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出纳实务课程

出纳实务课程

出纳实务课程

出纳实务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出纳实务;建设目标;建设内容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涉及教学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教学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出纳实务》课程是会计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是会计电算化专业重要的主干核心专业课程。出纳岗位是会计部门的重要岗位,是财会工作的窗口。为进一步搞好《出纳实务》课程教学,促进课程建设和会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总体设想,结合近年出纳实务教学与改革的实际,制定《出纳实务》课程建设规划。

一、出纳实务课程的建设目标

出纳岗位是会计机构的首要岗位,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是从出纳岗位做起的,《出纳实务》课程就是依据出纳岗位设置的,旨在培养学生出纳岗位技能与出纳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适应出纳岗位的工作要求,完成出纳岗位工作任务。《出纳实务》课程以出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会计理论为基础,以货币资金核算为重点,以培养出纳技能为出发点,围绕出纳技能进行教学。《出纳实务》在教学中应突出实验性和学生操纵性,大力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核算技能,构建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的职业活动导向型课程。

二、出纳实务课程的建设内容

1.教学队伍建设。职业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所以,造就既熟悉专业理论,又精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在认真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2)要创造制度条件,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一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在职研究生,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二是有计划地选送课程组优秀教师到有关财经院校进修深造,进一步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三是创造机会与条件,鼓励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双师型”素质教师,为培养学生过硬的实践技能,提供师资保证。(3)培养教师献身专业的精神,关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要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的规律,探索如何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4)要进一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与学术研究活动。

2.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出纳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进行了充分的企业走访和出纳岗位工作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出纳技能的操作要求,结合出纳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以出纳工作任务为主线,对出纳岗位所需的知识、应具备的素质和掌握的技能进行了重新的定位、组合和开发,使整个知识结构变为以技能结构体系为主,形成了出纳工作技能点、线、面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式改革。第一,教学理念的改革本课程除了培养出纳岗位职业道德和动手操作能力,还应根据新时期出纳工作的特点,突出了另外两个方面的教学:其一,因为出纳的收付工作是企事业单位发生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的首道关口,出纳人员的办事效率、工作经验、言行举止、仪表神态、文明程度在部门和单位起着窗口形象的作用,代表着该部门、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因此的收付指令,他们对单位的资金流向了如指掌,能够及时准确提供货币资金的信息,已成为每个单位实现货币资金合理流动的重要保障和中坚力量,教师要充分认识出纳工作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学生管理资金流的能力,引导其树立科学理财理念,努力向科学管理财务方面发展。第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了适应新时期出纳岗位能力需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中应增加对出纳人员职业形象的训练,突出对出纳人员管理现金流,防范资金风险的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学过程的改革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可理解性、直观性,课程进行中聘请企业的专家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演示和指导,调动了学生学习出纳实务知识的积极性。在校外,尽可能适当组织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出纳岗位进行实地观摩,到企业进行现场录像,将出纳人员的现场工作场景录制下来,制成教学光盘,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通为这种方式,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增强学生对出纳岗位的感性认识。

出纳实务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出纳实务;教学方法;课程设计

高职院校《出纳实务》课程属于技能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专业课程,其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典型的工作流程为参照点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实践带动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实践性是这一课程的中心属性,换言之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模拟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该课程的学习。

一、《出纳实务》课程性质及课程设计理念

(一)《出纳实务》课程性质

《出纳实务》是高职高专院校财会类相关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核心和必修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企事业单位出纳业务的基本知识,具备处理出纳业务的专业技能。本课程的先修专业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同步专业课程包括《往来会计》《存货会计》《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会计》《工资核算会计》《利税核算会计》《成本会计》《资金管理会计》《总账报表会计》《纳税会计》,后续专业课程包括《管理会计》《行业会计比较》《会计综合实训》。

(二)《出纳实务》课程设计理念

1.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准确定位学生的培养规格,构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突出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形成“1+2+X”的教学新思路。即一个中心、2个面向,X个选择。“1”是指一切以学生就业为中心;“2”是指出纳的教学面向出纳的社会目标和学生个人价值实现的目标;“X”是指学生X个初始就业岗位的意向定位选择。

