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油实训总结

茶油实训总结

茶油实训总结

茶油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同志们:

这次会议目标是造林良种化。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讨论:

一、种苗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一)突出油茶种苗质量管理这个重点,严把了“三关”

*是全国的油茶大省,油茶育苗在我省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传统。随着油茶产业的升温,油茶育苗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话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油茶种苗质量监管,责无旁贷地成为了种苗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种苗工作严把“三关”,较好地保证了油茶种苗质量。

1、规范管理,严把了市场准入关。为防范油茶育苗一哄而上、以劣充优、扰乱市场等行为的发生,各地在严格执行《*省油茶采穗圃管理办法》和《*省油茶苗木质量管理办法》的同时,采取得力举措,强化了油茶育苗的“准入制度”。如*县人民政府下发了《油茶苗木质量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该县油茶育苗只允许是“定点育苗”,所用苗木只许来自定点育苗基地;*市政府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油茶种子和苗木生产经营管理的通告》,将定点育苗制度传达到了每一个村组;*市通过制作统一大型标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告之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宣传活动,有效地遏制了全省油茶计划外育苗现象的大规模发生。

2、强力监管,严把了生产质量关。为科学指导油茶种苗生产,全省上下认真抓了三件实事:一是大力开展了油茶种苗生产实用技术培训。省厅先后举办油茶采穗圃建设培训班、油茶嫁接育苗技术培训班四期,培训技术骨干400多人。各市州、县和65个定点育苗基地在省厅集中培训结束后立即启动本地嫁接技术力量的培训工作,*、*等地的林业部门还与当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将油茶育苗培训纳入了县市为民办实事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培训嫁接工超6000人次,为油茶产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二是强化了油茶种苗生产的日常监管。为确保油茶种苗质量,全省上下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抓育苗。在穗条生产和芽苗砧嫁接期间,省、市、县种苗管理机构均按属地原则进行了现场监管,省厅还推行了嫁接生产日报制、组织专家深入定点单位进行了现场指导,*、*、*数据上报及时,统计准确。在日常管护的每个关键环节,省厅都下发了专门文件,了具体要求和可操作的技术规范。市州县也纷纷拿出了看家本领抓监管,促进了全省油茶育苗水平的提高。如*市配备了专人专车,分管局领导率市种苗站负责人经常微服私访抓检查;*市由市局聘请多年从事油茶育苗工作的林业高级工程师为首席专家,无偿为育苗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市种苗站的主要精力集中围着苗木质量转,分管局领导最多一月亲自到育苗点检查指导达10次之多;*市制定了油茶育苗质量评分办法,将档案管理、圃地管理、苗木质量细分为11项评分指标,由市局统一组织检查、记分、评比。三是认真抓苗木质量检查和容器苗培育的组织工作。20*年8月,省厅组织力量对全省圃地油茶苗木质量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摸清了全省育苗家底,之后,又立即召开了油茶种苗质量管理座谈会,将各地育苗情况进行了通报并对下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会议后,绝大多数市州能积极抓整改,再次开展了除萌除杂工作,在油茶容器苗培育工作中能严格执行省厅的时间、质量、技术要求,并认真进行苗木质量分级工作,从最近国家林业局在我省开展工作的油茶种苗质量抽查情况来看,抽查的15个定点育苗单位16个苗批,大部份育苗单位都能按照相关要求和技术规范做好苗木分级和除萌、除杂工作,特别是*县、永大高科,育苗水平较高,苗木质量较好,除萌、除杂比较彻底。

3、疏堵结合,严把种苗使用关。为确保全省油茶产业发展用上优质苗,省厅在*林业政务网、*种苗网、《*林业》杂志上开辟专栏对有关油茶种苗法规进行了深入宣传,将全省65个定点育苗单位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在《中国绿色时报》、《*日报》等省级以上新闻媒体通过种苗信息、良种审定公告、答记者问等形式进一步宣传贯彻《种子法》。*、*、岳阳、衡阳等市都采取了多种途径加大了良种宣传力度,社会反响很好。为防范劣质苗木流向省内、外市场,省厅采取了“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把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种苗行为纳入到了林业公安“雷霆一号”专项行动打击范围,极大地震慑了违法行为,尽力压缩非良种苗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呼吁兄弟省市通过正当渠道到我省购买优质种苗,尽量堵住下游销售通道。

