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降解塑料的问题

可降解塑料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降解塑料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降解塑料的问题

可降解塑料的问题范文第1篇

1.1塑料薄膜是改进方向塑料薄膜,目前的新技术主要是针对能否降解这个目标研究的。新型的塑料主要有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光/生物双降解塑料、全降解塑料等类型。光降解塑料是指大分子的有机物(塑料)在光照射下,分子间的键发生断裂,有机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种材料的优势是生产工艺简单,但是运用在覆膜的不足之处是,可能削减了覆膜耐抗性的优势。原本耐抗的优势,会因为光降解而缩短寿命。虽然如此,我觉得可以把它用在短时间消费的包装领域,比如食品包装。生物降解塑料是指可被细菌、霉菌、藻类、等微生物分解的一类降解塑料。由于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因此避免了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应用广泛的主要有微生物降解塑料、合成高分子型生物降解塑料、天然高分子生物降解塑料、淀粉填充性塑料、蛋白质基塑料、纤维素基塑料等。上面这几种塑料还是比较适合应用在覆膜工艺中的。我比较看好合成高分子型生物降解塑料。高分子型生物降解塑料是利用发酵技术制造氨基酸、糖、聚酯等原料,再用高分子合成技术生产生物可降解塑料。因为它的灵活性比较好,比较代表的是PLA型降解塑料,国外有很多饮料厂商已采用PLA作为包装瓶。我觉得既然可以应用在塑料瓶上,那该种材质的塑料薄膜的应用也是有可能的,这样解决了环保和耐用的问题。但是,新型材料的应用的最大问题是成本问题和是否可以推广应用的问题,毕竟是新型的技术,目前只是在小规模的推广在一些狭窄的领域,虽然各种降解型塑料的推广目标是旨在代替目前市场上所有的塑料产品,但是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只有技术成熟和价格合适时,才真正的可以推广应用于市场。

1.2坚持发展水性覆膜技术水性覆膜工艺采用水性环保胶黏剂,省去了加热干燥装置,不但解决了油性覆膜工艺带来的污染问题,而且提高了印刷品表面的光泽度和表面强度。水性覆膜工艺对塑料薄膜的要求比溶剂型覆膜技术的要求高一些。主要体现在:必须进行电晕处理;薄膜表面平整、没有褶皱、有较高的复卷质量;满足这些基本要求,后续的加工才能正常的进行。

2部分印刷品的表面光泽处理可以让上光工艺代替

如果不是需要特别耐高强度的表面装饰,那么上光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代替覆膜的。最具代表的是书籍封面和一些包装产品的表面光泽。书籍表面的覆膜工艺代替。长期以来,因覆膜的各种优势,所以出版社要求各种书籍都要覆膜,这样印刷厂为了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就使用了覆膜技术。但是书籍的封面完全可以让上光这种技术来代替,尤其是近几年兴起的UV上光。一些快速消费的包装,也可以用上光来代替覆膜,比如高级礼盒,挂历等,这些都是要达到装饰和艺术的效果,那运用上光也是可以的,而且一定程度上要比覆膜的效果好。

3预涂覆膜工艺代替传统的即涂覆膜工艺

与传统的即涂膜覆膜工艺技术相比,预涂膜覆膜工艺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绿色环保,减少了污染。这是一种环保型工艺,整个过程对人体无害。第二,生产工艺简单,操作简单,加工后的图文效果好。第三,质量可靠。覆膜后的产品基本没有褶皱,气泡,脱落等现象。第四,安全系数高。第五,生产效率高。前期准备工作简单,无需配置溶液,无需烘干就可以直接上压合辊进行复合,需要控制的技术参数较少。因为拥有上述众多的优点,该技术最早应用于我国中小学教材的印制,而目前我国60%—70%的中小学教材使用了预涂膜技术。使用范围在进一步扩大,书刊、期刊、手袋、各类宣传资料;酒、食品、医药、电子等类产品的外包装物;广告、展板、图纸、文件、数码快印等领域。随着预涂膜覆膜设备的推广应用,该技术应用的领域会更广泛。综上所述,预涂膜覆膜工艺与与传统的即涂膜覆膜工艺技术相比,的确有很大的优势,未来取代传统的即涂膜覆膜工艺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应该给预涂膜覆膜工艺更多的关注,并在国内加快推广,解决我国目前覆膜工艺面临的困境。

