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试教育的概念

应试教育的概念

应试教育的概念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概念;能力考查;评估工具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科学教科书习题质量评估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批准号:2015SCG35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课题“追求卓越:职前教师PCK的发展研究”(批准号:2016M592019)的系列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73-03

一、研究缘起

试题能力考查倾向不仅是其作为选拔性考试命题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更是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借助布鲁姆――安德森的认知过程水平对各类教育目标进行相应的层次划分,每一层次间缺少必要的说明而导致各层次间的界面不是特别清晰,从而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出现操作性不强的现象。

以初中科学为例,我国各地的初中科学试题大多重在知识考查,而忽略了知识背后的能力要求,这不仅影响着人才选拔的质量,更对初中科学教学起着不良的导向作用。因此,本研究选取当前具有代表意义的初中科学试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基础上应用所开发的能力考查评估工具来分析试题的能力考查倾向,探查当前初中科学试题在能力考查倾向上存在的共性及差异,以期为由“知识考查”转向“能力考查”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二、初中科学试题特点分析

本研究从全国不同地区选取了不同年份的初中科学试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考查题型过于传统

经研究发现,当前初中科学试题题型种类丰富,有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说明题、作图题、推断题、实验开放题8种之多,但其中最主要的考查题型为单项选择题与填空题,考查分值比例分别为34.75%、46.32%,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能力考查的灵活性。

2. 信息呈现方式单一

实验图、模型图、数据图、关系图以及实物图等解释性工具必将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辅助手段,也理应成为科学试题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本研究所选样本中绝大多数试题只使用语言文字表达信息,少部分试题采取了其他呈现方式和组合多种方式,这样,就降低了由于信息识别、加工、运用所带来的难度。

3. 试题结合生活情境

科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科学试题需有目的地创设真实情境,让考生在一种模拟的实际中分析、解决问题。所有样本中,近40%的科学试题情境素材选自社会与生活,达到了“让学生在考场感受考题生活化”的目的,只有2%左右的试题情境对学生而言有些陌生,这样有助于减轻考生心理紧张而使得试题较为准确地测查学生的能力水平。

4. 重点考查科学概念

本研究根据相关参考文献,将科学学习分为5个学习领域,分别是科学概念、科学符号、科学模型、科学实验、科学计算,图1是全部样本中各学习领域考查分值比例的平均。由图可看出,初中科学试题对各学习领域考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科学概念学习领域的考查,分值比例最大,其次是科学实验与科学计算学习领域的考查分值比例在19%左右,而科学符号与科学模型学习领域考查的分值比例仅为9%左右。

上述分析表明,初中科学试题题型、信息呈现、情境设置各有特点,但这些均属于试题的外部特征,不能揭示试题的考查本质。因此,分析试题背后的能力考查要求就显得十分必要,不仅可以把握试题考查的本质特点,还能为教学实际提供有意义的反馈指导。鉴于初中科学试题中考查科学概念的分值比例最大,本研究将以科学概念学习领域为例,构建能力评估工具并进行具体应用,为我国教学评价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三、科学概念学习领域能力水平层次界定

概念在人们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将现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现象、事物加以抽象、概括以及分类并建立起相互间的广泛联系,最终形成对世界整体化、结构化的认识,即概念帮助人们将其认识从简单的知觉水平提升到思维水平,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

对于科学概念(Scientific concept)的理解有两种:一是“科学”,指“正确、合理”的意思,科学概念就被理解成“科学的概念”;另一个比较广泛的理解是“科学领域的概念”,而由于对“科学”所指范围的界定不同,科学概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本研究所指的“科学概念”是“科学领域的概念”,而且将科学领域限定为狭义的“科学”,仅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等自然科学领域,即本研究所指的“科学概念”是指“在科学研究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可用言语进行科学的解释并可在教学条件下获得”。科学概念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必然也是科学学习的基础内容,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习者改变他们的已有概念,而不是仅仅增加记忆中的信息量。

由相关学习理论可知,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不同的学习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析了概念学习过程,但概念学习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具体的行为变化表现出来。Ebert等人设计了概念渐进发展的概括化模型(图2),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认为“大多数概念都太复杂,不能让人在一步之内对某个概念从不了解到了解,基于人们自己的建构,概念经常被再分解成渐进发展的几步”。学生在概念发展过程中,必定还受到一定外界环境的影响,经过复杂的生理心理刺激、强化、转换而习得。

由此,本研究根据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发展历程将科学概念学习领域能力从低到高划分为4个水平:识别(回忆和识别相关科学概念)理解(从多方面释译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区别(区别和联系相似概念,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应用(对科学事实进行原理阐述),具体规定如表1。

