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百色水电站为地下式水电站,装机容量4×135MW,电站建筑物布置于主坝区左岸。招标设计阶段,除将主变及升压站由地面布置改为地下布置外,电站总体布置维持初设阶段的布置格局。水电站建筑物包括:进水口、引水隧洞、地下主厂房和主变洞及母线廊道、高压电缆廊道、灌浆排水廊道、交通洞、疏散洞、排风竖井等附属洞室、尾水隧洞及尾水渠等。除进水口、引水隧洞、尾水渠及交通洞部分洞段等部位的岩层主要为岩性较差的榴江组硅质岩、硅质泥岩、泥岩外,其余地下厂房洞室即主厂房和主变洞及其附属洞室、尾水隧洞等均布置在岩体抗压强度较高、渗透系数较小但裂隙较发育且出露宽度仅约150m的辉绿岩带内。

招标设计阶段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优化:

(1)主变和升压站由初设的地面布置改为地下布置。进一步开展了升压配电设备的选型和布置方案的比较,论证了采用地下GIS升压站的合理性,选择了往左岸挡水坝段出线的高压出线方案。

(2)地下厂房设置独立的防渗排水系统。进行了厂区地下洞室群的渗流场分析,设置了独立的厂房防渗排水系统,加强了厂房渗流控制措施。

(3)尾水隧洞布置的优化。进行了电站调保及尾水系统水力学计算,为避免明满流交替,尾水主洞由等断面顺坡式改为变断面上翘式。

(4)地下洞室布置的优化。采用地下GIS升压站方案后,洞室布置从初设的“主厂房+尾闸室”一大一小两洞布置改为“主厂房+主变洞”两大洞室布置。

2建筑物设计优化研究

2.1地下GIS升压站方案的研究

虽然SF6全封闭组合电器(GIS)的性能和可靠性优于常规设备,但鉴于初设阶段时期其设备造价较高,电站升压站型式推荐采用地面敞开式升压站方案,升压配电装置采用SF6瓷柱式断路器和敞开的隔离开关等常规设备。

招标设计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GIS技术应用已趋于广泛和成熟,其设备价格已经降低,采用GIS设备也更能适应现代电站“少人值班”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地面升压站高边坡问题较突出,工程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因此,对地面常规式、地面GIS式和地下GIS式升压站方案进行了深入比较。两个地面方案的升压站均布置在地下厂房顶部山坡开挖形成的平台上。地下GIS升压站方案则是将主变和GIS等设备布置于主厂房下游侧的地下主变洞内,山顶无出线场。

技术上,GIS设备的可靠性、维护检修等性能指标远优于敞开式常规设备。经济上,虽然GIS设备投资相对较大,但在设备、土建、运行费等的综合费用上,地下GIS方案均比两个地面方案省。施工进度上,由于电站发电工期是受大坝施工进度控制,地下GIS方案增加主变洞后并不会影响发电工期。安全性上,地下GIS方案由于无地面升压站的大面积和高边坡开挖,因而在避免高边坡开挖、提高升压站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方面优越于地面方案。因此,招标设计阶段采用了技术经济条件优越的地下GIS升压站方案。

2.2电站高压出线方案的选择

为选择合理的出线方案,对电站高压出线进行了三个方案的比较:方案一为往左岸挡水坝出线;方案二为往主变洞顶部山坡出线;方案三为往尾水渠上游侧边坡出线。

方案一考虑从主变洞设高压电缆廊道出至消力池左侧137.0m高程平台,然后接进大坝138.0m高程横向廊道,再经坝内电梯井引至左岸坝段下游坝坡214.0m高程出线平台之后出线。设计中曾比较过采用水平廊道加竖井于副厂房右侧位置引至左岸坝段坝址处,然后沿坝坡上至出线平台的方案,但因该方案与大坝施工干扰大、施工安装困难、运行维修不便、投资节省不多而被放弃。

方案二考虑在主变洞右端设电缆竖井直通地面出线场。该方案需在山坡上设有出线场,同时为满足出线场的施工、对外交通及运行检修的需要,需设一条长约240m的出线场对外公路。对外公路布置于尾水平台公路和上坝公路之间,三条公路相对较集中,边坡总高度约达140m,山坡地质条件较差。该方案高边坡问题非常突出,边坡处理工程量大,运行安全性差。

方案三考虑以水平廊道和竖井引线至尾水渠上游侧开挖边坡上的出线场。该方案可减少一定的土建工程量,但220kV出线直接跨右江,其平面位置距大坝消力池较近,跨江高压线高程也偏低,220kV出线以及出线场设备受大坝泄洪雾化影响严重,运行安全难以保证。

安装、运行条件上,方案一的出线设备和线路运行安全可靠、维护方便,但电缆竖井较高,安装有一定难度;方案二的户外设备和线路均能安全运行,但出线场为高差较大的阶梯式布置,运行维护不够方便,电缆竖井也较高,安装也有一定难度;方案三的出线设备安装相对简单,但设备及220kV出线受大坝泄洪影响严重,难以保证运行的安全可靠。投资方面,方案三投资最省,方案一次之,方案二最高。

综上所述,方案二的技术经济评价最差,方案三虽可省投资,但难于保证设备和220kV线路的安全运行,方案一的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占优,因此选择方案一即往左岸挡水坝段出线为电站高压出线布置方案。

2.3厂房防渗排水系统的设计优化

初设阶段,厂房防渗帷幕与大坝防渗帷幕相结合,防渗帷幕距厂房较远,帷幕的中下部为透水性较强的榴江组地层,所设帷幕难于形成封闭型的帷幕。招标设计阶段,为增加厂房防渗的可靠性,进一步降低地下水位、控制渗透压力、保证洞室围岩稳定,确保电站运行安全,设置了独立的厂房防渗排水系统,即在厂房上游侧及左、右侧设置厂房防渗帷幕及排水幕,防渗帷幕底设至相对隔水层。共布置有两层灌浆廊道和两层排水廊道,左、右侧排水廊道均与灌浆廊道共用,廊道断面宽3.0m,高3.5m。为加强排水效果,厂房左侧廊道排水孔的间距比初设阶段的间距要小。另外,引水隧洞在厂房上游边墙前设置有长约44m的钢板衬砌,钢衬段首部设环形阻水灌浆帷幕,此帷幕与厂房防渗帷幕相连接,以加强防渗效果。厂房上游侧排水廊道布置方案研究中,对其顶层廊道设置的必要性几经反复论证,从渗流场理论计算成果看,不设顶层排水廊道是可行的,但设计中吸取国内外地下厂房工程防渗排水设计和运行的经验教训,考虑到水库蓄水后在库水以及降雨的作用下地下洞室围岩地下水运动的复杂性,从工程运行安全考虑,最终保留了顶层排水廊道。渗流场计算成果表明,优化后的防渗排水系统设计合理,防渗排水效果显着。

