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降解塑料产业分析

可降解塑料产业分析

可降解塑料产业分析

可降解塑料产业分析范文第1篇

一瓶依云矿泉水和一瓶普通矿泉水,即使在不知道两者售价的情况下,你也能猜出哪一瓶价格更高。没错,就是依靠矿泉水瓶的质感判断出来的。尽管目前尚没有公开资料证实,一瓶矿泉水的包装瓶在其成本中占比几何,但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售价5元的昆仑山矿泉水有近1元是包装瓶的成本。日前,全球工业数据分析研究机构(GIA)对全球塑料包装行业的经济前景进行了分析预测,虽然全球经济衰退造成了一定影响,但由于食品和饮料等消费零售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塑料材料快速成为首选的包装新产品。GIA预计,到2015年全球塑料包装市场将达到262.6亿美元。药用塑料瓶工艺要求高,甚至对操控工的心情都有具体要求,塑料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基地,但在塑料包装行业上游——塑料包装机械行业,尤其是高端的PET瓶、饮料企业的包装线基本是引进进口设备。“美国塑料吹瓶机占据全球240/0的市场份额,其次是德国和日本。”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对记者说,尽管很多塑料包装瓶是在中国生产的,但是塑料吹瓶机却只能依赖进口,尤其是高端产品。据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年要消耗掉超过100亿只药用塑料瓶。

业内人士指出,美国塑料吹瓶机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在于机械本身较高的可靠性、灵活性和安全性,以及使用成本和可靠,这些都是美国塑料吹瓶机行业的特点。“在各个产品包装行业的生产、填装、标签、封盖和外保护方面,美德两国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上述人士表示,不过严峻的金融危机为亚太市场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契机,这一地区软包装市场需求从2005年的340亿欧元增长到2010年的430亿欧元,从而带动了软包装市场的发展。据权威统计显示,中国包装工业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万亿元,“塑料包装业已经稳居行业第二的位置,浙江也位列广东之后居于全国各省市的第二位。”浙江省包装技术协会会长张耀权说,被“十二五”规划入装备制造业的塑料包装业在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研发新型塑料瓶成型设备,逐步缩小与国外厂家的差距,并在市场上与之分庭抗礼。

但早在2004年,美国就曾向我国出口的塑料袋征收高额税率,使得许多塑料袋生产企业基本失去了进入美国市场的可能性。美国和欧盟是我国塑料袋产品出口的两大主要市场,如果再失去欧盟市场,可以想象,我国塑料袋行业的这个“冬天”并不会好过。塑料袋行业遭遇的危机只是我国制作业整体形势的一个缩影,在全球经济环境充满变数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物美价廉”的传统优势正在面临根本性的挑战。制造企业唯有转变经营模式,转向生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产品,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商机。

可降解塑料的诞生源于人們对“白色污染”愈演愈烈的担忧。众所周知,塑料产品轻坚固、方便使用,但其难以降解的特性使其渐演变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多年以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试图将塑料生产过程中必备的石化原料替换成其他物质,以改善塑料产品的降解性能。人們希望研发出一种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化学结构会发生变化的新型塑料材料,使其既具有传统塑料的功能和特性,又可以在结束使用后,借助紫外线、空气、土壤或微生物的作用,在自然环境中发生分裂、降解和还原,最终以无毒形式重新回归大自然。影响可降解塑料开拓市场的原因之一就是技术问题。与普通塑料相比,可降解塑料在力学性能、透明度、热稳定性、柔韧性等方面的性能仍有差距。比如说,有一些由可降解塑料制成的一次性快餐盒硬度不够高,当温度上升到一定值时容易变形,因此不适宜盛装一些过热的食物。还有一些可降解塑料由于配方中含有淀粉,吸湿性较强,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使用时其力学性能会受到影响。

可降解塑料产业分析范文第2篇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抓好我市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塑料污染治理长效机制,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以下简称《意见》)和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浙发改环资〔2020〕30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推进塑料污染治理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垃圾革命”试点及“无废城市”创建,聚焦塑料制品“流通、消费、回收、处置”等重点环节,突出依法治理,强化源头管控、落实减量治污、规范提升发展,有力有序有效抓实塑料污染治理,为建设高质量美丽金华和浙中大花园提供坚实支撑。

(二)主要目标

1.到2020年底,率先在县(市、区)建成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全市塑料垃圾实现“ 零填埋”“零增长”。

2.到2021年底,50%以上县(市、区)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全市建成“无废城市”,塑料污染治理基本实现全程管控,基本完成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处置等环节的制度建立,相关塑料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有明显提升。

3.到2022年底,全域建成“无废城市”和“垃圾革命”示范市,全面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化妆品,全市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全面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

4.到2023年底,全面巩固提升塑料污染治理常态长效机制,城乡一体的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塑料污染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打造塑料污染综合治理金华样本。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源头管控治理

1.抓实禁止生产销售塑料内容实施。强化执法监督,落实“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全面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禁止审批、核准、备案上述禁限范围内的塑料制品项目(含新建、改、扩建)(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金华海关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2.推进不可降解塑料袋禁限使用。加强对不可降解塑料袋使用监管,开展不可降解塑料袋禁限使用专项整治行动。到2020年底,建制镇建成区及参照管理区域所有商场、超市、书店、药店等重点场所以及餐饮外卖打包服务和组织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1年底,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市城乡,全域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3.组织一次性塑料制(用)品专项整治。加强餐饮、酒店等重点领域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监管,全市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学校率先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杯)具。到2020年底,全市建制镇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在全市星级宾馆、酒店先行推广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并逐步延伸至其他宾馆、酒店、民宿。到2021年底,全市城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吸管等制品,所有宾馆、酒店、民宿等场所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通过设置自助购买机、提供续充型洗洁剂等方式提供相关服务。(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4.推动“绿色快递”转型升级。以“绿色、减量、可循环”为目标,开展快递业过度包装专项整治,制定并实施减量实施方案。2021年6月前,使用“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到90%,对于已经完成包装的电商快件快递企业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70%,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到90%,全市50%的快递营业网点设置快递绿色包装回收装置,符合标准的包装材料应用比例达到90%,一联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30%。电商企业、邮政快递企业优先采购经过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的包装产品,推广使用环保胶带、包装物和填充物等,逐步减少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胶带和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的使用。到2022年底,全市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降低不可降解塑料胶带使用量。到2023年底,全市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市邮政管理局、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5.深化“绿色亚运”行动联动。按照“绿色、智能、节俭、文明”办赛理念,根据2022年亚运城市行动计划,普及绿色亚运知识、宣传绿色亚运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制定并全面实施绿色亚运行动方案,设计并推广绿色亚运产品识别标志,推出系列绿色产品。在场馆、亚运村、酒店等领域,全面推广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布袋、纸袋等替代产品,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制品,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建立健全大型赛事活动产废回收处置体系。(市体育局、市文旅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和婺城区、开发区人民政府)

