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意义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48 ― 0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二十世纪末始于美国心理学界、之后逐渐风靡全球的一场新兴心理学运动的实践产物,“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1〕在传统心理学的发展视野中,心理学家的主要任务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病理性的消极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导模式。人们对心理学的第一印象基本锚定在病态、幻觉、焦虑、狂躁、恐惧、神经等负面概念上。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就指出:“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只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2〕积极心理学正是在这一使命的引领下开始超越和改变二战后人类以治愈战争创伤和精神疾患为目的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研究人的主体价值、发展人性的优点远比修复疾病更有建设性,因此它要求心理学家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欣赏的眼光去认识人类的潜能、品质和能力,倡导心理学研究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文关怀,提倡用积极的心态重新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通过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心理病人解决心理问题,帮助普通人最大程度地开发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逐年加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愈加凸显,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调适实践也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到深入再到强化的发展历程。但总体而言,我们的就业心理障碍调适未能及时回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仍局限在忽视个体的消极心理学范式,就业心理调适缺乏针对性、积极性和实效性。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心理学坚持以人为本,提倡积极人性论,扭转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消极性,实现了心理学从消极到积极的正确转向,这种转向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调适水平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价值平衡

长期以来,主流心理学专注于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重点研究消极力量、消极因素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消极影响。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调适实践仍不可避免地困于“消极的囚笼”,而打开囚笼的钥匙就是把“积极”这一理念重新导入心理学视阈、实现“两极”价值平衡的积极心理学。首先,积极心理学有助于祛除传统心理学调适目标的不平衡性。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目标总体上来说是侧重于消极目标,以解决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为主要任务,忽视了引导学生心理发展和成熟的积极目标,即帮助学生在自身就业能力与客观就业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最佳就业心理状态,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个体的就业潜能,促使个体人格在就业实践中更趋成熟。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调适的目标就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我们的就业心理教育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的积极应对态度,同时关注个体内在潜能,培养个体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这样的做法应该更有助于从实质上减少和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其次,积极心理学有助于矫正传统心理学调适方式的纯病理性。对具有心理障碍的对象实施医学性和病理性的诊断和治疗是传统心理学的基本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仍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本主义精神的回归,人们越来越认可和支持积极心理学所提出的理论、所提倡的做法,即:人是一个具有自我决定、自我完善功能的理性个体,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挖掘和激发人类自身与生俱来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来抑制、消除消极心理,实现“积极”与“消极”的此消彼长。所以我们的就业心理调适也应该遵循这一理念,注意从大学生个体的内在层面发展积极力量,促进就业心理障碍的标本兼治。最后,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消解传统心理学调适对象的局限性。传统心理学认为,“消除了疾病就意味着健康”,〔3〕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把服务对象框定在了病人身上,排除了正常的普罗大众。但积极心理学认为要把正常人纳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研究健康人的本性、潜能、优点和价值,实现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因此,我们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对象也应普及到占绝大多数的正常学生,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心理更加健康,从而更好地预防正常学生滑入就业心理障碍的泥沼。

二、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挖掘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积极力量

二战后的心理学基本以问题为中心,其主要内容就是消除人心理上和行为上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在否定人的自身积极性的前提下“修理”人的“毛病”。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性中的优点是对抗心理疾病重要的调节与缓冲器”,〔4〕开发和培养人内生的积极力量有助于人主动克服苦难和问题实现成长。积极力量是指个体正向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潜能。〔5〕在同样的负面环境下为什么有些人能保持健康的身心,始终有尊严地生活着,而有的人却成了问题人?导致这种结果分化的杠杆点就是积极力量:只有人内在内生的积极力量(如爱心、善良、责任感、乐观、勇气、意志力、工作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等)才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工具,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工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不是问题的集合体,而是一个既有潜在内心冲突,又有自我决定、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能力的综合系统。因此,传统心理学应改变纯粹以问题为导向的功利主义取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培养人的积极力量上,通过巩固、提升人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达到身心和谐的理想境界。而且,“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6〕人类社会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一味地为了使自己不再有任何问题而保持存在,而是开始由必需性需要向享受性需要转化,趋向于使自己更完美、更舒适,社会文化对于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积极力量也是表现得愈加关注。因此,我们的就业心理教育必须及时地回应这种变化,不能再一味地把目光聚焦在大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而衍生出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上,而应尝试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大学生就业积极力量的挖掘上,通过积极力量的开发祛除或是抑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坚持“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7〕使心理学真正回归于社会、回归于人。

