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版画艺术论文

版画艺术论文

版画艺术论文

版画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1.在版画创作中引入数码艺术可以加速版画的发展

将数码艺术引入版画艺术创作,对传统版画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当今时代的需求,给版画艺术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传统的版画艺术全部由手工完成,程序复杂繁琐,数码媒介高科技手段的引入,大大简化了版画的创作过程,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有利于版画艺术的快速发展。

2.数码媒介引入版画艺术能扩展版画的欣赏范围

数码新媒介与版画艺术的结合在丰富传统版画内容与传播途径的同时,给传统版画艺术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版画艺术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数字版画艺术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版画艺术家在版画创作过程中引入网络流行语言,使得版画艺术所要传递的情感更形象具体,在丰富版画内容的同时,通过数码媒介简化了创作难度,使得作品更容易被欣赏者理解和接纳。

二、利用数码新媒介进行版画艺术创作的途径探索

1.与时俱进地继承与发展数码版画艺术

要保持版画艺术的生命力,就需要对其艺术形式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在传统版画艺术中引入数码作为新媒介,能使版画艺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为了保持数码版画艺术的新鲜与活力,除了大量运用科技处理手段外,还需要重视对版画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等进行创新,与时俱进地继承与发展数码版画艺术,使之更贴近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版画艺术所传达的内容贴近人们的心灵,更容易打动欣赏者,与人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2.重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受到人们追求时尚感与节奏感的影响,很多数码版画艺术家为了迎合欣赏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往往忽视了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是版画艺术的灵魂,对数码版画艺术进行创新必须要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辩证分析、继承与发展,保留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运用现代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对其进行再现。只有这样,才能使数码版画艺术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得到更长远的持续发展。

3.保持数码版画艺术的独创性

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对艺术作品的原创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数码版画艺术家要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不断学习先进的艺术表现方法与理念,摸索版画艺术的发展规律,在实践创作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总结,形成独树一帜的具有创作者个人特点的艺术风格。在当今重视人文气息的时代,鉴于人们对艺术作品人文特性的重视,版画艺术家要将人文性贯穿创作的整个过程,赋予作品独特的灵性。

三、结语

版画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版画艺术语言

语言是版画无法回避的问题。艺术语言是艺术家的第二语言,就像文字和音乐一样,版画家用印痕诉说着对思想世界的认知;用形象和色彩表达他们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态度。

语言从广义上来说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1“艺术语言是作家、画家、作曲家的第二语言”。2版画艺术语言一般是指:以特殊物质材料和媒介,通过制作、转印的间接性的印痕艺术,形成的区别于其它艺术的独特绘画语言,以及使用这种语言的方式。3它也被称为版画作品的外在形式。正是由于版画是“以特殊物质材料和媒介,通过制作、转印的间接性的印痕艺术,”使版画具有很强的物性特征,使版画的艺术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更着重对版画材质语言的把握和表现。

新时期的版画在材质语言上实现了巨大突破,人们在各种“版”上做很多物理、化学实验,使版画的版种由单一的木版拓展到石版、铜版、丝网版等。版画材质语言的丰富对版画艺术语言的拓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材质语言的丰富为艺术语言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对材质语言的迷恋容易忽视对作品思想层次的深入挖掘,对材质技艺的把玩束缚了艺术观念的表达。因此,在中国当代版画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上产生了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艺术思维的特质

美术创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审美直觉;是一种精神指向。

黑格尔说:“知性不能掌握美”。艺术思维的重心是个人触觉、个人体验。哪怕是一朵微不足道的小花或小人物,在充满生活阅历的艺术家笔下也会被注入一种人人心中都有的人生感动。正是这种感动触动了艺术家创作的冲动;也正是这种感动使艺术品和鉴赏者之间产生了五味杂陈的情感共鸣,使艺术家、艺术品、鉴赏者和美融为一体。正如柏格森所说:“只有直觉,才能与美溶成一体。”

艺术家的眼光远远超过了其作品所呈现的内容。在艺术家的眼里,其所表现的形象是个人主观、个性的暗示和象征,其所强调的是通过特定形象所表达的观念和内在精神世界。这些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是艺术家真正要表达的精神指向。

