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范文第1篇

李文跃,1959年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二级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等院

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粉彩代表性传承人。

一、丝路史话

我们并不比古人更了解他们的历史,但我们却拥有了另一个全新的视角。李文跃以当代艺术家独特的视角重新演绎瓷上“丝绸之路”新视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的国家战略也直接影响到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蓬勃发展和陶瓷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方向。风华正茂的李文跃也同样面临深深的思考,是像前辈一样继承传统延续旧式,还是开拓创新,旧坛新酒,墨随时代。作为当代陶瓷人李文跃有自己的艺术观点和责任与担当,他认为瓷画艺术作品应该表现时代精神,再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李文跃确定了从厚重的中华历史题材领域寻找创作的主题从事瓷画艺术创作方向,从此他画中作品的人物主题不仅仅是婴戏、孩童、美女麻姑、八仙人物故事,作品作完成了从直观浅说的吉祥寓意表现到创作表现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主题瓷画创作表现的跨越。

于是圣贤孔子圣迹故事以及西域风情、昭君出塞、文姬归汉、长安出行、丝绸之路等历史文化题材开始出现在他的笔端,李文跃选择这些题材,一是服膺于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家文化的源头认同,弘扬华夏文化,二是李文跃祖籍植根于西北大漠的神灵的召唤,是对中华汉唐灿烂文化心之所向的自觉神往。

十几年来,为了寻找瓷上“丝绸之路”创作的灵感,李文跃曾多次前往甘肃、青海、新疆、、陕西等地写生,感悟汉唐帝国时代曾经的辉煌气势,感悟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地域文化与民俗历史。以自我的独特视角去感受丝绸之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温度与意境,探索黄沙掩埋下的历史文明与艺术脉络。考察历史文物、古代遗迹遗址、民俗风情获取第一手历史信息,通过李文跃创新粉墨彩瓷独有的绘画艺术语言创怍一幅幅有温度的瓷上“丝绸之路”历史,还原和再现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上,曾经的历史辉煌与汉唐帝国的壮阔强盛。

李文跃一次次的思考与探索,让他愈发感觉到,“丝绸之路”系列主题作品创怍就是一个文化的大磁铁场,他一步步建立起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体察,用瓷画诠释表现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题材再创作感性想象。对汉唐帝国中华文化、西域风情、民俗民风与生活的立体认知,便有了《西域风情》《长安出行》《一路春风一路歌》《文姬归汉》系列卡奇墨彩作品随之诞生。随后,他进一步聚焦于“丝绸之路”,2005年李文跃又一次亲历甘肃敦煌甘南等地写生,创作了高温窑变粉墨彩《昭君出塞》瓷板画,作品将高温色釉窑变装饰与瓷上粉墨彩绘画工艺巧妙结合在一起,注重其艺术性、材料性、工艺性的综合表现方式,追求瓷画艺术表现上的标新立异、强调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与美感。在意象情境表现与绘画作品整体构思上,高温釉色表现是画作的一部分,以大漠空旷、云雾缭绕之景色为意象,将多种不同的高温釉色按需吹、洒、画于坯体上,高温颜色釉在烧制过程中其色与釉交融的变化通过釉与釉的层叠以及窑变中形成的色泽斑斓、点壮的肌理变化与效果形成独一无二的景象。然后再在其瓷上巧妙构思绘以《昭君出塞》。画作没有太多的背景刻划,淡蓝釉色上勾绘北雁数只,浅赤色釉层仅绘胡杨二三,而铜红釉示古道崎岖,主题画面汉族官员的畏缩不前与匈奴使者的顾盼、疲惫的马匹,踟蹰的骆驼,拉开距离的队伍,以及策骆持节者的停伫,反映了长途跋涉的劳累。画中李文跃巧妙利用高温窑变的肌理语言和“以情置景”的表现手法,作品不仅巧妙地展现了昭君出塞时的情境气氛,还展现了以虚代实、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作品塑造的人物也各具情态,王昭君神情自若、汉官员持重端肃、匈奴使强悍恭敬,仕女娇弱沉思,画中人物个性气质和内心活动都刻划鲜明细腻。细节的安排,如琵琶旗旌、猎犬、水囊、逆飞的大雁也与画中人物的身份、意态相贴切,反映出李文跃观察生活细致入微的造化。

二、精神故乡

李文跃1959年生于景德镇,祖籍甘肃陇西人,敦煌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典范,且一直都以开放的精神和姿态兼容吸收西方的优秀文明。作为血脉相连根之所在的祖籍甘肃陶瓷艺术家,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故乡,他对西域风情特别关注并情有独钟。李文跃的瓷上丝绸之路是持久不断的精神之旅,多年来,他一次次跋涉在丝绸之路上,并以自己独有的瓷画艺术语言,创作出一件件丝绸之路系列画作,这些系列瓷画作品无不出于李文跃对中华汉唐帝国历史的回望,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与古代文明辉煌的探寻。

2013年9月和lO月,国家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由此诞生。现在看来,李文跃十多年以来创作这些瓷上丝绸之路系列绘瓷画作品似乎具有前瞻性眼光与当下“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达成了某种默契,“一路一带”已赋予“丝绸之路”重新腾飞的契机,也使‘丝绸之路”成为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资源走向世界,这对于多年来一直专于丝绸之路瓷画创作的李文跃来说,则倍感振奋,新时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陶瓷艺术家提供了新的思考与切入点和全新的艺术创作展示平台。他庆幸自己以一个瓷画艺术家的身份创作再现了一幅幅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建构了一件件中华民族“丝绸之路”气势恢弘的伟大历史画卷。

“丝绸之路”肇始于西汉,是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以西安为始、罗马为终,全长6440公里。“陆上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连接中国腹地,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前一世纪间,直到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干道。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以西汉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丝绸、茶叶、陶瓷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三、丝路花雨