三、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提供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积极解释

传统心理学基本是就问题论问题,从问题的消极性角度探讨消极性的问题,完全切割了“消极”与“积极”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久而久之造成了“消极”与“积极”在实践层面的对立和冲突。相反,“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8〕因此提倡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消极问题)作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每天可能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问题出现在眼前,如何选择对待它的态度、如何解释它的存在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前提。态度、解释是极具个人主观性的概念,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每个人都可以对问题持有自己的理解,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解释风格,比如积极还是消极?乐观还是悲观?积极心理学给我们的告诫就是要学会从问题的坏的一面看到好的一面,从消极中发现积极,为解决问题提供积极的解释。例如,足坛巨星梅西的劣势就是身高,这使他在争抢高空球的时候明显落于下风,但也正是得益于身高的“劣势”,他获取的积极性优势就是重心低,变向、变速敏捷度无人能及。因此,世界是辩证的,凡事都有两面性,当前,我们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调适基本是把问题框定为消极性的“死问题”,并没有尝试对问题作出正向的、有建设性的积极解释。比如大学生就业中的自负心理,其积极解释可能是自信心比较强,自我认可度高;自卑心理则可能说明这个学生做人更务实、做事更踏实;攀比心理也许意味着这个学生有更强的求胜心理和自我定位要求。长远来说,能对问题作出积极解释的人在生活中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更高,抑郁更少。而且,积极的解释风格就像汽车上的减震装置,它能使人在面对问题、面对挫折时保持情感上的稳定性和舒适性,而不至于出现剧烈的心理波动。因此,我们要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解释出学生的优点和潜质,并引导学生尝试用积极的方式解释自身面临的就业问题和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品质,逐步实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由以解决具体心理问题的工具性目标过渡到以“促进人成人”为崇高使命的高阶目标。

〔参 考 文 献〕

〔1〕柳礼泉,肖冬梅.积极・希望・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9,(07):171-175.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展,2003,(03):321-327.

〔3〕陈晓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19.

〔4〕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02):81-87.

〔5〕田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11:26.

〔6〕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02):81-87.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积极情绪;大学生;心理健康;意义

1.引言

积极情绪是指与个体需求的满足相联系、伴随愉悦主观体验的情绪,积极情绪可以拓展大学生的个体瞬间思维活动序列,帮助大学生建设持久的个体资源,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心理弹性,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其应对不利状况和负面情绪的技能。随着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积极情绪与大学生的活动密切相关,当大学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积极地情绪,反之,就会出现消极的情绪。人的积极情绪主要包括高兴、兴奋、喜悦、满足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显示,积极情绪与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尤其是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避免其心理出现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积极情绪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心理学对积极情绪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的也更加透彻,积极情绪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大学生的自尊自立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在全球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这严重制约着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的调节作用,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1积极情绪对大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积极地心理情绪能够增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负压能力,对大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刚刚走出高中的校门,面对大学里新鲜的事物和全新的环境,难免会感觉到一定的压力。积极情绪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拓展其知行能力,增强大学生的个人能力。积极情绪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惯性,使其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降低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与知识记忆过程中的出错几率。

3.2积极情绪有利于大学生负面情绪的消除

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大学里要懂得为人处世,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关系。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学生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强,社会各界以及家长对大学生的期望在不断上升,此外,大学的课程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不断聚集,导致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学生长期被消极情绪所围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烦躁、郁闷的情绪,不仅不利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工作和学习,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学生日后在工作中的表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是一种相对的情绪,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能够帮助大学生释放心中的压抑情绪,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3积极情绪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也在逐渐提高,当代人一直处于不断变迁的过程,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随时面临着环境变化的可能性,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积极情绪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使大学生以积极地心态来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积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发展。随着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学生会以积极地态度面对生活,其幸福感也就随之提高。

4.发挥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促进作用的途径

4.1丰富教学模式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设置心理专业课程的形式,要通过丰富的形式诱发学生积极情绪的产生。教师应该将积极情绪的培养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密切的结合起来。比如,在高校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名人事迹讲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思想政治课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4.2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心理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切实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任何突发状况都要进行及时有效地调节,时刻向学生传递积极地情绪;第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师生交流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积极情绪,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对待学生,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结论

大学生这一群体心理发展还未成熟,对自我的认知状态有一定差异,很可能不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处于矛盾状态也就导致不能合理的对他人、环境有所认识,也就导致人际关系糟糕,不知如何处理。所以,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丰富心理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情绪,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提高其幸福感,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军,王燕菲,禹玉兰.积极情绪体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年5期.