2.以培养人才资料为核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平台,以会计岗位为基础来构建“模块化”、“技能化”的出纳理论教学体系,并推进有出纳岗位特色的专业教材的建设。

3.以职业能力为根本,以技能强化为主线,改进实践教学体系

重视实训教学环节,狠抓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分层实训,逐层提升”的教学体系,把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应用技能的强化渗透到课堂实践教学、实训室模拟训练和实习基地实践操作的三个层面之中。

二、《出纳实务》项目模块划分

根据企业实际出纳岗位的工作内容,将《出纳实务》设计为三个项目:库存现金核算与管理,银行存款的核算与管理,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

项目一:库存现金核算与管理

项目内容包括:点钞,现金收入的核算与管理,现金支出的核算与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1.点钞、识别钞票;2.会计数字书写;3.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4.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5.现金收付业务的核算与日常管理;6.现金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7.现金清查。学习目标:1.掌握点钞的方法,掌握假钞的识别方法;2.能正确填制现金收付业务的原始凭证;3.掌握现金收付业务的会计处理。实训安排:阿拉伯数字的书写、点钞训练及现金日记账的填制。建议本内容学时:12课时。

项目二:银行存款的核算与管理

项目内容包括:1.银行账户的开设;2.银行结算业务办理;3.银行存款的核算。主要知识点包括:1.会计数字书写;2.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3.会计对象、要素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4.银行账户的开设;5.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核算与日常管理;6.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7.银行存款对账。学习目标:1.了解银行账户开设的程序及银行账户的种类;2.能正确填制银行结算凭证;3.掌握银行结算办法;4.掌握银行存款结算业务的会计处理;5.掌握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设置及登记方法;6.掌握银行存款结算业务处理的流程;7.掌握银行存款清查的方法,能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8.掌握银行存款的日常管理;9.初步具备理财的能力。实训安排:银行结算凭证的填制及银行日记账的填制。建议本内容学时:8课时。

项目三: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

项目内容包括: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主要知识点包括:1.其他货币资金的种类;2.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3.其他货币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学习目标:1.了解其他货币资金的种类;2.能正确填制其他货币资金结算业务的凭证;3.掌握其他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处理;4.掌握其他货币资金账簿的设置及登记方法。实训安排:出纳实务综合实训。建议本内容学时:4课时。

三、《出纳实务》课程教学方法

按照出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质量要求,以出纳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融“教、学、做”一体,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

1.项目导向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在《出纳实务》课程中,根据企业实际出纳岗位的工作内容,设置了现金收支业务的核算与管理、银行存款业务的核算与管理与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三个项目。

2.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在《出纳实务》课程中,以企业实际出纳工作岗位业务或工作情境,设计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要求学生进行业务分析,使学生带着真实的出纳岗位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3.案例教学法

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要求学生分组对几个出纳违法违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违法成本的高昂,从而认识到应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

4.启发诱导法

通过对案例或工作任务的分析,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打开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各个知识点,技能点。

5.情景模拟教学法

是指把《出纳实务》中讲述的会计工作场景再现于课堂,贯穿于课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置身会计工作环境当中,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感受力,再经过教师巧妙设问,使学生得到预期教育效果的教学手段。

四、《出纳实务》课程考核方法

建立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跟踪考核评价体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将理论知识评价和实践环节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1.总成绩构成

学期总成绩100分,其中:学期期末考试40%,岗位实训成绩(做中学)40%,平时成绩(学中做,知识、技能、态度的考核)20%。期末考试得分=学期期末卷面成绩×40%,业务实做得分=各业务实做平均成绩×40%,平时成绩得分=出勤、平时作业、提问、态度的考核成绩×20%,学期总成绩=期末考试得分+岗位实训得分+平时成绩得分。

2.岗位实训考核

岗位实训主要包括:阿拉伯数字的书写、点钞、现金处理业务中凭证的填制、银行结算凭证的填制、现金日记账与银行日记账的填制。

(1)任课老师过程考核(30%)

