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发区调研报告

开发区调研报告

开发区调研报告

开发区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第一,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是优化投资环境的迫切要求。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进一步扩大。开发区迎挑战、保增长、促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引进并留住高质量的项目,最根本的还是要优化投资环境。开发区必须深入践行区委提出的“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牢固树立客户服务理念,一切工作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既重视硬环境建设,又重视软环境建设,打造特色服务品牌。

第二,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是增强竞争优势的客观需求。

当前,我们与周边开发区产业发展方向重叠、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接近、优惠政策趋同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整体经济形势趋冷的形势下,招商引资的竞争更为激烈。xx开发区与周边开发区相比,能否具备竞争优势,能否对资本及相关要素具有强大吸引力,关键在于服务环境建设水平的高低。只有主动调整,全力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才能带来密集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第三,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是与国际接轨的现实需要。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国际合作不断加深,国际商品贸易高速增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开发区的发展必须遵守国际有关行政管理服务质量方面的公约、准则、法律和法规,所以亟待站在时代的前沿与国际接轨,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一流服务环境。

二、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能力不强。

目前,xx开发区已基本完成总面积15平方公里的一期、二期开发,能够为投资者提供 “十一通一平”(道路通、给水通、雨水通、污水通、供电通、供热通、蒸气通、天然气通、通讯通、宽带网络通、有限电视通和土地平整)的基础设施,建有温泉公寓、高新公寓、天鹅湖度假村、海关培训中心等服务设施,工商、税务、金融、保险、海关等部门在开发区内设有分支机构。但与“使业主放心投资、让企业安心发展”的要求相比,服务环境的差距很大。如果与xx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的“新九通一平”(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和面向21世纪的新经济平台)相比,服务环境的差距更为明显。同时,xx开发区所依托的**城区的规模等级比较低、生产生活服务能力比较弱。

第二,提供人才技术支撑的能力不强。

目前,xx区内高等院校少,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提供高水平教育和培训的能力不强。研发机构比较少,研发投入强度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同时,xx开发区地处京津之间,却对京津两市高密度的技术、人才资源吸引和利用的力度不大,没有充分发挥出地缘优势。

第三,行政服务环境没有达到高标准。

过来,开发区按照建设“服务型xx”的要求,牢固树立“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理念,把企业的事当做自家的事,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xx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建在开发区内,有32个行政职能部门入住,全部实行了网上并联审批,实现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税务、金融、公安、电力、消防等部门都在开发区内设有办事机构,为企业提供了有效服务。但是,与营造“亲商、富商、安商”良好氛围的要求相比,行政部门在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延伸服务等方面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三、建议与对策研究。

第一,提高服务硬环境承载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硬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突出开发区的城区功能、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效益,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为企业营造高效率、低成本的商务和生活环境。一是高标准推进开发区三期15平方公里建设。坚持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在发展理念、标准和运作上与国际全面接轨,打造开发区的国际品牌。二是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1.26平方公里软件中心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部分功能项目建设。启动2.61平方公里国际商贸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各功能区建设。三是加强环境建设,以引领城区、优于周边、接轨国际为目标,全面提升开发区内道路、水系和绿化、美化等环境建设水平。四是加快推进功能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金融商务中心和东湖俱乐部建设,进一步满足投资者商务办公、消费休闲需求。

第二,加强高校和研发机构建设,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要协助天狮集团加快天狮大学建设步伐。其次,要制定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吸引京津乃至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到xx开发区兴办高新技术研发机构,打造集研发、生产、产业化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繁衍生长。再次,要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为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三,打造高水平的行政服务体系,创造一流服务环境。

开发区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土地征收和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年启动建设以来,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已统一征收了土地13279.157亩,涉及失地农民1661户2426人。开发区失地农民失地后就业的或有其他固定收入的约占总人数的30%,大部分没有正式工作,但因征地、地上附着物、拆迁款补偿到位及时,人均都在10万元以上,暂时没有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

二、失地农民安置情况

一是规划建设移民小区8处,总占地面积2459.2亩,已完成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现已安置767户。二是为新区15个社共办理社保10*人,其中整体加入社保且以年度交纳社保金的493人,一次款后到达法定年龄且已领社保工资的256人,一次款后现未到达法定年龄未领社保工资的259人。三是为新区内150多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园林环卫工人临时聘用申请登记手续,已分批安排20余名失地农民从事园林环卫工作。四是低保暂没人申请。五是商业用地安置已规划选址,正在积极进行设计工作,争取明年年初开工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开发区成立以来,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直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开发建设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三年多的努力,一座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备的现代化新区已基本建成。但随着建设速度的加快和建成项目的增多,失地农民人数也越来越多,由于安置相对落后,且建成移民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本次舆情调研,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

(一)各方面认识不足。一是农民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对社会保障不不甚了解。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心里较虚,担心以后没有退路。有些农民尽管目前住上了小二楼,生活比较好,但由于没有正式工作,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二是有的失地农民没有认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生怕出资有去无回。

(二)失地农民就业非常困难。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很多没有长远打算,且近年得到政府补偿较多,近期生活无忧,又爱好喝酒不愿意吃苦,所以很多都是整天坐吃山空,令人担忧。有的想找工作的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就业困难重重。目前大多数失地农民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行业,如装卸工、建筑业等。

(三)医疗、教育没有保障。医疗、教育支出大,部分农民不堪重负。调查农户中大多数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医疗占有很大的开支;有的两个小孩同时在上学,读中专、大专、大学的开支更大,农民靠本身的收入很难维持,更没有资金为自己参加技术培训。

