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范文第1篇

文化差异会影响外语学习者对语言内涵的准确理解,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由于初中生受学习经验、经历和课外阅读的限制,对汉英文化差异的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广泛接触英语文化,了解汉英文化的差异,减少和消除汉英文化差异对词汇学习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提高词汇学习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

文化差异;词汇学习;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才得以产生和继承。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1]57。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汇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在词语的内涵方面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往往很大[1]90。大部分引起语言变化的因素有时都会在讨论文化差异方面被提及[2]。据此可知,语言差异性或多或少都与文化的差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差异经常使外语学习者对语言内涵的理解感到极大的困惑。词汇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消极影响尤为突出。由于初中生受学习经验、经历和课外阅读的限制,对汉英文化差异的了解不足,加之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对词汇的理解往往存在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他们的词汇学习效果,影响了对英语句、篇、语义的准确理解。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注意到中外文化差异,进一步增强对文差异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与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3]。下面,笔者举例分析义务教育阶段汉英文化差异在词汇上的表现,并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减少和克服文化差异对词汇学习的负面影响。

二、影响词汇学习的文化差异例析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语言也受到该民族政治、地理、宗教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要准确地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文化,理解不同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作为东西方文化载体的主要代表语言,汉语与英语文化差异对我国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特别是对词汇学习的影响尤为重要,现结合初中学生学习实际选取部分典型例子予以说明。

(一)汉英文化差异在词汇意象表达上的不同汉语成语“爱屋及乌”,对应的英语为“Loveme,lovemydog”。汉语“爱屋及乌”侧重以生活住所强调它的语言内涵,表达隐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喜欢和他有关的人或事物”,英语“Loveme,lovemydog”更强调侧重从人的活动角度(狗是人的朋友,人的活动或生活与狗为伴)直观隐喻,表达的思维角度有差异。

(二)汉英不同思维方式在词汇上的体现一般来说,汉语语言比较含蓄、内敛、概括,而英语语言通常倾向于自然而真实形象地表达。如“密切注意,提防”,英语表述为“keepaneyeoutfor”。汉语表达笼统,而英语表达具体到用“眼睛”来看,语言更加直观、形象。

(三)相同词汇因文化差异具有不同的意义狗(dog)在汉英表达上意义差别很大。汉语使用该词时常带有贬义,如“狗眼看人低”“狐朋狗友”。而英语中该词多含有“真诚”“忠实“”可爱”之意。如:luckydog(幸运儿),cleverdog(聪明的人),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出头之日)。

(四)相同意思因文化差异用不同的词汇表达汉英民族传统农耕文化和耕作方式的差异,也使词汇使用有显著差异。英国传统农业劳动力辅助牲畜为“马”,而中国是“牛”,所以反映在词汇方面亦有这方面的不同,如汉语“力大如牛”,英语译为“asstrongashorse”。

三、解决文化差异对词汇学习影响的应对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其对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一些积极的干预措施,减少或消除文化差异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利影响。

(一)引导学生关注汉英文化差异结合词汇教学中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汉英文化的异同。如颜色隐喻意义因汉英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语义差异;“MerryChrist-mas!”与“HappyNewYear!”中同样表示“高兴,快乐”之意,英语因受到宗教文化影响而使用不同的词。通过这些类似的实例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词汇学习中的汉英文化差异,对他们提高整体阅读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创造有效接触更多英语文化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英语报纸、汉英词典、电视、电影、网络等途径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在真实地道的语料中,通过语境分析去准确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观看外国影视剧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因素和行为,并且其所提供的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语境可以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激发同化动机,从而把目标语语言知识学习与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解并真正掌握该语言[4]。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举办英语文化专题讲座、制作手抄报、开展英语角文化交流会、英语国家文化竞赛或含有汉英文化差异的词汇听写比赛,借助文化背景知识促进初中生对英语词汇的准确理解。在英汉词汇的对比学习中,学生可以很好地体悟理解词汇表面意义与深层含义(外延),发掘汉英词汇文化意义的异同点,从而增进学生对相关的词汇的准确理解和记忆。

(三)鼓励学生多开展对外交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方式与英语国家的学生交笔友、网上聊天,了解异域文化,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总以母语文化的标准与外国人交际[5]。在此过程中学生从中学习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词汇,在真实的运用参与体验中,进一步深层次地理解文化差异,真正掌握词汇。

四、结束语

词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汉英文化差异的认识,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扎实了学生的语言基础。因此,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积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广泛接触英语文化,了解汉英文化的差异,减少和消除汉英文化差异对词汇学习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提高词汇学习的整体效果。不过,在词汇教学中引入汉英文化差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教学中汉英文化差异的引入应与中学生的语言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内容相关,切忌引入无关的文化,否则会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影响学生对词汇学习效果的巩固。2.词汇教学中汉英文化差异的引入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领悟理解能力,要与课堂教学及相关拓展内容一致或相近,切记引入生僻、抽象、空洞的文化,否则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3.词汇教学中汉英文化差异的引入在内容和方法上要适度,不要过多过滥。在词汇的选择上要有广泛性、典型性,更多体现主流文化与元素,效果与激发兴趣并重。在方法上要灵活多样,自读探究、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同时鼓励学生去积累总结,为今后的词汇学习奠定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YULEG.Thestudyoflanguag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4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24.