对阿拉伯数字的书写的考核,任课老师可以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多栏式日记账的账页,让他们按照课本上阿拉伯数字书写的要求写,正反面都要写,根据所写的好坏、是否认真打分;对点钞技术的考核,任课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每个小组任一组长,负责监督组内成员课下练习点钞,对每一小组每一成员进行测试打分,小组平均分高的组,组长酌情加分;现金处理业务中凭证的填制、银行结算凭证的填制、现金日记账与银行日记账的填制这三个实训,在实训过程中,任课老师主要考核出勤守纪情况、独立或合作能力、实训课堂表现、实训操作能力。

(2)实训小组互评(30%)

由小组内成员间互相平分,具体考核项目:出勤守纪、职业道德、适应能力、独立或合作能力、实训表现、实训操作能力。

(3)实训成果(40%)考核项目

实训结束要求每个小组提交全部实训资料(点钞券留给学生以后练习),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内容。具体考核项目:①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规范填写原始凭证,并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有效性进行审核;②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记账凭证填制和审核。业务处理正确,填制的记账凭证符合会计基础规范;③现金日记账与银行日记账的登记。现金日记账与银行日记账的登记是否符合出纳岗位工作规范。账簿登记是否正确,结账方法是否符合要求,数据是否正确;出现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探析——以《出纳核算与管理》课程开发为例,辽宁经错误是否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更正。

参考文献

[1]唐锋,叶涛.项目教学法在出纳实务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2(3):143-144.

[2]徐颖.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38-140.

出纳实务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出纳业务核算 课程 教学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业务核算》课程设置必要性

设置《出纳业务核算》课程可以让学生们从单纯地关注知识和技能转为同时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从强调获得新知识转化为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们能够努力做到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从就业形势上考虑,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就成了社会愈来愈关注的热点。通过学习《出纳业务核算》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提升出纳实践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因此,培养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出纳业务核算能力成为了会计专业教师的重要责任。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从而实现就业和创业。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业务核算》课程设计目标

《出纳业务核算》课程的设计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是课程设计之核心,主要包括了出纳业务范围之内的各项业务技能与知识,独立学习和获得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能力,和他人交往与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出纳业务核算》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相关出纳业务核算知识,应用这一课程的基本原理、方法,使学习者具备出纳人员的上岗能力。出纳职业能力教育的目标为了解出纳人员的职责、权利、工作内容和对工作要求等;了解现金、银行存款和票据管理办法、印章使用与管理;会填报支票,办理各类结算手续,能填写进账单和开具各类发票;能填制与审核各类原始凭证以及记账凭证;应用记账规则来登记日记账和结账;能够核对没有达到的账项,并且依据单位的经济业务来处理好各种账务;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懂得点钞技巧、现金收付以及更正错账等等。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方法

《出纳业务核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任务驱动为行动导向,围绕着出纳岗位的职业能力,将出纳工作过程为主要依据,将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出纳工作任务作为驱动,将出纳知识、技能与态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充分地体现出教、学、做等相互结合的《出纳业务核算》教学方法。《出纳业务核算》课程应当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做中教,大学生们在做中学,师生们均能做到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们不再只是简单地传授相关知识,而是要同时具备六种角色,也就是要求成为《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播者、操作的示范者、能力的培养者、疑难的解答者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者。大学生群体也不只是被动地倾听教师授课的被动角色,而是要同时具备以下六种角色:也就是学习的主动者、知识的求索者、操作的实践者、能力的锻炼者、疑难的咨询者以及职业道德的养成者。在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将案例教学作为主线,运用各种途径,不断开发学习资源,从而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组织评价

