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间体育活动方案

课间体育活动方案

课间体育活动方案

课间体育活动方案范文第1篇

为适应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好的贯彻落实《兴山县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学“阳光大课间”活动》的文件精神,把大课间活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将活动与体育课、课间操、体育中考项目结合,充分利用场地条件,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落实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促进我校学生“五项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真正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基。

二、实施原则

1、全体性原则。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达到全体健身、全员愉悦的目的。

2、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校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大课间活动的计划和内容。

3、因地制宜原则。根据我校场地的特点,为达到锻炼的效果,大课间活动开设了阳光跑步、舞动青春广播操(以班级为单位自编的校本体育),三大球基本功练习、蛙跳、俯卧撑、仰卧起坐、推小车等高效性体育活动。

4、安全的原则。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制定出必要的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组织领导

(一)领导小组

长:舒

员:王代润

钟红卫

龚明亮

万盛知

责:负责对“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施、指导和检查,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二)工作小组

长:张

员:龚明亮

万盛知

龚红卫

唐蒋林

庞广鸿

其他班主任

责:负责“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具体实施,包括拟定方案、制作音乐、组织训练等。

四、活动内容和流程

现阶段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包括眼保健操、广播体操和体育活动三个部分,在作息时间表上规定的40+35+15分钟内进行。

(一)“大课间活动”设置三个时段:

第一时段安排在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时间为40分钟。采用广播操、各种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以音乐为背景串联活动过程。各班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大课间活动,班主任要组织好学生有序地参加各项活动。由于学校场地有限,为方便组织和保障学生安全,所以在内容安排上依次开展以下四个部分练习:

第一部分

阳光体育跑步练习(8分钟):

出操音乐响起,各班学生迅速在室外走廊站成一路纵队,随音乐依次有序下楼,到达操场指定位置站好,活动音乐一起,开始跑步;

第二部分

舞动青春广播操(7分钟):各班学生伴着音乐,统一做放松操;

第三部分

三大球基本功练习(15分钟):学校统一安排,分年级布置训练项目;

第四部分

身体素质“日日练”活动,时间约3分钟。

(二)眼保健操在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和晚自习第一节课(课后整理)后进行,各10分钟。

(三)若遇雨雪等异常天气,由各班班主任带领学生在教室内和教室走廊上进行一些基本的身体素质练习,体育老师负责安排练习内容和指挥练习。

五、场地规划布置图

六、活动实施办法

(一)明确职责

大课间活动管理与组织由德育处、教务处、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实行责任制管理。

1、学校大课间活动由教务主任具体负责,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了解活动情况检查活动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班主任要教育和鼓励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确保学生活动的安全。

3、倡导全体老师,特别是搭班教师积极参与班级的大课间活动,协助班主任了解、监督、管理本班大课间活动情况。

4、体育老师具体负责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负责指挥和示范。

(二)检查评比

为了保证大课间活动质量,大课间负责人将组织和领导学生会体育正副部长定期检查,实行量化评分,报德育处备案和考核(评比表由负责人酌情设计)。

(三)成果展示

学校将定期开展校园趣味运动会等比赛,全面检验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质量。

七、活动要求

1、注意有序开展活动,安全第一。德育处、教处处、班主任必须强调大课间活动纪律与安全,并协助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安全活动。

2、各项活动必须在规定的活动区域进行,各班学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防止出现学生乱串、乱跑的混乱现象。

3、值日教师、大课间活动负责人、学生会要认真做好巡查和当天记录。

4、班主任要及时到位进行现场指导,督促学生安全活动。

昭君中学大课间活动安全应急预案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兴山县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学“阳光大课间”活动》文件,加强对学生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安全管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确保阳光大课间活动在我校安全有序开展,根据我校的安全工作制度,特制订大课间活动的安全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师生全员参加,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全体健身的目的。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德育处、教务处、体育教师、班主任的管理职责,强化活动过程的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教育,消除安全隐患,全方位贯彻“安全第一”原则,确保阳光大课间活动在我校安全有序开展。

二、安全职责

大课间活动管理与组织由德育处、教务处、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实行责任制管理。对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的安全事故,学校将追究责任人相应责任。

1、学校大课间活动由教务主任具体负责,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了解活动情况检查活动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班主任要教育和鼓励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同时加强学生大课间活动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自护能力。班主任要每天参与班级的大课间活动,及时检查、了解、监督、管理本班大课间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大课间活动质量,同时负责活动安全工作。

3、大课间负责人具体负责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全体体育老师要协助班主任工作,确保学生活动的安全。进行体育活动之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说明进行体育活动的纪律,教给学生正确防护伤害的办法。

4、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协助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开展大课间活动。

