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配电自动化技术总结

配电自动化技术总结

配电自动化技术总结

配电自动化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应用

引言

电力能源具有传输便捷、减少环境污染的特点,已经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由于电力系统不断复杂化,电力工程管理更加困难,因此,电力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电力系统运输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了电力工程的发展。

1 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和技术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电网系统的配电技术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如图1所示,这也为电力自动化技术提供了发展契机。电力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以现代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可以有效控制、监督电力系统。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创造了良好条件,它可以有效减少电力事故的发生,节约人力资源。同时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对电力系统的整体数据参数进行检查,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要不断发展电力技术,改善电力技术发展水平,减少电力事故,并节省人力,避免紧急事故发生,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整体数据及参数的实时检验、检查,及时发现电力系统的隐患,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

2 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2.1 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

随着网络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工程中得到推广和应用。现场总线技术是实现现场控制、设备数字化通信的一种工业现场层网络通信技术,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基于现场总线的自动化监控系统采用计算机数字化通信技术,使自控系统与设备形成信息网络,从而实现电力工程现场的有效控制。现场总控技术让智能的自动化装置及仪表控制设备进行连接,从而可以将数字通信智能传感器等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的技术,它可以通过分散电力工程中的控制功能,并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实现对现场的控制。现场总线技术实现了前置机与上位机的配合,并最终控制电力系统。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日益迅速的情况下,现场总控技术满足了系统的多样化需要,及时将电力系统中的各个信息进行互换、共享,实现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当前,应用较广的现场总线技术主要为CAN、HART、LONWORKS等。现场总线技术充分利用了传感器,将对设备监控所获得的电流、电阻等信息参数都可以实时地传输给主机,工作人员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制定相关指令,并将指令信号发送到相关设备中,从而实现自动化控制。

2.2 光互连技术的应用

光互连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力工程的发展进步。光互连技术是通过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光束进行数据传输,它可以使互连密度接近光的衍射极限,这种技术不存在信道对带宽的限制,易于实现重构互连。光互连技术不受平面的限制,不受实践电容负载的限制,有利于系统的集成度的提升及系统的控制。实践证明,利用电子传输及电子交换技术可以对互联网进行拓展,实现对编程的结构重组,而且光互连技术可以实现数据采集、数据控制,为电网系统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2.3 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数据库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监控。采用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处理电力运转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系统瞬时状态的输出或关键点状态的输出功能,提高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模块化。主动对象数据库能及时分析对象函数的变化,从而实现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的应用,而且随着触发机的使用,数据库监视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并节约了数据传输时间。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在主动功能与对象技术上存在着极大优势。在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中引进了对象技术与触发机制,从而实现了数据库自动监控功能,极大提高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准确性。在电力工程中应用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能够实现更为复杂的电力系统功能。

2.4 自动化补偿技术

在电力工程中,传统的补偿技术为低压无功补偿技术,通过采集三项电容器与单一信号进行补偿。这种传统的补偿方式在对单相负荷用户进行补偿时存在着三相负荷不平衡的缺陷,容易出现欠补或过补的现象。采取自动化补偿技术,将动态补偿与固定补偿相结合、将分相补偿与三相共补结合、将快速补偿与稳态补偿相结合,适应负荷变化,提高了补偿精度。

3 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电力工程自动化全面发展

传统的电力工程指电能生产、输送和分配有关的工程,随电力工业的发展,以电作为动力和能源的领域也得到快速发展。一些高精密的企业对电能质量要求更是苛刻。提高用电的质量,需将原来发、输电自动化改为发、输、配电同步发展。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已在进行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的计划,但还处于基础准备阶段。配电自动化借鉴输电自动化技术,将是未来电力投资的一大重点。

3.2 信息共享

电力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数据采集的频率和范围也有了很大变化,但是数据信息采集系统的本质概念基本没有变化。例如远程终端(RTU)收集数据,执行控制命令时没有独立的处理能力,各个子系统又相互独立,造成信息采集的重复。故而一些新的信息共享的系统应该被引起重视。由于一些原因,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但是信息共享是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

