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船精神 高校创业教育 理论逻辑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恰逢提出“红船精神”科学论断十周年。“红船精神”与“创新创业”有着天然的内生关系,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它是我党第一次创业的伟大成果和精神财富,是驱动创新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创新创业则是红船精神推进社会发展有效的外化载体和落脚点。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吹响了创新创业的时代主旋律,引发了创业教育的再思考与再实践。对青年人提出了寄望:“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和新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走在创新创业创优的前列。”

概念解析与问题的提出

概念解析。1921年盛夏,随着“中共一大”的闭幕,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诞生了我们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红船精神”也因此而来。红船精神概述了中国共产党人首次创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建党文化。2002年10月,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同志专程到嘉兴南湖瞻仰红船,并指出:接受红船文化教育有助于“精神传承、思想升华”。2005年6月,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①

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其重大意义在于:启示大学生珍惜当前创业的美好时代,帮助大学生厘清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和人生观。要充分挖掘红船精神中的文化精髓引入高校创业教育,进而传承弘扬我党的红色文化,形成双向互动的反哺教育机制。

问题的提出。总理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较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创业意识较弱、创业项目层次较低、创业的行动不足等突出问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也受到了社会不良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冲击,创业价值取向模糊,功利化和拜金主义乱象盛行,出现了创业项目“同质化”、创业行为“失范化”、创业精神“虚无化”、创业文化“低俗化”等现象,缺少正向有效的精神引领,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成效。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功利化倾向、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十分突出。高校要从大学生走向职场和创业的现实需要,立足于时代背景、社会需求、价值取向、个体发展等诸因素,注重实效,构建多元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

红船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创业精神,是指导创业教育的思想理论高地。第一,红船精神蕴含着科学的思想理论。红船精神是我党的先进性之源,孕育着丰富而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当代价值。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些先进理论深深蕴含其中,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并取得辉煌成就。这些先进理论,也是当前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构建和谐社会、从容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用红船精神的当代价值、政治观点、思想理论和道德规范对创业教育加以渗透影响,使大学生形成既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又有利于创业实践的教育活动。

第二,红船精神昭示着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指的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红船精神彰显出的价值观,就是依靠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去排除万难,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我党发展的历程证明,只有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正确的价值导有利于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价值引领下的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第三,红船精神孕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国家目标、社会形态、公民素质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②,红船精神孕育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基本要义的中国传统道德和革命精神,为我们在当前思想多元、道德滑坡的形势下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科学理论,是构筑创业价值观的精神基石。

红船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当代价值,是推进创业教育的应然选择。一是理想信念教育。红船精神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与追求,在特定的历史内涵中彰显出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永恒蕴意。可以在继承中培养他们敢为人先的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在创业之路上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唯“GDP”发展已成过去时,国家富强“富”于文明,一定意义上说是精神的崛起,是一代人的信仰使然。

二是创业精神培养。红船精神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创业精神,彰显了开拓创新的思维与实践。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训练基本的创业技术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的思维方式等隐性技能和能力。

三是先进文化导引。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生生血脉,是构筑精神家园的重要前提。红船精神是先进文化之源,可以有效引领创业者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借助创新创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是实现民族振兴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内容。③

红船精神唤起创业文化及价值的回归,互为内生的本质趋同关系。第一是趋同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一种特定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实践关系,只有实践才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联系的实际确定者。④实践决定着价值,红船精神就是共产党的伟大实践形成的文化高地。红船精神具有开天辟地的实践性,创业同样也是一种创新的实践活动。红船精神内在地包含着开创精神,对于大学生创业培育强大的精神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第二是内生性。红船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是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中自发产生的、具有民族内生性和时代成长性的精神财富,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具有开创、大众、科学、民族等先进文化的特性。弘扬红船精神的文化性,将其融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有助于鼓励大学生以内生的首创精神开拓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以强大的精神动能塑造自强不息的人格特质。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可以印证红船精神时代价值,是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创新需要。而红船精神恰恰体现民族文化“母乳”对青年学生内生动力的滋养,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化资源。

第三是互动性。红船精神体现了红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根本上就是精神力量,是以一定的人群为媒介,在群体性互动实践中转化为群体性精神支撑,形成具有社会效应的文化实践。红船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母体,通过影响经济主体―劳动者的精神要素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因此,红船精神的互动性不仅仅是社会层面的文化互动,也必将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并通过青年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创新实践中,也会不断赋予红船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容。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

