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继承;发展;人性观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089-02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主张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力量以及美德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解读人,激发人的优秀品质与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使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意义。作为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方面“二战”以来消极的疾病心理学模式禁锢了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本主义理论也为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变革,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极大地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人本主义的发展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渊源。

1 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1.1 人性观上的继承与发展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从人出发又归结到人,每一位心理学家都有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的限定概念,并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一项指针,一种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学研究的观点、证据的收集和解释,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刘华甚至提出,人性应该成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笔者深以为然,故而从人性观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人性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大理论基础,人性观居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厦是在其人性观的基石上建立起来的。人本主义学家非常重视人性的研究,总体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性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人性是人的内在本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并不是一个静态固有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有机体内部有积极成长倾向,驱使着有机体向着完满发展,人性具有自主性、内发性、选择性、形成倾向和实现倾向的特点;人性中具有善良性、道德性、建设性、积极性、向上性、可信赖性的价值定向。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其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自身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伤,也应该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治愈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积极心理学都反对把人看作是受本能驱使的动物或被环境决定的有反应的有机体,反对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从各种心理疾病、行为拉回到对人自身的探索中来,人本主义提出人是有尊严、有价值、充满潜能的独特个体,认为人有积极成长的倾向,人可以自由选择、自我实现,使自身趋于完满,沿着这一思路,积极心理学进一步挖掘人的积极品质和优点,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幸福,帮助人们探索生活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最大的继承就是人性观的继承,他们先后举起了心理学研究人性的旗帜,使心理学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回归于人性的科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一起为人性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共同诠释了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都对人性有着积极乐观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人性观视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逻辑起点。

1.2 研究对象上的继承与发展

因为人本主义强调研究人的内在本质,研究人的尊严与价值,所以其坚持把健康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与此相似,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致力于使正常人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所以其研究对象自然是普通人。

1.3 研究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弘扬人的尊严、价值,探索人的动机、愿望,提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积极心理学也在努力构建一幅关于人类优秀品质、美德的宏伟蓝图,既研究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愉悦、满意、感激等,也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如兴趣、创造力、审美力等,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还研究积极的机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共同的研究主题,两者都强调研究人的需要、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等。

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表现出更为开放的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直把注意力集中于人自身,马斯洛建构了以似本能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实现思想体系,罗杰斯提出了自我理论和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罗洛・梅主要探讨人的现时存在价值、自由选择,提出了存在本体论和存在人格理论。以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为主要理论支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主体性与主观性,重视自由、价值、选择、责任、自我、潜能等方面的研究,其始终关注着人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意义。而相比较而言,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就开放得多,其主要包括三个研究主题: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愉悦与积极体验、主观幸福感、个性、价值、兴趣、能力、成就与健康等;在群体与社会层面,积极心理学也致力于研究能够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友情、婚姻、家庭、教育与宗教,它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自身的性格力量、美德,同时,它也跳出了个体自身,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与群体层面研究人类的幸福与生活的意义,更加重视社会环境的作用。因为积极心理学相信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可见,积极心理学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同时重视对群体与社会机构的研究,重视人际关系,这一切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关乎着人类的命运。

1.4 研究方法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其主要观点的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以整体分析、现象学方法和个体特征研究法等为具体研究法。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促进了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它反对方法中心主义,主张研究对象决定研究方法;反对科学主义,坚持科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的统一;反对原子主义方法论,坚持整体分析法。诚然,人本主义提出的方法论构想是好的,但在实际中,其仍然过分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重视描述和经验性的分析,这是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推崇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过分强调内在的自我,过分强调理论假设、推演或类推而忽视实证研究,这就给人本主义打上了思辨哲学的印记。人本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甚至成为一种反实证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从而走向了主流心理学的对立面,限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了十分包容的态度,它一方面继承了人本主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另一方面又不拒绝非实证研究方法,既用实验、测量和分析,也重视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就认为,获取有意义的证据可以有多种渠道,科学不应该只崇尚其中的一种渠道而忽视另外的渠道,科学的心理学可以从严谨的实验室实验中获取数据,也可以从对独特个体的个案研究、访谈,以及大众的普查,历史资料的分析等渠道中获得实证。积极心理学对研究方法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2 总结与展望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全新的东西,它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发展与补充,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其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方面均表现出了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大的继承就是人性观的继承,它们都对人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共同诠释了人能够达到的境界。积极心理学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积极心理学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不断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

