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再生资源回收前景

可再生资源回收前景

可再生资源回收前景

可再生资源回收前景范文第1篇

我国水资源严重贫乏,由于长期过度开发,污染和超采正在成为流域内地下水的主要威胁。2016年1月,水利部公开的《地下水动态月报》显示,全国地下水普遍“水质较差”。地下水遭受污染将会对区域内的“水安全”产生严重威胁,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当前,在水资源形势日趋严峻和水资源面临巨大缺口的背景下,如何确保安全的水环境,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做好再生水的利用工作成为治水的关键环节。在发达国家,再生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有数十年,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形成了减少洁净水使用、减少污水排放、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用水理念。

本文结合美国、新加坡、日本、以色列城市再生水的利用情况,对其再生利用的目标、政策法规,以及规范标准进行分析,以为我国再生水综合利用提供借鉴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国外再生水利用实践

为解决日趋严重的缺水题,许多国家和地区把再生水列为“城市第二水源”。与之相比,我国对再生水的研究和利用起步较晚,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北方城市频频出现“水危机”后,污水再生利用的相关研究和技术才开始受到重视。所以,研究国外再生水利用对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发展大有必要。

(一)美国再生水利用概况

1.美国再生水利用现状

再生水已成为美国城市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用途包括农业灌溉、景观灌溉、工业回用、地下水回灌以及娱乐环境用水。其中,灌溉用水占总回用量的60%,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30%左右,城市生活等其他方面的回用水量大约在10%。再生水的处理流程大致为:污水通过二级和二级强化处理后再经过包括微滤、活性炭吸附、反渗透和消毒等环节的高级处理,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这类水可以直接注入饮用水含水层,用作地面或地下饮用水水源的补充。

2.美国再生水利用规范与措施

目前,美国还没有直接针对再生水利用的全国性法规,只有一个推荐性的《污水回用指南2012》,各州在推荐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本州水资源的实际需求,规定必须在保护环境、有价回用,以及公众健康的前提下,设计、建设和运行再生水工程。除了推荐性的《污水回用指南2012》,许多州也颁布了各自的再生水法规或指南,比如加利福尼亚州,早在1912年就先于各州,开始了再治污水用于农业灌溉方面的实践。

加利福尼亚州关于再生水利用的主要法律规范有:《California Water Code,2011》(加州水法)、《Cafifornia Code of Regulation,2013》(加州管制法)、《Cafifornia Safe DNnking Water Act》(加州安全饮用水法)、《California Health and Safe Code,2011》(加州卫生安全法)等。政府部门严格规定:污水处理设施应当具有24小时处理污水的应急存贮槽及备用动力;处理厂与使用点之间不应迂回绕弯;应当安装多路初级处理及次级处理单元,确保某一单元不能工作时整个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同时还明确要求,新建水厂必须具有良好的污水处理和再生水水质监测技术、工艺和设备;必须增加三级处理工艺流程;在生化处理二沉池后,必须增加过滤和消毒等流程。而对于原有的大型二级污水处理厂,强调必须设计、增加后续处理工艺。

3.美国再生水利用特色

美国再生水利用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处理回用,很少直接用于城市生活杂用。再生水主要用于农业、工业、地下水回灌和娱乐景观等方面。在没有制定统一的再生水利用标准和法规的前提下,各州自行制定的、符合实际水资源利用情况的地方标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二)新加坡再生水利用概况

1.新加坡再生水利用现状

在新加坡,再生水被称为“新生水”。新生水的工艺流程比再生水复杂,水质要求高,要达到饮用水标准。其大致的工艺流程为:城市污水经过完全收集后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过严格的二级处理后,再通过两个阶段的膜处理和紫外线消毒处理,成为新生水。早在2003年,新生水就已经作为自来水的一部分,成为新加坡的供水来源之一。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新生水利用的2060年长远规划,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新生水的处理工艺研发,同时兴建污水处理厂。在新加坡,污水经过先进工艺处理后,各项技术指标均超过了一般的自来水,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饮用水一般标准的50倍,得到了国民的一致认可。

2.新加坡再生水利用政策与措施

新加坡的水质监控追求的是水质的绝对安全。新加坡的再生水和饮用水执行同一标准,既包含了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指引》,又考虑了新加坡的供水安全。该标准共有292项指标,既高于美国环保署(USEPA)制定的97项指标,又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116项指标。

