70度~东经145度;北纬5度~北纬55度, 覆盖我国沿海和周边海域。

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船舶动态管理及船-船、船-岸通信方面的应用

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和短报文通信功能,可以实现:(1) 船舶动态回报,回报频率5次/分钟。 (2) 船-船短报文通信。安装了北斗终端的船舶可以实现相互的短报文通信。论文写作,船岸通信。 (3) 船-岸短报文通信。陆地用户可以利用普通手机与船载北斗终端进行相互的短报文通信。论文写作,船岸通信。

使用船众网(www.manyships.com)实现船舶动态管理和船-岸短报文通信管理,具体是: (1)船队动态监控。在电子海图、气象传真图、地图或卫星遥感图上显示船队所有船舶通过船载北斗终端或AIS回报的位置和动态信息。(2)船舶查询:通过输入船名、呼号、IMO 编号或MMSI, 可以查找某条船舶的实时动态,并将它及其附近的船只信息叠加显示在电子海图上。(3)船舶跟踪。用户设定一条船舶,系统将自动跟踪这条船舶,一直将它显示在电子海图上,并显示它的尾迹。(4)船舶历史位置或轨迹查询。可以查询过去某一时刻某条船舶的位置和状态,也可以查询某段时间内某条船舶的航行轨迹。 (5)船舶动态订阅。可根据用户订阅,将船舶的抵达和离开事件或船舶的位置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短( 彩) 信发送给用户。 (6)北斗短信功能。包括给北斗船站群发或选发短信、短信发送失败提示、已发或已收短信保存等。论文写作,船岸通信。(7)地标查询功能。输入一个地理名称,可直接在电子海图上定位该地标。(8)手机登陆。利用手机登陆船众网,也可对船队进行监控。

系统可为用户提供一种方便的船舶动态信息获取手段,将一改传统的被动等待船舶动态信息(船位报)的处境,全面主动地掌握航行船舶的动态, 并据此科学地组织有关业务操作(如调整靠泊计划)或核准有关信息(如海事过程与责任判析)。因此,本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船舶动态监控的效率和便利性,促进船岸之间以及公司内部信息交换,提升船舶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本项目可显著提高航运有关物流作业的连接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经济效益。与AIS监控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拓展船舶动态监控的地理范围,可完全覆盖东海救助局的救助范围。与Inmarsat通信方式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通信费用更为低廉。论文写作,船岸通信。利用北斗船载终端,可实现救助船之间的全天候短信通信。无论用户所处何地,只要能上网或能用手机,即可对船队进行监控和通信。

6.发展前景与展望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1年前后建成。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定位精度提高到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将克服“北斗一号”系统存在的缺点,同时具备通信功能,其为目前船舶导航和通信设备的一个有力的补充,相比海事卫星的通信成本大大降低。随着航运界的快速发展,各船公司对船舶动态管理的需求的增强,船舶监控和船舶便捷通信必然成为船舶管理的必须途径,因此该系统在船舶管理和通信方面也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我国成功发射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2010年,第35卷(第3期)

[2]我国的北斗卫量导航系统.《时事资料手册》2010年第4期

[3]船众网--WEB船舶动态监控与查询系统.www.manyships.com.

导航系统理论与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航强国 航空法学 民航院校 职业化 实践性

[作者简介]包姝妹(1978-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中国民航大学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航空法学、民商法学;杨惠(1962- ),女,四川成都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民航大学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研究方向为航空法学。(天津 300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金资助项目“我国民航业全球分销系统(GDS)市场开放引发的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ZXH2011F001)、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航强国战略下的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学”(项目编号:CE4029)和中国民航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WTO视域下民航计算机订座系统市场开放引发的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0kyh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96-02

