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审计论文

计算机审计论文

计算机审计论文

计算机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会计电器化的广泛应用,传统内部审计面临着新的挑战,从而出现了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审计。

一、计算机会计系统内部审计的特点

计算机会计系统内部审计的特点,首先是审计的系统性,要对数据、硬件、软件等各种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检查,才能确定输出结果的正确性,作出可靠的审计结论。第二是审计的复杂性,这是由被审系统数据处理方式、数据贮存方式、系统控制方式、应用系统和电子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第三是审计资料的隐蔽性、敏感性和易逝性,这是由于审计线索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审计线索,如输入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原始文件、打印出来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另一种是肉眼看不见的,如存储在软盘或硬盘上的会计数据库资料等。第四是审计的运行性,即在不断运行的系统中进行审计和监督。

二、计算机会计系统内部审计的内容

内部审计可以从硬件和软件的系统控制和实质性审查两个方面来进行审计。

l、内控制度的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与评价,既是审计的基础,又是审计的前提。从实施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有些是通过程序来实施的,有些则是通过制度约束来实现的。通过程序的设计和运行来实施控制的“程序化”控制,和通过建立管理工作制度来完成控制的“制度化”控制,必须通过内部审计来确保其实施,才能使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稳定得到双重保险。在电算化条件下,虽然仍要审查传统审计的一些内容,但重点主要在于系统软硬件及数据的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本单位以上各方面制度的制定过程中,积极发挥参谋作用,并在以上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定期审计或突击检查,查找内部控制的弱点,提出改进措施,使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执行,以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实质性审计。在手工条件下,审计主要是对书面资料进行审查。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核算由计算机在程序的控制下完成,除了审查输入和输出数据,还要审查电子计算机程序和贮存在机内的数据文件。因此审计工作重点转移至对会计软件合法性、正确性的审查和对机内数据文件的审计方面。

三、计算机会计系统内部审计的方法

针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审计的特点,结合本系统的工作实际,我们已由以前的“绕过计算机”的审计方法,转向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基础上进行“通过计算机”的审计方法:计算机技术和经济管理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其中发展最快、应用效果最显著的,是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会计电器化的广泛应用,传统内部审计面临着新的挑战,从而出现了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审计。

一、计算机会计系统内部审计的特点

计算机会计系统内部审计的特点,首先是审计的系统性,要对数据、硬件、软件等各种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检查,才能确定输出结果的正确性,作出可靠的审计结论。第二是审计的复杂性,这是由被审系统数据处理方式、数据贮存方式、系统控制方式、应用系统和电子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第三是审计资料的隐蔽性、敏感性和易逝性,这是由于审计线索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审计线索,如输入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原始文件、打印出来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另一种是肉眼看不见的,如存储在软盘或硬盘上的会计数据库资料等。第四是审计的运行性,即在不断运行的系统中进行审计和监督。

二、计算机会计系统内部审计的内容

内部审计可以从硬件和软件的系统控制和实质性审查两个方面来进行审计。

l、内控制度的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与评价,既是审计的基础,又是审计的前提。从实施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有些是通过程序来实施的,有些则是通过制度约束来实现的。通过程序的设计和运行来实施控制的“程序化”控制,和通过建立管理工作制度来完成控制的“制度化”控制,必须通过内部审计来确保其实施,才能使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稳定得到双重保险。在电算化条件下,虽然仍要审查传统审计的一些内容,但重点主要在于系统软硬件及数据的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本单位以上各方面制度的制定过程中,积极发挥参谋作用,并在以上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定期审计或突击检查,查找内部控制的弱点,提出改进措施,使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执行,以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实质性审计。在手工条件下,审计主要是对书面资料进行审查。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核算由计算机在程序的控制下完成,除了审查输入和输出数据,还要审查电子计算机程序和贮存在机内的数据文件。因此审计工作重点转移至对会计软件合法性、正确性的审查和对机内数据文件的审计方面。

计算机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

计算机审计是各个行业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它以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作为监督的重点。它是根据各个行业的法规和制度,兼顾计算机技术自身的特点,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计算机参与各个行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效益性、安全性、正确性以及参与各个行业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案进行审核、鉴证、评价、监督、协调,并提出改进工作建议的一种监督活动。

