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趣的天气科普小知识

有趣的天气科普小知识

有趣的天气科普小知识

有趣的天气科普小知识范文第1篇

在2014年1月4日,田老师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我们去了三个地方:海宁市气象局、民兵训练营和梨园社区科普馆,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比如看了最新的温度计,主要是电脑管理;看了雨量筒,它和想象中的有很大区别;知道了许多天气原理。在科普馆的活动,我看到了许多高科技的东西,让我了解到科技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收益很大。--管逸雯

这次科学小组的活动是期末复习中的“忙里偷闲”,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气象局的仪器都似曾相识,书本上的知识真实地展现在眼前。气象局年轻的工作人员热情的介绍更让我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巩固。虽然在民兵训练营只待了一刻钟左右,但却让我对训练营的布局有了解,与同学手挽手在跑道走过,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记忆呢?最后的梨园社区科普馆更是锻炼了我的智力,有趣的现象让同学们沉浸其中。整个活动过程我真的十分享受,下一次我想要好好努力,再争取活动机会!--吴丹萍

在气象局了解了许多不知道的知识,在科技馆玩得很开心。--董陈涛

今天,我参观了海宁气象局、民兵训练营和梨园社区的科普馆。在气象局,我们实地观察了许多天气观测设备,如:风向标、风速仪、百叶箱等。工作人员还为我们讲解有关气象知识。接着我们参观民兵训练营,陈思爸爸当解说员。最后,我们到了科普馆,看到了许多新奇的东西。这次活动我收获很大。--钱宇豪

参加这次活动,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张繁华

科技的力量真伟大,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与生产,使人类更容易掌握大自然的行为,我相信,科技一定会越来越先进发达。--邵振国

田老师带我们参观了气象局和科技馆,尝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顾烨凯

通过这次活动,我受益匪浅。在气象局,我参观了气象观测站,了解了多种测量天气的仪器,并且在叔叔阿姨的讲解下,知道了除书中知识点以外的其它许多知识,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天气与气候。在民兵训练营,在陈思爸爸的解说下,大致了解了民兵训练营的布局。在梨园社区科普馆,我亲身体验了许多现代科技成果,并在说明标签的帮助下知道了它们的工作原理。我希望下学期,我们小组能够继续努力表现,争取参加更多的活动。 --张祎杰

这次活动使我认识了课本以外的知识,还见识了许多高科技的知识,以及科普馆内的膳食搭配对自身健康有很大帮助,走进门口使我领悟到了手动翻页的神奇科技,环保的概念让人耳目一新,还认识了人体的构造、勾股定理、趣味九连环、锥体转动方向、视频的动感效果、风的发电和水的发电原理等。不仅增加了科普知识,还为我们以后的课程知识做了铺垫,使我受益匪浅。--汤炜丽

田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气象局,让我们学到了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让我们见识到了气象局的工作人员的知识广博。接着,我们又去了民兵训练营,那儿操场的煤渣跑道踩着软软的,真舒服。最后,我们来到了梨园科技馆,见识到了科技的神奇,我们玩得很开心。科技真是神奇又伟大。唯一不足的,忘记给田老师报平安了,也许是意犹未尽。如果下次仍有机会参加,一定不会忘记了。--郭濛婕

本次活动让我了解了很多有用的知识,我知道了天气产生的现象及原因,知道了我国最早的气象台,也了解了各种用来推测天气的仪器。科普馆则使我看到明白了一些有趣的事和现象,见证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妙。遗憾的是没能解出九连环。这次能有机会了解这么多事物,靠的是小组成员间的合作、默契和大家的努力,同时也要谢谢各位家长的支持,我希望我和我的组员能通过这次活动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神奇,也期待着在期末考试中能获得满意的分数。--陈思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知道了一些不知的东西,巩固了书本上的知识,亲眼看见了百叶箱、风向标……让我印象更加深刻。在下学期要更努力,争取参加每一次小组实践活动。--孙晓艳