6.创新模式优化新业态治理。加强对电商、外卖等新兴业态塑料制品使用监管,开展过度包装专项治理,制定并实施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方案,明确新业态企业绿色管理主体责任,推动企业运营全链条绿色管理。以连锁商超、大型集贸市场、物流仓储、电商快递为重点,推动企业通过设备租赁、融资租赁等方式,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鼓励企业采用股权合作、共同注资等方式,建设可循环包装跨平台运营体系。推动餐饮外卖平台落实入驻商户一次性餐具减量替代主体责任,增设消费者自选餐具数量等选项优化条件。鼓励电商与快递物流企业创新包装设计,推广可重复性使用的包装新产品。鼓励企业使用商品和物流一体化包装,建立可循环物流配送器具回收体系。(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7.大力推动替代产品推广普及。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国有企业等单位带头采购使用各类塑料替代产品。结合专项整治,在集贸市场、商场、超市、书店、药店等场所宣传倡导“母亲布袋子(菜篮子)”行动,鼓励采取自助扫码取袋、免租金、低押金等方式推广可循环使用的“信义共享购物袋(篮)”。建立集贸市场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度。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通过“优惠券、积分奖励、折扣”等方式引导消费者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鼓励生产、使用全生物降解、强化耐候等新型地膜产品。鼓励农膜覆盖替代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示范推广,提高农膜科学使用水平。(市商务局、市农村农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旅局、市机关事务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8.大力推进农膜减量行动。抓好省农业农村厅等4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工作意见实施,制定并实施淘汰与国标不符超薄地膜减量方案,引进示范推广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膜试验以及“一膜多用”“行间覆盖”等农膜减量替代技术,适时研究出台可降解地膜使用补贴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使用植物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制成的可降解农膜,持续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依法推动建立农膜使用、回收记录台账。到2021年底,每个县(市、区)建成3个降解地膜集成示范点。(市分类办、市农村农业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9.引导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立足“电商之都”产业集聚优势,大力推动塑料制品生产企业推行绿色设计,采用新型绿色环保功能材料,依法落实标准化生产,增加使用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提升产品安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能。引导企业主动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降低应用成本,有效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加强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引导鼓励可降解塑料生产企业扩大规模,培育2-3家可降解材料和产品生产骨干企业。(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规范回收利用处置

10.提升塑料废弃物分类收集质量。结合垃圾革命及无废城市创建,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加大塑料废弃物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处理力度,禁止随意堆放倾倒,逐步减少垃圾分类配套居民和单位可降解塑料袋发放。在大型商超楼宇、机场、车站等塑料废弃物产生量大的场所增加可回收物容器设施数量,提高收运频次。加强农村塑料废弃物分类收运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偏远地块或农膜集中使用区域,配备必要设施设备,使用者先行定点堆放,再统一清运至生活垃圾回收点。到2020年底,全市实现塑料废弃物分类收运全覆盖、零填埋,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90%以上。(市分类办、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11.探索推动回收模式创新。整合提升“两网”融合,推动社区(农村)、物业、回收企业协同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推动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清洁化管理,打造再生资源全闭环产业链。到2020年底,全市培育有实力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x家以上。大力推进“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引导支持供销系统企业对低值可回收塑料废弃物实行兜底回收。鼓励企业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台,推进线上线下分类回收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两网融合回收体系,到2020年底,全市塑料废弃物回收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1年底,实现城乡全域覆盖。(市分类办、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供销社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12.引导产废者履行主体责任。引导包装生产企业、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主动与回收利用企业合作,建立“互联网+”平台与线下物流相结合的机制,采用押金、以旧换新、设置自动回收设施、网购送货回收包装物等方式,推动塑料废弃物回收途径多元化。鼓励企业使用商品和物流一体化包装,建立可循环物流配送器具收回体系。推动快递、电商外卖平台、环卫部门、回收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推动快递等企业建立包装容器逆向物流体系,通过积分、返现、抵现等形式,在校园、社区、商圈、园区等设置快递包装物回收点和外卖餐盒回收设施,到2022年底,全市建成一批快递包装物回收点。指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开展进商超、进社区、进机关、进市场、进宾馆、进餐饮,签订塑料废弃物定点回收协议。(市经信局、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机关事务局、市供销社、市邮政管理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13.健全农药废弃包装物、农膜和渔网渔具回收机制。落实废弃包装物常态化、长效化回收处理机制,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处置率分别达80%、90%。探索农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依托废旧农膜再利用企业,布局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建立农膜厂家、经销商、使用者、农膜回收再利用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农膜全流程监管回收体系,制定“以旧换新”激励机制,实现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对于无利用价值的废旧农膜,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规范废旧渔网渔具回收处置,在专门网具生产厂家设置回收点,负责回收处理。(市分类办、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14.合力推进资源化能源化利用。以全市现有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国家和省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为依托,聚力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金华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东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磐安生活垃圾焚烧厂等项目建设,实现要素集聚、设施共享、污染可控的处置优势,对分拣成本高、不宜回收利用的塑料废弃物进行能源化处置,打造“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水平。(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供销社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推进塑料垃圾清理整治