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科学规划创业愿景,为大学生实现“创客梦”提供精神支持。其一,高校创业教育对内做好学生创业规划教育,加强课程设置的引导性。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之下,会关注自身的未来走向,思考创业选择的可能,并为此做出选择。要以敢为人先的精神鼓励大学生做出创业选择,引发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提升自我学习的高要求和高标准,努力提升自身就业创业能力,根据自身特点规划创业项目,做好职业规划。创业是一项富于挑战、冒险和激情的复杂的活动,充分反映了创业者的身心特点和气质,如何走好创业第一步,做好创业规划至关重要。因此,高校要在创业教育中扶持大学生开天辟地去创新实践,让创客的梦想成为可能,让创业的步伐永远在路上,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的信仰。要在课程设计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和创业人格的培养,要求创业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创业知识素养,培养创业者具备一些创业特质,如冒险、自信、担当、责任、风险意识和实干能力,只有这样,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才可以游刃有余地区面对不可预料的风险,适时引入首创精神的教育,就能为大学生的创客梦注入无限的正能量,使得大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占得创业先机。

其二,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外要积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调整好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念,做好大学生适应创业环境的心理准备。以创业文化引领大学生创业选择,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为学生创业者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为(下转256页)( 上接193页)大学生创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业扶持软环境,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与创业行动。还可以组团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开展专业设计、营销宣传、义买支教、产品推广等创业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实现“创客梦”做好积累,筑梦起航。

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夯实创业实践教学,促成大学生的创业行动力。首先,以奋斗精神“孵化”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心动”远远大于“行动”。从“学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就”、“学而优则闯”、“学而优则创”、“学而优则商”等教育理念转变,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高要求和高标准。什么是“学而优”也就有了最新的符合时代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取向的评估。人生态度的选择,主体价值取向的确立,自身竞争力的形成,就是坚定理想、锐意拼搏的创业精神塑造。

其次,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领导组织等综合能力。蔡元培对教育的理解是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某种帮助,因此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和做出行动就显得尤为关键。其中,“做”,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教育是个性化、社会化的过程,创业教育也是如此。敢于挑战、吃苦、冒尖、冒险,敢于挑战落后陈腐的观念,与时俱进,也应是创业教育的目标。丰富的创业经历对创业能力的形成有显著影响,通过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校内外实践活动。

最后,培养大学生树立全过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创业是一项综合性和实践叉互动很强的活动,融入了诸多学科知识、方法经验的贯通整合。学校要提供各种便利资源,建立专业的创业导师团,重视大学生企业管理、创业理论等课程体系建设,注重理论和实践交叉的学习,向社会移植成熟的创业项目,通过社会的历练,接受市场的考验,提高创新实践的综合能力。责任与创新是创业成功的两翼,要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不惧怕风险,持之以恒,乐观自信,勇于解惑,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实践远航。

弘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注重创业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创业价值观。红船精神根植于社会历史文化中,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创新,凝练当代文化价值,寻找与创业教育的结合点,助推创业教育有效开展。

首先,大学生面对纷繁的物欲社会,容易出现道德误区,导致行为失范。有针对性地用红色资源中的精神财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创业观,使他们不忘本、不变质,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显得更为重要。红船精神蕴含着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大学生保持高尚的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意义重大。以“奉献精神”的道德标杆作用于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形成,把个体的创业理想融入“中国梦”,在创业奉献中成就自己,服务他人。

其次,创业价值观强化创业动机,正确的创业动机可以提升大学创业的持久力和积极性。价值引导教育有利于树立大学生高尚的创业品质,能够培养大学独立思考、乐于奉献、勇于承担、团结协作等优良的创业品质。加强高校“创业园”的文化建设,组织大学生参观校友创办的知名企业,感知企业家的人格魅力和企业文化的魅力,大学生亲身体验创业情感和创业行为后会产生内化的创业认知,形成高尚的创业品质。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对创业有清醒认识,对创业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最后将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文化建设,能够通过创业文化发挥对创业团队凝聚、陶冶与教育作用,外化在创业的过程中,铸造独特的文化特征与精神气质。可见,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伴随着创业者对精神文化、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求,精神护航。