三、活动安全注意事项

1、穿运动鞋参加活动,衣着宽松,尽可能穿运动服装,不能装、带各类坚硬、锋利的物品。

2、按照德育处有关上下楼梯的规定,由班主任带领本班学生到活动场地集合和安全有序离开活动场地,严防因上下楼梯造成的安全事故。

3、在指定位置进行规定项目活动,不能擅自进行其他项目活动,更不能乱窜乱跑。

4、班主任要提醒学生要根据自己身体情况开展活动,如有身体不适或受伤应立即告知活动负责人和值日领导;

5、活动时,同学间要互相协作、谦让,互相帮助,共同做好安全保护工作,不能互相吵闹、推搡、争执甚至打架。

6、上下楼梯和跑步过程中,如果鞋带松散和鞋子被踩掉不得就地系扣应迅速到路边系扣,以免踩踏事故发生。

四、突发性伤害事件处理办法

1、活动锻炼中,凡出现受伤情况,在场教师必须第一时间对伤者进行处理,了解伤者情况、判断伤情,及时向值日领导或活动负责人汇报,如需要治疗,及时组织人员(值日老师)送医院。

2、及时通知家长或监护人,妥善做好沟通、安慰工作。

3、保护现场,了解事故发生经过,调查事故原因,作好有关记录并保护现场,采集有关证据,以利于对事故做到事实清楚,责任明确。

4、重大的伤害事故要及时上报教育局和保险公司。

五、本安全应急预案从2021年9月6日开始执行。

课间体育活动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课间 方案 器材 有效 创新 主导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1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大力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它不仅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大课间活动方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遇到了一些困惑,现结合我校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谈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制订周密有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

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首先要有详细的活动方案,只有精心设计才能使活动顺利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设计要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展,要保证学生有适宜运动量。为此我校特意邀请各个学科的教师、各个年级学生代表,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发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项目,安排各班入场、出场次序,落实场地,体育教师合理分工,力求做到规划合理,内容新颖,寓教于乐,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向学生广泛征求意见,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争创“运动、快乐、健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氛围,打造校园生活的一片乐土。

我校的大课间活动方案分为两块:一块是广播操《舞动青春》,另一块是各年级趣味体育运动,时间为每天上午第二、三节课之间的30分钟。

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场地器材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三个年级在校生有3700多名,能使用的活动面积不到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场地和器材难以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布置活动场地时,动脑筋、想办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并科学的设计活动内容,有序地组织学生参与运动。如:利用校园的回廊来开展跳短绳、踢毽子、两人相对拍手游戏等;利用两栋教学楼之间的草坪、树木开展捉迷藏游戏;在校园主干道开展跳长绳、拔河、单足跳接龙等集体项目。活动器材学校提供一部分,更多的则是老师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器材简便易操作。

三、分工合作、责任到人,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共同合作,才能行之有效。在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学校领导负责活动计划的制订和督促实施,落实活动时间,落实管理人员,明确工作量与工作职责,保障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如:体育教师主要负责根据学校活动计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案包括各年级、各班的活动内容、进退场设计、场地安排、器材分配、管理人员分工、评价办法、信息反馈等。方案应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体育传统、特色等具体情况来制定,并能组织、指导和评价大课间活动。总务处负责各班级所需的器材及统计器材损耗的情况及时添补。

四、不断地创新是保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生命力

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容易单一,每天都重复着同一种形式、同一项内容,在同一片场地上活动,学生难免会渐渐失去活动的兴趣。对于这个问题,必须要在活动形式、内容、空间上的取得科学的变化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创新。创新是生命的源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学生对它的浓厚兴趣与积极参与。如果大课间体育活动也像课间操一样一成不变,必将失去对广大师生的吸引力。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对学生和教师作些调查,接受合理的建议,对活动内容、组织形式、背景音乐等进行调整、完善、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活动的质量。如:初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安排内容以游戏类项目为主(滚铁环、呼啦圈、跳橡皮筋、老鹰捉小鸡、铁烧饼等);初二年级学生开展一些竞技类运动项目(20米迎面接力赛、篮球运球接龙、跳绳比赛等);初三年级学生对抗性较强开展(拔河、脚斗等)。此外在单个项目上的创新,如:跳绳内容可丰富为单人跳、双人跳、花样跳、跑着跳、跳长绳等;踢毽子内容可丰富为单脚踢、双脚踢、花样踢、双人踢,可以计时,也可以计数等;接力跑也可丰富为传接棒、传接球、跳绳接力、迎面接力、往返接力等趣味接游戏;跳橡皮筋活动内容可以根据创编难度,鼓励学生创编橡皮筋比赛。球类活动内容以安全性较高的方式来开展,如乒乓球、羽毛球、板羽球等。

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

课间体育活动方案范文第3篇

本教材的设计是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尤其是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之间的整合。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以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进而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体育活动方案的设计