15.开展塑料垃圾清理行动。以“五水共治”、美丽金华和无废城市创建为抓手,每年市县联动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联合行动,加强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倾倒点排查整治,突出城乡结合部、环境敏感区、道路和江河沿线、坑塘沟渠等区域塑料污染问题,明确责任,限期清理。发挥各级河湖长作用,定期开展江河湖泊、港湾塑料垃圾清理。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环节的污染防治。落实农田残留地膜监测分析,逐步降低农田残留地膜量,推进“肥药两制”改革,抓实农药化肥塑料包装废弃物清理整治。(市治水办、市美丽办、市分类办、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行政执法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16.强化联合执法监督。全面启动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餐饮行业等重点领域禁限塑推进情况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小于0.025毫米超薄塑料购物袋和厚度小于0.01毫米聚乙烯农用地膜等违法行为,按照国家明确禁限时限,开展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和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联合执法行动。依法依规严厉打击违规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严格查处虚标、伪标等行为。开展塑料污染综合执法,加强对废塑料回收、利用、处置等环节的环境监管,严格依法查处塑料污染环境问题。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监督执法,及时依法依规查处塑料生产处置污染和破坏生态行为,并通过曝光、约谈等方式督促整改,警示震慑违法者。(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17.创新数字监管和信用治理相结合。依托全市现有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信息化监管平台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结合“两网”融合,建立健全覆盖塑料污染源产生、运输、处置全过程信息化监测网络,探索塑料污染数字化智能监管,实现全过程动态跟踪监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信息网络建设,深化再生资源回收品种、数量等信息收集和统计分析。结合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绿色信用建设,探索推进塑料污染治理信用建设,组织部分电商、外卖和商超企业进行信用建设试点,探索建立对选择绿色包装材料、开展包装物回收利用、使用非一次性购物袋等绿色行为的商家和消费者给予绿色积分奖励办法举措,并纳入统一信用体系评价,拓展信用体系覆盖范围和应用领域,将失信行为纳入信用“黑名单”。(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营造全民共治良好氛围

18.大力组织专题宣传。结合生活垃圾分类,利用地球日、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契机开展专题宣传,注重引导城乡居民消费习惯,鼓励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全民塑料治污认识和重视程度。充分发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和手机客户端、网络直播等新兴网络平台,在学校、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大型社区和车站、机场、地铁、旅游景点等人员集聚、大流量场所,通过户外显示屏、移动电视、墙体标语、灯箱展板、短视频、动漫、长图、广播等多种形式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题宣传,全面介绍禁塑治污推进时间表和路线图,总结推广典型做法。(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分类办、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农村农业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19.加强全民参与教育引导。结合垃圾革命试点暨无废城市创建活动,采用专题教育、主题讲座、专项实践等多种活动方式,将塑料污染治理内容纳入机关事位、企业、学校日常宣传教育和社区共建、社会实践当中,引导公众树立生态责任意识,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塑料治污,主动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杜绝过度包装。组织塑料污染治理科普宣传,将塑料污染治理宣传作为我市垃圾革命的重要内容,强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先行示范作用,引导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开展专业研讨,规范行业建设,推动公益组织开展塑料垃圾治污专项志愿活动,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内涵。(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市科协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联席会商制度。按照上级要求和工作实际,各市级有关单位按照职能建立健全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估体系,市发改委和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级有关单位建立全市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联席会商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完善日常监测和工作考核,探索建立塑料污染治理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及时总结分析工作进展,重大情况和问题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各县(市、区)参照建立相应工作机制。要其他市级相关部门按分工负责。(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加快涉塑法规立制。抓紧推进《金华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立法相关工作,将塑料污染防治相关内容、标准及惩治措施纳入条例,为全面推进塑料污染治理提供法律保障。严格执行国家塑料制品禁限目录和绿色设计导则,明确再生塑料质量控制标准和用途。探索建立塑料原材料与制成品的生产、销售信息披露制度。指导推进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标识制度体系建设,探索制定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绿色管理和评价标准,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地方标准制定。探索实施企业信用管理,推行法人守信承诺和失信惩戒制,将违规生产、销售、使用塑料制品等行为列入企业失信记录。(市分类办、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村农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及时国家和省市政策资金重点支持方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可降解替代材料和绿色包装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专业化智能投放运营项目支持,推进可循环、可降解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优先支持可降解材料和产品生产骨干企业扩能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和省重大产业项目。向上争取更多资源要素,深化市“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和部级(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建设,鼓励争创快递包装回收示范城市、新型绿色供应链建设、新产品新模式推广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部级示范试点,支持可循环回收专业设施投放运营。将一次性塑料制品管控要求纳入旅游景区和星级宾馆、酒店评定评级标准。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将绿色包装标准纳入政府招投标、采购强制条件,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绿色包装商品和物流服务。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是塑料污染治理责任主体,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细化落实政策措施。(市分类办、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强化任务督查考核。各县(市、区)和市级相关部门按照职能细化工作计划方案,抓好分解落实。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开展联合专项行动,协同推进塑料污染治理落实督导检查,相关督查事项纳入美丽金华、垃圾革命和无废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创建、美丽乡村、文明社区、绿色饭店等各类考核评定活动。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日常监管中发现有关塑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的,应依法立案查处。对实施不力的责任主体,依法依规予以查处,并通过曝光、约谈等方式督促整改。对落实不力、进度滞后相关县(市、区)政府和单位,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相关规定对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谈问责。(市治水办、市美丽办、市分类办、市创建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建设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

 

 

 

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9月18日

可降解塑料产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降解 低碳经济 发展前景

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介绍,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北京目前每年废弃23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天津每年的废旧塑料包装垃圾也超过10万吨。目前商场赠送的塑料袋主要是不可降解的,如果用作垃圾袋,将严重危害环境。塑料袋埋在地下会严重污染土壤;如果采取焚烧处理方式,则会产生有害烟尘,长期污染环境。

2007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限塑令”的约束范围有限,基本局限在大超市和大商场,但“限塑令”前这两部分塑料袋加起来也只占到塑料袋消费总量的20%左右,而对于原本就是塑料袋主要提供者的小商店、商铺和摊贩基本没有约束,仍然有大量免费的、不符合规格的塑料袋被提供给消费者[1]。这同时也可以理解为“限塑令”对于塑料袋生产商的约束力不足,使得大量不合规格的塑料袋在商场上流通。