(三)、中国当代版画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上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现阶段进行精神、文化、娱乐交流的媒介正在发生着多元异质的变化,各种思想和艺术形式在人们头脑中碰撞和融合,而版画如何以视觉的方式进入大众的精神世界?如何赋予版画艺术语言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如何使版画的精神指向与当下大众的讨论话题重获话语权并产生共鸣?是当代版画重获时代话语权的核心问题。

1、 视觉创新——艺术语言的当代性转换

近20年的中国当代版画艺术作品在题材和形式上摒弃雷同,多元与超越成为中国当代版画最具有代表性的语汇。作品在形式和审美内涵上呈现的多元性和新奇性,不仅是对版画传统的超越,更是对个性和自身的超越。

中国当代版画在传统优势的主导下,向多维度、多层面方向发展。内容与题材上传统的、现代的、轻松的、实验的;形式语言上具象的、抽象的、唯美的、观念的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向装置艺术与行为艺术倾斜的版画家也为版画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如冯梦波的作品把各种印痕制成片断,然后在绳网上悬挂起来,具有明显的波谱化倾向。

这些作品在艺术观念与创作手法都相当自由,模糊了艺术种类之间的界限,刷新了版画的视觉面貌,给人比较轻松的感觉。作品中凸显出的游戏性和随意性,也赋予了版画新的时代气息,刷新了版画的审美要求。康宁的《少女和羊》在布局结构上打破三维而追求时空错位;打破和谐而追求失衡;打破重心而追求失控;颠覆秩序而追求零乱;打破黑白而追求灰调。这些作品实现了版画艺术语言的当代性转换,使版画具有了时代性的视觉冲击力,为版画的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参与话题——与时俱进的精神指向

任何语言的交流必然是在相对的语境下进行的。因为任何语言的交流都是在不同程度和角度上讨论当时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正是众多语言的讨论形成了对某个话题的关注才构成了一个时代的语境。如果艺术语言脱离这个语境,不但无法实现沟通与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语言必将会被人遗忘。黑白木刻之所以能够成为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武器,正是以其艺术语言在精神内核上与当时百姓的心是紧紧相连的。正是这种深刻体察了大众的心声才赋予了版画艺术语言的时代干预性。黑白木刻在革命时期深刻的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疾苦生活和革命热情;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反映了中国人民内心的喜悦和希望。版画的创作者们就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与普通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关注社会变化,共同讨论社会话题。

3、内外兼修——语言与思维同构

当下版画艺术语言已经精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但版画在艺术市场上的尴尬处境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是版画语言走不进当代,徐冰、方力钧却以版画的语言成功了!

艺术语言的选择取决于思想、精神的内在要求;什么样的语言可以将艺术家的思想、观念、精神物化为最恰当的视觉形象,就是最好的语言。语言、思维两者休戚相关,艺术家通过对语言的“陌生化”,寻找语言能指和所指的张力形成稳定、完整、独特、个性的语言,作为观念最完美的视觉呈现,语言与精神形成同构。

结论

艺术始终以人们观念的转变为导向,时代性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同时也是衡量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人民有着自己的审美和思维要求,也在时代的变革中重塑着民族的审美和思维要求,这就决定了中国版画艺术只有根植于时代变化、根植于本民族文化才会有发展的可能和存在的必要。

注解:

① [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0年版.第37页

② [美]弗雷德里克•r•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主权1885-1925》.陈永国等译.北京.人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③ 段健.《论当代艺术语境下中国现代版画艺术语言的转换》.2005年11月.第24页

参考文献:

[1] 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 四方工作室:《转型期的中国艺术研讨会》,1998年版。

[3] 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编:《中国首届高等美术院校版画研究年会论文集——中国当代版画语言研究》,重庆,1992年版。

[4] 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版画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版画艺术;创作;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026-01

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种重要门类,其制作过程以金属、石板、模板等不同材料为版材,通过刻刀、笔等工具,对板材进行绘制、雕刻、腐蚀等形成艺术形象,再通过印刷的形式形成的艺术品,版画依照不同的艺术形式分为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等种类。版画的起源于印刷方式,但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自身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往单纯的工具性已成为历史,当前版画的创作早已从物质需求变为精神追求,主要以艺术欣赏为目的,在价值取向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表现。

一、版画创作的艺术价值取向

我国版画的起源较早,但最早发现的实物版画出土于四川成都的唐朝墓葬,唐宋时期的版画内容多是佛教相关内容,元明清时期版画有了新的艺术形式,从画谱、戏剧、小说以及刻本插图等形式众多,内容丰富。进入现代,版画既有宣扬革命年代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内容,也有对传统版画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当前,版画的创作既有民间艺术的借鉴和融合,也对东西方艺术表现的交流进一步发展。

