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92-02

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从众心理现象,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作用,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有序地向前发展。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基本表现

大学生在受到外界群体压力下会出现从众心理,并通过行为方式具体地表现出来。

学习从众。学习从众就是大学生在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出现的学习跟随的一种状态,这是大学生从众心理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表现。由于与身边的同学、舍友日益相处一起,他们之间必然相互仿效,互相学习,同时,大学生也会向高年级的学长、老乡们学习取经,效仿他们学习的成功经验时,从而出现学习从众的现象。

入党从众。进入到大学阶段后,在大学学习期间,许多青年学生在校友、老乡、同学、舍友等的影响下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出现了入党从众现象。

公益从众。公益活动能够净化人的思想、升华人的心灵,在公益活动日益增多、形式日益多样的当今时代,大学生也积极参加到各种公益活动中来,公益从众现象在大学校园表现得异常普遍。

恋爱从众。大学生正处于花季年华,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喜欢吸引异性的注意,有着恋爱的冲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大学校园恋爱现象日益普遍,在大学生中,恋爱从众的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上网从众。在大学,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制能力较差,自觉性不强,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上网从众已日益成为大学生沉迷网游的一个重要因素。

逃课从众。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校园里学生厌学情绪较为严重,旷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经常三三两两集体逃课,形成一种不良的学习之风,导致逃课从众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日益普遍。

作弊从众。社会上不诚信的不良习气也影响到了大学校园,使得大学生中也部分地出现了考试缺乏诚信的显现,在考场上各种作弊方式和作弊手段花样繁多,层出不穷,导致大学校园出现作弊从众这样的歪风邪气和消极现象。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利弊分析

从众现象可以说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能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也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面的作用。

(一)积极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分析

一方面,从众心理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集体主义精神。在班级同学、宿舍舍友、学长、老乡等的积极影响下,大学生经过长期的熏陶和耳濡目染,在集体的生活学习中培养起对班级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在这样一种积极心理和其他多方面正面因素的影响系,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形成和确立起集体主义的精神。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公益从众等积极从众行为的影响下,在其他正面因素的作用下,学生的个体心理与群体的积极行为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大学生会共同维护集体的荣誉与利益,通过这样的从众行为,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帮助大学生形成和树立起集体主义精神。

另一方面,从众心理也能够帮助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校园,大学生难免受到校园环境和周围人群的影响,在诸如学习从众、入党从众、公益从众等积极从众行为的影响下,大学生往往能够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入党从众能帮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史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帮助大学生确立起正确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起人生理想的灯塔;择业从众也有可能帮助大学生找到了一条实现人生价值的现实道路,实现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个人价值;公益从众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助人为乐的利他主义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重要帮助。

(二)消极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分析

第一,消极的从众心理会导致学生个人主义思想的滋长。在群体逃课从众、上网从众等消极从众行为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正处在迅速的成长阶段,个性张扬,自我不断彰显,如果受到这些不良从众行为的影响,极易导致个人主义思想的产生和蔓延。

第二,消极的从众心理会助长学生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消费文化、娱乐文化街头盛行,对于青春年少追求享乐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受到消费从众、娱乐从众等从众心理的作用和影响,追流行、赶时髦、讲排场、比阔气的不正之风就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起来,从而使大学生形成“人生得意须尽欢”、“今朝有酒今朝醉”、“人不风流枉少年”等错误的人生态度,使享乐主义的消极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生中泛滥开来。

第三,消极的从众心理容易诱发学生宗派主义思想的蔓延。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中,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容易趋于一致,如果不积极加以引导,就容易诱发大学生宗派主义思想的产生并导致这种错误思想的蔓延。尤其是同宿舍的舍友之间、老乡之间,由于朝夕相处或地缘关系,加上年轻人的血气方刚,一旦在这类人群中出现如逃课从众、消费从众、上网从众等消极从众行为,就更容易导致在这类群体中形成小团体、小宗派,诱发宗派主义思想的产生与蔓延。

