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据中心能效管理

数据中心能效管理

数据中心能效管理

数据中心能效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数据管理;现代交通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5-0008-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341

1 项目建设背景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重要阶段,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都对交通运输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确保信息化水平在全国高速公路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更好地推动高速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

围绕省信息化总体规划要求,江苏省某高速公路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该高速公路根据其基本特征、信息化现状和信息化管理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梳理,采取了合适的建设方案,按照计划进度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而全面提高了其管理业务水平。

2 项目建设目标

2.1 建设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资源交互共享

通过数据中心及其维护系统建设,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业务数据互联互通,最大限度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效率,形成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机制。同时根据业务需要构建数据分析模型,为基于交通分析算法的事件预测和趋势分析提供支撑服务。

2.2 建设营运管理平台,实现高效管理

构建营运管理平台,加强公路营运实时监管能力,提高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快速反应能力,保障高速公路安全平稳运行和高效畅通。改善公司管理部门掌握信息滞后、管理效率低,运营管理业务流转缺少有效监管等状况,实现公司对高速公路业务管理的综合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管理水平和

效率。

2.3 建设通用支撑功能,为各业务平台提供基础支撑

构建通用支撑平台,为包括营运管理平台在内的各业务系统平台提供GIS地理信息支撑、权限管理支撑、统一通信支撑、视频组件化支撑、业务组件化支撑等通用功能,避免上述功能在各系统平台开发中的重复建设,同时实现系统平台间各类业务的交互共享功能,使各业务系统平台能够更好的发挥效能。

3 项目总体架构

信息化总体技术架构分为四个层次,从上至下分别为用户服务层、业务应用层、数据支撑层和数据感

知层。

3.1 用户服务层

该层面向系统最终用户,包括内网用户、控股公司、出行公众、其他单位等,直接使用各类服务信息化成果。根据使用用户群体的不同,划分为内部应用和对外交互两大块:公司内网用户属于内部应用;上级控股公司和同级其他单位间的业务交互、对出行公众的信息服务属于对外交互。

3.2 业务应用层

主要包括营运管理平台、综合管理平台和公众服务平台。

营运管理平台为建立相关的数据逻辑行为以及交通运行状态的直观展现,为公司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更加便利的管理手段;并通过信息化联动手段,提高应急救援效率,为减少道路拥堵时间等提供支撑。

综合管理平台主要为提高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数据交换、流程化管理和综合管理决策效率提供支撑。

公众服务平台主要为公众提供及时、有效、多源的交通信息及多样的服务手段。

3.3 数据支撑层

数据支撑层以参考国际通用的ITS编码和交通数据编码规范构建的数据库为基础,兼容NTCIP标准的数据交换共享通信协议为载体,构建本地化交通流模型、交通事件检测和影响分析模型、交通出行模式识别与时空聚类分析算法,通过异构多源融合,长短期预测和指数汇总统计等智能交通统一数据处理模型体系和多源跨库关联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信息汇聚、处理、融合和共享。数据支撑层实现通用服务的抽取、封装和交互共享,可以将多个业务平台都要使用的通用业务功能或流程组件化。上层业务平台可直接通过其提供的组件使用这些服务。这对于需要频繁使用的业务、并发访问量大的功能或者需要多个系统交互产生的服务来说,可以有效降低对数据中心的业务并发访问量、提升服务效率,从而使平台可以支撑更多业务功能。

3.4 数据感知层

主要从外场感知设备、内部业务系统及外部相关单位三个方面获取数据,并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和数据采集网关分析处理后保存至数据中心。

4 系统主要功能

4.1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总体分为数据处理平台、数据库、运行维护、GIST和安全性管理五部分。数据库主要完成数据存储、管理功能。数据处理平台主要通过各类交通模型的建立实现数据的处理,通过虚拟化技术,整合物理服务器资源,搭建数据中心所需的测试系统和备用系统,并且可以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通过对数据中心的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确保数据中心的正常有效运行及数据的安全。

数据中心是集数据存储、管理、处理、共享等多功能的数据支撑平台。它向下连接路段数据采集系统,汇集路段数据信息,向上与联网中心综合数据中心相连,实现双向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为营运管理平台、公众服务平台和综合管理平台提供强大数据服务,实现高效管理、多元服务和智慧决策。具体功能如下:

4.1.1 数据存储管理功能:数据中心作为数据共享总平台,将集中存储系统所需要的各类数据,这些数据具有类型多数量大的特点,因此数据中心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管理功能,为日后的数据增值服务提供基础。

4.1.2 数据标准化功能:数据采集系统传入数据中心的原始数据多种多样,不同数据的数据格式不同,在进一步处理应用之前需要对数据按照统一规范进行标准化,统一数据格式,消除数据中心内部以及数据中心与应用系统之间数据的交互障碍。

4.1.3 数据融合处理功能:从采集系统传入数据中心的原始数据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数据存在缺失、错误等问题,不具有可用性,需要纠正处理;二是原始采集数据为多源的交通信息。为弥补原始数据的不足,数据中心具有强大的数据融合处理功能,在统一的GIS地图上,分别实现对各类检测数据以及多源数据融合结果的展示。

4.1.4 数据共享交互功能:数据中心作为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平台,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平台、外部系统均与之相连,它承担着数据整合、交换、共享等任务,因此数据交互功能以及数据共享功能是数据中心必须具有的基本功能。

4.1.5 数据运行监管功能:数据中心是信息化系统的信息枢纽,信息是信息化系统正常有效运转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数据中心运行情况和数据质量进行监管,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行可靠性和数据可用性。监管包括对系统硬件的监管、对数据库运行的监管、对数据质量的监管等。

4.1.6 数据安全管理功能:数据中心作为信息化系统的核心,数据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信息化系统能否正常运转,关系到核心机密数据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数据中心具有包括访问控制、用户认证、反入侵、数据移动解决方案、备份和恢复解决方案等在内的全面的数据安全管理功能。

4.2 营运管理平台

营运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五大类:

4.2.1 信息综合展示:在联网中心的GIS底图和分类图层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深度整合营运管理业务资源,补充完善各类业务图层,实现营运管理信息的综合查询和展示,提升运行势态监测能力。

4.2.2 统一管控:实现情报板、广播等信息的预案智能生成,标准化控制信息与显示,实现信息过程的统一管控,促进信息与指挥调度业务协同,同时可以为全省手机APP、门户网站或其他信息应用提供信息支持。

4.2.3 事件联动指挥:通过视频数据接入、多信息融合事件判别、交通事件评价分析等方式,实现事件动态检测、及时确认和自动报警,结合数据智能分析、联动响应和调度过程实时反馈,增强事件指挥调度的业务关联、指令下达和全过程管控能力。

4.2.4 终端强化交互:结合智能终端系统的建设增加数据采集来源、提高事件处理响应速度,增强现场与指挥中心的业务过程处理协同能力。

4.2.5 业务辅助管理:通过交通多源数据的分析、挖掘,生成多维度业务统计报表,实现业务统计管理的自动化和预测分析的智能化,为决策者提供直观、丰富的辅助决策支持。

4.3 通用支撑功能

通用支撑功能包括GIS支撑功能、统一通信功能、视频对接功能、权限管理功能、服务管理控制功能等。并与业务平台、数据中心实现良好对接。具体功能如下:

4.3.1 GIS支撑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提供基本地图操作、地理信息模糊查找、高速公路地理信息维护和图层自定义编辑。同时,在营运管理平台使用中可将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使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

4.3.2 统一通信系统:将数据网络、视频会议、移动应用和桌面应用等元素整合在一起的统一通信,可以帮助高速公路实现内部统一集中的实时通信。该功能可以成为公司同各个部门及前方人员沟通的统一服务平台,它能够提高企业内部通信效率,减少重复的管理成本、提升企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并且充分满足应急指挥和日常办公的实际需要。

4.3.3 视频组件服务系统:在营运管理平台上提供专门化的视频组件,完善视频管理功能,基于公司现有视频平台,根据各部门需求,充分利用移动视频及WIFI、3G等技术,通过统一权限管理和标准接口服务,实现对各部门和周边路段的视频资源按需获取及接入,并根据业务请求向各业务系统推送。

