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族的传统艺术

汉族的传统艺术

汉族的传统艺术

汉族的传统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书法;艺术;规范性;汉字;书写方式

中图分类号:H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66-01

一、概况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一种工具,是汉民族用来记录、交流的方式。汉字最早的形式是图形,也就是象形文字――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骨头和龟壳上的文字。所以,我们说,汉字区别于世界上其它拼音文字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因形见义”[1]。

(二)书法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书法艺术在商周时期基本固定为线条造型艺术之后,在战国中晚期就开始了造型的抽象化进程[2]。书法是一门艺术,我们现在所讲的书法艺术分为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的发展时间比较长,从我国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而硬笔书法的发展就比较短了,因为毕竟硬笔类书写工具传入我国的时间就比较晚。

二、书法艺术与汉字的关系

书法艺术和汉字书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有的时候它们之间又有着很显著的区别。

(一)书法艺术与汉字书写的相同之处。书法艺术与汉字书写具有很多的相同点,这些相同点主要体现在它们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过程中。

1.在同拥奈幕基础上。书法艺术与汉字书写有着相同的文化基础,书法艺术和汉字书写中出现的文字形式,都是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日常使用的文字;它们也都是人们用来记录语言、思想、事件的工具。

2.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书法艺术和汉字书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发展中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也是相同的。当汉文化传入到别的国家时,带去的不仅仅是对于汉字的文字书写,同时留下的还有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

(二)书法艺术与汉字书写之间的差异。书法艺术和汉字书写,两者虽都以汉字为载体进行书写,但却有着鲜明的界限和本质的区别,写字着重于实用的需要,书法却是书家性情和思想的表达,是为了满足受众审美的需求,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形式[3]。

1.使用功能的不同。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都会用到汉字书写,却不会用到书法艺术,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喜欢艺术、不尊重艺术,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功能不同。

2.使用要求不同。我们对于书法的要求是,书法作品要具有生命力和强烈的个性,必须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每一笔都传达着作者即时即刻的情感与情绪[4]。

三、区别书法艺术和规范汉字的意义

书法艺术和汉字书写之间既存在着相同点又有着不同点,我们需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区分两者的关系,同时也要重视书法艺术和汉字书写,这无论对于我们个人形象,还是对民族文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保持书法艺术和规范汉字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发展。书法艺术和汉字书写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书法艺术的特点就是艺术化,或许没有过多的规范性,有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古代大的书法家所写的字有错别字出现,但是这并不影响其作品的艺术性;汉字书写的特点是实用性,拥有使用便捷和通用性特点,所以就要求所有人执行同一套书写规范。

(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角度考虑,重视书法艺术与规范汉字书写,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尊重。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现代人很难有静下来的时候,大家都过分追求“新的事物”,像这些传统的事物都被逐渐忽视。

四、总结

汉字是以其独具特色的书写构成方式成为中国的特色文化元素,汉字书写被称为“方块字”,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基于汉字书写发展起来的还有书法艺术,中国人把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以此为骄傲[5],多种类的书法艺术形式,或飘逸、或严谨、或俊秀、或圆润,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万应均.论规范汉字与书法艺术的统一[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04):68-70.

[2]詹其仙.浅谈汉字与书法的关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123-124.

[3]冷光伟.浅谈写字与书法的区别与联系[J].决策与信息,2016,(06):39-43.

汉族的传统艺术范文第2篇

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其蕴含的艺术特征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重庆市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特征不是偶然、单独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蕴藏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的。

1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是铸就其艺术特征的重要依托

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是孕育和展示其传统服饰文化最好的平台,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就是在这个平台上不断探索、发展,并形成自己的艺术特征。彭水县土家族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如“五月端阳日,户插昌蒲艾叶,以雄黄入酒饮,并涂小儿额及洒墙壁阴湿处以避虫蛇,采百草煎水浴身,馈角黍,观竞渡。十五日为大端阳,复竞渡如前。蓐麻者剥麻刈去粗皮曝干售之,养蚕者缫丝。”①在端阳节时土家男女都会盛装出席,利用这个娱乐交友的好机会,展现个人魅力。这就在客观上促使土家族男女不断创造出体现本族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民族服饰。

2婚庆习俗是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特征展现的经典环节

土家族、苗族人民聚居的酉阳县,其民族传统服饰在婚庆礼仪中表现出最为突出的艺术特征。清代和民国时期酉阳县的结婚仪式程序繁多,其中,姑娘出嫁前夕要请娘娘或嫂嫂用灰包线绞尽脸上的汗毛,把眉毛绞弯,称为“开脸”。同时将原来梳的长辫绾成髻子紧贴于后脑,髻如泡粑,俗名粑粑儿,别上银质或玉质发簪,插上头花,戴上耳环,手上戴上戒指、镯子,打扮成新娘。这一过程俗称“开光”。②复杂精美的头部装饰完成之后,再穿上隆重喜庆的婚庆礼服。“婚日天亮时,新娘上头梳妆,身穿露水衣,头盖红绸巾。”③“露水衣”是土家族姑娘的嫁衣,非常的富丽堂皇,其结构是右开襟、大袖大摆,而搭配的裙子通常是“八幅罗裾”。婚礼是人们一生中最美好、最重要的时刻,结婚礼服就应该竭尽所能地表达人们的喜悦之情和展示新娘的美丽,它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的审美观念。婚庆习俗便成为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不可或缺的环节。