4小结

可降解塑料的问题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坚决抵制白色污染,对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介绍白色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措施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所谓的“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是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

城市塑料垃圾的消耗量、废弃量十分惊人。在“白色垃圾”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旧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快餐具。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以一次性塑胶泡沫快餐盒为例,我国全年消耗量达4亿至7亿个。

一、“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

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 旅游 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1)“视觉污染”。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

(2)“潜在危害”。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

目前,人们反映强烈的主要是“视觉污染”问题,而对于废旧塑料包装物长期的、深层次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认识。

二、对于危害严重的白色污染,世界各国的态度如何

世界各国已经被难缠的“白色污染”困扰多年,对于抵制“白色污染”更是各出奇招。

欧洲的很多国家的超市都采取出售一次性购物袋的办法控制购物袋的使用量,事实证明,运用 经济 杠杆应对“白色污染”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立法禁止使用塑料袋是应对“白色污染”的官方举措。美国的旧金山市是美国第一个封杀塑料袋的城市。2007年3月27日,美国旧金山市议会通过一项法案,限令旧金山的超市、药店等零售商分别在6个月和1年内停止使用化工塑料袋。该法案规定,超市和药店零售商只允许向顾客提供纸袋、布袋或以玉米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塑料袋,化工塑料袋被严格禁止。如果不想被罚款,商家就只能乖乖地放弃使用塑料袋。实施这项禁令后,每年将节省45万加仑的石油,也省却了1400吨垃圾填埋的麻烦。

韩国政府从1999年起要求全国商场超市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和纸质购物袋。为推行和宣传这项措施,韩国政府当时在全国张贴了10万张宣传画,分发了20万份宣传册和6.5万个环保购物袋。新加坡也从去年开始举办“自备购物袋日”活动,每逢星期三,新加坡全国206家超市就会以非强制性的方式鼓励消费者少用塑料袋。

世界上其它国家也酝酿出台相关的 法律 法规,遏制“白色污染”。法国将从2010年元旦起,在全国范围内禁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澳大利亚环境、遗产和 艺术 部长彼得·加勒特宣布,澳大利亚的超级市场将分阶段停止使用塑料购物袋,这项计划将于2008年底前开始实施。

在我国,如何防治“白色污染”,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呢?有关专家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1)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国家对此末专门立法,广大群众希望有关法规尽快出台。

(2)制定中长期治理规划。非降解塑料制品从城市生活中“退位”已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有个紧迫观念,为其做两种准备,一是找出路;二是制定时间表。有关部门要在根治污染、减经污染、预防污染三个层次上规定任务、明确责任,使“白色污染”的治理有步骤、有目标、有期限地稳妥展开。

(3)重视“白色污染”防治;的 科学 研究和技术攻关。大力支持可降解型“绿色”替代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

(4)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把“白色污染”防治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重点内容来抓。

(5)狠抓污染源头治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省资源化、再资源化原则。一方面要抑制:“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强调“白色垃圾”的回收利用。

抵制“白色污染”的冲锋号已经在全球吹响,公众、商家、政府一个都不能少。

三、结语

随着白色污染问题的不断恶化和人类对其环境的重视,消除白色污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完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生产成本太高,用途难以进一步扩大,而淀粉基降解塑料在淀粉基降解后,残余的碎片并不能完全降解,其分解产物是否会造成二次污染尚不明确。如何解决目前的环境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强调废旧塑料的回收、分类、加工,使有限的资源循环利用;其次是强调全民行动起来,响应号召,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改用温馨可爱结实耐用可长期使用的布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白色污染物从我们身边永远消失不见……

参考 文献 :

[1]长安,当代环境问题新特点[j].学科 教育 ,1995,(06).