本研究为考察科学概念学习领域能力水平层次结构的合理性,通过专家咨询对水平界定进行评估,并由两位研究者选取特定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科学概念学习领域的能力、水平及层次、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际的试题分析中具有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四、初中科学试题科学概念学习领域能力考查倾向分析

本研究按照既定水平界定结果,针对所有研究样本中有关考查科学概念的试题进行分析,分别从考查水平、历时变化、学段差异几个方面来揭示我国当前初中科学试题科学概念学习领域能力的考查特点。

1. 考查水平特点分析

本研究对所用研究样本进行综合发现,水平1考查的分值比例为27.4%,水平4考查的分值比例仅为5.7%。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初中的科学概念考查仍以基础为主(水平2和水平3之和占据66.9%),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理解为主”,而且需要记忆的内容过多、高层次水平考查要求较低。本研究通过进一步分析考查知识点的选取状况发现,考查内容过分集中于物质科学中的部分内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初中科学试题偏重知识考查。

2. 历时变化特点分析

本研究以课程改革的开始年份为节点,分别对课改前、课改初期、课改深化阶段的初中科学试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同样不令人满意:随着课改的进行,科学概念的考查比例不断增大;高层次考查要求在课改初期有所提高,但课改深化阶段却又减弱;“理解”层次要求考查比例始终高居不下。

3. 学段差异特点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某个初中为特定研究对象,对该校的月考、期中/末考、地区综合考、最终的中考试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月考试题中只涉及水平1、水平2、水平3的考查;到了期中/末考,仍然是加大水平2、水平3的考查要求,更加重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综合考对科学概念各水平的考查已经非常接近中考情况,这再一次体现了我国当下的终结性考试对整个教学评价体系的制约。

五、研究启示

本研究聚焦科学概念学习领域,通过对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和具体应用,得到如下启示:①我国当前的初中科学评价仍以知识评价为主,“能力立意”考查的倾向并不明显、能力考查似乎还是一纸空文,这亟待统一的科学能力评估标准去指导评价工作的开展,本研究正是这一标准研究的尝试;②本研究发现中考作为“指挥棒”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这样势必会阻碍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学仍然重视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本研究所建构的能力评估工具客观上为初中科学教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操作性框架;③本研究作为一种尝试性探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不足之处:能力水平是否可以进一步抽象?能力水平之间的逻辑关系究竟如何?能力水平是否存在下位水平?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78.

[3] 理查德・迈耶.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M].姚梅林,严文蕃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65.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标;概念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97-01

"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相关精神和理念已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试行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已奠定了初中生物教学的基调,根据几年试行情况反馈的信息,修改后的2011年版课程标准较之于试行版课程标准可谓"大同小异"。

"大同"证明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方向性、内容科学性是达到教育部门认可的,试行版课标施行后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大同"而忽视了"小异",作为一线生物教师,在继续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既要坚持"大同"的课标要求,更要重视"小异",一定要摸清"小异"的原因,找准落实"小异"的对策,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生物素养的提升和后继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积蓄正能量。

我认真研读了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教学课程标准》,也参加了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课标培训,认真聆听了专家对2011版课标的解读,2011版课标相比试行版课标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提出了以"概念教学"为主要内容,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方法。"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这里所指的"基本内容"其实就是"概念"。这里的"概念"并非对一个词语做出的解释,而是指一些生物学常识。一位专家这样解释什么是重要概念:比如光合作用学,学生在毕业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当时老师是如何执教学的,用了什么教学方法,完成了什么生物实验,播放了什么教学多媒体都已忘记,但至少知道光合作用是有叶绿体的细胞才能进行,在光下才能进行,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入出氧气的过程。剥离了所有修饰物而留下的最本质的基本知识就是"重要概念"。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实施"概念教学"呢?

1.研读课标,提高自身认识和提炼概念的能力

课标是教学的"葵花宝典",是指导教师展开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策略依据。试问,连学科课程标准都不清楚的教师怎能熟练地掌握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所以我们翻开课本准备一节课时,若你的头脑中对本章节的"概念"有点弄不明说不清,那我们真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一下课程标准了。

"关注概念教学"是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中第三点的内容,通过研读新课标,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而且对于掌握各章节的重要概念也有帮助,以助于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物学事实的层面,通过抽象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建构起知识框架。

在研读各章节的"重点概念"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列表或建立概念关系图的方式,找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帮助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实施教学,例如我们在执教"生物与环境"这一章节时,通过对课标上所列出的几个重要概念的分析,可以建立起如图的概念关系图,在教学中抓往重点,有序施教,学生的头脑中也会潜意识地形成如此的知识网络。

