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院内急救预案

院内急救预案

院内急救预案

院内急救预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护人员;急救演练;应急能力;综合素质

[Abstract]Objective: Emergency simulation exercises discussed ways to improve the medical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ies. Methods :On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medical staff to carry out emergency plans and learn first aid simulation exercise, that is, using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plan, develop training programs, role configuration, on-site simulation of the real emergency, exercise after the end of the analysis, summarized.Results: Simulated emergency exercises i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health care workers, first aid and overall coordination and effective way.

[Keywords]Health care;first aid training;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overall quality

为了提高全院医护人员的应急综合能力和抢救技术水平,进一步规范危重病人救治流程,我院医务科、护理部组织科主任、护士长学习并参照临床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1],结合各科室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专科应急预案,组织培训,同时在各临床科室进行预案演练实施。经过一年多的培训与演练,医护人员的专业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自2009年8月~2011年3月,我院各科室共组织了11次模拟急救演练,每次医务科长、护理部主任以及演练科室主任、护士长及医护人员全部参加。演练的病例为突发呼吸心跳骤停1例、药物过敏性休克1例、急性食物中毒1例、癫痫大发作1例、咯血并消化道出血1例、腹部外伤致脾破裂1例、颈椎及四肢严重损伤1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1例、产后大出血1例、复合性外伤1例、院内护送检查中突发猝死1例。

2方法

2.1由医务科、护理部统一安排部署,各科室成立应急预案演练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担任正、副组长,组员由科室的责任组长及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成。科主任及护士长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制定演练内容、计划,拟订模拟急救具体方案及人员角色配置,最后由科主任、护士长组织实施

2.2应急预案演练实施步骤

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培训。急救方案确定后,组织全科人员学习与病例有关的理论知识及急救技能,以及医护人员应急状态下心理素质的培训,以采取及时、准确的应对措施。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教材,制定应急预案演练流程及考核标准,确保培训有效。第二阶段:演练过程。由科主任与护士长主持演练,整个演练过程、项目、内容、实景与临床抢救尽量一致。由工作人员扮演病人家属,模型人扮演病人。护士接到呼救信号后迅速实施急救程序,通常由2名护士、1名医生参与。方法:急救护士甲接听呼救电话后,通知医生及护士乙迅速准备抢救用物:如抢救车、除颤器等各科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床边定位放置,等待病人。病人入院后,护士甲定位于病人床头右侧,负责维护气道的通畅,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用药,协助医生胸外心脏按压等;护士乙定位于病人床尾左侧,负责心电监护、除颤、药物准备及记录等;医生按照ABCD法则[1]进行急救处理。整个抢救过程按预案演练步骤进行抢救,历时20~30min。在应急预案演练过程中,医务科长、护理部主任以及科主任、护士长、科室医护人员全部参与现场观摩,以增加临床体验并查找存在问题。第三阶段:分析总结。演练结束后,全体人员进行讨论分析、肯定成绩、查找问题,最后,由医务科长及护理部主任对医疗护理两方面的模拟演练进行总结。第四阶段:再次演练。在总结分析基础上,由护士甲、乙和医生再次演练,强调程序完整、定位配合,展示一个全面、完整、标准的应急预案演练过程。

2.3演练考核: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由医务科长、护理部主任及科主任、护士长根据考核标准对参加急救演练医护人员的基本操作技能,操作熟练程度、综合能力进行评分。内容包括:①常用急救技术操作:气道开放、心电监护、静脉穿刺、电击除颤、徒手心肺复苏等技术操作,对其在急救演练过程中的正确程序与操作时间进行考核,以评价单项操作的熟练程度。②综合能力:对分工明确、定位合理、动作迅速、程度准确、医护配合、医护人员的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进行评分,目的在于不断提升演练水平。

3急救应急预案实施的效果

通过对全院医护人员一年多的培训与演练,使各科室医护人员的专业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拓宽了医护人员的急救知识,进一步规范了危重病人救治流程,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4预案实施后的体会

4.1模拟应急预案演练的作用是对抢救过程进行周密思考、果断应对、默契配合与协调,且依赖于各角色和各种技术整合为一体的行为模型,即ABCD法则行为模型[2],使临床复杂多变的病情得以再现,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急救水平和能力。