3各类艺术是承载其艺术特征的重要形式

生活造就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重庆市少数民族人民也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如诗歌、历史传说、戏剧、舞蹈等,有的艺术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有的艺术用另一种方式保存着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民歌是典型的文学艺术,而彭水的民歌不仅悦耳动听,而且还记载了许多历史文化,其中就包括富有民族特色的苗族服饰文化,如描写男青年服饰的“一送郎的帽,金线带两吊;二送郎的鞋,白布袜子青丝带……五送郎的褂,两边都缝衩,平纽扣子钉上下。”①在这首诗歌中饱含深情地歌颂了男女之间爱恋之情,同时也细致描绘了苗族男子服饰包括帽、鞋、褂等的艺术特征,让人们见证了苗族服饰的魅力。

二、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

服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保暖、避暑、遮羞等实用功能方面,它还是承载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与建筑、饮食等物质文化形式不同,重庆市少数民族服饰富有自身特有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征,但都是各民族适应自然地理和文化环境的表现,并在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逐步孕育发展起来的。重庆市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为适应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庆市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也因地制宜演变出了颇具特色的艺术特征。

1地形地貌决定了民族服饰结构简洁、穿着方便的特点

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周边名山众多,在山地环境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需要跋山涉水、爬坡上坎。为适应此环境,土家族男女上身服装虽各有不同,但下装都穿与现在喇叭裤很相似的大脚裤,配白裤腰。苗族是中国第五大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其服饰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重庆市的苗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男子穿的是对襟短衣、长裤,缠头帕,打绑腿,而女子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圆领大襟右衽宽袖衣,宽脚裤,打绑腿,配绣花围裙,衣襟、袖口、裤脚均饰有花边,外套坎肩,包头帕,头戴银饰等,这种腿上缠花绑腿的穿着方法是为行动便利之需。服装的结构、穿着方式等存在偶然性,而重庆山林众多、地势陡峭的自然环境决定了重庆市的苗族服饰结构更加简洁,穿着更加方便。

2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形成了民族服饰浓郁的宗教色彩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外显形式,脱胎于本民族的文化环境。由于历史的原因,重庆市少数民族人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加之比较闭塞的居住环境形成了落后的文化状况,因此当他们对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会求助于神灵,故而,各少数民族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民族意识和宗教观念浓厚,并且深刻体现在服饰的图案、结构、色彩等方面。重庆市土家族相信本族的祖先是白虎,白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他们的图腾,民间流传的“白虎当堂坐,无灾又无祸”谚语即是有力的证明。重庆市土家族的传统民族服饰纹样中以虎为题材的图案形态各异、随处可见,但都表达了赐祥降瑞、镇妖祛邪等宗教观念。又如土家族著名的服饰品西兰卡普织锦,土家族人将之用于服装和被面、枕头面上,其常用的图案就是一只憨态可掬的白虎,表达了避邪庇佑的宗教思想。服饰的宗教特色以外显的精神表达形式,强化民族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这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精神教化方式。

3民俗活动的正式隆重增添了民族服饰的神秘和喜庆特色

各民族的风俗礼仪都讲求正式、隆重,人们就会穿着极富各自民俗特色的服饰参加本民族的宗教活动、娱乐活动、竞技活动等。在这些重大的民俗活动中,各少数民族人民会用节日盛装精心装扮自己,用最直观的形式表达节日的庄重和喜庆,因此,其民族服饰就因适应并体现活动本质而显现出神秘或者喜庆的特色。重庆市苗族有许多重要传统节日,如赶秋、赶年场、放赦、三月三、踩山节等,苗家未婚男女穿着民族传统服饰喜庆美丽,以便在观灯、舞狮、打秋千或跳芦笙舞、对唱情歌等活动中交流感情时,充分展现自己最靓丽帅气的一面,期望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土家族的舍巴日,是土家人的祭祀祈禳节,通过祭祀祖先来祈求风调雨顺、兴旺发达,祛除祸患与不祥,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以祭祀祈禳为基础,同时融合了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质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此节日如此重大,参加活动的男女都非常重视,都用比平时更为隆重艳丽的、五色斑斓的传统民族服饰来包装自己,以表达一种渴望交流的心情。这说明即便是庄重的宗教祭祀活动也逐渐演变成少数民族欢歌载舞的节日,他们会采用风格庄重喜庆的传统服饰,尽可能通过服饰来营造节日的喜庆氛围。

