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林武术操教学

少林武术操教学

少林武术操教学

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第1篇

1、习武目的:在中国武术史上,许多武林豪杰和普通的武士,都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首要目标。每当国家受到外来侵略,民族生存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他们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捍卫国家的完整和民族的独立。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一代剑侠秋瑾、武术大师霍元甲、王子平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以及《重订少林十条戒约》中的“以恢复中国为志意”和中央国术馆的武德规定中的“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凡此种种内容无不体现出武士们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

2、择徒标准:这也是各流派的“入门要求”。它关系到是否严守武德的第一关口,是保证武林纯洁性的关键和有效地限制不法之徒跨入武术之门的方法。由于这些原因,各门派在择徒方面都非常严格。张孔昭《拳法拳经备要》云:贤良秘授解危困,邪妄休传害众生,大道等闲若轻授,须防九族尽遭刑。其它门派的规定有:“不信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说之授道,贵乎择人”;“不信者不教,无礼者不教。”《昆吾剑箴言》更具体地规定了十种人不传。所有这些严格的规定,使武术技术不落入不轨之徒手中,减少了损人害人之事的产生。至于武林败类,各门派又有相应的惩处条例,轻者逐出师门,重则废其武艺。

3、习武法则:武德内容是保证习武者在身心两方面、技艺训练的顺利进行和提高。少林戒说中提出:“习此术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还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拳谚及“吾辈研习武事,其在深造,必经持以恒心,刻苦练习,勿躐以求速,勿半途而辍业”。少林拳法中还有“五忌七伤”:一忌荒惰、二忌夸矜、三忌躁急、四忌躐等、五忌酒色。一近色伤精,二忌怒伤气,三思虑伤神,四善忧伤心,五好饮伤血,六懒惰伤筋,七躁急伤骨。这些都是要求习武者严格遵守的律己戒规,追求心境宁静的境界,从而使自己专心致志,登堂入室,学有所成。

4、侠义精神:侠义精神是武士运用武术技术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把握善恶分界的准则,更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砝码。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很多。例如“以武会友”,“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为人正直,遇不平之事挺身而出”,“济危扶贫,匡扶正义”。少林十戒也规定:“切戒道血气无私,有好勇斗狠之举”;“不可逞愤相较”;“不可轻显技术”;“戒恃强争胆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对待长者,尊师重道。有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勿得有违抗傲慢之行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弱者,扶助赴难,牺牲自己,保护对方。对侪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

从上述传统武德内容不难看出,它其中包含着许多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所要求的内容。两者之间有许多相融之处。因此,武德教育是武术教学中育德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政治学习和报告会等形式,而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武术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进行武术活动的过程中,身心得到发展。当然,我们对待传统武德内容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加以新时代的武德内容,使其符合时代的要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既要把握武术教学的特点、内容和方法,又要从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细致的教学活动。

第一,在进行武术教学第一课时,重点讲解拳礼。这是对“武以德先”的实施,要使学生了解各种武术礼节的含义和流派宗旨及精神面貌,既丰富了武术知识,也培养了讲文明、讲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表里如一等传统美德。

第二,通过例举古今武林豪杰“精忠报国”的光辉业绩,使学生树立“强种御侮”,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思想和品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培养维护国家尊严,保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

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第2篇

如今提起武林,再也没有铁血豪情,侠骨柔肠,无非是一些网络游戏元素,风光名胜之处,武林人少势微,名门正派正在沉寂,武馆雄风难再……是否意味着武术离我们越来越远呢?

一个武侠时代的渐渐远去

作为中国“南拳北腿”中南拳代表的岭南,历来习武成风,武馆林立,人才辈出。宋朝,广东就曾出现擅使长枪的武林高手。明代,广东沿海的人们在朝廷组织下,习武抗击倭寇。清初,函罡和尚在有“广东少林寺”之称的广州海幢寺内,收徒练武,联合抗清志士反清。到了近代,三元里农民凭一身武功打败了手持洋枪的英军;太平天国革命中,粤剧界领袖李文茂揭竿而起,利用翻筋斗、跳高坑等技巧翻越城墙;黄花岗起义牺牲的72位烈士中,有13位是当时的武林高手;而李小龙、黄飞鸿更是蜚声世界。

然而,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今天的岭南武术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岭南武术只剩下历史了。

人少势微的武林

七星螳螂拳传人颜志图感叹:六七十年代,公园、草坪、操场,到处都能看到练武的人,就像一个武术展览会。现在,只能见到少数练太极的老人。当年武术家郭子硕在沙面设馆收徒,一个班近200人,有中年人,也有小孩。近20年来,颜志图再也没有见过这种规模的教学。记者通过走访多家武馆也发现,大多数武馆内正在练功的弟子只有一二十人,且都是中年人。而新报名习武的弟子更是寥寥无几,难现“爆棚”现象。

广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甘海明分析说,中国功夫练起来是很辛苦的事。对年轻人来说,当然不如去唱卡拉ok、逛街轻松有趣了。过去,习武是关系到个人安全的事情,隔壁小孩去练武,父母会想,别家小孩会武术,以后咱家孩子会不会被欺负?所以也让孩子学武。而现在,学武在父母眼中不如多做几道习题。