第四,消极的从众心理容易造成学生理想信念的褪缺。比如恋爱从众、上网从众、逃课从众等消极从众行为一旦产生,学生的学习精力就容易被分散,长此以往沉迷其中更容易造成学生理想信念的褪缺。作弊从众、从众等消极从众行为则不仅使学生学业荒废理想褪缺,甚至有可能使大学生最终丧失诚信,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利用从众心理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从众心理会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正面的促进作用,消极的从众心理则会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积极的从众心理,消解消极的从众心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学校应大力发展优秀文明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熏陶。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学生的行为活动主要在这个空间和环境中展开。既然处于迅速成长时期的大学生思想开放,模仿性强,学校就可以利用大学生积极的从众心理,通过建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群体文化,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习、科技和文体活动,创建一个充满学术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高尚的人生情怀,使大学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其次,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班级和宿舍管理,营造奋发进取的班级和宿舍文化,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整体环境,而班级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宿舍则是学生生活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场所。因此,在高校必须努力加强班级和宿舍管理工作,营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班级和宿舍文化,帮助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需要加强大学生班级管理工作,激发起大学生学习从众、入党从众、公益从众等积极的从众行为,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营造一种优良的宿舍文化以使大学生在这样一个主要的生活场所中培养起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态度。

再次,要做好学生中的“传”“帮”“带”工作,在大学生身边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向前发展。我们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新生在进入到象牙塔这样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之后,为了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积极模仿,要么向高年级的学长们学习取经,要么向自己的老乡请教大学学习生活的诀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就应积极主动地开展好“传”“帮”“带”的工作,给大学生上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堂课。一方面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学生干部给他们传经送宝,传授他们在大学自主自觉地学习方法和经验,帮助新生迅速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和规律;另一方面,也要帮助新生做好心理调适,消除他们在陌生环境中的学习生活压力,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最后,要充分发挥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激发大学生积极从众行为的产生,消解消极从众行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校园,既有学生会、合唱团、轮滑社、文学社等正式组织,也有老乡会、驴友会等非正式组织。对于正式群体,由于受到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能够有效地形成对于大学生积极的从众心理,如参加合唱团的学生通过在周末到孤儿院、敬老院的义演,能培养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人生价值观。而通过非正式群体,如老乡会在择业方面积极引导,让大学生树立起回到家乡就业,为家乡人民贡献自己所学,促进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珂.论大学生网民的从众心理[J].中国青年研究,2007,(4).

[2]李君亮.从众心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3).

[3]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88,504.

[4]李君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J].高教研究通讯,2008,(1).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第2篇

一些电影剧情中所演绎的情感世界与社会状态可能与观众的内心情感经历相吻合,这样观众就能感同身受,并作为旁观者知道如何去处理相同的状况,不必在现实生活中过于被动从而导致消极的心理情绪。另外电影中的美好场景与际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带给内心情绪低落的观众一些积极的幸福感,让观众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转换心情,得到满足感。在影视作品中,往往蕴含了许多导演及相关制作人员的心血与情感输入,在观影时探讨电影中所表现的人文风貌、思想文化,了解电影世界中所表达的世界观、价值观,既能开阔观影者的视野,又能让其内心得到熏陶,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更加深入、理智。而影视作品从一定程度上也在表现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因此在观看者接收电影所要表达的精神与文化时,同时也接收了更高的艺术品位,提升了自身的心理素养,得到更为坚韧的心理品质。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从青少年成长过渡为成年人的群体,其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往往还是通过学习而进行的,在行为上也更容易收到所接收的信息影响。因此影视欣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单单是指积极情绪的灌输,而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全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从内而外的品质。

二、影视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内心世界,要全面地了解首先在教育人员的投入量与工作时间上就是无法估算的,另外,学生对被发掘内心世界的排斥反应而可能因其的负面情绪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将影视欣赏引入大学生的课堂中去,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枯燥乏味、生硬呆板,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对这门课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改变自己,塑造出积极向上的情绪。欣赏电影作品对当代人来说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既能够看到不同的人生状态,放松身心,作为一个旁观者投入到电影故事中去,又能满足课堂要求,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件十分令人愉悦的。因此,影视欣赏可以保证大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活跃。另外,影视作品中主人公往往以坚强、乐观、勇敢等多种形态的主导形象出现于荧幕上,很容易给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带来崇拜的心理,随之模仿也是几乎成为必然。因此影视欣赏带给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给学生以内心的打动,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地将心理活动调整为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要做的,就是将大学生心里积极的一面激发出来,并影响他们今后的处事方式。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上,老师往往以一种强硬的姿态给学生灌输他们应有的心理面貌,这种方式首先让学生在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时更为被动死板,并且在教育方向上往往也是以发现心理问题为目的去进行,这种自我暗示性质的心理疾病判断方式不仅容易造成错误的判断,也容易给学生带来逆反心理,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排斥感,教育的结果与目的背道而驰。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站在被教育者立场上,去从潜意识上培养提升被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从这个立场上来说,影视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也更为明显,其能够带来的可预见作用也是更为令人乐观的。从另一方面来讲,将影视欣赏引入大学生课堂在教育作用的同时,也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令大学生的课堂生活更为多样化,令教育模式更为创新化。将影视欣赏应用于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课堂,是一种结合了健康心理学教育理论与大学生性格爱好特点的全新的综合运用教育,它令心理健康教育摆脱了传统模式,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因此影视欣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应用,不仅仅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更好的方式,也为今后的教育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改变了教育发展的前景。