首先,传统的版画以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民间艺人的创造,体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随着版画发展,作品的创作价值逐渐凸显为对精神文化的发展,其创作内容反应了日常生活状态,也为倡导主流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发扬价值观念做出一定的价值贡献。版画传统创作和传统艺术的融合,主要表现在版画的内容上包含了民间戏剧、神话、舞蹈、历史等方面的形象,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融合了传统绘画、书法、篆刻、印刷等不同的形式。新时期的版画创作,通过传统艺术丰富的语言表达和艺术形象的表现力,将传统艺术精华融合到创作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符合当代中国发展国情、表现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的版画艺术精品。

其次,版画艺术创作既要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也要积极的融合西方艺术特色,使版画艺术拥有长久的生命力。现代版画艺术的创作,要积极融入西方文化和现代艺术因子,在创作的技术、思维、内容等方面形成中西结合,相互促进的局面。艺术创作的意义就在于不拘泥固定的思维模式,其价值体现为能够准确有力的表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版画创作也是一样,无论是传统的还是西方的,只要是能够符合审美价值追求,能够表达作者的感情思想,能够使人民群众产生心灵的共鸣,为社会主义精神发展服务,就是我们应当肯定的,就是具有艺术成就的作品。

二、版画创作的科技价值取向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起到了无可比拟的积极作用,从艺术创作的价值体现来看,现代版画的艺术创作已经无法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无论是版画创作的形式还是内容都表现着版画的科技价值。在版画绘制上,传统的版画绘制都是手工完成,人工作业使版画的产量较小,影响了版画的普及型,限制了版画表达感情的空间和维度,但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绘制工具得到计算机技术的支持,版画的创作更加自动化,智能化,虽然电脑制作的版画收藏价值有所减弱,但是能够使版画产量提高,有助于版画创作深入寻常百姓家庭,融入群众生活当中,为版画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外,现代版画的不同种类反映了现代科技材料的价值意义。如新型的玻璃、合金等材料的使用,既能够显示新型材料的质地和特性,也能够通过技术处理达到石板版画的效果。版画在制作方法上也体现这科技表现,如典型的丝网版画,其制作过程从传统的手工贴纸到封胶,或者漆制方法,发展为当前的通过照相制版,将一些更加精细化的画面表现出来。可以说,版画艺术与科技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十分紧密的关系,科技为版画延续了更加多样化的生命力,版画同样昭示着科学技术带来的变革性价值。

三、版画创作的批判价值取向

版画的发展离不开题材的选择和内容的思考,在当前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大背景下,版画创作在题材上都同民族、生活、社会、时代和人民紧密联系起来,考察版画的每一次革新,都离不开版画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批判,如鲁迅先生引导的新兴木刻版画,就是在对民族性思考的基础上,达到国家命运的批判。因此,当前我们的版画创作中,同样需要批判的价值取向,从反思中去寻找版画创作的灵感。一方面版画创作要关注传统文化带来的民族精神和力量,在世界文化的浪潮中呈现自我文化的反思能力,另一方面,版画艺术应当从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寻找批判的力量,通过对现实的批判性思考,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同版画艺术相结合,寻找时代的主题。通过对版画艺术的创作的批判性思考,构建属于国家、民族、人民和时代的版画精品。

参考文献:

[1]冀荣德.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脉络[J].文艺研究,2007(11).

版画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 政治 广东版画 话语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政治的巨大变迁直接开启了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政治的转变。“从总体上讲,中国政治的现代变迁,在外在形式上经历了一个从疏离政治到回归政治的过程,而内在的构成上则经历了从革命政治到发展政治的变化。”①这种政治语境的变迁,往往会成为艺术转化的推手或艺术发展的引力。广东版画从1949年后,总体说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6年,1976-1989年,1989-2000年。但从笔者的分析来看,无论哪个阶段,政治都是新中国广东版画风格转变的显在推力。