沉寂的名门正派

在金庸小说里,身怀绝技的道士拂尘一挥,地上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人们立刻就知道他是哪派高手,用的是哪门绝技。现在,多数人对武术界已没有太多了解。

越秀区体育局局长黄友泉说,以前名门正派、绝技是常识,武术界内外人士都清楚流行的武术流派,甚至还清楚历史、分支,因为那是人们熟悉的一种文化。如蔡李佛拳,它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岭南拳术一个重要流派。现在很多学武的人都不知道蔡李佛,也分不清那些绝技到底是特技还是现实,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武术文化已离人们远去。一些拳会的会长也谈到,有时候市民去学武术,他们并非是冲名气而去,而是抱着“只要学到功夫就行”的心态。

简化的拜师仪式

解放前,拜师需递“门生贴”,颜志图回忆说,当时拜师学武,要经过引荐,学徒还得准备一份“门生贴”,即一张红色请柬,上写学生姓名、表明愿随某位师傅学艺,从此将认真刻苦、不辱没师傅名声。然后跪地向师傅敬茶,行叩头礼,并奉上一封“利市”(红包)。该红包代表学生心意,多少随意。徒弟还要当师傅随从,服侍起居饮食、打理生活小事。

武林人士指出,现在跪地叩头的拜师仪式早已消失,收徒仪式也大大简化,就像现代学校一样让学生报名、交学费。而师徒是纯粹的技艺传承关系,有的师傅和徒弟相处像同辈般,也有人称呼教武术的老师为“教练”而不是“师傅”了。

盛世难再的武馆

按照金庸的说法,“逢山必有派,逢水必有帮”。但在今天已不可能。1983年起,广州各流派成立拳会,成为武协属下的一员。最早成立的是黄啸侠拳会,然后有侠家拳、龙形拳、咏春拳、白眉拳、蔡李佛拳、莫家拳、鹰爪拳、螳螂拳等等。据统计,市武协属下包括南拳和太极、北拳的武术团体共约24个。

广州市武术协会秘书长黄标说,一个流派要成立合法的武术团体,其武艺必须得到有关部门认可,同时要有科研机构。“现在武协已把主要的流派以及大的分支纳入管理,以后可能还会成立新的协会,把更多民间传统武艺收集起来。”

现在不能不面对的是,这些武术团体的生存状况如何呢?

广州螳螂拳会会长郭威华在广州黄沙海鲜水产交易市场工作,他说,螳螂拳馆数度迁移,从沙面到中山七路。中山七路的地方是租的,拳会付不起租金,只好停办拳馆。“我和父亲都非专职教练,光靠教武术难以为生。现在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郭说,过去学螳螂拳者众,现在仍练习的不过六七十人。

据行内人透露,众武馆在经营上举步维艰,赚钱的极少,更有走入死胡同的险境,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江南武术馆馆长关兆波认为,民间武馆本身缺乏经济实力,学拳的人越少,靠学费维持的武馆就越难经营。反之,武馆越拮据,设备就越简陋,学拳的人也就越少……

如此恶性循环,最后武馆只能关门大吉。 其次,是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对普通市民来说,目前武术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已越来越小,群众对那些难度高、动作激烈的传统武术缺乏兴趣,是很自然的事。推广传统武术越来越难,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再不为其创造合适的“生态环境”,它只好自生自灭了。

传统武术“不敌”跆拳道 ?

北京东直门外某跆拳道馆门口有这样一条广告语:“学习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精神。”当各类规模不一的跆拳道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都市各处时,中国传统武术馆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条广告语也正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事实――曾经号称有亿万习武人口的中国,此时其最有创造力和潜在价值的的人群却是在依靠跆拳道体验传统武术精神。

中山大学二年级本科学生小王曾在体育课选修时学过武术,当时他学了一套二十四式太极拳。“我对武术课太失望了。”小王一说起选修过武术课还有些悔意,“那就像是一套广播操,学了24个动作而已,这难道就是武术吗?这样的武术,怎么可能有防身功能?怪不得我看到的都是老年人在打拳。”

在其他一些高校,学习跆拳道同样是学生中最流行的技击类运动项目,多数情况下中国传统武术只能依靠学校硬性设定的课程才能存在,而且很多学生选修武术都不是出于对武术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学分。还有些高校,武术课不得不与散打、摔跤等项目合并,因为加上防身术的名头后就立刻会被学生另眼相待。一位高校武术教授说:“传统武术在中国大学里已经奄奄一息。为了进奥运会而对武术进行的表演性质改造,使武术越来越像体操、跳水,却让武术丧失了技击类运动的本我属性,也让整个武术教学陷入了重演练、轻实用的怪圈。”

实用功能,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学习技击类运动项目的首要原因,但更像是一套体操的武术却丧失了它原本具有的技击类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格斗。据了解,现在的大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已经变成这样一个概念――表演性强、实用性弱;虚幻性强(指电影、电视里看到的武术),现实感弱。”

必须正视的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武术正在年轻一代中国人心中丧失立足之地,与此相反,跆拳道、空手道等舶来品却在中国许多地方不断升温,并已成为很多都市年轻人强身健体的首选,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标志。

