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

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

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

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范文第1篇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中国辽阔的疆域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之间呈现出巨大的不平衡性。就整个中国古代经济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经济发展的重心是由北向南逐步转移的。我国在封建社会初期及鼎盛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先进地位,后来长灌流域的经济逐步发展,并赶上和超过了黄河流域,这一转变的完成时期大致在五代和北宋时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普遍使用了换器、牛耕,再加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等,使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水平都占绝对优势。三国时期,黄河流域大批农民为逃避战乱,南迁长江流域,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江南人民一道劳动,使江南地区得到了初步的开发。西晋末年,北方又有大批农民为逃避民族压迫和战乱,流亡到江南。到东晋、南朝时,由于南方社会秩序较为安定,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得到发展。大运河的开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江南经济的重要。唐朝中后期,封建经济继续向闽江、珠江流域扩展,广州是当时南方的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由此可见当时南方经济的繁荣。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而北方又有在批劳动力为避战乱逃亡江南,使南方经济又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大约在这一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已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已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此后这一趋势不断加剧,到南宋时,南方经济已占绝对优势,当时太湖周围地区已成为全国农业产量较高的区域。“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状况。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出口,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路线,其目的就是实现南粮北调。可以说,元大都的繁华,有赖于南方经济的强大支撑。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继续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明朝时,全国出现了30多个城市,且大多数处在江南地区。

到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在清朝前期得到缓慢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之所以由原来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转移到江南,这是当地所在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黄河流域地处温带,四季分明,而平原广阔,土质疏松;江南地区则气候湿润,雨量充沛,而地多丘陵,土质坚实。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当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农业种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不仅来得早,且发展得更为容易。因此,黄河中下游地区首先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重心。但秦汉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再加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频繁战争,使这一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处于比较安定的环境,这吸引了大批逃避战乱的北方人口,这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自唐代中叶以后,江南水稻的产量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从而有了“天下江淮为国命”之说。(作者单位:梅河口市实验中学)

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范文第2篇

我想,除占有资料不同从而形成不同观点的情况以外,召院上的差异恐怕也是导致结论上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想利用本书出版的机会,讨论一下本专题的研究方法问题。

首先是判断标准问题。所谓经济重心的转移问题,实质上就是经济不平衡性的动态变化问题。例如从战国开始,关中地区、河北、蜀,都曾被誉为“天府之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是不再有河北是“天府之国”的说法,唐以后关中也不再有“天府之国”的说法,只剩下四川(主要指川西平原)仍称“天府之国”。又如河北,一直到三国时期仍然为甲兵强盛、经济富庶地区,但曹魏以后其经济地位显然江河日下,安史乱后更因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再如淮南地区,本为开发中的经济区,至唐代进入发达地区行列,与江南(主要指江南东道)并称“江淮”。但是,北宋末、南宋时期,宋金对峙,淮南由经济腹地变为前线,经济的发展自必受到严重影响,处于长时期停滞和衰落中。

中国古代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动态变化在唐宋时期的反映就是经济重心南移这个大趋势,这就是判断问题的前提。

接着是判断的标准。在本章第一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若干问题探讨》中,我们提出两个判断标准或者依据,这就是:一、区别经济开发与经济重心的标准。“所谓经济开发地区,顾名思义,原来的经济不发达,尚未开发或尚未全面开发,具有经济发展前途即经济潜力,但尚未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不足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而经济中心地区,按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在全国是最先进的。表现为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超过其他地区,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主要生产部门的产量与质量名列前茅,可比的工农业产值最高,商品经济繁荣并达到一定程度,反映在财政收入方面,该地区也是财政收入的倚重地区,即主要财源所在”。二、经济重心转移过程完成的标准。“我们认为,第一,经济重心所在地区生产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超过其他地区,具体表现为:人口众多,劳力充足,主要生产部门的产量与质量名列前茅;商品经济发达。第二,经济重心所在地区生产发展具有持久性与稳定性,不只是在一个较短时期内居优势地位,而是有持续优势的趋势,就是说其优势为后世所继承。第三,新的经济中心取代了旧的经济中心后,封建政府在经济上倚重新的经济中心,并在上有所反映”。

以上两个标准提出以后,曾有学者对“经济重心转移过程完成的标准”提出质疑,认为“标准”的第一点未量化,仍然只能给人一个模糊的概念;“标准”的第三点把经济中心的转移与政治中心的变化联系起来,势必将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推迟,因为政治中心的变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问题,经济重心南移属于经济基础范畴的问题,二者不会同步地发生变化[1]。

