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堂 教学 改革

Realzing newly maths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ation

YIN Jie

Abstract: We can grasp the trend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ation and provide classroom reformation with new orientation only when we rethink classroom gradually, and set up correct teaching viewpoint adapting to develpment.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ation

在众多改革举措中,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角色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及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不能说是真正改变了学校生活和教师行为。

一、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改革

1.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许多教师至今在课堂上是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传授了知识,把“术业有专攻”的学识传递、授予了学生,自己的职责也就完成了。这种看法也许在韩愈所处的年代或者说农业经济时代是合理的,而对于知识更新速度日趋加快,信息日益纷繁多样的今天来说,却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生学习必备的素养,是时展对学生的期盼。把课堂当作知识的“交易所”,从教师一方转移至学生一方,虽然学生也可获得知识,但一来掌握的这些知识难以牢固,二来无法透过知识的深究过程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地吸取知识,更无法成为知识的创新者。在这里,教师要明确知识既是“名词”,更是“动词”。通过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的知识才是掌握最牢固的知识,才是最能有运用空间和价值的知识。

2.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若教师如同舞台表演一样,一味地把自己的行为演示给别人看,按照教材或教案设计亦步亦趋地展示自己的行为,把学生当作观众,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教学也就成了没有学生参与甚至是完全忽视学生的教师单方面的活动。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却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讲,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地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与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是否有成效。

3.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社会学角度看,课堂呈现的是人际交往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画面;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呈现的是教师与学生心理不断调适、冲突的画面。同时,课堂还是动态存在的,即使教师备课准备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中会出现的形形的情况和事件。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各样信息的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

二、数学课堂改革的设想

1.教师要具有赏识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师生关系突出“爱”。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秘诀、教师要将自己定位在是学生尊敬的长者,而且是学生合作的伙伴、学习探讨的对手、交心的挚友。教师要抛弃“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放下“教师爷”的架子,让“爱”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爱的火焰把铁炼成钢。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理解学生,信任爱护学生,加强感情投入,为学生创设一个鼓励发表不同见解、容忍错误的宽松环境。把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发言的权和留给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心情舒畅地参与讨论和交流,在平等对话中发掘学生的优点,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添勇气,培养上进心,张扬个性。“感心者莫先乎情”。正是在平等和谐互动的教育情境中,“润物细无声”课堂教学才有保证。这与仅靠制度和权威维持的教育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2.教师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致用”意识,教学信息突出“新”。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课维系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数学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坚持数学课“学以致用”的原则,不仅理论阐述准确、全面、系统,而且内容也能体现“时代性”,把握“变化性”。不能死啃教材,要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要重视反馈及时进行调控,使课堂生动、活泼打破沉寂。现代生活中有股票分折、商业贷款、价格利润、概率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适当引用这些例子,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必然是有所裨益的。

3.教师作用突出“导”,课堂教学突出“学”,课堂气氛突出“活”。 教师要具有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双主统一”意识。主体性和发展性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会学会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十分重视合理安排“双边活动”。宋代教育家朱熹说:“指引者,师之功也”。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做喋喋不休的“讲师”,要当好编导,或设疑激趣;或穿针引线;或画龙点睛;学生有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心理有障碍,善于开导;学生作业上有疑难,善于辅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会用”,注重学法指导。更要着重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体验成功,为学生创造乐学的氛围。

课堂教学中,要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根本目标。或设置问题;或比较辨别;或运用案例;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讨论、评论、争论。学生不是被动的观众,而是直接参与的演员,应积极探索、主动学习、思维开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教师要具有的举纲驭本的“标推”意识和重点意识,教材处理把握“度”。 首先对教科书全面分析、整合,优化教学内容,避免本学科内不同年级教材和与其他学科教材重复教学,合理用力,教其不知;详讲重点,省讲、选讲非重点;善解难点、深广适度;点面结合;逻辑结构严密;努力挖掘培养能力,提高数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点和创新点。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精简”的同时,要适当“增加”教科书以外的活教材和一定的辅助材料等,克服教科书中某些章节的滞后性。不做教材的奴隶,不唯书不唯“上”。很多教师使用教材时,受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旧教材观的束缚,习惯于按图索骥。照本宣科,过分依赖参考资料等现成的东西,缺乏创造性。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第2篇

正确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判断一堂课是不是好课,以前的评价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看教师讲得如何。现在的评价多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得怎样。当前,有种讲法,认为课堂上老师讲得越少,就越能体现其主导作用,学生活动得越多,就越能体现其主体地位。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是双方的,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关键在于从哪个角度来判断。如果是从教的方面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况且,主体和客体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有人把学生的作用说成是主动作用倒比较切合实际。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作用发挥得好,就是体现出教师主导作用的成功。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体现,绝对不是以活动量的多少来衡量。现在提倡探究性学习,学生的探究与教师的讲授不是矛盾的,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不要把讲授和探究对立起来。课堂教学应摈弃灌输和填鸭式的老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确重要,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方法指导、技能训练的作用也不能低估。教法对学法的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学生学习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要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作出反馈。教法得当,不仅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而且可以使学生从教法领悟到学法,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学生,由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效果差别很大,这就体现出“导”的功夫。叶圣陶先生的著名观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强调的是“教”字。教什么,怎么教,这是关键。一部交响乐,演奏者的技艺再高,如果没有指挥家的指挥、协调,不能成为一曲和谐完美的乐章。