[2]方世南,环境问题: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兼与《该怎样谈论“环境问题”》一文商榷[j].学术月刊,2002,(02).

可降解塑料的问题范文第3篇

消息一公布,公众舆论哗然。这“微塑料”从何而来?怎么会进入食盐之中?吃了这样的食盐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研究人员认为,海盐的“微塑料”污染颗粒源于海洋――海洋中尤其是近海漂浮着的大量塑料污染物,如扔进海中的塑料袋、塑料瓶、废弃塑料家具、管线等等。塑料微粒也可能由其它途径进入食盐之中,食盐在加工、干燥以及包装等过程中也可能受到“微塑料”污染。

那么,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叫“微塑料”?

顾名思义,“微塑料”是指微小的塑料颗粒,一般定义为5毫米以下,可能小到几微米甚至更小。这些塑料微型颗粒均来源于人类的活动,最重要的是丢弃到自然界的塑料制品。这些废弃的塑料在自然环境中会慢慢降解,从大块塑料慢慢降解成小块,以至于成为“微塑料”,最终有可能十分缓慢地降解为无害的自然元素。

人类丢弃的塑料制品并不是“微塑料”的唯一来源。人类合成塑料的单体,本身就是“微塑料”,因为种种原因也可能进入到环境中。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比如化妆品、护肤品和洗浴用品,也会加入一些微塑料颗粒改善质感。这些生活用品中的“微塑料”,最终也会进入自然环境之中。另外,化纤纺织品在洗涤过程中,也会洗出一些微塑料颗粒进入废水中,然后,辗转进入江河湖海。

这些塑料制品以及“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缓慢,“水流千里归大海”,随着地球的水循环,最终都汇聚到大海之中。且汇聚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它们完全降解的速度,就是说,在它完全降解之前进入了大海,于是海洋里的“微塑料”越来越多。

那些细小的“微塑料”常常被眼目所忽略,很容易被海洋中的各种浮游生物以及鱼类吞下,然后进入食物链,一级一级地进入各种鱼虾以至于巨型鲸鱼体内。2015年的《环境与健康展望》杂志上展示了一条双带鱼,在它的体内找到了17颗“微塑料”。如果人类吃了这些鱼虾,那些没有完全降解的“微塑料”照样可以进入人体之中。

人们曾经关注“微塑料”可能对海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食用者的健康;而食盐中发现“微塑料”则为我们敲响了另一个警钟:微塑料颗粒可能随着食盐直接被人们吃进体内。这与人们通常抨击的“黑心厂家”无关,也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研究者这次发现“中国的食盐中都含有微塑料颗粒”,仅仅是因为研究者在中国,所采集的样品全都是中国的而已。

这些微塑料颗粒被吃进人的体内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不难想象,毫米、微米到纳米级的“微塑料”进入体内以后的结果会有很大差别。科学家用贻贝做过实验,发现微米级的“微塑料”进入贻贝肠道之后,会在淋巴系统中检测到。把贻贝从含有“微塑料”的水中转移到清洁的水中之后,循环系统中的“微塑料”含量还会持续上升,12天以后才开始下降,“微塑料”在循环系统中停留的时间长达48天。

实验证实,微塑料颗粒越小,就越容易进入循环系统。人体结构精密,比贻贝高级得多了,“微塑料”能够进入贻贝的循环系统,并不意味着也一样能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但是,如果是更小的塑料颗粒,比如是纳米级的呢?就如同PM2.5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远远要大于那些大颗粒一样,更小的微塑料颗粒,经过消化道是否可能进入血液或者淋巴系统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应的深入研究,但理论上是存在对健康的潜在影响的。