李文跃祖先植根于西北大漠,中华汉唐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国气派使他心之向往情系丝路,并将其艺术创作的视野从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历史主题创作题材中走出来,拓展到茫茫戈壁,创作了一系列丝绸之路塞外风情作品,表现丝路为题材的作品内容有《丝绸之路》《大唐飞天》《西域风情》《欢歌载舞》《大漠风情》《春风十里丽人行》等等,这些题材为李文跃的瓷画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展现了民族历史的自豪感和文化多样性的感染力,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和表现空间,无疑是景德镇瓷画艺术创作崭新题材,更是李文跃艺术创作主题选择的新天地,因为他深深认知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作品必然唤起世人对其博大精深文化视界的思考,以及对这种中国文化的认同,也充分展示了当下陶瓷艺术家文化觉醒行走在艺术前沿的努力,体现出社会日渐文明的艺术要求,而不再是农业文明时期喜闻乐见的旧有模式。

对于一位艺术家或对于一件艺术品而言,除了题材新颖与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之外,表现手段更是尤为重要,没有自我独特的绘画语言与绘画思想就不是成功的艺术品。李文跃的瓷上丝绸之路作品创造性地将粉彩瓷的粉润柔和之美和墨彩瓷的清丽雅致之意韵融为一体,运用高温窑变釉彩独特工艺与艺术语言在瓷上展现别样的丝路风情。纵观李文跃的《丝绸之路》瓶即是如此,沙漠夕阳、戈壁、胡杨、俏丽佳人等骑着骆驼、穿越在丝绸之路荒漠戈壁中,器物上方结晶釉如仙女飞天洒下的片片丝路花雨,与器物下方大漠广阔色釉变化相配合,营造出西域自然天成的唯美瞬间。如果说高温窑变釉彩的艺术表现造就了其作品外在的视界惊艳,那么作品主题人物的艺术表现则是瓷画作品的灵魂,二者相映相衬形成李文跃独一无二的图式与绘画语言,画作人物驼队以粉彩绘画染色颇具娇态之姿,而画中走兽墨彩技艺的表现与结合使画面顿生动感,十分诱人。

粉墨彩作品《西域风情》瓷板画是李文跃最近完成的力作,画作运用粉墨彩艺术表现形式绘画丝路人物与驼队马群且行且歌,一路欢快奏乐前行的场景气势恢宏、浩浩荡荡。意象环境则采用高温釉彩对画面进行简化处理,欢歌载舞的人物画中缓缓前行的队伍博大雄浑,出神入化,作品画面表现简与繁、动与静、骆驼与马、相得益彰,作品将丝绸之路表现得更具盛世气象,形成了独具个性特色的丝路丝路风情历史画卷。

四、塞外风情

景德镇陶瓷历史题材绘画表现无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传统陶瓷绘画典故题材所置环境似乎为江南背景之定式,而李文跃的丝绸之路画作则将创造性地以高温釉彩表现苍茫壮美的西域风情,而不拘泥于人物特定时间与场景,采用不同的高温釉彩表现大漠空间意向情景,营造出广阔博大精深的历史,李文跃从丝绸之路历史典故西域风情中挖掘题材,使丝绸之路、系列作品增添一种浓郁的人文色彩。

粉墨彩《文姬归汉》瓷板画是李文跃塞外风情瓷画的代表之作,东汉才女蔡文姬(学者蔡邕的女儿)为羌胡兵所掳,流落至南匈奴12年,曹操将其赎回,让她为父亲整理遗著400余篇,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作品以高温色釉进行意象情境绘画,窑变釉营造塞外茫茫大漠自然环境,凸显出瓷画的独特美感,画中文姬回望匈奴跃马向前,汉朝使者则弓身骑马缓行。李文跃的《文姬归汉图》清晰呈现了精致的笔法趣味与气韵,渲染大气,且有一番山河气概。从而更加突显文姬归汉时的飒爽豪情。

而与《文姬归汉》相类似的作品《长安出行图》瓶,作品则主要表现唐太宗和藩,以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的故事。作者将高温釉彩窑变产生的色釉肌理效果于层面上细化成雾霭,形成妙趣横生的空间意象变化,继而以粉彩状写主题画面,强化物象与控制之间的“窑变艺术”与其主题画面焦灼烈日中的胡杨,漫天的黄沙,浩荡的出行队伍相融合,釉上釉下工艺绘画表现,淋漓尽致再现于瓷画上,生动感人。

李文跃凭其深厚的古典文化修为,以文人的眼光重读历史典故,并将心中感悟所得与陶瓷表现新工艺陶瓷新材料相融合,诠释于瓷画之中,在浓浓古风古韵中渲染创作出耐人寻味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与思想的塞外风情瓷上“丝绸之路”新画卷。

李文跃坦言“瓷上丝绸之路”系列作品不仅是地理和历史的概念,更是文化概念,在李文跃的心里,这条古老的文化带已经成为自己的精神所在,是自己瓷画创作艺术泉涌的重要源泉。是一幅幅瓷上丝绸之路所描绘的历史画卷。作为当代陶瓷艺术家,作为处在特定时代下的人,除了自身艺术学养与艺术形式进行挖掘、演绎之处,还需要将瓷画创作与陶瓷工艺的变化、革新、技术的提高结合起来,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尤其如此,艺术家不仅要有对艺术的追求,还要突显陶瓷的工艺美、材料美、造型美,把新的科技进步、工艺技术的提高与绘画技巧相结合起来,这是现代陶瓷人应该做的事,艺术作品创作要墨随时代。