[2]张晨亮.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积极情绪和个人资源的影响分析.新校园(学习),2013年1期.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消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1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 sychology) 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 KnnonM. Sheldon) 和劳拉·金(Lawra King) 。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

2 、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与现状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 年代Terman 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就曾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思潮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财富极大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却相对落后,负面心理层出不穷,而传统心理学许多理论似乎只把人当作动物或机器,而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就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的呼唤以及传统心理学研究的片面化等情况下应运而生。《美国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杂志分别在2000 年和2001 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专辑。1998 年11 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明确了积极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性的心理运动。积极心理学在短短几年内,已从美国扩展到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1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对于积极情绪,B. L. Fredrick(1998) 提出了拓延———构建( broaden2and2build)理论 ,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t hought2action) 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同时,其他实验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 。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well2being) 、快乐( happiness) 、爱,等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新的热点。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间关系的追踪研究表明,只有3 个月内的生活事件会影响主观幸福感 。对于生活事件男女两性有相似的反应,但也存在着一些性别角色的效应:女性持续地体验到琐细的小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受近期的整体条件的影响。关于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发现,与主观幸福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格特性为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欲、耐性等等。跨文化研究表明,人格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情绪成分的影响是泛文化的,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的影响则是受文化影响的。

2 、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性(positivepersonality) 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Hill son 和Marie (1999 )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 正性的利己特征( PI :positive individualism) ;(2) 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PR : positive relationswith ot hers) 。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

3 、积极社会环境

基于群体层面的积极社会环境主要研究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 以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发挥等社会环境因素上。Kasser 等人对18 岁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母亲是冷酷、挑剔、爱控制人、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关注外部、实利的价值;而“母亲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Williams 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三、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1 、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 ,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 积极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另外,积极教育的目标是把所有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一理想状态是依每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的各自可能达到的动态的理想状态,不求一致,但求尽力。

2 、积极心理治疗

塞里格曼( Seligman) (2002) 在《积极心理治疗手册》中提到“积极心理治疗”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运用,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疗法,而是一种反对过去以问题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治疗,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积极心理治疗吸收了东方佛教、道家和禅宗等思想,着眼于冲突、烦恼和苦恼的积极面,致力于加深自我认识,接纳自己,从而建立自我信任和安全的新生活模式。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在《积极心理治疗》中提到了积极心理治疗的五个阶段:a. 观察/ 保持距离阶段;b. 调查阶段;c. 处境鼓励阶段; d. 语言表达阶段;e. 扩大目标阶段。

四、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1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标志是1961 年创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和1962 年成立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戈尔德斯坦等。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内心生活体验,它看重人的积极面,强调对人的尊重,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

2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积极心理学是在前人研究的土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特别是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法论以及治疗观上,既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同时又有超越。

(1)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方面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积极心理学反对大量地对人类负性情绪即消极情绪,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它和人本主义一样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等等,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性积极面。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了继承,不仅如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了更进一步的超越。人本主义心理学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和创造性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制约性,而积极心理学则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它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情绪与健康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拓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长期感兴趣的许多类似问题,把那些难以量化,难以实证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具体化,并进行实验或实证性的研究。

(2)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基本观点的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作为其方法论基础,不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那些表面化的东西。在具体方法上,他们并不排除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既用实验、测量和统计分析,也采纳解释学、启发式的方法,既重视现象学的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也重视系统的研究。然而,在实际的研究中,人本主义学家往往又暴露出它以意识经验现象学分析来反对实证的主流心理学的倾向性,这就必然缺乏有说服力的科学材料的支持,造成它所主张的建立科学心理学的设想和它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产生矛盾而无法解脱。而根植于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积极心理学, 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完善,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这一点从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里格曼的研究起点“习得性无助”以及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之一主观幸福感就可窥见一斑。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就不只是单纯的科学实证,实验的量化方法,也不是单纯人本主义现象学,存在分析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3)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上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人本主义的治疗目标是人格的成长目标,可以说是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渊源。赛里格曼说,积极心理学长期以来总是致力于修复病人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和损坏的大脑,期望通过修复病人的这些损坏部分来治愈病人。积极心理治疗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出发点以及治疗目标是相似的,但前者又对后者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积极心理学采取以解决冲突为中心的,以现实能力为依据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调查阶段,处境鼓励阶段,语言表达阶段,扩大目标阶段。如果我们说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非指导性的治疗,强调患者自助的作用,那么我们则认为积极心理治疗是指导性的治疗,自助———教育———心理治疗三位一体的模式。它不仅重视来访者的作用同时也重视治疗师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治疗能更具有结构性,治疗双方能有更好的互动。