3.3 系统结构多元化

随着检测手段的提高和自动化管理软件的增多,对于计算机的速度和处理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集中式的电力自动化系统结构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系统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不易扩展的特点突出。分布式结构,恰巧摒弃了集中式结构都由主机完成的模式,分散处理,大大提高了吞吐量,使结构扩展更加容易。在未来的电力自动化管理系统中,将出现更多的新老技术结合的新型系统结构,更加趋向多元化。

4 结束语

电力自动化技术集计算机、通讯技术等现代技术于一体,是电力系统平稳运行的重要保证。它的发展依托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因此要自主创新,不断地进行探索,培养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积极为电力工程做贡献,使我国的电力系统逐步达到完善,最终实现电力工程的高度集成化和自动化。

参考文献

[1]杨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综述[J].科技信息,2010(23).

配电自动化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电力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6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十分广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普及,电力系统不再单一的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是运用自动化技术将各个领域的技术结合,更好的实现了电力系统的管理控制与优化。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也愈见明朗。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电力自动化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加以研究和解决。

1. 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电力企业的各部门职能不统一,各系统之间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导致在供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纰漏。因此,在今后电力自动化的发展中,必须整合电力系统各部门的资源,逐渐改善这一现状。将原本分散、具有单一功能的电力自动化系统转化为信息共享的系统,将数据采集与配电系统、监控系统、管理系统、地理系统、高级应用软件包、通信系统集成和馈线自动化整合为一个体系完善、平台开放、信息共享、高效便利的信息系统。

近年来,在社会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力自动化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电力工程的发展,电力自动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新一代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即智能电力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它在第二阶段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配电功能,更科学地管理复杂的电路网络。智能配电系统不仅能够在故障时发挥作用,而且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也能为供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电力自动化技术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等将电网用户数据、在线离线数据、电网结构等信息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在相关设备正常运转状态下的监控、维护和管理。

2.1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是指在电力工程中将自动化装置和仪表控制设备进行连接,形成多向多站的信息网络,并且将数字通信、智能控制以及计算机设备等集成一体化的综合性技术。目前典型的现场总线有CAN、L0NWORKS、HART、PROFIBUS等。这种技术通过相关设备和传感器,将电流、电阻等信息参数传递到主机上,工作人员根据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最终将指令发送到控制设备上。近年来通过对35KV级变电站等一系列的自动化改造表明,现场总线技术在节省硬件数量与投资、安装、维护等方面表现突出,同时给予用户高度的系统集成主动权,让用户自主选择设备品牌,市场潜力巨大。

2.2 电力自动化补偿技术传统的低压无功补偿技术采集单一信号和三相电容器,三相互补。采用这种补偿方式对于主要用电为单相负荷的用户,会出现三相负荷不平衡的情况,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过补或者欠补,而且该补偿技术没有考虑到电压的平衡关系,且一般不具备配电检测的功能。智能无功补偿技术通过固定补偿与动态补偿相结合、三相共补与分相补偿相结合、稳态补偿与快速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弥补了传统技术单纯固定补偿的缺陷,能够较好的适应负载变化。并且采用先进的投切开关、科学的电压限制条件等技术模式,实现电容器投切的智能控制,提高补偿精度,同时具备缺相保护功能。

2.3 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出现,对软件工程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软件的开发、封装、设计方向等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现代电力工程中,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监控方面,与传统的技术相比,该技术在对象技术和主动功能的支持方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由于对象技术和触发机制的引入,数据库自动监控得以实现,同时处理后的数据准确率高,利用价值高、能够为相关的操作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监控系统中触发子和对象的函数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有望实现电力系统自动监视与控制的更加复杂的功能。通过在国际上借鉴先进技术和国内专家研发完善,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得以不断发展和提高,极大地满足了工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4电网调度自动化。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组成部分由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汁算机网络系统、工作站、服务器、大屏蔽显示器、打印设备、通过电力系统专用广域网连结的下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厂、变电站终端设备等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主要功能是电力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电网运行安全分析、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电力负荷予测、自动发电控制、自动经济调度并适应电力市场运营的需求等。县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设备规模一般要比地区电网调度小,并且工作站、服务器一般选用工业或普通商用PC机。地区电网调度是指城市供电网的调度,调度功能和调度范围要比大区电网和省级电网小得多,地区电网调度不对发电厂进行控制,主要对供电网内的各级变电站和配电网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安全可靠供电。国家电网调度和大区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设备配备比省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规模大,服务器及网络设备容量大,功能性应用软件也有差别。