李文跃的瓷上“z绸之路”系列瓷画作品无不出自其对中国汉唐风韵的回望,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上的多重古代文明交织沉淀的探寻与再现。“丝绸之路”是李文跃对中华文明历史文化心的向往,是链接历史世界的多维现象,他的作品的内核表现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人物永远是他心之向往的世界,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是他在用心灵谱写的一曲曲史诗般灿烂的丝路赞歌。他的瓷画艺术之路已成一座螺旋式向上的阶梯,攀登向上,由此构成了李文跃当今绘画表现形式上的变化,却从未背离瓷上“丝绸之路”创新表现的大格局。

五、《丝绸之路》系列作品展览与发表情况:

《西域风情》瓶2000年1月28日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李文跃、扬修勇、江金承陶瓷作品联展。

《牧歌》瓶2002年在上海书画出版社《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鉴赏》画集发表。

《昭君出行》瓷板画2007年3月27日参加文化部在莫斯科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举办的《白色金子・中国瓷器》精品展。

《丽人行》瓷板画2009年9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国瓷辉煌》画集发表。

《文姬归汉》瓷板画2009年明12日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中国陶瓷艺术”作品展。

《长安行》瓷板画2009年11月9日参加翰海2009年“当代陶瓷艺术”拍卖会。

《一路高歌》瓶2010年10月23日应邀参加韩国“传统与动向”国际陶瓷展。

《长安出行》瓶2011年11月3日应邀参加法国卢浮宫第十届国际文化遗产展。

《一路春风一路歌》瓶2011年11月24日应邀参加北京・合壁兴瓷都风,“学院情・景德镇学院派陶瓷展”。

《西域风情》瓶2012年12月30日在光明日报发表。

《春风十里丽人行》瓶2013年3月22日被选参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中国陶瓷艺术精品展”。

《西域风光》瓷板画2012年12月9日参加华艺“中国风,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专场拍卖会。

《昭君出塞》瓷板画2006年被选参加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评。

《大漠风情》瓶2012年12月被选参加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举办的“中英陶瓷文化交流展”。

《长安出行图》瓶2012年5月15日参加北京国际饭店“近现代陶瓷嘉德拍卖会”。

《丝绸之路》瓶、《西域风情》瓶等作品2014年发表在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家作品集・李文跃卷》。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丝路文化资源与产业;影视动漫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2-0011-04

一、丝绸之路新起点的争夺与发展趋向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是当前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国推行的一项重大国际战略决策。丝绸之路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之路,也是推进丝绸之路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国同中亚、东欧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着力建立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以宏大的国际视野确定了中国多维、多极、多层次、全方位的外交格局,以及向欧亚内陆全面开放的文化战略新态势。

自2013年秋季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中亚峰会上提出要与周边国家、地区共同开发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闻风而动,积极论证与定位各自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所处的地位与角色。陕西省西安市过去被公认为横贯亚、欧、非洲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但是近年对此定论似乎有所怀疑。有学者相继提出河南洛阳或南阳是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泉州,江苏扬州,浙江杭州、宁波,山东烟台,广西合浦等,以及澳门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始发港。

20世纪末,横贯东亚、中亚、东欧、北欧的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建成。21世纪初,又有江苏连云港、广东广州、以及天津、上海、重庆等地声称是丝绸之路的新起点。如今,全国丝绸之路沿途各行政区域又在火热争夺诸如经济与文化中心、高地、桥头堡的署名权。在此形势之下,陕西西安的传统名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仅西北五省来说,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方面做文章,而且动作都比较大。诸如青海省提出打造“新唐蕃古道”或“新丝绸之路”;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要建成中国与世界穆斯林经济文化交流的“新丝路”;甘肃省借助丝绸之路在境内最长距离的区域优势,高调唱响进一步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段”的新理念;有着全国最长边境线和诸多边防口岸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不甘示弱,屡次亮出“丝绸之路桥头堡”的国际品牌。

从整个中国西部来看,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丝绸之路沿线的众多省、市、自治区都在闻风而动,频繁使用丝绸之路“交通枢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文化产业高地”、“经济文化重镇”等新名称。因为特殊的地缘优势,如云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拟以“西南丝绸之路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而扬名海内外。

在历史与现实面前,到底谁能把握天赐良机得以长足发展,谁能借助于国家大政方针,名副其实地担当丝绸之路经济、文化建设的“排头兵”、“领军者”。归根到底,这都要靠各自所拥有的丝绸之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资源财富多少与所创造的经济、文化产业价值高低来向世人证实。

丝绸之路形成于中国秦汉以前,又称“玉石之路”或“陶瓷之路”。汉代奠定丝绸之路基本走向,以西北沙漠、绿洲为主干道,是贯通欧亚内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经陕西关中盆地、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塔里木盆地,跨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而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公里。其中在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全长4000多公里,约为全程的1/2强。

新丝绸之路即1992年全线开通的由中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港的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穿越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六个省区,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七国。这条新的国际大通道全长10800公里,在我国境内为4131公里,其中穿越西北地区的陆桥总长为3300公里。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居于黄河中游,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东南与湖北、河南相接,南邻四川省,西接甘肃省,西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北界内蒙古自治区。全省面积20.56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4%。如果按古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实际距离算,自西安经咸阳至宝鸡的距离仅有177公里。应该说,在此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空间非常有限,所占份额比较小。

不过,若论及地缘优势,西安居于中国的中心地理位置,为贯通东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又是对世界历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封建社会十三朝古都。古都长安在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方面积淀很厚,并具有一定的原创性与权威性。但是,自汉唐以后中国传统社会经历数千年的变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迁移,陕西省的历史地位有所下降,成为目前中国36个行政区之一,西安也只是西北地区的一个普通省会城市。