广州天河北路,是广州租金最昂贵的商业区域之一。却在林立的高档写字楼之间,聚集了超过4家健身俱乐部,而且都开设跆拳道课程。尽管这里学跆拳道的价格要比在高校里贵一倍以上,但每家都客源无忧。

一位公关公司的袁小姐每周去健身俱乐部学习两次跆拳道,“我是纯粹为了健身,相比其他健身方式,我更喜欢这里明净的环境。”在袁小姐看来,它的礼仪形式也让人感到一种精神内涵。“当然在对抗练习中我也可以让自己发泄、放松。” 袁小姐称学习跆拳道还有另一个想法,那就是“如果不学,就赶不上潮流,不够酷了”。

对此,甘海明有其解释,首先是传统武术的定位不够明确,是格斗?强身健体?冶情养性?还是医术养生?因为传统武术发展的时间太长了,以致人们对它有了不同的认识与理解,使得学武术没有了鲜明的定位。

而传统武术要发展,必须走体育运动发展的方向,甘海明说,这就要符合体育的特点――比赛的需要,所以武术要根据比赛规则而进行改变是在所难免的:重造型,重难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竞技武术看起来像体操。过去的武术比赛虽然在保持传统方面做得不错,但是很难有一个量化指标让裁判去评分。特别是武术要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必须有一个透明而公正的评分机制。说到底还是为了推动武术的发展,扩大武术的影响力。 黄标也表示,现在武术比赛有一套科学而合理的评分机制,无论拳术和器械都有一套规定的难度动作,方便裁判打分,使评分机制更加透明,一切是为了和国际接轨。

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第3篇

一个伟人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运用人才,任天下智者为其所用,最终成就大业。――傅彪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向世人展示中国一千多年前的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节”来自――北京少林武术学校。

傅彪,中共党员,硕士学位,原籍重庆开县人,中国改革十大杰出人物、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市职教体协主席,北京书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全球武术功夫网CEO、当代青年诗人、书法家、武术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武协馆校指导委员会委员、 北京少林武术学校总校长兼总教练、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昌平区政协委员、昌平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昌平诗词协会副会长、北京书剑科技集团董事长、上海星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少林武术学校上海松江分校董事长兼总教练、北京少林武术学校华北武艺分校董事长兼总教练。北京少林武术学校第一教学区、第二教学区、北京大兴少林武术院董事长兼总教练。

傅彪还曾荣获第五届中国改革百名优秀人物、第五届中国时代十大影响力人物、改革之星――影响中国改革领军人物、第六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昌平区十大优秀青年等奖项和荣誉。傅彪曾策划创编《美猴王大闹天宫》、《上下五千年――中国功夫》等大型舞台功夫剧。

傅彪自幼习武,初学于安徽老拳师王立申,后被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收为俗家弟子,其间曾受到已故著名武术家、国际武术裁判、原《少林与太极》主编顾有义先生指点, 继而又进修于中国武术研究院。在武术上他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因擅长铁头功被誉为“铁头王子”。傅彪博学多才,曾毕业于中国书法大学,喜好作诗填词,挥毫泼墨,或许是他高深的武术功底,其诗词书法均大气磅礴、洒脱雄浑、笔力矫健、境界雄奇,不愧为书剑雄才。

鸟巢里蹦出一群功夫小子

提起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上向世人展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表演,其宏大的场面和优美的舞姿,征服了全球的眼球。但是你可知道这些倾情演绎《丝绸之路》的舞者们,他们来自何方?

“自2007年起,北京少林武校的学生们就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演出排练。”北京少林武校校长兼总教练傅彪自豪地说:“由于这些功夫小子们扮演的角色是远赴西域的‘文化使节’,所以,根据导演组的要求,要功夫在诗外的特点,说白了就是要把无数功夫的元素加入到舞蹈中,然后再回归文化当中。”

北京少林武术学校的功夫小子们的精湛武功,以及该校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力,是张艺谋导演能够选择该校的两大原因。开幕式能够获得全球的高度赞同,在众多演员当中,不得不说这些小伙们的超绝武功也是重要影响力之一。

从北京2001年7月13日成功申请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晚会,到奥运会、残奥会会徽仪式,雅典奥运会中国传递仪式,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天安门广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百天誓师动员大会,奥运圣火北京天安门首日传递仪式,再到2008年8月8日鸟巢开幕式,等等,与北京奥运相关的大型活动中,前后历经七年之久,北京少林武术学校都一直是重要的参与力量。

在2008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开幕式《丝绸之路》上,北京少林武术学校的功夫小子们在该篇章中演绎得绝妙绝伦。在表演中,他们不仅步履和动作要一致,肩上还要背着沉重的铁架,头上顶着厚实的地毯,艰辛的排练持续了近一年,才终于在开幕式上一展雄姿。开幕式中,他们化身成了远赴西域敦煌的舞者,在全球观众面前把中华古国五千年文明和友好情谊演绎得淋漓尽致、大气磅礴!

美国国际旅游公司(ATI)总裁Noel说:“我特别喜欢那幅画卷的表演,把中国的古代文化表现得特别尽致。每个表演者都是一个完美的组合!非常棒!”