2.5变电站自动化。电力系统中变电站与输配电线路是联系发电厂与电力用户的主要环节。变电站自动化的目的是取代人工监视和电话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对变电站的监控功能,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变电站自动化的内容就是对站内运行的电气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视和有效控制,其特点是全微机化的装置替代各种常规电磁式设备,二次设备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尽量采用计算机电缆或光纤代替电力信号电缆;操作监视实现计算机屏幕化;运行管理、记录统计实现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除了满足变电站运行操作任务外还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3.结语

总之,电力综合自动化是一个集传统技术改造与现代技术进步于一体的技术总体推进过程。虽然,当前电力系统的综合自动化已经进入以计算机技术和监控技术开发为主要标志内的阶段,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电力需求大、电网建设复杂而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改革开始较晚的国家来说,在追赶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必须要注重对传统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早日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 杨涛.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综述[J]. 科技信息. 2010(23)

配电自动化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配电柜内的综合电量计量器、综合保护控制器、自动空气断路器、软启动器、变频器、可编程逻辑编程控制器、阀门电动装置调节控制器等通过总线以相同的通讯协议进行数据通讯。通过机电一体化、芯片嵌入、网络通讯标准化的发展,实现了测量和控制彻底的将现场设备层分散化。采用商业化通用多平台监控软件通过DDE方式控制现场通讯总线上的人机界面设备,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现场总线为通讯媒介,从控制系统拓扑结构上看,只分为人机界面管理计算机、现场控制器两个层面。

2传统电气与自动化技术融合的设计思想的内容

现在的电气设计中,大部分还是按照工艺要求对变配电系统、用电设备二次电气设计以及测量系统的设计。工程项目经过系统全面的设计后,最后的工程以及控制系统更为扁平化以及开放化的。这样做的主要优点就的是传统电气与自动化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传统电气系统更加智能化;并能够使控制系统彻底分散化;传统电气与自动化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网络结构扁平化、开放化,用户可以得到更佳的共享数据体验。

3传统电气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与融合

全部现场设备将都被覆盖嵌入式控制装置,现场总线保持最大化统一的通讯协议,嵌入式控制装置的网络通讯功能完全符合标准现场总线通讯协议。生产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分布式、智能化、扁平化的设备控制系统构成的生产过程,扁平化管理系统的特点主要就是数据共享、可靠、低成本、快速、高效。以后电气工程的系统设计工作中要求设计人员既要能够对电气系统组态进行设计,还要能对嵌入式控制装置进行编程组态,同时还要保障整个总线通讯协议及其监控软件组态安全。

4传统电气与自动化技术的设计思想与融合

配电自动化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改进

前言

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变电站作为最为核心的部分,直接影响到电网系统结构和输电水平。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这有效的提升了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而且自动化系统技术在智能变电站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变电站的准确性和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而且使无人看守变电站成为现实。

1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简介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自动化系统也开始在智能变电站中得以广泛应用,在自动化系统中,各项关键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保障着自动化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1.1 总配与分配

在智能变电站中,其总体配置是保证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而且在总配支持下,变电站能够统一执行各种命令。自动化系统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能够对变电站运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统一实现信息的储存,为变电站提供数据和信息服务。自动化系统中存在各种设备,各种设备的配置则是分配,自动化化系统中分配主要指监控设备的配置。变电站对监控设备的配置具有较高的要求,从而实现集中监测和控制变电站,保证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

