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范文第1篇

1培养与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在教育

在进入21世纪之后,各国在经济、军事、教育、科技上的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状态,为从根本上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创新性人才所具备的的特点包括那些呢?根据我国中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所提理论的研究与认识,可以总结为一下几点:

(1)创新性人才在发展中具有独立的特点,往往不会出现随大流的现象.像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中所提到的“不愿盲从专家结论,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笔者认为这是对创新性人才最好的解释.

(2)创新性人才对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求知欲望比较强,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并且喜欢思考问题.

(3)创新性人才具备坚韧不拔的特性,在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之后能够长时间的进行探索.

(4)创新性人才的思维易得到发散,并且思想开放、性格开朗.

(5)创新性人才善于学习,在学习中对新知识进行接纳,旧知识进行总结.

2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虽然说物理学体系在近几百年的发展中已经自成体系,但是在对物质、能量的研究中需要语文、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加强对学生进行分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对物理学知识有所认识,对物理实验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创新意识.

2.1加强对两点论的重视,积极培养辩证观

创新是一种突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对知识的发现与认识.如果对客观世界没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就无法培养[HJ1.3mm]创新意识,因此,两点论与辩证观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候,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观念,并且将该观念延伸到物理学科之中.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讲解有关物理方面的知识,像核能的建设,原子弹的基本建设原理,并且培养学生利用辩证的观念对质与能、运动与静止、正物质与反物质进行认识与了解.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需要坚持辩证观念,加强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2.2重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创新性人才的主要能力,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对结果论证的主要途径,并且物理学中的很多问题均来自于实验.与此同时,物理学中存在着非常多的规律,该类规律是在物理实验中总结、完善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完成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之后,物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研究以下在2°~3°的摆角之间摆动周期的变化情况,在10°~20°的摆角之间摆动周期的变化是如何在,在30°~60°的摆角之间摆动周期有没有发生变化,并且最后要让学生利用不规则的螺帽取代单摆的小球,将重力的加速度进行准确计算,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并且能够树立一定的创新意识.

此外,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实验比赛,经常比赛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设计比赛与动手比赛,实验比赛中每一个人都得参加,比如,实验的题目是测定茄子的密度,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物理学知识,设计原理、实验步骤,对茄子的密度进行测量.并在实验中会发现,即便是同一产地的茄子,茄子的密度也是不同的,虽然无法得出准确的密度数值,但是却能够得出平均密度值.

2.3加强对一题多解的重视,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研究资料得知,小学生、高中生的创新能力非常强,但是在不同阶段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小学生的创新力主要表现在想象力上,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则具有多角度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加强对高中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其中,在高中物理中,解题练习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四年高中学习学习所做的练习题何止上万,在这些物理习题中,需要对部分习题一题多解的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分体、解决问题,在长时间下学生会逐渐形成习惯,在日后物理学习中能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2.4重视妙思巧解,鼓励标新立异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妙思巧解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关键因素,是对问题进行深思熟虑之后的思维升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标新立异,但是不鼓励学生乱出风头.在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物理教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在标新立异中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如果没有牛顿的微粒说,哪里有现在的波动说,没有哥白尼的地心说,那么有现在对地球的正确认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解古今中外伟大物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能够将他们作为榜样,在另辟蹊径中树立创新意识.

2.5加强对物理学史的介绍,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学规律是物理学家从复杂的问题中所研究出来的,在忽略次要因素的基础上,对主要因素进行抽象分析,促使整个主要因素具有创新思维.现在的高中物理课本,很多抽象的理想模型都是得到推算出来的,虽然具备严谨的概念,但是学生在了解之后感觉神秘莫测,摸不着头绪,对物理知识的行车过程不了解.因此,物理教师在对进行讲课的时候,要对比较重点的物理学理论为学生进行讲解,从根本上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创新意识.

2.6创设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本质上而言,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好奇心中,要想从根本上让学生能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得到创新发展,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在所创设的环境中,学生不会因为标新立异而受到他人的排挤.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对问题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勇敢的表达自我,从而达到创新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加强对事物的认识与探索,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与他人进行分享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得到有效提升.