学的任务是揭示历史发展基本趋势呢,还是尽量做到穷极细微末节的“具体化”呢?我认为应该坚持揭示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研究原则,而避免做条件不够的“具体化”研究。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早已被学者们提出了,问题是南移过程在什么时候基本完成?如何确定南移过程的完成?以及南移与政治中心变化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是围绕揭示历史发展基本趋势这个大目标提出的。至于“具体化”与量化问题,它是为历史研究的大目标服务的。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谈到第二代历史学家相信“人类历史中全部最细微事实的集合终将说话”的观点时指出,“问题在于得失是否相当,因为这些成果的取得往往经过了数量极大而且难以综合处理的资料积累”[2]。就是说,历史需要准确的事实作为根据,但又不是走穷究细微末节的路子,以免失去大目标,疏于。再则,量化计算需要精确的统计资料作基础,经过计算机处理方可获得数据,这一点不易做到。

所以,关于判断标准的讨论涉及到的一般,即的重点放在古代重心南移趋势这个大目标呢,还是舍此而去具体的量化数据。

其次是比较方法问题。既然经济重心转移问题实质上就是经济不平衡性的动态变化问题,那么,地区经济发展趋势的比较就变得重要了。陈衍德同志和我在《试论唐宋四川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即进行过这种比较分析尝试。我们选择了局部和全局的比较方法,而不是选择局部与局部或全局与全局的比较方法。所谓局部与全局的比较方法是指把四川地区经济的变化和全国经济变动大趋势作比较,初步研究结果是:“当全国出现大的动乱时,四川经济地位便相对上升,而全国普遍安定时期,四川经济地位便呈相对下降的趋势。”例如,安史乱起,中原动荡,全国(主要指黄河流域)的经济形势恶化,四川以其“内外险固”的地理条件和“土富人繁”的经济条件,得以成为全国性动乱中的一片绿洲。唐末五代,中原江淮遍地狼烟,而四川相对安宁富足,其经济地位不言而喻。而北宋初中叶,全国经济形势比较稳定,中原与江南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情况下,四川则仅为尔尔而已[3]。

本书所作的另一种比较是全局对全局的比较。也就是把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大趋势以及反映总体经济实力的表现加以比较,论证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已经移到江南地区。这种比较的结论并不说明北方某个局部地区一定比不上江南的某个局部地区,事实上江南不少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尚处于我们所说的经济开发阶段而未达到当时公认的“富庶”地区。所以在讨论本书主题时,不可以从局部地区的比较上否认江南的总体经济优势。

当然局部与局部的比较在把握大趋势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南方如江东、两浙、江西、荆湖南路各有不同的发展优势与发展水平。本书在分析时往往把岭南如广东、广西、福建也包括进去,即经济重心南移所及为长江以南和岭南地区。

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范文第3篇

[ 关键词 ] 浙江省 广东省 江苏省 发展 模式 比较

一、浙江、广东、江苏经济发展模式概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呈现出不断上涨趋势,我国各省市也严格按照自己的特点发展出一条符合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起来应该是三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就其前景来看,温州模式或者说浙江模式可能更具生命力,它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通过三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巨和市场潜力,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比拟的。

1.浙江温州经济发展模式

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温州模式我们又成为浙江模式,因为它发端于温州地区,由于它已不再局限于温州行政区内,而是扩展到台州、宁波、绍兴、金华和杭州部分地区,是目前最具活力的经济模式,所以称为浙江模式也未尝不可。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经济形式家庭化,小商品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经营方式专业化,有家庭生产过程的工艺分工、产品的门类分工和区域分工;专业生产系列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按市场的供需要求组织生产与流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均可自由流动;服务环节社会化。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经济的发展是惊人的:从1978年到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指标,均翻了5至6番,年均增幅达20~40%,大大超过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温州市之所以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与其“温州模式”的经济发展路线密切联系的。

2.广东珠江经济发展模式

“珠江模式”是费孝通教授提出的一个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珠江三角洲借助邻近香港的地缘优势普遍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可以理解为引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一种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与外来资源相结合,创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沿海地区新工业化发展道路。

3.江苏苏南经济发展模式

苏南经济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 ,苏南通过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和工作创新 ,创造和积累了大量深刻而新鲜的经验 ,一个经济总量庞大、以开放型和园区经济为特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城市群已经崛起 ,提升了苏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具体表现在 :苏南开放型经济已经进一步融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 ;苏南农村在改革以集体经济为主的所有制结构以后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适应生产要素集聚的要求 ,苏南园区经济和规模经济蓬蓬勃勃、如火如荼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 ,苏南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现代物流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苏南沿江和跨江开发已经或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整个苏南将更加自觉地接受上海辐射 ,实行错位发展的发展思路。

二、三省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跨越式前进的趋势,在这个国内大背景下,国内各省份也开始考虑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于是中国大陆出现了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分别是珠江模式、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我们将对这三种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进行比较。

1.从经济发展的方式来看:

(1)浙江是一个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发展的,地方政府在浙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比较有限,也正因为地方政府的有限性,才使得浙江温州模式的发展到了演进过程更加富有活力,而不是过多的政治干预。

(2)珠江模式主要是受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相对较大,政府主导的“三来一补”以及发达的服务业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式。

(3)苏南模式主要是以园区经济为载体的产业集聚之路,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园区经济的蓬勃兴起,这一特点在温州模式中是没有表现出来的,园区经济已成为苏南模式的一大特色,正因为这一模式的出现导致外资企业大量进驻,各类企业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使园区成为苏南发展的外资高地,进一步促进了苏南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市化之路,这一特点与温州模式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温州走的是小城镇发展理论,而苏南模式则侧重于着力发展大城市,因为苏南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根基的,其工业化又是与城市化想吻合发挥作用的,因此,苏南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中城市的发展。

2.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来看:

(1)浙江经济很大程度上属于“自致性”因素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其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浙江或说温州内部经济的自组织性及自身可持续性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浙江模式发展的创新性。

(2)相对于文邹模式的“自致性”因素来说,珠江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后发型”+“自致性”经济,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国家政策与其本身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的有机结合。

(3)苏南模式主要是外向型发展观念,企业主要集中于吸引外资与中外合资方向。

3.从促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看:

(1)浙江模式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也就是集中发展第三产业为主,主要市场放在服务行业,这个特点使得浙江在全国率先达到了二元经济法杖过程中的劳动力短缺的特点,为市场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2)珠江模式就乡镇工业化的主体而言是由“三来一补”到后来逐渐增加的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成分,相对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为主体被私营、民营和三资企业所替代的状况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优势。

(3)苏南的工业化道路是以工业化为引擎,走一条以农村工业化加速发展为特征、城乡工业联动发展的工业化之路,这一方面表现为城市工业在国有企业改制改组中逐步实现的产权多元化,包括外资、民资与国企等;另一方面也包括乡镇企业的改组实现的农村工业的民营化、股份化、外向化,并逐步与城市化工业融合发展。

4.从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看:

(1)浙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属于理性的发展,走的是一种世俗化、平等化的道路;

(2)珠江模式的乡村工业化主要建立在于香港的密切联系上,企业的资金、原料、样品大多由港商提供,加工出来的产品又经由香港进入国际市场,近年来伴随着广州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扩散,珠江模式进驻了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的生产部门.发展外向型的经济;

(3)苏南经济的发展主要是走以外促内、内外互动的经济国际化之路,这一方式已成为苏南对外开放过程中实现国际化的一大特色,相对于温州模式的内发型而言,苏南模式更倾向于外向化发展,在本世纪初,苏南承接国际产业的整体转移,着力打造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从而迅速提高了经济国际化水平,逐步确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态势。

5.从发展机制来看:

(1)温州模式主要是趋利性市场化改革的内在驱动机制,主要反映在温州当地民营企业的强大发展以及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

(2)珠江模式产生的基础是毗邻港澳的地缘条件以及敢冒风险、追求变革的地方精神,其主要发展动力是外资的注入和中央政府给予的先行一步的开放政策;

(3)苏南模式主要是集体的积累和地方政府的支撑。同时以创新为动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之路。谈到创新是三者的共同点,而且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浙江模式的小城镇理论有些相似之处,苏南的县域经济是独具活力和特色的,在创新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形成一条极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经济发展之路。

三、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各自存在的问题

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创新性不足等,当然各个发展模式也有自己独特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其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概括:

1.温州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引导,温州模式也导致了假冒伪劣横行。

(2)环境污染温州模式粗放的发展方式,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及其恶劣的破坏,在不很长的时间里,当地遍布的河流水道几乎都受到了污染,如比较出名的平阳水头制革污染。还有电镀业也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3)在处理家庭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上放任自流,使农业萎缩,粮食产量下降,不得不从外地调运粮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4)片面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忽视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5)主导产业的技术含量低,产品链短,靠变换市场空间来扩大市场,产品更新快但技术换代慢,使得产业向高级化演进后劲不足。

2.苏南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水污染防治的思路还停留在“就工程论污染控制”的层面,没有认识到片面的发展观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

(2)制度性缺陷:这一缺陷反应在当地领导对净资产问题的看法,许多领导不愿意引进资产评估机构,造成监督力度不够,阻碍了经济的科学发展。

(3)对外资形成强烈依赖:苏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重视工业的发展,大力倡导引进外资,造成对外资依赖大而自身发展的潜力减少,造成苏南模式的停滞不前。

3.珠江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珠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及服务业,但其相对发达的第二产业还是对及其脆弱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2)内生性发展不足:由于珠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一种“外生型”的“三来一补”模式,多为加工行业和服务行业,所以其本省的技术水平并不是很高,导致其内生性发展不足。