让我们可以稍感安慰的是,贻贝这种生物对环境污染非常敏感,经常被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灯”来用。在实验中,虽然相当数量的“微塑料”进入了贻贝的循环系统,但它们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异样和异常。就是说,对它的生物影响或曰生存质量影响不那么显著。而人体对“异物”的防御体系要比贻贝精密得多,再加上人们对食盐的食用量很小――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食用食盐不超过6克。每天从食盐中吃进的“微塑料”最多也不超过几块,产生明显危害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似乎也不必杯弓蛇影、忧心忡忡。

“微塑料”这个概念,2004年才被英国的理查德・汤姆森教授提出。“微塑料”在自然界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循环、以什么样的途径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目前没有答案,用汤姆森教授的话说,“问题多于答案”。2014年,美国环保署邀请相关领域的世界级顶尖专家开会研讨,依然是提出了许多问题,无法给出答案。专家认为还缺乏更深入的研究,需要今后更多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面对食盐里含有“微塑料”问题,中国盐业协会权威人士已经出面表示,中国食盐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如果环境受到污染,在盐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已经最大限度地把污染物剔除掉了。尽管回答不是那么具体,没有详细的指标数字,但也足以安定人心。

盐业协会权威人士称,目前还不清楚华东师大研究团队是用何种方法检测出的塑料微粒,塑料微粒粒径范围是多少。另外,还需要了解相关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看看检测方法、标准是否与国际接轨。但从近些年食盐的历史来看,还没有关于塑料微粒引发疾病以及威胁健康的报告。

可降解塑料的问题范文第4篇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巨大,导致了庞大数字的塑料袋使用量,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袋生产和消费国家。巨大的塑料袋消耗量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塑料袋的合理使用问题也被提上日程。

 

一、国家为什么要出台“限塑令”

 

常被我们称作“白色污染”的塑料袋,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国兴起的,因为廉价、重量轻、容积大等优点广受消费者的喜欢。但塑料袋的被埋在土壤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被降解,处理起来较为困难,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塑料袋的成分是聚乙烯,其本身是无害的,但由于要制成聚乙烯薄膜,需要在聚乙烯的基础上添加诸多有害的添加剂,故对人体产生了伤害。

 

根据中国塑料协会的测算数据显示,在国家的“限塑令”之前,每天中国人仅用于买菜就可消耗掉10亿个塑料袋,除此外用于其他用途的塑料袋量在 20亿个,总量可达160万T,废弃的塑料购物袋所产生的垃圾占需要清理的垃圾总量的3%-5%。由于塑料袋的降解过程非常的缓慢,所以会对环境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对此国家各级政府都出台过相应限制使用塑料袋的政策,但由于法规的区域性限制,导致法规实行的效果欠佳。2007年12月,国务院开始集结各级政府对塑料袋污染问题做研讨,并制定了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限塑令”。并于2008年6月1日开始,各大超市商城实行塑料购物袋收费制度,以此来降低塑料袋的消耗数量,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塑料购物袋的回收利用工作。

 

二、“限塑令”的短期成效如何

 

2.1 “限塑令”的短期效果

 

2008年6月“限塑令”开始正式实施,各大超市、商店都不再提供免费的塑料袋。根据统计表明,政策的出台导致了塑料袋的使用量急速的下降,我们来看一组详细的数据:

 

(1)单次购物中消费塑料袋的人数从“限塑令”前的99%,减少至43%,数据非常客观,也就是说有6成的消费人群已经不会再购买新的塑料袋;

 

(2)消费的塑料袋个数极具下降。“限塑令”之前,消费者单次购物平均新塑料袋个数是2.517个,政策后的数量为0.535个,缩减的幅度接近80%;

 

(3)新的塑料袋使用量在下滑,提高了塑料袋的重复使用,根据统计显示,”限塑令“之后塑料袋的重复使用次数增幅达到70%,由之前的不足1次到现今的1.5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4)塑料袋替代品的使用概率增加,由于“限塑令”的出台,消费者在购物时,会根据所购买的物品的容量,按需购买新的塑料袋,同时增加了消费者对布袋、篮子等代替塑料袋容器的使用概率。

 