四、有关建议

随着城市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土地征用仍然不可避免,失地农民队伍将越来越大,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关注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开发建设,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一)尽快建立完善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尚未立法,而且制度建设基本空白的情况下,应当尽快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对接。建立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其资金筹措应按国家、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四个一点”的思路解决,明确各类征地主体无论作何种用途的土地征用,均应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块作为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金,并专户储存、专门机构管理。引导农民从土地补偿资金中拿出一点,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补贴一点,政府从经营土地收益中拿出一点,购买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除此之外,还应在补偿和分配上予以保障,一是退休年龄段农民因其已基本丧失劳动力,安置补偿标准应适当提高。二是应考虑土地增值部分农民也有权享受,要探索新路子,逐步实现让失地农民以多种方式比较持久地参与被征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开发区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摆到全国及国际经济的舞台上,每个地区都需要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分工格局之中,并在区域及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开发区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并形成了较为密集和配套程度较高的产业群,这为开发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融合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浪潮,这为开发区企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契机。目前,开发区企业依靠本土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已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经营模式和成长道路,面对区域竞争的加剧和国外企业及产品的冲击,开发区企业如何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和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实现进一步发展是面临着巨大问题。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题,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是我们的趋势,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实现规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增强开发区经济发展后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加快开发区企业的发展步伐,使企业在开发区有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对开发区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目的在于全面掌握开发区企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开发区企业发展经验和分析开发区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其它开发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开发区企业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开发区经济大发展、大提高。尤其在品牌战略、土地使用和园区带动发展等方面展开分析,为开发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意见。另外,此次调研也为建立健开发区企业数据资料做基础性工作。

本报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大量的数据,重点阐述开发区企业的发展现状,展现开发区企业发展的全貌和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开发区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阐述开发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晰企业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态势,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契机,结合开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为解决开发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建议和对策。

第一部分:开发区企业现状

一、开发区企业概况

截至12月,开发区企业431家。从资金总量来看,企业注册资本达到151亿元 ,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40多家,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有33家,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有5家,超亿元的集团公司有3家。开发区实现产值125.3亿元,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民营企业33多家。从上缴税收看,开发区企业纳税总额为3.12亿元,占南浔全区税收总收入的37%。从提供的就业机会看,开发区企业从业人员合计为2万人。开发区企业出口额为5012万美元,占全区贸易出口总额的27%。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是企业涉足的主要行业;从科技实力来看,开发区企业科技企业达到73家,实现产值23.65亿元,经过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有8家,占开发区企业科技企业总数的11% 。

从98年以来,企业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近6年间企业数年均增长率在10% 左右,新增企业迅猛增长,截至12月,开发区企业总数达到431家,其中,到,新增加企业近150家,总投资高达40466万美元。

二、企业注册资本情况

注册资本普遍较低,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下(含500万)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5.8%,其中,100万以下占了67%,100万-500万占18.6%;500万-1000万之间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1%;注册资本在1000万-5000万之间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6%;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只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1.2%。从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还是以中小规模为主,注册资本在100万元左右的占据开发区企业80%左右的比例,说明开发区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只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1.2%,这我们的经济总量不符。从行业结构来看,开发区企业的经营范围覆盖了行业,具体包括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物流运输业、房地产、建筑业、及服务业和其它行业。其中制造业合计占总数的90%。

三、开发区企业特点

1、行业性强

开发区目前已经形成木业、电机、电子、电梯、通信电缆、轻纺等几大支柱产业。尤其是木业行业迅速崛起给南浔带来了很好的市场知名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开发区目前拥有木业企业111家,其中规模企业20家;木业企业实现产值40亿元,占据开发区经济总量的32%;已有一部份企业脱颖而出,在地板行业有较高的知名度,规模集聚趋势明显;尤其是在实木地板方面垄断了全国市场的

60%之多。电机、电子行业在出口经济总量中占据半壁江山。2、高附加值产品少,大多企业的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抗风险能力弱。

3、企业的外向型经济总量不够

虽然开发区企业依赖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加工、制造企业中涌现出一批外向型企业,利用低成本优势不断开拓海外市场,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产品已拓展到香港、东南亚、澳洲、欧盟、美国、日本、东欧、中东、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开发区企业出口额仅为5012万美元, 只占开发区生产总量的3.3%。

四、开发区企业对南浔发展贡献

开发区企业对南浔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成为南浔经济发展新的亮点。据统计,企业纳税总额达到3.12亿元,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37%,提供就业2万个。不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而且成为科技创新的新锐。截至底,开发区企业431家,实现产值125.3亿,经过认定的高科技企业有8家,占南浔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9%。在出口创汇方面,开发区企业也发挥积极的作用,开发区企业出口额为5012万美元,占全区贸易出口额的27%。开发区企业已经成为南浔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南浔区整体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进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重要影响,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给南浔及周边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促进了南浔市场经济繁荣与发展。

一、国际及周边环境分析

1、国际经济环境

世界经济在经历连续三年的不景气之后,目前终于显露出加速增长的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为4.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经济有出色表现: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四季度gdp年增长率为3.6%;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产业调整和转移掀起新一轮浪潮, “中国制造”已经席卷全球的任何角落。开发区依赖区位和地缘优势,在世界产业转移和产业调整中迎来空前的发展机会。

2、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今年国内生产总值有望维持在8.5%左右的增长水平,投资、消费和出口均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尤其是民间投资的活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新的引擎。工业增长速度继续回升,消费物价指数也出现回升势头,进出口保持良好运行态势。这一切意味着宏观经济健康、持续、良性的发展状况。

二、南浔开发区自身环境分析

1、南浔开发区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

与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相比,南浔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尽管发展速度迅猛,但在产业规模、产品档次、核心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品牌战略方面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目前南浔开发区企业规模和产品档次较低,未能创造一些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知名度的企业或产品名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少。