2.4尾水系统设计优化

初设阶段,尾水主洞按顺坡布置,从1#尾水支洞末端的宽8m、高9.41m渐变至2#尾水支洞与主洞轴线交线处的宽13m、高25m,此后主洞断面不变。

招标设计阶段对初设尾水隧洞布置方案补充进行了调保及尾水系统水力学计算,成果表明:在常遇洪水位(即50年一遇洪水,大坝控泄流量3000m3/s相应尾水位126.6m)以下额时,尾水主洞为明流状态,过渡过程中除尾水主洞上游端渐变段出现明满流交替外,其余段未出现明满流交替;下游水位在131.5m附近时,发生明显的明满流交替;某些工况下,可能发生较为剧烈的压力(水面)陡升和陡降。

为避免气囊气垫的产生和明满流交替,招标设计阶段将尾水主洞洞底由初设的顺坡改为平底,洞顶由顺坡改为5%纵坡的上翘型,尾水支洞与尾水主洞的连接由初设的顺坡改为反坡。尾水主洞洞高21.5m~26.2m,洞宽在上游端长18.82m段从8m渐变至13m,此后宽度不变。调保及尾水水力学计算成果表明:修改后的尾水系统布置可满足机组调节保证要求,尾水隧洞在常遇洪水时能保持明流状态,不出现明满流交替,尾水主洞中为完全明流或完全满流时,尾水主洞及尾水渠的压力和水位波动均较小。

初设阶段,为满足尾水隧洞的检修需要,尾水主洞出口段预留一道检修闸门槽,以后拟采用临时闸门及临时启闭设备进行挡水检修。经招标设计阶段进一步的方案比较,尾水隧洞的检修考虑采用在尾水渠115m高程平台堆筑临时围堰的方法挡水检修,从而取消了初设预留的检修闸门槽,尾水平台宽度相应减小。

2.5主要地下洞室布置

招标设计阶段地下主要洞室布置的变动主要是由初设的“主厂房+尾闸室”一大一小洞室布置改为“主厂房+主变洞”两大洞室布置。

主厂房长147m,顶拱跨度20.7m,最大高度49m。主厂房总长度比初设增加了13m,主要是因为采用地下GIS升压站方案后机电设备布置所需而增加了副厂房的长度。为减小地下厂房跨度和高度,经机电设备布置优化,厂房顶拱宽度比初设减少了0.5m,厂房宽度由初设的20m缩小为19.5m,厂房高度由初设的50m降为49m。厂房吊车梁上游侧采用岩锚梁,下游侧因母线廊道拱顶距吊车梁底较近,故采用普通带柱吊车梁型式。

主变洞与主厂房平行布置,两洞室间的岩柱厚度为20.5m,约为一倍洞跨,主变洞的上覆有效岩体厚度约为18m,属于浅埋洞室。主变洞长93.8m,宽19.2m,高24.8m。主变洞内设主变室和尾闸室,右端设有一内径4m、高27m的通至地面的排风竖井。根据闸门井布置及闸门检修方面的优化,尾闸室宽度由初设的6m减少至5.4m。

主厂房与主变洞之间布置有4条母线廊道,廊道底高程由初设的与母线层高程平齐抬高为与发电机层高程平齐,廊道宽5.5~6.5m,高5.5~7m。

高压电缆廊道与坝轴线平行,断面宽3m,高4~5.5m,长70m(含洞口段)。137m平台上的电缆廊道宽2.5m,高4.5m,长32m。

交通洞洞口至主变洞段,宽8.0m,高6.5m,与初设相同,主变洞至主厂房段,因运输、安装主变需要,宽度增大至11m,高度增加至9.25m。通风疏散洞为保证与主变洞间有一定的岩柱厚度,比初设右移了9.85m。疏散洞洞宽8m,高6.5m,与初设相同,洞底高程结合副厂房楼层布置情况拟定为137.6m,比初设的139.2m低。因机电布置需要,疏散洞在主变洞至副厂房段需深挖至发电机层高程。防渗排水廊道及尾水隧洞布置如2.3、2.4所述。

2.6围岩稳定分析研究

初设阶段是在进水塔附近位置进行地应力测试,成果仅有一组,其成果表明,厂房区地应力场是具有垂直方向的构造应力场。招标设计阶段在地下主厂房位置重新进行了地应力测试,其成果表明,厂房区最大主应力近于水平向,量值5~7MPa,方位角45°~72°,倾角-13°~0°,最小主应力量值2~3.5MPa,倾角较大,平均为63°,厂房区属于中等地应力区,且以水平构造应力场为主。两个阶段的地应力测试成果的主要差别在于最大主应力方向不同,方位角也不同。根据地质构造形迹及应变计标定试验成果等综合分析判断,招标设计阶段地应力测试成果比初设成果合理,更具可信性。

地下厂房洞室围岩无大的构造断裂,但裂隙较发育,除初设探明的四组主要节理裂隙外,进一步的地质工作表明,厂房洞室区域内尚存在S3、S4两条构造蚀变带和一条规模较大的节理J163,其中S3和J163从主厂房和主变洞之间通过。S3、S4构造蚀变带宽0.2~0.5m,组成物为构造蚀变辉绿岩,胶结好、强度高,但具有易风化和遇水易软化特点。J163节理充填8~15cm厚的方解石、岩屑及泥岩,呈闭合~稍张状。构造蚀变带及节理的发育对洞室的围岩稳定存在不利的影响。

鉴于地下洞室布置方案改变、地应力测试成果不同、地质条件的进一步探明,招标设计阶段,对地下厂房洞室围岩稳定重新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计算研究。计算中,模拟了洞室围岩中的主要裂隙及其组合、渗流场作用、不同的开挖程序及支护措施,并采用实测地应力场进行计算,成果表明:主厂房、主变洞、尾水主洞的顶拱及主厂房上游边墙的塑性区均较小,只有2~4m;地下洞室的位移不大,均属于正常值范围;因主厂房与主变洞之间的岩柱厚度较小且受S3和J163影响,局部部位塑性区、拉损区较大,需加强支护;在采用喷混凝土加系统锚杆、局部采用张拉锚杆或预应力锚索加固的支护措施以及推荐采用的地下洞室开挖支护程序的情况下,洞室围岩稳定是可以保证的,洞室布置是可行、合理的。

3主要问题的探讨

经过多方案的研究、多专题的论证和多方面专家的咨询,招标设计阶段百色水电站建筑物采用了上述优化后的设计方案,现提出对其中几个问题的看法,与同仁们探讨,期望能在工程实施阶段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3.1主厂房下游侧采用岩锚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初设阶段,母线廊道底高程与母线层平齐,母线廊道与尾水管间的最小岩柱厚度约8m。招标设计阶段,考虑到洞室围岩裂隙较发育,同时结合机电布置需要并方便交通和运行管理,将母线廊道底高程抬高至发电机层高程,以加大母线廊道与尾水管间的岩柱厚度,但母线廊道抬高后,母线廊道拱顶已接近于吊车梁底高程,因此,主厂房下游侧采用了普通的有柱吊车梁型式,柱底座落于水轮机层高程。