我感受到科技的伟大和奇妙,给我们带来了无穷乐趣,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姚丹杰

通过这次活动,我看到了许多未曾亲眼见过的东西,知道了以前用的雨量筒与现在用的雨量筒,还亲身体验读取风向,还知道了天气预报是源于战争,最早的是1849年北京地磁气象台。这次体验感触很深。--卞烨

有趣的天气科普小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普类书籍 阅读 交流策略

科普类书籍是以现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用科学和辩证的视角剖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书籍。读科普类的书对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可事实上学生不太喜欢读这类书,因为科普类书籍大都枯燥乏味,比较难读懂,没有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丰富感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阅读交流时如果像文学类作品那样讲讲故事情节、聊聊人物形象,显然行不通。那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科普类书籍的能力?笔者认为在阅读交流时根据科普书籍的文体特点、文本内容采用多样的阅读策略至关重要。

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一书讲述日常生活中万物的故事,分别涉及城市的衣食住行、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物品、人与自然三个方面,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对于这些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交流策略。下面笔者就以此书为例谈谈高年级科普类书籍阅读交流的一些策略。

策略一:借助图表

《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辑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大自然中的科学知识,有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有些是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的,还有是读了此书后想知道的另外一些知识。阅读时,可让学生借助下面这份表格,在书中做上不同的记号,也可以将相关要点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表格相应的位置,便于和同学交流。

交流时,重点围绕读懂了哪些新的大自然的文字,用简洁的概括的话语与同学分享,如砧状云是雷雨的前兆;白嘴鸦飞来,表示春天已到;雪花原来有很多形状;北方气流和南方气流相遇会生成旋风;碱液可以消灭麦粒的天敌――象甲虫……把还想知道的知识进行归类,对不理解的知识鼓励课外再读其他的科普读物,适时进行相关读物推荐,激起学生阅读其他科普读物的愿望。

策略二:绘图讲解

通过阅读交流,学生已粗略地读懂了一些大自然的文字,教师可继续引导:那你能揭秘大自然的文字吗?像雪花有很多形状,可到底有哪些形状,你能画出来吗?像冰雹是怎样形成的,能借助示意图介绍给大家吗?能用流程图来画画水的奇异经历,并介绍给大家吗?麦子的敌人到底有哪些,长什么样,你会画吗?每个小组可以就最感兴趣的或认为最神奇的1种或2种大自然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抓住重点,绘制好概念图、示意图或流程图,并借助所绘的图做好交流准备,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下面就是学生所绘的“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阅读交流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他们在提取信息、绘制图画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并且在借助绘图讲解中使知识点更清晰,阅读的兴趣更浓。

策略三:知识竞赛

本书第二辑是《城市里的故事》,讲述了城市里的街道、地铁、电流、路灯、自来水、马戏团、生物园地、剧院舞台等的有关知识。阅读本辑时,可让学生边阅读边对特别感兴趣的、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让自己大开眼界的知识点做上记号,然后根据书中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出考题(要附上答案),来解密“城市的衣食住行”。每个学生至少出10题,题型要丰富,可以文字形式呈现,也可以图画形式呈现。(下文呈示的是一位学生出的题)

选择题。

(1) ( A )和( C )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表。

A.地球 B.闹钟 C.星空 D.手表

(2) 鹦鹉每天吃( A )食物就够了。

A.25克 B.250克 C.25千克 D.250千克

是非题。

(1)最早的街灯是瓦斯灯。( × )

(2)大象每天要吃10公斤的糠麸、油饼、黑面包。( × )

(3)照明器具既能表现彩虹,也能表现耀眼的闪电,还能表现极光。( √ )

简单的问答题。

(1)地铁里的空气又新鲜又清洁,是因为那里有什么?(通风机)

(2)无形的劳动者是谁?(电流)

(3)你知道除了书中讲到的最早的蒸汽发电,后来的水力发电外,现在还有什么发电?至少说出2个。(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潮汐发电等)

下面4幅图分别是什么,你认识吗?