生物降解塑料是指一类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真菌)和藻类的作用而引起降解的塑料。理想的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废弃后可被环境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终被无机化而成为自然界中碳素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高分子材料。“纸”是一种典型的生物降解材料,而“合成塑料”则是典型的高分子材料。因此,生物降解塑料是兼有“纸”和“合成塑料”这两种材料性质的高分子材料。

在运用生物降解塑料袋方面,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行动。法国推出协议:使用生物基废塑料袋,法国生态部长Chantal Jonanno推出促进全国生物基可堆肥废塑料袋框架协议,政府2010年将生产含40%蔬菜基材料废塑料袋,2018年比例提高至70%,适用于整个国内消费者[2]。德国超市Aldi S・d于2009年3月起加快推行生物降解塑料袋, 这种购买袋由巴斯夫公司的生物降解塑料Ecovio制成,Ecovio由Ecoflex以及由谷物制取的聚乳酸(PLA)组成。Ecoflex为石油化学基聚酯,但因其分子结构特殊而可被微生物消化,按照欧洲标准EN 13432,它可完全被降解[3]。泰国巴斯夫公司启动一项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袋使用的试点计划。这一试点计划于2009年7月一12月在Samut Songkhram府展开,旨在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来收集家庭有机废物,并将由此生成的高质量堆肥用作有机肥料来改良土质[4]。目前,全球石油基塑料产量为1165亿t/a。在全球石油资源供给日趋紧张,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塑料所引发的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生物塑料市场需求量将迅速增长。

另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也给生物降解塑料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两大主题密不可分。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科技部、中国社科院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多位专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选择,低碳市场的快速发展将对全球产业及金融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低碳经济或将成为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新模式并形成相应的新游戏规则。因此,各生产商不断扩大产能,积极开发新品,各国著名咨询公司也纷纷对生物塑料的未来作出乐观预测。2008年11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三届欧洲生物塑料会议预测,近年来全球生物塑料市场发展迅速。生物塑料无论在零售还是树脂方面都已经成为一个可观的市场,这一市场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增长。

据专家预测,在今后5~10年内,我国国内将形成一个由淀粉基、PLA、PBS降解塑料为主的销售大市场,年产值达几百亿元。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物塑料产品尚处于萌芽期和发展期,市场存在巨大增长潜力。其市场需求将由几大因素:国家政策、客户需求、石油涨价等决定,而这些因素和条件正在逐步形成,特别是低碳经济的兴起,更是对全球生物塑料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碳排放交易将取代石油期货交易,这也很可能促进生物塑料市场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生物分解塑料入市前应该做好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和产品质量认证等准备工作。生产者应该全面了解国内外产品生产、应用和销售现状,即应该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各类原料的价格到底有多大的区别、原料的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大。其次,要根据降解塑料的定义,正确定位生产产品,有效进行宣传。再次,要完善产品质量保证的证书工作。最后,生产企业在入市前还应根据需要做好原料的储备、流动资金的准备工作,对出口型的企业还应该注意知识产权保护等。

参考文献:

[1]张文磊,王芳芳,黄文芳.“限塑令”后居民塑料袋消费调查[J].城市问题,2009(9).

[2]法国推出协议:使用生物基废塑料袋[J].塑料科技.2010,38(3).

[3]钱伯章.德国超市流行生物降解塑料袋[J].聚酯工业.2009(3).

[4]泰国启动生物降解塑料袋推广计划[J].国外塑料.2009,9.

可降解塑料产业分析范文第4篇

塑料袋是人类健康的大敌

市面上的塑料袋可分为两种,即无毒塑料袋和有毒塑料袋。无毒塑料袋是用聚乙烯、聚丙烯和密胺等原料制成的,可以用来包装食品;有毒塑料袋如用聚氯乙烯(PVC)制成的不能做食品包装袋使用。现在,人们在市场上、马路边上购买熟食品用的大多是超薄塑料袋,而这种塑料袋中有许多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制成的再生塑料制品,对人体是有害的。

塑料袋中有害人体健康的成分

聚氯乙烯:聚氯乙烯单体经胃肠道吸收后,一部分经呼吸道排出,另一部分分解成乙醇和一氯醋酸。这些物质会对神经系统、骨骼和肝脏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血管肉瘤的发生。乙醇会损害人体神经,导致头昏、眼花,严重的甚至会致癌。

硬脂酸铅:硬脂酸铅是聚氯乙烯塑料袋的一种稳定剂,高温时塑料袋中的硬脂酸铅极易析出而溶入食品,一旦进入人体就会造成积蓄性铅中毒。

邻苯二甲酸盐:邻苯二甲酸盐,即邻苯二甲酸酯,是塑料工艺的添加剂,主要用于增加塑料制品的柔韧性。邻苯二甲酸酯属于低毒化学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有损害,在高温加热时会游离出有毒的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

化合药剂:为了增加透明度和弹性,聚氯乙烯保鲜膜中增加了一定量的增塑剂。经长时间的包裹,食物中的油脂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并且在加热时会加速增塑剂中的化合药剂释放到食物中。这些化合药剂会破坏人体内分泌系统,扰乱人体正常的激素代谢,会引起妇女乳腺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男性数减少,甚至精神疾病等。

健康专家提示:有些塑料制品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毒素,高温下可产生多达16种有毒物质,能渗入到食物中,不仅会损害人的肝脏和肾脏,还有可能干扰人的内分泌,造成生育能力下降以及男性雌化现象等。

塑料袋的消毒卫生不过关

行内人士指出,目前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绝大多数是各地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有相当数量是再生塑料制品,利用垃圾站收拣的废旧塑料、工业废弃物和医疗机构丢弃的塑料垃圾回收加工的,未经消毒处理,就加工制成食品袋投入市场。这些再生塑料含有严重超标的病菌和致癌物,用这种塑料制品包装直接入口的熟食品,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后果。