2、南浔开发区后发优势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浙江南浔经济开发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南浔区,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0°52′- 30°53′,东经120°25′-120°26′。位于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组成的长三角经济圈之中心,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东与江苏省苏州市接壤,南与杭州相望。南浔经济开发区现有人口20万,其中常住人口10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87元/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700元/年,经济科技信息灵通,地理优势十分明显。浙江南浔经济开发区是1993年12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首批批准设立的经济开发区,也是国务院侨办批准的全国三个华侨投资区之一,享有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2)发达的交通网络

南浔经济开发区既面向国内经济最为发达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也可面向国际市场。驱车从南浔经济开发区出发,到附近主要城市上海、杭州、苏州的港口、机场时间均在1小时20分钟以内。南浔背靠大中城市,辐射华东平原,又处于“200公里公路运输半径”的中心,在南浔投资设厂既有辐射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大中小城市之便利,又有利用上海吴淞港、宁波北仑港、嘉兴乍浦港,将产品直接出口海外之优势。

位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交通便利,318国道穿区而过。在建的申一苏一浙一皖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建成通车。

(3)密集、配套程度高的产业群

经过10多年的开放和经济发展,开发区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商品化、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并聚集了大批加工、制造业的产业群,形成了完整、高度配套的各行业的产业链条,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3、南浔开发区企业的成长空间

尽管开发区发展速度迅猛,但在产业规模、产品档次、核心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品牌战略方面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完善的基础设施、处于市场前沿和邻近上海的优越区位经济等优势。可以充分利用与先进地区企业在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通过学习模仿先进地区的技术、管理、体制安排等成功发展模式,节约时间和降低成本,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开发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土地使用难 地价高

南浔开发区经济是典型的加工、制造型经济结构,这种类型经济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土地投入,在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下开发区土地越来越稀缺的状况下,地价上涨,用地难问题就越显突出。尽管企业可以依赖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捕捉到许多发展机会,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土地,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制约企业规模经济的发挥,使企业错失难得的发展机会。

2、企业信用体系欠缺 融资困难。

企业由于规模普遍较小,在目前国家缺乏相应的信用体系保障下,根本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这制约了开发区企业的成长、壮大。开发区企业一方面平均规模较小,有的还因为房地产手续不全等历史遗留问题,均无法达到银行要求的贷款条件;另一方面,贷款需求额度小,需求频率高,提高了银行经营成本,所以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3、企业品牌缺失 产品附加值不高

尽管南浔开发区企业发展迅猛,产值不

断提高,但是,我们拥有全国及国际影响的企业和品牌很少,产品质量和档次较低,即使具备一定规模的加工、制造企业,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大多数产品都在抵档市场徘徊,利润很低,产品附加值很低。这样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影响了南浔开发区区域经济特色的树立。对比其他发达地区知名品牌的集合效应给地区经济带来的影响和效益,南浔开发区在培育品牌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4、企业人才缺乏 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企业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但南浔开发区企业由于规模、信用等原因,在引进人才方面受到与国有、外资不平等的待遇,政府应该给企业在人才引进、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同等的政策。另一方面,还是企业当家人的思想意识不够,在南浔开发区的企业中公司,没有一家有象样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对员工管理和绩效考核上存在凭感觉,没有学会用科学的测评工具来解决问题,造成企业难于留住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技术、管理类人才欠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影响南浔开发区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三部分:开发区企业如何做大做强几点建议

按照“开发、开放、合作、互利、互惠、共赢”的方针,“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全面开拓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开发区企业的发展思路

发展我区企业要以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为突破口,创造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以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扶持企业加快发展;以体制、科技、管理创新为核心,全面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

1、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关于比较优势原理和自生能力的定义,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是无须刻意培养和扶持的,那些真正好的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只要充分尊重它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权利,只要给它创造足够开放的市场环境,提供足够公平的竞争条件,它是能够经受市场风险的考验的。借用一句民营企业家的话,民营企业只要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滋润,其实政府不要遮住民营企业应享有的阳光和雨露,它就能茁壮成长、做大做强。相对于发达地来说,南浔开发区企业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水平不高,体制落后、品牌缺失等,而这些问题往往成为我们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等方面有意无意地给企业设置障碍的重要理由。就是对于规模不同的企业,我们也习惯于扶强扶大,而对于中小规模和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重视、关心不够,对他们存在的困难没有热心解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都是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大有大的规模效应,小有小的灵便机动,任何企业都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对于企业自身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和政策。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这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

2、政府在企业发展中角色定位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管得住”自己,对自己的角色归位有着清醒的认识,该管的管,不该管的就不要插手,华裔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曾经在《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详细论述过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指出了市场能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应干预。政府一方面要“无为”,思想上放胆,政策上放活,管理上放手,并自觉地从一般性的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让企业在更广阔的空间大显身手;另一方面要“有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帮助企业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与国际接轨。政府着力营造企业创业与发展环境,形成全社会鼓励、支持创业和发展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增强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水平和层次,改善政务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

3、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家生长的环境

在经营活动中,企业家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是培育维持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承担人,他激发创新能力,推动知识共享,承担不可还原性投资,是使土地、劳动力、资本三大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而创造社会财富的第四大要素,企业家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兴衰。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中企业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敏锐的指出,企业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造就更多有活力的企业,在促进地区经济总量增长、带动就业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工作重点应主要落在如何搭建好一个促使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舞台上。

二、南浔开发区企业发展目标

加南浔开发区企业的出口力度,增强南浔开发区经济自我发展能力,降低对外资经济的过分依赖度,实现南浔开发区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平衡性、持续性发展,把目前开发区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30多家企业培育成年产值亿元的15家、5 亿5家 、10亿2家,使开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企业发展任务

鼓励企业运用资本扩张和企业合作等手段迅速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建立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展品牌经营;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市场管理,引导企业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拓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降低生产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资格的条件、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放宽限制、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为守法经营的进出口企业提供通关便利、进一步提高检验检疫管理服务水平、加快企业出口退税进度、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加强业务培训以及建立督察和通报机制。