4.2应急预案演练全面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整体协调能力和综合能力。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使医护人员能够系统地、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充分体现了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控制性[3]。

4.3演练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做到:(1)快速:应用应急预案,规范和简化了急救流程,在紧急情况时可以快速反应,缩短了发病至抢救的时间,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4]。(2)沉着:急救应急预案实施后,医护人员在急救状况发生时可以做到临危不乱,有条不紊,有效利用能力资源。(3)果断:对病情定性要果断,行动要果断。(4)细致:突出一个细字,抢救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看我们的急救应急能力是否经得起考验。抢救时对每个环节都要尽量做到认真细致,确保抢救成功。(5)全面:急救预案的演练是一个统筹安排的过程,需要有一个指导性和全面统一的安排,否则容易使抢救现场混乱,这是急救管理的重要部分[5]。

4.4急救预案的实施,加强了急救现场组织管理,使救护中物资充足,层次分明,任务清晰,有效地维护了急救环境,保证急救的有效进行。通过情景模拟培训,应急预案演练使医护人员系统地、全面地学习应急预案和模拟急救实践操作全过程。通过反复操作,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医护人员在抢救时训练有素,把模拟训练中获得的技巧充分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极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4.5提高了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使护理应急预案得到持续改进

4.6急救预案的制定不论怎么周详,只有反复演练,医护人员才能熟练掌握,在演练中才能发现预案的不足并及时修改,模拟训练的形式多样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心理素质、反应速度和综合应急能力,保证了急救现场有序和患者抢救及时到位。这是提高急救质量的重要保障[6]。

综上所述,实施应急预案演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应积极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池金风.临床护理应急预案程序[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57-64.

[2]邓秋迎.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的影响素质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5,20(11):73-75.

[3]李何玲,胡宁娜,冉利.运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护士沟通能力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43-46.

[4]钱萍.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护理管理杂志,2004,4(6):17-19.

院内急救预案范文第2篇

急救全程档案管理的概念和定义

紧急救援工作对时效和信息的要求,决定了院前急救全程档案系统与医院门诊、住院档案管理具有极大不同。医院档案管理是从病人入院开始记载,记录病人在医院期间的治疗过程。而急救全程档案管理系统必须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称为预案管理系统。这是一个在事前就要严密构建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在急救任务相关的广阔范围内,记载各医院急救应急能力的档案信息资料,及紧急情况下应急处理的预案和措施。包括辖区各医院专科特长、床位情况、急救设备、专家特长、存储血量、高压氧舱、护理能力、坐落位置、交通情况、专家联络通讯表、应急联络制度等资料,以及各种不同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应急处理预案和指令。

第二部分称为事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也称为疾病分类统计档案管理系统。急救部门要与医疗机构采用同样的国际疾病分类码,建立病种分类、发病场地、年龄分布、伤病时间等档案资料的收集分析制度,保障档案信息资料和数据收集的及时和完整,掌握流行病学的发病规律,为急救中心医疗、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提供数据支持,为卫生主管部门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称为实时急救档案管理系统。这些档案资料从接报警开始建立,结合网络通信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VIP信息等现代技术,涵盖接报警、出车、现场抢救,直至在监护状态下送达医院的全过程。急救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档案信息,包括语音信息、数据信息、文本信息以及视频信息等不同形式载体的档案信息,均具有严肃的法律效力。完整收集和利用这些档案信息,是准确合理实施抢救必需的条件。这些档案信息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以支持各级管理人员和各方面工作人员,能够采用快速查询检索方式进行利用。在人命关天的急救工作中,这些档案信息不但要发挥严肃的监督检查作用,还要发挥保障各工作环节紧密衔接的作用,防止出现人为错漏事故,确保抢救生命的神圣工作不出任何差错。

实时急救档案管理系统的内容

天津市急救中心采用现代急救技术、通信技术和保障设备,形成了复杂高效的抢救体系。在建立急救全程档案起止时间、档案内容要素、管理制度等方面,经过多年探索和不断完善,建立了一整套经过实践检验的快速收集、传递和处理的管理系统。