五、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和不足

1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倡导探讨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等,以及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引导人们不断地发展自己,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这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从理论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空档。心理学长期以来注重研究人类的消极一面,例如病态心理的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拓宽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现实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生活和健康、和谐发展的心理学。它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生活,发展和发挥潜能和实现价值。积极心理学批判传统心理学把人比作机器和动物,认为人要么有本能驱动要么有环境决定的被动的、消极的人性观,它注重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类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它的诞生为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导向。

2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足之处由于积极心理学刚刚兴起不久,尽管它吸收了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但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有很多,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例如关于积极心理治疗的研究只有一些笼统和概括的理论,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另外鉴于心理学学科历史的短暂性、学科性质的复杂性和人类心理的多变性,如何吸收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来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积极心理学的许多研究结果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获得的,因此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本土研究还有待加强。最后,从传统消极心理学100 多年的历史来看,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有人认为,人类的心理问题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因此否定消极心理学而大力提倡积极心理学是不妥当的,无论是消极心理学还是积极心理学都不能片面化,厚此薄彼。[论文网 Www.LunWenData.Com]

参考文献:

[1 ] Kennan M. Sheldon 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J ] .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3) :216 —217.

[2 ]李金珍, 王文忠, 施建农. 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 ] . 心理科学进展,2003 ,11 (3) :321 —327.

[3 ]Lazarus R S. Coping theory and research : Past , present , and future [J ] . Psychosomatic Medicine , 1993 , 55 (3) :234 —247.

[4 ]严标宾, 郑雪. 自我决定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J ] .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 ,25 (3) :94 - 99.

[5 ]付国秋. 积极心理学介评[J ] .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 ,2 (3) :21 —21.

[6 ]任俊, 叶浩生. 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3 (4) :106 —110.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水平

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兴起于美国心理学界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在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1]。积极心理学开放和欣赏的态度去研究人类心理,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2]。

一、有关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本身固有的积极因素,帮助人获得幸福为目标[3]。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人类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等产生积极情绪的科学[4]。提倡用主动、乐观、开放、欣赏的心态看待事物,是着力研究普通人的幸福、发展、快乐的科学。就研究对象而言,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一是主观的积极情绪体验。从主观上研究人的积极体验,强调人对过去感到幸福和满足、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乐观、以及对现在体验到快乐和心流。二是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从个体研究人的积极个人特质,如创造力、真诚、爱、公平、宽容、感恩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三是群体的积极组织系统。从群体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如研究公众的责任感、关爱、利他、职业道德等的公民社会组织,如健康的家庭、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5]。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的积极性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对人的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怎样获得幸福等的研究等都对个体的自我发展、社会和谐、建立幸福等具有启发意义。

二、推动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思考

1.开设相应的积极心理学课程

在高校开设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其目的在提高学生的积极理念。首先是情绪层面,能帮助大学生体验更多的正面积极的情绪。其次是生活投入层面,可以帮助学生全心投入他们从事的事情中,感受心流体验。再次是人际关系层面,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是人幸福快乐的最主要因素。然后从人生意义层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各种生活事件中寻找到人生的意义。最后从成就层面,快乐、积极的态度更容易帮助大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生活目的,实现自我成就。Seligman就指出正面情绪、投入、人际关系、人生意义、成就这五方面就是幸福的五大支柱,与大学生能否拥有幸福蓬勃的人生、能否积极应对压力适应社会发展紧密相关。

2.增强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情感体验包括对过去的满意、对现在的福乐和对未来的希望。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体验,使他们学会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的活在当下,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6]。研究表明,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自我调控和潜能开发,激发个人力量。高校要重视增加对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减少消极情绪体验。增加学生积极体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就是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学生,要肯定和赞扬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挖掘学生潜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心理学强调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学校层面就是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知识的教育普及与环境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完善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辅导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乐观积极的心态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身心疾病还能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心理学认为,发挥个体优势比修补个体缺点更重要和有意义,要将关注个体弱点和缺陷转移到关注个体积极品质上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将关注点放在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发挥和挖掘上。如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心理失衡时能自我调整。心理辅导通过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关注,实现心理危机预防。

4.打造大学生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研究了个体人际关系对其生活的影响,证实人际关系与个体的幸福感有关,同时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助于个体保持身心健康和乐观水平的提高。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要充分挖掘、利用好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模式,发挥组织系统的功能,充分体现积极组织系统的有力支持,从积极层面去帮助大学生挖掘潜力、激发活力,让他们积极适应环境、健康生活、快乐学习。

高校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阳光心态、拥有积极品质的学生,而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是保障学生顺利毕业,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积极心理学不仅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还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高校要重视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为培养身心健康、乐观豁达、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艳丽,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5):177-179.

