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批判教育学的概念

批判教育学的概念

批判教育学的概念

批判教育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 历史课 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n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YANG Xiaoli

(Jian'ge Middle School, Guangyuan, Sichuan 628300)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s quality, tasks, and reform which has determined the train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eachers need to change the teaching ideas, create a democratic and harmonious teaching atmosphere, adopting the strategy of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说到:“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①高中历史课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上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何价值?如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本文将对此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1 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与众多的概念术语一样,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关于批判性思维,学者们提出了众多的定义。如美国学者恩尼斯提出:“批判性思维是集中于决定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理性的反省思维。”②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保罗提出:“批判性思维,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解析、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通过观察、实验、反省、推理或沟通收集或产生。”③我国学者林崇德认为:“批判思维是指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的思维。”④王习胜认为:人们为了达到对世界的理性把握而主动地对他人或自己思想的合理性进行反思性审查, 以求得出理智性的判断。概括地说,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自觉地对某种信念和行为进行合理性评判的思维。⑤

从构词法看,它是由“批判性”与“思维”构成的合成词,要理解批判性思维,关键是要明确“批判性”的含义。从词源上说,“批判性”(Critical)源自两个希腊词:一是kritikos(意为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二是kriterion(标准)。因此,“批判性思维”意指“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批判性精神;二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性精神是指有意识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个性倾向,如寻求真理、独立性、责任感等;所谓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进行批判的一般技能,如分析、综合、概念、判断、推理等。

总体上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旧”的扬弃,对“新”的建构。它具有三大特征:一是质疑与创新,即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进行质疑,找出、发现和扬弃不合理的因素、构建新的因素;二是证伪与求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真理性进行证伪,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求真;三是自由与民主,既不人云亦云,也不我行我素,而是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下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历史事实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分析、综合、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观点、规律等作出正误判断的个性心理倾向与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

2 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既是高中历史课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也是高中历史课适应创新教育需要,更是高中历史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首先,是高中历史课性质和任务的自身要求。尽管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标准)中没有明确提出“批判性思维”的目标,但《标准》在课程性质、理念、目标中都渗透了批判性思维的因素。在课程性质中,《标准》提出:“高中历史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理念上提出:要“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目标上提出:“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可见,这些表述已然表明高中历史课教学并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现成的历史知识,而且要把历史课当作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正是其中应有之义。

其次,是历史课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教育是2l世纪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也就是要以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为旨归。创造即是破旧立新,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是创造性的前提与基础。历史学科的属性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是确定的,无法更改的;另一方面,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却具有主观性,由于受制于自己世界观、学术修养及所占有历史材料的多寡,教材对一定历史现象的阐述,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评价上不可避免会存在片面性,甚至出现谬误;第三,在大众传媒时代,形形的媒体通过历史题材的小说、影视等信息向学生传播所谓的“影像历史”、“民间历史”等,而这些“历史”与真实的历史大相径庭。凡此种种,都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鉴别真伪、去伪存真,了解真实的历史。

第三,是高中历史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当前,高中阶段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应试教育”的驱动。具体到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正确的”历史知识;学生的作用在于接受这些“正确的”历史知识;双方的目的是争取历史这一科在高考时取得高分。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他们关注的是“分数”,没有把历史课当作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这种现状与素质教育的方向背道而驰。教育的目的是解放人的潜能,促进人自由本质的实现,以面对迅速变化着的世界。因此,需要改革历史课教学“灌输式”传统的方法,在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传统的精神,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顺应这一趋势,就需要在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3 在高中历史课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即敢于质疑,能独立思考;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技能,即具有较高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因此,要真正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尝试采用以下策略:

一是在观念能力上教师必须符合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思想基础,并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只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与教材上面的现成知识,相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其积极地探寻和评价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历史课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提倡与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此外,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素养。要敢于与学生对话、讨论,教师本人要敢于批判性地看待历史课本,反思教学过程,公开质疑自己的观点和假设,身体力行地倡导批判性思维,要注重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批判性思维的魅力。

二是在教学氛围上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民主与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是平等的主体,大家以问题为中心,以学习知识为目的,在课堂上展开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破除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地位,不容许学生对教师与课本有任何的怀疑,需要变这种单向“灌输”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二是要宽容错误,不论是教师的错误还是学生的错误,每一次的错误都是走向真理的基石。不仅应允许师生犯错误,而且要欢迎大家指正错误,只有如此,才能在相互的批评指正中教学相长。三是要提倡质疑精神。质疑是批判的前提,“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让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把历史课堂真正变为解决问题的场所。

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长期以来,在高中的历史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问得少;现成的结论多,自己的结论少。探究式教学法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为现成的结论所牵绊,通过收集史料及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大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注释

①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②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38.