[4]张津海.根据影视课特点改进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2(4):16-19.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范文第2篇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之间与人民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使得语言、文化上巨大的差异问题得以显现,并成为两国交际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作为东方国家,我国与西方世界的德国在文化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就具体的差异表现来看,一些甚至处于完全相反和对立的状态。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哲学思想、思维定式和社会风俗、语言文化以及言谈内容等各个方面,极大地影响着两国的交际和沟通。为有效避免文化上巨大差异造成沟通不畅问题,需要结合两国文化上具体的差异表现,提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有效规避文化差异带来的实际问题。

二、文化差异概述

所谓文化差异,指的是因地区异同,使得各地区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异同而产生的差异。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其所在区域的人们需要结合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等进行自我文化的塑造,以满足自身社会生活活动需求,实现最佳的生活状态。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们逐渐达成文化共识,在历史、政治、宗教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产生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内容,逐渐与其它地区的文化区分开来。文化落到语言上,则将其内容和精髓渗透到语言的各个范畴,使得语言的文化性更强,让其具备了文化载体的功能。文化差异的形成,就是不同地区文化的碰撞造成的文化区别。持有两种文化的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因文化表现上的诸多差异,造成交流不畅,无法实现有效交流。文化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无论是哲学思想上,还是思维定式、社会风俗上,尤其直观体现在语言文化现象和言谈内容上。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中德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1.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就中德两国文化上具体差异来看,最为突出的一方面,即两国在哲学思想上的巨大差异。中国作为最具代表的东方国家,历史文化悠久,其哲学思想呈多样化,且具有多种内涵,更加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中国哲学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家思想,但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也极其深远,涉及到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和日常行为处事当中。德国作为哲学思想较为发达的国家,诞生过世界闻名的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以及近代的中国最为熟知的哲学家马克思。德国的哲学思想注重思辨,中国哲学思想则更加侧重慎行和中庸,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2]。两国对于对方哲学思想都存在一定的误解,对于对方哲学思想的深层内涵了解不深,多由浅层理解来概括整体内容。

2.思维定式的差异从两国思维定式方面来看,同样具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德国的思维定式主要为哲学性思维,更加注重对事物的思辨性,主张深挖事物的本质,以思想的穿透力抵达最根本的目标。在思维定式的指导下,德国人在行为处事上较为严谨,以规则和事理作为处世态度和办法,更加注重推理和演绎过程。从表面上来看,德国人的处事办法往往被看作不近人情和墨守成规,缺乏人情味。中国思维定式当中,人情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巨大,在行为处事中,往往人情先于法理。将人作为社会管理和运行的主要决定者,且处事办法多以经验和自身的观察、判断作为依据,对于事物推论的结果往往存在相当程度的猜测性质。中德两国思维定式上的巨大差异,成为各自的思维特色。

3.社会风俗的差异从两国社会风俗上的差异来看,最为突出的表现,即家庭成员称呼上的不同。中国重视礼教传统,重视亲属间的亲密关系,因此,在家庭成员的称呼上,具有较为细致的划分。一个家庭当中,父母两方亲属的称呼都有具体的称谓。所有称谓都有明确的对象,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现象。家长和教师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礼仪教导,注重长幼尊卑,尊重长辈的地位和身份。对于长辈,不可直呼其名,也不能将自身置于与长辈同等的身份地位。德国则因宗教信条的影响,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在亲属的称谓上没有明确的细分要求,且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地位平等。此外,中德两国在礼节客套上有很大差别,中国更为强调为人处事的热情和礼貌。

4.语言文化形象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能够充分体现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语言文化形象上的巨大差异,可表现在具体的词汇和意象之上。如“龙”这一文化形象,西方国家普遍将其作为邪恶和黑暗的代表,将其作为反面形象。在德国文化中,“Drachen”这一词汇所指的动物即传统文化中邪恶的代表,还将刺龙作为表演形式流传下来。而中国则将龙作为神圣和吉祥的代表,“龙凤呈祥”“龙飞凤舞”均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景[3]。同时,龙在封建社会被作为皇权的象征,以“望子成龙”表达期盼子嗣成才的美好愿望。此外,“杜鹃”一词,在中国代表着忧郁、忠贞,如“子规啼血”即将杜鹃拟人化,赋予其拟人化形象。德国文化体系中杜鹃的文化形象则不固定,既能代表幸福,又能代表冷酷和魔鬼。