2.挖掘教法,教学过程中贯穿概念

准确地把握各章节的重点概念,是我们在执教时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多样择优教学过程的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强调教学的灵活性、巧妙性,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时间、环境、学情、校情选择教学方法,当这些影响教学的因素一定时,虽说也有多种教学方法可选,但对于不同意义的概念,自然也有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相引导学生理解"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这个重要概念,只以书本上的内容来讲显得空洞,若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候鸟来去、蛇蛙冬眠、保护色和拟态等以及植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来引导学生概括,效果就更好了。对于一个重要概念的教学,从课前准备、课上引入、课中引导等方面应多管齐下,在教学"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概念时,通过观看农民播种的视频(松土、浇水、施肥、盖土、覆膜……)或学生亲生感受播种等引入,到实验探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操作,观察与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再从结论中抽象概括出概念,使学生体验概念产生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获得的概念,肯定印象深刻,便于理解。

3.做好巩固练习,提升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学生能掌握概念,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除了能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以外,还应巧妙设计巩固训练,让学生融会贯通地应用,在实践中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四维一体;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教学实验

我国现行学生评价制度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1],经过几十年来的实践,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单一的纸笔考试,重结果不重过程,重量化不重质性评价,重评价不重反馈,老师为主忽视学生等。针对这些问题,国内许多专家学者撰文指出:必须改革过去以考试为中心的学生评价方式,创造新的评价模式,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本文以概率统计课程评价为样例,以教学实验为手段,进行“四维一体”的学生评价改革的实证研究。

1.改革单一的传统评价方式,将概念图评价融入学生评价中。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能使零散知识结构化、文字知识图形化、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抽象知识具体化[2]。由于概念图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教育领域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将概念图用于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中,老师可依据学生制作的概念图中的节点、连线、连接语词、层级、分支和横向连线,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能力和创新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平时的学习,我们常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如课堂测验、课外练习等,单元评价则采用概念图评价方法,即每学习完一个单元知识,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利用Inspiration软件将单元知识制作一个概念图,并上传到班级QQ群,供老师批改评分。制图时允许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或自由组合临时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概念图制作。这种评价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将知识连成串、结成网,构建知识模块,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管理能力和记忆能力,便于其提取知识、使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认真反省自己所学知识和先前所制作的概念图,自我诊断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和存在的错误概念,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准确把握和正确使用知识;老师要求学生制作的单元概念图没有作任何限制,并允许学生交流合作,给学生提供了宽泛的选择空间和构造空间。学生凭着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逻辑思维、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潜力完成概念图的制作。这样一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单一的有纸化评价方式,将无纸化评价纳入学生评价中。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网络教学、学生电脑的普及,为无纸化评价创造了条件。对于学生的课外作业,包括课外练习、小论文、实验报告等,都可通过网络传到班级QQ群中,师生可以在网上评价作业。这种评价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1)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解题过程、解题方法和创新点,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学生解题中遇到的困难还可以从网上寻求帮助,找出自己的错误概念、错误理解,以及思考中的缺陷,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网上评价信息公开,这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评价信息的反馈,知晓自己所处的位置,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差距,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2)可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通过网络,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以利后续的学习。(3)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对学生的网上作业主要由老师评价,也为学生参与评价创造了条件,因为网上评价作业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评价学生的作业,这样既不影响自己的学习,又能够在批改同学作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4)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比如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进步和制作的概念图等,都可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学生和老师的监督下,每一个学生都会尽可能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这样的自我评价才是可行的、有效的。无纸化评价内容丰富、灵活多样,有利于发展多元化评价,促进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将评价根植于教学过程,全面、准确、真实地评价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改革单一的课堂考试方法,推行“1+X”考试。为减少学生因考试集中而形成的过度压力,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为了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实验了“1+X”(“1”表示课堂考试,“X”表示考前2周内需完成的课外考试项目)开放式、结构化的灵活考试方式。比如,我们在概率统计课程的期终考试中,实行课堂考试和课外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课堂考试50分,采用传统试题,包括计算题、应用题和证明题。课外考试50分,试题一(30分):将概率统计基本知识制作一张宏观概念图;试题二(20分):结合实际,论述概率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字数为2000~2500字。制作概念图,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创新的一道题。因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图形的喜好,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搭配相应的连线和连接语,创建不同结构形式的概念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逻辑思维,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体会,在概念之间建立自己的连接,选择不同的连接语来解释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概念之间建立横向连接、超连接,创新知识等。实践题一方面促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复习概率统计知识,领会概念产生的现实背景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回归社会,感悟概率统计这门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计划、决策等方面的理论指导价值,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开放性、创造性试题可以充分地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4.改革单一的以考试评价学生学业的做法,将评价植根于整个教学过程。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期终考试成绩。这种评价方式,重结果不重过程,重甄别不重发展,重评价不重反馈,等等,扼杀了评价的功能。为改革这一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我们将学生学业评价根植于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一张考卷定乾坤”。在教学实验中,我们对概率统计的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方法和形成性成绩评分细则进行了设计,形成了评价方案。考核方式为:“四个结合”,即,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表现考核相结合;量化考核与质性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评分方法:课程成绩由形成性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合成,形成性成绩占50%,期终考试成绩占50%。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过程评价,我们根据评价方案的内容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一份过程评价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的过程评价成绩,并在开学的第一天将它上传到班级QQ群中,使学生知道既要重视终结性考试,更要重视过程评价;既可以将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促进和改正学生的学习,又可以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主动学习,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形象。将评价植根于教学过程是当今世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潘玉驹,陈文远.高校学生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78-82.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第4篇