1.2 监控系统

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中,主要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对变电站的监控任务,实现变电站的无人值守。监控系统主要以主系统和辅助系统为主,工作人员利用远程即能不对变电站基本动态进行掌握,同时利用自动化系统来减少变电站人力的投入,使无人值守成为可能。

1.3 自动管理

自动化系统能够完成变电站中所有设备及相匹配参数的配置,实现变电站的智能化控制。而且自动化管理工作中,还加快向调控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更好的满足智能电网建设的需求。

2 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当前智能变电站中自动化系统应用十分广泛,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变电站运行的效益,而且实现了人力和物力投入的节约,加快推动了智能变电站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因此要对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此来保障技术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够对现有技术进行不断改时,全面提升智能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

2.1 同步技术

在同步技术中,需要充分的利用互感器来确保智能变电站中各模块中的时钟保持同步性,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变电站才能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一旦时钟达不到同步模式,则智能变电站自我保护则会打开,无法保证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当前智能变电站为了确保时钟的一致性,则充分的结合了GPS,以此来实现同步技术。即在实际工作中,当对智能变电站通电后,则由GPS提供准确时间,使变电站内的时间与GPS时间保持同步,一旦这个过程中时钟无信号时,同步装置则会进入到自动切换模式,利用备用GPS来确保变电站时钟的监控。因此当前智能变电自动化系统中,在GPS与同步技术有效结合下,能够有效的保证时钟的同步,确保自动化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2.2 传输技术

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会应用于传输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系统要求存在差异,因此传输技术结构可以分为二网、三层的模式,即在实际传输技术应用皮肤科痛苦,需要借助于双网结合,并以系统网络构成为依据,将其分为三类。在自动化系统中,传输技术具有运送、输送和数据保护功能。而且在变电站传输技术使用过程中,在故障录波参与下能够及时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有效的保证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安全。

2.3 互感技术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互感技术需要以电子设备作为基础,从而实现变电站部门模块的数字化控制。通常情况下,互感技术在自动化系统中进行应用过程中,采用的都是回路设计的方式,互感装置会分别安装在电子设备的单元和远端位置,同时会利用全光纤装置来对母线采取一定的保护,而对于母线以外的线路则利用组合型装置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在保障变电站线路的基础上,采用互感和模拟互感的方式来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控制。

3 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的改进

自动化系统中这些关键技术的有效应用,有效的提高了智能变化运行的效益,保证了智能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智能变电站无人值守成为可能。因此需要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进行改时,使其为变电站的自动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1 同步技术中的改进点

当前自动化系统中,由于新技术和传统技术并存,这也导致二者之间还有一些暂时性的矛盾地方,这就会在实际配合过程中,同步技术会存在时间推迟的现象,因此对于自动化系统来讲,需要加快对设备进行更新,使设备保持一致性,有效的规避新老设备矛盾的问题。

3.2 传输技术中的改进点

当前自动化系统主要依托于光纤完成传输任务,由于光纤自身传输有力有限,这也对自动化系统的传输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存在大量通信信息停滞的问题。针对于这种情况下,可以引入通信概念,利用网络通信对通信进行传输和验证,在解决传输技术通信限制的同时,还能够为检修人员提供可靠的设备运行信息,为其检修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l件。

3.3 互感技术中的改进点

当前互感技术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进行应用过程中,需要在互感装置获取信息实行改保护行为之前进行了远距离供电,这对互感技术的时效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互感装置的使用寿命。针对于这种情况下,可以对互感技术进行改时,提前对互感装置的功率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来匹配相应的阈值,这样不仅能够保证互感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准确性,而且在保持合理功率下有效的规避了远距离供电这一缺陷。

4 结束语

在当前智能电网快速建设的新形势下,智能变电站数量不断增多,智能变电站投入使用后,有效的满足用电客户对电能调配的需求,而且自身运行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当前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一些关键技术的使用,有效的提升了变电站的智能化水平,因此需要全面掌握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改进和优化,使其更好为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保证智能变电站安全、高效、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宁磊,陈涛.电力继电保护现状及展望[J].科技信息,2010(20).