4汉族为主导、多民族聚居的民族格局造就了民族服饰的汉化特征

由于各民族长期杂居,重庆市的民俗格局是汉族民俗占主导,少数民族民俗居附着性地位。即使是人数众多的重庆土家族、苗族,也深受汉族风俗的影响,其传统服饰就在与汉族人民交往的过程中吸纳了汉族服饰的特征。历史上,酉阳的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其文化传统保持得相对稳固,但改土归流后,与汉族人杂居也使其民族传统服饰逐渐被汉化。清代以前,酉阳人民的穿着,据《酉阳通志》载:“男女垂髻短衣跣脚,以布勒额,喜‘斑蓝服色’”,“清王朝建立,尽更汉族服制,沿袭近三百年。”綦江县、江津县苗族,男子上装四围开衩,下装汉服,着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江津苗族着汉装。20世纪80年代,平日着汉装,节日盛典穿苗装。历史发展形成的汉族主导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格局,使重庆苗族人民逐渐接纳汉族服装,但不是彻底一次性地改穿汉族服饰,而是在本民族服装的结构和装饰等方面借用汉族服饰的某些特征,或者把汉族服饰与本民族服饰相搭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苗族服装的汉化特色。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小孩头饰其汉化特征非常明显。土家族在明清改土归流之后,很多小孩帽子的图案中就有汉族典型的“福、禄、寿、喜”、“大八仙”、“小八仙”等吉祥文字,这充分证明汉族宗教文化和美学思想对苗族服饰影响深刻而广泛。

汉族的传统艺术范文第3篇

满族枕顶绣独特的黑色边围是与其他东北民族枕顶绣品相区别的最明显标志。纵观东北地区各民族的服饰、佩饰、祭祀神服及日常手工艺品,都可见黑色边围的踪迹。这些黑色边围多是缝在衣领、袖口、衣襟这类易磨损处,可增强耐用性。同时也可作为装饰,结构上增强了艺术品本身的空间感,且北方民族尚白之风一直延续,黑边白底的颜色反差,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黑色边围的存在,除了视觉需要,更多的是文化习俗的显现,这些习俗来源于东北游牧民族的传统信仰与狩猎文化。

1.萨满信仰中的宇宙空间。东北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稀少,人们从广袤的大自然获得生活所需的所有物资,信仰以自然万物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宗教—萨满教。在萨满信仰中,宇宙被分为三界九天,各有空间,均有界线。萨满是连接人与神的使者,萨满施法时着神服,神服上的装饰与用色彰显着萨满信仰的全风貌。神服将黑色边围缝在白色布底上,并用动物形象在黑色边围上做修饰,这些动物图案是可以穿越三界的守护神,由此推断,边围代表着界线,限制萨满信仰中的宇宙空间。

2.狩猎习俗中的生存空间。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靠捕获猎物以维持生存。初期,狩猎工具粗陋,原始人依靠集中人力合围猎物较多的地带,渐渐缩小合围圈以获得猎物。随着人们生存意识与工具的进步与演变,原始部族人民试图将捕获的野生物种进行驯化圈养,以保证食物供给。所以,狩猎民族的先民将合围圈视作生存与生活的空间。渐渐的,在他们的信仰、文化、艺术品中体现出这种意识。

3.对于黑色的崇拜由来已久。东北地区黑色的土地给予了东北人民生存所需的所有物品,如同母亲般给养生活在这里的人,黑色意识在东北各民族中普遍存在而又强烈。从信仰上来说,黑色在萨满教中是神圣的,“它指代了两种意义,神灵下凡与神灵保佑”。乌鸦救祖的传说广为流传,清朝皇宫内喂食乌鸦,视乌鸦为神鸟。乌鸦羽毛的颜色—黑色,被认为是吉祥的颜色,它可庇佑族人免于灾祸。

从绣品图像中得到的满汉文化融合共存的信息

1.结构构图。民间艺术体现人类原始、本能的感受,表现人类最直接的审美经验与审美需要。东北地区满族枕顶绣除了由本民族信仰与审美产生的构图形式外,还吸收了汉族的构图方式,图像丰富,富于变化。萨满信仰的构图形式。“巫”形与“ⅡⅡ”形结构的绣品,给人以稳定牢固的感受,画面整体性得到强化,平衡性强。它们由“工”形结构演化而来,而“工”形结构是由天与地的上下两维空间演变而出,这表明了信仰萨满教盖天说的“上通多层天,下为多层地狱”的观念,体现了神灵信仰的庄严肃穆,同时也增加了艺术品的秩序感与神秘感。另一种代表性的构图是格律图案。材料与针法的限制呈几何形,同一图案有序重复、排列、连接,以抽象纹样居多,变化无穷,但多遵循垂直的上下结构。“符号是萨满艺术的语言”,信奉萨满的族人用符号来象征神的旨意与行径,族人根据萨满在祭祀过程中舞蹈动作、身形等的线形,勾画出不同形态的符号,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汉族起源传说的构图形式。与垂直的上下结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浑然成圆的结构,两条鱼头尾相呼应的整幅绣品画面呈循环式,题材为传统吉祥样式“鱼戏莲”。这种构图方式形如八卦图像,《易经》有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无穷。这种由八卦图像衍生而来的图案形式,民间称为“喜相逢”。在浑天说基础上形成的空间观念必然与萨满信仰的观念相区别,在枕顶绣品上也体现出不同的结构形式风貌,但它们都是东北民间枕顶绣的常用构图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多种文化的共同存在。