不爱舞术爱武术

作为北京少林武术学校的校长,傅彪自幼习武,初学于安徽老拳师王立申,后被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收为俗家弟子,其间曾受到顾有义先生指点, 后又进修于中国武术研究院。在武术上他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因擅长铁头功被誉为“铁头王子”。其武艺高强,国内无人堪比。大家也许都会想,有这么高强的武功,为什么不去演戏走明星之路呢?

“其实,在办学期间我也过了一把拍电影的瘾。但是,当电影《诱僧》还差几个镜头就拍完了的时候,我却退出了拍摄组。”傅彪回忆说:“我是搞武术专业的,不是搞表演的,如果我努力的话,演员我也会做好的。关键是我比较真我,不喜欢在电影表演中的假象、伪装,我这个人做不到。”

当时傅彪拍电影的时候,其实他也在一边办校。“如果我想把演员当好,那就有可能耽误学校的管理,所以我还是好好地去当我的校长。”傅彪哈哈大笑说。

这样,傅彪又踏踏实实地当校长了。其实,在傅彪办校之前,很多武术学校都没有怎么办文化课,而傅彪所创办的武校就是要创办一所文武双全的武术学校。这不是做秀,这是社会的要求,这是对学员的一生负应有的责任,也是一种创新的理念。武术的精髓是精、气、神。习武之人习武之目的是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光文不武,那是懦夫;光武不文,那是莽夫,”傅彪神采奕奕地给我们讲到:“我们学校培养的孩子就是要文武双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傅彪以其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打造了北京少林武术学校这一品牌,而且凭借其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多次获得了各类大奖。傅彪先生在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把深化改革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刚刚获得了“30年改革之星――影响中国改革领军人物”荣誉称号。除此之外,他还曾获得第五届中国改革百名优秀人物、第六届中国改革十大杰出人物、第五届中国时代新闻十大影响力人物、第六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等。

有着这么多社会荣誉的人物,他的成就当然是极其显著。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不在于其运气,虽然不可完全否定运气的存在。社会中机遇很多,但是能抓住机遇的人,那又绝非多数。对于傅彪来说,他不但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也是一个善于创造机会、把握机会的人。人常说:机遇总是宠爱有准备的人。那傅彪的这次机会是不是他早有准备的呢?

在北京少林武术学校搬到现在位于回龙观总部的前一天,即1999年5月17日,其实中间有一段非常奇妙的神奇故事。

傅彪说:“我非常期待老天爷明天早上八点前能下一场大雨,把尘埃洗掉,把租房的历史洗掉,翻开新的历史篇章。谁知,5月18日三四点就下起了磅礴大雨。”还有,开学升58面国旗就需要几十台电风扇,当时傅彪就自信地说:“诸葛亮当时能借东风,我傅彪也能借东风。”出人意料的是,在傅彪一宣布北京少林武术学校落成开学的时候,大风刮起,红旗飘扬。真是“天助我也”!

更让人惊喜的是,天际的东边还升起了一道彩虹。“这是我所没有料到的,”傅彪爽朗地说:“因此,我随即赋诗一首。”诗词如下:

七 律

贺北京少林武校落成之日

一九九九年五月十八日

当年孔明东风借,

草船收箭安霸业。

一九九九五一八,

凌晨喜雨助彪侠。

少林武校落成时,

欲用风云闪电日。

天知兴中献彩虹,

八千学子天下雄。

傅彪先生不但武艺高强,还精通诗律词令。其实,只有这样的校长才可以提出,也才可能办好文武双全之武校。其中他的一首诗歌还谱成歌曲,献礼给2008北京奥运――《奥运・中国》。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傅彪先生不仅具有男儿的豪迈、正气,还具有江南才子般的那般婉约。虽然词风豪迈、激昂、霸气,但依然能看出重庆男人的那般柔情――凌晨、喜雨、彩虹、学子。

他不但喜好诗词书法,还满腔热情地把自己献身给武术传授和教育上。当年,在中华大地上,武术学校在地方风起云涌,但还没有办多长时间,大部分都自生自灭了。傅彪说:“我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执着。当然办学校很操心,很多人就是受不了这个才不得不放弃的。”

而且,北京少林武术学校的特色是:低收费,并集幼儿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于一体的以武术为特色的适合工薪阶层就读的私立学校。

傅彪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心地善良,对于每一个学生,他都对他们亲如自己的孩子一样。虽然自己很年轻,但是作为一个过来人,他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作为一个校长,他所能给的那就是关爱和责任。北京少林武术学校的一个学生说:“傅校长人很好,很有爱心,很多家境不好的同学,他都会让他们继续念下去。”

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体育馆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品牌节电视慈善颁奖晚会上傅彪先生就以四十三万元拍到了奥运官用奥迪轿车,这片爱心将被该组委会以爱心形式献给灾区人民。

当然,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误。“没有不犯错的孩子。” 傅彪校长的助理黄健说:“但是他们经傅校长一指点,他们就会知错改错,继续当好孩子。”

来到北京少林武术学校,他们不仅在文化上得到了和普通初中的同质学习,而且来到这个武校,他们还得到了很多其他武术学校不能得到的锻炼机会。各种大型活动,特别是参与北京奥运会,不仅真正如傅校长所说的把他们培养成文武双修的国家有用人才,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视野,增长了见识。