四、对开发区企业发展的建议

1.充分认识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制造业龙头企业作为开发区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在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产业政策中切实加以体现。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机制,营造环境,搞好服务,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壤、温度和水分”。

2.进一步扩大开发区制造业的生产规模,使其生产总量和人均产出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以在整个经济增长中保持相当的贡献份额。首先要制定规划。既要制定总体发展规划,还要制定优势行业、重点产品的专项规划。注意防止片面追求数量、搞低水平重复的倾向,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复辙。其次要优化结构。在保持相当数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大公司、大集团,组建一批能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努力形成一大批有技术特色、富有活力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群,使主要产品达到合理规模要求。

3.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一是重点突破。加大投入,集中资金,支持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技术、重点产品、重点工程的技术创新,力争在点上实施跨越式发展。二是引入新机制。采用新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集中优秀人才联合攻关。对制造业中的关键问题,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为制造

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4.加强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从业者队伍。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联合杭州、上海高等教育机构,共同打造教学实验基地,加快培养、培训高级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强化技能教育,完善继续教育,使新增从业人员达到一定技能水平,对现有人员进行终生培训;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变目前制造业存在的既缺少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又缺少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工人的“两头缺”现状,保证制造业不断升级,长盛不衰。

开发区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天津开发区于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首批部级开发区之一。它位于天津市东南,距市中心45公里,占地约4l平方公里。建区20多年来,天津开发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各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在全国开发区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回报率最高地区。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分别达到780.56亿元、3030.16亿元、180.69亿元,同比增长28.8%、26.2%、27.8%。目前,开发区常住人口达11.63万人,从业人员达31.57万人,已发展成为融工业、商业、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天津开发区是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开发区在发展经济、建设园区的同时,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成效

天津开发区在不断学习、创新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泰达自身的循环经济发展特色,可以概括地描述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赢为目标,以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效率优先、结构优化、环境优良的原则,强化政府引导,确立市场主导,鼓励全民参与,努力探索一条资源利用最优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产业园区循环经济

(一)园区实现经济增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协调发展的多赢格局

2000年以前的开发区,经济增长主要以快为特征,经济总量呈爆炸式增长,但在发展中已逐步体会到资源需求和环境污染的压力。2000年以来,引进生态工业理念,不断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近年来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强度呈递减趋势,园区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呈现“脱钩”趋势,实现以又好又快为特征的发展。

1、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开发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全国开发区之首。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80亿元,连续6年保持在25%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3030.16亿元,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2952.23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完成220亿元,实现了新的突破。出口完成165亿美元,占全市比重继续保持在50%以上。财政收入完成180.7亿元,同比增长27.8%。

2、资源、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1)水资源利用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开发区突破极端缺水的自然条件束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水资源合理、高效、低污染的使用。

工业重复用水率稳步提升,至2006年已达90%以上,高出国家平均水平40余个百分点,亦高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

(2)土地产出率稳步增长

(3)能耗、物耗呈逐年递减趋势

2006年实现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下降6.7%,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新鲜水消耗下降7.1%,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消耗下降9.6%,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8%。

3、环境质量稳中有升

区域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稳定。2006年,天津开发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为246天,达标率为70.3%,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标率为98.8%,区域水质保持平稳。重点水污染源在线监控率达95.7%,烟气在线监测率达100%。清洁能源使用率为54.8%。

2006年,天津开发区新增绿地面积107.00万平方米。全区绿化面积达到921.6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1.1%,人均绿地面积79.26平方米。

4、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呈现“脱钩”趋势

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相“脱钩”,实现“减物质化”的经济增长,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能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等呈现稳定甚至减少的趋势。

脱钩分为相对脱钩与绝对脱钩。前者体现为随着经济增长,能源消耗总量、水资源消耗总量、建设用地消耗总量、主要污染排放总量等趋于稳定甚至减少;后者体现为随着经济增长,万元GDP能耗、水耗、污染排放等持续减少。从严格意义上评价循环经济,不仅要求实现经济增长与单位物质消耗或单位污染排放的脱钩,还要求进一步实现从相对性脱钩向绝对性脱钩的提升。

在泰达,我们正欣喜地看到,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不但实现了相对脱钩,而且亦呈绝对脱钩的趋势。

历年万元GDP能耗保持平稳,万元GDP水耗呈稳中有降的趋势,实现经济增长与单位物质消耗的相对脱钩。

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实现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绝对脱钩。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支柱产业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

天津开发区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支柱产业持续高度化、集群化、生态化,逐步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向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方向的转变。

1、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产业布局更趋优化

支柱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区电子通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819.4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3.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对全区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93.6%。

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866.5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1.6%。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增长迅速,对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

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2006年,天津开发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5.94亿元,同比增长21.6%。

2、产业关联度稳步提高,生态工业雏形显现

天津开发区围绕着电子、机械、生物医药、食品四大支柱产业,正在形成以企业类型多样化、产品链接关系紧密、资源闭合流动、资源能源得到高效利用为特征的生态工业雏形,并成为园区支柱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

第一,电子通讯产业链。以摩托罗拉等移动通讯跨国公司为核心,开发区20余家相关企业以手机产品为核心形成了包括元器件和辅助产品在内的横向耦合关系。同时,园区内的新型电子元器件、视像设备、汽车电子和微电子等生产企业,与废物资源化利

用公司开展合作,形成了企业间以产品、副产品交换为特征的互利共生关系。

第二,机械制造产业链。围绕汽车制造业,包括日本、韩国企业在内的一大批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落户开发区,加之相关资源再生利用企业的进驻,共同形成了汽车行业中“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流动。

第三,生物医药产业链。以生物制药为主的诺维信公司将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如生物发酵残渣和污水处理活性污泥,加工改造成为优质有机肥料“诺沃肥”,应用于天津开发区及其周边的农田和绿地,形成了以诺沃肥为核心的生态链。此外,诺维信公司把废水处理后用于开发区的绿化灌溉,以及道路冲洗,形成了以水为媒介的生态链。