2.底色选用。汉族的传统用色在枕顶绣品中均有所见,但满族枕顶绣底色的选用受八旗文化影响,以八旗色彩为主,所以无论是选用哪个民族的传统颜色进行绣制,都是在满族的基础上“做文章”。满族枕顶绣最常用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底色是白色,白色是东北狩猎民族对太阳光与水颜色的直观认识,被认作是最圣洁与高贵的颜色;同时,由于东北地区多雪的气候环境,白色也被狩猎民族用作打猎时的伪装色,在一些东北狩猎民族的服饰中,白色尤为常见。

3.刺绣工艺。东北满族枕顶绣运用多种刺绣针法,其中既有汉族常用针法,如平针绣、锁绣等,也有满族传统的刺绣工艺。补贴绣是满族等狩猎民族刺绣传统工艺。用各色布料或皮革剪成花样,贴在底布上,再绣制而成。

4.题材内容。清朝崇尚吉祥,民间对于汉族的传统吉祥文化更是全盘接受。汉族悠久的吉祥文化寓意涵盖广泛,造型素材与方法多样,满族人的祈福心理在汉族吉祥图像的造型下,表现得淋漓尽致。萨满教在大清建立之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枕顶绣图案更多的是以汉族传统文化作为载体,萨满原有的信仰符号也日渐被汉文化赋予新的释义。但是,如同萨满没有在民间绝迹一样,东北地区的满族枕顶绣上,仍可寻觅到萨满信仰的踪迹。萨满与儒释道信仰共存。汉族民间信仰通常为儒、释、道包容并蓄,枕顶绣中也不乏以佛、道为题材的绣品。萨满教是满族人的原始信仰、传统宗教。清朝入关后,“旗人受到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的冲击,不仅是自身价值观与道德取向的改变,也逐渐被佛、道所取代”,萨满教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佛、道虽然随着旗人的观念改变成为主流的,但从图像中看出,佛、道仍存在于由萨满教所构筑的世界空间内,这种百姓无意识地将不同信仰置于同一绣品上的行为,可以看出,萨满教在旗人社会历史上的原有地位,以及从审美角度出发,民族原有选择的优越性。而“民间百姓对于佛、道的态度更多的是带有功利色彩”,祈求二者能带来日常生活中所期盼的福、禄、寿、喜等。汉字的出现。汉字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符号,它在满族枕顶绣上的出现,是民间满汉文化共存的最有力的证明,汉字独有的间架结构与书写艺术为满族人民提供既具有装饰美、又具形式美的造型元素。在满族枕顶绣图案造型中,人们会选择与吉祥语句相关联或固定的图案,根据汉字的笔画或结构,将汉字与图案结合,二者相辅相成,趣味盎然。

民间无意识与上层统治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1.汉族文化的坚实根基。汉字的象音象形、诗词的押韵隽永,使满族百姓有了新的抒发个人情怀的途径,也让满族枕顶绣从民间“炕头”用品上升为俗中求雅、雅俗共赏的艺术品。而这种优势文化的选择不只在于汉字诗词,还有民间传说与戏剧戏曲。东北独特的自然地域条件,造就了东北人民的豪爽与好游乐的性格。东北人爱看戏,喜欢用艺术的形式表达生活情趣,如东北二人转、民歌、关东皮影等。汉族的民间神话传说与传统剧目种类众多、题材丰富、体系完整,为刺绣作品提供了诸多素材。且汉族民间传统吉祥图像涵盖植物、动物、器物、人物等,传达的吉祥观念从祈求生活平安富贵到渴望仕途平坦,从期盼子孙繁盛到祝福婚姻、家庭美满幸福,可谓涵盖了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在图案上也颇多可借鉴。

2.满族图像形式、用色的视觉优势。枕顶的大小一般约为15厘米见方的方形,枕顶的固有尺寸限制了刺绣图案的设计空间,而满族人民凭借原始的对于空间的意识及审美情感,在这精小的空间内创造出了无限的表达空间,这种民族审美意识创造出的独特效果,在以人物故事为题材的枕顶绣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枕顶绣中所绣的人物故事不单单是表现人物、场景的单纯造型,通常是展现一定的故事情节,满族枕顶绣特有黑框结构形式给定了故事发生的空间,在颜色寓意上,黑色本就含有土地之意,而白色则象征上天,二者结合,使得这个限定空间上有天、下有地,增加故事情节的真实感。从颜色对比角度来说,黑白的强烈对比,使处于其中的图案更加突出,强调主题,夺人眼球。