4.3.4 权限管理系统:权限管理一方面对指定用户访问指定系统权限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另一方面当用户进行单点登录时,权限管理功能对营运管理平台进行权限的认证和授权,从而确定用户等级和使用权限。通过该功能的统一管理配置,实现账号、认证、授权等管理功能的统一。

4.3.5 平台服务管理控制系统:服务管理控制功能作为服务集成的关键路径,在完善的用户角色、权限的支撑下,从管理到开发都有统一的路径,使服务的接入、封装、在每一个层面都可被有效管理;多角度的监控管理也对服务的运行情况以及被消费情况等进行分析。

5 结语

通过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建设,数据中心和营运管理平台的搭建,为该高速公路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有效地节约了社会交通运管成本。

参考文献

数据中心能效管理范文第2篇

随着数据中心日益的复杂化,以及其与业务结合度的提高,企业IT管理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两年,中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副主任李剑峰真切感受到了压力,“前几年,我们在总部大楼建设了一个数据中心,刚搬进去时还觉得太大,但仅仅搬进去两年后,数据中心便被设备塞满了。去年我们在亦庄租用了一个机房,现在又在南京建设一个异地灾备中心”。

数据中心的快速增长也意味着在其上面所承载的业务和应用越来越多,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果几年前数据中心停个电、断个网,企业也还能工作,但是现在如果数据中心停电,那么企业什么都干不了了。”李剑峰说道。

另外,数据中心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也在发生变化。以往,数据中心更多的是作为业务支持者的角色出现。如今,一些领先的企业需要数据中心为企业产品创新和业务驱动提供动力。

数据中心变革势在必行

这些变化,都给传统数据中心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传统数据中心无论是在基础架构上、还是运维管理方面,都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变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数据中心需要突破原有IT模式的束缚,全面提升IT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快速交付能力。也就是说,企业要让自己的数据中心有更高的效率。”IBM全球科技服务部副总裁Steve Sams如是说道。

中兴通讯云计算产品总经理叶郁文的观点则与Steve Sams不谋而合,“随着数据中心大规模集约化部署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晰,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方式也出现了质的变化。以高效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将占据革命者的地位”。

在Steve Sams看来,高效数据中心的最大优点是将企业IT管理者从以往繁重的系统维护和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去进行产品和业务应用的创新。数据显示,基础型数据中心有65%的预算都用于维护现有的老的基础设施上,只有35%的预算能够用在产品和业务应用创新上。而战略型数据中心,也就是高效的数据中心,产品和业务应用创新的投入则超过50%。“这样,企业的IT部门将会和业务结合得更为紧密,企业IT管理者和IT部门的地位也会得到大大的提升。”Steve Sams分析说。

从上述两位专家的言语中,不难发现,他们对高效数据中心的推崇。那么,企业究竟该如何做才能从传统的低效数据中心向高效数据中心转变呢?

在Steve Sams看来,高效的数据中心有4个特点,这4大特点同时也是企业打造高效数据中心的4个重要途径。“首先是优化IT设施,实现存储容量和可用性的最大化;二是实施灵活性设计以支持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三是利用自动化工具提高服务水平和可用性;四是制定规划保证与业务目标的一致性。”Steve Sams介绍道。

而要做到这四点,其中每一项都需要相应的技术和手段来作为支撑。

采用虚拟化技术优化IT设施

虚拟化无疑是数据中心能力改善的先决条件,事实上一旦数据中心达到高效的战略型数据中心阶段,它们将会实现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环境的高水平虚拟化,并且在软件和自动化工具的应用方面获得发展。

IBM公司调查显示,在高效的战略型数据中心中48%的服务器实现了虚拟化,而处于基础水平的数据中心的虚拟化率仅为27%;战略型数据中心存储虚拟化率达到93%,而基础数据中心仅为21%。同时,由于虚拟化技术的应用,每位管理者管理的服务器数量也增加了2.5倍,整体运行效率获得大幅提升。

据IBM公司的调查显示,在服务器与存储优化方面,中国高效数据中心应用比例比全球高出10个百分点。但中国的基础数据中心中采用服务器与存储优化的比例却只有10%,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意味着虽然在一些高端用户方面,数据中心虚拟化水平已经十分领先。但对于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用户而言,数据中心虚拟化仍处于发展期。

采取灵活设计支持不断变化的业务

为什么高效的数据中心一定要具有灵活性呢?