那么,如何恢复昔日陕西西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祥地、丝绸之路起点的辉煌历史地位,怎样借助中国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良好历史机遇,大力挖掘陕西境内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促进丝绸之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神圣而艰巨的任务。

二、陕西境内丝绸之路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传统文化资源雄厚,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间最长的省份。古代建都长安有13个朝代,先后有79个帝王在此执政,时间跨度长达1180多年,为中国七大古都之首。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决策的提出,给陕西省西安市恢复历史的荣耀,推动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的长足进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物遗存极为丰富多样。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现有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组),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全国首位。浏览陕西这座“天然历史博物馆”,随处可看到古代城阙遗址、宫殿遗址、古寺庙、古陵墓、古建筑等,其中仅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

根据有关资料所显示,陕西最佳历史遗迹如西安古城、秦始皇陵、黄帝陵、法门寺、古汉台、宝塔山等,多与省内丝绸之路文化有关。西安景区中主要有西安城墙、西安碑林博物馆、钟楼、鼓楼、大清真寺、城隍庙、八仙庵、关中书院、湘子庙、大雁塔、小雁塔、曲江遗址、唐代艺术馆、秦阿房宫、汉长安城遗址、大兴善寺、大明宫遗址、兴庆宫遗址、唐长安遗址等,也同样体现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

根据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等著《陕西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对陕西旅游区划文化资源统计:陕西省现有旅游资源9972项,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类型,其中地文景观380项,水域风光129项,生物景观22项,天象与气候景观5项,遗址遗迹2190项,建筑与设施1864项,旅游商品533项,人文活动1204项。人事记录分为人物、事件,艺术分为艺术团体、文学艺术作品、民间习俗、现代节庆。①按其自然与人文类划分,包含众多的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在内。

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涉及丝绸之路文化路段与建筑,主要集中在路、关、驿、亭、津、桥等方面。如乾县漠谷道、淳化秦直道、长安子午关和临皋驿、凤翔大和关、宝鸡大散关和汉栈道、陇县安戎关和大震关、眉县凤泉驿、咸阳杜邮亭和陶化驿、兴平县马嵬驿和望苑驿、岐山龙尾驿、永寿麻亭驿、长安西渭桥等。唐代诗人温庭筠《题望苑驿》诗曰:“东有马嵬驿,西有相思树。”《元和郡县图志》“清水县”条记: “分水驿,行人歌曰: 陇头流水,呜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唐代诗人杜甫《兵车行》诗云:“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宋代诗人陆游的《书愤》云:“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均散溢着浓厚的丝绸之路文化意蕴。

在陕西省境内与丝绸之路经济、文化关系密切的名胜古迹很多。如西安有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灞桥、大兴善寺、卧龙寺、青龙寺遗址、大雁塔、小雁塔、曲江池、大明宫遗址、兴庆宫遗址、碑林、化觉巷清真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城隍庙、广仁寺等,咸阳有周陵、秦都咸阳遗址、六国宫殿遗址、长陵、汉陵、中渭桥遗址、李墓、顺陵、千佛铁塔等,宝鸡有北首岭遗址、陈仓故城、金台观、鸡峰山等。

自古迄今,陕西籍的丝路历史名人很多,如云游西域昆仑的西周第五代君主周穆王,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汉中城固人张骞,东汉初年保据河西、奉戴汉室的扶风平陵人窦融,奉命南征任陇西太守的扶风茂陵人马援,东汉明帝时开拓西域的军事统帅扶风平陵人窦固,“投笔从戎”、奉命率吏士36人赴西域的扶风人班超及其子西域长史班勇,亲历西北边塞战场创作了许多边塞诗的京兆万年人王昌龄,随高仙芝参与怛罗斯之战、失败被俘后著有《经行记》的唐代旅行家杜环,遍历印度河上游的京兆云阳唐朝僧人悟空,全面反映了唐末社会动荡图景的文学家京兆杜陵人韦庄,创立“关学”的北宋凤翔府横渠人张载,以元朝陕西行省员外郎身份出使河湟洮岷地区的长安人许允德,遍历西域各地、与陈诚合著《西域行程记》及《西域番国志》的明户部左侍郎长安人李暹等。

客居陕西长安等地与丝绸之路文化发生密切关系的著名人物,如西汉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远嫁匈奴的王昭君,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出使东罗马的东汉使节甘英,汉魏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东晋僧人、旅行家法显,古代高僧、著名学者、翻译家鸠摩罗什,隋唐名臣裴矩,唐高宗时名将裴行俭,唐代远赴吐蕃和亲的文成公主,唐大将薛仁贵,唐代僧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义净,唐代大佛学家、旅行家玄奘,唐名将、高丽人高仙芝,唐朝著名边将封常清,唐朝天宝年间的名将西突厥后裔哥舒翰, 西凉国王李九世孙、唐代大诗人李白,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唐代边塞诗代表诗人岑参,唐新罗僧人慧超,唐日本僧人空海,唐朝地理学家贾耽,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李益,宋代著名使节王延德等。

古都长安出现的反映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传世典籍,如西汉刘歆撰《西京杂记》,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晋潘岳撰《关中记》,孙星衍序断为汉末人撰《三辅黄图》,北魏僧官宋云撰《宋云行纪》,东晋沙门法显撰《佛国记》,隋裴矩撰《西域图记》,唐王名远撰《西域图记》,唐杜环撰《经行记》,唐韦述撰《两京新记》,唐玄奘、辩机撰《大唐西域记》,唐慧立、彦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日本释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唐高僧鉴真撰《法务赠大僧正唐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唐崔令钦撰《教坊记》,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唐南卓撰《羯鼓录》,唐郑处诲撰《明皇杂录》,唐苏鹗撰《杜阳杂编》,后晋高居诲撰《使于阗记》,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北宋宋敏求撰《长安志》,北宋供奉官王延德撰《西州使程记》,北宋沈括撰《梦溪笔谈》,清徐松撰《汉书西域传补注》等。