三、影视欣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些电影虽然并没有出现任何血腥暴力或者色情的镜头,但是从头至尾的消极情绪也容易感染观众,产生一些悲观的心理。还有许多其它不具有正面意义的电影类型,也可能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想要影视欣赏能够达到积极向上的心理教育意义,首先教育者就应该在每个教育环节上层层把关,杜绝过于血腥、色情、暴力的,电影色调过于阴暗的以及渲染情绪过于悲观的影视作品信息被学生所接收,从电影根源上避免教育环节可能出现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失误,保证出现在教育过程中的每一部电影作品都是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影响的,保证电影中的主人公能够树立一个值得学习的好榜样。才能保证影视欣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正面作用,延续影视欣赏这种教育模式的发展前景,给教育带来更多种可能。其次,作为被教育者的大学生自身,也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导致即使是十分优秀的影视作品也不能够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世界上许多个国家的心理学家都曾经表示,人们对于所接收的信息会选择性地认可或排斥,同一个信息的输出,会得到接收着的不同反应,因此一部血腥的电影,将它拿给不同的人看,一部分人可能会觉得画面充满视觉刺激,内心有十分冲动的想要尝试的欲望;一部分人会觉得非常不适甚至反感,从内心排斥电影画面过于冲击性的既视感,从此对类似画面充满恐惧;还有一些则会觉得没有什么感觉,这样电影中所表现的信息输出就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的影响。同样的,一部具有积极意义的影视作品给不同的观众欣赏,所得到的回应必然也是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或许一些人觉得电影中多表达的剧情十分具有鼓励作用,值得自己学习;一些人觉得是电影中所表现出的只是一种惺惺作态的虚伪,反感无比;同样地也还会有一些并没有受到任何心理影响的人。这个时候,就要教育人员进行做出多项的准备来避免教育缺失:首先是一定的欣赏引导与心理疏通,适当地在观影前后为学生们讲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积极心态及作为观影者的学生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尽量使电影能够发挥到所预想的作用;其次是让学生养成写影评的习惯,在学生观赏完每部电影之后都能够及时掌握其受影响的方向与程度,并在发现负面影响后即时对其进行心理开导,避免负面情绪的恶化甚至心理疾病的衍生。

四、结论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从众心理;科技创新;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32-01

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科技研究领域,也时常出现,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尤为明显,给创新带来重重阻碍。其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权威人士或者其他相关科研人员的服从和顺应,常常造成科研资源和成果的浪费,尤其是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的进程。因此,探究从众心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

1 从众心理的科学描述

(1)从众心理的科学涵义。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人的存在不可能是孤立的,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了整个社会。人与人的相处中,人们常常发现自己被困在社会影响的网里,作为回应,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别人的期望,这就是所谓的从众行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定义从众,他们说,“从众的本质就是由于真实或想象的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行为。”

了解从众心理产生的根源,才能更透彻的理解从众心理的科学涵义。纵观大多数的从众心理,我们发现从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信息性社会影响。这种影响通常发生在全新的、令人困惑或出现危机的情景中,大多数人不知道怎样做或怎样说是正确的,或者说是最好的。此时,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并将其看成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并据此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其中,专家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因为他们通常拥有做出合适反应的丰富信息。二是规范性社会影响。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显然与信息性社会影响不同:一些人改变自己的行为与他人保持一致,并不是因为他们看来更了解情况,更懂得怎么样去做或去说,而是因为这些人希望能够一直维持其团体成员的身份,继续获得这种身份带来的好处,并避免遭到嘲笑和拒绝带来的尴尬和痛苦。