这是因为企业的业务在不断变化,因此承载企业IT设备端的数据中心也必须具备很强的灵活性,以适应并支撑业务的变化。另外,数据中心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故障出现。因此,如何灵活设计冗余以防万一也是用户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对此,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数据中心业务总经理孙建认为,拥有适当的可用性与冗余是高效数据中心的重要特征。

而IBM的调研也显示,90%的战略型数据中心采用双活配置,仅有10%的基础型数据中心拥有双活配置。47%的战略型数据中心无需终端运行即可升级机械和电气设备,基础数据中心拥有该功能的比例仅为9%。

由此数据可见,服务器、网络、存储端的灵活设计,对数据中心业务响应和故障解决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利用自动化工具

从发展阶段来看,自动化可以说是灵活性的进一步表现。因为,采用自动化工具和技术可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并通过降低系统管理员的工作量来降低人为操作的出错率。这也是高效数据中心和低效数据中心的重要差别之一。

IBM的调研显示,100%的战略型数据中心利用自动化工具管理服务器环境,58%的战略型数据中心利用自动化工具来迁移虚拟机,无需人工操作,而基础型数据中心在这方面的实施比例仅有1%。在存储管理方面,87%的战略型数据中心通过利用存储服务目录的方法,实现更高水平的可用性和自动化,而基础型数据中心在该方面的比列仅为3%。在网络管理方面,30%的战略型数据中心利用策略管理流程来自动分配网络服务,而基础数据中心应用这一工具的比例仅为3%。

从这些数据对比中不难看出,自动化是拉开战略型数据中心和基础型数据中心能效差距的关键。

制定规划随时与业务目标保持一致

如果说前三个途径主要是针对具体的技术层面来分析高效数据中心塑造的方法,那么制定规划则可以说是从战略层面来把握高效数据中心目标的实现理念。这一点,对于数据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成长空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据中心规划主要包括技术规划、管理与IT规划和利用IT外包规划。

技术规划是实时不断将新技术与应用融入到现有的规划中;管理与IT规划主要是能够对外部的环境变化有前瞻性的应对准备;而IT外包规划则是多多借力,学会利用外部资源实现高效管理与运行,并不能完全依赖自身内部进行IT运营与管理。

“一个全面、完善的数据中心规划能够让企业数据中心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也能够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业内资深人士安先生说。

当然,打造高效的数据中心不可能一蹴而就。

数据中心能效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据中心;系统独立;信息共享;统一数据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289-02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现代管理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与单位大量使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以提高工作效率。如学校里人事部门使用《人事管理系统》,财务部门使用《财务管理系统》,教务部门使用《教务管理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由于属于不同部门使用,而且不同软件公司开发的同一类型产品性能和质量也不尽相同,所以就导致这些系统可能由不同公司来提供,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不能互联互通,内部的数据结构定义也不相同,给用户造成很大麻烦。比如说一位教师他的职称发生了变化,那他的工资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当职称发生变化时,首先反映在人事系统,而财务系统与人事系统不互通,所以无法及时调整其相应的工资。像这种情况很多,因为学校是一个整体,所有部门之间要协调运作,而他们的信息又只能在各自内部流通,这就必然发生矛盾,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管理任务繁杂。因此如何有效的使这些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 数据中心的重要作用

(1)整合资源,减少学校在运行环境、维护人员等方面的重复投资。

对共享数据实行统一管理,例如将数据中心管理分为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数据库管理、客户服务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人员成本。由于人员分组保证了每个组的成员在所管理的领域中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因此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2)运行平台整合,实施有效的安全防护与管理。

当共享数据实行统一管理时,只有数据中心的数据对外开放,各个应用系统数据保持独立且仅限内部使用,而数据中心配有专门安全管理人员,使得数据安全性更有保障。

(3)数据沟通、数据存储的有效管理。

数据存放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对系统来说是最重要。各应用系统是整个单位大系统的一部分,许多数据都需要提供给各应用系统进行共享。如何设计数据库的结构使各应用系统能够方便、有效的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共享,这也是数据中心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做好数据的存储与备份,并且提供异地的备份,这是数据安全的最有效和最可靠的保证。