(3)农民工问题:广东集中了中国大部分的农民工,针对农民工的大量进城造成的城市拥挤、脏乱差等问题集农民工自身的工资、保障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四、针对三种模式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高潮期,根据三省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我们从宏观上分析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创新点,以在国内大环境下促进各省的区域性发展,从宏观背景分析如何做到在现有经济水平上进一步的促进我们的长足发展,将是我们要考虑的根本性问题,下面就如下几点提出相关建议:

1.宏观总体上的解决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资料的多次利用;

(2)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思维;

(3)巩固农业和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4)加大政府监督指导作用,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

(5)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2.微观个体上的解决方法我们分别予以概述

(1)针对温州模式

针对温州模式的主要发展不足表现,我们分别列出解决方法:

(a)加大政府监督力量及法制力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b)加大产品的深加工,减少初级产品及粗放型产品的生产,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改善企业的排污设施,减少环境污染。

(c)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及奖励力度,促进农业同工业的合理协调发展。

(d)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基础设施服务的建设,同时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于发展,促使高精尖产品的有效生产。 (2)针对苏南模式

(a)运用法律手段强行对各企业的排污设施进行检查,规定各企业排污指数,促进各企业的优化发展。同时加大河流的污染治理工作,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b)加强政府领导班子的工作,对领导层面的各单位进行培训,深入开展经济发展的策略问题研究,促进苏南经济发展的指导有力发展与进步完善。

(c)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加大自身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创新性能力及创新性思维的产生,从而促进自身企业的发展。

(3)针对珠江模式

(a)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重视环境的作用,减少环境污染。

(b)同苏南模式一样,重视自身科技的进步及专利性产品的生产,加大产品的深加工,减少初级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吸收借鉴国外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高精尖产品生产方法。

(c)加大对农民工的监管与保护力度,促进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政府也可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保证城市的有效运行,并在农民工保障方面制定相应的措施,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的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促使我国经济更加可续合理有效的发展。

五、小结

通过对三大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温州模式的发展势头相对较好,这说明来自民间的经济实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温州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内生民营企业的突出代表模式,在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浙江、广东、江苏三省的经济也呈现出高速发展趋势,我们注意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的问题,考虑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公民教育的发展,这反应在经济发展领域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同时在经济发展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了经济之间的可沟通性,这种可沟通性反应在大的宏观背景中表现为经济的开放性,在开放的经济运转过程中,如何在一定的经济技术和自然条件下尽可能的节省各种资源的消耗,形成尽可能高的物质产出,提供更多的资金积累,创造更高的发展速度,是关系到开放经济成败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打开经济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做到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只有我们依据科学的方法指导经济的具体发展,我们的经济增长才会按照科学的轨道进行持续攀升与升华,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理论性、策略性、创新性发展方案,积极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均.《破解中国经济之谜》. [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326页

[2]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机遇与挑战》.[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147页

[3]林森木.《我国基本建设经济理论与实践》.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43页

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范文第4篇

南与北:区域互补,共谋发展一盘棋

与全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大局相契合,江苏围绕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做足了区域互补、南北联动的大文章。

就在不久前,宁淮挂钩合作协议正式签订,南京与淮安这一南一北两座城市携手迈进了共商合作发展的第15个年头。作为江苏加快振兴苏北战略部署的关键之策,宁淮挂钩意在加快推进宁淮同城化建设,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推进企业对接和产业联动,为推动南北合作、加快南京都市圈发展提供示范。

南北挂钩的战略部署可以追溯到2001年。随着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的召开,南北挂钩正式“出炉”,南京与淮安、无锡与徐州、苏州与宿迁、常州与盐城、镇江与连云港……多对“城市联盟”跨江握手。就此,苏南因子开始在苏北繁衍,展现出新的勃勃生机。

2015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长8.2%、10%和10.2%,苏北增速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曾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洼地”的苏北地区,俨然变身新增长极,成为全省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

苏北振兴。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从“五方挂钩”到“四项转移”、南北园区共建,从加强分类指导、实行“一市一策”,到出台加快苏北全面小康文件、部署实施六项关键工程,苏北发展的潜力得到了有效释放。

苏中崛起。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以及省委、省政府促进苏中地区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的部署,苏中三市分别明确了陆海统筹、跨江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定位,苏中崛起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苏南提升。苏南是全省的排头兵,要为全省树立进取的标杆。近几年,苏南地区在培育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增长等方面成效显著。随着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示范区建设呈现良好局面。

【微评】坚持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实现南北联动,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帮扶,更是要推动三大区域良性互动、竞相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鲜明特色,是江苏未来突围的大战略,更是全国具有先行和示范意义的探索实践。