另外,塑料制品如黏有污染物,会成为蚊蝇和细菌生存、繁殖的温床,危害人体健康。

塑料袋包装的食品易变质

医学专家指出,食品,尤其是熟食,用塑料袋包装以后,常常容易变质,人吃了这类变质食品后,易引起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此外,塑料袋本身会释放有害物质,因在密封袋中长期积聚,浓度随密封时间增加而升高,致使袋中食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特别提示:有色塑料袋危害更大。首先,有色塑料袋多含有机染料,如各种芳烃等,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会有一定影响。其次,有色塑料袋多是用回收的废旧塑料制品重新加工而成的,由于回收料中杂质较多,厂家不得不在其中添加颜料,加以掩盖。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不能用来装直接入口食品。

塑料袋破坏环境一二三

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能源消耗严重。据测算,每生产1吨塑料,需消耗3吨石油。统计数据显示,全美国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达数百亿个,生产这些塑料袋所消耗的原油每年就超过1000万桶。有资料显示,我国仅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也在20亿只以上,其能源消耗非常严重。

造成“视觉污染”。被随意丢弃在环境中的一次性塑料袋给人们视觉上所造成的“脏乱差”感觉,它破坏了城市、农村和风景区的给人的景观美感,甚至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情绪。

处理困难且费用高。塑料袋被丢弃在街道上,不但会阻塞城市下水管道,甚至还会堵塞废物处理设备,造成处理困难。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该州每年清理塑料袋的费用高达3亿美元,而掩埋这些塑料袋还需要另外的2500万美元。

两百年才能腐烂。塑料袋埋在地下要经过大约两百年的时间才能腐烂,会严重污染土壤;如果采取焚烧处理方式,则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长期污染环境。即便是“降解塑料袋”,实际上只是在塑料原料中添加了淀粉,填埋后因为淀粉的发酵、细菌的分解,大块塑料袋会分解成细小甚至肉眼看不见的碎片,但这只是一种物理降解,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塑料产品的化学性质。

影响土壤的特质。塑料袋本身不是构成土壤和水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强行进入到土壤之后,由于它自身的不透气性,会影响到土壤内部热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从而改变土壤的特质,还会影响到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易被动物误食。废弃在地面上和水面上的塑料袋,容易被动物当做食物吞入,塑料袋在动物肠胃里消化不了,易导致动物损伤和死亡。

远离塑料袋从现在做起

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限制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使用。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指出,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国内外的经验证明,有偿提供塑料袋是目前最积极而又行之有效的解决“白色污染”的办法。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已完成《塑料购物袋的环境、安全和标识通用技术要求》、《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的快速检测方法与评价》三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并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按照征求意见稿,塑料购物袋的厚度必须大于等于0.025毫米;塑料购物袋的标识应需要明确袋的名称,如普通塑料购物袋、降解塑料购物袋、淀粉基塑料购物袋、直接接触食品用塑料购物袋等,征求意见稿还对塑料购物袋的提吊能力、封合强度、漏水性等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塑料购物袋的包装、运输和贮存提出了要求。相信随着国家法规的出台,将有助于减少不合格塑料袋产品带来的危害。

环保塑料袋的应用。国际上可以用作环保型的塑料袋大致有4种:光降解型、完全生物降解型、水降解型和淀粉改性型。我国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始于上世纪70年代,基本与世界同步。目前,我国环保塑料袋技术较为成熟的是生物降解型和淀粉改性型两种。在市面上推行的大多数可降解塑料袋的化学成分是“淀粉改性聚烯烃聚乙烯”,淀粉含量在90%以上。在结束其正常使用寿命后,再经过半年到1年的时间就可以完全降解。全淀粉塑料的生产原理是使淀粉分子变构而无序化,形成了具有热塑性能的淀粉树脂。淀粉在各种环境中都具备完全的生物降解能力,塑料中的淀粉分子降解或灰化后,形成二氧化碳气体,不对土壤或空气产生污染。同时,淀粉又是可再生资源,取之不竭,对节约资源也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这些产品成本太高,推广起来有一定困难。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为有效降低使用塑料制品的危害,在使用食品袋等塑料制品时要慎选慎用。购买熟食、点心等直接入口的食物时,最好自带餐具或标准塑料食品袋。购买标准塑料食品袋,最好到正规的商场购买知名品牌的产品,产品的外包装袋上要有中文标识,标有厂名、厂址和执行标准。同时,冰箱里冷藏、冷冻的食品也应该用保鲜膜或保鲜袋,不要用普通的塑料袋代替。禁用彩色塑料袋直接盛装食品。

小知识:消费者可以用以下方法辨别塑料食品袋是否有危害。一般无害的塑料袋呈乳白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状;有柔韧性,手摸时有感,表面似有一层蜡,遇明火易燃,离火后仍能继续燃烧,无异味。

“白色污染”泛指废弃后处理阶段的问题,未将生产、运输等其他阶段考虑进去。研究表明,无论是纸袋、可降解塑料袋还是其他所谓“绿色”、“环保”包装品,都在其生命周期中有一定的环境影响,只不过是在生命周期的某些环节中其影响相对少(有的产品的环境影响并不小于塑料袋)。如果人们不改变无控制的滥用浪费习惯,还会造成环境和资源压力,甚至导致“拆东墙补西墙”的后果。最好的解决方法则是塑料袋消费量的“源头减少”。重复使用购物袋可有效减少塑料袋的消费量。为了有效促进购物袋的重复使用,利用塑料袋收费等经济手段是不错的措施,国外确实已经有成功的案例,我国台湾、香港等地也有相关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而从2008年6月1日起,随着免费塑料购物袋的禁止,将有助于我们远离塑料袋带来的危害。

生活小常识

什么是白色污染?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由于这类废弃物多为白色,故称白色污染。

废塑料有什么价值?

塑料种类很多,有聚酯、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是宝贵的资源,回收废塑料制品,可变废为宝:裂解提炼单体,成为循环使用的原料;造粒,成为降级使用的再生原料;加入化学制剂调合成涂料、黏合剂;提炼汽油、柴油,出油率可高达70%~75%,且不含铅。

什么叫生命周期分析?