3 常见的解决思路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如何解决各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每个人都有不同想法去实现,下面列举几种常见解决思路及存在的问题,如:

(1)将整个单位、公司、企业的所有系统交由一家软件公司承包开发。

从表面上看,同一家公司开发整个系统,数据结构和信息标准能很好的统一,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联互通,这应该是解决该问题的最好办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很难行通。各软件开发公司的主打产品不同,因此不能保证每一个应用子系统都能做到最好。一方面,由一家软件公司承包开发的开发成本太高,导致用户购买费用也相应过高,因为整个系统都要重新设计、重新开发,而且很难做好后期维护工作;另一方面,各个应用系统在市场都已有相对成熟的产品,价格也相对便宜。比如金碟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铂金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知名品牌。

(2)各系统预留数据接口

看似预留数据接口是个很不错的解决思路,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预留的接口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如:不用用户要求不同接口、同一用户不同时期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数据库类型存在多样性等。软件公司很难为每个用户去开发不同的数据接口。第二,不同软件公司开发的子系统所定义的数据结构、信息标准不同,预留数据接口兼容性较差。第三,软件需要不断维护更新,接口也会发生变化,已预留的接口间很难再统一。

4 设计思想

为了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不同系统之间如何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在广泛调查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数据中心,设计统一数据平台的设计思想。

首先,按信息标准设计数据中心,可以使用MS SQL SERVER数据库,如数据量非常大、安全系数要求很高,建议使用ORACLE数据库。各系统中数据均分为私有数据(只在本部门内部使用)和共享数据(与其他系统数据存在关联)。其次,设计抽取转换工具首先将各系统中的数据通过抽取共享数据转换成统一标准数据格式导入数据中心。再次,数据中心系统(数据统一管理平台)管理员对整个数据中心进行权限分配及数据管理。最后,由各系统根据所赋予不同权限从标准的数据中心提出所需数据,不同的需要可以使用同步更新或异步更新来实现,以及在数据中心做相应扩展开发。统一数据中心实现原理及模块功能示意图如下:

各模块功能、性能要求:第一,数据转换、抽取及更新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抽取公用数据转换为统一数据格式并导入数据中心,性能要求能够分级设定权限管理、数据库接口丰富,能实现对不同数据库表内相关字段读取,要求数据处理灵活、安全、扩展性能好、更新设置灵活等。

第二,数据中心系统(统一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数据中心的信息管理、权限分配、保障数据安全等.性能要求有友好的管理界面,管理员设定自由权限进行数据管理,不同用户可以根据分配权限操作数据,使得数据安全可靠。第三,公用信息使用及开发平台:主要功能是实现从数据中心提出相关数据,或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应用系统.性能要求数据传输速度快、信息标准统一。

5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对解决目前应用系统中存在不同系统之间如何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提出建立数据中心,设计统一数据平台的设计思想,希望通过这个设计思想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戚丽,吴海燕,冯珂. 校园数据中心建设问题探讨[J]. 全国高校信息化研究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3,10:135-139.

[2]沈锡臣,陈怀楚. 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43(4):P529-531.

数据中心能效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银行;发展战略;数据中心;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8-4308-02

数据中心管理是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指银行为了实现信息化目标,优化配置数据中心IT资源要素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数据中心管理必须以银行发展战略为前提,明确信息化目标和重点,做好管理规划与部署,确保数据中心管理与运行的连续性、协调性、高效性,使数据中心的管理必须服务于银行各项业务的经营活动。

1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数据中心管理的协调性

优化组织结构是确保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和统一协调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将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组织在一起,及时沟通情况,共同解决各种技术难题。由于数据中心的生产系统处于全天候不间断运行状态,所以运行部、客户服务部、技术管理部、系统部、网络部、应用部、设备部、安全部等各部门必须建立7×24小时值班制度,同时根据各部门在管理流程中的不同职能,在值班期间将所有部门划归为运行操作与监控、现场管理、技术维护、客户服务四大模块,并由当日值班总负责人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其中,负责运行操作与控制的部门为运行部,负责现场管理的部门为生产调度部,负责技术维护的部门为系统部、应用部、网络部、开放平台部、安全部、设备部,负责客户服务的部门为客户服务部。使各部门分工明确,并接受统一调度,对信息系统实施集中维护,让所有员工都正确认识到自身在银行发展中应担负的责任和所起到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局面,为数据中心高效化管理奠定人力资本基础。