近年来,新加坡政府不断加强水质安全工作,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水质突发事件风险。比如,PUB在外引水的源头装有一个鱼苗生物传感器,一旦外引水出现异常,可迅速发现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防污染事件的扩大;定期检测水中的生物体,补充常规水质检测之不足;分析水中污染物变化以及对生物体的影响,既可快速分析水体的毒性,又可预测水体的潜在风险。这些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有效保障了国民的用水安全。

在设备维修方面,新加坡政府明确规定,只有获得PUB执照许可的水管工人,才能提供与饮用水有关的相关维修服务;对所采用的给排水管材、配件,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以确保“供水链”安全不受损害。

3.新加坡再生水利用特色

新加坡政府立足于缺水的现实,通过制定严格的再生水标准,实现了用水途径的拓展和循环利用,为世界其他缺水城市再生水开发利用提供了经验。比如,在废水污水再利用方面,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全方位管理;下大力兴建下水管道设施收集系统,有效收集废水污水;建设相对独立的排水系统和下水管道污水处理体系,扩大污水处理和再利用空间(有关新加坡再生水的介绍,下文将结合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建设做一简要介绍)。

(三)日本再生水利用概况

1.日本再生水利用现状

在日本,再生水又被称为“中水”,主要用于城市景观、河道、工业用水、融雪和卫生间。从1980年开始,日本将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后输送到河流上游,作为城市河段景观用水,用处理后的城市污水,改善居民休闲场所的水环境或向没有固定水源的市内河流补充景观用水。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先后复活了150多条小河,收到了修复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效果。日本还采用单独循环或区域循环模式,通过双管道系统输送再生水,用于冲厕和小便池冲洗水。

2.日本再生水利用政策与措施

再生水作为水循环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水循环体系构筑计划的提出和建立,日本再生水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等组织,分别制定了相关的指南、规定、纲要和条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标准体系。这些政策标准主要有:《污水处理水循环利用技术方》,《冲厕用水、绿化用水:污水处理水循环利用指南》,《污水处理水中景观、戏水用水水质指南》,《再生水利用事业实施纲要》,《再生水利用下水道事业条例》,《污水处理水的再利用水质标准等相关指南》,《污水处理水循环利用技术指南》,《污水处理水中景观、亲水用水水质指南》等再生水水质标准。

3.日本再生水利用特色

日本普遍采用饮用水系统和再生水系统的双管供水系统,对其他地区的城市生活用水起到了重要的借鉴和引导作用。经过30多年的积累,日本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在综合管理、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四)以色列再生水利用概况

1.以色列再生水利用现状

作为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以色列在污水净化和回收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世界上再生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再生水主要回用于灌溉、工业企业、家庭冲厕、河流复苏等。以色列再生水约有42%用于灌溉,30%回灌地下,其余回用于工业和城市杂用等方面。

以色列在全国各地建有120多座污水处理厂,其中最大的两个是沙夫丹和吉雄,分别位于中部最大城市特拉维夫市和北部最大城市海法附近。这两家污水处理厂均由以色列国家水务公司兴建和管理。沙夫丹厂每年处理1.3亿吨污水,经过处理后的水全部通过管道输往南部沙漠,用于农业生产灌溉。吉雄厂净化后的水用于北部农业灌溉。各地污水处理厂通过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出售再生水的收入保持运转。政府每年投资约1.2亿美元,用于修建和维护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目前,以色列城市污水的回收利用率已达80%,位居全球第一。

2.以色列再生水利用政策与措施

以色列将水列为国家的战略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为公有资源配额制使用。1959年,以色列出台《水法》,对国家水资源的所有权、开采权和管理权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这一法律,全国水资源为公有财产,由国家统一配发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采。《水法》还特别规定,私人土地上的水资源也属于公有。此后,以色列又颁布了《水井法》、《河溪法》等一系列与水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

根据这些法律法规,挖水井、截留雨水要向政府提出申请并缴纳相应的税费,水井的深度及每年的取水量需要报批。自这些法律法规出台后,在执行层面得到了严格落实,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以色列国家水资源委员会负责对水资源的统一归口管理。水委会除宏观上制定全国水政策外,还负责调节水价、分配水源、保护土壤、防止污染以及废水回收和再利用等工作。除了水委会,政府还相应设立了部际委员会,协助对水资源进行开发、监督、管理和使用等工作。以色列国家水务公司负责全国的供水和三个大城市群的废水回收利用。水委会每年将用水配额分配给全国的集体农庄或村委会,再由集体农庄或村委会分配给农户。实践表明,配额制有利于农户对农业生产进行长期规划,包括选择作物、确定种植面积等。与配额制相配套的是阶梯式水价。以色列将水资源分为天然淡水、淡化海水、地下成水、再生水(废水回收)和拦截雨水等几个类别,不同类别的水价格不同。在用水配额内,水价被分为三级,超额用水将会受到巨额罚款。