根据多方的数据可以看出,“限塑令”的顺利实施,促进了消费者对塑料袋的使用率,减低了消费者购买新塑料袋的概率,同时增加了塑料袋代替品的使用几率,因此,塑料袋的使用量得到大幅的减低。

 

2.2 “限塑令”在不同类型超市有不同的效果

 

根据“限塑令”的规定是针对各省市为消费者提供塑料袋的超市、商店等消费场所,由于消费场所和商铺的类别不同,所以在“限塑令”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正规的大型消费场所,“限塑令”的执行率高达98.6%,消费者对塑料袋的购买也变得十分理性,新塑料的购买力在逐渐的减少;但在某些小规模超市、市场性的农贸市场,“限塑令”的执行力就有些差强人意,仅有33.8%占前者的1/3。大量的商贩仍然向消费者提供免费塑料袋,而且这些塑料袋的质量大都不符合国家的标准,属于超薄塑料袋,对环境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限塑令”政策的出台对该类型消费场所没有产生相应的影响,塑料袋的使用量仍然处在高位。

 

2.3 “限塑令”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效果

 

在“限塑令”的实施上,还存在地域的差异。在实施政策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新塑料袋的购买力呈下滑状态,塑料袋的重复利用率则是直线上升,相比较之下,经济欠佳的地区,新塑料袋的购买力出现了大比例的下滑,超过经济发达地区,在塑料袋的重复利用率上则不及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是人民的素质问题,从该项政策的实施也可以看的出不同地区的人文素质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三、超市塑料袋有偿使用政策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3.1 超市塑料袋有偿使用政策的不足

 

3.1.1 “限塑令”的执行力度不够

 

根据“限塑令”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规范的大型超市、商城和小规模的商铺在政策实行力上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而且两者所使用的塑料袋的质量也没有统一,后者所使用的不符合规定的超薄塑料袋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3.1.2 定价机制不统一

 

目前针对塑料袋有偿消费,定价是商家自行决定的,大型超市针对塑料袋的容量大小,给出0.2元、0.5元不等的有偿塑料袋,具有较强的执行力,但对于小型商铺来讲,塑料袋的价格则是乱象,没用统一的定价。

 

3.1.3 塑料袋的质量有待提升

 

不同成分的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情况也不同,超薄的塑料袋污染情况最为严重。现在市面上的塑料袋型号、大小各不相同,材质也不一样,导致消费者在选购使用时会出现是否等价的顾虑。

 

3.2 超市塑料袋有偿使用政策的解决方法

 

3.2.1 加强对商家的监控力度

 

调动工商力量对商家的“限塑令”执行情况做统计分析,同时利用市场进行有“奖励”的监管,商家们在自省的同时还可以监督别人,打造有序的塑料袋消费市场。

 

3.2.2 加大塑料袋生产环节的监控

 

塑料袋的质量是环境污染的源头,所以解决环境问题,就需要对塑料袋的制作环节进行把控。相关的执法部门需要严格把控塑料袋的生产商家的产品质量,对于没有任何牌照的塑料袋小作坊要严惩。

 

3.2.3 树立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社区的环保宣传,加深广大群众对塑料袋有偿消费的概念,同时明确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可以分发一些可多次利用的购物袋,减少大家对塑料购物袋的需求。

 

【总结】2008年6月1日开始“限塑令”,控制了我国的塑料袋使用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环境,减缓了环境污染的速度。但现有的塑料袋有偿消费市场,仍然存在“限塑令”的执行力度不够、定价机制不统一、塑料袋的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针对此也提出了加强对商家的监控力度、加大塑料袋生产环节的监控、树立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的解决办法。在“限塑令”的环境保护的道路上,我国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可降解塑料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降解 低碳经济 发展前景

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介绍,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北京目前每年废弃23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天津每年的废旧塑料包装垃圾也超过10万吨。目前商场赠送的塑料袋主要是不可降解的,如果用作垃圾袋,将严重危害环境。塑料袋埋在地下会严重污染土壤;如果采取焚烧处理方式,则会产生有害烟尘,长期污染环境。