5.言谈内容上的差异就言谈内容上的差异而言,德国文化中有着较为明显的禁忌,是在交谈过程中不能贸然触碰的。如交谈双方在谈论天气、兴趣爱好、社会性事件时,往往不会存在禁忌问题,双方能够通过有效沟通实现关系上的亲近。而涉及到隐私和个人问题时,则会存在很大的问题,甚至引起对方的反感情绪。如在交谈当中贸然向对方询问其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时,则会造成对方反感,认为自身隐私受到侵犯,对于对方形成不礼貌的印象。而中国文化体系中,向对方询问隐私问题,代表着自身对于对方的关心和问候,所问问题涉及的隐私性和私密性越强,则代表双方关系越亲密。言谈内容禁忌上的巨大差别,往往造成中德两国人在交谈时出现巨大隔阂。

四、中德跨文化交际

1.跨文化交际概述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沟通交流过程,需要在互动过程中跨越文化隔阂,实现双方的有效交际。跨文化交际属于一种在社会符号基础上的交换过程,双方需要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对对方文化信息进行转释,以便准确把握对方传达出的意思和内涵。由于人在特定文化环境当中成长,其言行举止乃至思维方式都会深深烙上特定文化的印记,在交际过程中突出表现出来。跨文化交际需要来源于不同文化的人们对自我较为陌生的社会符号意义进行有效认定,需要对于双方文化之间具体差别进行有效把握。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互动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活动将会越来越频繁。为实现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有效交际,就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有效消除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隔阂。

2.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源于文化和交流之间关系的密切。文化作为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获取的内容,其对于人的行为举止和言谈思维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文化渗透到语言当中,也会体现在交谈表达的全过程当中。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将给跨文化交际造成巨大障碍。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已经形成文化定式,对于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人们的行为和意想均会存在很大的困难。依照自身文化标准去理解对方文化意涵,必然造成错位和误解,导致沟通不畅,交际失败。为此,要想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就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并掌握对方的文化意涵,进而将其贯穿到交际过程当中。

3.中德跨文化交际的策略(1)建立跨文化意识基于中德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要想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首先即应当建立跨文化意识。许多中德交际失败的案例,都是源于双方文化认同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造成理解障碍,进而产生矛盾和误会。建立跨文化意识,即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别,认识到文化对于交际形成的巨大影响。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应基于对不同文化的见识和理解之上。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观看影片、纪录片、相关书籍等资料,对于对方国家的文化进行浏览和观察,并在对方立场上体会文化的深层含义。了解对方国家文化的具体体现,如社会风俗、哲学、思维方式、言谈内容和语言文化形象上的具体文化展现,形成不同的文化观,有效建立跨文化意识,为实现跨文化交际打下思想基础。(2)掌握两国文化差别其次,应当掌握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别,以更好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涵,实现交际过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中德两国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别,体现在社会风俗、哲学思想和语言习惯等方方面面。应当在充分浏览对方国家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对两国文化上的差别进行对比,准确抓住跨文化交际当中的注意事项。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会市场的不断繁荣,了解双方之间文化差别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为了解德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具体差别,可通过相关书籍,系统学习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别。从文化起源产生到发展繁荣,全方位地了解文化上的具体差别,还要理解其文化产生发展到如今状态的主要原因,以便深层次地理解对方的文化。(3)正确运用交际策略为有效跨越中德两国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鸿沟,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应在拥有跨文化意识、掌握双方文化具体差别的基础上,正确运用交际策略,确保交际过程的和谐融洽,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首先,应当充分认同两国之间文化上的差异,并了解、接受对方的文化特征。尊重、理解对方的文化,尽量适应对方的文化习俗,以对方的立场去看待交际过程。相互之间的文化理解和尊重,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前提。应了解并接受德国直接、率性的表达方式,并规避交谈中对对方隐私问题的询问。适当调整自身的语言习惯,控制谈话内容和范围,确保交际过程中交际策略的有效运用。

五、结语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世界的通用语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中国对西方的了解是一件好事,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则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群体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西方国家的人交流时运用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时陷入尴尬的境地。总之,忽视中西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交际失败和尴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以后,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西方的文化,达到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与西方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尽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的发生。

(二)

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内涵,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广泛运用的语言,更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建设祖国服务。第二,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解决和避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让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更大地发挥我国在国际上的作用。第三,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利于本国语言的学习。在学习中,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这反过来又会促进我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尽可能多地主动理解对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际的现代人,在保持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够顺利进行双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究出版社,1999年.