江与海:三沿联动,打造新的增长极

三大板块协调发展的同时,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正在成为江苏发展新的增长极。

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更高层次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建设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

跨江合作渐入佳态。江苏拥有数百公里长江岸线,江海联动、跨江合作,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趋势所向。近年来,南通加大与上海、苏南等地跨江联动合作开发力度,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12家合作园区加快推进。目前沿江八市全部通过跨江大桥实现连通。南京加快发展“枢纽型”经济,苏州加快布局现代物流,无锡与泰州提升跨江发展层次……跨江联动不仅为沿江各市的“同城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实现产业分工与合作带来众多机遇。

沿海发展步入快车道。2014年,江苏了沿海开发“六大行动”,包括港口功能提升、沿海产业升级、临海城镇培育、滩涂开发利用、沿海环境保护、重大载体建设等。沿海三市也各自从实际出发,上下联动,相互策应,形成了推进沿海地区发展全新的政策支撑体系。在一系列新政的带动下,沿海港口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不断升值,过去的经济“洼地”真正成了“黄金海岸”。2010-2015年,沿海地区生产总值从6991.7亿元增加至12521.5亿元,年均增长11.5%,高于全省平均1.9个百分点。

沿东陇海线迎来重大机遇期。为抓住连云港、徐州作为新亚欧大陆桥重要节点城市的重大机遇,积极推进以两市为核心的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江苏于2015年7月出台《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若干意见》。连云港不断强化港口能力建设,争取到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5亿吨以上。徐州则力争至2020年,实现徐连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微评】“3+3”新格局,是对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富和完善。面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顺势而动、积极作为,加快建设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江苏区域协调正迎来崭新的发展格局。

城与乡:统筹一体,因地制宜显特色

江苏是我国率先实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省份。统筹一体发展,消弭城乡鸿沟,江苏各地推陈出新、亮点纷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泰州制定实施“2115”城乡转型方案,构建体现新型城镇化要求的城镇体系;镇江把新市镇、新社区、新园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主抓手;南通新农合与居民医保并轨,实现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淮安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着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2015年,江苏城镇化率达66.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县多规合一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从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苏州先后推出“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三大并轨”、“四个百万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创造了多项全省乃至全国第一。

这其中,苏州太仓市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强村富民、美丽村庄建设等重点,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打造田园城市新样本,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

“三集中”快速推进。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太仓累计集中居住农户数56410户,农民集中居住率为66.8%;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全市90%以上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超30万亩,适度规模面积占比达80%以上。

政策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太仓市浮桥镇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农村劳务合作社――华金劳务合作社,为农村劳务合作社的组建提供了样板。太仓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农村劳务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意见》、《关于鼓励村级经济联合发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也助力太仓连续6年获得全省农业农村政策创新奖。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太仓累计组建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795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53家、合作农场102家、劳务合作社97家、社区股份合作社9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09家、富民合作社40家。在全省首创发展合作农场,合作农场经营面积超20万亩,村集体自主经营面积保持稳定。

【微评】在苏南模式的变迁背景下,乡村功能正悄然发生改变,城乡关系亟待重新审视,城乡发展呼唤创新举措。苏州等地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精髓在于锐意改革创新,从顶层和源头上破除了城乡二元结构,创新了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路径。

新与旧:产业协调,农村经济新飞跃

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改造“旧动能”,培育“新动能”,江苏农村经济实现了新的腾飞。

2015年底,随着最后8个经济一般村的年稳定性收入均突破200万元,张家港市实现了村村年稳定性收入超200万元。在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张家港始终把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走多元发展道路,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

张家港坚持因村制宜,以三产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做强二产,优化一产。发展三产服务业载体,主要支持有条件“退二进三”的村,通过发展房地产、商业、旅游等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高端业态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业载体经济,支持各村在工业集中区发展特定的、高收益的标准型厂房项目;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各村特别是纯农地区的村实行“停二进一”,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切实搞好土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如东县全面启动生产业发展“441111”工程。在今后3到5年间,将着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4个具有一定基础的重点生产业,加快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节能环保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4个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新兴生产业。重点培育生产业企业10家以上、骨干企业100家以上,力争1家企业进入省“生产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1个集聚区进入省“生产业百区提升示范工程”,为服务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空间和动力。

宿迁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利用“互联网+农业”,推进“一村”培育“一品”、“一品”做响“一店”、“一店”致富“一片”的“一村一品一店”新模式,引领农业走生态、高效、特色发展之路,促进了互联网经济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程度较低,附加值不高,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正逐步改变江苏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微评】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除了政策“输血”,更应增强其“造血”功能。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江苏各地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提升改造“旧动能”,让新动能的培育和传统动能的转型汇聚成农村经济建设的“双引擎”。