2.7加强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认识

当人们在观察一个物体的时候,会带有一定的意识性与盲目性,只有充分调动人们的思维,才能实现对某一件事物的认知,在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认识.要知道,没有观察,就没有思考,只有加强观察,才能真正领会到生活中所展现出的知识,才能树立真正的创新意识.法拉第曾经说过,科学往往是对生活的观察.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在了解课本知识、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对周围世界进行观察与了解,并且指引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提出问题,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在物理教学之前,物理教师要对学生如何观察,观察的方法进行了解,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大到楼房,小到课桌,并启发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认识,像在游泳的时候人为什么会有一种压迫感,为什么气泡会上升而不是下降,这种问题的提问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且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将错误的想法消除,从而形成自我网络体系.

2.8加强对问题的反思与认识,实行探究学习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学 创新意识 复习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10-02

创新意识是指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越强。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近几年来,数学高考也越来越重视对创新意识的考查。由于很多数学教师受到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在数学高考中做有关考查创新意识的题目时得分不高或者拿不到分。因此,作为一名高三数学教师,为了增强高三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高考数学成绩,在教学时要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高三数学教师在教学上要勇于创新

目前,高三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原因当然有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教学观念难于改变,在搞复习中难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因此,作为一名高三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来。高三数学教师在教学上如何做到勇于创新呢?我认为要做到:1.敢于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敢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大胆突破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坚决不搞题海战术;2.要以高考政策、方案及形势作为复习备考的指南,把握好教育创新的方向;3.学习《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并特别注意其中的内容变化,从而指导数学的教学,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及时了解各地高考信息,把握备考的主动权。

二、高三数学教师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因为在目前的数学高考中十分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题所占分值达到总分的60%至80%左右,相对比较难的题目所占的比例不多,即使是考查创新意识的试题,也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所以,在教学上,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定义、公式、法则等,只有学生真正理解、记忆、掌握了这些,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就能更好的将这些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结构并能灵活的运用。学生只有在具备了扎扎实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能在原有的知识的应用上有所创新。需要注意的是,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决不是对知识的重复记忆,也不单纯是对基本技能的反复训练,而是要求对基础知识做深层次的思考,透彻地理解,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高三数学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目前,在高三复习中,很多数学教师只注重于知识传授,把传授性教学放在核心位置,教师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复习中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块地高三复习中培养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为了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做到: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把师生关系当成朋友关系,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2.在高三复习中,很多的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平淡无味的,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我乐学”上来;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1)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鼓励学生多问,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观点,即使学生的见解或者观点是错误的,教师也要宽容他们,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3)教师要注意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变为活跃状态;(4)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容易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4.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亲近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愉快地学习数学。

四、注重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高考复习中,变式教学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上,教师要重视变式教学,如多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一题多解,是指一道题目可以通过多种解决方法达到被处理的一种解题途径。在复习中有意识地进行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去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寻求新方法。如2006年广东高考试题:已知等差数列共有10项,其中奇数项之和15,偶数项之和为30,则其公差是( )A.5 B.4 C.3 D.2。解法一:a1+a3+a5+a7+a9=15a2+a4+a6+a8+a10=30两式相减得:(a2-a1)+(a4-a3)+(a6-a5)+(a8-a7)+(a10-a9)=30-15,即5d=15解得d=3;解法二:a1+a3+a5+a7+a9=15a2+a4+a6+a8+a10=30,用a1和d表示得:5a1+20d=155a1+25d=30两式相减得5d=15解得d=3;解法三:a1+a3+a5+a7+a9=15,(a1+d)+(a3+d)+(a5+d)+(a7+d)+(a9+d)=30两式相减得5d=15解得d=3;解法四:奇数项组成以首项为a1,公差为2d的等差数列,偶数项组成以首项为a2,公差为2d的等差数列,根据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得:5a1+■×5×4×2d=155a2+■×5×4×2d=30两式相减得:5(a2-a1)=15,即5d=15解得d=3。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能使学生思维灵活、开阔,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题多解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意识培养方式。而一题多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极好方式。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一题多变训练。如采用改变叙述方式,改变量的关系,改变设问角度或因果关系,改变已知条件,改变题目结论,改变题目类型等方式。这些方法都可以达到题式变化的目的。如2012年广东高考试题:在ΔABC中,若∠A=60°,∠B=45°,BC=3■,则AC=( )(A)4■(B)2■(C)3(D)■。变式1:在ΔABC中,若∠A=60°,∠B=45°,BC=3■,则AB= ;变式2:在ΔABC中,若AB=3,AC=3■,∠A=30°,则AB= ;变式3:在ΔABC中,若∠A=60°,BC=3■,AC=2■,则∠B= 。