[2]孙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

配电自动化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电气技术与相关技术的融合,对不同厂家的IEC(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国际电工委员会)设备提出了共享、互操作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对于电气产品严格按IEC61850国际标准进行研发,标准的统一是共享、互操作、与国际接轨的基础。电气技术为了达到更方便、快捷、简单与相关技术的融合,电气技术和相关技术都要采用国际上统一标准。

2电气技术与相关技术的融合应用

2.1电气技术与现场总线技术、网络技术的融合

随着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电力系统的信息化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电力系统信息化的基础是电厂数字化。目前发电厂机组控制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其中通信系统采用专用网络实现,这给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带来的局限性,现场总线技术的引入改变了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策略,采用全分布式结构,将控制功能向下分散到现场,实现设备的有效管理。随着对电力系统传输数据量越来越大、实时性高、及与国际接轨的要求,电气技术与以太网技术的融合满足这一发展趋势。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已与以太网、现场总线等技术融合,为数字化电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气技术与现场总线技术的融合,应用于过程控制、制造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加强生产现场、被控设备、高层管理之间的联系,提供开放式、全分布控制系统。电气技术与现场总线技术、网络技术的融合使这些系统的互操作性、可靠性、互通用性、适应性、抗干扰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2.2电气技术与紫外线技术的融合

在高压产品可靠性检测方面,紫外线技术作为为电气设备的故障和缺陷检测的一种新手段,广泛的应用对电气设备故障点检测能力会有很大提高,目前紫外线技术应用于高压产品检测还只是标定、电晕放点效果评价方面,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紫外线技术最早是1981年俄罗斯电力专家将此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根据高压设备电离放电时,电场强度不同产生电晕、电弧和闪络。在电离过程中,电子在放电过程中会辐射出紫外线。采用影像放大器将放电产生的紫外线信号处理成可视的高清晰度图像,再与被探测目标可见光图像叠加,最后生成显示电气设备电晕图像。

2.3电气技术与节能技术的融合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及工业产品生产成本中电成本的重视,减少工厂自用电和设备投资,降低用电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节能技术与电气技术结合的代表应用是变频器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除此之外,节能变压器、低阻电缆等节能设备的使用。对电力系统而言,节能技术的引入重点应在设计和优化阶段,这点在使用节能型供配电系统时没得到完全的认可,投资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节能技术与电气技术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减少了损耗,实现节能的目的。在了解国内外有关照明技术新动态基础上,采用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电光源、灯用电器附件、配线器材、调光控制器等达到了高效、舒适、经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节能技术与电气技术的结合,可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用电量,提高企业竞争力。

2.4电气技术与建筑技术的融合

电气技术与建筑技术融合成现代建筑电气技术,将电气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融合提高到一个更广阔的应用空间。现代建筑电气技术成为电气技术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自身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将电气技术推向一个新发展高度。电气技术与建筑技术的融合分为强电和弱电两个大的应用领域。在强电方面的应用主要涉及到变配电系统、电力和照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其中变配电系统包括高低压系统、变压器、备用电源系统、电力系统配电及控制。建筑电气技术在强电系统的技术和产品中发生变化是巨大的。在供电方面,采用UPS允许中断供电毫秒级设备。将数字控制技术引入到电力设备控制中,可将受控设备处于最佳控制状态。对于强电装置和设备,从普通PVC缆线到阻燃、耐火、低烟缆线,将普通绝缘材料改用矿物绝缘,将绝缘母线改用封闭型母线或预分支电缆等。在弱电方面,采用智能的手段,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建筑技术结合,完成对设备的自动监控、信息资源有效管理、对使用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主要应用在建筑设备自动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消防联动系统、有限电视系统等。将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是控制系统从模拟技术转向数字技术的关键,计算机技术中的OPC技术、Web技术、TCP/IP技术对建筑电气智能化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