3.优势相辅相成。杜甫《小至》这首诗描述的是冬至后的时令变化,表现孕育春天的冬日景象。单纯直线构成的边框中绣满花卉,正是春意含蓄之意,且边框中间的花卉为牵牛花,象征平安富贵,也做到了枕顶绣有图必吉祥。其中“刺绣五纹添弱线”一句,意为冬至过后白日渐长,刺绣的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线。满族妇女将自身情景与形象融入到自己构建的满福多喜、悠闲自在的世界中,这种百姓对于生活的小乐趣流露因文字与图像的结合更好地体现在绣品中。满族妇女用自己优秀的刺绣技术,对人物故事中的人物造型、故事情境及空间结构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在全盘接受汉文化的背景下,民间百姓乐于用一种含蓄高雅的方式来寄托内心的期望。满族人民以单纯、无意识的优势选择,将满族形式结构与汉族题材图案完美结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4.满汉文化的共通性。满汉人民都具有生命崇拜的思想。在原始部族中,向来都存在生殖崇拜现象,认为种族的延续来源于活跃的生命力与生殖力。满族造型艺术中,将鱼、瓜、蝶、荷等作为具象的生殖符号,模拟男女生殖器外观的抽象符号更是丰富多样。而在汉族文化中,瓜瓞绵绵寓意子孙繁衍不绝,汉字的谐音与本族原有的图像相结合,将原本的图形象征融入了文化内涵,表达含蓄委婉。《礼记•昏义》有言:“合卺而”,扣碗造型源于“卺”字,表达新婚男女交合,象征婚姻美满,汉族民间传统图案扣碗造型为满族祈福心愿提供了新的表达形式。民间的无意识行为促成了两族文化的借鉴与吸收,而上层统治意识则保证并加速了这种融合与并存。

5.对他族文化的包容。满族先祖对待别族优秀文化传统向来采取吸纳包容的态度,在别族已有的基础上,与本族文化相融合,取之长处,加以利用。大清国建国之后,统治者采取“清沿明风”、“崇儒重道”的政策,这使得汉族民间习俗、文化传统得以保存流传。在满族民间枕顶绣上,也可以看出满族上层社会将优秀文化传统为己所用的行为与博大包容的态度,而汉族文化正是刚刚建立政权,需大力维护统治地位的清朝统治者所需要的。在一幅满族枕顶绣中,以“孝”字为主题,采用满族独特的黑边围结构,青色为底,可见孝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对待汉人的政策上,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征战时,采取将俘虏的汉人编入八旗为奴,与满人共同生活的政策,这种政策为满人与汉人的交流、文化习俗的相互影响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朝入关之后提倡的任用汉臣,以及渐渐被允许的满汉通婚都为满汉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6.对本族文化的维护。虽然清朝统治者对待汉朝文化采取包容接纳的态度,但是,统治者还是在刻意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追溯汉八旗的由来,我们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融汉入满的意图。公元1633年,辽东总兵部下孔有德与耿仲明归顺皇太极,皇太极在现在沈阳浑河地区亲自迎接,并施满族抱腰礼,可见皇太极对待明朝汉臣的礼遇程度。但是,皇太极命其部下打着有别于满八旗的黑边白底旗帜,用与满族八旗制度相同的方式让汉军直接受命于自己,这就是汉八旗的第一次出现。第一面汉八旗使用包含满族原始萨满信仰与狩猎文化的黑边白底,清军由满、蒙、汉三军组成,之后的改革,三军统一使用满八旗,汉八旗的子弟编入满八旗,也称汉族旗人。所以,清朝统治者仍然是在以本民族的文化根基来探寻满汉民族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性。

7.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必然性。无论是无意识的行为还是有意识的政策,民族文化的融合存在必然性。皇太极为缓和尖锐的满汉冲突,将把汉人编入八旗为奴的政策,改为占领区域的汉人别院而居。但是以民族划分生活区域的政策并没有阻隔满人与汉人的交流。从14世纪末,女真人的南移,到16世纪满洲民族形成,再到大清朝建立,民族的迁移、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本民族的生存意识与生活观念。从广袤山林迁移至平原,狩猎文化转向了农耕文明,从着兽皮转向穿布与丝绸,人们以新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原始的民族文化遇到丰富灿烂的社会文明时,必然会遭遇优胜劣汰。结语东北满族枕顶绣因其结构形式以及用色选择上积聚着浓厚的萨满信仰气息,固定的模式使刺绣品本身必然存在着满族原始。汉族文化渐渐渗透满族统治阶层与民间,在枕顶绣中主要体现在图案题材内容上,这就出现原有的满族造型形式与汉族文化题材内容的并存,成为一个特殊历史时代的鉴证。