生命周期分析分析是为评估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的一种分析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指从提取或生产其原材料、生产、运输、消费到废弃后处理阶段。评估某些产品的环境影响时,应该关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而不要只关注生产过程中或废弃后处理阶段等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这是因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大或小对环境有影响,有些产品在废弃后阶段的问题更突出,有些产品生产阶段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更多,还有些产品,比如进口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并排放温室气体。

相关链接

国外塑料袋的治理情况

封杀免费塑料袋。通过经济杠杆控制塑料袋的使用量,事实证明,这是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办法。

欧盟:许多欧盟国家的大型零售商场已经开始停止提供免费塑料袋。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继大型连锁超市家乐福停止提供免费塑料袋之后,德尔海兹和GB超市也已经除冷冻食品和无包装的蔬菜水果外,不再为其他商品提供免费塑料袋。

德国:在十几年前就实施了相关法律,目前德国所有超市的塑料袋均是有偿使用,使得塑料袋的使用大幅减少。

韩国:在韩国超市和百货商场购物,无论消费者买了多少商品,结账时购物袋都需要自掏腰包。韩国政府从1999年2月22日起实施法令,要求全国各大百货商场和大型超市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和纸质购物袋,而改为收费制。为推行和宣传这项措施,韩国政府当时在全国张贴了10万张宣传画,分发了20万份宣传册和6.5万个环保购物袋。

美国:2007年3月27日,美国旧金山市议会通过一项法案,限令旧金山的超市、药店等零售商分别在6个月和1年内停止使用化工塑料袋。该法案规定,超市和药店零售商只允许向顾客提供纸袋、布袋或以玉米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塑料袋,化工塑料袋被严格禁止。若再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袋,将被处以罚款。

其他国家: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一些地方也已出台了禁用塑料购物袋或必须有偿使用的规定。非洲的坦桑尼亚已规定禁止使用30微米到65微米厚的塑料袋。卢旺达则从2005年开始就禁止使用和进口厚度在100微米以下的塑料袋。肯尼亚政府已经开始对塑料袋征收120%的消费税,并计划将塑料袋价格提高660%。乌干达也开始执行一项禁用塑料袋的法令。

引导再利用。在寻找替代品和循环利用方面,各国也费了不少力气。

新加坡开展了“自备购物袋日”活动,每逢星期三,新加坡全国206家超市就会以非强制性的方式鼓励消费者少用塑料袋。

为方便顾客,韩国超市通常将商品包装用纸箱免费提供给消费者,供他们装运所购物品。顾客回家后,可将用过的纸箱放到居民区内指定地点回收,这样做既满足了顾客免费装运物品的需要,又实现了废物有效循环利用,颇受欢迎。

可降解塑料产业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解禁 聚苯乙烯 白色污染 化学教学

1999年1月,也就是14年前,当时的国家经贸委第6号令,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以下简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被禁用,限期在2000年底前淘汰。多年以来,“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总是与“有毒”、“白色污染”等词汇如影随形,新闻舆论和学校教学也对其穷追猛打,让其臭名昭著。但是,在2013年2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21号令,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昔日的“有毒产品”变成了“安全、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并再次获得“合法身份”,已于2013年5月1日重新上市。一时间,社会上争论声、质疑声四起,沸沸扬扬。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解禁”事件同样波及校园,影响到当前的化学教学。“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问题,因为与之相关联的知识众多,如“苯乙烯的性质”、“聚合反应”、“食品安全”、“白色污染”、“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等,一直以来(尤其自禁用时起)都是教学中津津乐道的必讲话题,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另外,在各种化学习题和各级各类化学考试的考题中,也是高频率出现的考查点和考试素材之一。在这些课堂教学、命题以及讲座、板报等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持否定、批判和拒绝的观点和态度。现在突然要面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重出江湖”的局面,很多师生可能难以实现“脑筋急转弯”,只能尴尬应对或无所适从。所以,关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教学问题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这里我们重新梳理一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严禁”到“解禁”的过程,从化学原理上解答对它的一些误解,并得出其对化学教学的启示。

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的化学原理及其安全性分析

1.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的化学原理及其循环利用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是石油化工的下游产品。石油化工企业首先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发生烷基化反应制得乙苯,然后再由乙苯催化脱氢得到苯乙烯。泡沫塑料餐具企业接着以石化行业生产的苯乙烯为原料开始生产,或者直接由下步的聚苯乙烯为原料开始生产。原料苯乙烯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得聚苯乙烯(PS)颗粒,经过脱水、洗涤和干燥后,加入发泡剂制得可发性聚苯乙烯(EPS),最后经过圆熟、成型和熟化等成型加工技术生产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其主要生产流程见图1。

使用过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如果随意丢弃,“白色污染”的惨剧将重演。而如果建立起有效的回收体制,强制回收,则可以实现废弃餐具的循环利用,符合资源节约方向(见图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主要有下列循环利用途径:①再生造粒:经分拣和清洗后,重新熔融法或溶剂法造粒,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可以用于生产建材、保温板、文具等产品;②直接利用:废弃餐具经粉碎,掺入其他物料中制成轻质混凝土、仿木料、涂料、水包油乳液等;③改性利用:通过化学改性、共混改性或增强改性等制成离子交换树脂、高抗冲击聚苯乙烯(HIPS)材料等;④裂解回收:在无氧条件和高于330℃下裂解,可回收得到苯乙烯、苯、烷基苯等化工产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有跟食品接触的塑料制品必须使用“新料”,“再生料”不得再用于生产食品级的材料,所以要严控回收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流向“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环节。

1.2“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性质、特点及安全性分析

因为缺乏对生产化学原理的了解,人们普遍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性质、特点一知半解,对其毒性问题忧心忡忡,误解重重。下面,我们结合其生产原理(见图1)分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2.1从合成原料分析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原料的源头是石油化工产品乙烯和苯。正是因为这两种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决定了同其他餐具相比,“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具有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每个餐盒仅6~7分钱左右),这也是14年的“禁用”也没能让其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人们曾寄希望于“可降解餐具”如纸浆模塑餐盒、降毹餐盒、植物纤维素餐盒、纸板复合餐盒等替泡餐具,但“可降解餐具”却因成本高出发泡餐具十多倍,推行起来步履维艰。在没有理想替代品的情况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以其高性价比和方便快捷等优点受到青睐,出现了“淘”而不“汰”的状况。