规范建立实时急救全程档案的起止时间。急救部门从受理报警开始,就与报警者发生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主客体关系。天津急救中心明确规定,实时急救全程档案从接受报警开始建立,内容包括调度员在、离席状态,振铃摘机速度,调度员与报警者对话录音,派车指令录音等重要档案资料。

规范档案首页登记内容。包括接报警时间、派车时间、病人姓名、发病地址、候车地址、呼叫主诉;派出出车司机、责任医生、所属分站等。

规范救治时效档案内容。包括派出车型、出车时间、抵离现场时间、送达医院时间、完成任务时间;急救公里数、任务类型(市郊、长途、空驶、协议)等档案资料。

规范救治措施档案内容。包括发病场地(家庭、道路、公共场所等)、发病病因(疾病、外伤、车祸、灾害等)、救治措施(静脉、肌注、心肺复苏等)、用药情况、救治效果,以及送达医院名称等重要档案信息。

规范收费情况内容。包括医疗费、车费、等时费、抬担架费等档案资料。

由于急救管理的复杂性、时效性和严肃性与一般单位有很大不同,急救全程档案信息系统在档案记载内容、时效性和收集、保管、应用方式等方面,与一般单位的档案管理也有很大区别。仅2007年一年,天津市急救中心产生的实时全程急救档案就高达9万余份。档案数量从2003年开始,以每年12%左右的增长率高速增长。这必然要求发展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强大功能,使档案的保存、检索、统计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保障。

急救全程实时档案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

急救全程实时档案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一是作为各急救环节科学衔接实施指令的依据;二是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三是作为考核急救参与部门和参与人员的依据。这是提高急救效率和救治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评价急救工作的重要依据。档案信息中的全方位录音档案以及数据档案信息,客观地记录了受理报警摘机速度、派车速度、出车时间、到现场时间、完成任务时间、送达医院时间、完成任务时间。快速平均反应时间、派车任务单质量、接警语音语态、派车准确性、公正性及有无投诉等,成为考核评价各环节工作人员绩效的客观依据。特别是其中的抢救预案、医院应急能力专科特长等档案信息,为合理分流病人、应对突发事件发挥了巨大的实用功能。

应用急救全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效果

显著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在急救档案管理系统支持下,各工作环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调度摘机平均时间由原先的3声振铃接起电话合格,发展为平均12秒之内合格,再发展为平均3秒之内全部摘机。平均到现场时间,由原先的平均30分钟左右,缩短到平均15分钟左右。

促进提升急救工作效率和质量。近五年来,天津120业务量以每年12%的速度高速增长,业务量从2001年的53301次增长到2007年的102321次。

有效服务临床科研教学。利用该系统的急救全程档案信息,总结临床经验,科研论文篇数大幅度提升。1997―2001年天津急救中心共完成论文10篇,2002―2006年达到25篇。

提供社会服务。在发生恶性突发事件或纠纷时,为公安、交管、社会保险等部门提供办案依据。天津急救中心依托现代档案管理系统的强大功能,仅2007年就为公安刑侦办案、交通肇事事故处理、各种保险等出具证明600多起。为医务人员查询借阅急救档案检索统计分析报表上千次。

急救全程档案管理系统,有效推动了急救质量的提高,获得了天津市政府“十五”期间信息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院内急救预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事救助;医疗救护;船员;院前急救

近年来航运市场较低迷,国内各大港口货物吞吐量及主要航行区域内船舶交通流均呈现缩减态势,但海上搜救区域内船舶遇险、船员伤病救助等事故依旧频发。据统计,2015年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共组织1884次搜救,涉及遇险人员14698人,其中死亡失踪971人,搜救成功率达93.4%[1]。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船舶遇险和船员救助仍将继续挑战我国的海事救助体系。

1 船员常见伤病

在海上事故中,因船舶碰撞、搁浅、沉没,海上火灾、爆炸,恶劣天气,人员落水,船员日常作业、斗殴等导致船员伤病事件频发,其中常见伤病有淹溺、冻伤、挫伤、触电、烧灼、窒息、各类休克、中毒、内脏破裂、肢体骨骼断裂、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脱水、传染性疾病等,本文主要研究海事救助下的船员重大伤病。