2优化业务管理,提高数据中心管理的连续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系统、综合业务系统、国际业务系统等重要信息系统越来越依赖于数据中心的有效管理。由于银行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转与数据中心管理的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数据中心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业务的连续性上。数据中心应该通过优化系统架构、降低单点故障发生率、做好性能分析、制定应急预案、运用先进管理技术等措施,构建科学的运行、管理、维护流程,保障业务的连续性运转,有效规避人为误操作风险,缩短业务中断时间,以提升数据中心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3建立安全防范系统,提高数据中心管理的安全性

建立安全防范系统是确保银行数据中心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安全防范系统主要由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等系统构成,设备设置在数据中心的值班室内。

3.1视频监视系统

视频监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确保数据中心室内外的安全,它能够实时对被控现场及控制目标的具体情况进行显示和记录,有助于保全人员及时采取各种有效地应对措施。该系统不仅具备实时视频探测、监视、显示以及记录等功能,并且还具有图像复核及报警功能,同时可与BMS(建筑管理系统)进行联网,从而实现了统一的管理。系统的监控功能主要靠摄像机来实现,摄像机可安装在以下位置上:出入口、电梯、通道、数据中心机房内等等。

3.2入侵报警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非法入侵,并确保数据中心安全。可将红外波探测器设置在数据中心的各主要出入口、通道以及核心机房内,并将破碎报警装置安装在外墙窗户上。通过对上述重要区域的布放,能够有效地避免非法入侵。入侵报警系统通过主机上的接口可与当地110报警中心进行联网,进一步确保了数据中心的安全性。

4实施成本控制,提高数据中心管理的高效性

追求最佳的经营利润是银行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数据中心应当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模式,力求降低数据中心运营成本。首先,做好成本细化管理。在机房环境管理方面,合理规划空间、空调、电源、承重,使用节能型计算机设备,降低电能消耗。在计算节点方面,积极运用现代化虚拟技术,优化整合计算节点,以强化单位空间的计算能力。同时,善于开发和利用闲置的计算资源,使计算节点数量最小化。在存储节点方面,建立数据交换平台,降低存储空间消耗,使数据能够满足多种业务和管理需求,提高存储空间利用率;再次,明晰成本管理途径。为了确保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应当提高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保证管理和技术上的可扩展性和统一性。为了增强业务系统故障响应能力,应当缩短故障恢复时间,对综合业务系统实施实时、集中、智能化管理。此外,数据中心还应建立服务支持系统,构建数据中心问题管理流程,以提升数据中心服务水平,实现运营成本控制目标。

5结论

总而言之,数据中心管理要以银行发展战略为出发点,不断优化管理流程,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营效率。与此同时,银行必须强化科技队伍建设,不断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不断改进和创新数据中心管理手段,以提高数据中心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军,龚慧钦.银行数据中心UPS系统的配置与维护管理[J].中国金融电脑,2007(10).

数据中心能效管理范文第5篇

云计算、大数据的兴起使数据中心建设进入到快速成长阶段,提高数据中心的集中式管理水平,对数据中心的运营至关重要。将数据中心中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产品和设备集中到一个平台上进行管理,让能效达到最高,是数据中心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DCIM(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应运而生。

在数据中心领域,DCIM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在布线领域,智能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概念和目标上来看,两者不谋而合。用软件管理硬件,使基础设施管理与IT管理两个原本泾渭分明的领域不再各自为政,最终实现两者的最佳融合。

统一管理平台

据Gartner预计,到2016年,DCIM的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17亿美元。“DCIM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市场。通过将数据中心里的设施管理和IT管理集中起来,DCIM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的平台,来管理数据中心内的能源、空间和连接。”康普大中国区技术经理吴健表示。他认为,DCIM对于提高企业的战略价值不容小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据IDC报告,有58%的数据中心将IT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管理分成了不同的部门。这种人为的组织架构划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员管理和权责划分,却增加了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降低了数据中心运维的效率,甚至提高了数据中心发生事故的风险。此外,很多数据中心当前的管理相对分散,比如没有统一视图让管理者获得相关信息,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难以关联和共享等,使用户的管理成本加大,也大大提高了数据中心管理的复杂程度。