长与短:两手齐抓,提升发展含金量

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失衡问题,江苏各地以协调发展的理念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扬州致力于民生幸福工程,打造健康中国扬州样本;泰州深入发掘吉祥文化内涵,启动全国首个“中国吉祥文化之乡”创建工作;盐城以强基层为重点推行医改,加大农村优质医疗和创新服务供给,持续为小康建设积攒“健康分”;常州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中大胆创新,推进校企政一体化办学,为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新的改革经验……各地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多领域、多层次全面开花。

全省城镇化“三圈一极”空间布局明确了淮安重要增长极的城市定位。对于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淮安更加注重拓展内涵,全面打响“六在淮安”城市品牌,持续实施“十件实事”等民生幸福工程,把新增财力的3/4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淮安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8.8%,全面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建成部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11个,人均期望寿命增长到78.16岁,成为全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试点市;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乡镇文化站、村居文化室、农家书屋全覆盖。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淮安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覆盖面均达95%以上;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困难,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列入全国试点;在全国首创建设“关爱驿站”,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0%。

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范文第5篇

在北部湾经济区版图上,尤其在“南北钦防”四城格局中,南宁是一个典型的身处内陆的中心城市。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作为边陲重镇,由于多方面原因,南宁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样十分薄弱。尽管在1992年被列为全国对外开放城市之后,南宁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景象,然而,较之其他沿海和内地城市来说,“欠发达地区”的帽子至今未能摘掉。

在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纳入国家战略后,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的南宁,总体规划上“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这一句简短的政府规划定位,将南宁下一步发展的重心,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一座大桥的新使命

2009年9月,一座横跨南宁城内邕江南北两岸的大桥正式举行落成典礼。这座新落成的桥梁名为“南宁大桥”。深入了解南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蓝图的人们会知道,这座大桥所承载的重要使命。

在南宁市东南面约五公里处的邕江江畔,秀丽的青秀山坐落于此。青山顶上有一座高高的宝塔。它就是被誉为“南宁市的绿肺”――青秀山风景区所在地。南宁大桥位于南宁市东南城边,北起青山路,坐落于清秀山下,主桥跨越邕江航道,南岸连接五象新区。

邕江河面宽敞,水流平缓,水位变化幅度不大,十分有利于航运。不过,内河水上运输尽管是南宁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但在现代物流日益发达的今天,单靠水路交流已无法适应发展之需。虽说江上有着十几座桥,如葫芦鼎大桥、白沙大桥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大桥远不能满足南宁日益增长的需求。

南宁大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数年前,南宁市原常务副市长陈瑞贤在该桥初审的审查总结会上就说过“南宁大桥的修建对于连接邕江南北两岸,促进五象新区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大桥作为南宁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将全面提升南宁市作为中国绿城的城市形象,并进一步完善南宁作为西南出海通道的枢纽和区域综合性核心城市功能。”

南宁大桥横跨邕江,位置刚好在南宁市城区东南,北起青山大道,南接邕宁县蟠龙新区,恰好成为南宁市东南地区进入市区和快速环道的主要通道。这一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其重要功能。

与此同时,南宁大桥的建设,将对落实南宁市整体规划,缓解城市中心区越江交通的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和区域综合性核心城市功能,加快南宁市政府“136”工程的实施步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更明确地说,南宁大桥正是南宁实施“重点向南,加快五象新区建设,再造一个新南宁”战略的一项重点工程,也是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

归纳来看,南宁大桥能重点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南宁市的整体竞争力,打通南北两岸,推动五象新区建设,对南宁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作用十分明显;有利于增强枢纽地位,从而提升物流体系的合作功能和效率极大地促进邕江两岸的环境改造与和谐生活。

在接受《新经济导刊》专访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林国强激动地表示:“南宁大桥是通向南宁未来的一座桥梁。”它既是一条交通大通道,又是一条“经济物流走廊”、“人才信息走廓”、“文化旅游走廊”,也是一项惠及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是南宁走向下一个经济建设高潮的桥梁。

那么,南宁在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商圈中,如何拔得头筹,又如何真正实现自身的蜕变?