1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是审计人员深入基层行业单位或计算机中心机房现场实际观察业务操作程序,以核实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一种审计方法。

(2)顺查法。它是按照记帐程序,从原始凭证开始到帐表输出为止依次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按照业务发生的实际流程、记帐程序顺序地仔细进行核对,便于检查错误。在各个行业计算机会计、资金、融资、管理临柜应用系统中,这种方法是一种日常使用的普遍方法。

(3)逆查法。它是按记帐程序相反的次序,从审计输出报表入手进行检查的一种审计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是在发现一疑点之后,再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查帐、查凭证。这是计算机临柜网点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4)详查法。就是对所有的凭证、帐表及记帐过程进行详细、全面稽查的方法。一般对重点项目或业务量小的单位,或已出现严重问题的单位审计时采用这种方法。

(5)抽查法。是对某一段时期内业务处理过程或某一部分业务进行审计检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又叫抽样法,以重点抽查某一段情况为样本来判断全面情况。这种方法省时省力,效率高,在计算机审计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6)审阅法。是通过审查和阅读有关资料,以鉴别资料本身及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正确、真实、合法、合规、合理、有效的一种方法。用审阅法进行计算机审计时,应该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原始记帐凭证的审阅。

——原始开户凭证的审阅。

——机内流水帐的查阅。

——机内各种查询功能升级和功能审阅。

——总帐、分户帐审阅。

——结帐时的笔数、发生额、余额、积数的查阅。

——各种输出报表和输出传票审阅。

——已归入档案的各种凭证的审阅。

——冻结、挂失申请书审阅。

——解冻、解挂、提前销户申请书审阅。

(7)核对法。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资料想对照,以核实其内容是否一致,计算机是否正确的一种审计方法。这是计算机审计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计算机资金、融资、管理、会计临柜系统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核对方式:

——记帐凭证与其经济用途,会计要素之间的核对;

——记帐传票与流水帐之间的核对;

——总帐与分户帐的核对;

——利息与积数或期限及利率的核对;

——今天帐务与昨天帐务的核对;

——余额轧帐单与分户帐的核对;满页帐与对帐单或与未满页帐的核对,与手工传票的核对;

——帐实核对,银企核对。

(8)综合打分法。这种方式就是采用询问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具体作法是将审计要求制成打分表,对每一项工作给出满分标准,然后对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打分,最后算总分。常规性审计或计算机应用的初级审计可以广泛采用此法。

2计算机审计人员参与计算机审计工作的特点

第一,计算机审计人员应参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

(1)在应用系统软件的研制过程中,研制人员必须考虑这些规章制度,核算法规,内部控制措施,使其控制实施步骤计算机程序化。计算机审计人员熟悉各个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条规条法,以及各个行业业务的实际情况.

(2)审计人员参与研制工作,可以及时地提供业务及政策情况,及时发现指出问题,使之及时得到解决。避免因研制成功之后才发现问题,而不得不进行大工作量的改动。

(3)一个应用系统软件在研制成功之后,必须经过计算机审计人员的分析、研究、测试、实验之后才能付诸推广应用。审计人员通过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测试,提出意见,在技术人员的修改之后再测试,实验,直到基本上符合施加情况之后,作出正确评价,再使用推广。

(4)计算机审计人员参与开发应用软件也可以表达用户对开发的应用系统的意见,使得开发出的应用软件具有功能齐全,方便用户,严密可靠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将领导部门对该应用系统的要求、意见贯穿到研制工作中去。

第二,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在帐务处理上与手工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手工帐务系统是一种已经成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帐务处理系统,它充分地反映了各个行业帐务之间的核算关系。在进行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将这种手工帐务系统通过模拟使其变成计算机语言能够描述的机器帐务系统。因此,这两种帐务系统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2)在明确了帐务处理关系之后,为设计方便,以及便于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实现,因而在进行机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了一些中间的过渡系统,来承担应用系统软件在实现业务时应该具备的一些功能。这就使得计算机软件在核算关系上有一些具体的细节,并不与手工核算关系相一致。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这些区别,以便于判断这种系统设计是否符合各个行业管理制度,并理解这种设计与手工系统相比所作的融通和改变。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区别,才能对于系统运行后所可能产生的结果有正确的认识,因而,才有可能正确地进行审计,完成审计任务。