通过全省上下努力,65个定点育苗基地完成油茶芽苗砧嫁接苗1.1亿株,现保存苗木8700万株,其中容器苗4700万株,可满足45万亩油茶造林对优质种苗的需求。

(二)坚持林木良种繁育体系这个中心不动摇,进一步夯实了林木种苗繁育推广体系

以推进造林良种化的林木良种选育、生产和推广工作是林木种苗工作永恒的主题。一年来,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我省林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着力抓了四项工作:一是大力争取国家种苗工程项目,增强了种苗生产发展后劲。年初,利用国家拉动内需和加大油茶种质资源建设的机遇,各地加大了种苗工程的申报力度,*、*、*、*、*等地抢占先机,精心编制并及时上报了油茶采穗圃、种子园等15个工程项目,省站同时对以前申报的工程项目进行了跟踪。经不懈努力,13个项目当年即获批复,并与过去4个已批复项目一起得到了国家投资,到位中央资金2557万元,是上年资金总量的4.6倍;会同、靖县、攸县杉木种子园,城步马尾松种子园,汨罗桃林林场湿地松种子园和*市杂交油茶种子园等6个良种基地被命名为“部级”林木良种基地,省林科院油茶种质资源库、泰格林纸集团杨树种质资源库分别被命名为“部级”油茶种质资源库和“部级”杨树种质资源库。“国字号”桂冠的争取,不仅为后续工程的上马赢得了先机,而且为争取国家林木良种补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强化了种苗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去年,全省新建油茶采穗圃1008亩,全部做到了规范化管理,6个部级林木良种基地逐一落实了科技支撑单位,并精心编制了20*~2015年发展规划。为确保新上项目的建设成效,省厅举办了一期种苗工程建设与财务管理培训班,对17个单位的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工程和财务管理培训。三是省林木种苗管理站坚持不懈地与省林科院合作,开展杉木、马尾松、湿地松、油茶、杨树、光皮树、桤木等7个树种的良种选育和杉木、马尾松、湿地松、杨树等4个树种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该项工作得到了属地市县林业局的大力配合,20*年,收集优良种质资源超过了500份。国家油桐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方面,收集了*、*、*、*等9省市油桐种质资源146份,栽植面积220亩。四是认真抓了到期种苗工程的竣工验收。年内完成了*省林木种苗繁育示范中心、*省良种繁育中心等10个种苗工程项目的验收,*市中心苗圃、*桑植县苗圃等一批遗留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也顺利通过了竣工验收,使到期完工项目验收率达到了90.6%。

(三)推行四个“落实”,强化了种苗行业管理

一是落实了政务公开。省站承担的行政职能和办事流程全部做到了网上和公示栏上全公开,省级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核发做到了网上办证。所有定点育苗点的选择、良种穗条的调剂、容器苗培育的计划都做到了公平、公正,并向社会进行了公告。市州县种苗管理机构绝大多数能按政务公开的要求,实行“阳光行政”。

二是落实了依法行政。出台了《*省林木种苗“四证一签”发放管理办法》,编制了种苗行政许可流程图和种苗办事服务项目指南,制定了*省林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种苗部分)。从20*年起,在全省范围内,以油茶种苗质量管理入手,建立起了林木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制度,种苗执法更具操作性。从最近国家林业局在我省开展的油茶种苗质量抽查情况来看,抽查的15个定点育苗单位、7个定点采穗圃均建立了生产经营档案,其中汨罗玉池林场、道县苗圃等单位的种苗生产经营档案相对而言比较规范和健全。

三是落实了依法治种。市、县共查处非法采摘、收购油茶穗条案件8起,非法经营油茶种苗案件4起,为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0多万元。特别是*虹瑞生态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定点育苗基地)违规生产、调运油茶苗木的事件,由省、市组织联合调查组进行了认真查处,取消了其定点资格,注销了其种子林木生产、经营许可证,并将处理结果向全省进行了通报。

四是落实了依法兴种。全省调剂林木良种20000多公斤,种子出库时都达到了国家标准Ⅲ级以上的质量要求,主要造林树种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的良种使用率分别达到75.04%、93.20%、91.17%,其中*、*、*、*、*、*等市州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的良种使用率均达到了100%。全省育苗2.8万亩,可产合格苗9.3亿株。为因地制宜超前做好“优材更替”、“无节良材”珍稀苗木准备,省厅在广泛征询育苗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以红锥、毛红椿、楠木、榉木、马褂木等树种为优材更替的主要造林树种,并根据不同树种种质资源的保存情况,划定了采种区域,指导各地按需要进行了科学采种。来源于:

(四)强化效能建设,省级种苗队伍建设上新台阶

省质检站强化检验能力建设,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省内林木种子的检验任务,而且圆满完成了国家林业局交办的南方六省种苗质量抽查工作,检验能力和影响又有了新的提升。

省种子储备库严格执行“三不”原则(不是良种不调,不检不调,不合标准不调),圆满完成了种子调剂任务。

省种苗示范中心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和科研创新,合作开展了油茶苗组培、榉木引种实验、马尾松顶芽扦插等试验,花卉苗木生产稳步上台阶,尤其是中心油茶容器育苗技术和管理水平日臻成熟,成为了我省林业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和全国种苗行业的一个知名品牌。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20*年的种苗工作也还存在不少缺点和问题。主要是:主要用材林树种圃地苗木质量不高,地区间质量参差不齐;种苗工程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非定点油茶育苗较为突出,种苗行业监管任重道远;部份油茶苗木质量达不到出圃标准,苗木调运监管难度加大;种苗生产、经营档案不健全、不完善。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着力解决。