如今,与众多丝绸之路人物和经典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陕西省在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上明显不足,在近万项文化资源中官方制定的旅游区划丝绸之路历史人物资源与古代文献资源却是寥寥无几 。其中公布的文学艺术作品只收入36项,文学作品8项,即《长恨歌》、《赞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法师》、《大禹治水》、《创业史》、《打钱歌》、《集路行歌》、《胡笳十八拍》、《人面桃花》等。艺术作品收录绘画、剪纸、农民画、制陶、制钱5项。而且,上述绝大多数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无直接联系。

根据对西北地区丝绸之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旅游资源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陕西境内丝绸之路路线不多、不长,辐射的区域不广,但是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品位高乘,文字记载周详,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对中外历史的发展影响长远。因此,对于陕西省内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富矿藏、贫可采、少利用的开发利用窘境必须高度关注,并设法尽快改变。

三、陕西丝绸之路演艺文化产业发展与学术研究

北京大学教授叶朗主编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中载:“陕西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其文化积累之丰厚,文化形态之多样,文化哲学之深刻,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②在陕西众多的文化资源与产业之中,如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动漫、网络媒体、广告、艺术品、会展、节庆、教育、体育等产业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尤其是影视剧演艺与文化出版产业一直受到国内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南宇在《西北丝绸之路五省区跨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一书中指出:“西安作为与罗马、雅典、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无论是作为硬件的城市基础设施,还是作为软件的城市形象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与完善。”但是,在丝绸之路文化品牌产业发展方面,陕西与国内先进省市还有很大的差距与不足。南宇还分析了甘肃省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之处:“利用世界遗产的知名度在文化产业内部培育出有市场号召力的文化品牌,然后将此品牌扩展到其他产业中,最大化实现品牌价值。例如,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的创作及市场化运作,就是以名震中外的世界遗产甘肃敦煌莫高窟为创作背景,成功地运用了世界遗产品牌战略。兰州歌舞剧院看到了得天独厚的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等特有民族文化,打造文艺精品的市场前景。”③

尽管陕西省内丝绸之路文化资源非常丰厚,但是在这方面并没有充分挖掘与利用。现为人们所知的相关演艺文化成果,诸如交响诗《天山》、《兵马俑幻想曲》,钢琴三重奏《玉门散》,民乐合奏《音诗一骊山吟》,琵琶独奏《新翻羽调绿腰》、《阳关曲》,民乐合奏《长安社火》,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管弦乐《秦韵》、《香山射鼓》,歌舞《唐长安乐舞》、《仿唐乐舞》,舞剧《长恨歌》、《秦俑魂》,歌剧《帕丽扎特》、《张骞》,歌舞《梦回长安》、《梦回大唐》等,其中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有密切关系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仅有歌剧《张骞》、大型景观舞剧《长恨歌》等几部舞台演艺作品。

陕西省本土所产影视动漫作品只有《大明宫》、《贞观之治》、《大明宫词》、《大秦帝国》等十数部。但是涉及陕西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影视作品如《秦颂》、《汉武大帝》、《张骞出使西域》、《解忧》、《王昭君》、《昭君和番》、《昭君出塞》、《司马迁》、《大汉天子》、《班超西征》、《法显》、《蔡文姬》、《唐玄奘》、《文成公主》、《薛仁贵》、《西游记》等大都是在其他省份或港台地区拍摄。至于《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丝路》、《丝绸之路上的美食》等反映丝绸之路的影视品牌更是被外省、市、自治区甚至国外影视界争相拍摄。

论及丝绸之路文化出版业,在国内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浙江人民出版社与新疆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两套“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丝路文化丛书共五部,即《丝路文化・海上卷》、《丝路文化・西南卷》、《丝路文化・沙漠卷》、《丝路文化・吐蕃卷》、《丝路文化・草原卷》。自20世纪末至今,新疆人民出版社已组织出版发行丝绸之路研究系列书籍达30多种。兰州大学出版社在推出《丝绸之路文献叙录》之后,近年出版的“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收录了与丝绸之路文化相关的研究专著、译著、知识性丛书数十种。另外,在国内陆续出版多种《丝绸之路大辞典》、《丝绸之路文化大辞典》等工具书,为研究丝绸之路之路经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历史,陕西省虽然也倡导秦汉文化、唐文化、长安文化等专题文化研究,其中社会影响较大的有“隋唐两京丛考”、“长安史迹丛刊”、“古长安丛书”、“古都西安丛书”、“大长安书系”等,但是多限于古籍文化整理的层面,很少与中外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直接挂钩,介绍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著述为数不多。在丝绸之路工具书方面,周伟洲、丁景泰主编《丝绸之路大辞典》。陕西省丝绸之路文化出版业发展情况与古代长安是丝绸之路起点身份有所不符。

不可否认,陕西省关于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整体上比较薄弱,过去学术界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故尚无系统完整的丝绸之路研究成果。略加搜集,陕西省出版机构也陆续、零散推出的一些有关丝绸之路文化的著作,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并总结经验,有效推广,以支持、引导与拓展其发展态势。

如20世纪末出版的武复兴著《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王德温、王煌彦著《丝绸之路漫记・陕西分册》,李健超著《丝绸之路沙漠路线中国境内的自然环境及变迁》,武伯纶著《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霍本田编《幻游“丝绸之路”》,康志祥、李毓泰著《丝绸文化与丝绸之路》, 周伟洲、王欣主编《奥地利莎尔茨堡大学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等。