“当时,在武校的发展规模达到1000多人的时候,而且学校的影响力比较大的背景下,我们随同国家文化部前去德国进行武术文化展现。这次德国之行是我们第一次走出国门,之后,出访国家就接连不断,今年就受邀去韩国、哥伦比亚等国进行武术文化交流。”

可是,除了爱好武术的原因外,为什么很多学生选择学习武术。“家长爱好、孩子好动是很多家长把孩子送来习武的原因。有的家长竟然把两岁半的孩子都有送过来的,当时学校一看孩子太小,站立都不太稳,谈何习武啊。”傅彪说:“孩子习武的最佳年龄应该是6到8岁,这样比较适宜,孩子也比较懂事了。”

“孩子高中、中专之后主要方向就是上大学,这是学员的主要发展方向,当然,也有走演艺生涯的。”傅彪说:“我们打算以后建立一个大专制的学院,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在自己学校直接上大学了。”

傅彪除了在学校规划上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在“进化论”上也有自己的革新版。“草原上的牛羊生活很好,但是当凶猛的豺狼一到,他们就面对着死亡,这是他们没有生存的真正优势和实力。”傅彪说。这就是他所讲的傅彪式进化论――“优胜劣汰,势者生存。”“势”是优势和实力的意思。

以武术的魅力赢得世界

“我们每年都要出访很多国家,主要进行武术表演和交流,”傅彪说:“武术不同于其他文化,它需要人用肉眼直观地观看表演者的表演。”

通过这次北京奥运会,北京少林武术学校还谈成了几个合作项目,去国外进行武术巡演和交流。这次奥运会让中国的武术在国际化上走得更远,前段时间北京少林武术学校出访了哥伦比亚等国。

“每天几乎都有外国旅游团来我们学校观看武术表演,我们学校也有外国的武术学习者,”傅彪喜悦地对我们说:“也有来自韩国、乌克兰等国家的武术爱好者。”

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第4篇

少林寺初创的时间,权威的说法是北魏太和20年,也就是公元496年,这也是少林寺在1995年庆祝建寺1500周年的缘由。《魏书・释老志》在讲述徐州白塔寺道登法师的故事时,有这样的表述:“太和十九年四月,帝幸徐州白塔寺……时沙门道登,稚有义业,为高祖所眷顾,恒侍讲设,曾于禁内与帝夜谈,同见一鬼。二十年,卒,高祖甚悼惜之……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仰,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

这是有关少林寺最早的文字记载。尽管跋陀的故事,只是出现在对道登法师的追忆中,但是这段故事还是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少林寺最初的创立,是和魏孝文帝有关。跋陀和皇帝的关系很好,而且,在最初,少林寺就获得了皇室的供养。

根据《续高僧传》的说法,跋陀是天竺人,在天竺时交了六个朋友,一起修习禅法,其余五人都成功了,只有他处于进退维谷之中。后有人告诉他,他的机缘应该在中国,“到中国去,度两个弟子,应该大有好处”。跋陀来到中国,中原正是北魏孝文帝的天下,孝文帝是个佛教徒,非常欣赏跋陀,在云冈石窟开了一窟,专门让他修行,一切费用由朝廷供养。从云冈石窟到少林寺,跋陀的事业都得到了皇帝的支持,

少林寺建立后,跋陀声名远播,求教者络绎不绝,听他讲佛者常常有数百人,但是这些人,甚至包括跋陀本人,都不太为人所知。

在少林寺的历史上,最广为人知的其实是达摩。 如今,在少林寺的山门两侧,赫然写着8个大字:“大乘胜地,禅宗祖庭”,它告诉人们,在中国传承了一千多年的禅宗,其祖庭就在这座寺庙里。佛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禅宗则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合后,产生的一个注重冥想、顿悟和苦行的流派,也是最有魅力的流派之一。

禅宗的初祖,被认为是达摩。如果说跋陀是少林寺物质意义上的创立者,达摩则是少林寺精神意义上的创立者。

达摩的故事,在少林寺可谓人人皆知:达摩渡海来到中国,先在广州落脚,后来到南京见到了推崇佛教的梁武帝,但是未能得到欣赏,双方谈不到一起。达摩踏着一枝芦苇渡过长江,在少室山五乳峰下的山洞里面壁九年,最终成就一代宗师。尽管杨f之的《洛阳珈蓝记》中已经有关于达摩的记载,杨f之还声称见过达摩本人,但是他见到的达摩,“自云年一百五十岁”,明显不符合现代科学所认可的人的寿命。

如今看来,达摩的形象,是一种文化创造的结果,从唐到北宋,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苦行”和“神功”一直是最核心的要素。这种对苦行的强调,还体现在禅宗二祖慧可的身上。慧可在山洞外拜达摩为师,达摩最初并不答应,慧可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砍下自己的一条手臂,达摩才答应收他为徒。

如果说跋陀代表的是一种和朝廷合作、得到朝廷支持的传统的话,达摩代表的则是强调修行的吃苦传统。少林寺把自己的武术传统追溯到达摩那里,据比较科学的看法,是因为达摩在山洞修行时,为了保证自己身体的健康,自己创了一些体操,经过演化,就成为少林武术的种种招式。少林武术套路多样,但大都要求在狭小的面积(比如一匹马的阴影)内完成,或许和当初达摩祖师所在的山洞空间狭小有关,这些体操都是在非常局促的环境中操练而成的。