汉族的传统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吉祥图案;融合;当代表现

第一章 创作藏族题材的源由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的藏民族的主要聚集地,社会环境相对封闭,致使除宗教外外来文化难以融入,独有的民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国内、外宗教文化交汇于此,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藏传佛教,拉萨因此成为闻名世界的藏传佛教圣城。的文化艺术发展也因与这一影响历史进程的宗教间的密切关系,而走上了一条辉煌而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藏古老文化的特殊风采,造就了藏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世界。的民俗民风洋溢着祈求吉祥的欢娱气氛和充满天真与圣洁的健康活力,质朴神秘,浑然天成。

青藏高原是神秘又神奇、凝重而庄严的土地。作者早年看到的陈丹青的七幅少数民族生活作品《组画》,画幅虽然不大,但用色单纯,笔触洒脱,画面真实而纯朴,作品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及隽永的人情味,当时在内心就引起了不小的震撼。因此萌发了行走愿望。20多年后,凭借着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创作采风实践的契机,于去年暑假深入青藏高原进行创作采风。

青藏高原之行艰辛险峻,但壮丽的自然风光,纯朴的生活习俗,精美的传统艺术,特别是那里的人们更值得赞美、值得崇敬,无法用更多的文字语言来表述。

第二章 藏族传统壁画的基本面貌、吉祥图案的特征与主体的寓意

一、壁画的考察

壁画,主要是指绘制在寺院墙壁上的宗教艺术作品,内容丰富多彩,除纯佛教主要题材外,还有纪录政教大事,反映征战、劳役和人民俗世生活的故事画等。壁画与藏传佛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壁画画面整洁明了、布局大方自然,章法严谨有序,图案完美精致。擅工人物,造型生动含蓄。技法丰富多变,笔法古朴细腻,线条挺秀有力。壁画色彩艳丽,对色彩的应用,不追求客观。整体比较大量使用同类色,红、橙、黄三色的也较频繁使用,以让画面和谐统一,适量的冷色的使用,既形成了一定的色彩节奏和韵律,又平衡了画面色彩关系。

二、藏汉历史上文化互动促进了两个民族壁画艺术交流与融合

青藏高原各族先民自古以来与祖国内地交往密切,从藏、汉民族的原始信仰、两语的基本词汇的对比研究,以及中原仰韶文化与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类型的联系等等,都有很近的血缘关系。

唐蕃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空前发展。元、明、清三朝对的有效管理。促进了汉藏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上民间族群迁徙和汉藏民间通婚促使文化交流互动。如汉族由东向西迁入藏彝走廊。

汉、藏两族的佛教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双方文化的发展,而且增进了两族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也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宝库。

由于汉、藏的文化艺术的交流促进了两个民族壁画在历史上的融合。一方面,壁画积极学习吸收其他民族艺术营养。另一方面,清朝的历代皇帝大多热衷与弘扬藏传佛教,为藏传佛教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而,十五世纪前后时期,藏传佛教的艺术风格再次被融入了汉族地区的文化因素,并基本上形成了流传至今的一些纯绘画的主流风格。

第三章 创作《藏天彤云》的设想与过程

一、创作意向的形成

1.汉、藏民族传统壁画艺术的相似性

汉、藏民族壁画基本上都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故事情节。这种构图可使画面主次分明,构图清晰,显出一种平静、庄重的氛围。内容上多表现宗教题材,还有纪录政教大事,反映征战、劳役和人民生活的故事画等。

2.汉、藏民族传统吉祥图案象征、寓意相似性

汉、藏民族的吉祥图案寓意相似,藏族图案本身具有一种神秘给感,有比较强烈的象征性,祈祷祈福,与汉民族的民俗信仰相吻合。吉祥图案在汉、藏民族壁画中经常的使用。传统壁画中的吉祥图案一般有人物、动、植物、符图这四大类,其纹样所象征的寓意各有不同,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但是同样吉祥纹样、图案所象征的寓意和表达的吉祥祈愿极其相似。

3.汉、藏的和与外来宗教文化融合的相似性

藏族在早期信仰本地宗教。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与本土宗教长期交流和渗透,于公元10世纪形成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藏传佛教。同样,中国的民间在民众中形成了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数千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汉民族独特的宗教心理和宗教观念,并影响着外来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它不可能被任何外来宗教所吞并,反而要对外来宗教进行融合筛选。

二、传统吉祥图案的选择与当代性表现的思考

1.吉祥图案的基本概念

吉祥图案形式多样,内容丰厚,以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表达了民众对生活淳朴的祈盼,是民众生活智慧和文化心理的外化吉利祥瑞图符,成为我国文字识别以外的又一种图式语言系统。作者认为吉祥一词也是汉、藏民族对俗世生活的一种共通祈愿,其以图式的产生由来已久,并且表达方式多样,一定程度上吻合了汉文化天人合一观念。吉祥图案艺术伴随汉、藏文化的历史发展,古往今来,源远流长。

2.汉、藏吉祥图案交流的历史渊源

工艺美术在汉藏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工艺美术品是汉、藏民族的吉祥图案的共同载体,在流通过程中使汉藏民族艺术在各自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汉、藏吉祥图案交流有不少实物留存于世,成为汉藏民族交往、文化融合的重要物证。