21世纪陆续出版的有许序雅著《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茶马古道》编著部编《茶马古道》,姚怀亮著《商於道:“诗歌之路”》,孟昭勋、李树民主编《新世纪丝绸之路旅游》,李强著《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李健超著《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论集》,胡戟、齐茂椿著《重走唐蕃古道:接文成公主回娘家》,张燕著《古都西安:长安与丝绸之路》,王蓬著《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武原主编《让丝绸之路重现辉煌:利用亚欧大陆桥发展陕西经济》等,亦不足以构成陕西省丝绸之路文化高地及学术研究集团之优势。

根据在报刊与新闻媒介上查询的结果,陕西省与西安市高校及科研单位相关人员所发表的有关丝绸之路文化方面的论文,在数量与质量上比起北京、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相差许多,此种学术现状与陕西争取成为丝绸之路桥头堡与新起点的理想相距甚远。对此落后的学术研究局面,需要努力尽快改变。

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经不只涵盖西北传统丝绸之路,还有不断扩展的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北方草原丝绸之路。针对全国诸省、市如广州、上海、宁波、烟台、北海、洛阳等都在设法获取丝绸之路新起点的名分。陕西省应该加大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科研力度,规律性地召开各种国际性会议,组织大范围学术考察,承担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组织出版各种有助于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文化出版物与文学艺术作品,努力在全国乃至亚洲地区起到学术表率作用。

自从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成立“陕西文化资源协同创新中心”之后,其下属 “陕西丝绸之路旅游文化资源与开发”分支课题组,陆续编选了《陕西丝绸之路研究著述》与《陕西旅游文化资源》两本资料集。陕西省拥有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资源需要整理与研究,但遗憾的是受传统观念、客观条件、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制约,很多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充实。我们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又多次组织丝绸之路文化考察,准备陆续编选《陕西丝绸之路考察纪实》与《陕西丝绸之路文学文献》等书籍,力图对陕西境内的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进行力所能及的调查与研究,论证其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与改进措施。

长期以来,有关丝绸之路地理、历史、经济、文化价值的研究取得较大的成绩。陕西省西安市作为丝绸之路的策源地,拥有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巨量丝绸之路文献,我们应该将其置入中国乃至世界大视野中予以审视,结合中央制定的中国西部大开发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政策,立体、网络、全面地进行研究。通过不断开拓具备国际视野的新丝绸之路文化空间,不断加强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与产业文化的调查,以求促进丝绸之路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注 释]

①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陕西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美术教育;转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17-02

“海上丝绸之路”是名副其实的跨文明、跨文化线路,它是东西方文明的汇聚处,各民族人民的文化长廊,它所连接的港口、庙宇、城市、村落、建筑、墓葬、水下沉船等是古代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近年来,泉州、南京等9个城市提出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庞大的一个系列遗产。

海南岛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沿。海南陆地与海洋现已发现的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遗迹和遗物,既有历史文献、水下遗存,也有考古遗迹、历史建筑。现有标示和登记的水下文化遗存136处,已经确立的海上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1]。华光礁一号遗址发掘已完成,2011年由海南博物馆推出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一号沉船探秘”专题展,曾先后在北京、新疆、浙江、甘肃、日本东京等地巡回展出并获得巨大反响。本岛的一批古代港口、古村落、古窑址、古墓葬、古建筑正在发掘、修缮和整理。此外,谭门渔民出海更路薄已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以达到两者的互动发展,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搜集和整合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综合体,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相互影响、吸收和融合,显现了包容性、变异性和发展性的文化特质。为了全面展示其文化特性,我们不但应该重视现有历史文化遗迹的整理,更应该关注对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和精神的挖掘。可以通过网络、报纸、参观展览、现场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与丝路文化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不同类型的资源。具体如下:

文字资料:通过网络、书籍和报纸,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的发展背景、现状。

图片资料:通过网络、书籍和观看展览,研究海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概况、艺术特征。

影像资料:通过实地考察,采访丝绸之路文化遗迹的相关专家、当地居民等,拍摄音像资料。亲身体验丝路文化历史遗迹的风貌、现存状况,还可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的整合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研究一般包括资料整合和筛选、本体研究两方面。

(一)资料的筛选和整合。“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积淀着历史、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价值和信息。海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大致可分为“海洋文化”:如目前已发掘完成的华光礁一号。“南洋文化”:海口骑楼老街、文昌铺前老街、琼海博鳌蔡家老宅等;“伊斯兰墓葬文化”:三亚的藤桥古墓、梅山古墓群、大蛋古墓群、回新拱北古墓群和陵水的干教坡古墓、土福湾古墓群。古港古码头:海口白沙律、文昌清澜港、琼海潭门港等。古村落:三亚藤桥凤凰镇的回辉村、回新村等;古窑址:海南岛东部的福安窑和西部的碗窑村窑;更路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海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多且零散,但具体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时,只有那些能唤起大家共鸣,即有一定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内容才能引入其中,且要依据创作主题和文化历史脉络的主线,最终显示的是具有故事情节、文化价值、发展脉络的统一体。

(二)资料本体的研究。资料本体的研究包括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结三个方面。

1.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不同地域历史文化遗产的比较,关注其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如三亚藤桥古墓的“双墓碑”现象,就不同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的穆斯林墓葬形制,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差异性。[2]

2.纵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的变迁和发展,如三亚藤桥古墓的墓碑纹样就体现了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在艺术形态上的差异性,早期的花纹粗犷,中期的墓碑纹饰则以文字组成的“长生鸟”为主,装饰性变强,而花纹图案却变小,体现了在时代变迁中艺术形态的变化。