十三棍僧救唐王:武术的道德升华

如果你去少林寺参观,导游一定会领你到钟楼旁边的一座巨碑前,碑上刻着李世民给少林僧人的嘉奖令:

太尉尚书令陕东道益州道行台雍州牧左右武候大将军使持节凉州总管上柱国秦王世民,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寺主以下徒众及军民首领士庶等:

比者天下丧乱,万方乏主,世界倾沦,三乘道绝。遂使阎浮荡覆,戎马载驰,神州糜沸,群魔竞起。我国家膺图受,护持正谛,驭舄飞轮,光临大宝。故能德通黎首,化阐缁林,既沐来苏之恩,俱承彼岸之惠。

王世充叨窃非据,敢逆天常,窥觎法境,肆行悖业。今仁风远扇,慧炬照临,开八正之途,复九宇之迹。法师等并能深悟机变,早识妙因,克建嘉猷,同归福地,擒彼凶孽,廓兹净土。奉顺输忠之效,方著阙庭;证果修真之道,更宏像观。闻以欣尚,不可思议,供养优赏,理殊恒数。今东都危急,旦夕殄除,并宜勉终茂功,以垂令范,各安旧业,永保休v。

故遣上柱国德广郡开国公安远往彼指宣所怀,可令一二首领立功者来此相见,不复多悉。四月三十日。

这段碑文的背后,就是轰轰烈烈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唐朝建立,而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废掉隋越王杨侗,自称“大郑皇帝”,盘踞在山东一带的窦建德和王世充遥相呼应。李渊父子要统一全国,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敌人,就是王世充。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军包围洛阳城。王世充守御极严,李世民久攻不下。洛阳城被围困很久,城内的人们陷入饥饿之中,王世充焦急地等待窦建德援军的到来。

此时的少林寺,已在隋末的动乱中陷入困境,遭到山贼的抢掠,塔院被焚,其他建筑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寺僧只好到少林寺西北的柏谷坞居住,这里有隋文帝赐给少林的一百顷地,是一个庄园。

柏谷坞在少林寺背面的山后,属于偃师县,在当时,这是一个战略要地。王世充废掉隋越王后,派自己的侄子王仁则占领柏谷坞,筑城设防。少林寺的僧人在此也受到王仁则的欺侮,唐军的到来使他们看到了希望。四月二十七日夜,少林僧在上座寺善护、寺主僧志操、都维那僧惠和大将军僧昙宗的组织和带领下,联系王仁则手下的官兵作为内应,对王仁则突然袭击,大获全胜,并捉住了王仁则,归顺了唐军。正在虎牢关前线指挥作战的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大喜过望,因为除去王仁则就除去了一个后顾之忧,而且这对守卫洛阳的王世充的士气不啻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所以,李世民马上(四月三十日)给少林寺写了一封信,就是本节开头的嘉奖令。

这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因为窦建德正率兵增援王世充。五月一日,也就是写完信的第二天,李世民放出一千匹马引诱窦建德,待窦建德追到筋疲力尽的时候,正中李世民的埋伏,虎牢关大战,李世民打败并活捉了窦建德。王世充陷入绝望,一周后就投降了。因此,少林寺僧人救唐王的故事,后来在文学作品中虽然多有演绎,但其核心事实是成立的,少林寺的出手,确实在历史的关头给予李世民以很大的帮助。

李世民在给少林寺写信后,还许诺有一些奖励,但当时忙于战事,并没有兑现落实。第二年,少林寺还因为曾属于王世充的地盘,被地方政府要求“僧徒还俗,各从徭役”。少林寺僧人不服, “不肯服减,上表申诉”。武德8年(公元625年)二月二十日,京都秦王府下牒,“赐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并申明过去没收的隋文帝所赐之地及水碾“一并奉还”。等到李世民当了皇帝,在贞观6年(公元632年),再次评价少林寺说:“若论少林寺功绩,与武牢不殊”,就是说他们活捉王仁则的功绩,和活捉窦建德是一样的。这样,少林寺的功绩,最终被确定了下来。

十三棍僧救唐王,成为少林寺又一精神支柱之源,这就是深悟机变、护国佑民、行道报国的精神。在这个故事中,习武与正义结合起来,把武术这一强身健体的体操升华了。

皇恩浩荡:到过少林寺的皇帝

从创立开始,少林寺就和皇帝联系紧密,因此少林寺的命运,也和朝代更迭的大势联系在一起。国泰民安的时候,少林寺往往兴旺,而天下动荡的时候,尽管有武僧护法,少林寺也难逃厄运。

元末,少林寺经受战乱的洗劫,许多寺僧外逃避难,寺院建筑遭到部分损坏,佛像上的饰金也被人刮去。在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也写到这一时期的少林,明教教主张无忌在少林寺和破坏少林的恶人成昆有几场恶战。但是,历史的真相看起来就没那么传奇了,正是起义军红巾军的骚扰,让少林寺陷入了困境。这一时期的少林寺的恢复,靠老僧觉定艰难维持,率领僧众白天耕田,夜晚参禅,逃走的僧人后来又慢慢重新回来,少林寺才逐渐恢复元气。明末,天下再次大乱,起义军占领了南山,一些人想强占少林寺,当时的住持海宽法师积极应变,做了不少工作,起义军才未能入寺破坏。