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包括对幸福教育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等,在教学上主要是重视兴趣、积极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在管理层面有心理资本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力量和美德,致力于让每一个平凡的人能够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如果说人本主义追求的是人性的完满,重视生活中的高峰体验,那么,积极心理学便更贴近日常生活、服务生活,它倡挖掘自身的美好品德和性格优势,培养幸福力,让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其实吸取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经验和教训,重视人的社会性与实践性;此外,其既吸收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又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与心理观取向,它吸收了两者的精华,它的理念必将影响整个心理学界,使心理学更加平衡,能够意识到消极与积极,还有消极与积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取向,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个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一定会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科学的行动诠释与实践心理学,它必将引导人类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华.人性:建构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5):88-93.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元理论[M]//车文博文集(第八卷).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3.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立是规范和鼓励大学生行动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的制定要明确、组织要严密、计划要周到。总体目标必须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科学性,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上的。此外,总体目标的建立应该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需要考虑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范围。基于这种背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可表达为: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强化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目标

在总目标的框架内,高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习进程制定分目标,包括发展性目标、适应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三个层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解决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所面临的各种发展性问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在发展目标价阶段,重点需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出现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在校期间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和完善人格。适应性目标是指通过高校积极心理性健康教育,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他们各种社会适应能力和现实适应能力,掌握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适应性目标是目前我国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矫治性目标是,在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或疾病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矫治性目标面向的学生是小众,但其却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组成部分之一。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包括积极性原则、价值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三个方面。积极性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积极的价值观;关注和演技人行的积极方面,发现和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心理健康的最直观变现是对幸福的追求、感受和满足,因此幸福是健康的内涵之一,价值性原则则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其核心价值是健康、和谐、幸福。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到多个学科,渗透到德育、美育、体育、智育之中。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系统性、大学生发展环节和过程的系统性、高校环境和氛围与大学生成长关系的系统性。

3.丰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在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助于学生消除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建立幸福、愉悦、乐观的心理状态。积极情绪体验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据有重要作用,积极情绪体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相当于拓展了大学生的心理资源;足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在大学生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人格;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2)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特有的一种统合模式,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在成长过程中,自身总是存在各种潜质和能力,这些潜质和能力有时候需要外界的激发才能发挥出来作用。当外界的激发手段达到一定程度或时间时,个体内在的能力和潜力将变为一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这种习惯就形成了个性化的人格特质。因此,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或者积极的心理教育来激发。从这个视觉来看,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4.拓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的普及带来极其丰富的信息,进而对当前大学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作用。网络中的多元化价值观和多样化思想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教育提出了诸多难题,也提供了众多的教育资源。因此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能够为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从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倾向、普及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与积极预防,因此大量的网络信息成为重要教育资源。常用的网络资源有:网络博客、QQ等在线沟通工具、主题论坛、专业网站等。

(2)科学设计教育课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模式来看,多以矫治和疏导为主,是基于消极心理学基础的,这种教育方式对于消除障碍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足以达到开发潜能和积极体验的高度,因此需要在原有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革。首先,开设《幸福心理学》课程,培养大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以及培养他们保持长久幸福的心理状态;其次,开设《积极人格》课程,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最后,开设《潜能开发》课程,大学生潜能开发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层次目标。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就业心理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74-02

当前,高校就业教育大多注重就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从而制约了高校就业教育成效,限制学生就业能力发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前途。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个体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将关注点放在人本身所具有的积极的、建设性方面,主张发挥个体人格优势,利用积极个性优势力量帮助个体发挥自身潜力,从而获得美好生活。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阈,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校就业心理教育的改革。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及教育理念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专家任俊将积极的情感体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满意感、成就感等针对过去的积极体验。第二类是诸如快乐感、流畅感等此时此刻的积极情感体验。流畅感是指个体对于所感兴趣的事,在其中体会到的全身心投入的体验。它可以让人充满激情、富有创造力。第三类则是乐观、希望等对未来生活的积极体验。赛里格曼认为乐观是个体可以经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解释风格。乐观的人往往把消极事件解释为暂时的、内在的、特定的因素,而非普遍的、稳定的、内在的因素,使个体对未来充满希望。B.L.Fredrick于20世纪末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认为诸如兴趣、快乐、自豪、满足以及爱等积极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增强和构建人的智力、体力以及社会协调性等认知、社会交往能力。经常体验积极情感的人,往往在判断、认知以及策略上与经常体验消极情感的人有区别。