二、当前林木种苗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林木种苗是植树造林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增加森林总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在动力。在当前形势下,林木种苗工作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但其“利好”形势与任务“压力”并存。

(一)当前林木种苗工作面临的“利好”形势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工作,高质量的种苗将是一个长期的“绩优股”。在去年10月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总理赋予了林业以特殊地位。在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我国政府在没有任何国际援助的情况下自主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年下降40~45%的目标”,承诺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增加13亿立方米。这就意味着新一轮大规模造林的序幕即将开启,社会对良种壮苗的需求又将提速。

2、林木良种的增产效益已越来越为社会所认可,林木良种补贴政策可望得到落实。去年2月,*总理再次对发展油茶产业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对油茶良种补贴政策进行认真研究。在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进一步明确,要实施油茶良种补贴政策。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再次要大力发展油茶等木本粮油。根据最新消息,国家林木良种补贴政策可望今年出台,良种基地投入不足、产能低下的困局有望得到缓解,林木良种的普及推广力度必将加强。

3、系列林业新政的出台,刺激了社会对良种壮苗的需求稳步上升。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铺开,森林采伐指标入户工程的实施,有了林权就能“我的地盘我作主”,极大地促进了林农“山当田耕,树当菜种”的热情。良种壮苗已成为了社会造林的第一选择。

4、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为林木种苗工作注入新的内容。省长在年前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要突出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努力保护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环境。林木良种以其增效显著的遗传特性必然是林业低碳经济产业的首选资料。不管是木本油料、工业用材,还是城镇绿化,林木良种都将大放异彩。

(二)当前林木种苗工作面临的任务“压力”

1、油茶种苗供应时间紧,任务重。长期以来,我国造林计划一般都要滞后于种苗生产一年左右的时间,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殊性,苗木生产与造林需求难免脱节。就油茶种苗来说,一般采用2年生裸根苗造林,但准备期就要相对延长,一方面苗木供应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又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

2、林木良种基地的生产能力有限,良种使用率难以在短期内有重大突破。目前,我省除湿地松种子园的生产能力能基本保证供应外,杉木、马尾松种子园的生产能力与生产需求都存在较大缺口。

3、受油茶育苗的冲击,主要用材林树种苗木质量呈下降趋势。如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今年种苗工作必须抓好的一大课题。

茶油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油茶产业;生产现状;优势;对策;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 F326.12;S7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70-03

油茶是山茶科植物,属经济林中的主要树种,茶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人们将油茶视为绿色食品,其极富营养价值,食用茶油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茶油具有营养和保健价值,如长期食用对于增强人体免疫力功能和生理机能有独特功效。茶油符合人们提升生活质量、崇尚自然的需求,其有利于预防高血脂、高血压、高胆固醇。茶籽饼即油茶籽榨油后所产生的渣饼,又叫茶枯饼,可以用于防治麦类锈病,同时可用以防治实螺、绿萍、蚜虫萍丝虫及稻田蚂蟥等害虫,杀虫和杀菌作用较好,但对鱼类有毒性。油茶具有纯天然的绿色基础[1],其栽培油茶可以不使用农药、化肥。从开花至结果,素有“抱子怀胎”之说,其历经春、夏、秋、冬四季,饱含天地灵气,是我国特产。

茶油被为“国宝级特色资源”,有“东方橄榄油”美誉。2009年10月,国务院批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这是从国家层面首次针对单一产业批复的专项规划。规划从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有效利用国土资源、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提出把油茶产业建设成为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柱产业[2]。大力种植油茶树,开发油茶的食用、药用价值,使之培育成油茶产业,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山区农民历来都有种植和喜食茶油的传统习惯,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都非常适宜油茶的生长。当前,油茶生产已成为“山上再造”的重要内容,是贵州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因而成为各级政府重视和扶持的重要项目。由于以往贵州省对油茶生产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投入不足,现有的油茶林抚育通常靠农民自发进行。因此,林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应继续给予林农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对现有油茶林进行常规改造、垦复、低改等,从而大幅提升油茶林增产潜力[4]。

1 贵州省油茶生产现状

贵州省是南方重点油茶产区之一,充分利用油茶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的特点,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对促进贵州省山区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以及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满足社会和大众对良好生态产品、天然绿色产品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1 贵州省油茶种植历史悠久

贵州省油茶种植历史悠久,许多县市都是远近闻名的“油茶之乡”。诸如望谟、册亨、天柱和玉屏地区久负盛名。当前,100年以上树龄的油茶林随处可见,这些油茶林为祖传,供一年四季全家食用的油脂,并且传承了一整套选种、采收和加工的技艺。册亨洛江、黎平欧阳、水口等地油茶经营状况良好,是家庭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