再造一个新南宁

从昔日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邑变成如今吸引世界目光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时光一直在见证着这座城市具有传奇色彩的变迁。然而,碧水绿城因时而生的发展机遇,今昔又有大不同。

如果说“西部大发开”使得广西重新得到中国区域经济平衡战略的关注的话,那么,“北部湾经济区”的确立则使得南宁拥有了全新的发展姿态,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是将南宁乃至整个广西作为开放门户,推向了东南亚经济开发的大商圈之中。

经过长期的势能积蓄,碧水绿城终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这正如同一只蚕蛹,终于迎来破茧成蝶的那一个关键时刻。自从“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概念催生以来,南宁就如同吹响了集结号,以其“后发优势”汇聚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投资人。

如今,当南宁人聊起绿城未来的城市建设规划时,“宁要江北一张床,不要江南一间房”已经被“北有青秀山,南有五象岭”这句新的口头禅所取代。

这一切改变,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以五象新区为代表的开发建设的不断升温。为此,南宁市政府还有一句更直观的口号,叫做“再造一个新南宁”。

邕江南面的五象新区正是南宁城市规划中重点建设的下一站。五象新区位于南宁市南部,北起邕江,南至那马组团,西起良凤江东侧连片丘陵,东至南北高速公路,总面积约为108平方公里,以良庆区的蟠龙小区、良庆镇、玉洞经济园区、沿海经济走廊开发区和那马组团为主。

五象新区的规划目标是,分3个层次把五象新区建设成为以文化体育、行政办公为主,并集居住、物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新区,带动江南区、邕宁区、良庆区及整个江南的发展。

因为有五象岭森林公园的生态效能作基础,南宁的“城市绿肺”又将增添一个新引擎。

此前,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车荣福强调,五象新区建设要突出自然生态的特色,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带动力强的现代化新区,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的总部基地、自治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南宁行政、文体、商务中心和物流基地。

南宁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方方也曾表示,建设五象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是南宁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为谋划更大的发展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的重大部署。

五象新区承载的使命,可见一斑。事实上,南宁在南向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最为合适的城区规划,自然是将自身的城区向南扩张。观察南宁城区现在的版图,北部地区显然比南部地区发展更为成熟。南宁人的那句老话“宁要江北一张床,不要江南一间房”,江南地区的滞后情况可见一斑。

有心者还会注意一个现象,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一个“北发达南落后”的区域发展历程。城市经济发展格局也是一样,城北往往比城南发展更快,河东比河西发展更好。中国也是如此。

由此,发展到眼下这一阶段,又出现一个新的现象,就是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南扩”想象。以前发展之后的地区,正在被“开发区”、“新城区”所代替,南城正无一例外地成为一片投资热土。南宁也是如此。

现在,邕江以南,预留的是一大片土地待开发的“处女地”,而南宁城市建设和扩张的下一波,必将热浪腾腾。而长久以来,南宁人要去江南,要么选择从凌铁大桥等其他桥梁绕道过去,要么选择渡河,极为不便。而南宁大桥

的建成通车,则使得邕江两岸的快捷往来成为了现实。

由是可见,南宁大桥的横空飞架,成功连接五象新区和江北城区,其战略意义就格外明显了。

投资热土的优势

此番,《新经济导刊》课题组经调研发现,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三大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极之后,北部湾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一道,已经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有力竞争者。

跟随汽车在南宁城区内行驶,处处可以看见的是巨大的海报和标语。这些海报和标语并非都是“口号”,而是承载着实实在在的信息,如“2009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论坛”等等。

很明显,这透露出的讯息是,南宁在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位置和活跃程度。实际上,在区域城市的竞合格局,南宁作为广西自治区的首府和政治中心,有明显的政策优势。这些优势使得它更容易取得话语权。

2004年起,“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并每年举办一次,使南宁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2006年,中国与东盟首脑峰会在南宁举行,使它成为中国举办多边首脑峰会的三个重要城市之一(另外两个是举办“中非论坛”的北京和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上海)。此外,南宁也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举办地。今年6月9日至13日,在这里还举行了泛珠江三角洲会议。

不过,要据此单纯理解南宁仅仅是依靠自治区政治中心而谋求发展的话,就不够准确了。经过漫长的沉淀,南宁在北部湾沿海城市中,已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

今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在北部湾地区考察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经济区能不能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关键看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是否完善。”

对北部湾腹地城市南宁来说,这句话的意义在于,南宁在陆上交通方面处于枢纽地位,而且必须处于枢纽位置。实际上。南宁在陆上交通方面的枢纽地位,的确让钦州、防城港等其他城市无法望其项背。

南宁还提出将成为立体交通的枢纽中心,未来可以看得见的就有6条高速铁路将会汇集于此。南宁的机场将会按一年1500万人次的机场建设。

按照《广西“十一五”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建设规划》,到2020年,广西将全面建成南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以南宁为中心,3小时内到达全区所有地级市的陆路交通圈。

南新经济走廊

8月7日。南宁市市长黄方方、广西社科院副院长古小松、中国一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秘书长许宁宁等专家,齐聚2009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共同探讨南宁一新加坡经济走廊的建设。

“南宁一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南宁为起点。沿途连通越南、柬埔寨(或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7个国家,以泛亚铁路和公路大动脉为载体和纽带,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基础。

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所达成的共识在于。建设“南新经济走廊”对南宁而言是一次新的机遇,这个机遇包括合作交流和产业的发展。