在各自出题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知识竞赛题及答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答题分必答和抢答,答对加10分,抢答错扣10分,最后决出此次竞赛的冠军组,同时根据编题及竞赛评选出最佳小组合作奖。

这样的阅读交流不单单关注了结果,更关注了阅读交流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内化,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类读物的兴趣。

策略四:制作海报

有趣的天气科普小知识范文第3篇

>> 初中地理社团活动的实践与体会 对职高数学社团活动开展的认识 关于学校开展社团活动的几点思考 乡镇学校开展社团活动的探究与思考 开展社团活动,提升语文素养 学生社团活动的课程化 小学剪纸社团活动的思考 中职地理社团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中学开展天文社团活动的思路与方法 积极开展社团活动着力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 研究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在医学生中开展急救社团活动的意义 学生机器人展示对社团活动开展的促进作用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心理社团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高中开展体育社团活动必要性的探讨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社团活动的实践研究 论职业学校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重要性 高校社团活动开展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在社团活动课中开展英语故事教学的尝试 浅谈疆内初中班综合实践社团活动的开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在实地考察、调查研究中培养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意识,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科普宣传――地理知识的“宣传者”

“天地人”社团通过《地理周报》、社会宣传、科普小品等方式进行地理科普知识宣传。历城一中地理周报自2007年正式在校内发行,最初由地理教师负责,“天地人”社团成立后改由社团承办,并在山东省第二届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获山东省一等奖。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与实践,地理周报逐渐形成了特别关注、地理博览、地理趣闻、地理诗词四个栏目体系,在特别关注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地理博览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在地理趣闻中享受地理的快乐,在地理诗词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本校作为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地理科技馆就是地震科普知识学习、宣传的主战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近年来“天地人”社团于5月12日定期在地理科技馆科普、宣传地震知识,并走上市集广场积极宣传(图4)。地震知识科普宣传中,提高了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了公众在地震灾害中的自救、互救能力。

四、辩论竞赛――地理知识的“质疑者”

地理社团在开展活动中,经常采用辩论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辩论、在辩论中明智。

2014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一个“暖冬”,全国平均气温-2.9℃,较常年同期(-3.4℃)偏高0.5℃,为近5年来最高。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则真实再现了《后天》景象,2014年新年伊始至4月份频繁遭受暴风雪袭击,多地最低气温甚至打破近100多年来的低温纪录。这些地理热点新闻在历城一中地理周报刊登后,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学生热议的话题。为此,“天地人”地理社团就组织了一场“全球气候变化,你怎么看?”的辩论会。

地理社团依据课程标准和高中地理教材的要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生需求出发,在不同时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还促进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出版社,2003.

有趣的天气科普小知识范文第4篇

这是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账号置顶的一条微博,是去年10月份发的,到现在有1万的转发和评论,6万的点赞。但这样的表态也抑制不住各位网友的热情。每天博物君还是很收到很多类似的问题,甚至在知乎上,“博物杂志君和戴胜有什么爱恨情仇?”“为什么博物杂志君喜欢夹竹桃天蛾幼虫?”类似的问题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博物君无疑是一个“网红”。从开始的几万粉丝到如今的五百多万,他用一种时而高冷、时而逗X的方式,树立起了别具一格的科普达人风格。

但博物君也有苦恼,从这条置顶微博就能看出来。他得不厌其烦地回答很多重复的、模糊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有时候甚至是无厘头的问题。到了后来,网友们给博物君的问题已经超出了科普的范围,博物君不仅要认虫子、介绍吃法,还得认牌匾上的各种字体奇怪的字。

博物君本名叫张辰亮。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抛开博物君的身份,他是一个“曾经想搞科研,但后来觉得没意思就不搞了,于是停留在个人兴趣水平的自然爱好者”。张辰亮从小就对动物感兴趣,喜欢昆虫,但也对海洋生物格外感兴趣。