1.2 油茶种苗质量严格监管

为加强油茶种苗质量管理,保证贵州省油茶良种苗木供应和油茶产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林业局印发的《油茶种苗质量管理规定》,结合贵州省油茶产业重点发展规划,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查研究、严格筛选和科学评定,确定贵州省第1批油茶良种苗木定点生产单位12处、油茶良种采穗圃1处。黔东南州7处被列为全省首批油茶良种苗木和采穗圃定点生产单位,仅天柱县2009年油茶良种嫁接苗总量逾710万株,黎平、松桃、册亨、望谟等县相继营建采穗圃。

1.3 各级政府重视

油茶是贵州省林业建设的一大特色优势资源,但长期以来,油茶树龄老化,生产经营粗放,品种混杂,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低下。应当充分利用铜仁地区、黔东南州、黔西南州的部分县悠久的油茶经营历史和良好的生产基础,2009年省林业厅出台了《贵州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充分发挥油茶这一特色资源优势,促进贵州省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1.4 组织技术培训

全省油茶种苗质量管理及技术培训会在天柱县召开,全省油茶种苗质量管理及技术培训会在天柱县召开。省林业厅种苗站负责人,黔东南州林业局和天柱县有关领导到会指导。黔东南、铜仁、黔西南、兴义、遵义等5个地(州、市)的19个县(市)林业种苗、科技推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共99人参加了培训会。通过技术培训,与会人员基本掌握油茶嫁接技术,达到了培训会的预期效果,成为推动地方油茶经济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对加大油茶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油茶产业发展,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为全省油茶产业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1.5 集团公司参与发展油茶产业

注册在贵州省的定中集团、亚红科技等股份有限公司,纷纷投入大量资金,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参与和发展油茶产业。在天柱、玉屏、册亨等油茶主产区营建采穗圃、苗木繁育基地,迈开了油茶产业化的第一步。另外,贵州省的大龙、马岭河等油茶加工企业也在加工技术更新、拓展国内市场以及打造企业形象。

2 贵州省油茶产业发展优势

贵州省是南方重点油茶产区之一,现有资源面积7.33万hm2,年产茶籽1.4万t。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油茶显著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发展贵州省山区经济,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满足社会大众对天然绿色产品、良好生态产品的需求。贵州省发展油茶产业具有以下优势。

2.1 资源分布面积广,增产潜力大

现有油茶林虽然存在管理经营粗放、树龄老化等不利因素,但只要落实科学的种植技术,还是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效益,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好渠道。农民经营油茶林、种植油茶树的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山区发展油茶成为主导产业的行动迈入正轨。

贵州省目前的油茶林面积仅7.33万hm2,其中纯林4.33万hm2,混交林3.00万hm2,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西南和铜仁地区的12个县、市,但是通过对现有油茶林进行低产林改造、精耕细作,挖掘生产潜力和扩大新种面积,油茶的单产和总产在可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3倍,因而生产原料供应还是比较充足。

从2009年开始,贵州省扶贫办每年下拨1 000万元的油茶扶贫专向经费,加大油茶产业的开发力度。2009贵州省科技厅投入480万元,依托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将油茶产业化发展作为年度重大专业立项,开展从品种资源、营林造林示范、低改抚育以及采收加工等系列进行重点攻关研究。

2.2 市场空间大,政策导向好

近几年来,茶油的价格一路攀升,一般以高收入家庭消费为主,然而随着市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也日益增强,茶油将逐步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茶油不仅具有广阔的国内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出口创汇市场。以贵州省为例,如按平均每人每年消费5 kg茶油计算,年消费量就可达400万t,市场空间广阔。

贵州省委、省政府坚持生态立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油茶产业作为解决贵州省石漠化地区生态和贫困农民增收脱贫有机结合的重要生态扶贫产业,要求扶贫部门认真作好远期、近期规划,加大投入,做大、做强。到2015年,在全省现有油茶面积6.67万hm2基础上,完成新造油茶林6.67万hm2,总规模达到13.33万hm2。通过新造油茶林,年均茶油产量达到600 kg/hm2以上,实现《贵州省油茶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2010—2015)》中核心建设区和积极建设区(涉及12个县)的目标,新建的油茶基地每年油茶产量4万t,产值16亿元,建成精炼茶油加工系列产品开发龙头企业3家,年加工能力4万t以上。2011—2015年,每年新建油茶林1.33万hm2,改造老茶林1.33万hm2,新建油茶良种苗圃基地86.67 hm2。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原则,实行新造油茶林与改造老茶林并举,采取调整结构、典型示范、龙头带动、科技推广等措施,逐步形成资源相对充足、利用水平高、产出效益显著的油茶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