在数学高考复习中,通过变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变换和延伸,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重视历年高考创新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加强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新课标竭力倡导的重要理念,这个理念十分鲜明而强烈地体现在近几年来的高考数学试卷中,每年都有一些背景新颖、内涵深刻的试题出现,这些试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考查数学主干知识,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考查探究过程的反映运动变化的试题;考查探究精神的研究型、开放型试题。如2007年广东高考试题:设S是至少含有两个元素的集合,在S上定义了一个二元运算“*”(即对任意的a,b∈S,对于有序元素对(a,b),在S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a*b与之对应).若对任意的a,b∈S,有a*(b*a)=b,则对任意的a,b∈S,下列等式中不恒成立的是( )

A.(a*b)*a=a B.[a*(b*a)]*(a*b)=a

C.b*(b*b)=b D.(a*b)*[b*(a*b)]=b

这道题情境新颖、有一定探究性,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新定义的理解,包括对于一些陌生的数学术语诸如“二元运算”的理解,能有效地考查到考生的创新意识。可见,重视对创新题的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也就是说,创新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很好方式。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重视历年高考创新题的训练。

六、重视数学应用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复习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应用题的训练。高中的数学应用题主要涉及两大领域:一是函数(含数列)模型;二是概率统计问题。如何解决数学应用题?主要通过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如2008年广东高考试题:某单位用2160万元购得一块空地,计划在该地块上建造一栋至少10层、每层2000平方米的楼房。经测算,如果将楼房建为x(x≥10)层,则每平方米的平均建筑费用为560+48x(单位:元).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该楼房应建为多少层?这是一道有关“函数”的应用题,通过构造“函数”模型来解决,具体步骤:1.构造“函数”模型:f(x)=(560+48x)+■=560+48x+■(x≥10,x∈Z+);2.选择“导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3.得到问题的答案: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楼房应建为15层。有针对性的训练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建模水平,即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也有探索、创新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和美。

总之,在高三数学复习中,作为一名高三的数学教师,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

[ 参 考 文 献 ]

[1] 广东教育考试院编写,考试大纲的说明[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1-84.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21-02

创造,是提出新观点、新发明,形成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创造与创新能力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国家之间的竞争评价指标之一就是创造能力的强弱。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摆在社会、学校的一道难题。从创造活动的过程出发,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继而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是人类在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改造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创造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度发展的人类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的高级形式,不仅具有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表现为思维发展的突变性、跨越性的自身特有的思维突变,亦即不是在现有概念、知识基础上的循序渐进的逻辑推理,而是依靠灵感、直觉或顿悟的非逻辑形式。创造性思维往往超越惯常的思维模式与方法,给人以“特立独行”的印象,但是在遇到原有理论知识体系、在传统思维模式下所不能解决的难题,创造性思维就显示出了它的威力。此时,也就是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下所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恰当运用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

应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具体问题的表现因人而异,但是作为人脑的高级思维形式,产生于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实践的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有效运用这种思维的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超出常理、超越已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创造思维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加以培养的。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知识与技能等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与技能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创造思维能力。

二、创造思维能力构成及其关系

创新,一般是指创造新的事物。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是创造过程的三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引发、促进创新的产生与发展。在创新活动过程中,这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

(一)创新意识

意识,在哲学意义上,指的是精神。在思维学中,意识是人脑认识活动的保持和认识结果的保存状态,是一种思维状态。创新意识,指的是在创造过程中指向创新结果的思维状态。正如匠人所依赖的手感、音乐家所依赖的乐感、球类运动员所依赖的球感、翻译家所依赖的语感一样,创新意识是在大量的客观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从事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经验积累,是主客观互动的产物。创新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模式或方法、观察及分析问题能力的集合,是上述几种心理活动的综合,是对创新活动过程、创新思维状态的整体把握与思考。有时,创新意识直接表现为直觉、灵感、顿悟等。

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创新意识起着导向性作用,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意识唤醒创新者的创新欲望,形成创新动机,开始创新活动。在创新过程中,创新意识不断激发、鼓舞创新者去探求、思考,运用不同的观点、角度观察与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途径以及思路,直至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将问题解决,从而产生新发现、新发明。

(二)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或者说是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模式,是创新活动过程中表现为不同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例如,辐射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等。