采用普通有柱吊车梁,需等到厂房开挖完成后或柱基础有持力岩基后才能开始浇筑柱和吊车梁,而采用岩锚梁可在地下厂房开挖至中部时(高出发电机层高程约5m)即可开始进行岩锚梁锚杆及混凝土施工,这样可提前安装吊车、提早投入使用,为洞室下部的开挖、机电安装及混凝土浇筑提供方便,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施工工期(经分析并参照其它工程的经验,可缩短工期约3~4个月),降低工程造价。因此,研究主厂房下游侧采用岩锚梁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要采用岩锚梁,可考虑将母线廊道降低至母线层,保证廊道顶至岩锚梁底有足够厚度的岩体,廊道与尾水管之间的岩柱稳定通过选择合理的施工程序并加强支护措施予以保证。另外也可考虑在现方案情况下,在母线廊道洞口处设支承吊车梁的城门拱结构(洞口处机电布置需相应作调整),这样吊车梁可按常规岩锚梁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工程地下厂房围岩裂隙较发育的地质条件下,需深入研究围岩开挖变形对岩锚梁锚杆受力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围岩稳定及岩锚梁锚杆受力的可靠度,以保证岩锚梁的使用安全。

3.2取消蜗壳钢管伸缩节的可行性

从消除因温度荷载、温度变化或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可能引起钢管的附加应力的角度出发,招标文件中,厂房蜗壳压力钢管设置了伸缩节。

设置伸缩节固然有其优点,但必然增加投资,增加制造、安装和维修的困难。本工程不是高地温地区,压力钢管又是深埋于辉绿岩体内的地下埋管,辉绿岩无断层通过,地下环境中温度变幅也较小,钢管外包的混凝土是在围岩变形稳定或基本稳定后才进行浇筑,因此,温度荷载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较小,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陷的可能性很小,混凝土干缩或膨胀产生的应力可通过工程措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因此本工程取消伸缩节是可行的。国内近几年施工的地下厂房工程,大多也不设伸缩节,这也是可以借鉴的。

3.3钢纤维喷混凝土技术的推广应用

对于本工程是否应用钢纤维喷混凝土问题,各方面的观点不尽相同。笔者认为,钢纤维喷混凝土与一般喷混凝土相比,具有良好的韧性、延展性、耐磨性和抗裂性,同时具有简化施工、加快施工进度的优点,并具有较好的施工安全性,可以缓解围岩应力重分布造成的破坏,采用钢纤维喷混凝土和锚杆、锚索相结合作为永久支护,可获取良好的支护效果和经济效益,应推广应用。

本工程地下洞室围岩支护中可考虑采用钢纤维喷混凝土技术,特别是在大跨度洞室的顶拱和边墙、不良地质部位、围岩产生较大塑性区和拉损区部位、交叉洞口部位及变形较大的部位,采用钢纤维喷混凝土是适宜的、有效的。应用钢纤维喷混凝土除需进行理论研究外,尚应进行现场试验,以检验施工工艺及喷射效果,测试钢纤维喷混凝土力学指标,确定最佳配合比,验证适宜性,从而保证钢纤维喷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发挥有效的支护效果。

3.4雾化问题研究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实训车间 布局设计 小班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U275.2 文献标识码:A

1 实训室位置的选择

根据现行的标准规范,实训室的设置应远离振动源、污染源、放射源及噪音源。实训室的设置应位于污染源的上风口,以避免污染。目前,实训室多以单层的形式建设,实训室多设在教学楼的附近区域。

1.1汽车系专业实训室设计现状

汽车整形实训工作区归属于汽车综合检测实训室,能进行汽车车身维修及调试,车身涂漆等实践性工作,保证学生和教师能在真实环境下进行工位学习和教学工作。同时容纳60名学生,进行汽车钣金、汽车喷涂实训。

1.2实训室设计存在的问题

(1)实训室设计功能不完善。实训室的设计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中高技能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发挥校内实训室的功能。

(2)实训室设计不够细化。我系现有的实训室在设计之初,受场地和建设资金的限制,没有将功能细化。目前存在以下问题:无排风吸尘装置;照明不足;无独立空间导致噪音影响大;无美容工位等。

(3)实训室设计脱离教学改革创新需要。随着汽车服务业的迅猛发展,要求学校能够提供专业素养高、懂技术、善服务的一线基层钣喷人员,因此学生更需要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同时,学生的需求层次也有了变化。

2实训室面积的确定

在进行实训室平面布置方案设计工作前,需要首先确定实训室的建筑面积。根据实训设备的种类、数量和功能,结合相类似规模的实训室的设计案例,基本可以确定实训室所需要的建筑面积。

3平面布置方案设计关键因素

实训室平面布置方案设计主要包括楼层层数设置、走廊形式选择、建筑形式选择、开间设计、区域划分设计五个主要方面,以下分别探讨每个方面在设计时的影响因素。

3.1楼层层数设置

在实训室建筑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层数的不同对实训室设计影响较大。层数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一是总图面积的限制,二是总图地形的限制。

3.2走廊形式选择

(1)单走廊单侧房间布局。在回型建筑中较多被采用,在一字型建筑中,如采用此种走廊设置形式,走廊的利用率较低。实训室设计中,此种形式较少采用。

(2)单走廊双侧房间布局。此形式走廊利用率较高,房间布局紧凑,可以高效地利用实训室使用面积。此种走廊形式在实训室中较多使用。

(3)双走廊布局。此种形式使得实训室内部交通很便捷,房间布置紧凑,房间之间的进出较为方便,适用于占地面积和宽度较大的实训室设计,但有部分没有采光的房间,如果实训室需设置暗房等避光实训室时,此种形式较为理想。

除上述几种走廊形式外,还有三走廊等其他形式,这些形式可以使内部布局更灵活,但被走廊占用的公共面积较大,适用于总图面积较宽裕的实训室,而汽车整形实训室设计中,则很少采用。

3.3建筑形式选择

(1)一字型建筑。一字型建筑适合南北朝向,此种建筑形式房间布置紧凑,使用方便,在车间类实训室设计中较多被采用。但是这样的形式较为单调,建筑形式不够灵活新颖。而且考虑到单层建筑长度不能过长,往往一字型实训室楼层较高。

(2)回字形建筑。此形式较为活泼,同样长度的情况下,回字形建筑形式单层面积较一字形要大,可以降低层高,而高层建筑是实训室设计中尽量避免的。此外,回字形建筑形式多采用单面房间布置,房间可以双向采光,采光较一字形建筑更优越。尤其在南方,一年四季植被较为丰富,回字形建筑中间形成的天井,在南方植被长青的自然环境下,可以提供舒适的视野。

(3)折型建筑及其他。在设计中通常因为一个项目的特殊性,如总图面积限制、实训室规模巨大、小班化教学的特殊要求等,实训室设计需要在一字形建筑的形式上进行调整和变形,在满足功能需求的条件下,根据实际地形尽可能实现建筑形式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3.4开间设计