(2)从众心理的科学实验。 1935年,谢里夫最早利用“游动错觉”研究了个人反应如何受其他多数人反应的影响。实验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被试者在暗室里,在被试者前面呈现一个固定不动的光点,被试者会产生光点在游动的错觉,请被试者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实验分为3个阶段:第一次实验,被试者分别在暗室里单独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结果发现个人判断的差异大。第二次实验,把被试者分为小组,让他们在暗室里一起估计,结果发现,开始进行小组判断时彼此差异很大,但在几次判断后,差异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基本趋于一致。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被试者以别人估计的距离作为自己判断的参考依据,建立了共同的参照系统和准则规范,表现出了从众行为。第三次实验,被试者又一次独立地进行判断时,他们与第二次实验时情况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即表现出与第二次小组趋于一致,并没有退回到第一次独立判断的结果上去。这表明群体的标准一旦为个体所接受,便会有力地左右着他的思想和行动,自始至终影响着他的判断。

(3)影响从众的因素。影响从众的因素主要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即群体因素、个人因素和刺激因素。群体因素主要体现为当团体对个体而言非常重要、团体成员在观点或行为方面一致性较高、团体的成员数量较多时,个体最可能出现从众行为;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人格特征、知识经验、性别差异、群体成员的身份等个体差异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刺激因素主要表现在因刺激物的清晰性、刺激物内容不同,从众的程度也大有不同。

2 从众心理对科技创新的消极影响

(1)从众心理的现实表现。从众心理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服从和顺应。这主要是由从众的心理基础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个体都期望被他人喜欢和接受或者期望自己正确。从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个体并没有自己的意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时个体有自己的意见,但与大多数人或其他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先的意见,改变态度,转变立场;有时个体只是采取了与众人一致的行为,但并没有改变态度,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它是一种直接的、感情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混为一谈。

(2)从众心理和科技创新的本质背道而驰。科技创新的本质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并应用到产品或服务中去,以促进企业获得成功、人们生活得到改善、国民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社会取得进步。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同样一个问题,思维不同,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有意识的克服从众心理有益于实现思维创新,最终达到科技创新。因此,要想使自己有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应具有创新精神,不轻信传统,不迷信权威,不唯书是崇,不囿于思维定势,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思维创新。这也就从根本上抵御了从众心理。

创新必须求真,科技创新也不例外。从众行为一味的服从和顺应,达不到求真的要求,也就很难有创新。所以说,从众心理和科技创新的本质是根本背道而驰的,有意识的克服从众心理,鼓励科技创新,这是当今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主题。创新就是发展,创新就是财富。爱因斯坦曾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3 如何克服从众心理,实现科技创新

(1)积极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科技人员而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尤其重要。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科技人员的科学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素质主要反映在科技人员对科技相关问题充满好奇心,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并具备说明、解释、预测科技问题的能力,理解大众传媒中所报道的科技文章的能力,以及就科技问题参与社会讨论的能力。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谈不到创新,只能亦步亦趋,照猫画虎,甚至可以说没有独立思考,社会就不能进步,科技也不能发展。就科技创新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重在先理解,没有经过独立思考,无法很好地消化所接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更不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所以,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创新的首要前提。培养科技人员各方面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不善于独立思考,各方面具体能力的培养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在能力层次上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各方面的知识,独立地去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遇到新的科技难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形成习惯。有了它,就有了自我探究的可能,也就迈出了科技创新的第一步。

(2)理智、自信地面对科研问题。 理智、自信地面对科研问题要求科研人员不能惧怕科研问题,冷静的思考、验证、最终解决问题,避免从众行为的发生。当然,这里所说的自信,是理智的自信,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从容,而不是盲目的、过度的自信。

在面临一个崭新的或者难度较大的科研问题时,科研人员应该通过有根据的思考,选择适合自身的科研方向,相信自己驾驭科研的能力,本着对科学以及科研负责的态度,积极进行科技创新。

(3)积极增强自身判断、选择能力。增强判断科技问题发展方向的能力,可以在科技创新方面很大程度上限制从众行为的发生。辨别、判断科技问题发展方向并不意味着逃避科技问题,或者惧怕科技问题,而是科学的选择科技研究的内容,避免从众行为。科技上的从众行为容易导致迷信权威,以致科技事实的掩盖或滞后发现,给科技创新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视觉化 儿童电影 情感教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数字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视觉文化迅速扩张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对视觉图像及文化的研究与关注,已成为探寻人类社会结构、生活环境、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要方式,并且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这个视觉化的时代,电影、电视、平面设计等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较之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更趋于主导性的位置,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面对视觉化时代的来到,我们有必要对其特性及对人类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利用视觉艺术的特殊魅力为人类的进步服务。儿童电影作为针对性极强的细分化视觉影像产品,也因此成为儿童精神文化食粮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视觉化时代儿童电影对少年儿童情感教育的影响为题来进行探讨,希望通过这些探讨能够挖掘其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儿童电影在儿童情感与心智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影的媒介优势在于,借助其特有的视听表现手段,吸引观众眼球,通过逼真的影像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来的势不可挡的魅力与感受。同时,因为儿童电影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引发美感经验这一重要的情感体验。通过长期观看优秀的儿童电影所获得的宝贵的情感体验,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倾向,从而有助形成自己完善的人格。