2007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限塑令”的约束范围有限,基本局限在大超市和大商场,但“限塑令”前这两部分塑料袋加起来也只占到塑料袋消费总量的20%左右,而对于原本就是塑料袋主要提供者的小商店、商铺和摊贩基本没有约束,仍然有大量免费的、不符合规格的塑料袋被提供给消费者[1]。这同时也可以理解为“限塑令”对于塑料袋生产商的约束力不足,使得大量不合规格的塑料袋在商场上流通。

生物降解塑料是指一类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真菌)和藻类的作用而引起降解的塑料。理想的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废弃后可被环境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终被无机化而成为自然界中碳素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高分子材料。“纸”是一种典型的生物降解材料,而“合成塑料”则是典型的高分子材料。因此,生物降解塑料是兼有“纸”和“合成塑料”这两种材料性质的高分子材料。

在运用生物降解塑料袋方面,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行动。法国推出协议:使用生物基废塑料袋,法国生态部长Chantal Jonanno推出促进全国生物基可堆肥废塑料袋框架协议,政府2010年将生产含40%蔬菜基材料废塑料袋,2018年比例提高至70%,适用于整个国内消费者[2]。德国超市Aldi S・d于2009年3月起加快推行生物降解塑料袋, 这种购买袋由巴斯夫公司的生物降解塑料Ecovio制成,Ecovio由Ecoflex以及由谷物制取的聚乳酸(PLA)组成。Ecoflex为石油化学基聚酯,但因其分子结构特殊而可被微生物消化,按照欧洲标准EN 13432,它可完全被降解[3]。泰国巴斯夫公司启动一项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袋使用的试点计划。这一试点计划于2009年7月一12月在Samut Songkhram府展开,旨在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来收集家庭有机废物,并将由此生成的高质量堆肥用作有机肥料来改良土质[4]。目前,全球石油基塑料产量为1165亿t/a。在全球石油资源供给日趋紧张,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塑料所引发的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生物塑料市场需求量将迅速增长。

另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也给生物降解塑料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两大主题密不可分。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科技部、中国社科院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多位专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选择,低碳市场的快速发展将对全球产业及金融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低碳经济或将成为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新模式并形成相应的新游戏规则。因此,各生产商不断扩大产能,积极开发新品,各国著名咨询公司也纷纷对生物塑料的未来作出乐观预测。2008年11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三届欧洲生物塑料会议预测,近年来全球生物塑料市场发展迅速。生物塑料无论在零售还是树脂方面都已经成为一个可观的市场,这一市场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增长。

据专家预测,在今后5~10年内,我国国内将形成一个由淀粉基、PLA、PBS降解塑料为主的销售大市场,年产值达几百亿元。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物塑料产品尚处于萌芽期和发展期,市场存在巨大增长潜力。其市场需求将由几大因素:国家政策、客户需求、石油涨价等决定,而这些因素和条件正在逐步形成,特别是低碳经济的兴起,更是对全球生物塑料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碳排放交易将取代石油期货交易,这也很可能促进生物塑料市场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生物分解塑料入市前应该做好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和产品质量认证等准备工作。生产者应该全面了解国内外产品生产、应用和销售现状,即应该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各类原料的价格到底有多大的区别、原料的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大。其次,要根据降解塑料的定义,正确定位生产产品,有效进行宣传。再次,要完善产品质量保证的证书工作。最后,生产企业在入市前还应根据需要做好原料的储备、流动资金的准备工作,对出口型的企业还应该注意知识产权保护等。

参考文献:

[1]张文磊,王芳芳,黄文芳.“限塑令”后居民塑料袋消费调查[J].城市问题,2009(9).

[2]法国推出协议:使用生物基废塑料袋[J].塑料科技.2010,38(3).

[3]钱伯章.德国超市流行生物降解塑料袋[J].聚酯工业.2009(3).

[4]泰国启动生物降解塑料袋推广计划[J].国外塑料.2009,9.

相关期刊更多

内江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江市科学技术局

江西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科学院

黑龙江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