[2]郑洪冰.积极心理学的启示意义及发展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2007(09):156-157.

[3]鐘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05):134-137.

[4]李群,岳晓东.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8):13-17.

[5]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03):6-10.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范文第5篇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emphasizes the advantages of humanity and value, and is commit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potential.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individual, society, country, advocate the same standard of value with different levels,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idea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 and ways to cultivate the core values of the youth.

关键词:青年;积极心理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Key words: young people;positive psychology;socialist core values;cultivation

中D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231-03

0 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2000年以来在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致力于人潜能的开发,研究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积极情绪体验,包括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等;

第二,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爱,宽容,智慧和勇气等;

第三,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构建积极的社区,良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等[1]。

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下对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解读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标志、社会凝聚力的体现,是全体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2]。人的价值观念影响个体的行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富强。积极心理学家Seligman和Peterson的价值-行为体系中包含了24种个人品质和6种美德,24种品质体现的6种美德诸如仁慈善良,真实性,团体精神,爱与感恩等性格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诚信,友善,和谐,公正等内容不谋而合。其次,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源于人本主义,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人最大程度地开发潜能,核心价值观同样以人为本,通过唤醒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来实现幸福;最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了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核心价值和积极心理学内涵是吻合的。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对青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借鉴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1 积极心理学对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借鉴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3]。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绪、乐观的研究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提供了参考视角。Susan的追踪实验发现积极情绪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意味着当一种积极情绪产生后,还能同时检测出其它的积极情绪[3]。积极情绪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能扩大视野,促使人们能够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新思想和新活动,利于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觉践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提升个人的幸福感、自信和自尊,有助于唤醒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与周边人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发展。积极情绪的这种相关性和一致性能扩大视野,促使人们能够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新思想和新活动,有利于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觉践行。Sandra L Schneider讨论了 “现实乐观”,找到了现实与乐观之间的平衡点,这个平衡是个体在现实中感受到自我价值存在的愉悦感,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对于培养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来讲,这个寻求平衡的过程就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佳过程。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绪状态(乐观)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让人相信结果会更好[1] 。乐观有助于个体在公众生活的成功,高自尊和强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个人力量和适应力的发展。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并且这种不同是自动化的,并未被意识到。这些研究成果对激励青年个体的积极情绪和保持积极品质,通过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来培育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2 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心理学解读

2.1 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与积极心理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4]。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总体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体现了经济发展的社会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了公民的个人行为规范[2]。24字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从个体―集体―国家三个维度上提出了各自的价值取向和要求,展现了鲜明的层次性,体现了各层次内在的有机衔接,紧密联系[2]。核心价值观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黑格尔说过,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就如同有机体与各分子之间的关系一样,有机体赋予各分子以生命,各分子则赋予有机体以活力,这和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个体存在和社会环境都具有积极的潜能和动力是相吻合的。积极心理学突出的积极心理品质表现在坚持积极的价值观取向,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有冲突,更具有自我修复、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个体一般都能决定自我的最终发展状态,并过上一种相对满意、有尊严的生活[5]。将个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环境积极动力都可以看成是培育青年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2.2 环境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或选择,最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在跨文化的研究中[6],几乎总能发现主观幸福感与稳定的没有政治压力和军事冲突的民主社会之间存在牢固的联系,而且,公平的社会文化能够带来更强的主观幸福感,利于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另外,在高福利国家,公众机构运转高效的国家,官民关系和谐的国家里,人们有较强的主观幸福感[6]。这些研究无不说明外在环境对个体的重要影响。因此,积极外部环境,积极正向的导向,利于个体积极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就是在倡导积极正向、利于个体价值观培育的环境。