(1)开放式大开间设计:在大型的中心实训室的设计中,经常把同类型的设备摆放在一起,例如气相色谱分析仪、油漆粘度分析仪、电化学分析仪等,因为设备统一设置在中心实训室,设备的数量较多,这时开放式实训室将是比较好的选择。目前新建的各类实训室 ( 不仅限于车间实训室) ,开放式的大型实训室越来越多的被采用,这类实训室对团队工作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开放式实训室工作的人员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这对现今以团队分组工作为主要形式的小班化交叉实训模式十分有利。

(2)封闭型小开间设计:适合于小型实训室,装置实训室,这些实训室分析仪器种类和数量不多,小开间在分析仪器很少的情况下,可按照仪器的类型或装置来划分实训功能区,划分明确,便于管理。

(3)大开间小开间混合: 多在实训项目较多的大型中心实训室中混合设置,开放式大开间设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对于个别特殊分析仪器,例如大型的车身校正仪、汽车烤漆房、中大型汽车举升机等,也优先考虑小开间设计,既满足了特殊仪器单独设置的需求,又避免实训室面积的浪费。所以大型中心实训室最常见的就是开放式大开间与封闭式小开间混合使用的设计。

3.5区域划分

实训室各功能区域需集中设置,这可有效地避免人流物流之间的交叉污染,有利于实训项目(尤其是喷漆实训项目)的实施准确,以及人员健康的保障。

(1)实训区域。包括汽车烤漆房、喷漆间、打磨区、车身电子测量区、焊接区、钣金修复区及各类辅助型实训区,还有油漆制备间,仓储间等。

(2)辅助及公用工程区域。主要包括配电间、空调机房、空压机房、电信间、油漆贮藏库等。此部分房间应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合理设置。

(3)多媒体教学区域。鉴于实训室环境的特殊性,多媒体教学区域尽量独立于实训区域单独设置,最理想的是多媒体教学区域单独设置一层。如果面积有限,多媒体教学区域很难单独设置一个楼层,建议多媒体教学区域进出主路口设置双层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有害气体进入办公区域。

4汽车整形车间的布局设计

现代实验室规划设计主要依据GLP的要求来进行。力求满足现代企业进行ISO9000、ISO14000、JGJ91-93和GMP质量体系的认证要求。其规划理念表述为以下三点:

(1)合理地利用实验室空间;

(2)满足工作环境对人性化的要求;

(3)满足工作环境对安全的要求。

具体体现为如下一些表现:

4.1实验室对平面布局的基本要求

(1)单人单面的工作空间中:走道间距为4英尺,约1200mm;置物高度为5英尺,约1500mm;操作间隙为2.5英尺,约750mm;

(2)双人双面的工作空间中:走道间距为5英尺,约1500mm;置物高度为5英尺,约1500mm;操作间隙为2.5英尺,约750mm;

(3)实验工作台与安全设备的走道间距为6英尺,约1800mm;

(4)安全设备间的走道间距为>6英尺。

4.2实验室对自身的基本要求

(1)实验室的采光:一般来说,理化实验室应该朝向东南向,便于采光;一仪器应该朝向西北向,便于恒温恒湿控制;

(2)实验室的空气调节:合理的排风速率及补风量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是很重要的;

(3)实验室的水电:合理的实验室水电布局系统是实验室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实验室的电、水、气等配管方式,在实验室设计时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根据实验室内容和建筑形式(高层或平房),以及将来扩充、安全、经费、功能等进行综合考虑。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可以提供最佳配管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4)实验室走廊及门窗的尺寸要求:走廊宽度应>5英尺,门框尺寸(宽*高):3英尺*7英尺(国内900mm*2000mm)。

4.3喷漆室设计准则

(1)安全性:实验室设备应该考虑具备相应的安全设计,能有效预防责任事故的产生;如台面的使用、柜体的材质选用、五金配件的选用等等;

(2)人性化:合理的实验室设备配置和空间的优化组合是实现人性化的最基本因素;

(3)实用性: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满足实验室实验需要是最现实的要素;

(4)预见性:现代实验室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想客户之未想,做客户之未尽事宜是专业实验室设备生产企业应有的素质之一。

4.4实验室设计分类

依据上述实验室规划设计理念及本工程的实际情况,作以下设计说明:

(1)实验桌采用标准组合式,在以后的实验室搬迁过程中,可以随意组合,充分利用;

(2)通风柜整体防腐,无级调速,噪声在55分贝以下,无需管路、避免开墙;

(3)上水管采用华亚PP-R,所有水龙头前端装有阀门,方便检修,下水管采用华亚化学管,耐酸碱、耐有机溶剂;

(4)预留一组纯水管路;

(5)水槽采用PP一体成形,并配有洗瓶器、滴水架;

(6)电源插座采用多功能插孔,220V全部到位,满足10A和16A两种功率的要求,110、380全部设有预留;

(7)网线、电话线均有预留;

(8)所有风管都设有消声器,使整个房间噪声控制在55分贝以下;

(9)配有紧急洗眼器,急救箱。

4.5大型设备区设计准则

(1)采用国际通用的设计方案,所有气体管路、电线、网线、电话线均到位,并设有预留;

(2)焊接区钢瓶存放,我们建议使用钢瓶安全间,根据实际情况,只能使用钢瓶安全柜,带有气体泄露报警和强排风装置;

(3)电源插座采用多功能插孔,220V全部到位,满足10A和16A两种功率的要求,110、380全部设有预留;

(4)房间设有抽风系统,风速在0.5m/s以上,并有风阀可以调控,噪声在55分贝以下。

4.6油漆等化学耗材储藏室设计准则

(1)根据常规、易燃、剧毒三类药品的存放要求,安排特定的储存柜加以储藏;

(2)本房间装有换风系统,净化房间空气,防止人员伤害。

4.7汽车整形车间整体布局设计图说明

(1)总体为东西80米,南北30米,钢架结构;

(2)东西两部分中间为墙体隔断,在过道处设置帘布门;

(3)普通烤漆房为行业使用标准烤漆房,大型烤漆房为双体结构,中间可隔断,靠过道一侧为全透明玻璃。烤漆房风机均安装墙体外;

(4)空压机房安装两台空压机,保证实训时足够的压力和空气流量;

(5)干磨实训室设置可移动式帘布,并安装吸尘抽风装置;

(6)调漆实训室安装空调,允许存放水性漆;

(7)多媒体教室安装投影仪、黑板、空调,兼顾休息室作用;

(8)钣金实训区设置12个钣金台,可根据需要调整工位;

(9)美容实训区东面全部安装卷闸门,地面为网面,兼顾洗车区;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这里将各地块初步方案按照基地地块从北往南顺序做简单介绍,目前,所有方案正在完善之中,3月初将举行第三次会议,也是本项目的定稿会。

一、三层园・四维境美国Roto事务所

本次国际集合设计主题是“苏州园林的当代传承与表达”,所以在设计之初,Michael学习了大量的中国文化艺术,收获颇丰。在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园林文化研究了解的基础上,他开始着手设计。设计过程中他不断追问:有没有可能将传统的观念转变为现代的观念?有没有可能在步履紧张的今天,创造一个脱离闹市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可能创造一个既满足于当代社交需要,又适合个人私密隐居的场所?