一、我国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发展的过程中,民航产业的做大做强,对民航人才需求不断加强,而能够服务民航的航空法学实务人才更是促进民航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由于目前我国民航院校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没有形成以航空法为特色的法学教学体系,导致我国航空法学人才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人才数量与质量均与民航强国战略不太适应,不仅在微观上影响民航院校法学学生的就业及航空法学的发展前途,而且在宏观上影响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此,民航院校的法学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在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前提下,主动适应民航经济的发展,重新定位办学目标、教学培养模式等,形成系统的综合的职业化实践性教育培养模式,以促进民航工科院校法科学生的就业,同时也促进民航强国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航空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缺乏特色性。目前,全国共有近600所院校设置了法学专业,其中将近一半以上的工科院校也设置了法学专业。民航院校属于典型的行业特色工科院校,不仅工科专业较多,而且立足于特色民航专业。这样院校中的法学专业,相比较政法类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的法学专业,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和学生生源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劣势,不具备其他综合性院校和法学专业院校培养的法学本科生的就业优势,缺乏较强的竞争能力。我国高校中专门的航空类院校仅限于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四川广汉飞行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但专门设置法学院的只有中国民航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目前我国民航院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中普遍没有区分专业方向、特色课程,没有充分发挥民航行业与法学相结合的优势,没有形成以航空法学为特色的完备学科体系。

2.教育培养模式缺乏实践性。目前的民航院校法学专业由于受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办学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没有重视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主旨,忽视了将法律运用到民航生产工作一线的要求,导致培养的法科学生只懂法学理论,不懂民航实践,这种教育培养模式将严重影响法科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危及就业。

3.教育培养方式单一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产学研的通力合作。而目前民航院校的法学教育培养方式单一,缺乏与民航行政机关、企业的合作,挖掘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不够。一方面不能体现航空的行业特色;另一方面也不能发挥民航企事业单位实践的优势为教学所用,培养出来的法学学生不能很快地融入和适应民航企事业单位。

4.教学体系不能切合民航实际的需求。第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国家统一的法学十四门核心课程,缺乏航空法学系统课程体系。虽然目前有些民航院校的航空法学专业安排了部分航空法课程,但缺乏航空法学的法律实务实训等技术性课程。第二,教学方法。只有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教授课程内容。我国目前的航空法学教育缺乏调动学生主动性、思考性和动手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接触到实务便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第三,考核与评价机制。当前的航空法学教育对学生的考核一般以书面的试卷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航空法律掌握能力的分析评价,没有形成综合的实践考核与评价机制。

三、我国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

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民航强国战略精心设计,从基本框架、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构建。

1.基本框架。为了构建具有明确目标性、系统性和特色性的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模式,我们提出“四个一”工程。具体是指:“强化一个重点,即建设民航强国为重点;发展一个专业,即建设与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航空法学专业;夯实一个平台,即打造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学平台;培养一批人才,即培养大规模的服务民航的航空法学人才。

2.培养方式。积极加强与民航实务部门的联系,进行校企等联合培养,以拓展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成果。民航企业和民航院校共同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师与学生培养平台:一方面选派教师到航空企事业单位学习,打造具有行业认可、理论实践结合的“双师”素质航空法学专业教学团队;另一方面,选派优秀学生到航空企事业单位学习实习,加强产学合作,满足市场需求的航空法实务技能人才,实现“双赢”。目前,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遴选实行“双导师”制,研究生可在“二导”所在单位实训,参加他们的课题或案件。

3.教学体系。法学具有的先天职业背景决定了法学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点;而民航业更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航空法学天生具有职业化、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体系上必须满足航空法学的职业化性质和民航的实践性本质。具体表现在:

第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上既要强调学术性,更要强调实践性。具体包括两大模块:第一模块是民航与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第二模块是航空法理论与实践课程。第一模块以民航概论和法学十四门必修课为导航课,具体包括民用航空基础、航空器基础知识、空中交通管理、机场及空港、航空运输及运营、航空运输安全及监管、法理、宪法、民商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第二模块的航空法理论课主要分为航空法概论、航空法律文献检索、航空公法、航空私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细分为航空商业与法律、航空运输法律和政策、航空保险法、航空电子信息服务法律、航空航天知识产权法、航空器事故调查与法律,航空刑法、航空犯罪与预防、航空保安法、卫星通讯与法律,民航行政监管、国际航空法、比较航空法、航空航天法、外层空间法、国际航空法等。