本课内容是在开发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活动兴趣开发的一项新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内容,是校本教材与课外辅助资料的有机整合。通过对学生参与过的游戏、活动进行总结,并结合学生生活环境,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会创编体育活动方案的同时向家庭和社区积极宣传,运用课程知识,使教材内容向社会纵深辐射。

三、学生分析

参与本课的学生为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与创造能力以及收集信息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对新鲜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体育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与参与意识。所以本课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设计

(一)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本课教学内容是《校本教材开发—体育活动》课题中的一次阶段性理论课,属于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创新,是根据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趋向以及通过对学生课后体育锻炼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并结合新课标精神在突出培养学生运动参与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尝试。由于课的内容上让学生从平时喜欢参与的游戏活动和体育活动中提取精华,设计更新的适宜参与的内容。因此,无论从设计活动本身,还是设计出的活动方案都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也是易于向家庭、社区的纵深辐射进行推广的。同时其成果将成为我校校本教材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二)采用合作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本课是单元教学计划中的第二次理论课,通过师生相互构建课程内容,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提出、分析问题后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国际互连网来解决问题。即要为那些受时间、场地、器材影响的人们设计体育锻炼方案,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收集、整理资料,最后设计制作活动方案,都体现了探究性和研究性的一个学习过程。将课堂学习和创作成果通过相互的交流及课后的实践来不断完善,并且其成果可以为家庭、社区或者自己体育锻炼带来方便和好处,并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通过整个研究学习过程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并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造。

课间体育活动方案范文第4篇

【摘 要】在中小学日常教学工作中,教案的编写是一项繁琐且重要的工作。教案的编写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案编写是否有助于教学,是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在教案编写字数的多少和长短,而在于教案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即教案编写应繁简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照顾全面。

关键词 体育课;教案编写;繁与简

中小学体育课程正常课量设置一般为每周16至18节,部分学校体育课量设置每周超过20节甚至更多,平均每天三到四节课。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师用书》里,一份体育课标准教案的字数基本在1000字左右,再加上专设的表格、图示、图形,完成这样一份体育课教案至少需要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如果每节体育课都按照这样的样本教案去上课,教师的工作强度非常大,也无法长期坚持。因此,体育课教案的编写就需要改革,即繁简结合,这样既突出重点,又照顾全面,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率。

一、体育课教案的繁写

所谓体育课教案繁写即体育课程标准教案,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

1.开始部分

这里面包含课的目标,课堂常规,准备活动,教材选用等。

2.中心部分

主要包含课的顺序,时间分配,课的内容,重点难点,各项活动的运动负荷,活动注意事项,教师的指导与练习方法等。

3.结束部分

主要是放松活动,小结讲评本课;器材准备,全课密度,基本部分密度等。

以上三个部分里,教师在编写教案时,每一项都要写出详细内容,这里只举一个小例子:开始部分里有一项是准备活动,体现在教案中时,要求教师写出准备活动(如徒手操)有几节,每一节的名称及每一动作的名称,为何设计这几节以及每一节的负荷等;在负荷里又包含了次数和时间等。

在中心部分里,学生的练习队列,活动队形都要用图示表现在教案里;再细的话,所要学习运动项目的身体运动轨迹,也应用体育运动术语及图形线条显示在教案中。

理论上讲,体育教案按这样标准要求编写,教师严格按照教案去上课,确实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能起到体育课标准示范作用,特别是对刚走上体育教师岗位又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讲很有必要。但是,对于有了一定时期体育教学经历和经验的教师来说,每节体育课教案都要如此繁琐去编写的话,既不现实,也很难做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教案编写以外,还有许多其它的东西要写,比如教学进度、教学计划、听课记录、课后小结及各类总结等。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师因职业特殊性,除文字教案备课外,各体育项目的身体运动训练不可或缺,这也是体育教师备课的另一重要内容。由此可见,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每天三四节的课量后再去编写以上如此繁琐的标准教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有繁有简科学合理地编写体育教案势在必行。

二、体育课教案的简写

体育教师在具备一定的教学经历取得一定教学经验以后,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促进提高教学效率,教案除了部分按标准编写外,一部分应该从简编写。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科书里,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了几类,第一类:身体形态,基本体操,走跑、跳跃、投掷类游戏;第二类:技巧与器械练习,球类游戏,角力游戏;第三类:韵律游戏,武术系列;第四类:体育基础常识。在这些项目中,我们很难说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这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适合本学校体育设施实际便于开展的体育项目,我们备课时可以从繁编写;而不太符合本学校现状但又应该了解和掌握的体育项目,我们可以从简编写教案。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照顾到全面,避免了死搬教条,提高了课堂效率。如何简写体育教案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直入主题省去细节

在体育教案的开始部分里,只写出课的目标,准备活动名称即可;至于队列,师生互致问候,准备活动做什么,做多少节,做多长时间,每一节操的运动术语,体育教学常规里都有规定,除有特殊情况,基本变化不大,可以省去。