武则天的生母杨氏礼佛,这对她的影响很大。公元671年,91岁的母亲去世,武则天非常悲痛,她把自己的住宅捐出,设太原寺。武则天的地位随着唐高宗一步步上升,公元674年,唐高宗被尊为“天皇”,武则天也就成了“天后”。唐高宗崇信道教,当时著名的道士潘师正在嵩山逍遥谷修炼,公元680年,唐高宗带着武则天和太子到逍遥谷拜见潘师正,之后到少林寺参观,武则天却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她在少林寺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当即提出要为父母在少林寺建两座塔。但在立碑的过程中,可能进度较慢,武则天又一次路过这里时,看到塔还没有建成,有些着急,回去后就派武三思拿着她亲笔写的一封十分谦虚的信,带着黄金和绢丝到了少林寺。3年后,武则天又随高宗去已经建成的隋唐观拜见潘师正后,回途中又来到少林寺,看到塔已经建成,就感慨地写了一首诗。

武则天后来当了皇帝,到少林寺的次数比任何一位皇多。值得关注的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分别喜欢道教和佛教,但能一视同仁,互相包容,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盛唐气象,其统治者开阔的胸怀,是后来者难以比拟的。

从对少林寺的重视程度来讲,清朝皇帝并不亚于武则天。康熙皇帝为少林寺题写的匾额,至今仍悬在少林寺的山门。从顺治到康熙的数十年间,少林寺许多殿堂屋舍在风雨中遭侵,战乱中破坏的房舍也未完全修缮。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河南官员张思明来祭中岳,他看到的是:少林寺“已久经劫火,法堂草长,宗徒雨散矣。慨然久之。偶步千佛殿西,见榛莽荒秽中,散瓦数椽,风雨不蔽。僧允石咨叹,指余曰:‘此白衣大士殿也,昔创于魏孝文帝,规制宏敞,中更寇乱,荒废至此!’”

这白衣大士殿,在清代已算文物,但残破至此,不禁令人唏嘘。张思明当即提出要捐建重修,得到不少官员支持,到第二年冬天就宣告完工。当时,去少林寺参观的人多了起来,很多人参与了募资修缮。到了雍正时期,朝廷组织对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现在少林寺的全部建筑形式,就是雍正十三年重建后的格局。

18世纪中叶,少林寺最值得一书的,是乾隆皇帝到少林寺一住,这是唐高宗、武则天以来,又一个来到少林寺的皇帝,其间相距已千余年。1750年9月30日,乾隆皇帝和皇太后一行,浩浩荡荡登上嵩山,参观、祭祀山川,乾隆在少林寺方丈室住了一个晚上,批阅奏章,并为少林寺题写了几幅匾额。在封建时代,这是少林寺与朝廷关系最后达到的高峰。

乾隆之后,清王朝走向衰落,而少林寺的走势曲线图,也和国势相吻合。

两场辩论

少林寺有两种意义上的存在:作为物质意义的寺庙,和作为精神传统的少林文化。少林寺能超越其他寺庙,成为“天下第一名刹”,和它在精神上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少林武术天下尽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少林寺为了捍卫自己的精神地位,有过两次大型的辩论。

第一次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南北朝时期崇尚佛教,南方、北方竞相建寺,耗尽资财,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只有在诗人的眼中才是浪漫的。当时,大量的劳动者为避赋税入寺为僧为尼,大量的土地被寺院所占,已经影响了国家的财力、人力、兵力。据《释老志》所记,当时全国有寺三万所,僧尼二百万人,人数占全国的十六分之一,这还可能只是北朝的情况。如此,反佛之声不断响起。北周武帝要统一北方,富国强兵,自然要打寺庙的主意,他采取了“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决于塔庙之下”的政策。当时的名士卫元嵩向武帝进言,建议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平延大寺”,把资源集中起来。

北周武帝要削弱宗教力量,也想尽量取得合法性,他多次举行儒、释、道的辩论大会,从天河二年(公元567年)起,一共7次,在有意无意的安排下,佛教和道教开始针锋相对。公元573年,周武帝直接为三教定了座次,儒教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第二年,又让佛道两家辩论,这次佛教赢了,但是周武帝已经没有耐心,在第二天就宣布佛教道教都属非法,下令取缔,并命沙门、道士还俗。

在几次大辩论中,少林寺的慧远(523-592年)在大殿上与周武帝曾进行了抗旨争辩,虽然未能挽回周武帝灭佛的决心,但却得到了“护法菩萨”的美誉。在周武帝的废佛运动中,少林也在毁坏之列,但毁到什么程度,则缺乏有效的记载。一直到公元578年,周武帝死去,毁寺现象才得以停止。