③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8.

批判教育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个人在当今信息社会里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是推动社会不断创新与进步的重要思维方式.与西方国家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形成鲜明的反差,我国学校教育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严重缺失的现状.结合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适合我国当前教育的可行途径.而高中物理教学具有丰富的批判性教育内容,研究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1 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学生批判性思维产生的氛围

南京师范大学罗清旭博士曾利用修订过的《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CCTST)和《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CCTDI)对我国的部分大学生进行测试并与美国大学生的测试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严重缺失.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如果在高中教育阶段就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启蒙与培养,那么到了大学阶段自然也会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几千年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庸文化造就了国人的谨慎、保守的性格特征.“枪打出头鸟”,“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等此种社会文化束缚了人们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其次,传统家庭教育以“听话”为法则,听话时受到表扬和奖励,不听话时就会遭到批评和惩罚,如此不断强化,扼杀了学生心灵中批判性思维的萌芽.再次,是传统的学校教育以教材知识为真理,教师为权威,单一的评价系统和僵化的标准化考试体系,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对于以上三个原因,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在平时教学与管理中坚持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原则,营造一种学生敢于质疑与批判的氛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才能有质疑与批判的勇气,敢于坚持真理、追求成功.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具备独立与创新的思维品质,将来才能成为大师、名家.

运用科学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诊断、激励、发展,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记录主体的成长.教师应该通过主体与客体、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实现评价多元化、民主化、多层次化.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根据每次讨论时学生发言的次数、完成任务的质量和口头回答、书面作业进行综合评估,从基础知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能力等角度考查,重视对学生认识过程、情感、动机、人格、价值观等非量化因素的评价.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使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统一起来,不要随意定论学生观点的对错,而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解释、分析、评估、推理、判断和自我调节上,营造学生批判性思维产生的氛围.

2 在探究式教学中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兴趣

学习自质疑开始,疑则思,思则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经历过程,教师要创设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经过收集信息、资料和深思酝酿,提出设想,发表见解,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验证,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维品质,重要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不是一般的提出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创造质疑诱思之境,由教师设置问题的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问题情境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融于其它问题情境之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主要是以物理现象的观察、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及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同中见异,异中见奇.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索、制造“悖论”、反思析题等手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例如在讲解电功、焦耳定律这部分时,教师可以引入这样的情境:一线圈内阻为r的电动机,加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电流强度I=u/r吗?激起学生的疑问,发表个人的看法.结合讨论,提供欧姆表、电压表、电流表和电源、小电动机等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提供正反论据.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在电机转动时,人为地抓住电机抑制转动,看电流表的读数分别等于什么,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核心.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辩,引导学生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和等效电路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电动机能量转化的本质和影响电流大小的内在机制(电磁感应).

3 在物理学史中挖掘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素材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批判性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结合物理学史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16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居统治地位.他把运动分成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重物下落是自然运动,天上星辰围绕地心作圆周运动,也是自然运动;而要让物体作强迫运动,必须有推动者,即有施力者.力一旦去除,运动即停止.从而得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结论.于是,从亚里士多德的教义出发,就必然得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直被人们奉为圣贤之言,不可触犯.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关于落体的理论和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假设推论得到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来批判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还用实验研究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得出了正确的落体理论和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论,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再如,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否定了他的导师汤姆生关于原子的“枣糕模型”,创造性地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正确图景、――“核式结构”;爱因斯坦敢于质疑几千年来根植在人们头脑中的绝对的时空观,提出了相对论,等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中我们体会到敢于怀疑和挑战权威、乐于思考的批判精神,以及由此取得的伟大成就.可见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蕴藏着丰富的批判性思维教育素材.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物理学也一样.新的科学发现会对已有的理论知识构成挑战,这要求我们不断地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物理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这要求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问题的价值、难度、性质等进行估计,对解题信息进行筛选,对思维的指向性的恰当与否作出判断,对推理过程的严密性与真实性以及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能只关注结果的正确与否.通过运用批判性思维,学生可以考察自己的活动经历,探究其中的问题和答案,激活思维,重构自己的理解.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成立条件和发展演变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规律并不是绝对的,不容质疑的,从而培养学生对否定的乐观态度和敢于质疑权威,不断探索的批判精神.