《大纲》中明确指出:“生物教学是生物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生物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中学生物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 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21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生物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对生物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真正掌握,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不应全部以解题的技能训练来代替它,防止淹没在题海中。

教学中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从生物原理及概念入手来讲授,可以从生物的实际应用或者生物的发展史或是生物知识研究的途径出发,再深入至生物原理及概念,以致再分类,解释,做练习,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生物新知识时学得实际些,理解得深刻些。只有针对不同的概念和知识,将生物的发展史、方法论和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激发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偶然与必然、机遇与创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作出积极的响应。也只有把“由旧知识发展成新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才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从而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知识的迅猛发展。

其次,课堂教学中必须对生物概念和知识予以适度的“强化”,此处的“强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应促使学生树立知识是发展的、进化的观点,任何生物概念和知识都不是静止的和僵化的,而应是发展进化的。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例如C60的发明说明碳元素不仅仅只是组成金刚石和石墨。其二是应促使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懂得任何概念、知识都不是干巴巴的定义,相反应是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天地,煤气中毒事件的屡屡发生、生物污染屡禁不止、亚硝酸钠误为食盐的多次中毒事件的发生、毒奶粉事件的出现等等,不能不说是生物教育的悲哀!

另外,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不时地将生物家的远大理想、爱国事迹、顽强拼搏精神等穿插到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三、生物教育靠实验育人

生物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上。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概念法教学 工科教学 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18-01

在工科实践教学中,教学模式多表现为老师讲,学生死记硬背,不重视概念。老师多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在教学中一味强调学生牢记公式,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忽视向学生讲解概念与公式之间的联系,导致一些学生不知道公式中物理量的物理意义,不能明确具体的公式使用情况,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公式。在计算具体的题目时,一旦出现差错,不能明确问题发生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进行大量习题练习。这种模式符合教学中常用的应试模式:例题―习题―解题分析―模拟考试―正式考试。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模式,均比较熟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该应试模式适合中学教学,用于应付高考。但在高校教学中,尤其是工科教学,其效果不佳。工科教学的公式是众多学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实验结果得出的,同一概念在不同领域,所代表的意义也就不同。如果仅是按照死记硬背的方法,熟记应用条件,这样的工科教学相当无趣。实际上,理解这些公式产生概念,不需死记硬背。在电工学教学课程基础上,并根据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情况,结合电工学毕业生提供的信息,总结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为概念法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学水平质量明显提高,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一 提出概念法教学模式这一个概念

概念是直接反映对象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从一种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并抽象分析感知事物的本质特点,进行概括总结,形成概念。概念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真正灵魂,是科学知识结构体系的支撑点。但受长期应试教学模式影响,基本概念教学概念比较模糊。尽管在具体的应用教学中,很多人了解到基本概念的重要性,仍是坚持采用应试模式。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需要完全贯彻实施概念法教学模式,重视概念教学,形成概念理解―概念分析―概念组合―概念对比―概念应用这一模式。将概念法教学模式应用到基础课程教学中,可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电工学教学中概念法教学具体方法

在初期进行电工学教学时,主要以内容为主线,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课堂讲授内容。但在进行后面课程讲解时,若涉及前面的概念,学生不能理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在第一次出现概念时,应详细定义概念,并强调概念的重要性,并由此概念引申出具体的公式,同时在课堂进行测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将概念与公式贯穿在一起,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电工学电子电气工程教学中,串讲公式和概念,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同时,能够区分不同电力情况用不同的数学公式表达。通过一个概念,进而扩张到多个概念知识,并引申出多个数学公式,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区分它们之间的共性以及特异性,将独立的章节内容连贯起来进行阐述,帮助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便于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概念法教学模式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并分析不同条件,结合概念,推导出不同的公式,让学生透彻理解公式产生的原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可有效避免盲目套用公式,死搬硬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结束语

多数工科专业课程的公式以及概念比较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研究,选择合适的方式,提高讲课效率。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提问、探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为了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革新发展,研究更适合现展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参考文献

[1]胡方、韩振铎、秦振杰等.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工科教学中的应用[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9(2):127~128

[2]孙始财.概念法教学模式在工科教学中实践与探讨[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