1.1船员伤病分类 海事救助期间的现场急救和护理是急、重、危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属于院前急救的范畴。为方便岸方医疗救助单位组织施救,提高后期伤病救助率,本文依照综合分诊法对船员伤病进行五级分类:I级-危殆、II级-危急、III级-紧急、IV级-次紧急、V级-非紧急,与陆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保持一致[2]。

1.2海上伤病现场救助的特点 海上伤病现场救助是伤病船员进入医院诊治之前的救治过程,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伤病船员救治工作的成败。在海上,伤病船员急救和护理的原则、方法等与陆上无很大差别[3],但船员伤病发病环境特殊,船上医疗救助资源匮乏,海上通信不便,搜救应急预案实施等给现场急救和护理工作带来不便,致使伤病船员的救助工作较陆上医疗急救更复杂。

1.2.1救援h境复杂、特殊 船舶航行在海上,受航区风、浪、流、气旋、降水、雾霾等外部因素,船舶吃水、配载、船型、稳性、操纵性等船舶自身情况影响,致使船舶摇摆、震动,船上环境嘈杂、人员晕船等,这将直接影响到现场伤病急救和护理工作,严重时可能导致救援队伍无法靠近被救助船舶,无法实施救助工作。

1.2.2医疗救助资源较匮乏 除船公司有特别规定外,当前我国商船医疗设备和药品的配备主要参照1990年交通部颁发的《船舶医务室医疗设备、药品配备标准》执行,一般由大副或船长兼任船医,无专业船医。造成船上医疗设备过于陈旧,药品过于单一,缺乏专业的医疗救治,仅能满足船员常见伤病的诊治。海事救助期间,依靠外来专业医疗救助队伍携带的有限医疗器械,较陆上医疗急救水平,海上伤病救助显得有些困难。

1.2.3海上通信受限 我国海事救助系统主要由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中国船舶报告系统(CHISRRPC)、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等四大部分构成,主要通过VHF、MF、HF等无线电设备、卫星电话、邮件、电传等通信方式进行海事救助期间的协调与沟通,这些通信方式易受地理、环境、天气等影响,造成信号间断、噪声大等现象,相比较覆盖范围广、通信方式灵活、使用便捷、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陆上通信,针对院前急救的紧迫性,海上通信技术显得有些滞后。

1.2.4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启动与实施的时限性 自2005年至今,国家、省、市、县区等相继颁发辖区内海(水)上搜救应急预案,依据海上突发事件等级、事故发生区域、事故船舶/船员等,预案规定了相关海上搜救中心在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协调搜救,事故上报及后期处理等方面的工作。但应急预案的启动与实施,牵扯到多部门、多方救援单位,如若一方或多方在救援过程中行动滞后,将直接影响到海上搜救工作的机动性,易错过最佳救助时机。因此,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启动与实施具有一定的时限性。

2 海事救助期间现场急救和护理现状

2.1国内海事救助期间现场急救和护理现状 依照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规定,各级海上搜救机构应会同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当地具备一定医疗技术和条件的医疗机构承担海上医疗援助任务。当发生海事事故,亟需海上医疗援助时,一般由实施救助行动所在地的医疗机构承担,如涉及到入出境卫生检疫的船舶,应会同检验检疫部门协同处置,当救助力量不足时,可通过海上搜救机构逐级向上请求支援[4]。

2.1.1我国海事救助中的医疗救护机制 以山东省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为例,见图1,当收到遇险报警时,须对报警信息进行核实、确认,经确认无误后,相关责任搜救机构依程序启动应急预案,其中在调动应急力量、制定搜救方案、启动专家系统等工作中,需省卫生厅或其指派的医疗专家、医疗机构等参与其中。在后期救助行动中,医疗机构将提供人命救助、医疗救助等一系列海上医疗救援服务。

除上述医疗专家、医疗机构等国内专业医疗救援单位构成的地方海上医疗救护体系外,我国海上医疗救护体系还包括海军部队、海后卫生部管辖的海军医院等医疗救援单位构成的军队海上医疗救护体系,军地两大海上医疗救护体系协同合作,共同担负海事救助任务,以提高救助资源的应用效能[5]。

