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体育的途径

学体育的途径

学体育的途径

学体育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德育;关系;途径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体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为大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运动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由此引发了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所以,必须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知识的渗透,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体育课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除了能够教给大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

一、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体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体育是德育活动进行的载体,不管是进行文化课程学习还是进行实践锻炼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保障。因此,学生要锻炼出一副良好的体能,才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活动虽然需要良好的体能做保障,但是技能和思想(德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是不同的,比如,田径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耐力,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再比如,一些集体性的球类运动,需要团队成员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团体功效;对于体操等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运用项目,能够培养大学生谨慎、沉着等方面的特性。因此,我们说体育是德育教育渗透的载体。

(二)体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体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体育是一项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多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目的之一是锻炼身体,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次,加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上进心和集体主义感,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发展。

二、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遵守体育规则的习惯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能够长久传承下来,主要是由于体育规则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一个团队能够成功也是由于团队成员能够遵守团队规章制度,在进行一切行动之前将团队利益始终放在首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不私自脱离团队进行锻炼,且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场地进行锻炼;另外,课程结束之后还要按照规则将体育器材随时借还,方便下次使用。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为高校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德育渗透过程中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实现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另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比如,对于一些耐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在练习障碍跑步教学中将栏架看成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征服它才能走向成功,锻炼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渗透过程中加入一些集体性的游戏项目,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德育教学渗透方式方面,高校教师要将一些最新的方法引入进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团队要拧成一股绳,为集体争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奖励政策,对于在竞赛中胜出的一方可以给予精神上的激励,让他们尝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失败的一方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战胜困难。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学会同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得到发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团队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个人的优势,并且对成员不足的地方进行互补,充分调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默契的台作方式,推动整个团队的成功以及团队创造性过程的发展。可以安排一些团队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性的体育竟赛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长此以住,学生通过融入集体来感受团队,感受团队的成败带给自己的快乐和难过,从而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全体成员必须要紧密配台,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成功,个人与团队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四)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发挥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调查显示,高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德育渗透的主体,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另外还有具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体育教师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强的需求,才能够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才能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使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

三、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作者:李静文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邓艺雄.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科教导刊(下旬),2015,(01).

[2]宋振宇.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原则及实现[J].亚太教育,2015,(18).

学体育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教育 特点 途径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充分利用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渗透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1 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特点

1.1 基础性。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没有学生必要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没有必要的个性因素的参与,体育学习就失去了基础的中介。特别是学生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必须以心理为先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渗透,重视学生健康人格和学力的形成,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广泛性。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后者仅着眼于心理健康或针对学生的某种心理缺失来进行辅导或训练。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在内容上更具广泛性,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智力教育等。通过情景体验、身体练习、讨论分析、互助合作、教师和同学的激励引导、自我调节等多种形式,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得到发展。

1.3 整体性。课堂教学活动是人的整体活动,体育教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联系在一起,以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不仅有技能知识,而且还有情感、意志、性格来选择和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信息,心理也产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在未受控制的情况下,既可向积极的方面变化,也可向消极的方面变化。不利于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方式,会使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劣化。由此,体育教师要具有心理教育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高尚的师德风范,积极乐观的态度,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去,让学生接受到教师整体的良好教育。

1.4 渗透性。体育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场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作为教育载体的教材,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而且还包括了各种心理信息,如球类项目富有集体对抗性,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心理品质。

2 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途径

2.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此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赖的心理关系,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都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这样可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来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2.3 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学习的潜能,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认识、丰富内心世界,发展心理素质。主要的方法有: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即确立目标后,由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尝试中认识自己的心智潜能,形成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②组织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加强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理解、分享,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与人合作,提高交往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③恰当安排游戏,合理组织竞赛,通过公平竞争,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耐挫能力。

2.4 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鼓励、追求进步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是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整合课堂教育中的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仁贵.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2001(6)

学体育的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 教学 方法 途径 体育教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体育教育中的教书人,意义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师通过体育教学手段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专门合格人才。

一、体育教育中“教学”的方法

体育教育中教书育人的方法多样,应根据体育的特点,把握体育教学规律,寓育人于教学之中,使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情操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收到实效。

1.析理疏导法

析理疏导法是根据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进行情感交流,采用讲解、报告、个别谈心和座谈讨论等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或正误、得失、利害对比,或总结经验教训,或各抒己见,启发疏导,使学生受到感化教育的方法。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和鉴别力,能疏通学生思想情感上的某些障碍,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中学生喜爱体育活动,在体育课上,不能只强调增强体质,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如:队列教学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诚实、勇敢的品质;投掷教学能强化课堂的组织纪律,游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诚实、勇敢的品质;支撑跳跃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等等。

2.典型榜样法

典型榜样法是指以英雄事迹、模范行为、先进事例来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的方法。它能使学生学有榜样、有目标,易于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好学上进的愿望和行为,在不断鼓舞中坚持下去,从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畏困难的精神。然后以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的事迹来激发学生为祖国而锻炼的爱国热忱。在体操课教学中,单、双杠、跳马等一些动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存在着畏惧的心理。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保护帮助,使学生消除畏惧的心理,鼓励学生战胜困难完成技术动作。同时挑选动作技术掌握快的学生做榜样。由于学生间年龄和能力相仿,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气氛,从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勇于进取的精神。