3.以色列再生水利用特色

以色列将污水再生利用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保障,污水资源化给以色列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明晰的法律体系、严格的用水配额制和阶梯式水价,经过长期实践,以色列人民树立了牢固的节水意识,成为世界上再生水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

三、我国再生水利用实践

近年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15年4月2日,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提出了再生水利用的要求和目标:“促进再生水利用。以缺水及水污染严重地区城市为重点,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要优先使用再生水。”截至2015年9月底,全国城镇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830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62亿立方米/日。

在缺水现实倒逼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利用再生水的地区从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北方城市,扩大到重庆、西安、合肥、昆明等中西部和南方城市。目前,北京、天津等水资源极为紧缺的城市推广利用速度相对较快,北京再生水的利用率已超过60%。但是从全国来看,除北京等少数城市规模化利用再生水外,国内再生水利用率仅占污水处理量的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的工程建设和运行规模与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水污染严重的形势极不相称。以下结合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实践,对我国再生水的利用提出相关建议。

2007年11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了中新两国政府关于在中国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按照《框架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要建设成为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努力实现“三和三能”,即: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

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沿阵地,其经验和做法对中国未来再生水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中新天津生态城立足于水质性缺水的现实,确立了以节水为基础,最大限度开发利用雨水、污水、中水、淡化海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理念,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新天津生态城污水设施再生水利用率将达到88%。面对如此高的建设标准,中新天津生态城确有必要综合借鉴国际再生水利用的先进经验,通过本地化实践,为解决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水资源瓶颈做出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中新天津生态城以节水为核心,形成“污水处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的水资源利用体系。采取一水多用、串联用水、循环用水等方式,加大再生水和非常规水的使用比例。生态城计划在污水处理厂内建设1座再生水厂,近期处理能力为2.1万吨/日,远期处理能力为4.2万吨/日。同时,生态城所有道路的绿化带下均敷设中水管网,形成覆盖住宅小区、公共建筑、产业园区、公园的中水管网系统。再生水厂采用“浸没式负压微滤膜(CMF-S)+反渗透(RO)”工艺。浸没式负压微滤膜作为反渗透的前期处理工艺,使出水达到反渗透的进水要求,一部分水通过反渗透去除盐分形成中水,另一部分水经紫外线消毒后排入清净湖湿地作为景观水。再生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车辆冲洗水标准。生态城再生水厂刚刚建成尚未投产,建议在加快建设运营的同时,尽快制定区域再生水利用战略性规划。

以上结合国外再生水利用,我国(包括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建设和推广实践)再生水的利用、管理可借鉴以下经验:

第一,健全、完善再生水回用管理政策法,大力鼓励污水再生利用。从再生水的源水管理、再生水水厂质量监督管理、再生水输送管理、再生水终端用户管理等多个层面,形成详细、完备的再生水安全利用管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再生水利用。

第二,完善再生水标准,切实消除潜在用户的顾虑。借鉴发达国家再生水利用管理经验,健全城市回用水、景观用水、饮用水回用标准,加强水质监测监管,确保从源头到终端全过程水质达标,提高再生水利用的安全性。

第三,深入、系统研究再生水的潜在健康风险,以及新兴污染物在污水再生处理工艺、水源地和饮用水工艺中的去除与转化机制,开发高效新型控制技术。开展再生水利用的生态影响综合评估与长期风险相关研究,建立科学管理方案,确保再生水安全利用。进一步开展再生水回灌技术研究,探索新的再生水应用途径。

可再生资源回收前景范文第2篇

(一)循环经济及其运行模式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是指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简称资源循环经济。是建立在资源回收、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从而实现生产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1-2]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就是在遵循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运行的低能耗、高产出,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具体为:对资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要采用清洁生产模式,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对农业生产采用生态模式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对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从而实现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连接模式;对于废纸、塑料、玻璃等建立商业化的回收模式。[3]