海事救助期间,医疗机构(以地方医院为主)将依照相关海上搜救机构安排,启动各自应急预案,实施医疗救助。医院船将根据船员伤病类别、特点,医院船船舶设计、医务人员构成、医疗设备配备等,启动对应伤病的应急预案,实施医疗救护。

图1 山东省海上搜救应急反应机制

2.1.2我国院前急救运行模式 当前我国院前急救运行模式主要借鉴法――德模式,急救工作主要包括急救小组现场治疗、送院继续治疗,其中通讯手段、运输方式和急救医疗技术等因素对急救成果影响较大。而各大城市院前急救模式不尽相同,有独立型、指挥型、院前型、依托型等,急救模式无法得到统一,资源配置参差不齐,相对稳定性急救经验不够成熟。

2.2国外海事救助体制现状 许多国外发达国家的海事救助工作一般由准军事或警察性质的机构担任,具有一定的司法权和最高执法权威性。如日本是以海上保安厅为主体,借助“日本水难救济会”等民间力量,建成覆盖全日本海域的海上搜救网络。该网络将其管辖海域分为11个管区,每个管区内设海上保安本部,下设若干海上保安部和海上保安署。依靠紧密的无线电监测网络,专业化、技术化救助装备,充足的救助船艇及专业人员,组建了一支高效、机动、专业的海上搜寻与救助队伍[6]。

3 优化海事救助中现场急救和护理的建议

3.1优化救助协调机制,构建海上医疗救助“绿色通道” 继续加强军地协同机制,达到救助资源优化配置,优化海事救助应急预案、医疗机构急救应急预案,开通海上医疗救助“绿色通道”,提升海上医疗救助快速性、机动性。

3.2鼓励相关医疗机构建设专业海上医疗救助队伍 鼓励具有海上医疗救助能力的医疗机构培养专业海上医疗救护人员,使其能够适应海上医疗环境,具备多学科多门类急救与护理技术,熟练掌握和运用不同疾病的紧急处理方案。在资金、设备、实习、培训等方面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同时,也鼓励民间海上救援组织参与到海上救援行动中。

3.3提升海事救助装备,配备高科技医疗救助设备 更新通信设备、交通工具、救助/打捞设备等海事救助装备,缩短启动救助预案与开展现场急救之间的时间间隔,保障救助行动顺利进行。建议更新船舶医务室医疗设备、药品配备标准,船上配备种类齐全、技术含量高、操作便捷的医疗设备及充足药品,以提升医疗救助队伍的技术和装备,提高伤病船员救助率。

3.4增强海上医疗急救演练,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 增强开展海上综合搜救应急演练,做到多部门参与、多方人员协作,并进一步提高医疗急救演练在海上搜救演练中的地位。加强与他国之间的海上搜救演练、合作,通过国际间、区域性的合作,不仅能够促进与他国交流,学习国外先进海上救助经验,同时能够提升海上事故中船舶、伤病船员等的救助率。

4 结论

综上所述,海上医疗救助成功与否关乎海上伤病船员的生死,是我国海事救助体制运行地体现。只有通过各方努力,在实践与协作中不断摸索,不断提升,积极借鉴国外海上救助的先进经验,才能够确保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海上搜救中心.2015年12月份全国海上搜救情况[EB/OL].http:///sj/zhongguohshsjzhx/.2015.12.29

[2]张波,贵莉.急危重症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陈国良,刘晓荣,等.海上伤病员护理的影响因素与应对措施[J].护理杂志,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Z].2006.1.22.

[5]王晓波,栾振涛,等.海上医疗救护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医疗卫生设备,2011.

院内急救预案范文第4篇

探讨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对提高急诊急救病人的抢救、诊断、治疗和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措施为: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医疗护理需要;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服务技能;更新观念,改善服务意识;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措施到位;实施风险管理,制定防范对策;制定质量控制指标,严格质量管理。

【关键词】 急诊 质量控制 护理

急诊科是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和窗口。急诊科的特点: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医护人员具有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性、快节奏性、思维敏捷性。急诊科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因此,思考和探讨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对如何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医疗护理需要

1.1 设置要求 我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按照管理年的要求,急诊科用房面积达到了500 m2。设有诊断室、抢救室、留观室、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及其他辅助配置。抢救床位四张,留观床位十张,符合管理年标准。