一、政治话语和新国家形象的构建

从1942年起至1976年止,许多学者将这一时期的中国美术命名为“毛泽东时代的美术”,并指出,“虽然在时间上,毛泽东时代美术在整个20世纪的100年中只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历史时段,但在此期间创作的美术作品,却因其独特的艺术和文化特征、创作艺术作品的方法、艺术家的态度和立场、美术运作的体制和机制,而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都具有独立的地位。这种独立性既是对中国社会历史的独特性以及其所面临的问题的特殊性的形象表达,同时也以独特的形象实践,在毛泽东的社会理想和文艺思想的指导下成为建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重要力量。”②因此,这一时期的广东版画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时代的美术”的特征:版画继承了延安版画的传统,不断为政治服务,为政治歌颂。

“当垄断性政治力量对于中国社会所有资源一概采取不容商议的、绝对垄断的姿态”的时候,那么“经济绝对是政治化的经济,文化绝对是政治化的文化”,③因此,笔者将广东版画的这段历史称为“再政治化”的过程。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支配、建构、调节和引导中国文艺发展和变化的重要文本,但这一文艺理论虽规范了艺术应为人民服务,可在1949年之前,并没有一味地歌功颂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些现实场景,如石鲁的《群英会》,艺术家只给予了一种现实主义的认识和描述……④而广东版画家黄新波,更是曾经偏离这一创作轨迹,甚至想放弃曾使他获得荣誉的现实主义版画创作,改画现代主义油画。1949年,新中国建立,艺术被进一步要求应为国家服务。在美术上,通过描绘人民的形象与国家的宏伟力量而达到“歌颂人民、歌颂祖国”的目的是普遍性的创作主潮。⑤版画家们的创作从40年代以前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转移到对新中国建设和对新生活的热情歌颂中来,如梁永泰的《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反映铁路的新建设;黄新波的《年青人》《渔区之晨》,林仰峥的《爸爸在工作》等,都反映了人们在新的建设中对未来的向往和高涨而忘我的创作热情,其艺术手法、技巧趋向细腻、完整。

由此可见,艺术中的政治性往往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艺术对特定政治召唤的应答关系中生成的,或者说被赋予的功能,只要这种语境改变,这种功能就会改变或被取消。

从上述政治对艺术规训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广东版画渗透着作为统治关系的政治性因素,版画也自觉不自觉地对政治以自己的方式做出认同、抵制、逃逸或漠视等的回答。当然,它是从审美理想的高度来观照政治和评判政治的,是艺术家自我对社会理想的表达。

二、乡土表达与“去政治化”的艺术

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精神解缚成为国内的大趋势,许多艺术家的思绪和精神意识转向对乡土中国的表达,如“伤痕美术”“乡土写实主义”的出现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觉醒。人对自身价值的追问成为这一时期美术作品的主题,这是一种对以往政治规训下的艺术与人生的反思。广东画家却没有更多地进入到对以往生活的追述中,而是很快地转为表现日常生活的抒情性上,如这一时期的王玉珏的国画《卖花姑娘》《果果》最具代表性,其创作风貌主要体现在对“本土性形式”的追求上。

广东版画家们以质朴单纯的版画语言、细微深入的写实手法体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某种力量。以日常生活中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的描写与凸显解构了以前宏大叙事的伪装,以微观叙事手法体现出广东版画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审美意识与艺术审美性创作的时代特征。如郑爽的表现南国花木的水印木刻《绣球花》,许钦松的对生于此长于此的大海的种种特殊的、美的撷取的版画作品《踩波曲》《潮的失落》《心花》,骆文冠的深圳拓荒题材作品《无名草》,肖映川表现家乡潮汕地区风俗的丝网版画《潮汕小院》等作品,都以轻松的画意描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展示了一种新的版画本体语言与精神图像,强调了地域文化的再现与乡土生存经验,通过版画的具象表现性来体现本土的现代意识。这种尝试使用独特的广东物产形象及形式资源来进行本土化的探索,他们作品的精神含量和艺术价值并没有因为题材的“小”与“缺乏宏大叙事”而淡化萎缩,相反,获得了艺术上的升华。

从表象上看,这一阶段广东版画家的多数作品与政治有些疏远,但又是以社会世俗的小题材或生活小场景为表现内容,以轻松的内容反映社会变化,以微观叙事反对虚假的宏大叙事,既是对以往政治性艺术的反驳与纠正,又是对以经济为主导的现实政治的认同与回应。