(3)在通常的手工系统核算关系上,由于记载帐簿以及处理过程的直观性,往往使得我们忽视了一些较为有效的理解方法,计算机系统在软件设计中大量使用了流程图,通过流程图来反映软件系统内部各个文件、变量之间的核算、过渡关系,这种流程图也使得计算机软件系统内部关系比较清楚,便于实现和理解。计算机审计人员要学会识别流程图和绘制流程图,并通过流程图,来理解软件系统在实现系统功能时与手工核算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而更好地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作用。

第三,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理解和熟悉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的文件体系和变量体系。

(1)在手工帐务系统中,作为记入帐务以及核算关系的载体的帐簿、报表、帐卡,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通常被设计成为各种充当相同、相似、相近功能的文件,这些文件成为计算机系统中帐务及核算关系的载体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在履行计算机审计任务时,必须明确应用软件系统都使用了哪些文件,各个文件中项目的设置及其之间的关系,每个文件承担了哪些(个)手工帐簿的哪些(个)功能,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手工帐簿、报表、帐卡中每个数据项都有明确的称谓及经济意义,在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中,这些数据项被设计成各种类型的变量来承担实际数据项参与核算任务。审计人员为了作好计算机审计工作,必须充分了解变量体系,理解各个变量所代表的经济意义及变换功能。通过理解变量来理解系统是怎样来实现核算关系的。

(3)机器帐务核算处理是通过各种运算符和运算函数对变量的处理来实现的,审计人员必须认真研究各种运算关系,从而充分评价系统功能,并理解系统核算关系。

第四,计算机审计人员要参与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在投运时的数据移植工作。

(1)一个完整的应用软件要在各个行业业务中发挥作用,必须进行数据移植工作,即将手工帐卡、帐簿、帐表上的数据移植到机器系统的文件中去,这是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的第一步。在移植之前,计算机审计人员应参与机器安装、线路铺设等工作,并对各项设施按照要求进行安全审计,从而熟悉布线规律,并便于在今后长期审计中坚持原则。(2)虽然计算机应用软件是根据实际需要编制设计出来的,但是在推广应用时,由于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因而在数据移植时,为了使实际数据正确地移入机器,往往要对那些不适合机器程序设计情况的数据,进行一些适合情况的修改,对帐务系统进行必要的组织、调整、整理准备工作,计算机审计人员参与数据移植工作,一方面熟悉这种准备帐务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便于今后审计工作的开展。

(3)数据移植是手工帐务向机器帐务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始的手工帐簿数据被直接移入机器,可以非常直观地看清楚手工帐簿与机器帐簿即文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而强化对机器帐务核算原理的理解,

第五,计算机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会阅读计算机打印的各种报表,输出的各种凭证,识别原始手工传票数据,增强鉴别理解帐务核算的能力。

(1)计算机审计人员要学会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计算机审计事实上是对各个行业应用计算机的过程进行审计,如同审计人员必须熟悉手工帐务一样,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使用计算机系统来处理各个行业业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好审计工作。

(2)各个行业业务使用计算机之后,各种帐、卡一般以计算机输出为主,有些输出结果在形式上与手工帐簿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熟悉计算机输出的各种信息(包括屏幕信息和打印机打印的信息),并透过各种输出信息来识别和判断手工传票输入过程及机器内部的处理过程,从而达到对计算机应用情况进行正确审计的目的。

3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检查和控制

为了保证计算机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也要对计算机审计工作进行控制和检查。控制和检查主要有以下形式:

(1)责任控制。计算机审计管理,应该根据各个行业计算机应用范围,确定审计领域,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建立责任制,明确各个计算机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和责任,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将审计项目分工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项目中每个细节都应在审计方案中列表明确,以便检查。审计部门负责人应该按照审计任务书对各个审计人员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计算机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一)计算机审计是提高审计效率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增多,审计项目的逐年增加,县级审计机关的工作任务也成倍增长,然而大部分县级机关人员不足,人少事多的矛盾越来越加深。审计任务不能少,审计监督不能缺,要想做到兼顾全局,就只有利用计算机审计,提高工作效率。

(二)计算机审计是审计作业规范化的有力保障。

目前,在国家审计系统中广泛运用审计署开发的一种名叫“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也被称为审计师办公室,英文名称AuditorOffice(简称“AO”)的审计软件。这个软件是金审工程建设的重大成果,是国家审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强化审计项目管理、实现审计信息共享的重要系统。审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完成整个审计工作,包括建立审计项目、数据导入、数据分析、审计疑点、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在“AO”中,审计步骤都有严格的流程、审计内容都有统一的模板,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方便的同时也规范了整个审计作业。

二、县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面临的困难及原因

(一)审计人员观念更新慢,对计算机审计认识不足。

特别是对于县级审计人员来说,难以适应从传统的审计方法改变到计算机审计的变革,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觉得计算机审计太难、太复杂,写计算机语句所花精力比人工审计的还要多。

(二)县级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水平整体有限。

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县级审计人员与计算机审计“五能”(能获得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能将数据导入到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中、能使用审计软件进行查询分析、能在审计现场组建网络、能排除软硬件常见故障)差距太大;二是与传统审计相比,计算机审计需要发掘审计疑点、收集审计证据的审计新方法和新技术才能实现审计目标。县级审计人员还依然用手工审计的传统方式进行计算机审计,所谓计算机审计也只是简单的进行数据筛选和汇总;三是县级审计机关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由于工作环境、待遇各方面的原因,县级审计机关无法吸引计算机专业人才。要引进既懂财务审计专业知识又具备计算机专业技术,特备是精通数据库的复合型人才,更是难上加难。

(三)计算机审计线索更为隐蔽。

传统的手工审计是通过顺查或者逆差等方式对纸质资料如会计报表、会计账本、会计凭证等进行审计,查找线索。但是,现在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中,大量的资料肉眼是看不见的。会计及相关人员可以毫不留痕迹的消除、修改、损毁各种电子数据和程序,令审计人员无法察觉。这样就必然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和审计风险。

三、推进县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的对策

(一)大力宣传,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加强计算机审计学习。

立足于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宣传教育县级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势在必行,是每个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从思想上接受,克服各种不良情绪,主动的去学习,去运用。

(二)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县级审计机关作为审计的前排兵,任务重,人员少,很难有时间和机会能系统的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只有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培训、自学、开交流会等多种方式,组织安排学习,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突出培训的实用性,让审计人员尽快的学以致用。例如,审计署每年都在组织AO实例和审计方法评比活动,并将优秀实例和方法在审计系统传阅学习,让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审计的好处。尽量争取和积极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计算机审计培训,基层审计机关领导要安排相关的审计人员参与培训。

(三)加强计算机审计法制化建设。

我国最早的有关计算机审计的法规是1993年9月的《审计署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1996年12月颁布了《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些都是审计部门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为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加强审计监督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但是这些法规内容重叠、层次性差,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审计规范体系,显得比较杂乱。可进一步规范计算机审计,出台各种办法、审计准则,细化计算机审计的标准、程序、方法等。在制定标准时,可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控评价、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审计技术以及审计取证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范。这样能让审计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制定标准,规范会计信息系统。

计算机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金融企业业务量大、数据量大、贷款档案和会计凭证多,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下,只能根据报表、明细帐、内外审计报告等有关资料进行经验分析,确定抽查的重点和对象,这种方式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难以全面性反映问题,但若采用详查方式人力物力又难以组织和实施。计算机审计的开展,使金融审计人员能够从大量原始、繁琐的数据和枯燥、重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运用计算机知识从容的提取、分析和判断被审计单位海量的财务、业务信息,扩大了审计覆盖面,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2审计方法的改变决定审计项目组织管理模式的变化