一是在《出纳业务核算》课程的教学组织上。应当运用分组教学与集中教学相互结合的方式,将由教师主导进行教学与大学生群体自主学习相互结合,明确项目训练与自选项目训练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提前为每一组学生发放任务书,确定课堂教学的学时,教师应当及时讲解演示的内容与时间的安排。大学生认真准备的知识、讨论内容及时间、训练内容等等。同时,教师应当将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任务以各种不同形式展示给大学生,并通过分组形式对工作任务实施讨论。当然,教师还可围绕着项目或者模块,依据工作任务之所需来安排《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并实施相关知识拓展。二是在《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评价上,应当突出评价所具有的多样性,努力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的相互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相互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的相互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的相互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的相互结合等形式各异的评价方式,从而提升教学的成效。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是以培养出纳专业人才为基础条件,以工作过程为主要载体,由会计专业教师进行有效组织与实施,把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进行结合,让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保持一致,从而提升了《出纳业务核算》课程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赵筠.关于高职院校《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 会计之友,2008(11)(下)

[2]任瑞波.项目教学法在出纳岗位实务教学中的探索[J]. 现代企业文化,2008(29)

[3]吴慧萍.高职教育《出纳实务》.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探索[J]. 商场现代化,2009(3)

出纳实务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出纳业务核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一、《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性质和教学设计思路

1.课程性质

《出纳业务核算》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是会计专业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是在学习《会计核算方法》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出纳业务操作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

《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是以出纳工作的首要环节——办理交接手续为基础,按照不同的货币结算方式,介绍了现金结算的核算、银行转账结算的办理与核算、货币资金清查的核算四大学习情境,包括11个工作任务,并根据完成每个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的需求,将现金管理制度、银行结算管理办法、未达账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知识融于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表1

工作任务 知识要求 技能要求 教学

时数

办理交接手续 1.1掌握移交清册的编制方法

1.2熟悉移交、接交和监交的办理手续 1.1会办理移交手续

1.2会办理接交手续

1.3会办理监交手续 4

现金结算的核算 2.1掌握现金收入的核算方法

2.2掌握现金支出的核算方法 2.1会核算现金收入业务

2.2会核算现金支出业务 4

支票结算的办理与核算 3.1掌握支票结算的办理方法

3.2掌握支票结算的核算方法 3.1会办理支票结算业务

3.2会核算支票结算业务 2

汇兑结算的办理与核算 4.1掌握汇兑结算的办理方法

4.2掌握汇兑结算的核算方法 4.1会办理汇兑结算

4.2会核算汇兑结算业务 4

委托收款结算的办理与核算 5.1掌握委托收款结算的办理方法

5.2掌握委托收款结算的核算方法 5.1会办理委托收款结算

5.2会核算委托收款结算业务 4

商业汇票结算的办理与核算 6.1掌握商业汇票结算的办理方法

6.2掌握商业汇票结算的核算方法 6.1会办理商业汇票结算

6.2会核算商业汇票结算业务 4

银行本票结算的办理与核算 7.1掌握银行本票结算的办理方法

7.2掌握银行本票结算的核算方法 7.1会办理银行本票结算

7.2会核算银行本票结算业务 4

银行汇票结算的办理与核算 8.1掌握银行汇票结算的办理方法

8.2掌握银行汇票结算的核算方法 8.1会办理与银行汇票结算

8.2会核算银行汇票结算业务 4

信用卡结算业务的办理与核算 9.1掌握信用卡结算的办理方法

9.2掌握信用卡结算的核算方法 9.1会办理信用卡结算

9.2会核算信用卡结算业务 2

外币结算的办理与结算 10.1掌握外币结算的办理方法

10.2掌握外币业务的核算方法 10.1会办理外币结算

10.2会核算外币结算业务 4

货币资金清查的核算 11.1掌握现金清查的核算方法

11.2掌握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方法 11.1会进行现金清查的核算

11.2会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

节表 4

合计 40

二、《出纳业务核算》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有:掌握办理出纳交接手续的方法;掌握现金结算的核算方法;掌握银行转账结算的办理与核算方法;掌握货币资金的清查方法。能力目标有:会办理出纳交接手续;会核算现金结算业务;会办理与核算银行结算业务;会清查货币资金。素质目标有: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严守秘密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理性分析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三、《出纳业务核算》课程内容与安排

1.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出纳业务核算》的教学内容是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出纳会计岗位的职业活动分析,确定出出纳岗位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的任职能力要求确定出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出与实际工作对应的学习情境,确定构成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根据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组织安排学习内容。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见表1)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