研究生阶段,他选择了研究半翅目昆虫,并专注于臭屁虫的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张辰亮却发现自己原来感兴趣的、喜欢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枯燥。科研变成了每天做研究、看英文文献、用大众看不懂的一套语言去生产学术论文。“我的很多朋友也是自然爱好者,他们慢慢地就从事科研工作了,我很敬佩他们。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我不希望把一个本来的爱好变得枯燥,所以就选择了科普。”

张辰亮觉得自己有两个特点,十分适合做科普。第一是自己知道了什么总是抑制不住地想和别人分享。另一个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常常也是大家感兴趣的,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也是大家能够看懂和听懂的。正是这种乐于分享的精神和大众化的兴趣点,让张辰亮在管理博物杂志的微博账号时更加得心应手。

但张辰亮也不是一开始就完全了解大众的兴趣点所在。他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在中国农业大学读农业昆虫和害虫防治研究生期间,他就曾经尝试写科普文章,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大家分享。但慢慢地他发现大众对其中很多知识并不感兴趣。于是张辰亮觉得,如果想做让大家都能接受的科普,就得知道大众的兴趣点究竟在哪里:“你得说生活中最常见的、能用上的知识。有一个问题是很多做学术研究的朋友,他知道的东西特别多,但是你让他写一个科普,或者是给小孩浅显讲讲的时候,介绍自己的领域,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我刚开始也是这样,完全进入到自己的状态,看英文文献,了解业界最新动态。慢慢就会觉得大家感兴趣的知识是不值得讨论的,所以也不会想到去介绍相关的知识。”

因此张辰亮后来想明白了,如果要在科学知识的通俗性、趣味性和学术性、专业性之间达到平衡,就不能变成一个百分之百的学术人,而是要有一半的身体在普通老百姓这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能够用通俗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文风去和大家聊天,能让自己接地气。

但这种大众化和接地气,有的时候也让张辰亮困扰和纠结。做了几年的博物君,张辰亮逐渐摸索出大家的两个最集中的兴趣点,一是吃,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动物和植物。最早从博物杂志微博传出来一个词,叫做“能好怎”,意思是那些总是拿着一个生物问博物君“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的粉丝。一开始张辰亮觉得这个梗易懂、好用,大家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后来他意识到了问题,普通老百姓没有分辨能力,他们不知道什么动物能吃,什么动物不能吃、应该被保护。久而久之,大家的惯性思维是不管见到什么动物,都来问他能不能吃,这让他有些生气。“说得多了大家就会觉得什么都可以吃,博物君说到什么都介绍食谱。比如有的时候有人抓到一个鸟问我能不能吃,其实我看了是很生气的,因为鸟应该保护起来。但是你要是骂他,他又说你不是天天‘能好怎’的说吗?所以现在我也是不提‘能好怎’这三个字了。但老百姓就是对吃最感兴趣,这就是双刃剑。”张辰亮说。

张辰亮坦言,博物君这个身份确实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让自己有机会见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督促自己去了解去学习,并且在这个输出知识的过程中将其慢慢内化。“我得到这些知识后,我要和别人讲,我要写成文章,在输出的过程中,这些知识在我的脑子里真正变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记住。所以大家每天看到的是我向外输出的过程,但其实这也是我自己记忆的方式。另外每天看到网上那么多人给你提供各N新鲜的信息,有很多知识我自己也不知道,很多物种我自己也没见过。我去查资料,查完之后我既科普给别人了,我自己也学到了。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地方。”

但渐渐地张辰亮觉得自己成为了《博物杂志》的代言人,和它捆绑在一起。甚至在他的个人微博里,也总有很多网友不厌其烦地称呼他为博物君,抛给他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等待着他的回答。对张辰亮自己来说,博物君只是他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平日里他在杂志社还有其他的工作,他在《博物杂志》写一个关于海洋生物的专栏,为此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而闲暇时间,他也养迷你盆栽,研究合理的种植方法。张辰亮说有的玩家喜欢挑战,比如在家里弄一个冷室,种植高海拔植物。但他就喜欢养那些好活而且好看的植物,自己探索最佳种植方法,并且向大家普及。这一项工作和一项爱好,构成了他的两本新书《海错图笔记》和《掌中花园》。