4 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每一个物理概念的提出和定义、物理规律的发现,通常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经过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学好物理充分要求学生善于考查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背景,客观地评价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意义,体会物理知识对现实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质点”是牛顿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一个理想化模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引入“质点”概念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了解质点模型舍弃了哪些次要因素,保留了哪些重要因素,可以将实际物体看成质点的原因;用理想模型代替实际物体或实际物理过程的重要意义.而这些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关注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重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的科学研究能力.

物理规律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个规律成立,适用于一定的范围,如果不满足条件或超出范围,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同学,往往机械地记忆和套用物理公式,忽视问题的产生背景,而得不到符合实际的结果.比如,自由落体运动指的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模型,条件是:①质点初速度为零,②只在重力作用下,③重力加速度恒定.将实际的落体运动当成自由落体来处理时,必须分析是否满足这三个条件.特别是实际的落体运动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而且,空气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当实际物体下落的高度比较高时,空气阻力往往不能忽略,也就不能视为自由落体运动.因此在运用自由落体的规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要谨慎地分析问题的条件,正确判断是否能当成自由落体运动来处理,而不要盲目、机械地套用公式.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最终也被用来解决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不要断章取义、以偏盖全,为物理知识的灵活应用打下基础,激发她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步养成他们深刻理解、思维缜密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5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物理问题千变万化,一个物理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物理概念和规律,相似的物理情境,不同的条件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和结果,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全面考虑、灵活取舍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往往分不清问题的具体条件或情境,以致在错综复杂的问题面前无法理清思路而束手无策,或是简单地、胡乱地套用公式了事.

批判教育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会计教育界提出来的新型的教学方法。批判思维教学法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而提出的,对于培养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会计人才,提高会计教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本文主要对会计教学过程中批判思维教学法的运用做出了详尽的分析,首先对批判性思维教学法做出了简要的概述,其次探讨了会计教学中运用批判思维教学法的必要性,最后对于会计教学过程中批判思维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运用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会计教学;批判思维教学发;教学策略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的质量越来越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状况,而社会的发展同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于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会计人才具有预定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财务会计的核算制度也在不断地向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的方向发展,而传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越来越难满足新时期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新要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会计教学急需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时期社会的新要求。

1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概述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个人将自身的观察所得与自身的品质相互结合,对于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发散性、批判性地思考,并进行归纳总结。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借此提高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最初是由美国会计教育协会联合其他教育机构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实践意义。批判性思维事实上是一种具有一定的策略性和创新性的思想,是通过运用思维、或构建思维,针对一定的问题,达到运用思维高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果。按照美国教育学家理查德·鲍尔的观点,批判思维教学法包含三个要素,即推理元素、治理标准以及智力特质。

2 会计教学中运用批判思维教学法的必要性

2.1 会计教学现状的需要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会计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不甚理想,会计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教师传授制,即老师单纯地讲授知识,而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传授较多的会计专业知识,但全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皆有消极影响,且难以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鉴于目前会计教学现状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运用批判思维教学法改善会计教学的教学现状,是目前会计教学及代码解决的问题。

2.2 批判思维教学法的积极效益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背景下,社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相应的提高,因而目前的会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于会计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实践性要求以及各方面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应地提高了,此外还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并能有效地将这种有效的思维策略运用于具体会计工作中。批判思维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并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力和思维能力,因而很适合在会计教学中推广使用。

3 批判思维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3.1 批判思维教学模式

在实际的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法、探索式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对这些方法进行整合,并将批判性思维理论和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有效地渗透到会计教学过程中。以下有一个较为适应批判思维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可供会计专业的教师借鉴:

1)提前构建知识框架,提出讨论问题;即围绕着学习的主要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构建一个概念性的知识框架,并对知识框架中的重要问题提前列出来,以待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探讨。依据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标准,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够让讨论者全员参与的问题,或者这些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2)进入情境;就是通过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对为题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3)独立探索;让学生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在一定的教学情景和问题情境中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究,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并全面掌握知识框架。