一、鲜明的艺术形象容易获得儿童心理上的认同,并促使移情作用产生

电影能够使观众融入剧情,产生联想。比起那些单纯的、抽象的理性联想,由电影产生的联想在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思维活动中更加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更能产生移情作用。成功的儿童电影里,都有我们难以忘怀的儿童形象。像《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可爱的卡通形象,《小鬼当家》中那个的古灵精怪的小男孩,《城南旧事》里目光清澈的小英子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观众来说,片中角色的动作、说话语气和思维方式要像他们自己,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像《查理的巧克力工厂》里的孩子,有任性小公主,自以为是的小霸王,还有诚实、善良的小男孩查理,影片中塑造的每一个儿童角色,观众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十分鲜活的原型,就像观众身边的朋友一样,使观众十分喜爱。

在儿童电影中,摄影机常采用儿童角色的视角,促使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比如电影《宝葫芦的秘密》里,许多镜头都采用的是小学生王葆的视角,以低角度拍摄,只表现主人公能够看到的画面。这时,观众们不由得会以那个充满好奇的小学生王葆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那么,在角色赢得了观众的认同之后,就很容易发生一种移情心理现象:观众会由此进入一种忘我的审美境界,和片中的角色合二为一。如看到《狮子王》中辛巴的爸爸死去了,观众的心也碎了。看到《小鬼当家》中独自在家的小男孩遭遇危机,观众的心也悬到了嗓子眼。鲜明的儿童形象让小观众感到片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将自己的情感移注到角色身上,因而从角色身上得到种种情感体验。由移情效果产生的情感,必然存在着体验的深刻与否、精确与否的差异。但整体上,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总是不差的。所以,移情效果有助于促使孩子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观众日后与他人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带来启迪。

观众被角色所打动时,角色的精神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他们在心理喜爱、赞美这些鲜明的形象时,那些美好品质也植于他们心中,影响他们的行为模式。一个鲜明的儿童形象被深深记住后,有时会成为观众一生的榜样。像《我的九月》、《和你在一起》等片中的小主人公,他们都那么善良纯朴、坚强执着,有着坚定的理想。他们的表现会让观众在感动之余,萌发向他们看齐的愿望。

二、放飞童真,培养丰富情感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影广告消费心理电影广告优点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大众文化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反映着复杂多样的人类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观众从电影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几个漂亮的明星,而且还有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品位,它能成为最直观、最广阔同时最细致的信息载体。通过最形象的最生动的方式切入到普通人的生活,而这种功能往往超出了电影的范畴,实际上也就成为产品最有效的广告宣传,基于此电影与广告界结下了不解之缘。近来,中国电影业在国际电影商业运作模式的影响下也开始学着利用电影这快幕布背后的魔力。

电影中的广告电影中的夹带广告按其表现的方式来说,一般分为显性和隐性广告两类。

显性广告主要以电影中的贴片广告为主,而隐性广告则以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为主。

一、贴片广告电影的贴片广告就是广告的运营商与电影的制作方、发行方、放映方合作,在每部电影放映前播放

客户的品牌广告以及企业广告和电影片尾出现的鸣谢单位,赞助单位的帖片广告。它是电影广告最明显最外在的形式,属于电影中的“硬广告”。尽管这种广告形式常常在播放前引起大量观众的唏嘘声,但是调查显示它的传达效果较电视广告有更深刻的观众记忆度,因此此时的广告就能很好的利用观众这一心态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从冯小刚的《没完没了》的首开电影贴片广告的先河,继而《大腕》、《英雄》、《手机》等影片都夹带着众多的贴片广告。