第四,食品饮料产业链。围绕核心企业的主导产品形成上下游产品的生产及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如顶新集团围绕核心企业“康师傅”的方便面生产形成了与上下游企业的群簇发展模式,并将废面、其他食品废物、废水等进行综合处理和循环利用。

3、静脉产业导向明确,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

天津开发区围绕支柱产业、对关键的补链企业和重要的资源再生利用企业实施重点招商, 有重点、有步骤地完善区域静脉产业,如东邦铅资源再生有限公司、泰鼎电子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天津丰通资源再生利用有限公司等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开发区循环经济的实践。

另外,天津开发区基于对能源工业的再认识,发展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新能源产业。维斯塔斯风力设备制造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风力设备发电厂,京瓷太阳能公司也是其行业翘楚,这样的核心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相关企业发展,加快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三)企业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开发区通过组织废物最小化俱乐部、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和改造、推行区域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将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工作落到实处,提高了资源、能源利用率,降低了污染物排放程度,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绩效。例如开发区组织的第一期废物最小化俱乐部,其间曾对7家核心企业成员实施了节能降耗的机会诊断,就企业在废物最小化、节能、节电、节水等方面,共提出了52个改进技术方案。通过这些技术方案的实施,企业每年可实现节材1034.44吨,节天然气2340立方米,节蒸汽1191.69吨,节电593.87万千瓦,节水24.42万立方米,共可节约资金约880万元,而实施这些改进方案的投资回收期大多仅在1年之内。目前,园区开展清洁生产活动的企业每年以10-15家的速度增长。

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做法

天津开发区在充分考虑资源条件、产业布局、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和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产业园区,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并大胆探索园区集约用地、集中供热和废物集中处理方式。

(一)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为重点,推进园区内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1、实行绿色招商,把好企业入区关

所谓“绿色招商”,就是对入区企业进行“环保体检”,实施严格的环保一票否决权,从项目源头上杜绝高污染、高消耗、高危险的企业进入园区。开发区坚持对当前虽有市场,但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会带来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不予批准,从而促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品牌效益好的优质、“绿色”跨国公司人区发展。

2、推动科技进步,引领企业提高创新能力

开发区通过完善科技政策,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支持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如开发区大力支持创业中心、纳米基地、华生生物园等创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并做好对民营孵化器的扶持和引导,为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3、建立废物最小化俱乐部,推进企业节能减排

废物最小化俱乐部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它是由一组企业组成自愿性联盟,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使核心成员接受新理念、学到新技术、了解新的法律法规;并通过彼此间的技术交流、信息共享或借助专家诊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实施专项计划,以达到减少原材料使用、提高工艺效率、减少废弃物和节约资金的目的。2004年4月,开发区首次将废物最小化俱乐部模式引入中国,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改良,成立了“泰达废物最小化俱乐部”。俱乐部采用民间社团活动机制,开发区环保局负责提供技术和少量资金支持,企业自愿参加,按照市场化方式来运作。俱乐部第一期活动吸引了10家企业参与,对其中7家企业开展了废物最小化诊断并提出了改进方案,成效显著。2006年7月,以清洁生产为主题的俱乐部第二期活动又有10家企业自愿参加,现已组织了多次专题培训,对希望开展快速清洁生产审核的单位提供专业支持。

4、深化清洁生产,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开发区通过促进废物最小化俱乐部的有效运作、倡导企业引进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在新建区域建立清洁生产工业园区等方式,鼓励企业自主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改造、进行生态设计、设立环境会计,以及构筑物质的闭路循环,实施物质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管理。例如:泰达园林绿化公司应用粉煤灰、碱渣和海湾淤泥制成了改良土壤,用于盐碱地的改造和绿化用土;顶益国际食品公司将废水进行原位再生并直接用于绿化;摩托罗拉公司开展了生态设计并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策略,帮助其数百家供应商进行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和替代;诺维信公司多年来一直将自己生产出的再生水和诺沃肥无偿提供给周边单位和农户使用等等。这些活动使园区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和策略落到了实处,产生了效益。

(二)以“集团化、基地化、链条化”为策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共生耦合和结构升级

1、围绕支柱产业开展招商,发挥产业聚集共生效应

经过多年探索,开发区摸索出了按照“集团化、基地化、链条化”原则完善产业结构的发展策略,它主要是以工业共生为手段,即企业之间通过产业链、产品链或废物链的链接而组成经济联合体,由此形成工业共生群落。为充分发挥园区独具的产业聚集优势和共生效应,一方面开发区力争多引进如摩托罗拉、丰田等的大集团和行业龙头项目,以带动企业聚集,形成新的产业基地;另一方面,开发区十分注重对现有支柱产业的优化改造,开发区相继制定了电子通讯、生物医药、汽车及配套等的产业规划。并以当前的主导产业、核心企业和主要产品为基础,在区内最大限度地完备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例如,东邦铅资源再生有限公司,就是利用蓄电池生产中的铅废料和汽车配件所更换的废铅酸蓄电池,提取再生铅、再生硫酸以及再生包装材料等,形成了原料铅一电解铅、合金铅一铅酸蓄电池一再

生铅的闭合循环,延伸了汽车行业中以金属元素代谢为主线的生态工业链条。

2、重视发展再生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天津开发区基于对能源工业再认识和对自身支柱产业中共存废物的再认识,发展了具有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在新能源领域,维斯塔斯风力设备制造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风力设备制造厂,京瓷太阳能公司也是其行业中的翘楚,这些新型核心企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带动了区内相关企业的发展,加快了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环保产业方面,泰鼎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东邦铅资源再生有限公司、丰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材料再生和再利用的平台。这些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共生系统的完善,成为园区实现污染“零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性平台。