《海e图笔记》可以说是对《海错图》的一种回应。据张辰亮介绍,《海错图》是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里面描绘了300多种生物,还有不少海滨植物。康熙年间,聂璜游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等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把它画下来,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他也会询问当地的渔民,来验证古书记载的真伪。这本《海错图》也叫《鱼谱》,是故宫所藏的五部画谱里唯一一部来自民间的。也许正因为它的草根性,加之聂璜在创作《海错图》时并没有任何想要将其写给皇家人士的念头,这本《海错图》还保持了它原本的诙谐和通俗。聂璜在里面说的都是大白话,讨论的也是人们感兴趣的日常话题。

和如今的大众一样,几百年前大家最感兴趣的,也是一种生物是否能吃,是否好吃,该怎么吃。比如在介绍到一种名为鲎的生物时,聂璜介绍了几种吃法:“腌藏其肉及子”“血调水蒸,凝如蛋糕”“尾间精白肉和椒醋生啖”等等。不仅如此,聂璜似乎也深知“饮食男女”“食色性也”的道理,在介绍到一种名为“海夫人”的生物――也即现在的贻贝――时,他还解释了为何要把这种贝叫做夫人:“肉状类妇人隐物,且有茸毛,故号海夫人。”如果在今天,聂璜应该和张辰亮一样,都是当“博物君”的绝佳人选。

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从某种程度上也延续了聂璜的写法。在大部分文章的最后,他都谈到了吃。张辰亮说,这既是为了展现《海错图》原书的风貌,同时也是因为这一直是大家的兴趣所在。但张辰亮认为吃不仅仅是关于口腹之欲,它也是一种知识:“比如这种东西因为身体的一些特征,只能这么吃,或者只能那么吃,它才好吃,否则就没法吃。所以通过吃法也能介绍一些身体的习性。因此我是以吃作为有一个切入点,而非仅仅是介绍吃的。”

另外,吸取了关于微博账号的经验,张辰亮在《海错图笔记》里,对于吃的介绍变得更为谨慎。他会介绍哪种生物可以吃,哪种不能吃,而是应该被保护起来。与此同时,他也会结合着《海错图》来讲一种生物在几百年间的数量变化情况,有的因为捕捞、环境污染或者是气候变化而数量减少。他希望借此唤起大家保护动物的意识,不要随意捕捞,不要认为什么都能吃。

从某种程度上,张辰亮和聂璜很像。他们都对海洋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也都有严谨的考察精神和接地气的文风。

有趣的天气科普小知识范文第5篇

1. 齐读课题。同学们,咱们是六年级学生了,学习语文应该具备自读自学的能力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对照课后问题勾画出课文里的相关信息,并简要写下答案要点。

2. 全班交流:

(1) 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这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在课文的第2~6自然段,这是文章中的主体部分。

能先写石灰石、花岗石,后写星星、云吗?为什么?课文里有没有答案?(提醒学生注意谋篇布局,注意表达顺序)

(2) 文字传递信息,那这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把关键词语圈出来。

第一个文字是星星,谁来读?(这一部分最想告诉我们――北极星可以辨别方向)

云、石灰石、花岗石同法进行。

小结:北极星能够辨别方向,云能够观察气象,石灰石、花岗石能告诉我们地质的变迁。

(3)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认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读课文最后一段,提炼要点)

(4)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知道哪些是大自然的文字?相机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师生互动,注意评价)

3. 小结:大自然的文字真是无处不在,难怪作者说:“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学生自己浏览课文,提取课文相关信息。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一方面要相信其阅读能力,相信他们能够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能够提取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另一方面,也要给予他们合适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取文本信息。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恰好统整了课文中的“知识点”,巧以用之,学生就有了提取信息的学习目标意识。