“通过经济走廊的建设,南宁将会在物流、经济流、信息流等方面与各方进行交流。这对南宁的开放、合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南宁在泛北合作中定位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南新经济走廊’的建设将会推进南宁的产业发展。”黄方方说。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看,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越南、老挝、束埔寨等国在世界上也属于比较落后的地区,虽然泰国发展水平较高,但也未赶上中游水平。这次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对象开展合作,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过来,使企业实现市场规模效应。

而沿着通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拓后,可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向辐射的版块式经济。南宁和泰国的曼谷等城市都将成为这样的中心城市,进而再形成中心城与中心城的联系。古小松表示,这实际上是一个吸引外资,到发展中心城市,再到逐步扩大辐射范围,建立起良好的经济环境的过程。

古小松则认为,建设“南新经济走廊”最关键的是要务实合作。当机遇来临,南宁是否已经准备就绪?

“在硬环境方面,南宁一直在进行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和加工处理基地以及交通枢纽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建设。从前年开始。南宁已筹划建设6条高速。其中一条在未来还会通向河内。”黄方方说。

作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南宁一直在进行扩大交流活动。在软环境上。泛北论坛是对中国一东盟友好合作关系和。南新经济走廊。的一种理论的探讨。而这样一类会议还会相继召开。

在许宁宁的印象中,在举办第一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时,不少东南亚人对南宁的名字还很陌生。但通过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建立,南宁已经成为了门户。而古小松也认为南宁具有浓郁的地域性,与东南亚文化容易沟通。是文化产业的亮点。南宁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打造一个东南亚文化产业中心。进而提高南宁的旅游和软实力。

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的建立已在南宁引起了巨大变化。与东盟建立合作关系后,2004年,南宁的财政收入为70亿,而今年上半年。南宁的财政收入已经超过了100亿。作为“南新经济走廊”的起点城市,南宁离区域国际中心城市的定位还有一定差距。由于经济总量不大,支撑龙头地位还需要加大努力。“事实上。我们也正在努力,在建的南宁火车站预计投资60亿,目前规划已通过审批,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就可以实施。”黄方方表示。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张洋也表示,金融危机之后每个国家都采用货币方案来增大投资,增加各种设施的投入。“南新走廊”需要加大投入,完善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南宁处于“南新走廊”交通枢纽的位置,内陆很多的产品要经过南宁才能进入东盟,“南新走廊”建成后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运输成本,促进货物流动,同时吸引更多的旅游人员。

产业大布局

如果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南宁从外部条件方面“向南”融入北部湾,那么在产业布局上,南宁则注重从内部系统予以调整升级。

在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大潮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过程中,南宁市也是铆足了劲。今年1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马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曾着重强调要大力推进交通、城市公共设施等建设;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参与多区域合作。

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南宁目前主要发展“三个基地、三个中心”。“三个基地”是指商贸基地、物流基地和加工制造基地,“三个中心”是指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信息中心和金融中心。

去年以来,南宁为此下了不少功夫,比如物流中心,南宁建了无水港、国际综合保税物流中心、农产品的物流中心、工业产品物流中心、机电物流中心等等。

与此同时,南宁还面临着被批准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发的重大机遇。那么,南宁市将以哪些企业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呢?

权威资料显示,南宁将以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区域,以铝加工、机械与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化工、生物工程与制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为招商重点,瞄准行业龙头企业,实行定点招商和组团招商。

南宁市政府甚至明确了要着力抓好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铝业、金华青年汽车集团、广西投资企业、广西有色集团、玉柴集团等大公司招商。

出台南宁市重点产业、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引导目录也是南宁市政府工作的重要一环。

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南宁市将积极对接北部湾临海大工业的辐射,发展加工制造业的深加工和总部基地,研究提出一批对接北钦防临海大工业的产业配套项目。

园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据了解,对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09年南宁市的目标是同比增长3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南宁市制订出了一套详细的计划。

在南宁市园区产业定位中,高新区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产业,经开区的消费品工业属于重点培育的对象。为此,南宁一东盟经开区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江南工业园区的铝加工产业、六景工业园区的重化工业等项目将成为打造的重点。

“促进园区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规划和修编工作,指导各园区科学、超前规划好园区重点发展产业及布局,为项目入园提供必要的条件。”相关人士表示。

此外,南宁市还旨在加快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南宁六景工业园区和一批工业集中区的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支持工业园区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同时,南宁市政府还表示,将“推进台湾工业集中区和台商总部基地的规划建设,为承接台商企业的大规模转移创造充足条件”。可见加强与台企联的交流合作也是同样重要的一项工作。

相关期刊更多

江南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无锡市委宣传斗酒只鸡;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等等联合主办

大江南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江南大学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