第二次辩论是在元朝,当时,少林寺一代名僧福裕和尚,因为和忽必烈的特殊关系,力挫道教。福裕自幼父母双亡,拜当时的著名僧人休林为师,而休林和耶律楚材、元好问等都是好友,正是这一层关系,让福裕得以结识忽必烈,1245年,忽必烈成为太子,立即起用福裕,让他到少林寺主持超大规模的法会,后来,又授予他都僧省之职,相当于全国佛教事务的总管。福裕提出恢复和修缮战时毁坏的寺庙237所,这让他在全国佛教界威望大增。福裕成为少林寺、万寿寺等几座著名寺庙的住持,其声势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1258年,忽必烈召集僧人、道士聚集京师,进行了佛道大辩论,福裕此时是少林寺主,又是全国佛教领袖,他以皇室为后盾,成功说服了朝廷。忽必烈在1280年下诏,焚毁道教经义,佛教在10余年的争辩中取得了完全胜利。

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第5篇

一、设镖创艺

胡奉三原名胡凤先,祖籍沈阳新民白旗堡人,属满族正白旗。其父胡德永原是清初开国大将胡世龙的后裔。胡凤先清同治元年生于河北乐亭扬洼子庄。15岁拜隐居饶阳的天理教领袖赵灿益的高徒、河北双侠段永清、段永绪为师专习戳脚功法,又拜山东西城翟各庄许君为师学姜家枪法。

光绪23年,胡凤先随父移居东关快马常大院。婚后,在太清官附近开设大川久镖局,自任镖主,来往于奉天、河北、山东之间,开始保镖生涯。这一年春天,奉天丝行孙老板请胡凤先亲自押运一批绸料到山东济南府。当镖车路经广宁闯山附近,忽然从路边闯出十几条大汉,拦住去路。胡风先徒弟、镖伙与强盗混战一处。良久,未能取胜。胡凤先见状亲自出手。他连连踢倒了为首的几个强人,其余的强徒方知遇到高手,丢下伙伴落荒而逃。

经过此次押镖,徒弟们更加佩服镖主的腿功。而胡凤先却陷入沉思。他想到自己的徒弟练功并不曾偷懒,可是在实战中,却不能很快取胜于敌,这其中不单有自身功夫问题,也有拳术本身的问题。他经过半年的苦心琢磨,反复试练,在双侠传授的戳脚功基础之上。集中了内外拳法的长处,形成了刚柔相济,贴靠近战,手法缠绵、腿法刚劲的拳术体系,即胡氏戳脚——文趟子拳。

在以后的十年中,吴氏夫人连生三子。长子名均祥,号星五;次子名安祥,号静安;三子名玉祥号,梦林,全称“均安玉祥”。胡凤先因在奉天生三子,遂改名胡奉三。后来人称“花枪胡老奉”,又称“胡北侠”。

二、帅府扬威

胡奉三名气越来越大,起初被冯德麟请至广宁教练二十八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当了奉天督军,冯德麟遭贬。二十八师遂被接管。于是胡奉三担任了三十万奉军总教头。大帅府武术教习。此间,的三公子张学曾拜胡奉三为师,专习戳脚拳和姜家枪。除张学曾外,胡奉三又收了于伯谦、尚味谦、廖景华、张志先、白岐三、温宝山、巩天民七名弟子。

在以武治军的军事思想指导下,胡奉三根据军队实战需要,将步兵武功操练分为徒手对打、白刃格斗和长枪拼刺三大部分。他往返于北镇、北大营和故宫之间,精心操练武功,使三十万奉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队的军事素质和作战能力。当时,手握东北兵权,周旋于日俄双方军事压力之间,使两国纵有亡华野心、虎视眈眈,却不能侵占东北半步。

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后,日本间谍机关及军阀阎锡山、徐世铮先后分别派出日本浪人和捌客,行刺。因有东北第一保镖胡奉三长驻帅府,几次行刺均遭失败。后来,胡奉三应李景林之邀,在杭州全国武术擂台赛夺了魁首,于是江南武林纷纷传言:“但识花枪胡老奉,休言关外无能人”。

三、泰斗惩逆

皇姑屯事件。被炸,日本关东军扫除了侵略东北的障碍,遂于1937年9月18日发动事变,炮轰北大营。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遂使奉天陷落。武林败类万金利等投降日寇,充当汉奸,追捕“同盟会”的爱国学生,在中街遭到胡奉三长子胡均祥拦击。万金利带领宪兵队对武林界爱国志士进行疯狂报复。胡奉三最小的弟子巩天民大胆掩护中共地下党,与日伪反动势力进行顽强斗争。

在胡奉三策划下,弟子尚味谦、张志先化装巡警,从南市场妓院活捉万金利,严惩了逆贼,清理了门户。胡奉三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不甘当亡国奴,含泪走出奉天城,隐居哈尔滨。胡均祥与尚味谦赶到北平,投靠少帅张学良,胡均祥留在卫队营。尚味谦因不能实现收复东北的愿望,一气之下,来到北京大佛寺,落发出家。

“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对进行兵谏,扣留了,逼蒋抗日。胡奉三见收复东北有望,遂与弟子于伯谦连夜返回奉天,组织武林弟子,寻找失散的东北军官兵,组织义勇军、大刀会,迎接东北军。

相关期刊更多

少林与太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体育局

搏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体育局

佛教文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宗教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