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第1篇

苗竹波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014035

【文章摘要】

由于我国学校英语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与交流的能力,这一点是目前人们对于学校英语教学所达成的共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提高学生对跨域文化的认识能力,而如果学生想要真正成为具备多种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就应该逐步的提高自身对于文化的敏感性与识别能力。在学校英语教学中不断融入文化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这些要求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学校;英语教学;文化认知能力;培养

0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 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学校的英语教学能够不断的渗透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与跨区域文化交流能力。教师只有不断的加深对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工作,才能够增加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从而在了解文化的过程当中不断的运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使用能力,从而不断满足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与生活交流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 培养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认同语言能力是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而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与社会交流能力又共同的组成了交流能力。曾经有学者说过:如果学生不懂得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虽然他这种语言的语音与语法都很好,也不代表他会使用这种语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师都是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然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到很多的英语知识,但是却不能够把这些知识较好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这就导致学生虽然会英语,但是说不出来,严重缺乏了使用社会发展的交流能力。通过学者的研究,在社会生活当中,语言能力与应用语言能力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是我国当前学校英语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文化知识也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文化教学,就是需要教师把外国文化中的历史、典故、风俗习惯等作为补充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所以,在学校的英语教学当中,处理应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也应该培养学生语言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英语的教学当中,语言知识与技能并不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唯一内容,教师应该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

2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主要方式

2.1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与文化意识

首先,由于语言属于社会的产物,当然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语言,都能够充分的反映出其独特的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 充分的体现出文化,能够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知识;而文化反过来又是语言的内涵, 能够丰富语言的内容,二者是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学校英语的教学当中,往往过于重视对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语言背景知识的教学,把语言的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分割开来,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学习英语。

其次,要想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认知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念。因为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 价值观念也会千差万别,这些观念的差别都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所以,在英语的教学当中,提高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念的文化认知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交际能力都相当重要。我国与西方教育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会更加注重体现个人价值,在整个社会中都能够弘扬个性、表现自我,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但是这种文化观念对于我国的很多观念来说都是相反的,学生平时所接受的观念都是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应该高于个人利益。因此,在学校英语的教学当中,应该做好培养学生对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认知能力以及文化评判能力的工作。

再次,应该让学生认知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思维方式。在英语学习当中,只有充分的了解到目的语国家在文化上的思维方式,才能够更好的使用这种思维,站在交流者思维的角度上进行交流,从而与对方思维同步,逐步的产生感情的共鸣,真正的达到传递信息、交流感情与看法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与西方的不同历史文化、学生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也导致东西方在思维模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具体来说,英语思维模式一般都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属于直线型,而东方的思维模式则属于螺旋形,一般都会先做出大量的铺垫,使用内容的推理与暗示, 最后才会阐明问题。虽然这两种方式都有不同的优越性,但是在两种思维模式进行跨文化的交际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与障碍。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使学生了解更多英语国家的文化与风速习惯,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

2.2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

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也应该紧密相连。在英语教学当中,一定不能够把语言和社会文化知识分离开,如果学生不懂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虽然他能够熟练的掌握语音和语法,也不代表他能够非常精湛的掌握这门语言。而我国在英语的教学但中更加注重的是对语言中语音、语调以及语法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导致了学生有较高的应试能力, 但是在真正的语言交流与文化认知上还非常欠缺。

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帮助学生充分的了解西方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例如,西方人非常注重自我与隐私,尊重不同的个性,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就不应该涉及到这些内容,而是应该从天气、周围的环境等话题入手,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够避免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所以,在与西方人的交流过程当中就应该非常注意。通过这个例子能够非常明显的看出文化认知能力对于学生学习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也在不断的增加,学校的英语教师应该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充分的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与文化认知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跨区域文化交流的能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桂万兵.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1):33-35.

[2] 李雅婷, 岳辉.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识能力[J]. 考试周刊,2011,(57):20-22.

[3] 刘罗斯.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问价交际意识[J]. 师道:教研,2012,(2):41-43.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策略

学习语言为的就是能够更好的进行交流工作,英语的教学工作不仅是要给学生传播最基本英语知识,不仅是按照教材来教学,还是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好所学的语言的一个语言环境,提高对语言的认识,更好的用语言进行交流工作。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中,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学生对英语的一个实际运用能力,所以,新课改推行,旨在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实际运用能力。对英语教学提出了跨文化交流的要求,就是老师要帮助学生对所学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的了解,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以及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辨别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1、高中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地球村”的概念已经被大家所普遍认同,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频繁。所以,就需要人们在一个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拥有交流的能力,而交流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因为生存环境的差异,各地的文化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性,所以为了更好的交流,就出现了跨文化交流这一概念。