2.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人格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正性的利己特征,主要指个体能够接受自我,具有生活目标和意义感,能够积极应对环境的挑战,感受到个人独立。其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即能够获得重要他人的支持,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并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研究发现,诸如乐观等积极的个性特征有助于个体在生活中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生活困境的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压力情景。

3.积极的社会组织。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品质的形成与发挥,与社会大背景密切联系,个人的道德、素质和行为,必须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进行考虑。因此,构建积极的社会、社区和组织,能够有效促进个人美德和个性的积极力量的发挥。积极的社会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个人素质,诸如社会文化规范、社会成员关系以及家庭背景,在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个性特征形成中影响巨大。在某种程度上,积极的社会组织起着保障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的就业心理教育理念。具体如下:

1.重视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对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在就业教育理念上,积极心理学重视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对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个体在生活中经常体验到满意感、成就感和快乐感,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任务时体验到流畅感,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的个体,其智力水平、判断能力以及应对挫折的策略往往与经常体验消极情感的人不一样。因此,高校就业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就业教育课程中引入情感教育,重视情景教育和活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教育中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同时也能拓展简历制作、面试等就业技能的提高。

2.注重学生积极的个性特征对自身弱点的克服力量。积极心理学的就业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弱点,就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挥个体原本的优势个性特征,用人格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而非关注对自身缺陷的修改。在就业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乐观的个性特征,提高对学生理解关注的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就业心理教育需要重视培养和发现学生积极的人格力量和心态,重视学生美德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在团队中合作。而这些在与办事能力密切结合的优势特征,也契合了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3.关注构建积极的社会组织对教育效果的保障作用。关注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培养的就业心理教育理念,不能脱离社会和校园这种大环境,必须通过高校积极的组织和校园氛围来实现。构建积极的社会组织,一方面,需要整个社会重视构建和谐的就业氛围,进一步发挥人才市场的作用,不仅有针对性地提供岗位给当代大学生,还需要提供增强就业积极情感体验和发挥就业优势人格力量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给就业教育的教师进行统一培训,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生命教育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需要建立专门的学生组织,致力于帮助学生探索就业目标,切实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就业信心。

二、我国高校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专业技能教育,轻就业心理教育。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加之经济下行的压力,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出现焦虑失眠等身心失调的现象,就业心理教育刻不容缓。但是,传统的就业教育往往忽视就业心理教育这一环节,而侧重于做简历、面试技能辅导以及专业技能教育等。

(二)重传统授课方式,轻情感体验环节。当前,我国就业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仍然偏重于就业观及职业道德等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则依赖于传统的讲授法。很多高校会在大二的时候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提交职业规划书作为期末考核内容,大四的时候进行就业形势教育,指а生做简历并进行模拟招聘。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但仍然缺少社会调查、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对于就业心理教育,也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情景体验等针对情感教育的教学方式,不足以促进学生就业情感体验、内化知识和切实提高就业能力。

(三)重课堂教学效果,轻课外活动组织。高校就业教育普遍呈现重视课堂教学效果,而轻视课外活动组织的现象。一方面,高校专门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建立就业教育教研室,要求就业指导课老师进行统一备课,加大对就业教育教师的指导,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就业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高校还未能构建完备的学生组织,促进就业活动在校园的大力开展,甚至有教师认为在高校大力倡导就业教育,会增强学生的功利性思想,削弱高校学术研究的纯粹性。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个人能力的形成、情感体验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完备的校园组织、大学生就业社团的建立,能够在全校形成关注就业能力提升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体验就业成功或失败的情景,充实学生的就业体验,促进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弥补课堂教学偏重知识传授的不足。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的高校就业心理教育改革方向

(一)增强积极体验,树立就业自信心。根据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当今高校就业教育改革必须坚持重视大学生积极体验,增加大学生就业愉悦感,提高就业自信心的方向。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普遍对毕业后的就业有恐惧心理,大多数毕业生所找到的工作往往是专业不对口的,使得高校专业技能教育不足以提高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信心。在就业心理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积极的体验,重视学生在就业教育中自我成长的经验,同时加大实践体验教学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积极的就业体验;密切结合就业现实情境,让学生做自己就业教育的老师;不要求学生记住就业理论和具体的就业技巧,而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积极情绪,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促进大学生就业认知,扩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掌握就业挫折应对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水平。