板块二:感受科普特点

一、 比较学习,感受科普特点

1. 课文通俗易懂,大家一读就明白。那么,我们还可以学习什么呢?请看材料二――(见下文)同样是写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和课文中的语言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是夜空能看到的亮度和位置较稳定的恒星。距地球北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可以靠它来辨别方向。

砧状云是积雨云的顶部冰晶结构,通常单体状,呈马鬃状,在发生雷阵雨时多见。如果上升气流更强,浓积云云顶即可更向上伸展,云顶冻结为冰晶,出现丝缕结构,在高空风的吹拂下,向水平方向展开成砧状,称为砧状云。

石灰石是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方解石的主要来源,通常是来自海洋生物的尸体沉降累积和陆地的落枝腐物残渣与泥沙一起,在河或海床上累积。

花岗石是一种由火山爆发的熔岩,在受到相当的压力的熔融状态下隆起至地壳表层,岩浆不喷出地面,而在地底下慢慢冷却凝固后形成的构造岩,是一种生成酸性火成岩,属于岩浆岩。

――引自“百度百科”

2. 现在,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写得生动有趣的呢?请你画出句子作为例子,待会来交流。

(1) 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这个加了引号的“爬”字,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呢?再去读读这部分文字。根据回答相机比较:换成“跑”“飞”不是更生动形象吗?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生动形象固然重要,但科学准确也很重要。这一个“爬”字不仅有了生动的“情趣”,也具备了科学的“理趣”。

(2) 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读来妙趣横生。)

(3) 一连串的设问:引人思考。

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3. 小结:这篇文章的作者真了不起,用看似普通的三个问句在和我们亲切对话,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在师生、生本的对话中,充分表达自我学习认知,并且在相互的表达之中能有更多的发现、更深刻的理解。简而言之,课堂学习要给予学生个体认知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提升。该环节教学中,对“爬”的理解,学生普遍只能到达“文学情趣”这一层面,因为学生学过了拟人手法,知道其妙处所在。因此“科学的理趣”体悟就显得格外有必要,因为一方面这是学生缺失的需要,另一方面这是这篇科学小品文的文本特质需要。

二、 触摸作者

1. 提到科学,很多人都觉得深奥、复杂,但作者伊林却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字来写科学知识。

2. 我们进一步走近伊林,出示作家卡片。其中很多信息,我们同学刚刚在学习中已经感受到了。

(1) 出示伊林的一些作品的封面。这些是伊林的一些代表作品,看看这些书的封面,很多都很旧很老了。是的,伊林去世已经整整61年了,然而他把对科学的热爱、对无数读者的喜爱都化作了文字,在向广大读者倾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喜爱科学、研究科学。

(2) 此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作品的名字――《黑白》《不夜天》《几点钟》《自动工厂》《行星的改造》《人和自然》,还有这本再版了不知多少次的《十万个为什么》。

板块三:拓展阅读,深化感知

一、 扩展阅读

1. 科普小品文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说明文形式的科学资料简练严谨,适合专业研究。面对不同的读者、不同的需要,就要采取不同的语言文字去表达。

2. 除了科普小品文、说明文,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方式来写科学知识?(童话、寓言、新闻等)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些课文吗――《石头书》《航天飞机》《恐龙》《水上飞机》《人类的“老师”》《变色龙》《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吗?下面请你读读根据课文改编的诗歌――《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的文字

你看那天上的星星,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有北极星的地方就是北方,

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云山变得像铁砧,

雷雨就要来到。

你看那地上灰色的石头,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石灰石,

有它的地方曾经是一片。

你看那森林里的花岗石,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冰搬来的,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有的。

大自然的文字呀,

你多么神奇,

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你,

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我们读懂你。

(1) 喜欢哪一节,你就读那一小节。

(2) 这是一首浅显的儿童诗,你觉得更适合谁去读呢?

3. 练习:

蚂蚁搬家要下雨,

蜘蛛张了网,必定大太阳,

鱼鳞上圈圈的秘密,

天空的时钟。

请查找资料,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一个有趣的作品。相信,你的作品一定也会有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