有观点认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高温时会释放双酚A等物质,影响生殖发育并致癌。其实这是混淆了不同种类的塑料合成所用的原料单体所致:双酚A是聚碳酸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的合成单体,而聚苯乙烯发泡塑料的合成单体是苯乙烯,二者的结构和元素组成都不相同(见表1)。所以发泡塑料餐具不会释放或沾染双酚A。

1.2.2从结构特点分析

(1)化学键牢固,性质稳定

聚苯乙烯的结构属线型结构,分子链上交替连接着苯基,苯基较大的体积和它的无规则排列使得分子链变得刚硬且无定型。聚苯乙烯的结构中存在3种化学键:碳-氢键、碳-碳单键、碳-碳双键,其键能如下:碳-氢键的键能约414.2kJ/mol,碳一碳键的键能约347.3kJ/mool,碳一碳双键的键能约610.9kJ/mol。由这一结构特点可以看出,聚苯乙烯化学键键能大、断裂困难。不过,其侧链苯基和主链上的a-H原子比其他部位稍显活泼,在剧烈的条件下能够发生苯环和a-H原子所能发生的特征反应。

总体来说,以聚苯乙烯生产的发泡塑料餐具化学键牢固,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这就决定了其正、反两方面性质:

①因为键能大、断裂难,正常食品的温度不足以破坏这些化学键,对一定浓度的酸、碱、盐溶液以及醇类、植物油类等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这种耐温性和耐油性,保证了这种餐具在正常条件下使用时的安全性。

一些有关“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低温就分解的观点流传甚广,有人认为,发泡塑料餐具在遇到热汤、热饭等高温时,会释放出苯乙烯单体并产生多种毒素,不经意间这些毒素就融化在食物中了。其实,聚苯乙烯的解聚温度需高达280℃以上,盛装滚烫的食品时就会解聚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还有观点认为,发泡塑料餐具在65℃以上使用,会产生强致癌物“二噁英”。二噁英和聚苯乙烯在结构和元素组成上相差很大(见表1),一般需要含苯环结构的物质与含氯(或溴)、氧元素的物质在370℃~440℃高温条件下焚烧,或者在金属催化剂存在下发生反应才有可能产生。而“一次性发泡餐具”生产和使用过程都是无氯条件,不具备产生二噁英的可能性。

②从降解难度分析:因为键能大、断裂难,所以发泡塑料餐具丢弃后,经过长期日晒雨淋也极难分解,即使填埋也很难破坏其化学结构,自然会造成“白色污染”。所以发泡塑料餐具使用后只有“焚烧”和“回收”2种办法。因为化学性质稳定,餐具使用后其结构、性能和成色变化不大,反而使其“回收再利用”的价值提高,这样既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又有经济回报,还可节约已日渐枯竭的石油资源(见图1),所以“难以降解”也并非坏事。显然,“回收”问题才是发泡塑料餐具当前最核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聚苯乙烯的结构中没有-OH、-NH2、~COOH等亲水基团,所以其耐水性和湿强度优于其他餐具,不会出现其他餐具易汤汁渗漏等情况。

(3)聚苯乙烯结构密度较小,经发泡后密度进一步减小,使得餐具质量轻、耗材少。一般发泡餐具的单盒重量仅为其他非发泡一次性餐具的1/4左右。耗材少就意味着它有垃圾产生量低、废弃物的处置压力小的优点,同时还有节约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的优点。

(4)聚苯乙烯毕竟是有机物,因此它溶解于很多有机溶剂,所以日常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与氯仿、二氯甲烷、甲苯等有机溶剂接触。

1.2.3从生产流程分析

聚苯乙烯生产流程中除单体苯乙烯以外,还使用多种添加剂,包括引发剂、分散剂、助分散剂和发泡剂等,很多人担心:这些添加剂都安全吗?餐具成品中会有苯乙烯单体和添加剂残留吗?

(1)引发剂:在苯乙烯自由基聚合时,常常采用有机过氧化物(-O-O-)或偶氮类化合物(-N=N-)作为自由基引发剂。例如: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叔丁基乙酸酯等过氧化物,以及偶氮二异丁腈等偶氮化合物。

(2)分散剂:在悬浮聚合步骤中多使用有机和无机分散剂并用的方法,提高苯乙烯在水相中的分散效果。常用的有机分散剂为聚乙烯醇(PVA)或羟乙基纤维素(HEC),无机分散剂多为磷酸三钙(TCP)。

(3)助分散剂:加助分散剂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苯乙烯的分散效果。一般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的钠盐等表面活性剂。

(4)发泡剂:发泡剂有物理发泡剂和化学发泡剂多种,我国较多使用前者。早期的PS发泡餐具以氟利昂做发泡剂,对臭氧层危害较大。目前发泡剂已被低沸点的烷烃如丁烷、液化石油气等或二氧化碳替代,不仅成本较低,而且不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

从以上生产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①化学成分:尽管各个厂家使用的添加剂不尽相同,但都以无毒或低毒物质为主;②使用量与残留量:添加剂的使用量一般都较小,并且在聚合反应完成后都有洗涤、纯化步骤,其目的就是降低添加剂的残留量,以免影响产品色泽和质量;③严格的卫生标准:围绕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的生产,我国相继制定了“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GB9692-1988)、“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89-1988),以及“食品包装用发泡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5009,100-2003)等相关国家标准,这些国标都专门设定了成品中残留有机物(即添加的引发剂、分散剂、助分散剂和发泡剂,以及未聚合的苯乙烯单体等)溶出量指标,送检的餐具样品分别用水、乙酸(4%)、乙醇(65%)和正己烷在60℃下浸泡2h,用这4种溶液模拟餐具接触水、酸、酒、油等不同性质食品的情况,要求不同浸泡液中有机物的溶出量达标。所以,严格按这些国家标准生产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其单体和添加剂残留在食物或器皿中的机会微乎其微,其质量和安全性是稳定、可控的。