正确对待传统教学与改革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要扬弃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如何看待传统教学,又如何去构建新的教学方式,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和探讨。首先,要真正搞清楚哪些过时的东西该废除,哪些合理的东西该继承,不要一提改革就言必废除传统。好的传统不仅不能废除,还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是够传统了,但这方法和原则不仅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还是适用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启发式不等于提问式,讲授法不等于满堂灌。不能把废除注入式理解为老师不讲,也不能把师生的互动简单地理解为一问一答。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不等于发挥了学生主动作用。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勉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让学生乐学,效果肯定事半功倍。教学工作的现代化,不应当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现代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只能是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在教改工作中,我们应辩证地思考,不要走向极端。

授之以渔不能替代授之以鱼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正经历着从生存方式到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根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和主动的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要达此目的,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要“授之以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的话在今天新课程的理念看来当然不是太全面,但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教会做人、解答疑惑的责任还是应该尽到的。在课堂上必须讲授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不讲那是失职。教师是科学技术的传播者,民族文化薪火的传递者。这种传播和传递的作用不是光靠教给方法和技能就能全部体现的。光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完美无缺,学生的活动热热闹闹,而缺少对教材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分析;过于强调“怎样教”,而忽视了“教什么”,重形式而轻内容,这是一种花哨的浮躁教风。我们认为,教给学生知识和教给方法、技能同等重要。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关系,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教师当然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但也不能做一个旁观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怎能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把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结合起来,将夯实基础知识和培养探究创新能力统一起来。学生最想得到的是智慧的帮助,而不是单纯技巧的指点。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第3篇

小学语文 辩证认识

一、务实与求活的统一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础。

2、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二、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

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2000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四、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知识形成的结果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让学生获得孤立的知识为目的;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体验这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同时在求知中训练综合思考,使学生把握研究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求知识形成的结果,同时,更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方法;课堂

教师要想对课堂有效教学有所认识,首先应明确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心智和情感全面发展的过程,学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根本上说是进化赋予人类的潜能,所以,课堂学习过程应当成为学生释放学习潜能的过程,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出学生中蕴藏的巨大潜能。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惟一指标。

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效益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是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和突破口。如何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有效教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其次要有丰富的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课程教学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有效教学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第三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和专业的成长。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讲的课。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在思想品质、学识能力、个人魅力等方面给学生起表率作用,感染、熏陶学生,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其信服。同时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如果把目光始终关注在技能与知识的传授上,那么教学就成为目中无人的教学;如果没有伴随感情的生成与学生的精神成长,传授知识的过程就失去了传送的渠道与桥梁,那么知识就成为无根之木与无源之水。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就像草叶上的露珠,见到阳光或者有风吹草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三、探究有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方法,从教学过程说主要有三类:一是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二是进行技能活动的方法。三是进行情感活动的方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体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运用多媒体等设备,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兴趣越浓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

总之在课堂有效教学中,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式。

参考文献:

[1]崔允t著:《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第5篇

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两方面的活动完成的,只有通过师生间的提问、回答、反问、动手体验等活动,才能达到交流思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得如何,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志。

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而不是强迫他们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使课堂提问接触到学生心目中的问题,使他们的思想、感情与课题密切地联系起来。有一位老师教学“5的倍数的特征”时,他先写出一些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是5的倍数。学生都说不出来。教师说:“你们说数我来判断。”经过学生验证,教师都判断正确。这就引起了他们好奇心,纷纷要求教师讲解他是怎么判断的。由于解决了这个问题成了学生迫切的要求,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放手给学生思考空间

学生获取一种数学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这个过程的重要。怎么样让我们的孩子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就是在于研究知识的过程是否有思考,是否经过自己本身积极地探索发现了教学结论,如果是这样,他对数学的体验是幸福而自信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地思考。老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也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让老师在课堂上等待一分钟,就如同等了一个世纪。”听后觉得很有道理,说实话,在课堂上能做到等待一分钟很真不容易,因为忍受不了这种沉闷,所以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只要第一个学生举起手,就开始回答,结果大部分学生静静思考的氛围就打破了,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就随波逐流同意,老师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皆大欢喜。这样学生思维的含量就大大降低了,再有价值的问题也没起到作用。

要想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课堂的问题要给学生以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引发学生参与讨论。虽然一开始对孩子们来说有一点儿困难,但经过深入思考,在答问时,展示的是孩子们自己理解、感悟的过程,训练的是思维、表达的能力。且利用面向全体学生,较长时间的思考,为学生理解知识提供了可能,也为中差生感悟知识点,哪怕是一点儿,也提供了时间的保证,这样使他们也有所得,而不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在那里扮演着群众演员的角色,结果是一无所获。

放手让学生学数学,有很多种方法,如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等,这都是放手让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在课堂中互相质疑,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质疑,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的,而其中蕴涵着教育价值是多向的,如怎样去倾听别人的意见,怎样组织自己的语言去质疑等。

如在讲《估算》一节课时,讨论妈妈要买一台冰箱2012元,一个电磁炉298元大概要带多少钱?估计时,大家的思维活跃,有好几种估算结果和方法。

生1:我把2012元看成2000元,298元看做300元,这样大概要带2300元。

生2:我把2012元看成2010元,298元看做300元这样就是2310元。

生3:2000元加300元就是2300元,我一看后面还有数字,我估计大概就是2400元了。

生4:我和生2的差不多,是2310元老师把这些估算的结果写在黑板上,让大家进行评价。

生4:我觉得都可以。

生5:我觉得估计应该接近准确值,我同意2300元这个估计结果,既然是估计,买东西的时候带的钱比2300元多一些就行了。

生6:我觉得2300元、2400元这两个结果都行。(大家表示同意)

3、重视学生的数学体验,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以增进师生情感,丰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