3.与文化价值的联结:“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包含了诸地域、历史、人文的信息。类似史前艺术研究者对史前^面纹饰岩画的文化内涵的发掘。[3]诸如三亚藤桥古墓群中的圆月纹饰,象征着真主独一无二、完美无缺的宗教观念,宝瓶圣树纹则象征着生命之水。这些图腾寓意无不反映了穆斯林群体的生活习俗、和审美精神。

只有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置于完整的时间和空间下,才能形成整体的历史文化脉络,显现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选择承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视觉图像。“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要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第一步就是要寻找承载这些文化的视觉图像[4]。如华光礁一号古沉船的船体、瓷器的造型、材料、色彩、花纹等都是可直接转换的视觉图像,而它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信息,只有联系具体的历史和人文社会背景,才能显示其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如此,其视觉图像的资源就不仅仅是残存的船只和瓷器等货物,还包括了更深层的人文价值、历史故事等的表达和诠释。

无论是有形的物质资源,还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视觉图像符号,因为只要是人类创造的任何一种文化,必然具有一定的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本身就是一种图像[4]。因此在美术教育中,通过挖掘这些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其显现出来的图像作为学习的材料将相当丰富,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四)图像转化与创作。视觉图像的寻找是前期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这些视觉图像是否适合课程主题,怎样利用和表现图像,选择何种艺术表现形式(绘画、雕塑、绘本、数字媒体)等,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接收程度、兴趣爱好等因素,也只有当这些资源真正进入教学活动中并得以实现时,其资源的转化才是有意义的。但是无论选择何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文字、图像和创意结合的统一体,所以它绝不是视觉图像的简单拼凑。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寻找美术与各学科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注重整体文化的研究和挖掘。

三、关于课程与教学

(一)实施策略。本教学设计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为主轴,结合创意形式发展具有美学特征的图像作品,例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的相关故事、造型、色彩、情境等,并拓展其产品的开发。

实施架构是通过图像、文字、创意三方面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创作的过程,掌握文化符码的译码和编码能力、实践能力。在创作完成后,一方面举办设计成果展,从中选择优秀的作品,与出版社合作印刷与发行;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注册微信公众号,将整合后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资源、创作成果以及创作过程等编辑为微信订阅号文章,此种方式低廉、快捷,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可以有效地达到促进丝路文化传播和影响力的效应。另外,也可以投放于相关论坛、旅游网站、教育网站等,以此来实现社会人员的共享,以扩大教学成果和推进丝路文化的传播。

(二)课程与教学。1989年,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家威廉・派纳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将课程作为一种文本,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民族、文化等背景下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来寻找课程的意义,以后现代课程观理论指导本次丝路文化资源课程开发的具体实践,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变为一种课程文本。我们改变局限于文本表象的研究,对这种“文本”资源建立在不同时期社会、历史、政治、经济背景及不同民族信仰和审美精神上来理解,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从而形成多样化的理解和创作,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更地的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还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和认同丝路文化。本计划课程与教学研发的重点包括:

(1)结合校内外资源协同教学: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有目的地到现场考察,利用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作为教学的辅助,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2)跨领域课程的整合:以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迹作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历史、生态与艺术跨领域课程的整合,实现跨学科知识的互动与促进学科间对接的可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发展学生学习辅导的机制:首先是课程前学生能力的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专业能力和素养,如有的学生擅长手绘,有些擅长摄影,确定学生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次是过程中的反馈,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制定多样化的评价指标: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

因此,增加阶段性评价,将教学过程分为若干个时间段,进行不同时间段的评估,有助于师生共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细节的调整。[5]

四、结语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是东西方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动、共存共荣的综合体。保护和复兴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通过对丝路文化资源的整合,转化为美术教育资源,拓展了美术教育的形式和内涵,同时可以帮助教师及学生分析和认同丝路文化价值,并通过艺术形式与其他文化互动交流,为海南丝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提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寒松.南海之舸・楫齐扬(南海水下文化遗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3.

[2]张莹莹.小榄镇“”文化资源的美术课程转化研究[A].首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交流会论文集[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3]孙晓勇.西辽河流域图像结构人面岩画文化内涵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5(3).

[4]武洹宇.海南穆斯林古墓群双墓碑现象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5]徐秀菊.建构在地美学:发展乡土文化的美术教育[A].海峡两岸闽台地域美术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厦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2008.

作者简介: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音乐;古老文化;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127-01

丝绸之路总长全长7000公里,其中在中国境内的长度大概4000多公里。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所跨地域非常广泛。另外,古代丝绸之路跨越了2000多年的历史,贯穿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在丝路上所涵盖的民族无法准确的给出,若从汉代起开始统计,汉代在丝绸之路上出现过的民族大致有汉族、匈奴、塞人、大月氏、大夏人、帕提亚人、塞 流古人、罗马人 ;到了唐代出现的民族有汉族、吐蕃(藏族)、回鹘、白匈奴、突厥、粟特、安息、阿拉伯人、东罗马人、伦巴第人;西夏时期有党项、藏族;到了元朝则有蒙古、维吾尔族、党项、藏族等民族。

最经典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中华向西经河西走廊,过西域三十六国,过康居、大宛、大夏,过安息、条支后至大秦,今天大概就是陕西、甘肃、新疆、中亚五国、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国。陆上丝绸之路在不同时期还有不同的支路,比如新疆可以分成南北两线,北线走乌孙,南线走龟兹;吐谷浑繁荣时期丝绸之路曾经过青海省;亦有南方之青衣道,经夜郎国、滇国至膘国、天竺等地,再经天方等国亦可至西方。此外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亦繁多,最常用一条是经广州、泉州、明州等港口经扶南、林邑、真腊、暹罗、满剌加、天竺、天方等地,可至西方。