4)协作学习;目的是为了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加深的知识的理解,使知识更为全面。

5)效果评价;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习小组对学生个人的评价。

3.2 批判思维教学策略

批判思维教学方法就是要学生有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性地接受知识并思考问题,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深入到会计理论知识以及会计实践知识中去培养自己的会计素养,并是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为此,应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批判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促使会计教学目的的达成。

在实施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学会求知”是会计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理念,这一理念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条件。在形成批判性思维之后,学生可以在构建好的会计知识体系下分辨出职业道德中的不良行为。另外,宽广的知识面有助于提高对于知识的热爱,能够有效激发思维的发散。因此,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小结

现如今,社会对于会计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专业本身对于学生特别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提高会计教学的质量显然是异常重要的。在我国,会计教学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会计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热情。为改善会计教学的现状,应该将批判思维教学法应用在英语教学中。批判思维教学发是一种旨在加深学习者对于英语知识的整体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支架式英语教学方法的应用,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亮.会计人才培养与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基于工科背景高校本科会计教学的若干思考[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07):45-46.

批判教育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思维技能;教学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229-01

一、批判性思维

(一)批判性思维理念的基本概念

人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独立于各种专门知识,包括逻辑专门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当我们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时,会确定问题,检视事实,分析假设,酌情其他因素并最终确定支持或反对一项观点的理由。要进行批判性思考.你就必须进入一定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包括客观,谨慎,挑战他人观点的意愿和,将自己深信不疑的信念置于仔细检视之下的意愿。批判性思维理论的目标即是,寻找有效途径,训练这种能力,揭示这种能力上的差别,把这方面的高素质的对象选。

(二)批判性思维理念的基本特点

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导致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批判性思维既体现思维技能水平,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人们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强大资源。,批判性思维是个人自治的基础。一个自主的人是自我管理的或自我指示的。自治使一个人较少依赖并因此较少受他人的规定、指示和影响。还有一个误解是,批判性思维并不包括或鼓励创造性。相反,创造性常常包括着大量对规则的遵循。一个原创的洞察力恰恰需要知道如何在给定的情景中解释和应用规则。智力是分析的、创造的和实用的信息加工过程三者的平衡。

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在现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而正确的思维基本原则、规则、要求、技巧和训练方法。众所周知,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是首要的资源,然而,信息不断增长,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海洋。这些信息未必对我们都十分有意义和价值,并且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信息、各种可选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他人的不同意见,我们都必须做出适当的评价。无怪乎人们把批判性思维列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必须具有的五大技能之一,另外四项技能是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全球意识。

(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倡导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因为敢于打破常规,不循规蹈矩。倡导学生质疑,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不盲从,不迷信,有主见,不固执,是一个人良好的自信心的体现。应鼓励学生多生疑,敢于否定前人,不盲目迷信书本,勇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也是创造的萌芽。对已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才能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地交换意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支持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给学生个体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右脑。

2.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传统教育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传统教育是一种占有式教育,其特征就是教师主体观,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宰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并且认为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这种观念最终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使人成为盲目服从、缺乏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单向度的人。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应是教育者尤其是教育领导者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当他们意识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弊端,认识到应当确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推广,狠抓落实,才能有效顺应批判性思维的特点,达到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学生自身也应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意义所在并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做出努力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领域,而不是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多做一些批判性阅读,有利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塑造,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教育的殷殷期待。

参考文献:

批判教育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田华银(1968- ),男,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逻辑哲学研究。(重庆 408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长江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项目“基于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CFS2011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26-02

批判性思维是个体面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作出合理判断和反省,并进行自我调控和纠正的倾向和技能,它是能抓住信息要领,善于质疑辨析,严格推断,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是基于充分的理性和事实而非感性和传闻来进行理论评估的能力和意愿;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一、批判性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价值

1.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训练,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系统性,能使他们清晰地学习和使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概念,作出符合逻辑的正确判断和推理,不出现自相矛盾、违背基本原理的现象,而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能力的基本形式和基本要素;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训练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论证等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人的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必不可少的素养,对于学生理解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于他们理解基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等具有基础性作用。