(三)以集约利用资源、集中处理废物为主线,促进园区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1、科学筹划、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产出效率,开发区对已建成区域土地资源进行整理整顿,通过置换、回购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功能区分布,减少了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对于新建区域,执行了更为严格的高水平规划,包括应用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区域功能设计,以绿化为例,在新建的西区突出绿化功能性,将更多质量不高的土地,如高压线下的区域、军事控制区周围区域、不规则边角地块均设计为公共绿化带,使区域总体绿化率达到较好水平,但不再要求各具体工厂执行统一的绿化率指标,从而系统地提高了土地功能和效用。

2、建立水资源循环系统,推动水务产业基地化建设

天津市是全国缺水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开发区致力于建设区域水循环系统,探索区域“废水零排放”技术手段,大力推进原位再生项目,逐步降低工业取新水量,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水资源处理一再生一利用系统。水资源循环系统共包括大规模污水再生循环利用示范工程、万吨级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等4个部级示范项目。开发区本着“节约使用外调淡水,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扩大海水直接利用,建立以水资源梯级利用、分质供水和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水资源体系”的原则,努力做好水资源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生利用工作,建立了覆盖全区的污水收集、处理和再生利用系统,使开发区具备了区域中水回用量占产生量40%以上的能力,并设计不同等级的出水水质,做到按需求分质供水。

3、促进能源节约,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开发区将能源节约作为重点任务,建立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系统。首先,按照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的原则,做好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以开发区能源供应主体之一的滨海能源为例,通过健全制度,改善管理,细化指标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公司燃煤锅炉单台设备平均负荷率达到70%以上。其次,大力推行区域热电联产模式,鼓励使用更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与其他供热方式相比,热电联产不仅大大提高燃料利用率,燃料热效率可达90%以上,而且比单一发电或单一供热节约燃料30%以上,可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为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开发区还不断优化能源结构,积极采用地热能作为夏季制冷和冬季采暖,夏季非电空调项目正在进行研发。再次,强化能源管理和信息公开。有关部门每年对耗能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进行节能统计,开展能源监测;对关系到全区能耗问题的主要指标进行细化和考核,能源消耗已经成为每年政府公报中的固定项目,逐步建立起节能和环保的长效机制。

4、实行垃圾焚烧发电,促进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

开发区积极开展垃圾焚烧发电,从而促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并提供新型能源。2004年底,双港垃圾发电厂开始运行,项目设计可消纳天津市1/4的生活垃圾,形成日处理垃圾1200吨,发电装机容量24兆瓦,年上网电量1.2亿千瓦时的能力。2006年,双港垃圾发电厂靠垃圾发电共节省3.6万吨标准煤,节省土地70亩。目前,日处理垃圾1000吨的贯庄垃圾处理厂项目正在进行中,预计2008年能够实现运行。届时天津市一半以上的生活垃圾将实现资源化和无害化。

5、联合各方力量,建立和完善园区服务和监督体系

开发区政府以提倡引导、参与合作的方式,将政府、企业、第三方部门三者相结合,建立起园区的服务、监督体系。首先,开发区在促进第三方部门介入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例如,成立“天津开发区绿色之友分会”,该组织在倡导绿色文明,实践绿色行动,携手共建绿色家园等方面开展了各种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再如,“泰达循环经济促进中心”,它是开发区管委会与南开大学共同组建的循环经济社会服务机构,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才优势,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循环经济领域的沟通与合作,结合开发区循环经济建设与发展要求,一方面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循环经济技术服务。其次,开发区利用开放的信息平台吸引企业和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一是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开设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生态工业园等专题网页,介绍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理念等。二是建成“中欧环境管理合作计划”泰达试点项目网――固废资源信息网,该网站重点设计开发了固体废物网络调查、固体废物交换与管理信息两个模块,以此为基础,开展园区废物代谢网络调研,便于企业间进行固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为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搭建信息交换平台。三是开展园区废物代谢网络研究、工业废物生态管理标识等一系列工作,丰富信息平台内容,促进企业依据市场原则参与循环经济建设。

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启示

泰达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是根植于中国国情和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基础上的成功探索,是在循环经济理论还未引入中国情况下,充分认识区域资源禀赋局限,从自发探索资源提升的发展战略到后来自觉遵循循环经济规划完善自身实践行为的过程。这个实践过程,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探索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提供了一个案例;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和指导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产业生态化演进提供了政策着力点。泰达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证明了循环经济在我国不仅没有水土不服,反而生发出新的生命,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一)将循环经济定位于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创新开发区发展模式的核心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把推行循环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技术经济条件、资源环境基础和外部发展环境,不断创新园区发展战略。开发区不是盲目地搭建循环产业链条,而是将循环经济定位于“经济增长模式”,即用何种生产要素、利用何种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一是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资金、土地、劳动

力、自然资源等;二是提高要素生产率,即通过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等途径,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社会发展是以“增长”为核心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等问题,因此,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循环经济这种增长模式,来改变社会的发展模式――在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制下,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来优化经济增长,力求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合理定位与有效引导,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从循环经济理念在西方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看,虽然推动模式不尽相同,但若要取得成效,政府、市场、公众的力量缺一不可。在我国,以上各方应如何发挥作用尚在探索当中。天津开发区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定位,不断导入新的观念,持续政府创新,其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有限的、理性的管理作用于区域法律体系、产业体系、科技体系等各方面,有效地推进了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的融合。

纵观泰达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天津开发区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在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着力点不同,曾通过引导、参与、扶持和监管等方式,担负着计划、组织、控制和管理等重要责任。在确保经济系统中各要素的“通畅”、“流动”、“活力”的同时,识别区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行业特征、企业性质等等,分别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将循环经济的总体目标通过具体活动与区内利益个体的自身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促使其自觉自愿地参与区域的循环经济建设之中。