另外,黔东南州有3个县被列为国家油茶林示范基地试点县为加快全国油茶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2009年7月22日下发的《关于做好2009年油茶产业发展等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在全国确定100个油茶试点县,其中贵州省4个被列入其中。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贵州省林业厅商定了全省示范基地试点县名单,其中黔东南州占了3个县,分别是天柱县、黎平县和锦屏县。根据该文件要求,每个试点县的建设规模为新造或改造油茶林666.67 hm2左右,建设投资标准为2.25万元/hm2,其中,中央补助3 000元/hm2,地方配套3 000元/hm2,业主自筹1.65万元/hm2。当前,这3个县已全部落实建设业主,各项工作正紧张有序地展开。

3 油茶产业发展对策

贵州省油茶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低,至今仍为家庭式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雏形。随着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茶油逐步渗透进入百姓家庭。茶油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目前已经越来越被广大市民所认识和接受。因此,可以预见国内外消费市场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茶油价格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走高。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根据贵州省种植油茶树的传统习惯,充分利用现有有利的地理、土壤和气候条件作为油茶林培育基础,已经具备较短时期内实现油茶产业迅速发展条件,其潜在的巨大商机为林农提供了广阔的销售空间。

油茶产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油茶产业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内容,要认清油茶产业在贵州省发展特色商品林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顺应产品市场需求,抓住机遇,真抓实干,才能把油茶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其经济效益。

3.1 规划油茶发展布局,使其向产业化推进

油茶适应性强,对土壤没有严格要求,能耐瘠薄,适宜生长在pH值5~6的酸性黄壤或红壤土中。其要求年平均温度14~2l ℃,喜温暖湿润气候,1月平均温度在0 ℃以上,年降雨量应大于1 000 mm。贵州地区适宜杉、竹、松、油茶、茶叶等多种林木生长,是地沃宜种植,兴林能致富的丰林长草之地,当地土质以厚中层红壤、红壤性土和黄壤为主。2008年国家林业局提出了大力发展油茶生产的意见,贵州省的气候、土壤、雨量均对油茶林生长有利,有效地开发、挖掘林业生产潜力,为了达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目的,贵州省委、政府确立使油茶生产的主导地位,充分抓住机遇,合理制定出《贵州油茶生产总体规划》,以尽快发展油茶产业,提升其产业化水平。

3.2 加大油茶产业宣传,提高油茶产业意识

近年来,油茶综合利用产业链长,产业发展的潜力大、前景广,但其所具有的经济、生态效益尚未被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贵州省油茶生产的现状可以用“养在深闺人未识”来形容。因此,加快油茶产业迅速发展,对带动当地农民兴林致富,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满足社会和大众对天然绿色产品的需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省油茶产业经营管理集约化,资源培育基地化,产品开发销售一体化,促进油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建成精炼茶油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的龙头加工企业3~5家,全省油茶相关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t以上。全省预计完成新造油茶林面积20.00万hm2,低产林改造面积6.67万hm2。全省油茶面积由目前的6.67万hm2增加至26.67万hm2,通过新建油茶基地和低产林改造,实现全省年均茶油产量达到12万t和年生产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茶油平均产量达到450 kg/hm2以上。因此,要加大发展油茶生产的宣传力度,号召各乡(镇)有条件的地方都建立油茶示范基地,向山区农民广泛宣传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性,并通过示范宣传让农民认识到发展油茶的显著效益,从而使农民主动投身油茶产业开发中,促进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3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实现专业化发展

油茶生产要建立油茶生产基地,解决油茶原料供应问题,为实现其规模开发和集约经营,应当成立协作组织,积极扶持龙头企业1~2家,发挥油茶协作组织和加工龙头企业的引导和辐射作用,带动油茶产业的发展[5-6]。要从机制创新人手,引导企业参与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油茶生产、加工、市场的有机结合。为带动辐射和市场开拓方面引领全县油茶加工业的发展,应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充分利用林业贷款资金,重点支持有能力、懂技术的能人创办油茶加工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之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发展成专业的油茶加工龙头企业。确保龙头企业的油茶原料供应,对于对小榨油作坊要有计划地进行关、停。要引导和鼓励油茶加工企业进行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制定出相关的政策以共同提高市场竞争力。

3.4 大力发展油茶林基地,加快油茶低产林改造

种植油茶林平均投资在4 500元/hm2左右,稍微高于商品用材林投资,但油茶种植后,一般3 年左右可开花结果,6~7年进入盛果期,寿命可达100年以上,其生长周期短、见效快,而且油茶对栽培技术要求不高,具有独特的优势。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更新改造、低产林改造和新造林相结合的经营措施进行油茶生产,以适应现有油茶资源状况和生产水平。在不引起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对病株、老株、劣株进行复壮更新,对现有油茶林加强幼林抚育、成林垦复,并对稀疏的林地进行补植,对林地进行人工施肥,做好病虫害防治,以提高油茶种植面积和产量。为农民提量高、抗逆性强、含油率高的优良品种,引导适宜种植油茶树区域的当地农民提高油茶株植密度,大力种植油茶树,实现油茶栽植株密度在1 800~2 400株/hm2,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努力满足其生产发展需要。