(二)发掘积极个性,促进就业能力提升。积极的个性特征教育理论认为,高校就业心理应该关注如何将大学生的优势人格发掘出来,让学生成为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卓越的人,这正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品格要求。积极心理学认为优势个性特征和美德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缺陷,帮助个体克服缺点,从而帮助个体在就业上走向成功,最终发挥个体潜能,收获美满幸福的生活。在就业中,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优势,能够提升大学生应对挫折和压力的措施。在就业心理教育中,塑造和发掘学生优势个性特征的实践途径在于增强学生某方面的积极情感体验。同时,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中运用积极的人格理论来塑造学生的优势个性特征,对此,积极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建议,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构建积极系统,加强就业保障力量。积极心理学认为,高校就业心理教育,必须重视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组成良好的支持系统,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教育中体会积极的情感,发掘个性优势,充分发挥人格的力量。建立组织良好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系统,需要三方给予重视,发挥合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因此,要倡导社会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立专门的组织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就业,同时给予切实的就业指导教育。高校在建立专门的机构的同时,要大力支持与就业有关的学生社团建立,促进各行各业的职业协会在校园开展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中进行探索。家庭要关心理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支持大学生自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不要对子女给予过高的期望,指导不要过于具体,切忌强烈要求子女一定要从事某行业,达到某工资标准。建立起以课堂教学为引领,校园社团为练兵场,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融为一体的多元就业心理教育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54-265

[2]Fredrick B.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

[3]王林召.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

[4]李群,岳晓东.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为例[J].裸程・教材・教法,2011(8)

[5]张慈,刘晓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生积极人格塑造的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4)

[6]裴利华.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23)

【基金项目】嘉应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JYJG20150220);嘉应学院人文社科学思政专项一般项目(2015ZSY03)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1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当中,有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去研究人的心里过程。某一学家指出在某种情况下,积极的完成一种任务,可以对人的兴趣产生不同种类的影响,可见积极性的心理学在人文教学当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在大多数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都是健康的,也不排除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心理承受压力比较敏感,没有方法得到宣泄,长时间处在了一个很低迷的边缘的这些种种现象,对此高校人员制定了合理的方法来改善这一现象。

在心里过程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治疗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比如:心里问卷调查、一对一的专人咨询、整体性的进行心里演讲辅导等方式进行治疗。以上这些内容,相比之下,积极性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很实用,而且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在当今社会下,可能由于多种原因,会出现很多消极的情绪,这个时候就应该有新的理念去进行指导,所以积极性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 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辅导的可行性

2.1 二者思想的相近性

2.1.1 二者都包含人本主义的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心里学指导,高校指导要选择共同的特征去进行实施,学习其他心理学的优点,结合积极性心理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去实施。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效率,也加大了效果的体现,选择相近或者相同的因素来进行指导研究。

2.1.2 二者都强调群体系统的。整体性对于心理学研究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任何一种研究,都离不开整体性。在记性积极性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高校辅导人员要加大对整体的影响政策,要多方面多方位的去进行实施积极性心理学。在大多数情况下,整体的力量可以带动个体,可见群体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2.1.3 不管是哪种心理学的意义,相互之间都以健康的心里为重点培养目标。大学生都是祖国成长的栋梁,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大学生的付出与贡献。所以,要从大学生实施,帮助他们的心里能够健康的发展,也预防了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心里原因出现的自杀等现象,让我们的社会能够和谐健康的发展。

2.2 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积极性心理学的实施,不仅仅对高校大学生带来了理想的效果,而且也为社会中出现的大多数自杀,轻生的等多种不好的现象得到了减少。让大学生在积极性心理学的影响下,能感受到正能量,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有一个愉快的气氛。在实践与研究中,这种方式的实用性真的很强,也减少了成年人犯罪的概率,让社会能处在一个和谐的环境当中,可见,积极性心理学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3 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思想进行辅导

对于如何将积极心理学思想应用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下面将以大学生职业生涯例做具体阐述,现设计如下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名称:我的未来我做主团体目标:

(1)总目标:让成员认识自己,明确职业目标,开发成员自身潜能,促进成员积极乐观的生活。

(2)阶段性目标:团体形成(成员彼此熟悉、澄清团体期待、了解团体性质、形成团契约);进行辅导(运用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进行辅导);团体结束(巩固效果处理绪)。团体性质:同质的、结构的、发展性团体小组团体规模:12名大学生参加对象:10名有职业困惑的学生和2名榜样学生团体活动地点:环境可以影响成员的情绪体验,根据各单元的主题选择地点。方案设计及设计依据: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团体心理导是通过团体中友好关系的建立、消极情绪的对抗处理、榜样的模范学习、幸福的体验分享达到培养成员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应对方式、积极的人格品质,帮助成员解决实的发展性问题的目的。

(1)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积极团体辅导的一块重点,首先,在团体成立初期,需要在成员明确团体规范后,通过叠罗汉、信任背摔等活动,营造一个安全信任、有凝聚力的团体氛围;其次,在团体各单元进行前,需要通过谁是超人、信任之旅等暖身活动,让成员有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最后,在团体进行过程中,需要体领导者对成员进行积极地情绪引导。

(2)积极的认知应对方式。在积极团辅方案设计的第二单元“认识自我”中,通过镜中的你我、天生我才等活动的进行,可以让成员从自我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对自己进行评价,使成员识自己,对自我重新定位。

(3)积极的人格品质和现实性的发展问题。在职业生涯积极团辅方案中,包含记录生命中值得感恩的事情、生命线、回到未来等环节目的是让成员学会以积极的视角去审视生活,激发成员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从而激励成员以积极的心态克服当下的困难、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

4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的意义

首先,这种方式的实施加大了学生的心里能力,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成员之间有了良好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好的社交场地,从而促进了成员在社会环境生活中能够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其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积极性心理学的实施带来了很多的乐趣,让每个大学生都乐在其中,愿意去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能用良好的心里素质去解决,达到了积极性心理学的效果。最后,通过积极性心理学不断的积累经验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高校辅导员会不断的进步改善,制定出合理的方法,让大学生的心理有所改善,争取改善每个人的心理,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帮助他们产生正确的价值观。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意义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48 ― 0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二十世纪末始于美国心理学界、之后逐渐风靡全球的一场新兴心理学运动的实践产物,“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1〕在传统心理学的发展视野中,心理学家的主要任务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病理性的消极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导模式。人们对心理学的第一印象基本锚定在病态、幻觉、焦虑、狂躁、恐惧、神经等负面概念上。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就指出:“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只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2〕积极心理学正是在这一使命的引领下开始超越和改变二战后人类以治愈战争创伤和精神疾患为目的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研究人的主体价值、发展人性的优点远比修复疾病更有建设性,因此它要求心理学家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欣赏的眼光去认识人类的潜能、品质和能力,倡导心理学研究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文关怀,提倡用积极的心态重新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通过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心理病人解决心理问题,帮助普通人最大程度地开发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逐年加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愈加凸显,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调适实践也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到深入再到强化的发展历程。但总体而言,我们的就业心理障碍调适未能及时回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仍局限在忽视个体的消极心理学范式,就业心理调适缺乏针对性、积极性和实效性。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心理学坚持以人为本,提倡积极人性论,扭转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消极性,实现了心理学从消极到积极的正确转向,这种转向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调适水平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价值平衡

长期以来,主流心理学专注于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重点研究消极力量、消极因素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消极影响。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调适实践仍不可避免地困于“消极的囚笼”,而打开囚笼的钥匙就是把“积极”这一理念重新导入心理学视阈、实现“两极”价值平衡的积极心理学。首先,积极心理学有助于祛除传统心理学调适目标的不平衡性。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目标总体上来说是侧重于消极目标,以解决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为主要任务,忽视了引导学生心理发展和成熟的积极目标,即帮助学生在自身就业能力与客观就业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最佳就业心理状态,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个体的就业潜能,促使个体人格在就业实践中更趋成熟。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调适的目标就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我们的就业心理教育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的积极应对态度,同时关注个体内在潜能,培养个体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这样的做法应该更有助于从实质上减少和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其次,积极心理学有助于矫正传统心理学调适方式的纯病理性。对具有心理障碍的对象实施医学性和病理性的诊断和治疗是传统心理学的基本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仍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本主义精神的回归,人们越来越认可和支持积极心理学所提出的理论、所提倡的做法,即:人是一个具有自我决定、自我完善功能的理性个体,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挖掘和激发人类自身与生俱来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来抑制、消除消极心理,实现“积极”与“消极”的此消彼长。所以我们的就业心理调适也应该遵循这一理念,注意从大学生个体的内在层面发展积极力量,促进就业心理障碍的标本兼治。最后,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消解传统心理学调适对象的局限性。传统心理学认为,“消除了疾病就意味着健康”,〔3〕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把服务对象框定在了病人身上,排除了正常的普罗大众。但积极心理学认为要把正常人纳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研究健康人的本性、潜能、优点和价值,实现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因此,我们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对象也应普及到占绝大多数的正常学生,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心理更加健康,从而更好地预防正常学生滑入就业心理障碍的泥沼。