手工审计下一般根据审前调查的情况,以资产或者贷款规模为标准初步确定抽查的支行,审计人员分成几个小组到抽查支行进行审计,审计中接触和询问较多的部门主要是总行和各支行的财会部、信贷部。采用计算机审计后,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将散布在各个分支银行和营业网点的业务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向总行进行上收的数据大集中,实行扁平化管理的“大总行、小分行”模式,审前调点集中于总行一级,接触较多的是银行计算机系统管理部门,审计人员首先在该部门了解系统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需求下载和转换数据,获取审计所需要的电子数据,集中力量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提出有疑点的数据,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线索,审计进点后就可以安排审计组对相关支行进行重点和有针对性的审计,避免了现场审计的盲目性。另一方面计算机审计需要审计人员与计算机技术人员的相互沟通和配合。金融审计人员可以独立操作简单的查询、筛选、统计、分析功能,比如利用关键字查询银行自办实体,统计贷款大户的贷款总额等。

3审计内容从电子数据审计发展到尝试对计算机系统的审计

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数据一般分为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两部分,计算机审计按审计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电子数据审计,即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发现和查找问题,实现审计目标;二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是一个通过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对其系统是否能够保护资产的安全、维护数据的完整、使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使组织的资源得到高效地使用等方面作出判断的过程。商业银行数据实行大集中后风险也更加集中,如系统受到黑客攻击或不法分子利用系统的安全漏洞实施犯罪,系统程序设计上存在不足造成数据核算和处理不完整不准确。数据集中后对于银行的风险管理,特别是对操作风险管理和灾难备份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电子数据审计的基础上对处理、存储电子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显得尤为必要。

4确定计算机审计的范围和重点是关键

商业银行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Orale、Sybase、DB2等,由于银行的经营业务品种较多,其对应开发的系统也较多,如我们对某商业银行审前调查了解到该行使用的系统总体分为综合业务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信贷业务系统三大类,各类下又分为若干的子系统,如果对这些系统都审计一遍,显然审计资源是无法满足的。为此,就需要审计人员深入了解银行的经营业务及在业务中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情况,结合审计目标、以往审计情况、审计人员经验和已取得的电子数据、数据字典和数据库说明等技术资料,进行审计需求分析,确定能利用现有数据进行分析的具体问题,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然后根据法律法规、业务逻辑关系、数据间的勾稽关系等建立分析性“中间表”和审计分析模型进行审计。该次审计我们结合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的要求、该行自行开发系统特点、存贷款计息情况审计较少等情况,最终选择将与财务报表直接相关的核心系统、贷款业务系统、存贷款计息系统、银行承兑汇票系统作为审计范围和重点,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实现了审计目标。5传统审计方法与计算机审计有机结合,确保审计质量

计算机审计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扩展了审计范围,使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内容进行全面、迅速、有效的分析,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一方面审计人员运用Access、Excel、SQLServer等工具软件审查问题,当审计人员掌握的情况不充分、分析不深入时,编制的程序就会存在不足,而计算机运行是客观的执行,并没有主观的判断,得出的数据和结果就不一定准确,有时还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审计工作中,要对计算机审计程序运行的结果进行抽查验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根据抽查的反馈情况逐步调整、完善程序,得到正确的审计结果。另一方面如果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存在虚假、修改等情况或者审计人员过分依赖计算机运行所得出的结果,而没有对各种疑点线索进行必要的复查,都会形成审计风险。所以,应该明确计算机审计并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在加快计算机审计的研究和发展的同时,也要将调阅被审计单位资料、进行抽样审计、问卷调查、延伸审计等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方法与计算机审计有机结合,确保审计质量。