3.竞赛评比法

竞赛评比法是指通过竞赛、检查、评定和比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表现,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中学生朝气蓬勃,要求进步,好胜心强,在体育教学中,形成力争上游,个个当先进的好风气,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4.表扬与批评

表扬与批评是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加以肯定否定,用以巩固和发扬好的思想行为,抑制和改正不良思想行为的教育方法。通过表扬或批评,使学生分清是非、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产生一定的荣誉感或羞耻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好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在达标教学时,对各项运动指标完成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达标意义认识不够明确,做动作不认真甚至逃避达标进行批评教育,使学生明确达标意义。

二、体育教育中“教学”的基本途径

1.建立和执行课堂常规

体育课教学常规是指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规定的应当遵守的基本要求。实施教学常规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防止运动损伤,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守纪律、讲文明、讲道德、懂礼貌等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措施,如果忽视课堂常规的建立和严格执行,不仅有碍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还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习惯和风气。

2.紧密结合教材特点

各种体育教材都有其一定的特点,教师应了解并结合教材的特点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如教授体育目的、任务;体育在为实现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和方法等内容时,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以及献身现代化建设思想等的教育。

游戏教材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结合游戏特点可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维护集体荣誉,爱护公共财产,自觉遵守纪律以及顽强,果断,机智,诚实,勇于进取等良好思想品质和作风。

3.组织教法得当

严密、适当的教法,可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精神。教法得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的掌握,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思想观点,以及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进取的精神。如:课的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可结合队列整齐,遵守纪律,不计较场地器材的优劣相互体谅的品质教育;在纠正错误动作时,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相应的教育。

三、体育教育中“教学”的注意事项

1.要与启发诱导、耐心疏导相结合

体育教育中的严格要求,主要是对学生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态度和行动,组织纪律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要求,一丝不苟,但又严得合理,严得可行,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既要从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学生努力可以达到,当学生对达到要求感到畏难或有不良行为时,应给予启发疏导,分析利弊、得失和危害,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指出原因,要求改正,靠学生的内因起作用,促使其努力自学达到要求。

2.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体育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工作的实事求是。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兴趣爱好、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的差异,以及出现问题的性质,危害和主客观因素等等。因此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又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好,学习顺利,进步快,易有自满情绪;对这类学生既要鼓励,又要防止骄傲。对另一类遇到困难和失败易情绪低落,丧失信心的学生,则应多肯定进步,少提缺点。

3.教师要以身作

教师的言行仪表,工作态度,文化修养,道德面貌,意志作风等,对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才能施教于人。

总之,体育教育中的教书育人,除运用上述各种教法外,还运用其他一些教法,如:演绎法、归纳法、发现法,以及等程序教学法等。随着体育教学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教学中的教书育人还将总结出越来越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既要不断学习,也应努力创新,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洪科等.《体育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沈阳体育学报.1996.

学体育的途径范文第4篇

1.“以材寓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材本身的思想内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体育教学由于教材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给德育渗透带来十分有利的因素。由于各项教材内容的不同,达到的教育目的和效果也不同。因此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必须深入钻研各项教材,分析不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道德品质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实践(课堂也是小社会)和教育的熏陶,以及个人自觉锻炼与修养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不但要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用足”各项教材本身的思想性,还要根据各项教材内容的不同点,“用活”教材本身的教育性。

动态的技能教学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时空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

(1)体育课中的队列队形的练习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又是渗透严格的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教育的载体。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形式和各种信号进行内容不同、要求递增的训练。使学生在各种的统一信号下学会行为控制,完成协同动作,获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自己遵纪守法,履行道德义务所需要的控制力和组织观念以及集体主义观念。

(2)耐久跑、跨栏跑、跳高、单双杠等教材具有明显的德育教育结合点。显而易见,通过耐久跑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通过跨栏跑、跳高、跳箱、单双杠等教学可培养学生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重要的是在教学互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如何不失时机地渗透相应教育。品质的形成与技能的掌握一样要依靠磨炼的反复和时间的积累。学生在体能的增长、教材的学习、技术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往往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同程度的“困难”,有时“困难”会反复出现。教师发现后不仅在专项教材的学习上给予“解困”,而且同时在心理上加以“传道”与“解惑”。启发和帮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反复磨炼自己,不断积累战胜困难的“心智”、“体能”和“品质”。当学生获得成功时,不仅及时总结完成技术动作等学习任务的情况,还要启发学生回味成功取得的不易。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敢于拼搏的精神等贯穿在学生体能的增长与技术的“磨合”过程中,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和生活都需要具备这些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在当今社会和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品质,才能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3)篮、排、足球等球类教材本身的思想内涵丰富,其中技术和战术配合的教学是渗透“互相合作”、“整体配合”、“集体观念”的有机结合点。教师可通过“战术配合”和“单兵作战”的具体演示与效果对比,让学生直观的懂得集体配合的重要性。在学生进行“战术配合”的练习中,启发学生体会同伴为自己、自己为同伴创造成功机会的“相互配合”和“集体协作”的作用,体验集体主义的精神与物质的力量。学生喜爱的球类教学比赛是渗透“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的机不可失的教育契机。教学比赛的胜败引起的人际言行的多向互动(胜队与负队、胜负队内部、队员与裁判),出现的情绪波动和矛盾冲突,教师要及时“活血化瘀”,因势利导地进行成功与挫折教育。