1.1更好地帮助学生对自身文化的了解

在高中英语的教课书当中,有大量的文章是用来介绍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进程以及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好这些知识,在以后的对外交流工作当中,能够将这些文化知识传播出去,增进两国之间的互相认识和了解,达到一个良好的国际交流的目的。而且,这些知识也是对原本汉语教科书中相关知识的一个巩固,通过另一种语言的表达之后,能有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

1.2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学习,培养语言技能

所有的文化传播的最直观的方式就是通过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然要对所学语言的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使用英语的国家的一些政治体制、改革过程和发展变革等相关知识,也算是一个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还能够了解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不同的礼仪知识,对扩大学生的眼界有所裨益。

1.3能够将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实际生活有所帮助,自然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一个交流的工作。在传统的额教学模式下,只是重视对知识的传递,而不重视对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至于怎样的去“说”就不会了。如果交流的双方没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共识,在交流当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会出现比如说不能够准确理解堆放所要表达的信息,甚至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理解,这就会必然导致双方的交际工作无法成功。在除了要学习英语的语言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好这项语言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的内涵,这样双方的交流才能够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之下,交流工作才能良好有效地进行。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

著名语言学者B.D.Ruben(1976:334-354)曾经对跨文化交际下过一个这样的定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具备一种与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方式的能力。这个定义的重点在于跨文化交际必须要是一种合适的工作,也就是说,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交流双方超出了彼此的文化背景,所进行的无阻碍的交流。

2.1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对交流的限制

因为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形成的文化就会不同,例如餐桌礼仪,中国人喜欢互相夹菜,显示主人的好客,而且客人会习惯早到,以显示对主人的尊重,但是在西方,对于客人到主人家去做客,一定不能太早到,要自爱约定的时间点到达主人家拜访,就算遭到了,也要在门口等到时间到才按门铃进去。在吃饭的时候,西方人喜欢自己吃自己的,不喜欢事物互相的换来换去,他们觉得这样很不卫生。所以,就一个吃饭和拜访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更不要说一些其他的方面了。如果在进行中西交流的时候,不能够对这样的而一些文化差异有所了解和注意的话,就会使得双方的交流变得极不愉快了。

2.2 摆正姿态找准定位

正所谓态度决定成败,正确的一个学习态度能够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学生在对跨文化只是进行学习时,需要用一种端正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不同于自身国家的文化要抱着一种尊重的态度,不能看不起或者嘲笑他国的风俗文化。礼貌和友好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一步要做的事。还有,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对自身代表的文化要有足够的认识,及时的审视自己的态度,做到一个友好交往,而且学生在提高自我意识的时候,也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结语

高中生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工作,出了自身的学习之外,和老师的影响也有重大关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一个好的老师的引导,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大有帮助。高中英语老师因为要考虑到升学率的问题,一门心思都放在自身的工作上了,基本上没有时间去阅读一些关于跨文化教育的书籍,这就造成有些老师在经过了多年的教学之后,对于跨文化教学的认识水平还是最基本的层面。这样老师的水平都不达标,还能给学生多大的影响力呢?所以,老师应该先丰富起自身的知识,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冀盈 .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教育探索[J] .2011(09):(11)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日语教学文化差异意识文化友好交流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外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只有充分理解所学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文化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外语。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背景尤为重要。

一、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注重中日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

1.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上存在诸多差异。

中日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有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这使中日两国人民产生了一种文化的连带感与亲近感,相对于迥异的西方文明,人们更容易看到彼此之间“同文”的共通性,而忽视了两国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长期受这种中日同文观点的误导,我们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中日文化的共通之处,而忽视了日本语言文化的特性,对于中日文化的差异之处疏于介绍,导致学生在与日本人实际交际过程中遇到障碍。然而,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上存在着诸多差异。

(1)部分词汇的感彩、文化伴随意义有所不同。

日语汉字源自中国,中日文中许多汉字字形完全一致,但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如,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在男子姓氏后加上“先生”表示礼貌,而在日语中“先生”仅用以称呼教师、医生、律师、政治家等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如对一个普通的日本人用“先生”来称呼,会使对方不知所措。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应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对此类词汇进行辨析,避免学生望文生义发生误用。

(2)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语言习惯有所不同。

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在引进、吸收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的伦理道德,以为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中国人相似,但实际并非如此。中国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道德主体对他人的爱戴、尊敬和宽容,提倡“仁者爱人”,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将其改造为以“礼”为核心的日本儒家文化,强调道德主体维护自己的名分,遵从社会制度和习俗,注重人伦规范,包括人与人交际中的仪式。尽管同属于儒家文化圈,中国人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有人情味,日本人注重礼节,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但流于表面文章,人情淡漠。