对数据中心管理者而言,拥有一个统一的DCIM平台同时管理IT和基础设施至关重要。只有对机房设备的容量、功耗、空间、承重等信息有了直观了解,才能防患于未然,提高数据中心的可靠性。

基础设施和管理应用之间要建立一种清晰的管理和对应关系,所以对于布线厂商来说,推进智能化产品势在必行。但是,在推进智能化产品的过程中又存在诸多挑战。在康普大中华区技术咨询经理丁世深看来,这些挑战分为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他认为:“一方面,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能否降低、正常运行时间能否确保、人员分配是否合理是可量化的挑战。这些指标虽然在实现过程中不容易管理,但它们是容易衡量的,所以很多企业会针对这些关键绩效指标执行相关措施。另一方面,有些挑战是很难量化的,比如能否确保以客户为中心交付最优的服务,并依托企业数据中心的系统、服务和信息确保提供最佳的服务体验。即使难以量化,但从长远来看,它们能够更加贴近用户,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会更有意义。”

无缝自动化集成

从布线的角度来看,为什么DCIM越来越重要?吴健认为有两大原因:一、云计算、虚拟化的兴起使数据中心的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拥有一两万个信息端口数的综合布线系统已经很多,这使得布线系统的管理成本增高,成为用户和系统集成商的负担,他们需要一些智能化的手段来降低管理成本;二、数据中心日益演进,国内IT资源的管理已经相对成熟,而基础设施管理相对混乱,这就催生了新型的解决方案。

为节省空间,高密度布线已经成为主流,造成了网络机柜和线缆密度的增加,这不仅在外观上比较混乱,还对数据中心的可靠性带来威胁,往往会给人一种高效率和高密度不可兼得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下,更需要有良好的管理平台作支撑。据了解,在西蒙MapIT G2智能基础设施管理方案中,增加了角形配线架,将智能监控和角形配置结合在一起,便于高密度配线路由,且不再需要在机架上安装额外的线缆管理器。

在数据中心的发展过程中,高密度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通常所说的高密度不只体现在物理空间方面,还体现在功率方面。数据中心功率密度与日俱增,对电力和制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智能布线系统能够对温度、能源等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协助用户做好数据中心的降温和能源使用优化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数据中心中,智能布线系统不仅能够与高密度特性共存,而且还能彼此协调,相互支撑。

3D可视化管理

随着云计算数据中心共享IT资源池的应用服务模式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数据中心服务器虚拟化和网络设备虚拟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采用虚拟化技术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与传统数据中心有较大的差异。云计算虚拟化数据中心为降低延时,普遍采用二层网络架构,服务器端大量采用TOR(Top of Row)网络架构。与传统EOR(End of Row)不同,TOR网络架构每个服务器机柜单独配置接入层交换机,使得水平配线区HDA(计算机房内设置水平交叉连接设施的空间)与设备配线区EDA(计算机房内设备交叉连接设施的空间)融合在了一起,就需要在设备机柜的HDA配线设备和主配线区MDA(计算机房内设置主交叉连接设施的空间)处进行智能配线管理。

虚拟化加大了数据中心管理的复杂性,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数据中心的运行状态,业内诸多布线公司无一例外地推出DCIM解决方案或者升级原有方案。据悉,为了增强在DCIM领域的专业性,康普收购了开放式企业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公司iTRACS。基于康普imVision解决方案构建的iTRACS融合物理基础设施平台CPIM,结合三维可视化建模,可以全面展现包括能耗、散热状况、网络连接、强电连接在内的整个物理生态系统,并可提供服务器性能、存储容量等其他统计信息。用户可以借助该平台在一个实时的可视化三维环境中查看、了解、管理和不断优化这些动态要素。近日,康普还了配备myAnalytics分析引擎的CPIM3.1版本,将来自不同数据源和工具的信息汇集整合到单一的整体管理环境,为用户生成更加优质、直观的DCIM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