三、创作过程中形式与内容及表现手法的选择

1.作品表现形式的选择

作者之所以选择用壁画的形式来表现人们的现代生活,首先认为藏传文化的图式是以壁画与唐卡形式来注解的,是藏民族历史记忆的主要载体。因而选择采用壁画形式,作者以为可以最恰当的吻合藏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其次作者认为壁画可以兼容比较多的内容与形式,可以将吉祥图案的寓意性和平面描绘的当代性进行融合。再者壁画属于公共艺术形式,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如壁画《天地永恒》徐志坚作)。选择以人民当代生活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便于让人们了解到精神、感受到的今天。

2.构思、构图

汉族的传统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国传统元素;电影海报设计;应用

随着全球各地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在渗透到社会结构方方面面的同时,也在对整个人类进行“全球趋同化”的改造。而在文化方面,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史无前例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原有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质。经济全球化带来社会文化的快速进步并促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为了应对快速的竞争,电影海报设计要求的知识越来越广博、视野越来越广阔。从设计的市场化竞争角度来讲,没有民族化的东西,就无法立足于世界,就无法成为世界化的设计。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许多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经过千年沉积已融入中国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风格多样且格调统一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我们在多元化的时代中保持民族纯粹与特质的基础,而进一步开发利用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很具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在阐述中国传统元素内涵、特点后对其电影海报设计上的运用作简单的探讨。

一、中国传统元素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华夏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且独具韵味的传统文化元素,而这些传统元素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并被世世代代沿用到中华民族的生活中来。

中国传统元素是中国所独有的符号和形象,是蕴含着中国的历史文化特色内涵的符号或者形象和艺术手法,具有浓郁的中国味。中国元素一般分为:可视有形的传统样式器物形象,如中国结、戏曲脸谱、彩陶瓷器、书法篆刻、对联印章、皮影古筝、高山流水;无具体形象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及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质,如凤凰涅、麒麟送子、玄武玄关、武术、侠义精神、仁义礼智信的中国儒家传统思想。这些众所周知的中国元素历经千年历史的沉积,渗透入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骨子里,也为我们应对国际化、多元化的中国现代化挑战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渊源。博大深邃的中国传统元素不仅令我们现代人目不暇接,而且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1]结合作为二维艺术表现方式的电影海报,我们细数一些现代常运用的传统元素。

(一) 中国绘画

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核是“笔墨”。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绘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华夏文明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化等方面的认识。中国绘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化于我,身处境中”,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国画,追求意与神的结合,深山藏古寺的悠远,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淡雅,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苍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灵动,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悲壮。中国绘画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完全放松洒脱的表达,其不讲求透视的条框,却让看画的在有形无形的对比中了解作者充满韵律的艺术境界。

(二)篆刻、壁画、剪纸、对联、彩陶瓷器等装饰艺术

篆刻、壁画、剪纸、对联、彩陶瓷器等装饰艺术对中国古代生活的完美展现,是对古代祭祀活动、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写意。这些装饰艺术品通过严谨的构图风格、精巧细致的线条达到局部与整体的完美融合,是中国古代人民日常生活和中华文明的现实写真。直到今天,洒脱的篆刻是身份的象征,剪纸对联是逢年过节的喜庆必备,壁画是古人生活的掠影,而唐三彩与瓷器是中国的象征。壁画,彩陶,编制、锦绣、镂空的工艺品等,丰富的色彩变幻,生动的形象,不仅仅是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雕塑工艺,同时也从美学的角度来标示其主体的特质、功用与价值。

(三)中国汉字与书法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汉字也是世界上惟一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汉字历经华夏变迁。“形表意,意传情”的象形文字特质使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一段撩人心弦的故事。书法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是中国汉字的书写艺术。

(四)中国红及其背后的儒家精神

中国红在中国传统元素中独具特色。大红色是最具我们民族风格的色彩。中国结、剪纸、灯笼、对联等都是对红色的诠释,红色寓意着欢乐、热情、乐观、喜庆。而中国红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内核是“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是维护公平正义、救万民于水火的侠义。

中国传统元素的特点: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婉转含蓄,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尽在不言中”的语义表达,通过含蓄而不张扬的方式使分散于各种事物上的有形的艺术形式突出了充满浪漫气息的中国气派;在艺术的内在追求上,以各种元素的反复铺排来衬托各种艺术的节奏和韵律,通过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反复观感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强烈的层次感和注重思想寄托的精神气韵。

二、在电影海报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

电影海报不仅止于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理解,而且要是一种美的语言并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而且是我们民族审美的反映,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和凝聚着中华民族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现代电影海报设计中去,用现代设计语言去诠释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是精简中国传统元素,这将是未来电影海报设计的一大主题。