1.2 设备要求 急诊科配备了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洗胃机、心电图机、输氧装置、气管切开设备。抢救车上物品齐备,抢救药品齐全、充足,其他基本的诊疗设备也很完善。

2 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服务技能

2.1 人员数量 护士人数与病床的比例:抢救室1.0~1.2∶1(每班至少1人),留观室:每班至少1人。

2.2 人员资质要求 护士长:为主管护师,在急诊科连续工作3年。护士:均有护士执业证,4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均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2.3 人员培训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急诊科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有全面的人员培训制度。

2.3.1 制定各类人员的培养计划 包括科内固定人员、新进人员、进修护士的培训计划,定期复训。新进人员必须经岗前培训并达到要求后方能上岗。

2.3.2 制定本科人员医学继续教育规划 科内不满45岁的副主任护师以下职称的护士必须参加医学继续教育,每季度参加一次“三基”理论考试,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院级“三基”技能培训和考核。要求每位护士必须掌握急诊科所有仪器的使用,常见故障的排除,组织经常性模拟抢救配合演练,熟背各种急救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2.3.3 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 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科内每月业务学习至少1次。

3 更新观念,改善服务意识[1]

3.1 快速反应观念 这是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

3.2 院前急救观念 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拉得出,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

3.3 现代监护观念 包括:(1)首先要具有现代监护设备;(2)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3)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4)各种管道的观察;(5)病情观察,这是一个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病情观察能反映一个护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

3.4 现代服务观念 现代服务观念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病人及家属满意是现代服务的最高标准。服务就是效益。

3.5 现代效益观念 这是现代急诊急救的突出特点。救治病人应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但人道主义不是不收钱,而是以抢救病人为主,按规定、按标准收费,效益好有利于扩大“再生产”。

4 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措施到位

4.1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 切实保证急、危重病人的就诊治疗。

4.2 成立急诊工作领导小组 以主管医疗的院长为主要负责人,成员有医疗、护理、后勤和急诊科负责人。每周护理部、质控科室期和不定期检查急诊环节质量,及时反馈信息,以改进急诊科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4.3 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落实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制度,落实各工作单元工作制度、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等,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

4.4 制度紧急医疗护理救援预案 制定大批病员抢救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保持24 h通讯通畅。

4.5 提供多种便民措施 如轮椅、开水、茶杯、手纸、便器、拐杖等;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并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与用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2]。

5 实施风险管理,制定防范预案

(1)急救物品、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抢救药品齐全、充足。(2)完善管理制度。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一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保持完好。(3)班班交接,各班下班前及时补充本班消耗的药品、器材,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报修。(4)一万元以上设备登记建卡,并有使用和维修登记。(5)建立危重病人交接班认定卡,使口头交接与书面交接相结合。(6)制定每周工作重点和每周工作程序。(7)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如:抢救仪器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防范预案、护理文书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

6 制定质量控制指标,严格质量管理

急诊科质量控制以“零缺陷”为最高目标,并有相应的制度和要求来进行管理。(1)成立院方、科室、自控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科内定期对护士进行质量管理教育,随时进行护理质理检查,建立检查登记和质量控制信息反馈制度。(2)质量控制指标:预检分诊正确率≥95%;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急、危重症抢救记录和监护记录合格率≥95%;三测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准确、全面,合格率≥95%;年护理事故发生数为0;年褥疮发生数为0;基础护理合格率≥90%;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9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抢救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病人对护理工作、服务态度满意率≥95%;三基考试合格率100%。(3)制定常见急、危重症抢救规范或程序,抢救室有抢救规程备查。(4)制定并落实急诊病人告知制度,如:入院告知、出院告知、特殊诊疗和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等。(5)建立急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按要求登记上报并及时处理。特殊(毒、麻、限、剧)药品应专人专柜专锁管理,品种、数量正确,有用药情况登记,药品合格率100%。(6)抢救室原则上实行封闭式管理。(7)治疗室设施完好,布局合理,操作规范。(8)处置室布局合理,符合消毒隔离原则,用物分类清楚、整洁、有标志。(9)洗胃室单设,符合规范,污物处理符合要求。

7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我院通过加强急诊科的护理质量控制,抓住“抢救病人生命”这个主题,在“急”字上做文章,在“快”字上下工夫,在“救”字上多研究,在“高”(效率、效益)字上多思考,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使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了根本的转变,急救技能有了不断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了更进一步地增强,科内管理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任真年.现代医院医疗质理管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24-328.