红船精神是红色文化、党建文化的旗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船精神渗透到创业教育体系中,引领大学生创业的全过程,符合新常态下社会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立和自强意识,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充分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具有深远意义。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体现高校对用人单位德育要求的主动回应,在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形成创新人才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从社会的现实需求上充分印证了红船精神的当代价值。

(作者分别为为嘉兴学院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本文系2014~2015年度浙江省文化厅厅级文化科研立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浙文产【2015】12号)

【注释】

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光明日报》,2005年6月23日。

②:“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6日。

③黄遵斌:“论红色精神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求实》,2014年3月,第90~91页。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第2篇

在经济增长乏力、“黑天鹅”事件不时出现的当今世界,中国经济进入“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创新驱动推动发展”的新常态。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可见一斑。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经管类学生与理工类学生知识背景不同,所能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形式亦有所不同,即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在探讨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之前,十分有必要厘清相关教育理念。

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一)创新创业的内涵。从字面上看,创新创业包含了创新和创业两方面。基于当代经济管理的视角,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根据杰夫里•提蒙斯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简言之,创新创业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创业者潜在价值的过程”。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则认为“创新是体现创业的特定工具”。创业需要通过创新来完成。在新常态经济下,强调创新的创业教育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及当前世界的经济态势。由此看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上的创业教育属于同一范畴。(二)美英日大学创业教育的内容。从国际上看,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英、日等国的创业教育相继开展,发展至今日趋成熟。美国劳工部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风险、汲取经验教训等方式,将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创业者或就有创新思维的人。英国的创业教育包含了“关于创业”和“为创业”两部分,前者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创业精神、意识的培养,后者侧重于实践层面的体验式培养。日本的创业教育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并培养创业知识和技能,可简单分为涵养型课程和教育型课程,前者针对全体学生,后者则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简而言之,国际上的创业教育都包含了对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涵盖。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综前所述,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亦应包含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主要包括企业家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理论类课程。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词出自于西方,包括创新、承担风险、敬业、合作、学习、执著等性格特质。中国商人经营之道自古有之,以其进取心、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爱国心、乐善好施(社会责任)、仁义诚信、重教好学等品格享誉世界。将中国商人精神与西方企业家精神相融合,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既挖掘并强化了学生内在的中华传统美德,又与时俱进、了解当今企业家精神的精髓。运用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将创业想法、市场评估、团队组建、创业财务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进而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讲座、情景模拟、企业实习、参观创业园等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将创业理论层面知识,直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创业想法、工作热情。

三、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与理工类专业探索未知的科技领域不同,经管类专业重在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金融前沿理论及实务、行为心理、经典的经济学思想等社科知识,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高级经管人才。在经济“新常态”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国家战略。(一)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级经管人才。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教育,定位为针对所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通识类教育。其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基础上,从创业者角度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学习,并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有所体验。使学生进入企业时,能够具有企业战略的全局观、创新意识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品质,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和主观积极性。对于打算创业的学生,则是种下了一颗强健的种子,使其具有创业者的基本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从这一角度说,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二)挖掘具有创业天赋的人才。总理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已成为政府、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企业的发展将转向个性化、私人订制,具有创新服务、创意产品的小微企业。世界在变化,未来的机会有很多,如何能将一个个商机抓住,需要创业者们披荆斩棘。创新创业技能层面的教育,定位为与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学者等各方面社会人士交流学习的实践类教育。其目标是: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层次的学习和本层次的实践,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和成就感,从而挖掘出具有创业天赋的学生,鼓励其创业。