二、植入式广告对于电影而言,它身着大众文化的隐身服,跳脱了传统的广告直白诉求模式,以更加隐蔽、积极、动人的形态潜入了观众的视野。因为影视中的人物形象、服装、道具乃至影视的名字,都可以转化成商品的品牌,给制片商带来巨大的利润。至此,植入式广告正在悄然升起。所谓的“直入式广告是一种异业结合模式,即将某品牌商品或服务融入媒体之中,成为媒体的一部分,与媒体一起推销给消费者”。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是在影片中刻意地插入商家的商品,可以是静态的摆设,可以是画面的背景,也可以是演员使用的道具。它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令观众在不经意间构建起对商品的潜意识知觉。由于观众对广告天生有抵触心理,把商品融入剧情的做法往往比直接诉求的结果更好。总之,它是以一种隐性化、人性化的方式将广告融入电影的剧情当中,让观众在无意识中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起先电影的帖片广告是作为独立于电影之外的元素出现的,它带有明显的广告宣传意识,然而植入式广告将产品的宣传内化到影片之中,成为影片的内容,让影片的魅力带动产品的宣传、推广,真正做到互为融合、互为促进。如《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卖当劳、《天下无贼》中刘德华和刘若英用的NOKAI手机、《落叶归根》中宋丹丹说的西南财经大学......这些广告都在潜移默化中让电影传递着品牌的精神,而且很合理、很自然。这就是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魅力。

这种广告形式对观众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电影中的广告元素的暴光率高,以娱乐的表现形式使受众接受,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对广告产品的记忆,从而加强与巩固神经联系的痕迹。电影中的广告元素的出现不受时间的限制,而取决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本身,从而可以使产品在电影中随剧情的发展反复出现,这是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点。观众是以一种寻求快乐寻求释放的心态去看电影,这样观众从心理上就没有对外界的防御,这是夹杂在电影影片中的广告会毫无声息地到达观众,而且这种把广告和故事情节相连接起来的广告其观众记忆度也极高。

(二)这样的广告形式很容易让消费者改变态度,使其对影片中的商品产生积极的态度。首先,观众自身就不自然地充当参照群体的作用。电影能带给受众一种不同于报纸、电视、广播的享受。而且电影具有的一种集群效应更容易引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如果电影深受公众的喜爱那么这种人际关系中的舆论传播就是一种独具渗透力的广告形式。这对消费者心里的影响作用无疑是最有力的,它甚至可以在最短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

其次,电影中尤其是大片中往往都有几个名人扮演着主要角色,而将广告产品与名人结合一来为商家节约了请名人做广告的巨大成本,二来也使得这些名人不自然地充当了消费者意见领袖的作用。对于电影作为传播娱乐的载体而言,产品、品牌和广告都会发挥很大的影响力。影片中各种元素留给受众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左右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电影中的广告元素通常以实物道具的间接形式呈现,不像其它传媒广告那样直接,所以广告信息悄悄进入消费者的记忆大脑,而且这种进入方式是以娱乐形式,也让消费者以一种娱乐的心态去接受,从而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广告效果。

(三)到达率高。电影中的广告到达率高“电影受众也称‘暗夜的人’,黑暗的环境把电影的交流系统与周围日常空间隔离的同时,也把受众同他所体验的现实隔离开来,使其全身心投入电影的世界”。在电影受众暂时处于催眠的状态下进行广告宣传,受众接受信息度一般较高,同时较电视广告而言,影院的观众直接地暴露于广告的轰炸,无从躲闪,它的到达率几乎为100%。

(四)广告影响广泛、持久、深层,而且重复率极高。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艺术形态,电影的生命力强,它不但在影院放映,还可以在电视录像带、VCD中播出,不但播放一次,而且可以播放无数次,好的经典影片甚至影响几十年。让产品插入电影之中,让电影情节成为其广告内容,明星就是一种最佳的广告形象和意见领袖。这种天然的示范作用不经意便俘虏了观众、消费者。同时电影媒体可以影响电视广告很难到达的人群青年一代。他们崇尚的是快速的消费,电影媒体的特性迎合了青年一代的潜在心理,也因此更好地掌握拥有了这一巨大市场。另外电影中的广告成本较低“如果说一部电影的票房达到5000万美元,电影中的广告就等于达到大约1370万的电影院观众面前,而据电影工业统计,一部有5000万美元票房的电影就可以卖出20万合录像带。不止如此,一部卖座巨片的录像带一星期至少出租五次,这样一个产品的镜头会因此在增加2500-3000万个让观众留下印象的机会”。如果再加上有线或无线电视的播出,广告主所付出的平均单位成本可以降到非常低。

综上所述,电影广告借助自身独特的优点确能将广告有效得深入到观众的心理,在各类广告铺天盖地的今天,电影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广告促销手段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不管它以何种形式都意味着人们对这块幕布背后的功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陈默,《影视文化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72

[2]宋家玲,《影视艺术比较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