创新思维方法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工具性作用。通过不同的思维模式选择与运用,创新者寻找可行的问题解决思路、评价与检验可行方案,最后完成创造活动,实现突破。从方法论的角度,创新思维方法本身就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思维方法就是一种创新。但是,与创新意识相比,创新思维方法只是具有工具性作用,只是一种思维工具,在创造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体现在创新具体方向、方式的选择,不是创新意识贯穿于创造活动全过程的导向性作用,而且,创新意识还有启动创造活动、激发灵感的产生等作用。

(三)创新知识与技能

创新知识与技能指的是创新者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和技能。它在创新活动中产生着基础性作用。创新者运用一定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往往又是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在创新过程中是一种基础性作用。

创造思维能力三要素的关系可见下图。

创新意识处于创造思维能力的顶端,是最为重要的导向维,贯穿于创造活动全程,是创造活动的方向性选择;创新思维方法是工具维,在具体的创造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创新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基础维,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都需要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知识与相应技能。

或者,以三维坐标的形式表达为如下的关系:创新知识与技能和创新思维是基础性能力,创新意识是高级能力。

在这个三维坐标系中,创新意识是关键维,没有创新意识,创造活动无法开展。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是基本维。

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在《思考的行为》中提出了创造活动的“四阶段模型”。 创新思维过程分为:第一阶段,准备期——明确问题状态。在这个阶段主要的活动是发现问题、搜集资料、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和启示。第二阶段,酝酿或潜伏期——初步进行研究。运用传统的知识和方法对问题提出各种试探性方案。第三阶段,明朗期——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阶段往往需要摆脱既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突破常理、一般性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求得突破。第四阶段,验证期——检验所有结论。

在这创新四阶段中,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意识的作用轨迹:准备期是创新的起始阶段,是创新的出发点,创新意识带领着创新者从普通思维状态进入创新思维状态。这是一个转折点,创新者从惯常的、工作的一般状态进入创新状态,进入一个高度紧张的思维状态,即创新思维活动状态。第二阶段,创新意识指引着创新者进入研究或发现过程后的初步思维活动。第三阶段,是创新活动的最为关键、最为艰难的时期,在创新意识的作用下,创新者不断思考、观察、发现、提出解决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适用方案,摒弃不可行方案。一般地,当灵感或顿悟出现时,问题得到解决。这一反复寻找可行方案的过程,是创新意识在发挥导向性作用。

最后阶段,创新意识的作用仍然继续,只是没有在第三阶段中明显、强烈。在验证期,创新意识结束创新行为,旧的创新行为消退,创新者回到正常的行为状态,或者,问题解决方案导致产生新的创新行为,或者进入新一轮的创新活动周期。综上所述,创新意识引发创新活动,指引着创新结果的产生,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创新思维方法所产生的作用是工具性作用。在创新中期,在酝酿或潜伏期和明朗期创新思维通过变换、选择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指引着创新方向及选择。酝酿或潜伏期是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选择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明朗期需要运用不同的创新思维方法,寻找恰当的突破口。综合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方案,在创新意识的带领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后方案。

创新知识与技能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作用。在创新初期,创新知识与技能是运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明确问题,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接下来的阶段里,创新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寻找可行方案;然后,某一领域、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经过艰苦的探索与思考,选择、评价可行方案,最后确定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

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三者作为创造过程的创新三要素,是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内容与途径。

(一)创新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在创新的过程中,对创新问题的认知、分析问题、提出可行方案的思路及方法需要有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这是基础性环节、必要环节。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获得,通过生产实践、社会实践获得。另外,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是多学科的知识,文理兼融并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用。因此,应该坚持“通才”培养,培养拥有复合型知识与技能的人才。

(二)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

创新思维方法可以通过学习创造学、创新思维课程,同时加以必要的实践。培养创新者多方面的兴趣,增广其见识,培养多角度、多层次、不同方式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在创造活动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创新的关键,但是,它的形成也最为复杂。创新意识与道德、意志、思维方法有关,来源于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纵观全局的能力,是创新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又高于二者,是一种能力素养。所以,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是建立在崇高的道德情操基础上,建立在坚强的意志上。同时,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创新意识。在以社会利益为先的前提下,创新才有源头,才有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田 运.思维辞典[K].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2] [英]保罗·特罗特(Paul Trott),创新管理与新产品开发[M].吴 东,严 琳,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2.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范文第4篇