带着这些想法,Michael考察了网师园,他发现了欣赏和体验中国园林的两个最基本线索:第一,阴阳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的是事物的平衡与和谐,在园林中通常就以石与水,天与地,内与外未象征;第二,为了达到宁静以致远,修身以养性的目的,山水之居乃是最佳选择。

苏州园林中时空的转换性处理是他又一收获。在园林中,一个很小的空间却可以展现出宏大的景致,在园林中,空间关系多层次,空间收放自如,在这里,时间的流逝随时被感知。

Michael承担设计的建筑地块是旺山六境项目中环境最佳的,三面环山,树林簇拥。这也决定了他把景观的最大化作为此次设计的最基本的原则。该方案在环境组织上,把地下室周围挖成盆地,造成地下空间地面化的效果,使地下房间也有限定的景观视野。从地面层的视野也更开阔,地面层还有屋顶花园。继续向上到二楼的房间,人的视野随高度而更加开阔。到了屋顶之后,就能更加宏观地观赏周围的全部山景。

Michael的地块位于六境项目的北端头,所以,他将形态设计成卵形,既为追求外形的完整性又吻合地块的特性。

在完形基础上还加入了几道缝隙,他称之为峡谷,峡谷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创造了自身丰富多变的空间形式,还使得周围的山景可以透入其中,用园林的话说,就是借景。峡谷式的交通空间还给人“一线天”的效果。室内的空间设计上,Michael采用了很多错层,造成了大空间内套小房子的效果,内部空间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人行走在其中有一种漫游感,也能够在有限的规模中体验更多空间和视景。

Michael自己总结设计的主要目标和意图为以下几点:

1、对苏州传统园林的再创造和发展

2、该设计中虚实空间概念成为四维的,在时间中交替

3、室内和周围山林的空间关系能够在三种尺度和三种距离上被感知体验

4、此设计能够适应,容纳多样性的生活方式和不同隐私程度的需求

5、此设计在内部和在花园中拥有很多不同的令人兴奋的空间

6、对空间、时间、尺度、比例、光线、材料、图案、颜色等的体验将扩展知识,增强意识,加深我们的洞察力。

二、竹灯・庐或格苑东南大学 仲德教授工作室

仲教授提供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是竹灯一庐,外观形象酷似两个灯笼,于是又被称作为灯笼宅。灯笼宅方案致力于营造以“竹”与“灯笼”为主题的居住环境,形成一种山中雅庐、悠然自得的居住氛围。在中国文化中竹的意象有:潇洒自然,素洁雅致;竹与中国传统居住观念: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与文士:自省修身,君子品格;竹与儒商:坦荡执着,重德重义。灯笼意象则为:古雅,温和。

灯笼宅的形体相对来说比较紧凑,它的主体分为两个院子,其中前方是一个下沉庭院,周边设置一些会议室、游泳池等活动设施。私密性较高的家庭生活空间围绕后方一个地面庭院,卧室、客厅、餐厅都汇聚于此,私车直接到达,具有一种居住的感觉。在两个体量的后方加了一条直线形步行廊,访客可以从画廊般的甬道进入客厅。

仲教授的第二个方案叫做旺山格苑。在前期的研究中他们发现,传统艺术蕴含着大量的空间图示与结构模式,以造园和多字篆刻最为典型,两者都是在限定的范围内,通过个体的变化与组合,形成丰富的整体效果。而限定的空间,相对来说就收敛了很多,具有很好的内向品质。

该设计的理念来源于对园林空间的透彻分析,园林里面不乏大的空间,但大多数都是限定的小空间。园林中的墙界,往往能形成网状的结构关系,作为建筑设计面对的背景,建筑在设计上是后置的,犹如棋子一般置入墙垣结构中,通过调整建筑与墙垣边界的关系,来取得空间的多样性。

该设计的主要思路就是根据地形将基地平分为三个梯度,用三组格苑来围合空间,形成从公共性到半公共性再到私密性的领域和功能分区。每一个梯度上的建筑都以九宫格的原型未体现,这样的环环相套,产生了比较丰富的小空间,这也与苏州传统民居的小尺度空间产生了呼应,体现了空间的多样性。

三、一宅一院法国 FRED建筑工作室

Fred在设计之前对苏州园林进行了分析研究,他的发现两点启示:首先,他发现苏州园林的游历的路线体验是十分丰富的;其次,园林中每一个建筑都会面对着一个庭园。这样的发现也就莫定了他构思的基础。于是在他的方案中非常清晰地设置两条动线,一条是家庭生活的流线,另一条则是访客的流线。家庭生活的流线主要通过建筑与建筑之间连接,使原本分散的建筑串连成了一体。访客的流线主要是通过南面的廊道,同时廊道也围合一个个庭院,这样使得访客在通过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庭院环境。

Fred设计中还有运用了他对网师园的平面分析中得出的一个45°的斜轴关系,他将南边廊道取个45°转折,正好实现了一宅一院的布局。他觉得基地东侧山边的景观是最好的,于是,留出室外花园,并设计了聚会餐厅,这体现了典型的西方生活方式。在细节方面,他甚至将地面景观水池的底部做成玻璃,由此来给地下室采光。立面设计他设想用园林式的窗花印刷到玻璃之上,甚至用中国式的瓦片来饰面。

四、山・林・水・园苏州大学刘晓平建筑工作室

设计之初的分析犹如解题,明确以下几点关键,才能实施具体设计:

相地――东西狭长,南北进深浅,地势西低东高

取势――建筑层次由西向东展开,并营造最大的园景,主隐勿显

定位――高贵,舒适,闲雅,私密。动静相宜,虚实呈天趣

目标――园宅兼顾,居游兼顾,小中见大,居室均好,

设计立意来自清代学者梁章钜用欧阳修的诗句和园主苏舜钦的诗句,集成一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空间展开借鉴中国书法要领,可称作空间书法:

起――入口处的影壁,门厅,是一个进入和铺垫

承――来到餐厅或穿过南廊

转――转南看到两层通高的主客厅,向南拾级而下可达

合――西边由建筑三边围合成一向南庭园,水景为主体。

延――东边建筑分南北两翼向山林延伸,使人漫入翠林。山坡翠林亦延伸进建筑问。

空间层次采用左“市”右“野”。顺应东西向狭长的地形,西边公共入口处具有苏州园林的感觉,是“市”的隐喻;东边是对郊野山林的融汇,是“野”的隐喻。造园即造景,建筑,行为,视景同时展现和塑造,但是分为静观和动观两种体验来表达。所谓静观就是在建筑内坐观,所谓动观就是游走在其中。

静观的场景设置如下:

1、厅――门厅(前休息厅):透过玻璃看水院

2、庭――平面上的各个小庭院,地下室的采光庭等:在平面图上标出

3、舫――餐厅室内向北,向南各视点,外面南边看玻璃突出的舫

4、堂――“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客厅西向东透过玻璃看院和山

5、楼――“庭院无人春自绿,楼台有月梦如初”。北边卧室间小庭院(在泳池上的),有绿化的:南向北看,看到西边二楼的露台和卧室。

6、亭――“竹韵一窗新雨后,书香几案落花时”。在东北一楼茶室看室外,玻璃外全是竹林

7、台――“熏风沽酒待竹来”,在东南会议室屋顶塔体内,品酒看山林竹影。

8、庐――“满目青山簇锦庐”,在东北主卧室的露台边溢满绿林,度假情调浓郁。

动观体验的路径设计不仅是在同一层平面上,更设置了从地下到屋顶的立体游园路径,改善基地规模较小导致的限制。寻景,引景、漏景、借景、引景、造景。二层到屋顶的游径曲折通幽,高低变化。

五、“人”拥山林丹麦Lars Gitz Architects

Lars在苏州园林考察中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他认为在西方,建筑与花园是分离的,建筑的份量占九成,花园的份量占一成,室内外之间没有交流。通常在设计中,建筑体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而花园的设计则被看成是次要的事情。建筑与园景是静态关系,人在建筑与园林之间是一个过客。而在东方,特别是古老的传统苏州园林中,他看到的是一种明显有别于西方的设计理念,建筑与花园同样重要,份量各占五成,建筑与庭院相辅相成,这样的设计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历时性体验,而人在其中便从过客的角色转变为了参与者。这是他构思的出发点之一。

他将人体作为参考引入建筑设计里面,意图创造一个心随身动的空间效果,整栋房子从造型上看就是人的身体的一个映射,建筑主体组成了心脏和躯干,建筑的四翼就如同伸展的四肢,这样的设计也是与狭长的地块相吻合的,创造了灵动而充满活力的效果。伸展的建筑翼端分别在入口区和后院形成了两个半围合的空间。平面空间上借鉴了园林建筑廊沿的形式,在外侧都设置了外廊。立面设计上以纯粹的墙面与苏州园林式的门窗对比组合。入口区种植竹林塑造“竹林深处有人家”的过渡空间。

六、山径・间或撷云・轩 上海秉仁建筑师事务所

项教授设计的地块位于旺山六墅的最东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旺山六境的门户。山径一间方案立意取自“远上寒山石径斜”,设计出发点是基地中存在的由东北向西南有一斜坡,对待山坡通常会有两种态度:一是顺应地形,由山径的意向得到的坡形建筑,更好的结合自然,建筑成为建筑路径的一部分,另一种是突破地形,以求获得更好的视野与标志性,建筑作为人造物在自然中凸显,设计希望两者得兼:通过顺应地形与突破地形两种态度的组合使建筑既是自然的延续,又是人造物的宣言,建筑物的屋顶就是山形的一部分,山径的一部分,而路径和建筑的最高处的大露台可以俯瞰整个旺山,其下的大厅则拥有无与伦比的景观和气魄,将作为六境的门户标志立于山林之中。

撷云・轩方案立意于“白云生处有人家”,设计出自于对市与野的两种栖居态度,首先是“居于市”,体现在城市中的宅邸,封闭的院墙围合,建筑排列紧密,院、廊、厅、堂在小天地中别有情趣。其次是“居于野”,体现在野外的传统田园生活,可以采取自由、零散的建筑布局,以求充分地与自然环境融合互动。同样是要两者兼得。市的别有洞天与野的开门见山两种生活境界的兼得是可能的,设计将住宅的各种较为公共、开放的空间组织在较为内敛的一层园林中,而将卧室等更私密的安静的空间在二层布置成为疏散的田园居所,东方和西方的居住智慧在这里得到整合。路径是中国传统园林最重要元素之一,住宅庭院的景致通过游园路径的精心组织,戏剧性的展现在游人面前,它是这个设计的重要线索,原本规整内敛的空间在路径的组织和划分下变成线性的具偶然性的场所,这是园林艺术的妙不可言之处。一层的客厅、餐厅、书房、图书馆、门厅、会客室空间通过路径的组织与几个院子充满偶发和叙事性的联系在一起,一个规整、内敛的建筑体量蕴含着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和空间叙事。公共空间通过空中游廊以同样的方式同其上的卧室层联系起来。顶部的卧室空间与底部的院落和厅堂脱开,并以景观水体覆盖建筑屋顶,营造出诗意的栖居环境。

七、结语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摘要:鉴于岭南地区的湿热气候,设计中要重点解决建筑的通风与阻挡太阳热辐射的问题,而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在这两方面有丰富而实用的经验。本文试通过对岭南传统灰空间元素进行提炼与转化,以低技术含量的手法来建造适应岭南地域性气候的绿色建筑。

关键词:岭南地域性建筑;绿色建筑;灰空间

引言

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先人通过千百年的营造,特别是在民居设计上,其中通过对建筑的灰空间的处理,改善室内的通风与采光条件,很好地适应当地气候与地理条件。

绿色建筑十分注重场地的气候地理特征和开发定位,以充分利用场地的资源与能源,同时减少建筑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建筑与环境达到可持续的和谐共处。故从环境和气候出发,并结合地域性建筑特色,以低技术含量的手法来进行建筑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一条很好的出路。如查尔斯.柯里亚在其《形式服从气候》中所说:“我们正在面临能源危机……也许这是给我们建筑是的一次机会去调整方向―――最基本形式的起源:气候。”所以,以岭南地域性气候为出发,向岭南传统民居的灰空间学习,用现代的手法再现,把灰空间应用到当今绿色建筑中。

1 灰空间于岭南地区绿色建筑的应用

1.1 灰空间的概念

对于“灰空间”的定义,黑川纪章讲到:“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这是一种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这种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的感觉。灰色是黑白的过渡色一样,“灰空间”就是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中介,或者说是内容与功能不同的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由于它的存在,冲破了封闭空间的制约而争取与户外空间取得更加广泛的联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情景交融。灰空间把内部空间外部化和把外部空间内部化,这意味着排除内外之间、自然与建筑之间双重约束的领域,促进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渗透,将自然转化为内部,而又将是内延伸于外部,这样一来内部与外部,自然与建筑相互捕捉,维持了非常良好的平衡关系。

1.2灰空间、岭南地域性和绿色建筑的关系

鉴于岭南地区的湿热气候,设计中要重点解决建筑的通风与阻挡太阳热辐射的问题。而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在这两方面有丰富而实用的经验。岭南民居对外封闭对内开放,通过天井、冷巷联系各个功能用房。天井与冷巷还可以通过热压原理,天井与冷巷为建筑通风换气,此外他们是内向性岭南民居中主要的采光源。同时天井和冷巷是岭南民居中传统的灰空间,是室内外环境的过渡,把室外的自然引入室内;由于天井与冷巷的空间尺度较小,可以看作是一个既是室内又是室外的一个中介空间,是室内向室外的延伸。天井与冷巷这种灰空间有效的改善室内物理环境,可以很好的达到自然通风和采光目的,减少对机械设备的依赖,提高能效,达到了绿色建筑的要求。所以灰空间、岭南地域性和绿色建筑三者存在着互补关系。