三、图像的转向:当代广东版画的话语范式

和“85新潮”美术不同,进入90年代的中国美术以调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现实社会形成的时代错位为特征,并以多元美术的格局回归到真正的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性问题的切入上。版画也不再扮演社会主义艺术的中心角色,从中心到边缘,版画的地位转变虽与经济发展及多元文化的形成有关,但与政治的关系的疏离加速了版画的边缘化,亦从而给了版画发展的新方向,在疏离的状态中,艺术和政治的关系有了走向常态的可能性。如学者任剑涛认为:政治疏离不是正常的政治生活状态。它只是象征着一定时间与空间条件下特定的政治形态没有政治认同感,让人们敬而远之而已……⑥并指出:政治必定是要回归到人们生活中,因为政治是人类生存的方式,而不是人类可以逃之夭夭的随意选项。但这种回归不是简单地回到革命时期的政治,而是回到基于个人处境和生活需求的实际政治。这既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也是一种主体精神的回归。这种回归体现在广东版画艺术上,则更多地体现在艺术家对版画多样语言范式的探索与个体精神的凸显与表达上。而丝网版画、石版画、铜版画等小版种在广东的高度发展,正是因为满足了广东版画家对个性追求的强调这一特殊要求的结果。

在20世纪90年代后广东版画界崭露头角的,大多数是像李全民、王文明、钟曦、罗必武、宋光智等“60后”与“70后”的版画家,他们鲜明地使广东版画转换到主体精神的彰显和艺术语言的拓展这个当代性审美品格的确立上。他们这代人已开始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宽松、和谐的政治氛围与丰厚殷实的物质成果,市场经济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图像信息的高速传播、网络的快速发展更是造就了他们特有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理念。图像信息的传播,是消费主义时代最鲜明的信息传输与视觉消费方式。版画创作的图像性是版画当下最鲜明的语言标志,如电子图像在丝网版画的创作中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从“图像转向”的角度看,现代思想围绕视觉范式重新定向的社会根源和图像控制威胁任何话语的可能性,使得“图像转向”既是思想介入图像的当下事实,又是形象控制的一种文化幻想,是视觉、机器、制度、话语与政治之间复杂的互动。因此,如果说当代广东版画在经过批判现实、再现生活及凸显语言的审美历程之后开始转换到主体精神的自觉、观念形态的创造、新创作资源和新话语范式的寻找上,毋宁说,在这里更重要的可能,是如何阐释绘画及个人对政治、制度、生存世界的看法,如何从作品的表征或话语方式中呈现出来的。他们不关心政治、拒绝意识形态,以直觉、情感和经验创作,是人的自由意志与精神的体现。曾以政治性为主体的版画艺术开始转变为以个体性为主体的艺术。如李全民的符号化图式解构传统重构文化、钟曦把空间与时间的幻象图式进行观念化表达的话语方式、宋光智以陌生化的话语表现人物的精神深度等,个体话语范式的追求成为这一阶段版画家的重要使命。 转贴于

结语

研究20世纪后半期中国政治与艺术的关系时,我们应当同时注意显性的主流政治话语对艺术生产的绝对作用及隐藏在权力与关系网络中的政治资源与艺术的互动关系。就这一时期的艺术来说,一方面,政治话语正受到艺术批评界质疑,另一方面,艺术界从毛泽东时代美术到伤痕艺术,从反思艺术再到批判性艺术,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关怀,它们不仅在客观上迎合了当时社会政治走向的需要而因此受到好评,而且艺术家主观上大多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即使是“85新潮”美术运动,艺术家也有意无意地在作品表层极力淡化政治意识,但在批评家看来,其政治内涵和效应仍被极度发掘和放大,被众多学者认为其艺术语言纯化的创作中仍然隐含着政治意识。然而,当代艺术也曾在创作上积极地批判和否定政治性,批评界却在评论具体艺术现象时,也有意无意地采用着政治视角,这种矛盾至少可以说明,要真正从艺术创作、理论与批评中褪去政治色彩,那是极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事。由此,对艺术中的政治意义的阐释与重构,也许正是历史赋予研究者的一个不可抗拒的使命。

(注:本文为深圳大学2008年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政治与风格变迁:20世纪广东版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③⑥任剑涛.政治的疏离与回归——近三十年中国政治观的演变与动力[J].天涯,2007(6):169.170.178.

②邹跃进.毛泽东时代的美术(1942-1976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7.

④李公明.石鲁版画《群英会》研究[J].天涯,2007(6):162.