1.2.4从“绿色化学”的原理评估、分析

由图1和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①生产用料省,耗材少,节约资源;②“原子经济性”高,污染低;③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无危害;④产品用后其废弃物可回收再利用、再资源化。“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具的这一循环过程,既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又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同样也达到了“生命周期评价(LCA,即产品从摇篮起至坟墓)”的准则。所以说“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是“绿色、环保包装材料”是有道理的。在我国因发泡塑料餐具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最重要的成因是行业管理不善,国民素质不高和环保意识不强,以及回收和再利用体系不健全等造成的。

2.“禁用”与“解禁”原因的对比分析及“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合理使用

2.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禁用”与“解禁”原因的对比分析

一种化学产品“禁用”还是“解禁”,仅仅考查其化学原理方面的原因是不够的,还要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才能做出全面和科学的决策。关于发泡塑料餐具“禁用”和“解禁”的原因,国家主管部门分别给出了五大原因(见表2)。在“禁用”的五大原因中,涉及生产环节的只有1条(前已提及,氟利昂发泡剂现已停用),涉及使用环节的1条,涉及回收和处理环节的有3条。而在“解禁”的五大原因中,也都集中在使用、回收、处理3个环节。所以,社会因素才是决定发泡塑料餐具“禁用”还是“解禁”的主要和核心原因,而非聚苯乙烯材料本身之过。

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国内和国外的不同遭遇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并无“禁令”,相反这类产品还呈现多样化、人性化和高端化的发展态势,这些国家都享受着“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带来的实惠,并未受到“白色污染”等负面问题的困扰,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对比表2中的“禁用”和“解禁”原因、结合前面所做的分析,不难看出,发泡塑料餐具“解禁”是大势所趋。

2.2“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面临的问题及其合理使用

“解禁”并不意味着“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万事大吉,目前在生产、销售、回收、中转、运输与处置利用等全过程,还面临着不少棘手的问题。

(1)违规掺杂问题:为了节省成本,有些企业以次充好,向聚苯乙烯新料中掺杂废塑料或再生料;同时,为了让餐盒表面光滑、洁白,还私自添加滑石粉、荧光增白剂等。这些都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违规行为,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严格“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行业准入门槛,制定和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生产环节的监管。

(2)国内低端产品居多,竞争乏力:由于我国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禁用了14年,使得这一领域投资热情不高,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滞后,与并未“禁用”的国外的同行业相比,我国已经落后很多距离。目前国内发泡塑料餐具低端产品居多,在高端产品领域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乏力,尤其在贴合、淋膜、彩印、抗氧化、耐高温等技术方面有待提高。

(3)废弃餐具回收机制还不成熟、不完备:对于大多数废弃物尤其是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是通行政策,但回收的效益高低和技术难度却不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质轻、体积大、清洗难、运输和储存费用高,使得不少企业回收热情不高。加上目前的回收渠道还不通畅,回收网络不完备,回收产业链不成熟,因此“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复出将再一次考验民众的环保意识和我国的废弃物回收机制。

(4)民众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认可和信心仍需恢复、提升:对于“解禁”事件,民众普遍疑虑未消,支持者有之、担忧者有之,争论激烈。“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只有再次赢得民众的认可和信心,被更多消费者选用,才能激活市场需求,从而带动餐具的研发、生产、回收等整个产业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另外,餐饮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科学使用也非常重要。尽管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化学键牢固,性质稳定,添加剂残留微乎其微,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随心所欲的滥用。任何产品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与使用方法,这类餐具:①不适用于微波炉加热;②不适于在沸水或蒸屉中蒸煮;③不宜盛装高温和高油量的食品;④尽量避开食醋和料酒等物质,特别注意不能与有机溶剂接触;⑤避免长期与光、氧气和热作用,引起餐具老化、发黄、失透或产生裂纹等。

目前我国社会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如果生产企业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和检验、公众合理使用、不随意丢弃、相关部门做好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建设,我们完全可以趋利避害,乐享“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带来的实惠。

3.“解禁”事件对化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1)坚持从化学原理上分析问题本质,不盲从,不误导

对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是非功过,有些化学教师的信息来源也是非专业性媒体,如电视、网络、报纸和期刊等,并未亲自查阅高分子化学方面的文献资料,未能从其生产过程的化学原理上追根溯源,进行深层次的本质分析,导致在讲课、命题等环节人云亦云,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专业性的观点,也导致了学生的盲从和误解。特别是当前有些媒体一些不实宣传,误导不了解详细化学原理的公众,化学教师理应对此类信息有一定的鉴别力。类似“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有争议性的化学问题还有很多,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多深人调研,多查阅权威文献,多从化学原理上分析问题,这样才能保持理性,不随媒体或传言左右摇摆。

(2)以“与时俱进”的态度看待化学问题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严禁”到“解禁”、从“有毒产品”变为“绿色产品”,反映了塑料工业的曲折发展和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公众思维观念的更新以及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再利用技术不断提高,使得其重获新生。其实,类似的化学问题还很多,化学的发展从未停步,化学物质数量在不断地刷新,很多化学方法或功能化学品都经历了从高毒到低毒或无毒、以及更新换代的发展历程。因此,化学教师要始终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关注化学问题,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化学问题。只有这样,遇到象“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这样的老话题时,才能理清其发展的脉络,常讲常新。

(3)重塑化学学科形象,凸显化学学科价值

化学本是造福人类的学科,本应是受人们喜爱的形象。但近些年,化学产品引发的中毒、危害或污染事件频发,例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等,社会大众把这些事件的责任都强加给了“化学”,使得“化学”背负的偏见和误解也越来越沉重,化学的学科形象一落千丈,几乎变得面目狰狞。

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严禁”到“解禁”很具典型性,发泡塑料餐具的艰难回归,反映出公众离不开化学带来的诸多实惠,重新体现其独特价值,可以为化学“正名”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需要“正名”的又何止“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一个呢?许多化学问题或化学物质都需要重新“正名”,其中也包括“苏丹红”、“三聚氰胺”等,这些物质实则是因为被滥用而丑化,埋没了它们原有的价值。化学教学要注重消解学生和公众的误解和偏见,重塑化学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亲民”形象,凸显化学无可替代的学科价值,使化学学科重新赢得学生的兴趣和喜爱。

相关期刊更多

内江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江市科学技术局

江西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科学院

黑龙江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