本文试通过对岭南传统灰空间元素进行提炼与转化,同时引进其他灰空间营造方法,以低技术含量的手法来建造适应岭南地域性气候的绿色建筑。对岭南传统民居的灰空间元素进行抽象纯化,保留其中的物理原理,提炼出基本的模型,然后用现代建筑手法把模型应用到设计中去。

岭南传统民居中灰空间是指住宅中的天井,通廊,冷巷,檐廊,它们是室内和室外的灰质过渡,把室外的自然引入室内,是室内向室外的延伸,在阳光投射下,天井、冷巷与檐廊挡下了阳光的直射,人置于其中感受到一种诗意宁静的阴影空间,弱化了室内外之间的界定。按灰空间的物理作用对广义灰空间进行抽象提炼,把天井、通廊、冷巷、檐廊进行简化,让风和阳光这些自然元素充盈其中,是通风的灰空间,依次对应的基本模型是箱体空间、管道空间、狭缝狭缝、边廊空间。

2 灰空间的类型及其营造手法

2.1箱体空间

箱体空间是岭南民居中天井的基本模型。箱体空间四面或三面由墙体围合,嵌入建筑其中,是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插入空间(图1),是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中介,或者说是内容与功能不同的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而作为灰空间的一种,箱体空间灰空间,不能是一个四周完全封闭的中庭,它必须是开敞的,在此自然可被隐退,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按安藤忠雄所说的,箱体空间/天井是室内中的自然,在此你可以感受到光、风、阴影,是一个充盈着自然基本元素的箱体。箱体空间,即天井,其长宽比高小,空间尺度及比例在此跟院落是不同的。

箱体空间的通风机制的产生是因为箱体空间相对建筑室内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箱体空间与室内产生了气压差,形成了热压通风,原理跟烟囱效应相同。同时箱体空间也可以作为建筑室内的采光源之一,故箱体空间可以有效的改善室内的采光和通风环境。

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长屋就是箱体空间很好的实例(图2)。安藤忠雄从计划初期到最后,一直没有考虑空调设备的安装,而是利用住宅中央的混凝土箱结构进行通风,这是个把城市中逐渐失去的自然导入到住宅的装置,同时吸取了当地传统住宅适应当地气候的做法。长屋的过厅、小天井等作用实现了通风和日照,这是住宅中最基本的环境条件。长屋与相邻建筑之间留有间隔空间,这个间隔空间的作用有如岭南民居中的冷巷,起到通风作用,而且为了适应湿度较大的当地气候,每个房间都设计了通风门窗,更加提高了通风和换气方面的效率。

图1 箱体空间模型 图2 住吉的长屋

2.2 管道空间

管道空间是岭南民居中通廊的原型,是建筑中水平方向上贯穿建筑整体通道(图3),风在管道里流动,充盈其中,所以管道空间是风的通道。同时,由于管道贯穿建筑,室外的自然通过管道融入建筑当中,把内部空间外部化和把外部空间内部化,是室内与室外之间的过渡,一种暧昧模糊的灰空间,增加了建筑的透明性和纵深性。

图3 管道空间模型 图4 德国驻日大使馆方案

管道空间的通风机制,由于管道贯穿建筑,促进了风的流通,促使了室内与室外之间的换气。

安藤忠雄的德国驻日大使馆方案中应用了管道空间(图4)。在设计过程中他考虑到使用人群的工作及居住环境的舒适感,另外十分注重自然能源应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他的思路是设计一个贯穿整个建筑的风道结构,以此在建筑中引入绿化。方案中南北方向重叠在一起的办公空间和贯穿有绿化带的风道结构,继承了日本庭院的灰空间,通过建筑物之间的绿化和管道空间的开敞性除去了建筑的封闭感,体现整个建筑内部和外部的一体感、通风性、透明性以及纵深性。东西向上,邻接的绿化带浸透到百叶褶皱型办公楼之间,形成“微型绿色环境”。建筑物细长而纵深结构确保了内部空间最大限度的自然采光,同时减少了通风阻力,结合管道空间,实现了整个建筑的自然换气可能。

2.3 狭缝空间

狭缝空间是岭南民居中冷巷的基本模型,岭南民居中紧凑的布局在建筑之间形成一道道狭窄的巷道,实质是一种狭窄高耸的天井空间,这就是冷巷的来源。狭缝空间是嵌入两建筑体之间的灰空间(图5),其高与厂远大于宽,有如建筑体之间的狭缝,让直射阳光难以进入,为建筑引入柔和的漫射光,同时也有利于增强热压作用带动室内通风。建筑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营造了阴凉的内部环境。

图5 狭缝空间模型 图6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当狭缝空间的一侧有建筑形成阴影区,受太阳照射的面积小,受晒时间短而长波辐射少、空气温度较低,空间内就会形成温度差,从而形成热压通风。狭缝空间是截面面积较小的风道,其风速会增大,风压会降低,与其接通的各房间较热的空气就会被带出,较冷空气就会进人补充,达到通风效果。狭缝空间要达到好的通风效果,与它的朝向也有很大的关系。岭南地区的主导风向为东南或南,因此冷巷为南北向,便于通风,还必须造成阴影区,才能达到冷巷的目的。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设计采用“冷巷”策略。设计者用一个个 “切口”将图书馆的体量分解(图6)。狭窄的“切口式”天井与阅览室单元穿插布置,切口的倾斜方向背离日照方向,在引入阳光的同时促进了建筑的“自遮阳”。“切口式”天井是对“冷巷”效应的再现,阳光顺势而下,渗透到建筑内的每一个角落,让阅览获得均匀的照度。

2.4 边廊空间

边廊空间是岭南民居中檐廊的基本模型。岭南民居中,檐廊连接天井,是室内与室外的第二次过渡,檐廊既属于室内,但其对天井院落开敞,所以又是室外空间,具有暧昧与模糊二重性。边廊空间作为一种灰质的过渡空间,是楼板结合结构柱廊之间围合成的半开放式的空间,其外层是辅助空间,内部是主要空间,辅助空间为主要空间阻挡了日晒,光以柔和的散射光进入室内,同时保持气流的流通。

3 结语

通过对传统岭南民居中的灰空间的学习,对其原理进行提炼和转化,并应用到绿色建筑设计中,以满足了岭南地区的遮阳、隔热、通风要求,与岭南湿热气候环境相适应,达到绿色建筑的节能目的,并与建筑外环境相适应,且营造了舒适良好的建筑内环境,符合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上述对灰空间营造手法研究探索为岭南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将岭南传统建筑元素用于绿色建筑设计中,并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而是将传统技术、传统手法与新形势、新技术以及新的功能要求相结合。希望本文能为同行作为参考,让我们一起为建筑的绿色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张国强等.可持续建筑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叶晓健.查尔斯.柯里亚的建筑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连战连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沈池、孟建明.“冷巷”校园――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设计 [J].建筑学报,2004,(9):20―25.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规;室内空间;生态效益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progress and people life level to dem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on housing demand on the corresponding increase, so the city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s also in unprecedented upsurge period, 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s living i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ersonnel. Bu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design still exists some problems. Therefore, the author of the modern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sig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environmental rules; Indoor space; Ecological benefi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作为城市风景线的同时,高层建筑还面