第二,教学方法。航空法学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航空法学理论,而且还要让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航空运输生产实践中碰到的法律问题,这就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养。听是指听教师传授各部门法的课程;说指通过辩论法、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探讨教学法等锻炼学生的语言功能,将之用于民航法律的实务中;读是指大量阅读在法律文献课程中查找到的文献书籍、法院判例等,深入了解民航与法律知识;写是通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读书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实习报告、模拟法庭法律文书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总之,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航空法学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第三,考核与评价体制。航空法学人才的考核与评价体制要脱离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不再单纯以“分数”论英雄。而是设计一套合理的、综合的评测体系。首先,制定考评标准。针对不同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计不同的标准。理论课程注重理解与分析,实践课程注重操作与运用,所以应有不同的标准。其次,考评主体应多元化。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力,在考评过程中应采用以教师考评为主,学生自助互评和实习单位考评为辅的考评方式。最后,考核方式多样化。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决定了考评形式的多样化,不限于传统的笔试,还可以采取口试、实践报告、现场答辩等。考评方法不仅重学习结果,更重学习过程,对于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航空法学实践能力与理论功底。

第四,实施效果评价。构建的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能够为实现民航强国战略目标服务,需要一个合理的实施效果评价机制。为此,我们一方面从教学角度进行检测,主要从三个维度检测上述提出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落实到位,具体包括培养航空法法学素养的深度、拓展民航通用知识的广度和强化航空法务应用技能的熟练度。另一方面从学生就业角度进行评价。航空公司如果只要懂法律的,大可以从一些综合性名牌大学或政法院校招人,民航企事业单位更希望能够有具备民航知识背景和技能的多元化复合型实践人才从事具体的工作。因此,是否落实了航空法特色实践教育,就看民航院校是否培育出了真正能为民航单位服务的毕业生,使其能够从容上岗就业。所以,可以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评价航空法学实践教育模式,一方面从学生是否能进入民航企事业单位就业来评价,另一方面从就业后能否获得就业单位良好的反馈进行评价。

总之,在民航强国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民航院校的航空法学专业必须立足于现实,制订航空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改革方案,探索建立标准化、体系化的航空法职业化实践教育模式,在促进航空法学发展的同时,提升航空法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满足我国民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布科.民航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1).

[2]陈美玲.法律职业化背景下的法学本科教育——立足于职业教育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8).

[3]顾海波.法学教育模式的转轨[J].辽宁教育研究,2003(4).

[4]黄小英.论法律方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属性和意义——兼评我国法学实践教学改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5]骆绪刚.法学教育职业化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

[6]唐力,刘有东.反思与改革: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以法律职业教育为视角的一种思考[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2).

[7]唐自政.从“知识导向”到“实践导向”——应用型本科高校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11(2).

导航系统理论与应用范文第5篇

导航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导航装备与通信装备使用、维修、监造、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导航通信分队作战指挥、组织训练、日常管理的初级指挥军官。

培养要求

主要学习导航系统与组合导航技术,导航设备与通信设备的性能、结构、工程原理、维修技术等专业知识及检测、调试、维护保养、故障诊断等专业技能。

导航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该专业的就业前景看好,毕业生可从事导航装备与通信装备使用、维修、监造、管理等工作。

毕业生可在航空、航天、交通、军事、电子、信息及通讯产业等部门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研发、管理、教学及应用等工作,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导航工程专业课程

课程体系:《导航学》、《最优估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卫星导航原理》、《信号与系统》、《模拟与数字电路》、《卫星导航数据处理方法》、《组合导航》、《惯性导航原理》、《GNSS接收机原理》。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2.掌握信号与系统、信息处理的应用和开发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

3.具有从事导航装备与通信装备使用、维修、监造、管理的基本能力;

4.了解本学科的相关法律法规;

5.了解导航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