总之,多样的体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师应有意识地去发现,挖掘和提炼,把它作为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

2.“以境陶教”――利用自然环境和创设环境进行德育教育

环境是“隐形”教材,同样具有教育性。体育教学的时空常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外界因素的干扰。教师应利用动态变化的气候场地条件、外界因素干扰针对性渗透德育教育,变消极作用为积极因素。例如“头顶烈日”,“身出严寒”的教学环境,就是磨炼学生意志品质的自然条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艰苦环境中出现的不良心理活动与行为(如怕晒黑、避寒风、厌运动)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同时教师以身立教,顶骄阳不怕晒,冒严寒不避风,让学生跟着自己艰苦环境中磨炼。有意识的创设具有教育功能的教学环境更是值得教师重视的。学校场地、设施、器材优劣不等的条件也可作为“环境育人”的积极因素。

3.“以章治教”――贯彻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课堂常规贯穿于并规范着教学的全过程。马卡连柯认为“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制订师生共同遵守的体育课堂常规。坚持课堂常规的规范教育和严格训练,是学生“起始于知”,“落实于行”,做到知行统一。同时坚持循序渐进,逐步“磨合”,全面要求,持之以恒,在贯彻课堂常规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执行常规过程中出现的榜样行为与违纪现象,瞄准德育的渗透点,及时实施教育。通过规范约束与思想诱导的合力,逐渐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理性控制自我的习惯。

4.“以身立教”――发挥表率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师的过程。可以说,教师的言行仪表、工作态度、行为方式、文化修养、道德面貌、意志作风等,像一部内容丰富的活教材展示在全体学生面前,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都应该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垂范、身教为先,以达到“其身正,(下转72版)

学体育的途径范文第5篇

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认识的不断加深及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人们开始正确认识和理解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想道德的关系。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高级人才的重要环节。德育是古往今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以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辨别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体育育德是大学生德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与途径,它在育德方面的效果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它既丰富了大学育德手段,又为大学生了优质的德育平台。体育中能够有效地营造一个特殊的德育环境-微缩的社会,使学生的道德信念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强化,并内化为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德育效果。德育的有效开展也可以促进体育的发展,提升体育的人文理念。

2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2.1明确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的体能测试与技能学习,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因此,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员应当合理设立德育教育方面的教学内容,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从而使得学生的体育与德育得到综合发展。德育教育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四个基本要素。一堂体育课中的德育教育目标不要过多、过杂,要有所侧重,有所突出,而且每个教学目标都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同时,目标的行为水平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能够清楚地表述出学生的学习行为、完成条件和达到程度。

2.2端正德育教育的态度。

高校要注重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根据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来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在体育课程中对学生德育水平的培养。同时,还应该将教学目标由原来的技能教学变成培育学生的体育精神及身心健康,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让学生终身受益。

2.3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锻炼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不能按照以前的老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传达和培养,通过讲述一些体育明星的个人事迹来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身上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给学生放一些比赛的视频,比如,奥运会的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和体育爱好。同时,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2.4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德育优势。

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道德培养的有效性。为了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地发挥,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贯彻和落实培养具备体育科学素养与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目标,坚持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理念和方法,加强体育教材的系统建设,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与内容,注重调动大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大学生应具备的包括体育道德水平在内的体育综合能力。需要和兴趣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高校学生是主体意识较强的群体,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只有在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设置教材,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健美操,舞蹈等不仅能愉悦身心,同时也能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美的情操,培养不怕困难、勇敢、果断和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学生在体育练习中不仅仅感到快乐,而且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也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5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进行锻炼。

对于体育而言,主要是作为一种良好的情绪催化剂,并且其医疗的价值也是一切药物没有办法比拟的,由于体育锻炼不仅仅能够让人们的性更加的愉快,同时也能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对不安的情绪进行缓解,从而缓解人们的心理状况。很多大学生的肝火较为旺盛,要是经常闹情绪,对于学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利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将康和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在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式较为严峻,因为竞争比较激烈,通常会存在着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要是没有一个良好的情绪态度,同时思想准备存在着不充足,将会出现丧气的情绪,对于生活将会逐渐的失去信心。

为了可以更好地让广大的学生可以提前的去尝试成功和失败,从而为其将来做好相应的准备,体育教师必须要深入到教学之中,对其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解,同时也需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相关期刊更多

体育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体育总局

固体力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体育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