二、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挖掘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积极力量

二战后的心理学基本以问题为中心,其主要内容就是消除人心理上和行为上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在否定人的自身积极性的前提下“修理”人的“毛病”。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性中的优点是对抗心理疾病重要的调节与缓冲器”,〔4〕开发和培养人内生的积极力量有助于人主动克服苦难和问题实现成长。积极力量是指个体正向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潜能。〔5〕在同样的负面环境下为什么有些人能保持健康的身心,始终有尊严地生活着,而有的人却成了问题人?导致这种结果分化的杠杆点就是积极力量:只有人内在内生的积极力量(如爱心、善良、责任感、乐观、勇气、意志力、工作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等)才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工具,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工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不是问题的集合体,而是一个既有潜在内心冲突,又有自我决定、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能力的综合系统。因此,传统心理学应改变纯粹以问题为导向的功利主义取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培养人的积极力量上,通过巩固、提升人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达到身心和谐的理想境界。而且,“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6〕人类社会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一味地为了使自己不再有任何问题而保持存在,而是开始由必需性需要向享受性需要转化,趋向于使自己更完美、更舒适,社会文化对于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积极力量也是表现得愈加关注。因此,我们的就业心理教育必须及时地回应这种变化,不能再一味地把目光聚焦在大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而衍生出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上,而应尝试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大学生就业积极力量的挖掘上,通过积极力量的开发祛除或是抑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坚持“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7〕使心理学真正回归于社会、回归于人。

三、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提供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积极解释

传统心理学基本是就问题论问题,从问题的消极性角度探讨消极性的问题,完全切割了“消极”与“积极”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久而久之造成了“消极”与“积极”在实践层面的对立和冲突。相反,“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8〕因此提倡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消极问题)作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每天可能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问题出现在眼前,如何选择对待它的态度、如何解释它的存在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前提。态度、解释是极具个人主观性的概念,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每个人都可以对问题持有自己的理解,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解释风格,比如积极还是消极?乐观还是悲观?积极心理学给我们的告诫就是要学会从问题的坏的一面看到好的一面,从消极中发现积极,为解决问题提供积极的解释。例如,足坛巨星梅西的劣势就是身高,这使他在争抢高空球的时候明显落于下风,但也正是得益于身高的“劣势”,他获取的积极性优势就是重心低,变向、变速敏捷度无人能及。因此,世界是辩证的,凡事都有两面性,当前,我们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调适基本是把问题框定为消极性的“死问题”,并没有尝试对问题作出正向的、有建设性的积极解释。比如大学生就业中的自负心理,其积极解释可能是自信心比较强,自我认可度高;自卑心理则可能说明这个学生做人更务实、做事更踏实;攀比心理也许意味着这个学生有更强的求胜心理和自我定位要求。长远来说,能对问题作出积极解释的人在生活中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更高,抑郁更少。而且,积极的解释风格就像汽车上的减震装置,它能使人在面对问题、面对挫折时保持情感上的稳定性和舒适性,而不至于出现剧烈的心理波动。因此,我们要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解释出学生的优点和潜质,并引导学生尝试用积极的方式解释自身面临的就业问题和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品质,逐步实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由以解决具体心理问题的工具性目标过渡到以“促进人成人”为崇高使命的高阶目标。

〔参 考 文 献〕

〔1〕柳礼泉,肖冬梅.积极・希望・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9,(07):171-175.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展,2003,(03):321-327.

〔3〕陈晓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19.

〔4〕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02):81-87.

〔5〕田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11:26.

〔6〕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02):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