⑤李公明.“社会主义新传统”中的美术——以广东美术的历史发展为中心[C].成就与开拓新中国美术60年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参考文献:

[1]W.J.T.米歇尔.图像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三十年美术理论与创作[J].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

[3]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版画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传统水印版画;实践与思考

传统版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精准的绘画、雕刻技艺,在古代广受欢迎和关注,在艺术发展迅速的今天,一些水印版画的手法依然还在沿用,可见,有些艺术形式随着时间的推进会变得历久弥新,更能焕发出新的色彩。美术教育作为传承我国艺术发展的教育体系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非凡,如何将传统水印版画的技艺应用到现代美术教学中是很多艺术院校和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重要课题。千百年来,水印版画以其独特的媒介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因此,继承和发展这种版画技艺,并在美术教育中充分应用,是艺术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大众欣赏能力和版画美学价值的途径。

一、我国水印版画的发展历程论述

我国木刻的水印版画最早出现在汉代,那时没有发明纸张,一般都是用布帛印图,最早用以宣传宗教信息等资料,之后纸张被发明出来,书籍诞生,水印版画多以书籍插图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得水印版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到唐宋时期,水印版画的表现手法日趋成熟,从单色印制发展到多色印制,艺术创作者对于水墨及颜料的应用也更加纯熟,使得水印版画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为以后版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明代,由于文学和艺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文人墨客、绘画者众多,这时水印版画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加之文化市场景象繁荣,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文化艺术也是十分昌盛,水印版画十分兴旺,明代遗留下来的水印版画作品也是最多的。在清代,顺治、康熙年间,由于明代版画兴盛的影响,版画作品盛产很多,在清朝中期水印版画发展步伐就慢慢降下来,逐步渐入衰落阶段。清朝后期,由于国外石印、铜印等技术传入我国,传统的水印版画技术受到冲击,发展更是缓慢。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是现代水印版画发展的开端,是对传统版画技艺的重拾和发展,那时欧洲和日本版画艺术发展势头很是兴盛。鲁迅以其敏锐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责任感,为我国版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正是在他的倡导下,水印版画重新得到了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和重视,得以重见天日。20世纪50年代初期,水印版画对传统技艺加以继承和发扬,结合国内民族特色和国外版画技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版画风格,黄永玉的《阿诗玛》以及吴凡的《蒲公英》都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50年代后期,江苏版画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现代水印版画技艺与传统手法相结合,巧妙地将水墨画的元素融入到水印版画创作中,逐步形成江苏地区水印版画的特色和风格。1992年我国成立江苏版画院,2008年我国水印版画艺术研究中心成立,这些都说明水印版画在我国艺术中的地位越来越受重视,极大地推动了水印版画事业的发展。

二、水印版画的艺术技法应用和美学价值分析

(一)水印版画的艺术技法传承

1.绘画的艺术技法在水印版画创作中,绘画是最基本的技艺,版画的绘画主要分为草绘绘制和放大图绘制两个步骤,草图绘制的关键在于明确要呈现的画面的干湿、深浅、虚实效果,放大图的描绘重点是要表现出深浅不一、浓淡适宜的层次感,确保顺利进行套版工作。具体绘图时,要先进行颜色分类,确定分版数量,而后在样稿上附上透明薄纸,画上图像的轮廓,之后将画有图像轮廓的薄纸贴在木板上进行刻画。版画的绘画过程考验着创作者的绘画功底和艺术审美能力,绘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版画的整体效果。2.雕刻的艺术技法雕刻作为水印版画的重要内容是不容忽视的,传统水印版画创作以木刻居多。雕刻分为两种,一种叫阴刻,一种称为阳刻,两者的雕刻形状是不同的,阴刻主要以凹形图案为拓印内容,阳刻以凸形图案为拓印内容。用于雕刻板花的刻刀多种多样,有形状和钝锐的差别,木质有疏松和密硬的区别,造型也有具体和抽象的区别。雕刻是对创作者技艺的综合考量,几把刀一块木板,表现光线明暗、颜色深浅等,这需要雕刻者有熟练的功底,通过雕刻展现版画这种视觉艺术的魅力。3.水印技法的传承水印是指利用水的流畅和滋润的特点而进行的版画拓印方式,在版画制作中充分发挥水的作用是水印版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水印版画贵在用纸,用纸的薄厚和吸水性的区别决定了拓印后画面效果的不同,我国一般采用宣纸、绵纸比较多,原因是这几种纸的吸水性很好,很受版画创作者的青睐,但也存在纸张易碎的弱点,水印用纸要根据版画特点加以调整,不能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版画创作者要扬长避短,找到最适宜的纸张和拓印方法。