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想、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实现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创新意识表现为:对新颖的信息、情景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总结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当“主角”,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于一些创新的新路子,一些不完整但却显露可贵苗头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与想发,质疑是求异的开始,是探索真理的火花,教师一定要抓时机,给予保护,给予鼓励,决不能因为问题新奇或意外,而给予训斥或置之不理。

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体现对问题经过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一方面培养问题求解意识与问题分析意识。勤读书,多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多角度分析、判断;运用集体和小组的讨论,寻求多方面的考虑;培养求知欲和败不馁的勇气与毅力。

另一方面培养创新设计、解题的意识。提倡学习中的民主、容忍异议;肯定身边别人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从创新设计和解题中再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改革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吸收新知识和运用新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方面,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观察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对观察的现象进行适当的信息分析,也容易触发对一般结论的猜测。对深层次关系的预感,这是一种可贵的创新素质。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此特别重视。我们要求学生大胆预测,再引导学生作特殊化的观察,印证自己的猜想。另一方面,观察也可以发现错误,观察错误又可能发现其合理因素,并由此可以找到修正错误的方法途径。

另一方面,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与联系思维的能力。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题型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学教学中每一种方法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产生思维定势。同样,形成联想。类比联想、相关联系等多种联想思维方式,数学教学中同样应尽可能地进行相应的训练。

积极引入开放题,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的参与下解决的,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形式。开放性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时的不同思路。

同时,鼓励设问解疑,培养创新能力。大胆设问,勇于解疑是有所创造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设问,让学生自己发问,自然地构成了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它诱导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沿着设问、解疑的阶梯,逐步迎来胜利的曙光。勿容置疑,这种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发现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而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课内外教学训练学生各种思维习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新的历史时期,要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生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训练。在教给学生一般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注意寻找各种思维训练的序列,使思维训练循序渐进,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在各种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准确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由于单纯传授某种解题技巧而造成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毛病。长此以往,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运算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国,坚持数学教学的时代性与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数学教育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培养科学评价的创新意识。从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角度教定制评价的尺度;从新颖性、科学性、实用性角度定位评价的价值观;社会对学生的创新表现要求是,以鼓励、尝试探讨为宜。要有较宽的知识面。扎实地进行学习各科文化课,丰富自己的间接知识经验;参加广泛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直接知识经验。要学会捕捉灵敏意识的方法。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范文第5篇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潮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已成为社会教育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课堂是学生探索求知的主阵地,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开放练习中培养创新意识。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谈一点体会。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创新的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环境。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更能激发探索知识的热情,迸发创新的火花。而要创造这样的环境,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热爱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学生的不足,对学生的不足要以全新的教育观去启迪他们。

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供创新的原生动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并且对于克服困难具有更大的勇气和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生命活力,致使学生依赖性强,学习效益低下,所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相信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了解他们的愿望、意见、追求。学生的需要就是教师的需要。只有把情感因素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愿意学习。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及时把教师的教育任务和教育设想整合进去。另外,教师说话态度要和蔼,声音要动听,给学生亲切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课堂环境,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欲望。

三、创设诱人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足够的创新空间

玻利亚说“我们大部分有意识的思维都和问题有关。”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数学教学中要常用“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诱因,教师要善于创设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去探索、猜想、发现,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寻找答案,发现规律。增加思考的密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和愿望,闪现创新的火花。

四、设计开放的操作练习,提供学生新颖的创新素材

数学课中许多的新知识,如概念的得出、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定理的推证,都要放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同时,解题是数学思维的窗口,是数学发展的动力之一,解题就是一种创造,解题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最简单的题目也有或也应有创新的因素。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不同层次的操作或者练习,层层推进,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意识。并要加强数学课堂的解题教育――让学生大胆参与“说题”“编题”“改题”“出题”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美,增添创新的意识和胆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应变灵活性,这些活动不再是题海战术,而是一项改造性劳动,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是知识升华的过程,是形成创新意识的过程。

五、组织适当的合作交流,提供学生创新的展示平台

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是创新思维的灵魂,是科学发明创造的源泉。在课堂上,对有争议的地方、适合小组学习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与相邻的同学交流,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求异发表独特见解、新颖方法,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决策、去展示自己,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六、在概念和例题教学中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化创新意识

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方法。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实际,把静态的知识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上,让学生各显神通,如举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动手动脑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由此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七、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多鼓励学生敢问善问,唤起创新意识

相关期刊更多

城市地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生物安全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新能源进展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