临着如何搞好高层建筑设计的问题。如何多方面实现高曾建筑设计的完善是目前高层建筑设计所追求的主要理念。

1 高层住宅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1 底层入口

高层住宅的底层入口须尽量避免设在冬季主导风的迎风面。由于在迎风面的底部,尤其在中心部位风压值很大,开门时风将猛烈地收入楼内,因为入口一般总是和垂直通道相连,电梯井、楼梯并便成为拔风筒。

1.2 服务设施

高层住宅需设大楼管理人员的值班室。值班室须设在底层入口处,室内置备办公用桌椅、值夜班睡的床、厕所、公用电话、夜间电梯紧急呼唤装置等。另外,大楼内布有车辆存放处、分户信箱:有的国家还设康乐设施、公共洗衣房和供住户租用的宴会间等。高层住宅的住户多,信箱宜采用每户占用墙面小、垂直于墙面的尺寸≥30Omm。

1.3 建筑围护

住在高层的住户有恐惧心理,所以建筑围护必须使人们有安全感。阳台的栏杆以实多虚少为好:栏杆高度最好不低于1.1m:外廊宜为封闭式。为防止过大的风压影响外窗的开关,与此同时为能方便地擦玻璃而不产生危险,外窗尽可能采用推拉的启闭方式:单扇窗也可采用滑撑窗。

1.4 垃圾处理

住宅的垃圾平均每人每天约有0.5 一1kg。排除垃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即是住户将垃圾用塑料袋装好放在门外,由大楼管理人员收集,通过电梯运至楼外:另一种是住户将垃圾直接倒入楼内的垃圾道再由收集间将垃圾运出。第一种方法比较简单,但需要有较好的管理;第二种方法则需要设计专门的垃圾道和收集间。

1.5 灵活分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的面积与质量标准将会相应提高。这就需要建筑内部的分隔能具有灵活性以满足这种变化。灵活分隔要求隔墙质轻、隔声性能好及便于装拆。为减少结构对建筑灵活分隔的制约可加大建筑开间及采用柱承重的框架结构。

2 高层住宅组合方式

2.1 短廊式

(1)独立短廊式,短廊式的特征是每层围绕电梯、短廊式住宅四个方向都可开窗、通风条件、采光好。这种高层住宅的平面形式可为矩形、方形、圆形等。为获得更多的自然采光与通风,简单的平面可发展为多肢体的形式。为获得好的朝向,平面可为Y、T 形与锯齿形等。这类住宅的建筑体形都是塔式的。(2)组合短廊式,这种住宅是由短廊式住宅拼连而成。根据规划要求,组合短廊式高层住宅的建筑体形可分为条式、板式或睹式。很长的睹式高层住宅常常作成折线形、曲线形、波浪形,以便室外构成各个小空间,形成小气候,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活动、休息环境。

2.2 长廊式

(1)内廊式,长廊式住宅以走廊联系各住户。所以长廊联系的户数可较多所以电梯的利用率高。内廊式的住户是布置在走廊的两侧,因此建筑进深大有利于节约用地:但采光、通风差,相互干扰大。

(2)外廊式,外廊式住宅的住户仅布置在走廊的一例,采光、通风条件好:但建筑的进深小,对节约用地非常不利。外廊有开敞与封闭

两种。

2.3 跃廊式

跃廊式住宅是将组合短廊式住宅每隔三、四层用长廊连通。电梯通达各走廊层,以走廊层经各单元的楼梯再通到各住户。跃廊式住宅兼有短廊式住宅紧凑、相互干扰小与长廊式住宅电梯运行效率高的优点。在电梯投资较大,而每户平均建筑面积较小的条件下,因此,跃廊式住宅是比较经济的。

2.4 跃层式

跃层式住宅的特点是一户占有两层或三层的房间,内部以小楼梯作层间联系。跃层式高层住宅每隔一层或二层设长走廊作为通道。走廊可为内廊或外廊。这种住宅每户都可有好的朝向与通风。

3 高层住宅的设计方法

3.1 住区及外部环境规划

高层住宅生态设计是城市整体环境的组成元素,要充分考虑城市环境景观效果,做到合理用地、精心选址,有效控制“容积率”及“建筑密度”,调整好住宅的高度,和周边环境取得良好的关系,有以下几项原则:

(1)构成良好的整体风环境:高层住宅的相对门设置不仅要克服冬季“恶性风流”的滋生,而且要创造夏季良好的室外自然通风条件,生态设计须密切关注当地主导风向等气象资料;

(2)构成开敞的生态自然环境:利用绿地、水滨尽量减少硬地,以绿色和流水作为小气候降温介质,调整夏季炎热状况,做到住宅楼的

视野开阔;

(3)构成“可调节”的植被体系纠正植草即是“绿化”的片面理解,在住区内部生态住宅的南侧种植落叶乔木,夏季树叶茂盛起遮荫作用、冬季落叶枝疏可将阳光引入室内,以满足冬寒夏热的气候要求,住宅北侧宣植常青树,以达到冬季挡风或引导风流的作用。

3.2 内部空间

生态住宅的设计最关键问题是住宅内部的空间构成与布局,对生态优化而言,住宅内部空间应具备满足冬寒夏热的能力,以减少能量消耗与室内的不舒适性,生态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一个直接、通畅的自然通风体系:住宅内部空间宜连续、顺畅、洞口位置、高度须充分考虑自然通风的效果,以提高自然通风的风力压与温度压的能力,保证每个居室的各个方位点有很好的通风。

(2)建立生态住宅的温度分区规划:温度分区就是对不同居室的不同温度要进行组合,温度要求高的主要空间(客厅、卧室等)放在受外界影响不大的位置,比如住宅平面的南侧中部或东南角、温度要求低的空间(如厕所、厨房等)置于西北部或北侧,以此为主要空间形成抵御冬季寒风自勺“双层体系”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改善了室内空间的温度稳定及舒适效果。

3.3 园林设计

居住区的各类绿地有各自的功能要求,但主要功能是发挥生态效益,改善及保护居住区的生态环境。所以,绿地的植物配置须以绿为主,以乡土植物为主,利用各种植物材料构成绿地结构,以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配置植物时,须注意观叶和观花植物相结合,分层配置和季节性结合。可以适当选用一些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

3.4 环保设计

(1)绿色与环保型建筑材料:高层住宅受荷载、高度的影响,轻质、性能、节能、好的护材料开发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以框剪结构体系为主的高层住宅在新型墙体的应用方面,通过对绿色建材的开发、推广,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有相当现实意义。

(2)节能建筑技术的应用:通过太阳能热水器、被动式太阳能住宅基本原理(直接受益式、附加日光间式、蓄热墙式等)的应用,充分利用太阳能,挖掘高层住宅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可能与长处,对于太阳能应用来说高层住宅将有更大的潜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