(二)旅游循环经济及其运行模式

旅游循环经济,就是在旅游业中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从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培育、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旅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旅游环境的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4]旅游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就是在遵循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旅游业运行的资源循环、环境友好、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许多学者普遍认为旅游循环经济运行包括三个方面,即:旅游企业内部的循环、区域旅游循环和旅游的社会循环。

(三)旅游景区循环经济及其运行模式

旅游景区循环经济,就是指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应该从旅游企业长远发展出发,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旅游资源的使用量,尽量避免或减少人类活动给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所造成的破坏,减少对旅游景区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保证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生态性,实现旅游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5]旅游景区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就是在遵循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旅游景区的清洁生产、合理承载、资源有效利用、污染合理控制、产品环保、购物和娱乐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二、峨眉山风景区旅游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峨眉山风景区的基本情况

峨眉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四川省乐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风景秀丽,地势陡峭,素以“秀甲天下”而闻名。1996年12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国家旅游局将峨眉山景区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峨眉山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独特的地质地貌。

(二)峨眉山旅游景区旅游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旅游景区管理上缺乏旅游循环经济理念

目前,峨眉山景区内的旅游企业的循环经济意识和理念不一致,有的企业相对比较重视,有的企业意识薄弱。虽然,峨眉山景区的环境和资源保护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大多数旅游企业缺乏自觉的旅游循环经济意识,对旅游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够,对旅游循环经济倡导的3R原则运用欠佳。例如:峨眉山景区周边的农家乐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燃料大多以燃煤为主,这些都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2.旅游景区游客过度承载

在旅游旺季,由于游客的过度承载,使得峨眉山旅游景区内住宿、交通、餐饮供给严重紧张,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资源空间承载压力加剧,到处人满为患,排队坐缆车、排队上厕所、排队看风景;在部分景点出现游客随意丢弃垃圾、食物、矿泉水瓶等现象,甚至有游客将垃圾丢弃到悬崖地带,无法及时清除,造成景区环境污染。

3.部分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较低

景区内部分旅游资源循环利用率较低体现为:景区内的居民砍伐新鲜竹子,卖给游客做拐杖使用,游客用完后就丢弃,没有回收利用,造成自然资源浪费;景区内的酒店大多为游客提供一次性用品等。

4.部分景区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峨眉山景区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多为当地居民,有相当部分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资源的再利用、废物的再回收等意识不强,只注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

三、构建峨眉山旅游景区旅游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可再生资源回收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绿色回收设计 设计原则 性能评价

【分类号】:TG333.7

1 绿色回收设计的特点

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自然资源是绿色设计的根本目标,合理的回收再生方法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目前全球的平均再生产率在75%~80%左右,大大低于其应达到的目标。造成回收困难的原因之一是缺少更有效有再生技术,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产品设计没有考虑其废弃后的回收和再生。如果能够在设计时就同时考虑回收和再生,就可大限度的提高废弃品的再生率,这样就产生了回收设计(Design for Recycling&Recovering)。回收设计就是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价值大小、回收处理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与可回收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并在回收过程中对环境污染为最小的一种设计思想和方法。

回收设计可使材料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同时还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回收设计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回收设计还可扩大就业门路;产品回收过程本身是清洁生产,应该对环境无害,不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回收设计中某一种产品的废弃物就是另外一种产品的原材料,所以又具有物流的闭合性;同时产品回收是一个社会化综合过程。

2绿色回收设计的设计原则

绿色回收设计的设计原则:延长产品的寿命周期,减少对材料的使用,减少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可重用零部件材料要易于识别分类;尽量使用容易分离的不同材料组合,便于以后的回收工作;在保证与现有产品结构性能不变的条件下,应减少产品中所用材料的种类,同时这些材料在当时条件下要易于回收处理;在不影响产品功能及加工工艺的情况下,尽可能合并零件,若合并零件有困难,也可考虑将零部件分解,将拆卸复杂、难于回收的零部件分解成几个简单零件;尽量采用可以直接拆卸并且可以重新使用的零部件,这样可充分利用资源,节约生产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对重用有可能产生性能退化的材料或有毒有害材料进行标记,为回收时的材料识别及分类提供便利。

3回收的形式、分类、性能评价指标

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回收可能性、回收价值大小、回收处理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与可回收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并在回收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最小。