(一)中国绘画在电影海报中的应用

在中国绘画中,以技法分为工笔和写意。工笔的工整、严谨,于细处见真章;写意则浓墨重彩,笔墨虽简而形神兼备,寥寥数笔便达到一种酣畅淋漓的意境。

把传统绘画的笔墨意趣和内涵应用于电影海报设计中,如用中国绘画诗画相通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述说中国的侠义精神。著名电影导演徐克的《黄飞鸿》的海报就充满气势磅礴的豪迈之气和大将之风。以大面积色块给予观赏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色调的合理运用赋予观赏者一种强烈的民族危亡时刻的视觉震撼感。《黄飞鸿》系列海报,浓重的乌云占去了大幅海报的画面,象征黄飞鸿身处清末民初那个灾难深重的民族觉醒的时代背景,而唯有黄飞鸿傲然矗立在天地之间以衬托出黄飞鸿强烈浓重的民族自豪感、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性格、充满豪气干云的英雄气概和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决心。而《非诚勿扰》的海报,虽是摄影作品,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宛若一幅清淡素雅的中国山水工笔画,简单的色调,使画面更显超凡脱俗。平静水面之中的小船,宁静中带着一丝的孤独与忧伤,与标题文字交相呼应,“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和谐。爱情中什么最可贵?――诚意。”葛优式的幽默调侃与舒淇渴望爱情的心理让整个画面别有韵味。而《白银帝国》的海报利用电脑处理过的水墨营造出缥缈的意境,在瀑布与流云的意境中,康家三爷侠骨柔情地盘腿坐在最前端。在电影《孔子》的海报中,通过一系列的孔子丹青工笔画来对孔子进行血肉丰满的“人”的还原塑造,对孔子的欢笑、悲伤、斗争、挣扎、落寞和失意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对《孔子》“大情怀”的电影叙事进行真实铺垫。它不仅展示了“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旷世情怀,而且展现了孔子作为“人”的一面。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生动起来,他的欢笑、他的悲伤、他的斗争、他的挣扎、他的落寞和失意。影片,在这款预告片中已经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孔子黯然神伤或悲愤的白描,不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而且透彻着孔子朴实和诚恳的“人性”光芒。

(二)中国书法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博大厚重的汉字及其深厚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从象形文字的渊源意义上可以说,汉字的意义表述从来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意义,而是跟随世间万物变化回到汉字诞生的原点的层面来理解和展现华夏民族所面对的丰富多彩的万千世界。在进行电影海报的文字设计时,要通过追寻文字“形”与“灵”的结合来展现汉字所能诠释的内涵。在电影海报设计中,通过对汉字字体、字号、颜色的选择和合理的排版来确保标题的醒目。在字体选择方面,可以依托电影所要展现的思想进行,而传统的书法更能展示出汉字的厚重和汉族性格,如电影《盲山》的海报的中心就是用传统书法书写的红色“盲山”二字,字体苍劲有力,如连绵不绝的山峦,尽显山沟里生活的落后与荒芜。当然,也有一些海报字体加入了美术字的变形处理,如《投名状》《十面埋伏》的海报就很具视觉美感;在文字排版方面,中国汉字具有方方正正独立成体的先天优势。拉丁文体系的单词由字母组成,在排版时受到许多限制,必须注意单词之间字母的距离以保证文字的完整性,在排版时多采用竖式的“圣诞树”形书写方式,如影片《盲流感》海报中片名“Blindness”的出现形式就会感到怪诞。而汉字就随意得多,可以根据需要将文字分解合并,并根据画面结构采取横、竖、斜的顺序摆放来调整大小。如《大笑江湖》的背景就突出“笑”字。而电影《画皮》就利用“画皮”二字的特殊的书写方法来达到宣传的效果。

(三)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应用

剪纸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间美术之一,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剪纸讲究图案构图,虚实相间及强烈的对比是其特色。电影《白蛇传》的海报就是采用民间剪纸艺术并取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而其他的如篆刻、壁画、剪纸、对联、彩陶瓷器、镂空等装饰艺术手法在电影海报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如《满城尽带黄金甲》海报中镂空的金黄色的主调就尽显宫廷的尊贵与奢华。霍格•马蒂斯曾强调:“任何国度的设计中,都应体现国度的根,这个根就是自己的文化。”[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更多的是体现其内在的民族精神。针对每部电影的内容和意境产生的创意是对本民族的内在感情述说和道德外化,从而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和联想以达震撼人心的效果。[3]海报《洗澡》不仅叙述了洗澡的含义――通过洗澡解除身体的疲劳及消除生活中的烦恼和释放,更是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阐述。其中通过对“三对脚”的特写来表述中国文化下的父与子。这种象征手法创造的寓意深刻和主题高度概括的艺术方式在吸引观众的同时对观众感受电影主题也有引领作用。

三、结 语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电影海报设计越来越认同作品的民族性,任何一种世界化的艺术如不根植于特定的民族的文化土壤,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设计的市场化的竞争角度来讲,没有民族化的东西,就无法立足于世界,就无法成为世界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乃迪.中国传统元素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9(20).

[2] [德]霍格•马蒂斯.海报钟情者[J].艺术与设计,19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