[3] 闫传海,张梅娟:《英汉词汇文化对比研究》,陕西: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聂淼.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沟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劳动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在跨文化条件下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从而有效地实现跨文化沟通。

一、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机制

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根据对对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完全陌生;有一定了解,但过于简化或不准确;比较全面的理解。在这三种情况下,文化差异可能影响沟通的方式是不同的,分别表现为文化迁移、文化定势和逆文化迁移。

1.文化迁移

文化迁移,指跨文化沟通中,人们下意识地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和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发生文化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迁移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文化迁移也可能是有意识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中心主义。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取向的差异是消除文化迁移的必要前提。

2.文化定势

定势也称作定型,指的是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文化定势可能是由于过度泛化而导致,即断言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具有整个群体的文化特征。也可能是由于忽视文化具有动态性和变迁性而引起。由于人信息处理能力的有限,为了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了解,就必须概括文化差异,建立某种文化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程度的文化定势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些定型对于差异的“过分概括”或“标签化”又可能人为地制造屏障,妨碍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3.逆文化迁移

文化差异从沟通的角度来讲,也就是对符号编码或解码规则的不一致。静态地来看,在一次具体的沟通过程中:如果双方对对方的文化都一无所知,显然会出现以己度人的情况,“误把他乡做故乡”,发生文化迁移,但是如果双方都对对方的文化很了解,并在假定对方编码或解码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去适应对方,编码和解码规则不一致问题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这与文化迁移很相似,但是却以反向的形式出现,因此称之为逆文化迁移。

在实际的管理沟通中,上面几种问题常常会同时出现。比如,在具体实施跨文化管理之前,管理人员通常会接受相应的异文化培训。经过这种文化培训,他们对异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种在培训基础上形成的他们所认为的该文化,即期待文化。由于这种了解通常是比较简括的,因而在沟通中就可能出现文化定势;同样这种了解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因而在差异意识的空白处,管理人员还是会有意无意地受到原文化的影响,产生文化迁移;随着管理人员与员工互相了解的深入,出于真诚沟通的愿望,他们很可能会互相体恤,但是如果不能就彼此的参与结构达成一致,那么就可能出现逆文化迁移的状况。

二、克服跨文化沟通障碍的有效方法

1.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相关的企业管理者就必须端正态度,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寻求发展。积极心态在于保持自己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但又不侵犯对方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内部上下级的沟通与协作,减少由于文化冲突而带来的组织关系的失谐。发生跨文化误解时,一定要静下心来慢慢想想自己和对方的文化差别,这样,才能防止错误或急躁的举动;同时还能因此抛却自身的无力感,重新树立成功的信心。

2.进行跨文化培训

人与文化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一样:鱼总是在水里生活,但是常常意识不到水的存在。同样,文化是隐含的,大多数人并没有确切地意识到他们的民族文化是如何塑造他们的。因此,企业跨国经营,要减少跨文化带来的矛盾和冲突,除了采用和当地人进行交流的方式外,还要尽量去了解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企业应该通过有效的培训,在这些方面对管理层和内部员工进行培养和训练,通过文化认识、文化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处理跨文化冲突的技巧、地区环境模拟等方面的培训,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

3.完善组织架构的设计

为有利于企业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可以在企业组织机构里专门增设跨文化管理中心,设置专人专门负责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消除来自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观念、心理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和偏见;加强文化的整合管理工作,促进员工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

4.解决多元化团队本国化问题

有些企业认为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放在一起,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相互学习。其实不然,多项研究表明,跨文化团队里,在有压力的情况下,队员会更趋于本国化,如中国队员会变成更加中国人,美国人更加美国人,管理不好,团队的绩效会变得一塌糊涂。建立高效跨国团队是个很有挑战性的任务,根据跨文化团队建设的经验,一些具体的作法可以参考:在任务前,让跨文化团队一起来做准备工作;设立共同的目标和远景;每个队员对任务都应有参与感并对结果有共同责任;对任务的组织结构和每人的角色都要很清晰和清楚。

应该注意的是,单独了解各种文化差异,并不会对跨文化沟通产生帮助。只有在了解不同文化差异背景的前提下,一方面在实际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另一方面,在沟通过程中保持问题意识,综合运用各种沟通技巧,不断地化解差异,才会不断推动跨文化沟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1.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2.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 horse(吹牛); 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horse and horse(并驾齐驱)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1.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

2.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指文字古雅。鲁迅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中书提出了更具体的“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更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地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