《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是以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为主,围绕出纳岗位职业能力,以出纳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实际出纳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知识、技能和态度有机融合,充分体现“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

《出纳业务核算》课程便于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不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六种角色的集合:职业教学的组织者,职业知识的传播者,职业操作的示范者,职业能力的培养者,职业疑难的解答者,职业道德的传授者。学生也不是只听教师讲的被动学习角色,而是六种角色的集合:职业学习的主动者,职业知识的求索者,职业操作的实践者,职业能力的锻炼者,职业疑难的询问者,职业道德的养成者。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为主线,并通过多种途径,采取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仿真教学法、和实习基地实习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3.教学手段

(1)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室配备有投影、音响等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即时引入相关学习资源优势,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2)应用课程网站:本课程组已建立本课程的课程网站,开通天空课堂,利用课程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3)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价:本课程因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材基于工作过程编写,教学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因此,本课程的评价应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并采用过程考核评价与结果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考核内容包括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会计职业道德等;考核的两个观测点:作品(会计凭证、日记账等)和工作表现(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动手能力、考勤)。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拟编写《出纳业务核算》教材、制作《出纳业务核算》多媒体课件、制作《出纳业务核算》电子教案、整理《出纳业务核算》实操资料、《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录相、建立《出纳业务核算》精品课程网站。

参考文献

出纳实务课程范文第5篇

摘 要: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适应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总体目标,强调适应各种社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育理念。本文探讨如何适应职业技能型课程的特殊要求,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高职会计专业《纳税实务》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 :纳税实务 理实一体化 职业技能

高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在教学设计上强调适应各种社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针对职业技能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育理念,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加强继续发展能力。近些年来高职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理论实践一体化( 简称理实一体化) 新型课程模式,逐渐被大家认可和接受。本文探讨如何适应职业技能型课程的特殊要求,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高职会计专业《纳税实务》课程的教学中。

一、理实一体化概述

理实一体化,即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是一种基于工作任务、以行动为导向的综合化、系统化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育中常见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学科化的教学框架,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现象,突破固定的先理后实或先实后理,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根据职业培养目标设定教学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以设定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师生共同参与,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把培养学生职业创造能力的理论与业务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总体考虑,精心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依据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完善各个教学环节,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学中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提升”,实践环节强调技能、技巧、技术训练的科学、规范、实用和后续创新。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同时也包括课程设置的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一体化、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更是教师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也是教材建设、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一体化。整体化的教学设计课程涵盖对应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从学生技能技巧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学会如何动手,满足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及学生长期发展需求,保证工作过程要素的全面性和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使学生学会交流与沟通,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二、《纳税实务》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税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能力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一项重要的职业技能,《纳税实务》融税收法规制度和会计核算于一体,其前序课程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经济法》等,后续课程是《财务管理》、《审计学》等,重点培养学生的税务处理与涉税业务会计核算的综合能力,是从事会计工作岗位的必备基础技能。

1.《纳税实务》课程特点

(1)专业性、可操作性强。《纳税实务》主要内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基础知识及纳税申报相关知识,知识点体现实际工作环节,是一门操作性强、操作规范严格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税务登记、发票管理、账簿设置、税款计算、纳税申报和纳税筹划等工作。该课程的职业能力包括:要求学生掌握各税种纳税申报表格的填写、各种报税软件的使用方法,能独立并准确地完成企业从开办到注销过程中相关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涉税处理等各项工作。

(2)教学内容随财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现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处在不断调整完善之中,税收政策不可避免的伴随国家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例如:税收征管方法的变化、流转税的调整、所得税的完善、营改增的变动、税收的减免政策变动等,《纳税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更新速度快,对会计人员纳税处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同步,《纳税实务》课程的内容每年都会发生变化,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3)课程知识点多且枯燥。《纳税实务》课程相当部分内容都是税收方面的相关理论,且很多都是国务院、国家税务总局及财政部等颁布的条款或硬性规定,枯燥抽象,难于理解,这些法律政策都是在纳税工作中要遵守的规章制度,要求纳税人员掌握对于没有走入社会、缺少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