所谓丝绸之路音乐,是指整个丝绸之路路线上所经过的各个地域所特有的音乐文化经过长期互相交流吸收改变融合之后,形成的音乐文化的统称就是丝绸之路音乐。

丝路音乐的形式是极其丰富多样的,这和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分不开。不同民族、种族之间的音乐都有各自的特点。自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之后,汉、匈奴、乌孙、塞种、柔然、突厥、回鹘、粟特、大夏、安息等众多民族都活跃在这条贸易通路上。诸多民族间流传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广泛地流行于各族,世代相传。记录了各民族历史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展现出各族人民在艺术创作方面惊人的才能。

在古代丝路文化中,音乐和舞蹈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而音乐形式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各民族自己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更多的是音乐文化甚至是与舞蹈等形式交流融合之后所形成的更为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众所周知的《霓裳羽衣舞》就是中原、西域和印度乐舞艺术之集大成者。而西域音乐早在汉代就传入中原;唐代佛曲就是由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原的龟兹音乐演变而成的;唐代的十部乐作为宫廷庆典、宴享所用,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燕乐、清乐、西凉乐、天丝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中,其中一半以上是西域的乐舞。与此同时,流传于波斯的曲项琵琶、唢呐等乐器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及至欧洲,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西域音乐家等等。类似这样与音乐有关的例子不胜枚举,每一个都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新疆是东西方古代文明交流汇聚之地,形成了独特的“古西域文化”。而新疆的十二木卡姆是传统新疆音乐的代表形式,它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它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集抒情性和叙事性于一身。木卡姆历史源远流长,背景广阔而深远,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时代同步发展。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形式多如繁星,体现出各族人民在艺术方面的智慧与创造力,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极为珍贵的财富。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馆藏文物;遗址保护;丝绸之路甘肃段

[中图分类号]K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40-02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全国文物大省之一。甘肃历史文物拥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并独具特色,甘肃是丝绸之路东线的重要路段,沿线各地博物馆都肩负着传承与发展丝绸之路文化的重大作用。

笔者以甘肃丝绸之路沿线的几个重要博物馆、文物保护遗址为例,来进一步与大家领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一、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位于甘肃省会兰州,是国内较大的省馆之一,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东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甘肃留下了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呈现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

作为甘肃省博物馆的主展之一,“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集中展示了420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精美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更是作为全国旅游标志为大家熟知和热爱。

每个参观者通过对“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的参观,对丝绸之路繁荣与发展有了一定了解,知道了从古代西域传至中国的植物、动物与技术;从中国传至国外的比如印刷术、火药等,古代的灿烂历史文化通过这些文物展让观者激动不已。

二、 河西走廊部分博物馆

(一) 武威市博物馆

武威市博物馆1983年10月建成,是中国地方性历史博物馆。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区东南隅文庙。馆内设有“武威简史陈列”和石刻、书画等专题文物陈列。附设铜奔马复制组,复制、仿制各种规格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 该馆是甘肃省第二大历史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也叫“马踏飞燕”或“马超龙雀”,它是集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现存甘肃省博物馆)。

(二) 张掖大佛寺

张掖雄踞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武威和金昌,西连酒泉和嘉峪关,南与青海省毗邻,北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扼古丝绸之路咽喉,历来为军事、交通要冲和河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金张掖”之美誉。张掖作为河陇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甘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1)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张掖市博物馆初创于1958年9月25日,原设于镇远楼,后迁大佛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张掖大佛寺,不愧为张掖历史文化遗产中最典型的代表,正如明宣宗皇帝朱瞻基所言:“甘州,古甘泉之地,居中国西鄙,佛法所从入中国者也。”早在秦汉之交,游牧于张掖的匈奴族就奉佛像以祭天,骠骑将军霍去病将“祭天金人”作为战利品运至西安后,汉武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东汉以后,外来的佛教文化势如春潮般涌入中国大地,并以绝对优势迅速占据了河西走廊南北各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由此,张掖暨河西走廊这条经济与文化大通道至魏晋时已发展成为佛教圣地。历来作为张掖中心寺院的大佛寺,必然地成为河西走廊传播佛教的中枢之一。涅槃宗师昙无谶初演菩萨道、北凉王沮渠蒙逊笃信佛教、涅槃思想风靡中土、西夏崇宗敕建卧佛寺、忽必烈建别吉太后庙祀、宋少帝来做“皇家佛”、元顺帝再定祭礼等等史实,以及隋炀帝杨广西巡张掖设行宫于大佛寺,并接见高昌王,西夏梁太后在此举行法会等诸多民间传说,均出自这座千年古刹。

由此可见,张掖大佛寺在古代西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以及促进祖国统一方面曾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至今张掖大佛寺中所保留的古建筑、壁画、佛教文献及其他历史文物所特有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正是当时这种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真实写照。张掖大佛寺不仅是甘肃人的自豪,也是值得全国、全世界珍视的。

(三)酒泉市博物馆

酒泉市博物馆主题陈列之一“酒泉丝绸之路文物展”,内容以“丝路风情为特色、地方文化为主体”,重点从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历史、张骞深入西域的远征、公元前五世纪的东西文明大冲撞、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战争、早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外商旅、丝路沿途农业与狩猎、音乐与舞蹈、罗马艺术在东方的影响、文明的西传与东渐、东西文化大融合等方面展示丝绸之路的伟大文明。整体风格上,利用古代墓葬的装饰色彩、空间等特点,利用历史氛围、政治、文化、经济背景等,力图使所展文物与环境相容。展品有陶器、石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等,文化涵盖面广,上起史前文化,下至明清时期。陈列设计中,采用图版为辅助展品,为烘托展览气氛、补充展览内容、美化展示效果起了好的作用。展示方式大气、庄重、简洁、明快,与建筑风格、环境气氛协调统一,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酒泉地域文化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研究观赏价值。

三、敦煌莫高窟与阳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