院内急救预案范文第5篇

一、预案的实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镇辖区内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

(一)一次死亡1人(含1人)以上的事故;

(二)一次造成10人以上急性中毒的事故;

(三)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事故;

(四)其它性质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特别重大的事故。

二、应急救援组织

成立镇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工作。

(一)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组成

(二)领导小组职责

提出修订镇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召开例会,组织指挥演练,对发生事故时是否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决策,调动各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及时掌握事故两地态势,全面指挥应急救援工作。应急预案启动后,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应迅速赶赴现场临时指挥部,同时按各部门职责情事反应。

(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1、镇安委会负责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抢险,抢救的联络、协调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修订和更新镇级预案,对镇内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备案,负责向上级请求,提供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持,负责组织事故的调查工作。

2、派出所负责迅速控制井喷、爆管、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的事故现场,营救受害人员,监控有关责任人,保障救通畅通,人员疏散,必要时实施实施交通管制,组织安全警戒,维护现场及周围地区的治安秩序。

3、工交办(农机)负责组织运输车辆,保证疏散人员和救援物资的运送。

4、规划建设所负责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对井喷、管道、容器等泄漏出的有毒有害气体或液体的性质、危害性的鉴定,并做好泄漏到河流、塘、埝、土壤内的有毒有害液体污染源的检测和处置工作。

5、中心卫生院负责组织医疗救护队对事故现场受害人员进行救护,调运药品、医疗器材,确保医疗卫生应急抢救队伍和装备,满足应急救援需要。

6、民政办负责组织救灾物资,配合做好善后工作。

7、水管站负责事故现场电力的安全保障,保证救援工作正常开展。

8、领导小组成员其它部门按各自职责履行责任。

(四)领导小组内设机构及主要职责

为确保及时、有效、顺利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内设综合协调组、现场警戒组、救援排险组、医疗抢救组、抢险救援物资保障组等五个组和应急救援办公室。其职责和组成人员如下:

1、综合协调组

由镇安委会牵头负责综合协调、组织事故现场救援工作。

(1)负责向各个组传达领导小组负责人指令;

(2)负责联系和督促各组工作;

(3)报告各组救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4)负责向县矿山事故灾难应急办公室报告事故情况及请求援助。

2、现场警戒组

由派出所、交管办组成,派出所的负责人任组长。

(1)负责划定现场的警戒区并组织警戒,维护现场治安和交通秩序;

(2)负责救援运输车辆的畅通;

(3)负责疏散事故区域内的无关人员;

(4)负责转达上级气象预报。

3、救援排险组

由派出所、中心卫生院、规划建设所、工交办组成,并矿山事故灾难的不同类型、特征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人任组长。

(1)火灾、爆炸类事故由公安派出所的负责人任组长;

(2)中毒类事故由卫生院的负责人任组长;

(3)道路运输类事故由公交办负责人任组长;

(4)特种设备、压力容器(管道)类事故的排险由上级质监局的负责人任组长;

(5)残留的建筑物、构筑物排险工作由规划建设所的负责人任组长。

4、医疗抢救组

由中心卫生院负责组织有关医疗人员进行医疗救护工作。

5、抢险救援物资保障组

由民政办、供电所组成,民政办负责人任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救灾物资和电力的保障及善后处理工作。

6、应急救援办公室

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镇安办,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1)接到事故报告后,迅速报告组长,通知各有关单位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并按照领导小组要求,处理应急救援事务;

(2)监督有关部门建立和管理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队队伍和装备;

(3)监督有关部门和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从业单位制定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和定期演练;

(4)对有关部门和从业单位制定的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进行登记备案;

(5)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项。

三、事故报告

为及时掌握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情况,准确传递信息,下达领导小组的指令,发生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的必须将事故单位、时间、地点、事故原因、损失程度及抢险情况迅速与下列单位、人员联系:

四、有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