四、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是学生在未来谋生的第三类技能。经管类专业学生专长于经济管理理论,对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有夯实的基础,辅以相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创业者甚至是企业家。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为紧迫重要。与国际相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仍在完善和探索中。未来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一)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划分依据前文所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精神教育(理论层面)和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实践层面)。1.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精神教育课程。本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对创业意识的培养。依据是否与专业相结合,本类课程分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创新创业专业类选修课程两大类。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以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为核心,开展如创业基础、创新思维、初创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未来对初创企业的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简单复制已有商业模式对小、微企业来说很难生存。因此,未来的创业者应该同时具有经济管理类知识和基本的科技知识。如非理工专业出身的企业家马云所说,“我不懂技术,但是我敬畏技术”。在电子商务已普及的今日,经管类专业学生应当对科技发展的前沿有基本了解。因此,创新创业专业类选修课,可根据专业划分为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战略管理类课程、金融类课程、会计类课程、金融类课程、市场营销类课程等经管类专业选修课程,和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科技普及课程。2.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技能教育。本类课程旨在通过情景模拟、实地参观、实习、讲座等与企业家、创业者、学者等交流及实践的方式,使学生体验接近现实的创业历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观意识。通过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校友和正在创业的校友回校讲座,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全国性创业竞赛,带领学生参观企业或实习,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网络平台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创新创业技能。(二)完善壮大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已经具有开展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深厚基础,需要完善的是社会实践的内容。首先,各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这部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师资培训。根据学校条件,遴选优秀教师“走出学校”,在企业中实习锻炼,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在课堂上的讲授更有的放矢、具有吸引力。其次,不定期邀请国内外、本地知名创新创业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等,与本校师生交流、讲座,提供多角度视野。定期组织本校教师相互交流教学、学习心得。最后,鼓励教师申请国家公派项目赴国际名校学习、观摩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总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既是高校教师由理论转向理论结合实际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高校由专注就业率转向关注毕业生能力供给及相关就业的过程。(三)取得地方政府、企业支持。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战略已十分明确。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则能大大提高地方企业与高校联合的积极性,为技能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选择地方中、小企业,就企业遇到的问题,依托经管类的专业优势,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发项目并完成。企业可以根据问题的解决程度,考虑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选拔优秀毕业生留企业任职、与高校的长久合作。高校根据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发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经验指引。由此,既可以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又可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本领。(四)建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介于传统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当有别于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经管类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可从教师、学生和课程组织三个层面进行。1.教师层面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跟踪创新创业前沿动态,定期将所研究成果通过讲座形式,与其他教师及学生交流。另一方面,组织创业者、企业家、投资者、知名学者以听课形式对教师理论、实践、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及交流。最后,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所做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评价教师。2.学生层面评价。学生层面评价包括期末考试、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团队表现等方面。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及创业能力。3.课程组织的评价。该层次评价旨在考查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契合程度。例如,在创新创业课程期初,对学生有否创业想法、是否具有创业者素质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在该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调查目的相同、问题不同的问卷调查。两次问卷调查分数的正向差值越高,则说明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越高。以此指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评价。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当其时,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的能力和企业家素质,推动了培养高层次经管人才的教育目标。

作者:赵宇凌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与实验教学中心

参考文献:

[1]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48).

[2]宫福清,闫守轩.英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特色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6(08).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第3篇

一、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要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而经济的大发展,也必将推动思想的大解放,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个辩证的统一过程。而实践永无止境,所以,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就永无止境。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从解放思想本身看,是一个长远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劳永逸。客观事物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随之不断变化。实践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发展是解放思想的目的。相对于实践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否则,曾经正确的思想、方法、方式也会变成僵化的东西,造成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脱节。因此,解放思想是一个永久性的课题,必须伴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二、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倡导“三种精神”

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一些陈旧的观念禁锢着我们的思维,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解放思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倡导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树立市场经济新观念,营造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环境,理清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是倡导创业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积极倡导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创业精神,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以创业促进社会进步,以创业促进社会和谐。

二要倡导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更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发动机。因此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创新创造,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解放思想、服务于民、创新发展的理念,营造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创业环境,我们的各项事业才会不断进步。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第4篇

一、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要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而经济的大发展,也必将推动思想的大解放,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个辩证的统一过程。而实践永无止境,所以,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就永无止境。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从解放思想本身看,是一个长远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劳永逸。客观事物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随之不断变化。实践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发展是解放思想的目的。相对于实践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否则,曾经正确的思想、方法、方式也会变成僵化的东西,造成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脱节。因此,解放思想是一个永久性的课题,必须伴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二、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倡导“三种精神”

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一些陈旧的观念禁锢着我们的思维,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解放思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倡导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树立市场经济新观念,营造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环境,理清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是倡导创业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积极倡导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创业精神,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以创业促进社会进步,以创业促进社会和谐。

二要倡导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更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发动机。因此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创新创造,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解放思想、服务于民、创新发展的理念,营造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创业环境,我们的各项事业才会不断进步。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创业概述