新造成片油茶林,充分利用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加快油茶林生产基地建设;为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油茶林建设,要坚持“谁造谁有”的林业政策;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充分利用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推动油茶林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和支持油茶林向懂技术、有经济实力、善经营的各类生产经营者流转。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还要积极建设油茶林高产基地,向上级部门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也可以建设好油茶示范样板林,规划安排油茶丰产林建设,结合退耕还林、扶贫、山区综合开发等项目,发挥示范样板的作用,激发广大林农发展油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油茶产业生产。

3.5 打造贵州茶油品牌,推进茶油发展战略

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依靠品牌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富有当地特色的知名品牌[7]。贵州省必须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才能实现油茶生产的产业化,而打造一个名牌必须要有一段时间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防止低标准、低水平重复建设,在油茶基地建设、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方面向标准化建设方向看齐,为全省茶油品牌发展战略打下基础。油茶产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认清油茶产业在贵州省发展特色商品林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龙头企业自身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的优势,开发自己的名牌特色产品,牢牢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顺应产品市场需求,努力把贵州省油茶产业做大做强。

4 参考文献

[1] 庄瑞林.中国油茶[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 国家林业局.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S].北京:国家林业局,2009.

[3] 吕永来.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08,5(10):18-19.

[4] 张日清,王承南,李建安,等.关于油茶现代产业化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经济林研究[J].2010,28(2):146-150.

[5] 陆志星.油茶香飘千万家——广西油茶、产业发展纪实[J].广西林业,2011(1):24-25.

茶油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保山市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政策措施。出台了《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红花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核桃和红花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和产业发展考核奖惩办法;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采取“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块扶持资金、一套考核办法”的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产业引导。结合各县区自然条件和发展优势,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规模发展、优质高效的原则,编制了《保山市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选定了主栽品种,优化了发展布局。创新发展方式,采用林地种植和林粮、林茶、林桑间种等种植模式,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业效益。组织技术人员对核桃、红花油茶、石斛等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攻关,制定种苗繁殖、种植、管理等技术规范。开展核桃、红花油茶良种筛选,划定良种采穗区,全市共选定核桃挂牌保护母树33万多株、采穗区4万多亩;红花油茶、白花油茶、五柱滇山茶保护母树1.5万株、采穗区3200余亩;建立核桃采穗圃400亩,红花油茶采穗圃1200亩。加强种苗质量管理,严格实行种苗繁育准入制度和“一签两证”制度。加强技能培训,每年举办培训班1500多期,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加强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四是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基地建设。除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项目资金支持外,市、县区也努力筹措发展资金,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加大对核桃、红花油茶和石斛等产业发展的投入。5年来,共投入核桃、红花油茶、石斛等林产业发展资金2.5亿元,其中国家项目资金11617万元,省级资金5706万元,市级投入1227万元,县区和乡镇投入6000多万元。同时,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林业产业开发,金融机构也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小额贷款、扶贫贷款等方式对林业产业发展给予支持。五是培植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在培植本土企业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笑果果公司、恩宏药业等企业参与林产业开发。

茶油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一、以“五新三精”为推进林业科技工作抓手,开创林业科技工作新局面

县根据县情、林情,以“五新三精”为推进林业科技工作的抓手,要求林业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市局“五新三精”工作要义,结合本岗位工作实际,认识差距,查找问题,添措施想办法,以打造“五新三精”林业产业为新契机,努力使县林业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2015年全县在打造五新三精林业方面主要狠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了五新示范基地1.15万亩,分别是合什、白花、柳嘉等地油用牡丹示范基地6000亩,孔滩、白花、李场、观音、王场等地油茶栽培示范基地5500亩。二是推广了新品种5个,分别是油用牡丹、油茶、巨桉组培苗、桢楠、大叶龙竹等;三是推广了新技术2项,分别油用牡丹栽培管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调查中的应用技术;四是探索了新模式3个,分别是油用牡丹套种核桃模式、桢楠套种砂仁模式、竹林下发展竹荪模式;五是发展了新机制2个,分别是退耕还林和镇村产业规划协调发展机制、科技特派员对口联系项目机制;六是试用了新机具1种,为新型强力消防水泵系统。通过对五新三精林业模式的探索、总结、推广,全县林业生态保障和产业建设实现了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对林农科技培训

提高林农林业科技水平是提升林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年我县除继续抓住“科技之春”科普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等固有的林业科技宣传普及平台对全县林农开展科技培训以外,还采用部门协作、专业合作社引导、企业辐射、项目推动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林农科技培训力度。