(三)坚持市场的主导作用,是保障园区循环经济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政府是宏观责任主体,企业和消费者是微观行为主体。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决定了市场机制不可能主动接受循环经济模式。因此,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整个社会营造适宜的制度环境,从而将循环经济纳入到市场经济中去,使政府的主导推动力与企业、消费者的内在驱动力相结合,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

首先,以市场化的模式配置资源。一方面,对于公共产品和服务,实施高度透明的价格管理机制,奠定市场运行平台;另一方面,对于企业之间或者其他实体之间的交易行为不予以干涉,让企业基于其自身价值判断选择资源要素。在这样公平交易的平台上,使再生资源和废物资源能够像其他原材料一样,按照市场价格、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

其次,以市场化的模式组织各种实体。天津开发区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物流关系,不论是产品流,还是废物流,都是按照契约关系进行组织和实施的,企业将收购其废物的公司纳入其供应商管理范畴,并实施跟踪管理。

第三,健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天津开发区一直致力于资源价格机制的改革,推动水、电、石油天然气、煤炭、土地等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第四,以市场化方式经营与管理资源型产业。新水源公司、新土源公司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实施适当的市场化管理运作;采取建设一经营一移交(BOT)方式实现污水处理厂的高效运营;组成企业、专家间自愿性联盟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废物最小化俱乐部,开展技术交流、信息共享、方案改进等活动。

(四)产业生态化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在推动过程中应同时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

泰达产业生态化调整构成了整个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泰达突破了国内大部分地区过度注重产业生态化技术特性,硬性搭建产业生态链条的模式,做到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并重,从而,避免了由于只注意产业系统内部构成,而忽视产业与环境之间存在的更大的、根本性的互动关系的问题出现。同时尊重两种规律保障了泰达产业生态化战略途径的多样性和企业的自由度,对区域产业生态化稳定与演化非常有益。

(五)泰达的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从循环经济理念在西方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是基于资源的有限性将导致增长极限的出现,第二是污染物的末端治理模式陷入困境。循环经济之所以一经诞生就表现出超强的生命力,就在于这种增长模式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地节约了资源并能够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

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总量的扩张,但近年来部分地区的产业集群污染超出环境负荷,且土地、资源、能源等条件也逐渐显示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严重制约。因此,在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下,我国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生态产业园建设的新思路。

开发区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

自2002年县经济开发区建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开发区规模逐步扩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企业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轨。特别是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强势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提升帮办服务水平,全力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开发区内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具体表现为:

(一)企业发展速度加快。

企业数量、投入总量不断增加。年开发区有企业91户,年发展到119户。截止今年4月底,又有10户企业落户开发区。129户企业中,已竣工投产企业55户,部分投产企业22户,在建项目29户,外资企业24户。到位资金年为13.44亿元,年达到16亿元。今年4月底增加到16.28亿元,其中,协议外资注册资金2.1亿美元,注册到帐外资1.1亿美元。

企业规模日趋壮大。至今年4月底,129户企业中,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至亿元的项目17户,亿元以上项目达25户。列统企业有52户,其中,理士科技年销售超8亿元,迈特尔金属制造、同泰服饰等5户年销售超过5000万元,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有28户,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有18户。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如金石集团、理士科技、同泰服饰、赛尔电池、威尔塑胶、全成合成革、华兴实业、赛欧信越消泡剂等一批企业不断追加投入,产销效增幅较大。

工业带动作用明显。截止今年4月底,开发区工业累计实现产值8.2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4.8%,比上年同期增长51.2%,高于全县平均增幅7.8个百分点,成为我县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孵化器。

(二)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机械制造、仪表线缆、新型建材三大主导产业作用凸显。近年来,在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发展。金石集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结构更加优化,国内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通过招商引资,产业配套能力增强,产业链条做长,金石科技园、金加钻采等一批企业落户开发区。小青青机电、常盛动力等一批知名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仪表线缆是开发区的一个重要产业,企业数量21户,占开发区企业数的16%。红光仪表、华海测控、杰创科技等企业积极进行自主创新,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引领同行,在国内市场有一定影响。新型建材业在开发区也崭露头角,金桥建材、金鹏彩钢、常洪建材等企业为市场提供优质、适用的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企业发展重视高新技术,依托科研院所研发新产品,使企业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更快的发展。红光仪表厂开发的5000台智能料位仪生产线,华海测控开发的温度传感器和压力变送器,小青青研发的渔业机械“投饵机”,理士科技的铅酸蓄电池等,投放市场后深受用户欢迎。除三大特色产业外,医药、电子、轻工、轻纺等产业也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如赛欧信越消泡剂有限公司不仅自身发展迅猛,而且还联合区内其他同类企业,成立协会,共同推动该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产品竞争能力增强。

企业注重培育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盈利能力。目前,开发区企业共注册商标419件,其中市知名商标46件,省著名商标12件。2008年,开发区多家企业积极申报市知名商标,赛尔电池、苏仪集团、输油泵等5家企业正积极申报省著名商标,金石集团GMP申报国家驰名商标。三禾玩具、爱特福磁动车等一批产品也积极申报市名牌产品。开发区企业商标注册数,著名商标、知名商标拥有数及国家免检产品数在全市均处于领先水平。理士科技生产的铅酸蓄电池被认定为国家免检产品。今年理士科技还积极申报江苏省名牌产品。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开发区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所签定合约、抓专利建设、争取省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等办法,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产品升级。目前,开发区有江苏杰创科技、金石阀业有限公司等10个省高新技术企业,华海测控等3个市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有整体式快装井口、悬浮式液压支柱等19个省级鉴定高新技术产品,有现场数字温度仪、转子式输油泵等8个市级鉴定高新技术产品。拥有专利55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金湖小青青机电有限公司拥有多项专利,年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渔业机械“投饵机”申报国家新产品,获得成功,争取科研资金1000万元。今年该公司又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准备投资生产矿山液压支柱系列产品,年产值将达1.9亿元。