所谓创业,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创建一个新的企业,或者说是创业主体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商业经济活动。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创业有着十分宽泛的内容,研究创业的人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出发,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引申,所以就创业这一词来讲,至今也没有一个非常确切,完全统一的解释。有些学者从经济的角度上认为创业是一种方式或是方法,其实质也是经济活动的一种;有的学者从创业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是个体的一种特质行为。但在国外早在1775年,就有创业这一词出现了,在二三百年前的法国,Richard Cantillon用经济学中的风险把创业活动和创业主体联系在一起,并且首次提出了创业的概念。美国创业学巨臂杰弗里・蒂蒙斯指出:目前,创业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创建概念,它包含了各个形式,不同阶段的公司和经济组织。它不仅能为企业主,也可能为所有参与者与相关者创造价值。迈克尔・彼得斯认为:创业就是需要时间和一定的努力,承担相应的经济和社会的种种风险,并最终得到经济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完全自主并出自个人意愿的。

大学生创业也可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大学生,在校生或是毕业生进行自我创业的过程,但实质上大学生的这个定义就是十分宽泛的,网络上给出大学生的定义有几种,比如像在高校就读的学生,当然也包括着高职、高专、中专、本科生和研究生,甚至是一部分的博士研究生,甚至有些地方把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也统称为大学生,而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狭义来说,尤其是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做为社会的知识和科技前沿,是国家用精力、人力和物力和财力等培养出来的高级专门人才。本文就以此团队为主体进行研究。在当前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每年激增的情况下,一部分大学在校和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中找机会、寻机遇,不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经济活动,他们大多数经营某种产品,提供某项服务,或利用自己的技术能力,进而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实现自我和社会的价值。

二、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1、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含义

创业精神源自于西方经济学,它是英文单词entrepreneurship的表现,创业精神包含着很多领域,像经济学业、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道德伦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正如创业这一词不同领域的学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创业精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认为创业精神是一种心理上的指导和暗示,创业主体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基础,通过自身积极的努力,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获得收获的一种精神意向。创业精神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永不放弃,坚韧不拔、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因素,是高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途径,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树立自信的必由之路,是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理想信念。

2、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内容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同志提出了64字的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这64个字,表达了创业精神的精髓,敢于人先,敢于奋斗,敢于探索,敢于争锋。诚然这64个字,也不能完全表达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全部内容,但是它从实质上却体现了这种精神的内涵。

三、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1、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大学生创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期望在我国现今的国情下,在通过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的培养,国家政策的倾斜,创造出更为适合大学生创业的软硬环境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转变大学生就业思想,使他们不再等国家,靠机会,要待遇,鼓励学生们自谋职业,开拓创新,自主就业。专家指出:大学生最佳的创业时期是从25到35岁之间,这期间是思维最活跃,精力最集中,脑筋最灵活,创造力最突出,冲动性最强的阶段,尤其是在一些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域,较为创新的广告领域,较有创意的策划等领域,这些领域往往需要的是创新精神,经验对于这些领域来说已经不再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也是最为符合需要的特殊群体。因此大学生创业的培养目标就要以能够推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基础,以鼓励创新为手段,不断地提高他们创业的综合素质。

2、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内容

大学生创业的培养内容有很多方面又十分复杂,它包含着许多因素,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熟练,创业精神饱满就可以实现的,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创业意识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反作用力的特性,意识是一种精神的意向,是一种根植于我们大脑中的意念。培养大学生创业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树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这种精神是创业最初的支点和动力,是坚持下去的决心和信念。

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知识是所有工作的重心,是所有起步的条件,只有最为坚实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才有条件说创业,才有能力说可以。而大学生创业,更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处理一定问题的经验知识和实际的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素养,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

工作方法培养。创业不是简单的有知识,有想法就可以实现的业绩,它需要大学生们有相应的工作能力,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与人沟通的交往能力,遇事的决策力,组织团队的领导力,管理团队的操控力,对于财务和人员的调配力,以及市场开拓的营销能力等,让创业有能力的保障,才能实现最终的创业目标。

社会能力培养。人不是单独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中的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不能脱离开社会和群体的。如果说大学生大学毕业是一场知识修炼的话,那么社会才是真正的不发任何文凭的大学,社会才是考验大学生的真正舞台,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的合作能力,和睦相处能力等,都是社会给大学生提出的最尖锐的问题。所以对于适应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学生创业培养中不容忽视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谢辉.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密依托大学科技园开展创业教育[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

[2] 陈石清,伊文斌.加强创业能力培养力促大学生就业[J].江西理工大学报,2008.

[3] 钟建华,胡明山,易璐.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

【作者简介】

相关期刊更多

城市地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生物安全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新能源进展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