三、实施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对于建设样板,示范带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本年度我县重点实施了3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包括“孔滩、白花、李场、观音、王场等地优良油茶引种栽培示范项目”、“合什、白花、柳嘉等地油用牡丹栽培示范项目”,“惊雷公司多个巨竹品种栽培对比示范项目”。

四、建立科技推广示范基地辐射全县

分别是合什、白花、柳嘉等地油用牡丹示范基地6000亩,孔滩、白花、李场、观音、王场等地油茶栽培示范基地5500亩。

五、精心培养科技兴林领军人才

本着突出产业重点,示范带动作用明显,能切实践行“五新三精”要求的原则,我县在全县发展林业产业贡献突出的典型人物中优中选优。长期工作在林业生产建设第一线,跋山涉水,帮助有志林业产业发展的企业开展林地流转,指导绿化苗木栽培繁育,参加林业工程建设规划设计验收等工作,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较好成绩,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六、加强保障,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本年度我县加大了对林业科技工作的保障力度,从人员、经费、工具等各个方面提供最大支撑,省市县各级共投入我县林业科技经费20万元,为全县林业科学技术传播、普及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

茶油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现状与特点。“两茶一羊”产业的实施,是县委县政府强化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农村稳定和构建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因此,全县各乡镇和涉农部门积极响应,协调配合,尽力抓落实,使“两茶一羊”产业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绿茶产业。我县绿茶生产始于1994年县茶叶公司在克度镇规划建设的光明茶场。第一期于1994年规划建成600亩,1999年采茶投产。第二期于1999年规划建设400亩。2004年县茶叶公司改制后,由现在的县玉水一壶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承包经营。2006年该公司生产的早春绿茶获“贵州春茶第一壶”称号。2008年县山海原生茶业有限公司在大塘镇谷坝村规划建设绿茶基地,于2007年3月进场整地,完成茶苗移栽5150亩。主要品种有贵定“鸟王”和四川“佛顶大白”。在山海茶业公司的示范带动下,大塘镇的新光、谷坝、羊方、西关、新场五村群众利用坡耕地和荒山先后整地种植茶苗共计3000余亩,并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2010年,通过招商引资,云海茶业公司和江津市苗木商分别在平湖和通州建成330亩茶苗基地。至今全县已完成开垦待移栽茶苗梯带6525亩,已投入资金4467.14万元,其中土地整治项目投入2779万元,政府及项目投入936.34万元,企业投入968.3万元,农户自筹180万元。在大塘、新塘、克度等乡镇已形成一定绿茶产业规模,实际效益不断增大。

(2)油茶产业。2009年,引进贵州华龙科技油茶有限责任公司入驻我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截至5月底止,油茶产业已投入资金748万元,其中企业投入660万元,农民自筹投入88万元。油茶公司于2009年2月进行基地的选址,先后在卡罗乡卡罗村、甘寨乡甘寨村、磨刀石村协商租赁荒山6800亩,其中,卡罗村800亩,甘寨村和磨刀石村6000亩。当年在甘寨乡苗乡村开垦梯带1200亩,并建成20亩的油茶苗圃。2010年3月在甘寨乡苗乡村油茶基地种植茶苗500亩。当地茶民在茶园实施了以短养长项目,种植大豆、花生、西瓜等经济效益凸显的作物,确保农民增收。今年5月以来,华龙有限责任公司从江西宜春市调运优质油茶500多公斤进行茶苗嫁接。现已完成苗穗移栽100万株,预计年内可完成油茶苗嫁接120万株。2009年12月,华龙油茶有限责任公司协商租赁甘寨乡拉岭林场作为油茶加工厂。已投入30万元完成了加工用电扩容、水电安装、职工宿舍及办公室装修和厂区绿化。正在安装厂房大棚、茶籽仓库和成品茶油储存仓库,今年底可投入运营。

(3)羊产业。从2007年全县实施种草养羊项目至今,累计投入1647.12万元,其中,项目资金投入851.8万元,毛南族发展项目投入146万元,财政投入160万元,企业和群众投入563.42万元,农户贷款28万元,其他资金57.9万元。羊产业发展布局已涉及12个乡镇45村378户,主要品种为黑山羊、波尔山羊和四川南江黄羊。截至2010年5月31日,全县建设圈舍15988平方米,人工种草8296亩,羊群共存栏10236只。(详见下表,表中数据为涉及乡镇领导认定数)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和摸索,全县“两茶一羊”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平发〔2008〕20号《关于加快全县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平办发〔2010〕5号《关于加快羊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后,大大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两茶一羊”产业凸现以下特点:一是发展的途径不断从示范型向规模型转变;二是发展的质量不断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是发展的目标不断从单户扶贫型向大户带动型转变;四是发展的模式从自发型向规范技术型和公司+基地+农户转变;五是发展的实力由农户或业主自主经营向党政主导,政策扶持转变;六是发展的理念从“要我创业”向“我要创业”转变。总之,通过全县上下的努力,“两茶一羊”产业所涉及区域亮点突出,发展形势总体向好。