对于回收来讲,有3种类型的零部件是回收的主要对象:有价值的零部件――回收利益的主要来源;含有毒害材料的零件――保护环境;含有不同种材料的零部件――提高材料回收的纯度。在确定产品的回收对象时,可利用分析评价工具计算各零部件的回收利润,通过改变各零部件的回收层次,最终选定具有高回收价值的零部件作为回收的对象。一般的回收原理包括系统性原理、最优化原理、能量守恒原理、物料平衡原理、物料流循环原理等。

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需要增强产品零部件的通用化设计。产品设计中使用零部件的数量和比例有时被作为评价产品可回收性的一个指标。不同材料的回收再生性能各不相同。为了充分有效地使用材料,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材料的回收和处理性能,以便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对于产品等级和零部件的回收主要考虑的是产品和零部件的重用性,材料级主要考虑材料的可回收性,能量级和填埋级则考虑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衡量产品的回收性能可以用各层回收的比例(或重量、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具体包括:产品重用部件的比例(或重量);产品中可重用零件的比例:产品中采用材料的种类数;产品中可被回收材料的比例;产品中废弃物焚烧及填埋的比例。

由此可见,有效的回收设计也需要技术和方法的指导,而这些技术和方法需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与创新。回收设计是一个产品链条,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产品设计人员应与材料及零件供应商、废旧产品回收部门相互沟通,搜集获取有关产品回收性要求、回收途径和数据,形成系统的设计数据和资料。回收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思想与方法,只有进行不断地实践与创新,才能取得完整系统的设计方法与信息。产品回收不是孤立的,这就要求产品设计人员与制造工艺人员、废旧产品回收人员等共同协作,研究产品回收的工艺和方法,以便作为产品设计时的参考。

4 绿色回收设计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废旧金属回收率为50%左右, 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 我国的报废机械设备中, 每年平均约有200~300万t废钢铁、10~15万t废杂有色金属尚未被合理回收。 因此, 通过高效利用再生资源,可以减少对铁矿石及其它天然矿物资源的开采, 节省不可再生能源如煤、 油、 天然气等, 同时可以节约大量淡水, 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社会综合经济效益, 并从根本上解决机械制造业发展与环境、 资源相矛盾的局面,建立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

绿色可回收设计从设计选材,到废旧品的分解再利用都体现了节约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长远利益看有利于企业和社会发展。近年来绿色设计被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提出采取ELV回收措施,争取在2010年前后使ELF的回收率达到90%以上;目前又提出在2025年前后实现ELV的回收率100%。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在汽车设计阶段就考虑回收办法,同时还应引入有效处理和加工技术的新理念。

5. 小结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绿色回收设计是现在制造业的热点。要想在企业内建立完整的回收设计体系,需要各部门的相互协调。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是回收设计的前提,完整的产品回收体系是必要条件。产品能回收再利用的前提是要便于拆卸,这就要求产品设计工程师在设计的初级阶段就采用便于拆卸的结构。从长远来看,一旦企业的回收设计数据库建立起来,那么设计出来的产品就便于实现自动拆卸,废旧品的零件的重用率也必然大大提高。

绿色回收设计是未来产品的发展趋势。仅就汽车行业业说,绿色汽车技术的研究正如火如荼。每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绿色汽车技术及设计展览会都,会展出各公司的新型绿色环保汽车,促进了绿色设计技术的发展传播。

参考资料:

[1]. 刘志峰,刘光复. 绿色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1.

[2]. 刘彬霞. 汽车产品的绿色设计研究[D]. 江苏大学. 2009.

[3]. 蔺国民,孙秦等. 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研究[J]. 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4):166~167.

[4]. 楼锡银. 面向可回收的绿色机械产品设计方法研究[J]. 机械制造,2009(534):1~3.

可再生资源回收前景范文第4篇

一、回购再造战略的内涵及逆向物流

1 回购再造战略的内涵。回购再造战略是指对油田生产单位所拥有的废旧生产物资进行回购,再造(再加工)、处理的过程,是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集成网络。

2 逆向物流管理的内涵。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是指“正向物流”,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逆向物流属于油田供应链回购再造网络的一部分,是一种包含产品退回。物料代替、物资的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处理、旧物资修复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是对生产废旧物资的收集、分类、再处理、再使用进行管理的过程,具体包括了退回检验控制,回收再造流程的确立、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物资回购集中管理四个方面。