2.3 中国文化特点包含的积极心理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在2014年2月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国文化特点之一的集体主义文化[7],集体主义文化的特点是亲近的人作为自我不可分割的部分,强调作为群体成员必须承担的责任,发扬牺牲精神偏爱群体工作,注重群体成员之间的融洽及群体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中个体幸福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中国文化特点通过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利于培养青年核心价值观。同时,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学认为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7],发挥个体的创造性,这与积极心理学中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个人幸福,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系统理念一致。

3 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年群体价值观呈现出一些特点。首先,政治信仰迷茫,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仅凭感知认识社会,对多元的文化思潮缺乏政治辨别力。其次,表现出理想信念淡漠,对国家大事不够关心,社会责任感减退,缺乏集体主义感,停留在自己得失的小世界,以自身需要是否满足作为价值取向。最后,道德价值观念混沌,部分青年以个人好恶为判断标准,缺乏遵纪守法的意识,是非标准不明朗。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的现状和分歧,对青年群体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带来挑战,也呼吁对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切实有效,结合青年群体的特点和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采用沉浸式体验,增加青年积极情绪体验,强化个体核心价值观

沉浸理论是由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yi提出,是指当人们参与某些活动时,全身心投入情景当中,忘记其它事情,连时间知觉都不同寻常,这就是沉浸体验。沉浸式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习主体为中心,强调学习主体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及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8]。Fredrickson关于情绪的扩展建构理念认为,积极情绪不仅是个人幸福感的标志,而且增进了创造性思维,促使个体积极思考诸多行动的可能性,同时,积极情绪帮助个体建构持久的身体、智力、心理和社会资源,为个体带来间接、长远的收益,从而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应对模式。所以唤醒青年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是青年人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人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产生了情绪体验。为了帮助青年体验积极情绪,立足于青年的生活、心理特点和需要,在青年群体中推行赏识教育,及时帮助青年解决关心在意的事情。在赏识教育中倡导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将重心从关注青年群体的缺点转移到关注他们的潜质、创造性、主动性等积极品质方面,通过社会和学校层面的课程来强化积极特质,达到积极情绪体验的目的。其次,通过设定并从事可自我掌控的具有挑战性任务,帮助青年培养积极自我,特定任务的完成能激发青年的内在动机,使其经历沉浸体验[8]。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个人,关键还是要培养青年积极向上的能量,抑制消极因素,争取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应对环境的挑战,坚定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信仰。

3.2 遵循青年心理发展规律,发挥核心价值观培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青年群体因为生理心理趋于成熟,在认知和情感上有自身的特点,青年对于外部文化知识和思想有天然的好奇心,主动且易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认知能力强、情感丰富、愿意尝试与体验。遵循青年对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是从认知到内化再到行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从主观建构和客观影响两方面着手。首先,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以人为本,擅于发现、努力发掘青年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青年对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激发青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为立足点,将核心价值内容观纳入到公民思想素质体系里来规划设置,提供核心价值观扎根的土壤。通过在青年群体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帮助青年认识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意义,深刻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论上的认知,除了知,更重要的是信,弗洛伊德指出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的过程。只有思想意识层面认同,才会通过调整自己的价值结构以接受核心价值观,用以规范自己行为的过程。积极的政策导向利于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在北师大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八字箴言“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为广大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了方向。第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这是培育的最高层次。鼓励青年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对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学校、社区、社交网络平台等的影响力辐射带动。践行始终坚持引导青年群体的情感认同、心理认同、认知认同,进而行为认同。

3.3 营造优良社会支持系统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保障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通过环境的互动发挥其潜力和创造性,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人不断成长。首先,依托社会组织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培育和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社区文化和校园文化。将环境营造和青年人的需求结合起来,鼓励青年人参与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投入服务社会,亲近自然,培养社会成员责任。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为青年提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平台。第二,将青年核心价值观培养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校园、社区教育工作围绕青年生活、学习、活动特点的方方面面,将青年所需与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将核心价值观培养从真实生活细节开始,让青年感受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存在并得到切实的支持和积极的反馈。第三,利用媒体时效性、信息量大等特点,成为培养青年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平台。重视网络教育,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发言权、话语权。青年人认识事物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大众传媒。所以网络的作用和引导至关重要,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宣传不仅内容要把握价值特点,网络媒体和宣传的形式也要结合青年特点、结合时代特点,突出及时和有效。青年是网络使用最大群体,占领网络主阵地,让网络成为推进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

⒖嘉南祝

[1]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2]王永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定位、精神实质及着力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6):1-5.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4].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光明日报,2014-02-26.

[5]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5):134-137.

[6]卡尔.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