二、困难与问题。(一)从共性上看,一是“两茶一羊”产业整体上缺乏可行性规划和论证,县委县政府的文件有了指导性的布置安排,在具体落实上,配套政策措施跟不上,如扶持羊产业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200万元,虽已到位160万元,但在监管手段方面缺乏约束性制度。县委县政府平发〔2008〕20号文件关于加快全县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在机制上要做到“十个统一”(统一指导协调,统一规划设施,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育苗供苗,统一防治病虫,统一包装规格,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参评表彰,统一宣传运作),但在具体实施中,“十个统一”要求尚未完全落到实处。二是发展“两茶一羊”产业,还需要进一步树立全县“一盘棋”观念,谋划产业发展方向。有关项目资金必须保基地保大户保基础设施投入,如项目区的水电路配套设施、现场实用技术培训等要加大投入,县内县外投资者同等享受扶持政策等。非项目区农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应及时引导和激励。三是在规模发展上,“两茶”产业面积均不足万亩,羊存栏量刚过万只,要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因地制宜地有序稳步推进“两茶一羊”产业。要进一步理顺地方、企业(基地)、农户三者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尤其是农户和企业的积极性。(二)从个性上看,一是“两茶”产业资金投入不足是主要制约因素,如绿茶亩均投入0.3万元,万亩规模需要3000万元资金,只有争取项目资金和调动社会资金投入,才能实现有效开发的目标。二是“两茶”产业的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三是羊产业周期短,见效快,农户容易接受,但在具体监管环节上还存在不少脱节现象,如丰盛种羊基地运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和落实。今后的工作要在引进种羊、技术指导、利益分配、资金使用、市场营销、风险责任等工作环节上,制定可行的辅助措施,确保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落地有声,有花有果。

三、建议与对策。一项重大决策的实施,关键是抓好落实;一个产业的实施,更需要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才能取信于民,惠及于民,造福一方。“两茶一羊”产业要在全县形成规模,产生最大效益,建议着力强化以下工作。

(一)完善“两茶一羊”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和羊产业的发展目标计划,以种植(养羊)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加工系列化为主线,狠抓良种茶园、无公害茶园建设、探索发展适宜全县实际的商品羊生产体系。涉及部门和乡镇要通力合作,尽快制定完善“两茶一羊”发展详细规划,既要考虑土壤、气候,又要结合生态旅游,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基地重点大户,绿茶、油茶、养羊三大产业的规划区域尽量不要交叉,相应集中连片,形成产业板块或产业带,有利于整合行政资源集中精力监管指导。通过推进区域发展、基地扩展和大户带动,有力有效推动“两茶一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1、在财政扶持方面,要加大财政资金对“两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县委县政府平发〔2008〕20号关于加快全县茶产业的意见明确,从2008年起,每年县财政安排50万元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建议每年再追加50万元共计100万元作为“两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其中绿茶50万元,油茶50万元),用于优化茶品牌、技改、基地建设扶持。平办发〔2010〕5号文件关于加快羊产业发展的意见确定,从2010年起,县财政每年注入200万元羊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养羊大户、规模养羊场等滚动扶持。建议要制定可行的措施办法规范运行,自始至终接受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2、在贷款贴息方面,要根据群众的积极性和环境条件,切实给予财政贴息,建议将贴息时间由二年改为三年,要让农户实施项目见成效后,再由项目户自行负责贷款利息。3、在产业服务方面,建议明确乡镇的责任主要是为项目户搞好疏导、信息、流通、市场等服务;县涉及部门(包括县产业办、龙头办)的主要责任是搞好项目申报、资金运作、技术指导、设施配套等服务。明确界定乡镇和县部门“双向”服务目标任务,减化繁锁的环节性工作程序,切实为“两茶一羊”产业跟踪服务到位,做到不见实效不放手,不见成功不收兵。

(三)完善人力资源配置体制。“两茶一羊”产业涉及面广,要求高,规模大。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涉及乡镇和县部门感到压力大,任务重,甚至鞭长莫及,导致出现对有的项目户监管失控,如卡蒲乡河中村个别干部私自将种羊低价变卖,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少项目户在实施“两茶一羊”产业中,得不到及时指导和扶持,积极性受挫等等。针对此情况,要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议“两茶一羊”产业实行一套班子协调指挥不动摇,紧紧围绕目标计划抓落实,着力理顺监管体制,尽量少设职能重叠的临时机构,重在督促县职能部门履行职责,工作责任延伸到边到底,注重工作实效。要按照“两茶一羊”产业工作量,配齐配强技术队伍,确保产业具有技术支撑。

相关期刊更多

茶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中华国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茶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