2.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必须在日语教学初期引导学生树立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了解中日文化差异。

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外语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往往不是“语法错误”,而是“文化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指出人们对外国人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容易被认为是失礼的。因为人们不大可能认识到不同国家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外语说得越流利,目的语国家的人越不能容忍说话者犯的常识性的文化错误。

如果对中日语言文化背景中的差异之处缺乏理解,在与日本人的交际过程中习惯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标准去要求对方,很可能导致交流不畅,甚至交流失败。例如,日本人收到礼物时,会说一些对礼物表示赞美的话并表示感谢。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即使内心很喜欢,也会说“心意我领了,可这东西我不能要”之类的话,先客套地推辞下再收下。如果对日本人使用同样的表达方式,他会很生气,觉得对方很没有礼貌。

二、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注重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意识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中日文化交流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源远流长,近代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活动更加频繁。但是,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风化,中日关系时冷时暖,也曾经历过十分艰难的时期。中日两国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却“虽近又远”,两国人民对彼此的国情和社会文化还缺乏理解。为了促进中日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充分了解日本的中国人与熟悉的中国的日本人在两国之间起到“桥梁”沟通作用。

然而,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对日语语言文学、日本社会文化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中日关系方面的历史及现状疏于了解,中日文化交流意识淡薄。

2.培养学生的中日文化交流意识符合《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的要求。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2]中要求开设日本文化史、日本概况等日本社会文化课程,要求通过开设此类课程,使学生掌握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基本了解日本历史发展的脉络及政治、经济情况等。中日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也就包含在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过程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21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再局限于词汇、语法等狭义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而是对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语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导入中日文化交流方面的相关信息,在培养学生中日文化交流意识的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三、培养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与中日文化交流意识应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于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基本途径,探讨颇多,本文中不再赘述。笔者认为,在日语教学中,培养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与中日文化交流意识应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与中日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知识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教材、课堂和日语教师的传授,因此,日语教师的引导作用无疑是重要的。日语教师不仅是日语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日本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启发者。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细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历史脉络、社会文化及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和近期动态,对中日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之处有较深刻的理解。教师要能够抛却个人成见,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日本文化。教师还应对某一情境中学生有可能犯的“文化错误”有一定的预见性,有针对地进行阐释。教师要将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自觉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与中日文化交流意识。

四、结语

培养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与培养中日文化交流意识,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能够有利于加深文化交流意识,文化交流意识有利于对文化差异的主动探求和理解包容。两者都对提高日语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这两种意识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教师应注意潜移默化地引导,不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学生。

参考文献:

[1]新中华学校编.日本文法辑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1-2.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编.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Z].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第4篇

2月7日,台湾当局在新春开年之际拨乱反正,让大陆回归“大陆”,虽说不上是新动作,但也是两岸关系的利好,对稳定两岸关系、发展台湾经济关系重大。正如国台办主任在第九届两岸关系研讨会上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维系两岸关系根基的重要纽带。只有不失时机地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的基础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经受风雨的考验。

正因为如此,强调两岸要加强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重申对大陆的称谓,皆缘于对台湾与大陆一个客观历史的还原与肯定,是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实际举措,这一举措是对中华文化、中国历史与台湾文化、台湾历史之间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势力扭曲历史进行纠正和抨击,同时也反映出两岸开展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两岸经济合作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两岸民众从中得到了实在利益,受到了两岸民众的普遍欢迎和肯定。然而,要想使两岸真正实现和平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便显得犹为重要和紧迫。中华文化是两岸共有的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以文化化解民众思想与理念上的隔阂,共同构筑两岸民众的精神家园。

人们常说,思想通,一通百通。要把两岸民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统一到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上,这需要两岸民众从思想上实现认识的一致性。而实现两岸民众的思想认识上的共通性,需要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来促进。2008年以前,由于长期在“”路线的主导和误导下,造成台湾民众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偏离,造成民众对一个中国认识的误解。这是客观事实,不容回避。因此,两岸文化交流在经济交流合作的同时将成为两岸今后交流的主攻方向,它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都是无法替代的。两岸只有通过加强文化交流来实现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一个中国的认同;只有从思想上解决民众认识上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第5篇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把强化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湖北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有24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5%,是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湖北统战系统强化使命担当,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动中央关于民族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增进政治认同。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就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增进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挖掘和大力弘扬各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引导各族人民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持续深化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们的心灵深处。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以民族大义为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重,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