(二)水印版画的美学价值分析

传统水印版画的美感,主要来自于绘画、雕刻、拓印三种主要环节的巧妙结合。绘画雕刻的痕迹展现在拓印作品上,作者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意图,水印版画其实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一样,都是对人们智慧的总结和对生活中美好场景的描述,也是一种全面的艺术表达的手段,如何在版画中蕴藏美感,唤起观众的共鸣是创作者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所在。传统水印版画最初用于宣传宗教,一些佛教图案是版画的初期形式,之后用于书籍插画、诗笺等,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岁月的痕迹,有一种沧桑之美。古代的水印版画一般风格古朴简约,朴而不拙、美而不华,有一种简约之美。水印版画的雕刻痕迹最为明显,由于雕刻方法不同,显示出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有的婉转流动,有的刚劲有力,有的圆滑温柔,有的尖锐锋利,风格各异,表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现在美学教育里强调水印版画的韵味和印痕,指的是拓印留有绘画和雕刻的痕迹,进而表达出一定的审美意蕴,韵味和印痕在水印版画一书中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传统水印版画的美感在于木味、刀味、水味的充分结合,是色彩和造型的有机结合,是思想意识的有机碰撞。传统水印版画有着现代印刷技术所不能比拟的独特美学价值和审美特征,是一种美学上的重要研究内容。

三、传统水印版画的优秀表现手法

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探索新时期,我国美术教育对于水印版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1958年浙江美术学院创办了水印版画工厂,并开展水印版画的教学工作,这是传统水印版画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实例,在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面临艰难的时刻,将传统水印版画融入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使其艺术性得到发扬和传承,且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尽管如此,传统水印版画的手法和技艺在美术教育格局中的力量很是单薄,关于传统水印版画历史的教育有待加强,水印版画的独特艺术技法需要得到传承和创新。

(一)学校和教师要深入开展水印版画教学研究工作

在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事业中,传统水印版画的教学内容较少,个别学校甚至没有开设水印版画课程,部分艺术院校的重视力度也不够,所以要想加强水印版画教学质量,教师就要针对传统水印版画的发展历史进行教育,对准确精妙的表现手法和技艺也要加强教学,做好水印版画的教学研究工作。在美术教育中,要保证提供给学生的形象资料是富含艺术性的,要保证传统水印版画的艺术品质,教授要教会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评估,研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将这种方法有效用于美术教学中。其次,学校要重视水印版画的教学,组建水印版画研讨小组,做好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置工作,使传统水印版画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二)在美术教学中大胆创新水印版画素材的使用

传统水印版画主要在木板上进行雕刻,尽管由于国外版画素材的影响,铜版、石版等材料很受欢迎,但水印版画的主要雕刻用材还是以木板为主。要想创新水印版画,对传统加以突破,教师要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尝试大胆的创新,对西方的版画教学加以借鉴,不断调整水印版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对水印版画作品的影响,随时调整教学活动的实施,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多多创新版画创作,拓展材料选择的空间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对于美术教育好坏的考核评估会落在学生具体的创作作品上,水印版画也是如此,要想创新水印版画的发展策略,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艺术院校可以通过设立工作室的形式招收学生,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做好异化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调整教学手段,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学,实现案例作品的形象化教学,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水印版画艺术的魅力和美学价值,进而提高学生创作作品的欲望。学校可以举办水印版画作品展,让学生互相参观,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优秀的作品得到认同也会增加学生水印版画创作的信心。

(四)鼓励学生实际参与创作,提高艺术技能

水印版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水印版画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变迁史,培养学生的水印版画绘画雕刻基础技艺和创作技能。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效地融人探索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生活中挖掘艺术灵感,将其付诸到水印版画的创作中,运用巧妙的表现手法,加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传统水印版画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是我国艺术宝库的瑰宝,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展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美术教学中重视水印版画的传承和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美术教学创新艺术境界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雅.重塑传统版画新理念——浅谈水印版画的新拓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1,(12).

[2]张旻,冯楠.传统水印版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存续方法和创新发展[J].大众文艺,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