二、油田物资供应链实施回购再造战略的必要性

1 回购再造战略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油田供应链实施回购再造,既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约生产物资采购成本,又可推动内部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2 回购再造战略是保护油田生产环境,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油田实施物资回购再造战略,能够减少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旧物资对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消耗,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又可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3 回购再造可杜绝潜在质量事故的发生。油田生产单位在淘汰产品、废品中暴露出的产品品质问题,将透过逆向物流信息系统不断传递到物资供应管理阶层。物资供应部门的管理者可以根据反馈的质量信息优选供应厂商、促使供应厂商在事前不断的改进产品品质管理,以根除产品品质不良的隐忧,可以提高潜在事故的透明度,让质量事故防患于未然。

4 回购再造行业发展效益优势明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它不仅可以减少对原生资源的开采、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还能节约了大量的资源,推动油田生产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油田创造增效之道,也可增加一定的就业岗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油田物资回收领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沿袭传统经营模式,管理机制有待创新。近几年来,在国家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政策下,油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已有一定的规模,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基本还是采取“收进来、卖出去”的传统经营模式,没有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2 油田废旧物资回收机构规模小、技术手段落后。由于油田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油田废旧物资回收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经营模式,对废旧物资仅限于“收”和“卖”,基本没有引进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用于再生资源的预处理和再加工,阻碍了油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发展进程。

3 资源回收率低,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丢弃现象严重。油田生产每年投入约80亿的生产物资,物资种类涵盖56个大类,油田生产每年产生大量的废钢铁,旧设备,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电池,由于油田生产区域面积广阔,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旧物资零星分散,其回收、再加工,运输费用高,回购价格低;另一方面,油田废旧物资调剂中心受机构、人员因素影响,向生产单位回购废旧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偏少。种种因素导致目前油田废旧物资再回收利用率不到2。%,可回收再生资源隐性流失严重,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丢弃现象更加严重。

4 职工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不高。在油田内部,对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发展思路上还没有转到通过存量调整,挖潜改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资源意识”、“节约意识”有待加强。

5 激励机制不健全。油田目前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方面的政策、措施不完善,缺乏促进生产单位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激励政策。由于回收废旧物资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如果废旧物资回购价格过低,激励措施不到位,调动不了生产单位的积极性。

四、油田物资回收、再造、处理的策略和方法

1 建立油田物资回购再造管理机构。任何一种管理体制的推行,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具体运行才能实现。油田供应链要实施物资回购战略,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应当在对油田现有物资供应管理体制及油田物资供应链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建立物资回购再造专门机构,使之能够覆盖油田各级生产管理部门。我们可以以油田物资供应体制为主线,将现有的油田物资回收调剂中心改建成油田物资回购再造集中管理中心,将各二级供应部门设为物资回购再造的中转中心,各三级基层单位为物资回购再造物资供应点,形成一个建立在供应链有关环节上的完整的物资回购再造管理体系。油田物资回购再造集中管理中心行使油田废旧物资回购管理职能,主要负责全油田生产性废旧物资的集中回收,利用、处置,调剂和检查,负责向修复点,油田范围内再加工点、油田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单位,生产物资供应厂商提供回购的可再生或可利用资源,负责旧品再造后的分配、供应。

2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物资回购再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整体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思路在一个方面的具体体现。所以,在油田物资供应链实施物资回购再造要从全局角度进行规划。首先要要克服和纠正“重大轻小,重新轻旧”的倾向,积极组织收购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对那些生产部门非常需要,但价值小、利润低或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再生资源品种,更应千方百计组织回收。其次,要摒弃“收进来、卖出去”的传统经营模式,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回收加工厂,采取清洗、除油,去污、干燥、拆解、剪切、打包,破碎等加工预处理手段,加工生产各类再生原料;最后,要根据物资回购的管理目标和业务流程,建立以三级物资回购供应点为基础的点多面广和服务功能齐全的物资回收体系、可再生物资交旧体系、废旧物资拆解体系、物资修复管理体系,返厂再加工管理体系,形成以回收和集中加工预处理为主体,为原油生产和油田建设提供合格再生原料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条,从而提高整个油田物资供应链的总运行效率。

3 完善物资回购再造管理机制,畅通物资综合利用渠道。目前,虽然油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已有一定的规模,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但是,油田供应链要实施物资回购战略,还需完善机制。首先,要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有关政策,争取油田有关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支持,获得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处理部门和回购再造信息网络等方面项目的投资。加快资源综合利用的步伐;其次,要同有关部门结合,制定有效促进油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政策措施;第三,要加强与油田外再生资源加工行业及行业协会的联系,寻求与它们的交流与合作,第四,协调好废旧物资上交,回收、分拆、再加工、利用单位的协作关系。