(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年,开发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56亿元,同口径比较去年同期实现销售收入12.06亿元,同比增加了7.5亿元,增长了62.19%;入库税款4592.68万元,同口径比较去年同期入库税款2485.72万元,增加了2106.96万元,增长了84.76%。今年一季度销售收入8.26亿元,同口径比去年同期实现销售收入3.77亿元,增加了4.49亿元,增长了119.09%;入库税款1894.77万元,同口径比去年同期入库税款795.45万元,增加了1099.32万元,增长了138.2%。年新培植淮安扬子木业有限公司等11户列统企业,同泰服饰(江苏)有限公司、江苏迈特尔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实现产值超亿元。入库税收超100万元的企业达11户,其中,理士科技年实现入库税收1200多万元,截止今年4月底,已实现税收1104万元,成为我县企业纳税大户。同泰服饰、华泰纺织、华兴实业、赛欧信越消泡剂等一批企业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骨干力量。

(五)促进了社会就业。

目前,开发区企业共吸纳职工总人数9406人。其中,理士科技有限公司用工超过2000人,同泰服饰(江苏)有限公司用工近1000人。有4860人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2587人参加了养老保险,1015人参加了失业保险,1304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开发区每年都新增一批就业岗位,仅年就新增就业人数1406人,发放工资达1150万元,企业职工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为地方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企业投入和开工不足。

调查中发现,部分企业因资金问题,未能按协议投资到位,造成项目建设速度缓慢,有的厂房建成后不能及时投产运营,有的将建成的厂房出租、转让,有的项目一期完成后,二期项目迟迟不投资开工,造成土地被圈占、闲置等情况。如同德科技有限公司年签约,但至今未开工。金宝酒业有限公司厂房、生产设备等建成后,因生产许可证难以办理等因素影响,至今未投产运营。普天机电将建成的厂房出租给蒙牛乳业做仓库,而企业既无产品,也无设备,土地已闲置多年。有的因缺乏资金投入,企业只能部分运转,生产经营活动不正常。有的企业在建设初期就没有项目,通过嫁接、游资注册等获得土地,然后再慢慢找项目。有的企业厂房、土地、设备几易其主,开发区有一企业已三易其名。

(二)投入与产出比偏低。

至年底,开发区企业119个,共投入到位资金16亿元,占用土地6401亩,平均投资密度约25万元/亩。已经投产的77户企业,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9.56亿元,投入与产出比只有1:1.3,企业年入库税收一共只有5985万元,每亩不足1万元,年税收不足10万元的企业达23户,有的企业年税收不足1万元,少数企业只有销售,没有税收。远未达到投资协议所定的投资密度80—160万元/亩,税收不低于6万元/亩的要求。

(三)企业用工缺乏。

服装加工、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少操作工,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缺少有一定管理水平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据统计,服装加工等15家企业共缺工1052人,鑫国模具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劳动部门通过举办招聘活动、外出招工、校企对接等措施为企业招来工人后,部分企业由于工资福利待遇偏低,没有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明确权利和义务,导致工人频繁跳槽,形成动态缺工。

(四)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一是少数企业经营者思想不够解放,企业管理方式落后,没有形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投资决策上凭个人经验,受经营者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信息来源等因素的限制,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大市场,也难以适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要求。二是产品档次较低,缺乏竞争力。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多为来料加工或生产配套产品,产品停留在市场的底层,利润很低。三是产品质量意识不强,不按行业标准生产。如电线电缆产业,年销售超7亿元,但没有一个省名牌产品,不按标准生产、超许可经营现象较为严重,已被列入省“挂牌整顿”行业。

(五)投资环境需要优化。

开发区基础设施、三产配套功能不够完善。如交通存在安全隐患,主要交叉路口没有设置红绿灯和交通信号灯,导致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区内产业规划零乱,不能形成产业集中区。一些部门在为企业服务时,办事效率不高,工作方法不够灵活。社会上一些人推销产品,干扰企业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贷款难,融资渠道不畅,仍然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一要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牢固树立“政府就是服务”的意识。各部门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要坚持特事特办,只要是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不能办理的,只要是有利于全县经济发展、促进财政增收的,都应全力以赴为企业服务。二要着力化解企业资金不足的瓶颈。金融部门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企业正常运行。三要积极联系中介机构,帮助企业招工,解决企业用工不足的矛盾。

(二)完善功能配套,提高承载能力。

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首先,抓好开发区内的路、水、电等硬件建设,包括安全标志设置,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其次,要积极谋划开发区公交、购物、餐饮等三产服务配套功能,提高全方位服务能力。二要逐步调整和完善开发区产业集中建设规划,引导同类型企业相对集中,形成产业集群,提升集约化生产水平。三要采取企业出一点,财政拿一点,向上争取一点等办法,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开发区及全县企业提品质量检测服务。

(三)提高企业素质,鼓励自主创新。

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可以组织开发区企业法人到国内大企业进行考察,激发他们做大做强企业的理念,学习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经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其次,要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对接,加强合作,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三要鼓励企业创品牌、创名牌,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四)把好项目准入关,加强项目考核。

一要进一步落实项目责任制。对引进的项目,在与开发区正式签订协议之前,对其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达到投资密度和销售、税收等相关要求进行严格把关,保证项目进区后能按协议开工建设和投入生产。二要强化项目考核。要把企业的投资密度、到位资金、投入与产出比,以及入库税收纳入对引资单位的年终考核,以促进项目建设真正实施到位。三要继续强化对已入区项目建设的管理,对投资严重不足,不能按协议开工建设的企业,加大清理力度,并建立长效动态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