6提高计算机审计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多方面改进和完善

传统的手工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变是必然的趋势,计算机审计能力决定审计的效果和质量。为了提高计算机审计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一是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硬件设施和审计软件功能。针对银行的海量数据,审计机关应该全面提升硬件存储设备和审计软件等方面的性能,提高数据的处理能力,有条件的可开展审计现场联网审计。二是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水平。地方审计机关特别是西部地区、基层审计局由于审计对象即地方金融机构较少、审计规模较小、审计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等原因,使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审计的锻炼和学习机会相对较少,其审计能力和效果与审计署特派办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要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应加大培训和交流学习的力度,提高对审计软件的应用水平,如有条件可以派业务骨干参加审计署组织的大型银行审计进行“练兵”,培养既懂审计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性人才,在审计中归纳银行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开发一些实用的操作小程序。三是审计人员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思维方式。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学习氛围,提高审计人员学习、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审计人员相互交流、积极探索银行计算机审计方面的方法和经验。四是加强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计算机审计法制化建设,规范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的取得,注意数据的安全和保密。注重计算机审计的事前与事中审计,加强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分析,合理评估银行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张京奕.信息系统审计的重点环节[J].中国审计,2007,(06):49-50.

[2]袁野.在创新求实中深化金融审计[J].中国审计,2007,(07):10-13.

计算机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教材;比较;内容设计

随着审计环境、审计对象日益复杂,信息化发展日益加快,以手工审计为代表的传统审计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传统审计越来越快地向以计算机审计为代表的新的审计方式转变。为了满足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的需要,已有不少学者编写了用于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的教材,但其内容体系大相径庭,对计算机审计概念的界定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课程教学的需要。本文选取了几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对其内容体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审计课程内容体系的规范做些探讨。

一、计算机审计的含义

(一)部分学者的观点

我国计算机审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最初有学者将其称为“电算化审计”,现在已比较多的称“计算机审计”。关于“计算机审计”一词的涵义,目前没有权威的定义,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列举如下。

1.电算化审计人员用手工的或者电算化的审计方法、技术和程序对电算化或手工信息系统所进行的审计(肖泽忠,1990)。

2.在计算机环境下,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接受财产所有者的授权或委托而对财产经营管理人员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查并提出报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张立民,1994)。

3.计算机数据审计是指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处理的电子数据进行的审计(刘汝焯,2004)。

4.计算机审计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电子数据进行审计,这种计算机审计实际上是传统财务审计的延伸;(2)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实施审计,其内容包括进行审计项目管理、建立审计数据库、审计测试和审计验证;(3)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苏运法、袁小勇、王海洪,2005)。

5.计算机审计泛指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应用程序或软件作为辅助审计工具,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相关业务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等实施的审计,一般称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或电算化审计等(邱银河、木南,2006)。

(二)计算机审计的概念

以上列举的几种观点,是在不同时期人们对计算机审计的理解,一些学者是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角度进行定义,还有些学者是从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角度进行定义。纵观计算机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现状及未来学科体系的发展,应当将计算机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几个概念加以区分。

计算机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或ERP系统的工作环境、系统开发、数据处理、系统运行以及内部控制等环节进行的监督,旨在保证信息系统数据真实、安全的审计活动。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计算机作为审计工作的工具,借助计算机硬件及审计专业软件,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运用的一贯性进行审查、评价并发表审计意见。信息系统审计则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集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运行效率进行审查与评价。

二、目前计算机审计课程教材的内容及其评析

本文在此选取了几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对其内容体系进行了评析。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张金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术。全书共十四章,16开本, 342页,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介绍了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论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及其审计方法;第三部分系统地论述了系统开发、应用程序、数据文件、联机信息系统、终端机作业、数据库系统、网络信息系统、计算机犯罪的控制与审计方法和技术;第四部分论述了计算机辅助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本教材比较系统的介绍了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的原理和审计对象及审计过程,内容比较全面,理论较深,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参考价值,但如果作为教材,则缺乏应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

(二)《计算机审计》,苏运法,袁小勇,王海洪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本书共十二章,16开本,218页。全书主要论述了计算机审计的方法、技术与工具,计算机审计计划、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会计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及审计评价,计算机审计证据的获取与收集,审计证据的评价,审计疑点查证,工作底稿与审计报告的形成。还介绍了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和中岳审计软件学习指南。