2.《纳税实务》教学现状

高职《纳税实务》课程教学大多沿袭本科院校中的税法或会计职称考试中的经济法部分,区别在于难度稍有降低,教学中多以税法为基本内容,系统介绍各个税种的税制要素、税额计算征收管理,理论教学内容多,通常老师在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单项式课堂讲授,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容易重理论轻实践,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税收法规)的讲授上,实践环节(纳税处理)偏少,不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及氛围,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学生学过之后对于实际问题无所适从,针对某个企业的经济业务不知道如何运用,缺乏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纳税实务》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不仅仅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改革,还涉及到教学场地、实训软件、师资水平、教学研究、课堂管理、考核方式等各个环节。

1. 一体化教学场地建设

教学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工作的过程,《纳税实务》是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课程,网上申报目前已经基本成为普遍,因此教室与实训室的教学场地一体化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条件,授课场地应设在配备黑板,安装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实训室内,同时实训室内可以配备相应的税收申报仿真实训教学软件,比较常见的如金蝶、网中网、财刀网等。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教学场地授课,可以将抽象的税收知识直观地展现,解决实际的工作任务,例如:如何在防伪税控开票系统中开具各种发票、发票清单,如何通过网上认证增值税进项发票,如何在网上填写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纳税申报系列报表,实现网上纳税申报与银行扣款处理等,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涉税职业能力。

2. 一体化授课教师培养

要想培养出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技能的学生(既要使学生能通过会计资格考试还要能学会如何去做),就必须首先要求授课教师同时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动手技能。所以应鼓励《纳税实务》的任课教师参加会计相应职称资格考试,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到企业、会计事务所锻炼实习,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同时可从校外引进有实际纳税经验的企业人员或者在税务机关工作的人员对在校专职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到最新的一线纳税的相关知识。

3. 一体化教材建设

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就必须找到适合的教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一般采用的教材都与会计职称考试的教材体系类似,区别仅在于难度有所减弱,缺少实训的环节,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近年来一些高职高专的规划教材,有一定的实训环节,但只是简单化地出几道业务题,填制纳税申报表,不能详细还原实际的纳税工作。因此在广泛论证、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务实地编写一本与实际涉税业务相衔接的配套教材是《纳税实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会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在编写中必须要体现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强调时效性,必须及时跟踪国家税收法规的变化,介绍最新税收政策;二是强调将税收认知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每一税种在介绍时,应以案例贯穿其中,以完成任务为核心,突出纳税申报,解决实际问题。

4.一体化教学方式改革

充分利用实训室中的各种硬件条件,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合理安排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时间,考虑高职学生特点,理论讲授不宜过难,重在实践,教学中可模拟财税部门,企业部门、办税人员等角色,设计实施场景教学,通过各种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锻炼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设计的能力。例如在增值税这个项目的教学设计上,以某个大型工业企业为例,学生设定角色是财务部门的办税人员,针对企业某个纳税期间发生的经济业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去完成几个任务: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领购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填报增值税纳税申报主表;申报纳税。学生逐一完成任务的过程同时他也具备了增值税税务处理的能力。其他各税种也可如此设计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纳税经验,教师要不断地同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辅导,师生共同商讨解决存在的问题,最终的目的是完成到教学目标。

5.一体化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通常以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应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学习过程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通过阶段性过程考核和期末试卷考核综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侧重考察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创新能力。阶段性考核与期末试卷考核比例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例如:50%:50%。其中阶段性考核具体可包括: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及项目报告,根据学生日常项目完成的情况,实行成绩评定。项目报告因单元任务难易程度不同,各部分权重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增值税这一项目的介绍中,可以考虑比重为:涉税业务核算30%,计算应纳税额40%,填制纳税申报表20%,自我评价10%。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期末考试建议采用开卷形式,不强求学生死记硬背,试卷内容主要考核学生涉税业务的熟悉及应用情况。

参考文献

[1]刘进涛,潘罡.企业纳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2]任伟峰.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商业会计,2013年,01期,122-123页.

作者简介

薛 艳 女,1973年生,辽宁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