2.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工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理念、思维方法和能力,对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遵循了个性发展的原则,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批判性的精神;它坚持系统性的原则,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诸要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它能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协作精神,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能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探讨和工作;能给人的成长塑造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鼓励他们评判性、创造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的选择、分析、评价、辨别、判断和应用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提高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3.批判性思维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健全人格要求个体具有思想开放、独立自主的品质,具有尊重他人、诚信交往的良好道德情操,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正义的品质。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总是浮于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培养人的公正合理评判的品质,避免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敏锐地发现问题,它是能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公正思想。因此,以批判性思维为基本理念培养的人才,具有看问题的全面性和开放的思想品质,具有克服自我中心,学会移情思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等品质。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培育独立自主人格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现状

既然批判性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该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水平怎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于2011年10月对长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2010级和2009级学生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测试。

从表1可知,该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非常接近,互有高低;但2011级新生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前两个年级;从平均总分来看,2010级最低,为246.812,2009级其次,为248.957,2011级最高,为256.710,表明2010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最弱,2009级次之,而2011级新生最强。从三个年级的总体情况来看,平均总分均在280以下,表明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属于中性,还处于比较弱的状态。

从127页表2可知,总分在210分以下的学生,2009级3人,占全班的3.26%,2010级有6人,占全班的8.70%,2011级仅1人,占全班的1.45%,说明2010级学生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气质明显抵触的学生最多,2009级次之,2011级最少。总分在210~280的学生中,2009级和2010级均占班级的82.61%,2011级占班级的78.26%;总分在280~350之间的学生中,2011级占14.13%,2010级仅占8.70%,2009级占班级的14.13%,表明2011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要强于2009级和2010级。从三个年级学生的总体情况看,81.30%学生的总分处于210~280的区域,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处于中性区域,还明显较弱。

总之,根据测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也许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也有一定提升,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还不够强,没有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统一。

三、批判性思维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与措施

1.批判性思维语境下专业建设的原则。以批判性思维作为理念、方法和培养目标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坚持“原则性知识”为基本前提的原则。作为培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的专业,需要传授给学生的原则性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要掌握基本的逻辑规律和推理方法。这些知识是保证推理有效性和正确性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的必要条件。二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他们必须具有本专业的基本原理性知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必须深刻领会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知识是确保人才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基本保障。

2.批判性思维语境下专业建设的途径。第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为了实现人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度统一;为了提高人才对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和“中国媒介教育”等课程;增加基础理论即原则性知识课程的课时量,减少理论课程门数,强化实践课程的地位;在课时安排方面,为了加强实践和能力训练,培养方案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时间,把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学管理观念。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首先需要教师深入学习和领会批判性思维知识,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思维方式,具有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的品质,善于应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在此基础上,教师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改传统的家长式禁锢式管理为民主制开放式管理,改传统的“知识本位”观念为“能力本位”观念,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引导启发式”教学。

第三,重视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的效用,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融批判性思维于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精神和能力。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具体特点,教师把教学的艺术性、能力或技能要求和反思的优势结合起来,采取“艺术+能力+反思”的教学范式。同时,在课外,通过“教学团学一体化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运用专业知识开展能力训练。

第四,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营造平等教学氛围。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学活动主体。根据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方法和思维模式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营造鼓励讨论、增强自信、气氛宽松的平等的教学环境,因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宽松平等的环境是首要因素。只有学生感到安全、平等,知道不会受嘲笑和受指责,才会主动呈现自己的观点、暴露自己的问题,才会主动参加讨论、探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第五,采用多样化和过程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实行知识和能力双重目标考核。在课程评价考核方面,教师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评价方式,针对课程性质,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结构,尽量限制概念定义、简答题等死记硬背的内容,提倡把知识与重大理论问题、当前的热点问题、生活问题和行业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着重考核学生的逻辑分析、判断与推理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立与创新的观点;在考核评价的时间方面,注重教学过程性考核,把平时的课堂学习、讨论发言与课外实践训练纳入考核评价范围。除此之外,我们还采用批判性思维测评工具及其他方法和手段,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分阶段的全程测试、调研,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思路、措施、手段和方法。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开展有效益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基础和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李宝恒,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美)戴尔・斯科特・里德利.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M].沈湘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胡瑞,李忠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4]刘春杰,武宏志.简论批判性思维与高等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