本教材虽然名为《计算机审计》,但是教材的主要内容只介绍了计算机作为工具辅助审计的知识,应该叫《计算机辅助审计》更为恰当。

(三)《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刘汝焯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本教材为国家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系列教材之一,共十六章, 大16开本,305页。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计算机数据审计的内容,包括:审前调查,数据采集、清理、转换、验证、分析,审计现场网络构建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包括:信息系统的控制,一般控制的审计,应用控制的审计,对应用软件的审计,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审计。

本教材两部分内容各占一半的篇幅,第一部分实际就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第二部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审计。第一部分通过实例,详细地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方法;第二部分按模块介绍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

(四)《计算机审计实务操作》,邱银河,木南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本书共八章, 大16开本,347页。全书主要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审前调查、数据采集、整理方法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为主介绍了Excel在审计中的关键应用和数据库编程在审计中的应用;还介绍了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审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用审计软件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完整过程;最后简要介绍了信息系统审计的有关知识。全书附有光盘。

本书通过很多案例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用方法,是一本比较全面而且实用的介绍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的教材,但名称叫《计算机审计实务操作》,有失偏颇。

从以上几种教材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计算机审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逐渐明确,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计算机审计也有了比较清晰的划分。

三、计算机审计课程内容设计

(一)计算机审计内容

计算机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系统审计,数据文件审计,软件开发审计,应用程序审计。

1.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时,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仍然是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主要是审查内部控制制度与措施是否建立、是否完善、是否被一贯地执行。

2.数据文件审计。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实质性测试的对象就是数据文件。对存贮在硬盘和移动存储设备上的数据文件,首先,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查证,分析数据是否被篡改过、存储数据是否完整等;其次,对数据文件的应用控制和一般控制是否健全、有效进行审查;第三,对数据文件内容的正确性与真实性进行审查。

3.软件开发审计。软件开发审计主要是审计专业人员对软件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软件和数据文档进行审查。审查软件开发全过程及其结果是否符合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引和有关法规政策、软件开发工作是否符合既定的方案和规程、形成的文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等方面,以确保软件的可靠性、效率性、可维护性,运行结果的正确性、完整性,内部控制的适当性,从而提高系统的可审性。

4.应用程序审计。应用程序审计是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计算机审计的核心。应用程序直接影响会计核算的结果,而程序是隐藏在后台的数据代码,检测程序运行痕迹,查找程序执行中的漏洞,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物力,这也是计算机审计过程中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实践过程表明,信息系统中最容易出现差错与舞弊的是程序,要想对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可靠性等作出公正的评价,必须对应用程序进行审计。应用程序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审查程序的合法性及内部控制的完整和有效;审查程序对数据处理和控制的有效性和运行效率;审查程序的容错能力和纠错能力。

(二)计算机审计教材(课程)体系及内容

1.计算机审计的概述。包括计算机审计的历史沿革,计算机审计的概念,计算机审计的方法与步骤, 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2.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概述,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与应用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及审计实例。

3.信息系统开发审计。主要介绍信息系统开发审计的目标,信息系统开发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4.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审计。包括应用程序审计的内容,应用程序审计的方法,应用程序审计实例。

5.信息系统数据审计。包括数据审计概述,数据审计的准备工作,数据审计的技术与方法,数据审计案例。

6.计算机信息系统舞弊的控制和审计。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舞弊概述,计算机信息系统舞弊的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舞弊的审计。

7.网络审计。包括网络审计概述,网络审计与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审计和网站审计。

8.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趋势。包括未来的审计环境,审计决策支持与审计专家系统。

(三)建议规范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内容

1.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概念。由权威的学术机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讨,以学术成果的形式,对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作出比较权威和明确的定义,以利于大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引用;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机审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编著者在进行教材编写时应当对教材内容作出比较明确的定位,面向本科阶段使用的教材叫《计算机审计》为宜,侧重于审计对象,使学生掌握如何对计算机系统开展审计工作;而面向高职和中职阶段使用的教材应该叫《计算机辅助审计》,侧重于审计手段,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这一先进工具来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学校在课程开设上也应当明确化,使学生清楚该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对学生以后就业提供明确的参考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立民.电算化系统控制与审计[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张金城.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汝焯等.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苏运法,袁小勇,王海洪.计算机审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5]邱银河,木南.计算机审计实务操作[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