2.图示省略

在体育教案中心部分里,标准教案要求对学生队列,所做运动项目的身体活动轨迹都标出图示,这很费时费力,且在有些项目上作用不大,教案简编时可以省去这些图示。

3.中心部分的简化

体育教案编写的大部分内容在中心部分,特别是对所要学习的某项运动动作分层次分重点地作详细描述,在简编体育教案时,这些可以基本省去,只写出项目重点和难点,指导与练习所采用的方法即可。

4.结束部分

在结束部分里,主要是放松练习要做的运动项目,简编教案时只写运动名称,而不再对该运动项目作细致分析;至于本课内容小结,评比教学效果,课后小记等亦可省略。关于课后小记,不是每课必写,而应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或者某项运动的学习有新意有突破并认为有必要时才去写出心得体会即课后记。这样在教案结束部分编写时,只需几十字就行。

三、结束语:

课间体育活动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 学前教师教育课程 实施路径 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61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 同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明确提出“能力为重”,要求“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国家通过一系列文件越来越明确地对学前教师教育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与指导性意见。要真正落实这些文件要求,就必须革新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过分依赖讲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其成为高素质的专业化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研讨式教学正是在这种教学改革背景下脱颖而出的,它对深化学前教师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1 研讨式教学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力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模式。①它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地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协作,强调通过研讨促使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其基本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一,主体性,注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探究性,研讨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创设多维度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求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得出结论,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研究态度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三,协作性,注重教学过程的协作,主要是指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过程的探究、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最终意义的建构;四,实践性,注重教学的实践性,研讨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研讨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结合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特点,研讨式教学实施路径具体分为四步骤:案例或问题呈现、小组研讨、集体研讨及总结评价。下面以“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的一堂课例进行具体说明。

为了便于学生在小组研讨中查阅资料以及有更充足的探索与研讨时间,可以将研讨式教学的案例或问题呈现、小组研讨两个环节移至课前来完成,以提高研讨式教学效果,这其实就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变更了传统教学流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将传统的“教师先教,学生后学”颠倒为“学生先学,教师后教”,颠倒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②翻转课堂应用于研讨式教学,可以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师生研讨与交流,为有效推行研讨式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③

3 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研讨式教学策略

通过多年研讨式教学实践,笔者与研究团队结合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特点,对研讨式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其一,挖掘适宜的研讨内容。确定适宜的研讨内容,是研讨式教学开展的前提,也是难点所在。什么内容适合开展研讨式教学?并非所有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都适合研讨式教学,教师应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研讨内容。一方面,注意选择内容的难易程度适宜,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研讨的深入;④另一方面,抓住学生的学习难点问题、幼儿教师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和热情,这种有挑战性的研讨内容可以拓展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关于“领域教学知识(PCK)”是学前教育当前倍受关注的热点,在幼儿五大领域教育课程中就可以围绕“教什么”、“教谁”、“怎么教”选择具体的研讨内容。

其二,注重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与解决问题。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具有丰富的案例资源,理论联系实际较强,非常适合以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中的案例主要源于各类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与幼儿教育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是正面、优秀的案例,也可以是问题案例,树立学生的批判意识。案例还可以来自学生的实践案例,比如模拟试教或实习中学生组织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幼儿的个案研究案例等,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注意的是,案例的选择应突显研讨的问题,这样便于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

其三,注重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教师教育培养应注重发展未来教师的实践能力,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亦如此。切忌在研讨式教学中仅让学生研讨理论,导致所学知识停留于认知层面,而无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因此,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设教育环境的能力、选材分析的能力、设计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反思评价教育教学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等各项教育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研讨过程中形成的设计书写成活动教案,进行模拟试教;可以抛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模拟开展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幼儿园开展调查研究与见实习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实地研讨等。

4 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研讨式教学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价值判断,并据此提出改进意见的活动 。它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提高课程运行质量的有效监控手段和管理方法。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研讨式教学对传统“一卷定性”的静态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一是构建多元评价主体。以往的课程评价大多以教师为主体,研讨式教学评价中教师、学生、实习幼儿园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特别要注重研讨小组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评、互评,并通过合理设置权重对多元评价主体进行综合。二是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为避免传统终结性评价存在的弊端,研讨式教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研讨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通过小组学习活动档案(如研讨任务分工、发言记录、教研活动记录等)、课堂实时评价(学生参与研讨活动的态度与积极性,发言情况等)、研讨成果展评(包括研究报告、教案设计、课件制作、案例评析、模拟试教等)、网络学习活动、教育实践(包括见实习和教育调查研究等)、教育技能综合测评等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背景下‘幼儿活动与指导’课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编号:6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5-67.

② 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