4 开发物资回购信息系统。信息流与物资的流通是相辅相成的,信息流在物资回购和逆向物流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信息在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中所采用的形式有些不同,但从根本上讲,信息都是为物流顺利、通畅的完成所服务的。油田目前实施物资回购战略、发展供应链的逆向物流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废旧物资信息数据的缺乏。包括废旧物资存在的准确位置、数量、可利用的程度、目前的管理状况等等,因此建立为物资回购和逆向物流服务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强化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准确、充足的附加信息对逆向物流的顺利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目前,一些网站从事某些二手产品的广告和销售,我们也可以加强与这类网站的联系,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市场行情、产品信息,可再生资源利用的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这类网站为自己做宣传,寻求与油田外可再生资源加工厂商的合作。

5 建立相关激励机制。为促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油田应当出台一定的激励政策。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支持力度,鼓励生产建设单位回收和利用。对上交的废旧物资,给予一定的价值返还;对利用再生资源的单位。可以按节约新物资的比例予以适当的奖励。

6 搭乘网络配送的运输载体,实现物资回购再造与网络配送整合。网络配送是正向物流的终点,而物资的回购再造是逆向物流的起点,二者可以通过油田物资供应链的运输载体实现物流供应链起点和终点的整合。即通过信息系统在完成网络配送的同时,利用网络配送的车辆,搭载回需回购再造物资至所需地点。

可再生资源回收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校园;节水;水资源利用;技术措施

基金项目:2012年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设系统科技项目“低成本绿色校园适宜技术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H0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16日

一、概述

近年来,绿色校园的概念在大学校园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大学校园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国内第一部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将绿色校园定义为在其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师生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对学生具有环境教育功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校园。作为绿色校园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任务包含了安生卫生的用水能力、节约水资源、减少水环境污染,并建立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建设类高等职业院校,从2010年起开始规划建设新校区,目前正在按照绿色校园的标准全面开展相关建设工作,整个校区也在2012年被江苏省确定为首个以校园为单位的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示范区。作为一所开设环境类专业的高职校,并作为江苏省常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在建设绿色校园的实践中,对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先进性、经济性、创新性和示范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二、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总体思路

在绿色校园规划、设计、施工及初步的运营阶段,学校立足校园的环境与水资源现状,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平衡好“节水非传统水源利用水资源利用”之间逐步递增的关系,本着低影响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水资源、供水、污水和雨水等统筹安排,以达到高效、低耗、节水、减排的目的,构建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水循环系统、实现并保持校园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水资源规划方面。学校编制的新校区水资源利用规划中,以“树立人水和谐的科学治水理念,以保障校区生活生产用水为出发点,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建设节水型校园。”为指导思想,确立了“在全国率先形成校园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典范”的目标。规划达到的相关指标如下:管网漏损率不大于5%;节水型卫生器具普及率达10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大于15%;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

(二)节约水资源方面。作为绿色校园节约资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节水在水资源缺乏和水危机严重恶化趋势下显得意义重大。学校从节流和开源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采用优化计量、减少漏损、采用节水器具等高效节水措施,有效节约水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市政中水回用工程、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等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大幅度减少市政给水的使用量。

(三)减少水体污染方面。城市雨水和中水的传统处理方式是直接排入受纳水体或城市污水管网,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会使较为清洁的水资源大量流失,造成城市用水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直接排放的雨水和经过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都将给受纳水体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中水回用工程和雨水收集利用工程极大地减少了雨水和污水对水体的污染,实现了减排的目的。

(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生态系统方面。学校结合地形特点和常州地区常年降水量、蒸发量,将教学核心区约14万平方米用地范围地表及建筑屋面雨水收集进入景观湖贮留,其他建筑地块室外场地透水地面面积控制在40%以上,控制地表径流,增加雨水渗透。对收集入湖的雨水,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通过人工净化和自然净化的结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生态系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技术措施

在绿色校园设计、施工和运营中,新校区结合区域的气候、水资源、给排水工程等客观情况,综合采取了下列节水和水资源利用的技术措施:

(一)优化计量、减少漏损、采用节水器具

1、优化计量。根据不同的用途合理设置水表,是实施节水的一个重要措施。新校区根据建筑物的不同用途合理设置水表。对于行政楼、教学楼、实训楼等教学办公区,在生活给水、冲厕中水、绿化浇灌系统上分别设置水表;对于学生宿舍的公共浴室,在每个淋浴龙头前设置插卡式水表;对于食堂等后勤服务区,根据不同的功能和服务承包商,分别设置水表;对于教工宿舍,每个房间都单独设置水表计量。

2、减少漏损。减少管网的渗漏是节水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在新校区给排水设计中,生活给水管、中水供水管、雨水回用供水管在地下室的横干管、管道井内立管均采用钢塑复合管,支管采用PP-R管,室内消防管采用内外壁热镀锌钢管,室外埋地给水管采用钢丝网骨架聚乙烯复合管。管材、管件及阀门均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要求,管网漏损率控制不大于5%。

3、采用节水器具。校园给排水设备设计运行时,生活给水二次供水以及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系统供水设备均采用变频控制,满足节能供水要求。卫生洁具均采用节水型器具,如两档冲水6L水箱坐便器、感应式冲洗阀小便器、感应式水龙头等,严格控制出流量,节水型卫生洁具普及率达100%。

(二)雨水回收利用工程。校园空间雨水分布较为固定,易于分区收集,且导致雨水水质变差的污染源较少,产生的污染项较简单,这些特征使得校园雨水利用后续处理简单易行。新校区项目通过增加雨水下渗等措施,减少雨水径流量,并通过雨水贮水池和生态水处理技术,对校园雨水进行生态综合利用。

1、雨水入渗。校区室外部分地面采用透水砖铺装,部分建筑物周边、道路边采用雨水花园等做法,保证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40%,增加雨水渗透能力,补充地下水,减轻排水系统负荷,减少雨水外排流量。

2、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校园内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屋面和场地雨水储存于景观湖中,用于景观湖补水。雨水处理机房抽取景观湖水处理后用于校区绿化浇灌、道路浇洒等。对收集入湖的雨水,项目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通过种植挺水、沉水植物,培育繁殖鱼、虾、螺、贝等各种生物,构建水体生态系统,净化水质、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达到地表Ⅲ类以上,水体能见度超过1m以上,有效地降低了校区内景观水体的后期运行维护成本。

3、雨水处理工艺流程。雨水收集后,经格栅去除较大悬浮物后储存于景观水池(利用景观湖兼作蓄水池),经雨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再流入清水池,满足绿化喷灌、道路清洗等回用要求。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图1)

(三)中水回用工程。校园内学生人口数量大,人流集中,从水量上看,排水量大且用水集中;从水质上看,排水水质成分简单,学生生活用水、洗浴用水等杂排水水质较好,便于收集后处理利用。因此,在绿色校园中结合小型污水处理站建立中水回用系统是可行的。

1、中水回用系统。为配合殷村职教区的中水回用工程,职教园区管委会拟在园区内建设污水处理站一座,把园区内及周边居民小区的生活污水排水集中收集处理,再生水作为绿化、道路浇洒以及冲厕和景观用水使用,所以校园中水系统采用了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为原水的中水系统。回用的中水一部分用于行政楼、图书馆和教育技术中心等绿色二星级以上建筑的卫生间冲厕,另一部分经过人工潜流湿地处理后,作为校园景观湖的补充用水。

2、污水处理技术。原水为园区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悬浮物、氨氮和细菌,不含有毒物质。对这种性质的污水,通常采用生物处理方案最为经济。园区污水处理技术采用新型生物处理技术――膜生物反应器(简称MBR)。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图2)

污水处理站出水用作道路浇洒、绿化、冲厕以及景观用水补充水。回用水执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标准中道路浇洒、绿化、冲厕以及景观用水等指标最高的标准。

四、结语

绿色校园是未来校园建设的发展方向,在绿色校园应用中考虑节水及水资源利用措施,其着眼点在于节约水资源和循环再利用,虽然初期成本会增加,但建成后的未来综合成本仍是其全寿命周期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全寿命周期成本及增量成本分析,采用节水及水资源利用措施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同时,采用节水及水资源利用措施更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环境效应。江苏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绿色校园的建设中,对节水及水资源利用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索,但绿色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全面深入地进行探索和实践,积累宝贵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万里,鞠叶新.绿色校园发展建设策略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4.7.

[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CSUS/GBC 04-2013.绿色校园评价标准[Z].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